第二十二章 回应神的话 Responding to God’s Word

  我们已经看过了一些关于查经和解经的原则,包括普遍的和特殊的。盼望你现在已经渴望要开始认真地查考圣经。在开始以前,你最好再温习一下第六章关于「观察」圣经的部分,这相当重要,可以给你很大帮助。

  在我们真正开始查经之前,要好好思考,认识神话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神为什么赐给我们圣经?神的话本身给了我们答案:为了使我们成为神的儿女,并且为祂的荣耀而活。你查经的最终目标是:为神的荣耀而活。

  一个人用学理和技术上的方法,也可以学到不少圣经的知识;但是,只有他对神借着圣灵向他提出的要求有回应时,才能真正明白圣经。圣经是一个属灵的领域,如果一个人想进入这个领域,他的意志必须顺服神所说的;单用头脑去分析是不行的。

  比如说,罗马书十二章一节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可以分析,指出「所以」两个字和前面十一章有关系;也知道,这十一章圣经是说到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恩典,是保罗「所以」劝我们的基础;然后,我们可以把「活祭」两个字,跟旧约里面的死祭比较;我们会发现「祭」就是完全献给神的意思,所以「活祭」就是说,要活出我们的奉献来,不是要以死来表明奉献;我们还可以从这节经文中的其他文字里,找出别的意思来。可是,如果这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练习,我们不会真正明白这节经文。只有知道全部意义后,把自己整个身体、整个自己真正地俯伏在主面前,这样才会明白罗马书十二章一节的意义。单单有圣经的理论知识,很可能成为像圣经所说的叫人死的「字句」。晓得道德上或心灵上的真理,而不去面对这些真理的挑战,会叫我们的心愈来愈刚硬。圣经的真理都是对我们心灵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小心,不要把圣经当成一种学问,只用研究一般学问的方法去学习。

  还有,圣经的要求是很有权威性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神不是建议我们做什么而已,祂不是请求说:「请你考虑这样做好吗?」祂的话是命令:「做这个!」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顺服祂、或者不顺服祂。顺服是明白圣经的钥匙。

回应神的信息

  但是,神的信息不是都用命令的方式,所以,单单顺从神的直接命令,不能说就是个人应用圣经的正确方法,因为这是不够的。神用不同的方式赐下要我们回应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用不同的回应方式。下面按照神说话的方式,看看我们应有什么样的合宜回应:

  一、神的命令和禁止,我们要顺服。神会告诉我们一些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在特别的时候,祂会把祂的命令告诉个人或团体。例如,五旬节前,耶稣吩咐门徒说:「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二四49)这里,祂在历史上的一个时刻,对特别的一群人下达一个命令。或者,在祂服侍里,耶稣命令一个少年人说:「变买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还要来跟从我。」(太十九21)从上下文知道,财产是这个人的偶像,是使他不能跟随耶稣的东西。所以耶稣这样命令他,却没有命令每个人这样做。(比较路十九8-9)另外有一个被耶稣医治的人,想要留下来跟耶稣在一起,但是耶稣有另外的工作给他,祂给他一个特别的命令:「你回家去,传说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路八39)

  耶稣所说的特殊命令,是针对与他说话的那个人,但在这个命令里,可能有一个原则,而圣灵可能会要我们去应用这个原则。例如,耶稣命令那年轻人变买财产,因为那是他的拦阻。这里的原则就是,每个人应该排除跟随耶稣的拦阻。神可能对我们每个人这样说,我们怎样去应用呢?借着顺服。

  其他的命令比较有普遍性,例如:「弟兄们,我还有话说,你们要靠主喜乐。」(腓三1)「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十31)「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不能知道。」(箴二七1)另外还有成千上百这样的命令,我们必须明白,而且行出来。圣经有许多处(例如约十四15;罗八4;约壹二3;五3)告诉我们说,我们必须爱基督的命令。事实上,顺服神的命令,才表示我们爱祂。我们必须满足神律法的公义。保罗也曾提到这方面(林前九章)。他为了要向什么样的人传福音,就作了什么样的人,所以他向没有律法的人,就作了没有律法的人。可是,他马上接着说:「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21);他并没有说不在神的命令之下。

  所以,神的律法在我们身上有效。我们读旧约的律法,要知道哪些是只针对那个时代的,哪些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新约圣经里面有些也可能只适用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而里面的原则才是普遍性的。例如约翰福音十三章十四、十五节就是这样的例子:耶稣替祂的门徒洗脚,并且命令他们跟随祂的榜样。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下面的经文,也属于这种情形:女人的头发和蒙头的教训(林前十一2-16);妇女在聚会中要安静(林前十四33-35,另外也可以看帖前五26);这些问题容易引起争论,但有一点我们都会同意,就是当我们照着神的意思明白了祂的某个命令,我们应该快乐、全心地去顺服。

  二、祂的应许,我们要承受;祂的审判我们要避免。神的话中,有些说到祂要祝福或恩待我们(应许),有些说到祂要惩罚或击打(审判)我们。我们怎样回应这一类的经文?

  第一,我们必须知道有不同的应许和审判。有些应许是无条件的,就是不论人怎样,祂都要恩待我们。例如创世记九章十一节,神说不再用洪水毁灭地。神并没有说要按照人的行为,这就是无条件的应许。这样的应许,我们只要接受下来,然后感谢神就可以了。当然,我们要小心读,知道确实是无条件的。我们后面会看到,有些条件不很明显,不容易看出来(对创十五14-16;耶二三5)。

  圣经里面的应许大多是有条件的。神说,如果人照祂的话做或不做一件事,祂要赐下祝福。

  有条件的应许也有好几种方式,有些条件很清楚明白,在应许的前面或后面有「你若」两个字。这样的条件,我们不会看漏。(例如申二八2-3;罗十9;启二7)另外,有些叫做「间接的条件」,例如撒母耳记上二章三十节:「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当然,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有人尊重我,我必看重他。」这就是有条件的应许。另外,有些应许的条件和应许本身没有写在一起,而是在上下文或其他的地方。例如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三十四节,神应许说要赦免祂百姓的罪孽,而附近的经文就是这应许的环境或条件。(比较出二三25)以赛亚书二十八章也是一个例子,神赐下几个美好的应许;这些应许的条件记在上下文中。

  如果是有条件的应许,那么在没有履行条件以前,我们不敢宣告说这应许属于我们。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这应许的条件,接受下来,并且尽力履行以后,才可以借着信心在应许上喜乐。

  圣经的应许,也有分直接和间接的应许,我们可以看一看。直接的应许,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例如:「我必坚固你」(赛四十一10)。间接的应许就不是那样容易看出来。例如希伯来书十章三十四节:「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有些学者说这不过是事实的陈述而已,不能算作应许,因为这是说我们有什么,而不是我们将能得到什么。但是,那跟地上财产相对的天上的家业,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享受到——要将来才可以,所以算作间接的应许。

  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应许,如果我们要宣告是属于我们的,就必须先仔细查考、明白,然后真正地相信它。

  审判是神施行惩罚的严肃宣告。祂按着人所行的惩罚人,按着人的罪惩罚人。从一个角度来看,所有审判都是带有条件的。申命记二十八章的前面是一些祝福的话,但是后面却是一大段神可怕的咒诅。祝福的话是这样子开头:「你若留意听从」;咒诅的话的开头是「你若不听从」。

  我们应该怎样看神的审判?首先要尽力明白祂的审判和祂施行审判的条件;然后留心听从祂的条件,这样就能免受神的审判。

  三、从圣经的实例——好的、坏的——学习。圣经里面记载了许多具有公义、信心和其他善行的人,也有许多知罪、不信的人。这些大部分是记载在新、旧约的叙事部分。其他地方,例如保罗书信中也有一些,我们可以从圣经人物对自己的评论,以及别人对他的看法中学习。这些可以在诗人和先知的见证,保罗和彼得的书信中读到。(诗四十四5-6;腓一21)

  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些圣经人物的言语和行为很难解释,不晓得到底是好是坏。比如关于马可的争论,保罗和巴拿巴哪一个人对,哪一个人错呢?(徒十五36-41)还有保罗在使徒行传十六章三节或二十一章二十六节的行为有没有问题?还有些学者对于咒诅诗也提出问题说,这些诗人这样做对不对?(参看本书第十八章)这些经文实在不容易解释,需要仔细、虔诚地查考。

  每一个圣经的实例,我们都要尽力去明白,找出其中的原则,并且应用在个人身上,例如罗马书二章十七节至二十五节,第二十五节说到犹太人一方面行割礼、信靠割礼,但是一方面,虽然有律法却不去遵行。这件事的原则似乎是说,虽然犹太人可以有神的启示和所规定的礼仪,但是如果他们不顺从神,那些仪文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同样,我们也有神的话,我们有洗礼、圣餐;参加圣餐有属灵的益处吗?我们从经文看出,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顺服神;否则,就没有什么益处。

  所以,圣经——包括旧约——的实例,是为我们写的(林前十6、11)。我们必须认识里面的属灵原则,然后靠着神的恩典,照着去行。

  四、相信神所说的真理。圣经有些话不是直接的请求、命令或挑战,而只是宣称某些事情就是真理。通常,经文先宣告说神是怎样的,接着说,所以人应该怎样做。例如约翰福音四章24节:「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其他还有出十九4-6;诗九7-10;诗八十一)有些经文只提出神的真理,并不加上要人怎么做的话。(例如出三四6-7;诗八1;二四1-2)有些地方,虽然有对于人的呼吁或命令,但是看起来好像跟提到的真理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诗十九1-6;九十七1-6)另外,这些真理通常只告诉我们神为祂的子民或全人类所行的事。(例如诗四十四:2-3;七十八)

  这些陈述不会因为我们相信或顺服而变成真的,换句话说,不论我们相信或不相信,都是真的。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接受,并且感谢神。但是,能不能经验到其中的真实,取决于有没有照着去行,神是赦免的神,祂要饶恕我们,但是,我们能不能体验到赦罪的平安,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为罪悔改,承认我们的罪,并且接受耶稣的死作为洁净的基础。我们非常需要有像小孩子一样的单纯信心,完全接受圣经里面所有有关神的事实,以及祂所行的事。

  五、对于直接的教导,要立刻遵行。关于属灵的经验,例如生命、救恩、圣洁生活等,神会直接给我们这方面的教导。(这和上面第四点所说的好像有点一样,但是这里主要指的是神自己和祂工作的直接教导。)虽然这些命令中带有不少教导在内,却并不是以直接的命令或劝诫方式说出。

  例如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关于爱,保罗没有一次请求说:「你们应该像这样地去爱。」他只是教导我们说:「这就是爱了」。但是,整章圣经带着很强的间接呼吁和挑战。我们会立刻觉得,应该这样才对,如果不是,就必须求神使我能像这章圣经所讲的那样去爱。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教导?第一,要当作是神对我的旨意来接受;然后尽力去遵行,同时尽力寻求神的力量。

明白你的圣经

  为了学习怎样解释神的话,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这些都是查经的人应该知道、应该去做的。但是,尽管这些都已经说了、做了,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仍然是:渴慕神的话。这是我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给你的。如果你对神和祂的话具有不可消灭的渴慕,你会一再二、再而三地读圣经,直到你融入真理中。

  在这本书中,我已经尽力使有这种饥渴的人能够有效地读经。神的话实在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你的生命也百分之百的需要,如果你从来没有、或很少查经,就应该带着大卫的祷告到神的面前:「神啊,求祢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诗五十一10)求祂把大卫的这个祷告成就在你身上:「我何等爱慕祢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诗一一九97)你要一边读一边祷告,一边祷告一边读。

  然后你还要知道,所有你读到的,都应该使你对神有所回应。读圣经不是在分析、批评一本书,而是与那位活生生的神面对面。神盼望你顺服祂和祂的话,信心和爱心都愈来愈增加。这样,祂会在每步路上帮助你。简单地说,借着祂的恩典,你会明白圣经。

第二十一章 新旧约的关系 The Rel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基督徒——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努力要明白圣经时,他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很难了解旧约圣经,以及新旧约圣经之间的关系。许多人读不懂旧约圣经,干脆放弃努力,不再想去明白;他们几乎只读新约圣经,最多加上诗篇。

  这种情形是不好的,也是不必要的。神赐给我们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所以,旧约圣经也是祂对我们说的话,应该可以明白。基督有一次向两个门徒讲解旧约圣经(路廿四章),今天,圣灵也可以给我们说明。那么,要怎样去查考呢?

共通点(Points of Unity

  要认识旧约圣经,正常的方法是,以新约圣经看它的方式来读它。这可以说是神对新、旧约圣经彼此关系的看法。新约圣经怎样看旧约圣经呢?我们可以从一些经文里得到答案。

  一、神是作者。希伯来书一章一至三节说,神曾藉着众先知晓喻列祖,但因为先知的书是属于旧约圣经,所以旧约圣经是从神来的。提摩太后书三章十四至十七节中说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我们知道,这里说提摩太从小明白的圣经,是指旧约圣经,因为那时候新约圣经还没有被收集、被承认为神的话。上面的两处经文都说,旧约圣经是从神来的,整本新约圣经也一致这样认为。你也可以看使徒行传廿八章二三节、罗马书一章十七节;九章二五节、哥林多后书六章二、十六节。

  二、同一个救赎计划。新约圣经对旧约圣经有这样的看法,不单是因为旧约是从神来的。我们再来看提摩太后书三章十四至十七节。保罗说旧约圣经有什么价值?他说,这些圣言可以成就奇妙的事:「这圣经能使你有得救的智慧」(15节)。换句话说,旧约把神的赎罪计划告诉我们,叫我们知道人怎样从罪中得救。

  其他的经文怎么说?罗马书四章一至九节,保罗说到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属灵经验。他们的经验有何相似?他们和我们的赎罪经历又有什么关系?保罗说,神算他们为义,这和他们的行为无关,他们是因信称义,或者说是本乎恩、因着信。我们也是这样。他们和我们都是在同样的基础上得蒙赎罪。所以,这处经文所说的跟提摩太后书说的一样。在旧约世代,藉着旧约圣经的启示,人得知神赎罪的计划。关于这方面,另外的经文有使徒行传廿四章十四、十五节、罗马书七章十至二五节;八章一至三节;十一章十三至二四节;加拉太书三章六至二九节;雅各书二章十八至二六节。

  旧约圣经不只告诉我们怎样得救,也教导我们怎样与神同行。(参看提后三16-17;林前十6、11)。这里面有许多重要的属灵真理,可以作我们日常生活的引导。

  三、基督是中心。关于旧约圣经,新约圣经还另外说了一些事,一些叫许多人惊奇的事。旧约圣经启示了谁?旧约圣经不仅给了我们赎罪的信息,也把基督启示给我们,这本书的中心就是基督。当然,这是在耶稣以前写的,可是,所启示的就是祂。因此,我们读旧约的时候可以看见基督;祂出现的方式有:

  (1)在一些大的工作中。宇宙的创造是其中的一个。虽然基督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创世记第一章,不过,是什么力量能使约翰福音一章一至三节、歌罗西书一章十六节;希伯来书一章二节所说的成就呢?我们不晓得基督怎样参与创造宇宙的工作,但「万有都是靠祂造的」这个事实是很清楚的。我们读旧约圣经关于创造的事时,应该看到基督在里面。

  我们也可以想想基督所做的其他工作,例如:「万有也靠祂而立」(西一17)。这个工作叫做「神的护理」(Providence),包括维持世界的存在。

  (2)在真实的形像中。这叫「神的显现」(Theophanies)。在旧约时代,神曾好几次以人的形像显现。有不少证据显示,当神这样显现时,其实就是基督。不是说祂那时候就成为真正的人,而是说祂为着把自己显现给我们,所以取了人的身体(至少是人体的形像)。

  我们用创世记十六章做例子:「耶和华的使者」向夏甲显现(7节),祂有真正的权能(10节);夏甲认出祂是那一位(13节)。圣经有几个地方提到「耶和华的使者」的神性,而天使本身是没有的。(参看创世记二11-12;三十一11-13)

  (3)在整个以色列国的救赎中。这是神伟大的作为之一,是后来的人晓得神大能的证据(申六12;七8;士六8-10;诗八十一10;耶廿三7)。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地被救赎出来,经过旷野,到应许之地定居。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一至十一节提到一部分救赎的历史。从神对待他们的方式,就可以学到很多事情(11节);保罗还指出,那时候基督也会显现(4节)。这段历史的深层意义在于基督:我们可以在当时救赎的工作上面看见祂,而这就是日后祂为我们所作救赎工作的预告图画。

  (4)在个人的救赎工作里面。神在整个旧约时代中,和许多个人有来往,要使他们信祂、顺服祂。藉着这一切,许多人亲自认识了神。亚伯拉罕、大卫和许多其他人,男的、女的都是因信而活(来十一章)。在属灵上,他们得蒙救赎;这种救赎只能来自基督。虽然他们没有完整的历史启示,但是,因为他们的心向着神的话是打开的,所以他们从神那里多少知道有关基督的受死、复活和赎罪的事(路廿四45-47)。神晓喻了代死赎罪的原则,表明在献祭和预言中。在属灵的光中,有些人看见基督的日子,对祂的工作有了一些认识(约八56)。他们学习认识神、而且与神同行(创五22;六9;伯十九25)。希伯来书清楚地说到:虽然有一些重要的区别,旧约时代那些信神的人和今天的基督徒一样,是站在同一个基础上面。我们愈多查考圣经,就愈能明白他们的关系。

  (5)在预表里面。我们前面曾简短地提到这点。(参看第十九章)

  整本圣经,包括旧约圣经,都是以基督为中心、而且为祂作见证(约五39)。祂依据圣经教导门徒关于祂自己的事(路廿四25-27),而且责备他们,说他们到那时都还没有从圣经里面认识到关于祂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去找到旧约圣经里面关于基督的启示,而且拿来与新约圣经核对,因为基督的完全启示,是在新约圣经。

  我们在前面说的三点,证明圣经是前后一贯的:一、旧约和新约圣经都是从神来的,二、两者都启示了神的救赎计划(基本上是一个计划),三、这计划的中心是基督。我们从读过的经文很清楚地看到,圣经里面救恩的路只有一条,不是两条或两条以上。

对比点(Points of contrast

  另外一方面,新约圣经也指出,旧约圣经里面有些事情和新约圣经的启示之间的明显类比。这种对比至少有三种,当然,在每一种的对比中还有一些小的差异点。第一,新约圣经的时代和旧约圣经的不同,包括神的启示部分。第二,旧约的律法,或是说神和以色列人在旧约时代立的约,跟新约圣经启示与人所立的约不同。第三,犹太人误解了旧约,以为神是按人的行为拯救人,这和新约的启示是很大的对比,甚至是互相矛盾;新约的启示说,神按着人的信心拯救人。

  关于第三个对比,并不是说神准备了两种救恩方式;而是因为神的计划和人的领受有一段距离。本章开始所提到的三点中,我们已经看到,神并没有给我们两种相反的救恩方式,或两种生命。所以,现在不准备多讨论这种犹太人的误解;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有这些误解;因为圣经中有记载。(徒十五7-11;罗九30-十13;加三章)下面,我们要讨论两个对比,首先是关于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时代。

一、旧约时代和新约时代:

  希伯来书七章十六、二四、二八节、九章十节指出时间上的对比:旧约是一时的,新约是永远的;或者说旧约是暂时的,新约是永存的、永久的。

  注意马可福音一章十五节、加拉太书四章三、四节,这「日期满了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暗示说,有一段还没满了的期间?一段准备时期呢?从新约来看,旧约时代就是那段时期。犹太人和其他全世界的人,都得为基督的再来准备好。所以,这里有一个准备和完成的对比。

  新约圣经里面许多经文(例如太一22;二17-18;四14-16;徒三18、21-24;八32-35;十三27-29)说到,一些旧约时代的事在新约时代应验了。这是预言和应验上的对比。

  另外一个对比可以在下面的经文上看出来(太十5-6;十五24;徒三26;十34-35;十八5-6)。旧约里面主要都是神对待以色列这个国家的事情,而新约圣经显示,祂现在对待全世界的人都一样。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国家和所有国家的对比,或者说从前单有犹太人,现在则犹太人、外邦人均包含在内。

  还有一个清楚的对比,在希伯来书七章十九节、九章十五节、十章四至七节、十、十四节、十一章三九、四十节;就是部分的对完整的,或者说不完全的对完全的。所谓完全或不完全的,并不是直接讲到罪的方面,以为说现在是新约时代,所以我们都是完全无罪了,这是指神在这两个时代的经营计划。

二、旧约和新约

  除了前面时代上的对比外,神与人所立的旧约和新约也有一些对比。

  希伯来书八章五节、九章十一节、十二章十八至二四节,说到旧约地上的(物质的)事和新约属灵的事的对比。地上的事指着将来、或上面的属灵的事。可是,这个对比并不是绝对的,希伯来书十一章十节、十六节和其他的经文说,旧约时代的信徒也存着属灵和属天的目标、盼望。

  很奇妙,下面有一个对比,似乎跟上面的对比正好相反。(参看来八2、5;十1;西二16-17)旧约中物质的、属地上的事是真理,或真实事物的开头和影像。后者是天上的,但也启示在新约里面。例如,会幕一方面对比那天上的实物,另一方面也对比我们现在就已经历到的属灵经历、神显现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摩西律法中的礼仪部分看到这种对比。要包括有关献祭的规定(利一-八章),守节期(利廿三章),建造会幕(出廿五-廿八章),当行之礼(出廿九-三十章)。除了这些,还有关于社会和民法的条例(比如利十三章 关于大痳疯,利廿五章关于借钱和奴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必遵守这些条例?因为新约圣经希伯来书九章 十一至下四节和十章一至十节告诉我们,律法不过是基督所成就之事的影儿;神已经把这影儿除去了。我们现在要尽力做的,是跟随那真实的去行。要分辨到底旧约哪些律法、哪些经文是属于影儿,哪些是一直有效的,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愈多查考祂的话,神就会愈多赐给我们鉴别的能力。

  第三个对比,可以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三一、三四节;罗马书八章三节和希伯来书七章十八节看到,就是软弱和大能的对比。这并不是说,旧约时代没有神的大能。相反地,圣经告诉我们许多次,神施行祂的大能。但是,旧约的律法有一个弱点,就是人没有办法遵守。这就是旧约跟新约的律不同的地方,当神把祂的律法放在人的心版上,圣灵就叫人能够遵行神的律法。

  有些圣经学者提到另外一个新、旧约的对比:旧约是律法,新约是恩典。根据这一点,他们说,我们新约时代的信徒跟十诫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十诫是属于旧约的,甚至是旧约的中心。

  这个问题我们要怎样看待?可以读下面的经文:马太福音十五章三至七节;十九章十七、十八节;马可福音十章十九节;路加福音四章八节;十一章二节;罗马书一章二三节;二章二四节;十三章九节;哥林多前书五章十一节;八章五至六节;十章十四节;以弗所书四章二五、二八节;五章三节;六章一至三节;歌罗西书三章五节、九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九节;提摩太前书六章一节;雅各书二章十至十一节;四章二节;约翰福音壹书五章二一节;启示录十三章六节;廿二章九节。

  我们从这些经文中看到,十条诫命中,有九条也出现在新约圣经,特别是使徒书信。所以,这些也是属于新约,也是神给我们的诫命;很明显,神要我们遵守。没有提到的诫命是第四条:当记住安息日,守为圣日。初期教会有没有继续守安息日呢?没有这样的证据;反而有证据显示,他们守每个星期的第一天。(参看徒廿7;林前十六2)

  所以,十诫虽然是神藉着律法赐给犹太人的,显然也是神给祂百姓的永远标准。即使是第四条,虽然跟原来的不同,可是在初期教会中,「主日」显然成了不变的原则。而且,我们知道,神在创世的时候,就定第七天为圣日,这是远在律法颁布以前的事。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是在恩典之下,但是也在「基督面前」的「律法之下」(林前九21)。神所定的道德律例(从十诫开始,但还有其他的)是永久不变的原则,祂要我们今天也遵行。(见第廿二章第一条)

  许多人还看到旧约跟新约的另一个对比,就是旧约里面的道德标准和新约的不同。不但旧约的道德比不上新约的标准,而且以色列人犯错的时候,神并没有每一次都责备他们。

  有些地方,神在旧约时的律法,好像真的比新约时代的低。例如,神命令以色列人灭绝亚玛力人(出十七8-16),也要灭绝其他的国家(出三十四12-16;申七1-5)。以色列人不可和巴勒斯坦那地的国家立约,要把他们杀死或撵出去(如出廿三23-33)。有时候,神甚至命令说妇女和孩童都要杀尽(申廿116-18)。这样看来,神对其他的民族比起以色列人严厉。无论如何,这和祂的启示不合,启示是说神爱和怜悯世上的人。这个问题,我们怎样去了解呢?

  首先,我们要记得,那些被灭绝的都是道德败坏的国家;他们没有真实的敬拜、也没有圣洁的准则。神要洁净一个国家,不是因为祂比较爱那些人,也不是因为那个国家最大,也不是因为这国的人民比别的人民宝贵。(参看申七7)实际上,以色列人本来也没有什么道德准则,是神后来教导他们的。但是神既然拣选了一民族,要他们成为圣洁公义的民族,他们就必须跟周围的败坏邪恶分别出来。

  而且对其他国家,神也容忍了他们很长的时间。远在出埃及以前,神曾说:「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十五16)。意思是说,有一个罪孽满盈的日子给他们,要他们悔改、从邪恶转向神;在那日子以前,神会一直宽容他们,可是,如果日子到了,还不悔改,祂就施行审判。有时候,祂藉着一国对另一国的战争和杀伐,施行祂的审判。这样对待以色列人的敌人是必需的,如果不摧灭他们,他们就会继续败坏以色列人。民数记廿五章一、二节;三十一章一至二十节跟士师记二章一至四节这几处经文清楚地说明了这点: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把那些国家完全灭绝,所以他们自己被败坏了。

  这不是以色列人报私仇,也不是神偏心。祂这样做,好像外科手术时,必须把那些感染的或病变的部分割除才行。(参看十八章第三节关于咒诅诗的讨论)

  另外一个谜题是:神准许旧约时代的人行多妻制,也准许他们随意离婚,但是现在他不准。属灵领袖像亚伯拉罕、大卫娶了不止一位妻子(有些娶了许多个),但是那时好像没有什么不对,神也没有责备他们。神还准许以色列人离婚,只要给她们「一张休书」就可以(申廿四1-4)。

  对这个真实的问题,没有什么简单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从马太福音十九章三至九节得到帮助。这里,基督解释为什么神准许旧约时代的人离婚。基督有没有说离婚是神本来的意思呢?没有,那么,神本来的意思和祂在新约中的计划是不是一样呢?祂没有直接回答;但是祂指出,神只有一个计划而已。并且,神从一开始就规定高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男人只准娶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只准作一个男人的妻子。

  那么,神怎能宽容旧约的低标准呢?基督说:「因为你们的心硬。」意思是:人没有办法行出那高的标准。因为那时他们还正在学习关于生活和敬拜的原则,这些是更重要的,所以神没有要求他们别的事情。祂把他们当作孩童,慢慢地教导他们。神的标准并没有改变,但是祂准许他们暂时不照祂的标准行。

  关于旧约时代的道德标准和条件方面,还有其他令人不解的问题,使解经出现困难。可是大体上,我们可以用上面的方式得到答案。综合起来说,我们想解释新、旧约时代有关道德标准的差别问题时,可以参考下面的几个基本原则:

  (1)神向人启示祂旨意的方式是渐进的。起先祂不会把祂完全的标准一下子说出来;祂会在后来藉着基督或使徒,把完全的标准启示出来。(参看太五27-28;来一1-2)

  (2)从许多例子,我们看到旧约时代那些圣徒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神要他们去做,甚至像我们一样,有时候也会偏离神的旨意。(参看王上十23、26;十一1-3;申十七16-17)

  (3)神有时候准许一些祂没有认可的事情发生。换句话说,神容忍这些事。有些地方记载了神没有禁止的事。(参看太十九3-9)

  (4)旧约中的诗有些是很强烈的、比喻性的词句,常常带着很深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对神的荣耀和真理的极度关切;我们解释这类经文时,不要把它们跟那些冷漠、照着字面上解释的散文同等对待。(参看诗五十八6)

  以上,我们简要地讨论了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关系。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旧约圣经呢?新约圣经可以教导我们。要知道,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一样,都是神赐给我们的话语。我们在里面看到神的救恩计划,看到祂怎样藉着祂的恩典、拯救世上的男女,看到祂怎样把他们变成像基督。为着这目的,旧约圣经把基督用不同的方式启示出来,并且预备祂的降临。这些共同点,帮助我们明白许多旧约圣经的经文。

  旧约和新约圣经之间也有对比的地方。我们不要忘记这点,把它们随便凑成一块,好像完全没有不同一样。新约圣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那些对比的存在。因此,在旧约圣经里面,一方面要注意哪些是暂时的事情,另一方面要知道哪些是不变的原则。这样查考旧约,与神之间的关系就会被照亮,而且能够在祂的恩典中成长。

第二十章 教义 Doctrine

  「教义」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指整个真理,就是真理的体系;第二,指一个单独的真理。就圣经教义来说,前者指神整个的教训;后者指神真理中的某一点,例如关于基督再来的教义。不论是哪一种,基础都是圣经。如果我们想有系统地陈述正确的教义,必须先明白经文的意义。所以,殷勤地查考圣经和准确地解释经文非常重要!

  圣经和一般的教科书不一样,圣经不是把教义分开来,一次教我们一条。因为圣经的教义和一般的知识不一样;一般的知识可以一种一种地学。圣经教义是真理。我们学习认识神,是为了在生活中和祂有团契相交,而且顺服祂的旨意。保罗说:「圣经都是……于教训……有益……叫属神的人得以……」(提后三16)。神赐给我们圣经,为了要使我们成为祂所要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约翰壹书三章二、三节看到:「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祂,……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我们对主再来的信念,使我们持守洁净的生活。(这类教义的经文还有以赛亚书四十章二七至三一节;腓立比书二章五到八节。)

  圣经把神的真理放在生活中教导我们。我们在亚伯拉罕的生活中,在大卫的争战里,也在先知对以色列人的呼吁中认识圣经的教义。甚至,我们能够明白新约圣经的教义,也是藉着使徒所写那些教导人怎样过基督徒生活的书信。因此,可以在圣经中不同的地方找到同一个真理。整本圣经中有数以百计或千记的经文,直接和神的教义有关。

查考圣经教义的方法

  好好地计划一个查考教义的方法,很有帮助。我们对于圣经教义应该有怎样的见解?

  一、神藉着圣经把祂的教义告诉我们。提摩太后书三章二六、十七节说得很清楚:圣经都是神所默示,于教训有益。

  二、对于所有的教义,圣经本身是全备的。神已经在这本书上,记载了所有我们需要知道的教义。除了圣经以外,没有其他的权威。教会传统、人的理性、直觉或任何圣经以外的东西,都不够资格代替神的真理。

  三、圣经的教义是整体一致的。新约圣经出现的教义,不会和旧约的彼此矛盾。保罗的不会和耶稣的彼此矛盾;雅各和保罗也不会。圣经是神清楚而一致地启示的真理。

  当然,圣经有些地方在真理的重点方面可能有些不同。例如,耶利米书强调的是神对祂百姓犯罪的审判,而何西阿书在神的怜悯方面说的比较多。可是我们不能说:旧约圣经讲神的愤怒,新约圣经讲祂的爱;两约里面都有教导关于神的愤怒和神的爱。

  而且,神真理的启示是向前的,就是说,圣经比较前面的部分,还没有把整个真理完全启示出来。随着时间,神更多地把祂自己和作为启示出来。新约是神启示的顶点,因此和旧约有区别。(这一点,我们在第廿一章会有更多的讨论。)

  四、我们学习教义时,对于每一个题目,都要把所有有关的经文都读过。因为,我们必须知道圣经对这一点怎么说。这样,必须找到所有有关系的经文。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地想出一个自己的看法,然后找圣经来证明。也不可以断章取义地用一两条经文来,确立一个教义。这非常危险,等一下要更多看这点。

  五、不要期望完全认识神的每一件事。我们是受造的,祂是无限的造物主。祂无限地高于我们,我们的头脑没有办法装进祂所有的真理。所以我们可以料想得到,圣经里总有些地方很难了解,也有些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回答。所以一方面要接受并且遵行明白的部分,一方面信赖神,把不能理解的部分交托给祂。

  六、圣经里面,有些真理似乎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就是说,有些话看起来和另外一些彼此相反,可是两者都出自圣经;两者并存,似乎不合逻辑。例如圣经教导我们说:基督又是神、又是人。神是不受限制的,人是会受限制的,这样,基督怎么可能又不受限制、又受限制呢?但是,圣经说祂是这样。学者没有办法完全解答这个,但是他们——我们也要如此——必须接受圣经的教训,把基督这两方面的真理当作是有关基督的教义。

  七、教义是为了使我们更属神。我们越是查考教义,就越要尽力明白并遵行神的旨意。

解经指引

  怎样明白圣经的教义呢?

  一、圣经的教义,要多根据在那些能按着字义解释的经文,少根据那些只按灵意解释的经文。

  比喻性的经文(例如比喻),是为着叫我们从整个比喻里面得到一个主要教训,可是我们往往会错误地从故事里面的一些情节经文,找出一些教义来;这些情节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且不是为着教导教义的。另外,就准确性来说,解释一句清楚的陈述性经文,要比解释一幅比喻性的图画问题少得多。

  例如「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些自由派神学家把这个比喻看作罪人怎样归向神的教训。因为故事中没有代赎的事,所以他们说神是慈爱的神,只要求罪人悔改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基督代替我们受苦赎罪。

  再看一个例子:「葡萄树和枝子」(约翰福音十五章)。在这个寓言中,有一些枝子被火烧了,这是代表真正的信徒吗?真信徒在最后有被焚烧的可能吗?如果有,是在什么情况下呢?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在清楚的叙述性经文里找;而这节寓言性的经文,只能用来帮助我们说明一个真理;如果想凭着这句经文确立一个教义,实非明智之举。

  二、尽量在清楚的经文上确立教义;避免用那些不确定的经文。圣经的经文,确实有些不容易懂。虽然每个学者对难易有不同的看法,可是的确有些经文是公认的难解,我们最好不要用来确立教义。

  例如,彼得说耶稣:「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9)。圣经学者对这节难懂的圣经莫衷一是,所以我们不可以拿来作根据说:罪人死了以后,还有一次悔改的机会。别处有清楚的经文说,没有第二次机会。

  三、根据教诲(教训)性的经文确立教义,比历史性的好。大部分的先知书和实际上所有基督的讲论、使徒书信,都属于教训性的经文。就意义上说,教训性的经文是为着给予教训;历史性的经文是记述事情,其中的教训比较间接、或者只是暗示性的。当然,有时候神或者祂的先知,曾藉着一次事件说话;可是无论如何,不要单凭一些行为的暗示,就确立一个教义。

  例如,耶稣有一次在船上睡着了,那时正有风暴,门徒很害怕(太八24)。我们当然不会愚蠢地根据这个说:神不晓得我们,神对我们的危险漠不关心。又例如马太福音廿五章五节说:十个童女都打盹睡着了。这当然不是叫我们以为耶稣再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睡觉。另外,也不可以单靠使徒行传的事迹,就确立有关圣灵的教义。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但必须依据使徒书信里面有关圣灵的教训,这样才能得到清楚的教义。

  四、要根据所有有关的经文确立教义;只根据其中的一些是不对的。如果你看了一小部分经文,就定出教义,然后拿来作为解释其他经文的依据,这样会有错误,其他的经文也需要从头考虑。

  例如,帖撒罗尼迦前书一章十节和五章九节说:「等候祂儿子从天降临……救我们脱离将来愤怒的耶稣」、「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假使有一个基督徒凭着这个就说:在末世的时候,神不会叫教会经过大患难,那就错了。他应该也看其他有关的经文,例如马太福音廿四章二九至五一节。否则就是断章取义,而且不能得到正确的教义。

  当然,有些教义牵涉到好几百处的经文,这是一个问题。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全部找出来,而且都要彻底查考。你也许做不到,可是至少应该用这样的功夫去查考几个教义,这样可以大大帮助你明白神的真理。

  我们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作这样广泛的查考;许多人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得知圣经的教义,例如,从教会中的教师,从属灵书籍,从讲道中,或者从查经的书刊中。对于神设立在教会中的那些教师,教导教义可能是他们贡献最大的领域。神确实给某些人一些恩赐,使他们能担任这个职事,就是认识真理,然后清楚地加以确立总结,并且有效地传达给信徒。所以,如果你发现单靠自己查经不能得知圣经的所有教义时,不要灰心。

  五、有一些教义,你必须作字的查考,特别是那些以圣经专用的名词命名的教义,例如安息日。最好有一本经文汇编;没有也可以,可是难得多。另外,要注意以下各点:

  (1)有些教义,圣经本身没有一个单独的词来称呼,例如「三位一体」(Trinity)。因此,这类的教义,没有办法作字的查考。

  (2)有些经文虽然是在陈述某个教义,但是经文本身没有提到该教义的名称;可是,查考该教义,这些经文却不容错过。例如「成为圣洁」(Sanctification)这个教义,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三节有这个字,约翰壹书第一章和第三章虽然也讨论到这个教义,却没有这个字,但这些经文正是查考这个教义所不可缺少的。

  (3)有些教义的名称不止一个,不可挂一漏万。例如「成为圣洁」(Sanctification)、「圣洁」(Holiness)和「洁净」(Purification),都是关系到同一教义。

  六、每一句经文必须按照一般解经原则来解释。任何经文的解释,都不可偏离基本的解经原则。例如,查考「成为圣洁」这个教义,要注意到约翰壹书三章六、九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动词的时态。

  七、不可以把推论当成教义。如果圣经中有经文讲到某个真理,而我们也认为没有问题,那么你可能从中衍生出一些其他的东西;这「其他的东西」就叫作「推论」。圣经本身没有记载这点,是你自己从圣经中某个真理得出的。我们必须谨记,推论就是推论,不可以当作真理教导人。

  例如,有些圣经学者看到圣经清楚写着说,神以祂最高主权拣选了一些人,于是就推论说,神也必定叫一些人灭亡。但这只是推论而已,圣经没有一个地方这样说。这个推论也许对、也许错;即使对了,也只能当作推论而已。

  八、当心有关教义的臆测。常常当我们默想时,脑筋就开始思想一些事的可能性,然后就很容易臆测事情。譬如说,也许我们会想,在永世里某些人是小孩子、某些人是成人;也许会想,将来我们会住在别的星球。不管对或错,这些都是臆测,圣经没有记载这些;所以我们要当心。

  九、确立、持守或教导教义时,要强调圣经所强调的。神启示的真理都是重要的,但是其中有些是更重要的。例如,关于基督再来的真理,就比大灾难时期教会是不是留在地上的真理更重要。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章十七节说,他服事的内容有先后之分;因此,教义也可能有先后之分。所以,我们不但要明白教义,而且要强调圣经比较强调哪些教义。

  十、认识教义的实用意义。通常,圣经本身会指出教义的实用点;神就是为这个目的启示我们教义。我们有责任把教义的实用意义找出来,并且求神给我们能力付诸实行。

三位一体的教义

  现在,我们要用圣经中一个重要的教义作例子,看看应该怎样查考教义,而且知道会遇到的问题。这样举例对我们很有帮助。下面就简短地以三位一体的教义作例子。

  这个教义,甚至这个字本身,已经成为基督徒信心的一个基础。忠心的圣经学者可以在圣经里面找到下列几个真理:

  一、只有一位神。如申命记六章四节;提摩太前书二章五节等等。

  二、在神的位格中,有一位叫作「父」,祂是神。如罗马书一章七节;以弗所书四章六节;腓立比书二章十一节。

  三、在神的位格中,另外一位叫做「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祂是神。如约翰福音五章十八节;希伯来书一章八节;彼得后书一章一节;约翰壹书四章十五节。

  四、在神的位格中,还有一位叫做「圣灵」,祂是神。如使徒行传五章三、四节。

  五、神的三个位格,彼此有区别。这些分别是:

  • 马太福音三章十六节中有耶稣、圣灵如鸽子、天上的声音。
  • 约翰福音十四章二六节,父要差来保惠师。
  • 约翰福音十五章二六节:耶稣要差保惠师来作见证。
  • 约翰福音五章二十节,父爱子。

  这几个圣经真理怎样整合在一起呢?三位都是神,但是只一位神。这三位彼此有别,不是一位中的不同性质、不同方面或不同形态。所以,这真理就是说,这一位神里面有三个位格。「位格」(Person)这个字,实在不能完全解释或描述他们,但是,因着他们有位格上的分别,所以似乎还是这个字比较恰当。常常我们发觉,说到有关神自己的教义,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字来用。神所启示的这个真理,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但还是接受;许多世纪以来,也被基督的教会接受为真实无误的教义。另外的经文也证明这一点:马太福音廿八章十九节;哥林多后书十三章十四节;启示录一章四、五节。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照着神的旨意生活,就必须更多地认识神,所以查经的时候,应该作些教义方面的学习。这需要努力,但属灵的丰收会等着你。

第十九章 预言 Prophecy

  有一个作者说,查考圣经预言时所发现的一些解经问题,是所有解经问题中最大的。这很可能是真的,但是,我们不必因此灰心、害怕。虽然学者对于圣经中的预言仍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是预言,特别是关于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的预言,实在是圣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去明白神关于未来的启示。

  「先知」原来的、主要的意思,是代言人、代替别人说话的人。注意出埃及记四章十六节和七章一节,这里说亚伦是代替摩西说话的,摩西要他当作先知。所以,神的先知就是代替神说话的人,讲出神信息的人。他说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的事,未来的事他或说或不说。因为预言的寻常意义是「预告」,所以我们讨论预言的解经时,是以这个意义为基准。我们应尽力试着明白圣经上关于未来的预言。

  一、即刻的预告:发出的预告在短时间内就会应验。例如出埃及记十四章四节、十三至十七节;耶利米书三十八章十八节。

  二、旧约预言应验在稍后的旧约时代:例如申命记廿八章五三节;耶利米哀歌四章十节;约书亚记六章二六节;列王记上十六章三四节。

  三、应验在新约时代的旧约预言:特别是那些应验在基督身上、以及祂的事工上的预言。这些是预言的主要部分,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这方面的经文有许多。

  四、应验在新约时代中的新约预言:例如马太福音十六章二一节和整个廿七章。

  五、还未应验的旧约、新约预言:主要是有关基督再来的预言。这方面我们也要详细讨论。

  上面的分类有些重叠的。例如,有些旧约预言和基督两次的降临都有关系,而有些与目前的时代和基督再来有关的新约预言,则仍未应验。

  我们要注意,预言的内容不一定有特定的预告,例如提摩太前书四章一节。预表也属于圣经中预言的一部分。异象是神向人启示祂信息的特别方式。异象的解释,甚至关系到先知本身。但以理书第四章、启示录第十七章是很好的例子。

预言的特征

  为了解释圣经中的预言,我们先要明白它的主要特征。

  一、先知的眼界(Prophetic perspective):这是指先知的观点。可以这样说,先知在灵里望向远处,并且照着神向他启示的,看见未来的事。这情形好比一个人从远处眺望喜马拉雅山,看见好几个山峰;因着他所站的位置,这些山峰看起来一个接一个,彼此很靠近,可是如果他走上去看,实在彼此距离很远。同样,先知站在远处,看到两个大山峰——基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或者说他的受苦和胜利——靠在一起,所以他就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预言,好像是紧接着发生的事。按逻辑说,两者实在相离不远,但是就我们人的时间来说,却离得很远。

  例如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至三节,基督曾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后宣告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四16-21)。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二节曾预言到两件大事:一件是报告神的恩年,第二件是神报仇的日子。可是,基督只读了第一件,没有读第二件。为什么?报仇的日子是指什么时候?当然不是指祂的第一次降临,这在当时已经实现了。报仇的日子是指祂的再来,因为还没有实现,所以祂当时没有读出来。可是,圣经常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预言。相似的经文有创世记三章十五节,诗篇廿二篇。

  二、预言应验的近和远(Near and far fulfillment):许多预言指的是不久以后就要应验的事;可是,因为神是整个历史的主,所以这预言也指着那在后来的、最终要应验的事。例如撒母耳记下七章十二至十六节,神应许大卫有关他后裔的事。首先,预言的后裔,很明显是指继承大卫王位的所罗门。有些地方,比如十四节的后半节只适用于所罗门。但是,另外一方面,希伯来书一章五节指出(撒下七章)第十四节也可以用在基督身上,祂是大卫的子孙,所罗门预表祂。所罗门是大卫的后裔,也是神的后裔,基督也是这样——当然是深一层的意思。

  哈巴谷书一章五、六节和使徒行传十三章四一节也是一个例子。因着新约圣经的凭据,我们可以肯定这是双重性预言。所以,有这样的凭据,我们就可以放心解经;否则不要武断。

  现在,我们要来看以赛亚关于基督是童贞女孕生的预言(赛七14)。这似乎也是一个双重性预言,可是有一个解经问题。当亚哈斯没有回应神的晓喻,神说要给他一个兆头,就是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从上下文(特别是16、17)看,这预言在那时已经应验了,也就是说,那时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但是,马太把这个预言用在基督身上(太一22-23),这样就有一个大问题:亚哈斯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有童女怀孕生子?我们没有证据;或许在当时就有一个童女和人结婚,然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另外一个问题是,「童女」这个字在希伯来原文的真正意思是什么?马太福音一章二三节没有什么问题,从上下文可证明,童女的意思就是「处女」。总之,这不是一个容易明白的预言,圣经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至少预言的双重性,而且和基督有关是可以肯定的。

  三、比喻性词句:预言里面用了许多我们前面讨论过的词句,比如比喻和表记等等。当然,也有照字面解释的部分。这方面的解经问题,不单是这些个别的比喻性词句而已,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整个预言的应验方式:到底是照着字面应验,或是按着灵意应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就是根据已经应验的、来解释尚未应验的。下面我们要举一些例子,看看怎样用新约来解释旧约的预言,这对我们有帮助。

  (1)根据新约圣经,下面预言的应验是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方式?

  • 弥迦书五章二节和马太福音二章六节:基督的诞生地伯利恒。
  • 撒迦利亚书九章九节和马太福音廿一章五节:基督以王的方式,骑在驴上进耶路撒冷。
  • 以赛亚书五十六章七节和马太福音廿一章十三节:神的殿,真正的圣殿,祷告的殿。
  • 以赛亚书七章十四节和马太福音一章二二至二三节:童女怀孕。
  • 诗篇廿二篇十八节和约翰福音十九章二三、二四节:士兵分基督的外衣,拈阄。

  (2)下面预言的应验方式,是否是比喻性的?

  • 诗篇一一八篇十二节和使徒行传四章十一节,彼得前书二章七节基督:是匠人所弃的石头。
  • 以赛亚书廿二章二二节和启示录三章七节:祂肩头上的钥匙是指祂王者的权柄。
  • 撒迦利亚书十三章七节和马太福音廿六章三一节:基督是被击打的牧人。

  (3)下面预言的应验方式,是不是灵意的?就是说,以旧约圣经中的真实事物,比喻日后要发生在新约时代的事:

  •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三四节和希伯来书八章八至十二节、十章十五至十七节:和以色列人所立的新约,比喻现在外邦信徒的属灵经历。
  • 以赛亚书二章二、三节和希伯来书十二章二二节:地上的锡安和耶路撒冷代表信徒的属灵居所。
  • 阿摩司书九章十一、十二节和使徒行传十五章十六、十七节:大卫的帐幕和以东现在是不是在灵意上应验了?

  以上我们看到,新约以三种方式解释了这些预言,所以,别的预言也可以用这些方法中的一种去解释。当然,不是说我们这样就能很快、很轻易地解释预言,但至少知道可能的方式。神向我们显示,预言的解释并不是千篇一律,愈认识新约圣经解释预言的方式,就愈能掌握如何明白所有的预言。我们在后面会提到一些这方面的指引。

  四、特殊的文法:这名称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一般来说,预言所用的文法和圣经其他部分是一样的。可是,它的时态用法偶尔会不一样;

  (1)动词的过去式当作未来式。例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关于基督的伟大预言,前面从第一节到十节上半为止,动词用过去式。可是却是预告未来的事;从第十节下半到第十二节,动词是未来式(讲到基督受苦之后要发生的事),但是内容并不比第一部分的预言晚。

  (2)以现在式表达未来式。例如撒迦利亚书九章九节「你的王来到这里」,虽然是指未来的事,动词却用现在式。

  五、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预言:许多预言是无条件的,就是说,神宣告说祂要成就什么、或者有什么事会发生,那就一定会发生,不受任何因素影响;但是,也有许多预言的应验与否,和人的反应有关。一般来说,有条件的预言是关于祝福或审判的预告,而比较少是预言一件特定的事会不会发生。当然,有条件的预言也是真正的预言,圣经上有许多这样的预言,例如申命记廿八章;耶利米书十八章八、十节;廿六章十二、十三节;以西结书十八章三十至三二节;三十三章十三至十五节;约翰福音三章四节(从上下文可以看出)。所有预言的上下文都很重要,因为如果有的话,预言的条件可能在里面。

  六、启示的和隐藏的真理:有人说,预言就是预先写下来的故事。他们认为,预言应该把所有的细节都说出来。当然,有些预言实在很详细,可是许多预言却不是这样;很多真理是隐藏的。但以理看到的四兽异象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但以理书七章)。但以理在七章十五、十六节说他为这个异象愁烦,并且问异象中的一位侍立者这一切的意义。然后,那侍立者就将那事向他讲解说明:那四兽就是四王或四国。但是,那侍立者并没有说出四个王国的名字,也没有提到一些细节。所以,但以理不可能预知那些王是谁。在这异象中,有些真理启示了,有些隐藏了。我们解释尚未应验的预言时要小心,不要以为能完全把握每一个细节。

一个重要的预言

  上面所说的圣经预言特征,是解释预言时的一些指引,我们最好能记住。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特征的原则应用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旧约圣经预言里——创世记三章十五节,这是圣经里面关于基督的第一个直接预言。从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个前面学过的圣经预言的特征;另外,也可以看到神对于预言的中心题目贯穿在整本圣经中。

  一、先知的眼界。「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祂的脚跟」是预告未来的什么事情?虽然这里是合起来一起说,可是所应验的,却是包括基督再次降临的受苦和胜利。

  二、预言应验的近和远。近的应验,是指神当时就使那女人和蛇彼此为仇;远的则指基督和撒但的争战。

  三、比喻性词句。「伤头和伤脚跟」不可能按字面解释,这在属灵上的意义,远深于身体的伤害。

  四、启示的和隐藏的真理。有些真理已经启示出来了,但是整个预言的完全意义,要因着圣经的其他预言和事件才显明出来。

  五、主题之一:争战。整本圣经都和这个争战有关:神对撒但;神的子民对撒但的差役。基督以女人后裔的身份,亲自进入历史中赢取这场战争。

  六、主题之二:神的最高旨意。神说「我要使……」,然后整本圣经就是记载祂旨意的进行;有时候,看起来撒但占上风;但启示录让我们看到,神的旨意最终要完成。

  七、主题之三:弥赛亚。从「女人的后裔」和「祂」这个代名词,我们看见了一个人。

  八、主题之四:弥赛亚的受苦。「你要伤祂的脚跟」,这虽然不是什么致命之伤,但是实在描绘出基督的受苦情景。

  九、主题之五:弥赛亚的胜利。「祂要伤你的头」指出,弥赛亚将给与蛇——撒但致命之伤。这是一幅比较的图画:伤脚跟和伤头。

  最后的两个主题,是预言的中心主题。彼得综合了众先知的信息,说他们预告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彼前一11)。耶稣责备那两个门徒,因为他们不信先知所说关于祂的话:「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路廿四25-26)。所以,基督的受苦和荣耀,实在是旧约预言的两个焦点。所有其他的主题或事件,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而且从中看出本身的意义。

解经指引

  下面是摘要的指引,帮助我们解释预言:

  一、查考新约圣经解释预言的方式。这个工作,你应该在平常读新约圣经时就做,不要只在解释预言时才做。准备一本笔记本,把经文和你从其中所读到的记下。

  二、读预言时,首先要明白预言对当时的人的意义,较近的应验结果,以及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这是很重要的,明白这些以后,才能明白较远的应验结果。例如,哈该书是讲到圣殿的建造。以斯拉记四章二四节至五章二节是这件事的背景,告诉我们哈该的目的。他劝人建殿,和他的预言有关;他预告人民说,神将来有一天要彰显祂的荣耀于天上和地下,而且要祝福祂的百姓。希伯来书十二章二六至二九节,则说出较远的应验结果。

  三、要看字面上的意义。从上下文或别的地方的经文看起来,意思清楚明白吗?以赛亚书十一章六至九节给未来描绘了美丽、和谐的图画。但是,这是可能的吗?野兽能与家畜、小孩同居吗?能照着字面应验吗?经文里面有没有比喻性的词句?(读1、4、5节)这些经节是不是使第六节到第九节具有比喻的意义?

  四、记住我们以前学过有关预言的各种特点。如果所读的经文里面有,那么就要照着去解释。例如约翰福音五章二八、二九节,这是有关死里复活的预言。复活只有一次,还是两次?从这节经文看,都可以解释。我们晓得,从先知的眼界看起来,两件分开的事情,可能会合在一个预言中,所以这里提到的两个复活,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是一定如此,而是有可能)。到底如何,你需要参考其他的经文。

  五、看看经文里头有没有比喻、表记、惯用语等等。如果有,按照有关的解释指引明白它的意思。要仔细观察,因为有些比喻太普通了,很容易漏看。

  预言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但却是神把祂有福的真理向我们启示的管道之一,所以值得用许多的时间和祷告去读;它是神启示中的重要领域。

第十八章 希伯来诗歌 Hebrew Poetry

  诗是人类心灵思想和感觉一种最高和最深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一眼认出,可是无法给它下定义。它是一种文学形式;在英文的特征是:行数一定,有节律,而且大多押韵文字常常是美丽而崇高的。

  圣经有很多是诗:不止诗篇、箴言是诗;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以及大部分的先知书也是诗;甚至有些耶稣说的话也是用诗写的(参看太七6和约六35)。在钦定本圣经里面,除了诗篇、箴言以外,其他地方的诗都没有用诗的体裁和形式印刷出来,所以不容易认出是诗。校订本和其他近代的版本,就都有印成诗体的形式。

诗的体裁

  在希伯来文圣经里面,诗的体裁很清楚。但在我们的译本里,有些因着翻译失去了,有些还保存着。为了帮助解经,我们需要认识那些仍保存的部分。

  一、对偶(Parallelism):希伯来诗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对偶形式,但主要是思想的节律,而不是声调的节律。简单地说,对偶体是以两行为一组写的,行与行之间有意义上的关联。偶尔也有三行一组的(赛四十一5),甚至有四行一组的(诗廿七1)。可是,大部分是两行一组,例如:

  求祢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
  并洁除我的罪。(诗五十一2)

  行与行之间的彼此关系,不是每次都一样的。事实上,为了表达各种不同的意念,诗有不同的对偶形式。这些形式有各自的名称。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有下面几种:

  (1)重复(Repetition):这种体裁叫做同等或同义对偶体(Identical,or synonymous)。两行以不同的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以赛亚书一章三节是很好的例子:

  以色列却不认识,
  我的民却不留意。

  第二行重复第一行的思想,使意思更清楚、更强调。诗篇三十三篇二节是一个思想相似的例子:

  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
  用十弦瑟歌颂祂。

  这里,所用的乐器虽然不一样,但是表达的基本意念相同。

  常常,一行可以光照另一行(又是上下文原则……)。以赛亚书四十五章七节,第一行的光和暗是相对的字,所以第二行的平安和灾祸也是相对的字。这样,我们就明白这不是道德上的灾祸,而是混淆或混乱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并不是说神是罪的原作者。

  (2)相反(Contrast):这种体裁叫做对比的对偶体(Antithetic  parallelism)。两行的意义是相反或相矛盾的,使得所说的真理更有力、更加强。箴言有很多这种对偶体。第二行常用「但是」(but)起头,表示相反的意思。例如箴言十五章一节: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言语暴戾触动怒气。

  (另外可以看箴言第十章,前面的十四对经文都是对比的对偶体。)

  (3)添补(Addition):这种体裁叫做综合对偶体(Synthetic  parallelism),第二行是为着添补第一行的意义。有时候是第一行的理由,那么就以「因为」开头(诗九10);有时候是第一行的目的,而以「使」、「所以」开头(例如诗一零四5)。有些学者说,这不是真正的对偶体,可是因为两行有彼此关系,而且构造相似,所以我认为可以算作对偶体。

  (4)扩充(Expansion):这种方法表现在顶点对偶体中(Climactic Parallelism),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一部分重复,但是另外有新的或更进一步的意义。例如诗篇三十四篇四节:

  我会寻求耶和华,祂就应允我,
  救我脱离了一切的恐惧。

  第一句里面,哪一部分的意思被扩充了?

  (5)转化(Transformation):这种体裁叫象征式对偶体(Emblematic parallelism)。这里说象征式,意思是表记的或代表的。一行是照字面的意义,另一行是照比喻的意义。因为两行通常都讲同一件事情,所以一般也叫做同义对偶体。有些带有明喻在内,例如诗篇四十二篇一节:

  神啊,我的心切慕祢,
  如鹿切慕溪水。

  渴慕这个明喻,把作者切慕神的心优美生动地表达出来。有时候也会用到隐喻,例如以赛亚书四十六章十一节:

  我召鸷鸟从东方来,
  召那成就我筹算的人从远方来。

  按照神所说的,在这里成就祂筹算的人是只鸷鸟。如果我们明白对偶体的用法,就知道这「鸷鸟」不能按字面解释。

  圣经上有许多对偶体,似乎不能纳入上面的任何一种。如果你遇到难以归类的对偶体,不必担心,因为意思通常很容易明白(例如诗四十七4、9)

  对偶体有许多的变化形式,有些不易辩明。有些行的思想或构造并不完全。圣经的作者写诗时不是机械化的,常常这里两对、那里三对地写成一个大对偶诗。你会在圣经里读到这些不同的形式。

  怎样解释对偶体呢?因为诗的行与行彼此间有关系,所以不可以一行一行地单独解释,应该找出彼此的关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不同形式的对偶体,所以,不明白诗的意义时,可以参照这些不同形式的对偶体来解释,看看哪一种较为适合。

  我们举诗篇廿二篇十六节试试看:

  犬类围着我;
  恶党环绕我;
  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

  如果说诗人是被许多真正的狗围绕着,虽然奇怪,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象征式对偶体,那么这些犬可能是比喻第二行的那些恶党。从整篇诗(这节经文的上下文)中,我们还看到其他的动物(6节,我是虫)。所以,这节经文是象征式对偶体的诗。

  另外,再看诗篇六十篇三节。这里的喝酒,是真的喝酒还是比喻的说法呢?除非把这节经文当作象征式对偶体解释,否则就是神使祂的百姓真的喝酒了。这篇诗的其他地方也有比喻的词句,所以这一行诗可能是比喻的说法。

  二、意像(Imagery):所有的诗都含有许多美丽、醒目、大胆的比喻。圣经中的诗也用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比喻。关于比喻的形式,我们已经在前面讨论过了。

  三、夸张(Hyperblic language):夸张是比喻的一种,但是因为在诗里面特别重要,所以有区分出来说明的必要。诗常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而诗人具有的强烈感觉,也驱使他使用夸张的词句。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会觉得圣经有许多地方难以了解。

  约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知道他要说的话可能会夸张,所以在约伯记六章二六节说:「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看看他在十六章十二至十三节所用的词句:「掐住我的颈项,把我摔碎……把我的胆倾倒在地上。」他在第一章、第二章说的话,可以照字面解释,可是这里不一样,这里他是在发泄深处的强烈感觉。有了这种理解,就能明白他的话。同样的例子,也可在诗篇、耶利米哀歌和耶利米书看到。

  圣经的诗篇里有一种特别的夸张词,叫做咒诅诗。作诗的人要求神的咒诅或审判临到他的敌人。下面的诗篇中有些内容就是咒诅诗:五十八篇六至十一节;五十九篇五、十三节;六十九篇二二、二三节;一0九篇六至十五节;一三七篇八至九节;一三九篇十九至二二节;一四三篇十二节。

  这些经文在解经上有一个大问题,因为诗人表现的态度,似乎与神向着罪人的慈爱和怜悯相矛盾。如果说诗人只是把自己的思想诚实表达出来,和神的旨意无关,那么,我们就要怀疑诗篇的其他部分,到底哪些是神的意思,哪些只是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地看经文;特别要注意它的背景,这通常记在诗的标题处。下面几点可能有帮助:

  (1)有些严厉的话不能接字面解释,要按比喻解释。正好像约伯向神所说的那样厉害的话,诗篇的诗人也说:「愿他们的眼睛昏蒙,」「敲碎他们口中的牙,」「在恶人的血中洗脚」「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和约伯记一样,如果你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些经文,就有失公平了。诗人因着爱神的缘故,深深地关切祂的荣耀、真理和圣洁;而那些人却背叛了祂,而且拒绝祂的怜悯。强烈的感觉使得他言词激烈。我们实在没有像他们那样,因着神的缘故那样地嫉恶如仇;也许,这就是我们难了解这些经文的原因之一。

  (2)诗人所指的,不单是他个人的敌人,更是神的仇敌。换句话说,这不是诗人自己的私仇。诗篇一三九篇特别可以看到这一点,诗人说他恨恶那些恶人,因为他们说恶言顶撞神。新约圣经中也有这种夸张,甚至在基督所说的话里面。例如马太福音十八章五、六节;哥林多前书十六章二二节;加拉太书一章八、九节;启示录六章十节;十八章二十节。

  (3)看看大卫的诗里面怎样说到他的敌人,包括扫罗,然后注意他实际上怎样对待扫罗。在诗篇十八篇四十节他说:「剪除那恨我的人。」注意这篇诗的题目。可是我们在撒母耳记上廿四章一至七节和廿六章一至十一节,看到他连续两次以忍耐和克制自己的态度对待扫罗;甚至禁止自己恨他。这样以经文互相比较,就证明了这些不过是夸张的说法。

  圣经里的诗深深感动我们的心,因为写的人和我们一样是罪人,需要神的恩慈;而且他们藉这些诗,把自己的心意倾吐在神面前,充满了羞愧、爱、感激和虔敬。像圣经的任何部分一样,圣经里的诗叫我们看见自己,也看见神。

解经指引

  一、分析每一组对偶句,看看行跟行之间的关系。对对看,到底是哪一种对偶体。注意同义字、反义字,以及关键字「但是」,「所以」等。看看是不是一行要按字面解释,而另一行要按比喻 的意思解释。

  二、看看有没有比喻的词句。依照前面第十三章的方法加以分析、解释。

  三、解释所有激烈的、严厉的或粗暴的话时,记得这个事实:诗所用的辞句,散文不会用。而且记住,作者说这样的话,不是只对他自己的敌人而已,也是对神的仇敌说的。

第十七章 希伯来成语 Hebrew Idioms

  成语、或习惯语,就是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习惯语表达出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想方式。

  在印度北部,有一句话:「Ikkis is bis ka farq(or antar)hai,」;照字面的意思是:「它的差别就像二十和二十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简直没有差别。」英文有一句相似的习惯语:「一个是六,一个是半打。」(six of one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在苏丹人的乌独克语(Uduk)里不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而是说「你们的肝不要发抖」,他们认为肝是情感的所在地。

  希伯来语也有它的习惯语。有一些用来比喻的词句,但是,因为希伯来习惯语表现了希伯来的思想方式,所以特别在这一章讨论。它们在旧约和新约圣经里面都有,因为新约大部分的作者都是希伯来人。

  钦定本比现代的一些版本保留较多的希伯来习惯语。现代的译本为了使经文的意思清楚,已经把很多希伯来习惯语翻成我们自己语言的习惯语。例如,以西结书四十四章十二节,神对那些不忠心的利未人说(钦定本):「我举手和他们作对」(I have lifted up mine hand against them)。这句话在校订本就改成:「我向他们起誓」(I have sworn concerning them),因为举手代表起严肃的誓(比如在法庭)。所以,如果能把原来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改写是可以的。可是要非常小心,以免滥改。

  假如有一个说乌独克语的基督徒,他把乌独克文的圣经翻成英文给我们;如果他把约翰福音十四章一节翻作:「你们的肝不要发抖」,我们就不能明白。照字直译,不一定能把真正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在翻译习惯语时,有时候需要加以解释。

  下面是一些有关习惯语的专门称谓。如果要更详细的资料,可以查字典。

  一、神人同形(或同性)论(Anthrpomorophism)。这个字的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人的形状」(man′s form);意思是神虽然没有身体,却像是有身体。我们在圣经里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也许会祷告说「主,求祢把祢的手放在我所爱的身上」,却没有察觉我们正在用「神人同形论」。「神人同形论」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也是圣经中主要的隐喻方式。「神人同形论」在其他大部分的语言中也有,但是在希伯来文里有特殊的用法,所以我们把它当作是希伯来习惯语。

  圣经里有许多地方、尤其是旧约,在说到神的时候,好像祂是有身体各部分似的。例如,脸:出埃及记三十三章廿三节;诗篇十篇十一节;耶利米书廿一章十节。眼睛:列王记下七章十六节;诗篇十一篇四节;耶利米书十六章十七节。耳:诗篇十章十七节;以赛亚书三十七章十七节;但以理书九章十八节。鼻:出埃及记十五章八节;诗篇十八章十五节;以赛亚书六十五章五节。口:列王记上八章廿四节;以赛亚书三十四章十六节;弥迦书四章四节。声音:约伯记四十章九节;但以理书九章十一、十四节。膀臂:申命记十一章二节;以赛亚书六十二章八节;耶利米书廿一章五节。手:出埃及记三十三章廿三节;以赛亚书五十章二节;耶利米书一章九节。背:创世记六章六节;历代志下七章十六节;诗篇十一篇五节。脚:出埃及记廿四章十节;诗篇七十七篇十九节;以赛亚书六十章十三节。形像:诗篇十七章十五节。另外有一些虽然不是直接讲到,但是因为用了「坐」、「行走」等动词,而隐指祂是有身体的一位神。(例如诗七十八65;一一三5;赛廿六21;摩七7。)

  我们必须记住,神自己是没有身体的。约翰福音四章廿四节说神是个灵、路加福音廿四章三十九节说灵是没有骨、没有肉的。(当然,基督,这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在道成肉身的时候取了一个身体,现在是神也是人。)

  如果上面这些都不能按字面去解释,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关键在于这些肢体有什么功用?我们用右手做什么?用来工作,而这需要力气,所以右手通常比左手有力气。因此,为了表现出神的力量,圣经的作者(甚至神自己也这样说)就以祂的右手表示祂在运用力量。我们的眼睛有什么用途?我们藉它辨别其他的人和事。所以神的眼目表示祂知道我们和其他的受造物。耳朵是做什么用的?我们用来收信息。所以,神「侧耳」表示祂预备好垂听我们所说的。

  列王记下十六章九节使我们惊奇:「神的眼目遍察全地。」按字面实在不可理解。难道是说有一双(或更多)巨大的眼睛,像人造卫星或飞碟一样在全世界绕来绕去吗?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神知道在全地哪里有忠心的信徒,并且要与他同在,显大能帮助他。所以,「神人同形论」可以把神的大能和祂的完美生动地描绘出来。

  因为神「有」这些人的形体,所以圣经里面也说道神有人的感觉,说祂会忧伤、记忆、后悔(创六6;十九29;耶十六8、10)。这些经文显示了神的真实,远超过人类情感所能体会的。神会「后悔」,这点我们需要特殊解释。撒母耳记上十五章廿九节说到「祂迥非世人,绝不后悔」。因为神是不改变的,所以,严格地说,神是不能后悔的。但是,因为神对待人是根据人对祂的态度,如果人的态度改变,祂也改变对待我们的方式。所以,表面上好像神跟人一样会后悔,其实并非如此。(参看耶廿六12-13)

  二、「绝对」代替「相对」。「绝对」是说「完全独立于其他事物」;「相对」则有「相关或比较」的含意。例如:「马太爱吃牛排」是绝对的说法,「马太爱吃牛排过于鸡肉」是相对的说法,牛排和鸡肉之间有一个比较。

  圣经有时候会以绝对的说法代替相对的,形式是:不是A、乃是B。例如,约瑟对那些把他卖到埃及的哥哥们说:「这样看来,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创四十五8)。如果按字面解释,这句话有问题;约瑟自己就说过是他们把他卖到埃及(5节),而且后来他说,他们的意思是要害他(创五十20)。所以,这是一种习惯语。约瑟那句话其实是说:「差我来的不是只有你们,也有神的手在里面」,也可以说,他是强调神的绝对权柄。

  圣经里面,有些地方这种习惯语非常重要。例如,耶利米书七章廿二至廿三节神说:「因为我将你们列祖从埃及地领出来的那日,燔祭平安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可是,出埃及记和利未记确实记载了,当神将希伯来人从埃及地领出来的时候,神曾晓喻他们有关献祭的事。自由派的神学家就根据耶利米书里面的这节经文说,出埃及记和利未记并不是正确的历史记录,只是关于神的一些原始的、错误的观念。其实,耶利米在这里是以绝对的说法,代替了相对的说法。神的确曾晓喻了献祭的事,可是,耶利米所关切的是百姓的心和顺服的问题。其他地方也有这种习惯语,可以看出埃及记十六章八节;申命记五章二至三节;诗篇五十一章十六至十七节;哥林多前书一章十七节;九章九、十节;腓立比书二章四节;约翰壹书三章十八节。

  这种习惯语有另外一种形式。例如路加福音十四章廿六节,是不是真的说,一个人要恨他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妻子,才能跟从基督?如果是,那就和以弗所书五章廿五节和其他许多经文相矛盾了。其实,这里是以绝对的说法表达相对的意思:所有其他的爱慕和要求,都要摆在第二位,要远在对基督的爱下面(比较太十37)。另外的例子可以看罗马书九章十三节。

  怎样才能认出这种习惯语?第一,先照字面的意思解释,看看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再把它看作习惯语。然后,对照上下文,你就会知道你的解释对不对。

  三、以相对代替绝对。这种习惯语和上面所说的相反。它的意思是绝对的,但是形式是相对的。例如,路加福音十一章三十一至三十二节耶稣说:「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也)比约拿更大。」是谁,或是什么拿来跟所罗门和约拿作比较呢?除了基督自己,没有别的。祂比他们大多少?如果祂也是人,还可以有个比较,可是祂是神的儿子,根本无从比起。所以,这里虽然是一个比较性的表达方式,实际上他们的区别是绝对性的。

  如果有上下文配合,这种习惯语一般不会难明白。我们只要问,大多少?好多少?通常都会知道,应该照字面解释或是照习惯语解释。试试看这些经文:撒母耳记上十五章廿二节;以斯拉记九章十三节;诗篇一一八篇八、九节;箴言廿一章三节;希伯来书一章四节;三章三节;六章九节。

  四、「……的儿子」或「……的女儿」。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包含了好几种习惯语:

  (1)「儿子」是指「真正的子孙」,但是是后来的——比如孙子或曾孙。希伯来人用的动词「生」(子)(beget),有同样的意思。这个「生」(子)的「子」可以是真正的儿子,也可以指更远的后代。这是希伯来人的一种习惯语,并不是说他忘记了谁是谁的父亲,或说他们不小心写错了字。我们明白了这点,就可以了解圣经里面一些似非而是的地方。比如马太福音一章八节说约兰生乌西亚,但是根据历代志上三章十一至十二节,我们知道中间有三代被省略了(亚撒利雅就是乌西亚)其他这样的例子在列王记上十五章三节;历代志上廿六章廿四节。

  (2)当说到一个人是「某某性质之子」(the son of a quality)时,除了指他自己具有那种性质以外,也可能指他具有他父亲的性质。例如使徒行传四章三十六节,有一个人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因为他具有这个名字的性质:劝慰子。(另外的例子有伯四十一34;赛十四12;太八12;路十6;弗二3;五6;帖前五5。)

  (3)当说「我儿」时,表示爱,说「你儿子」时,表示尊敬——如果彼此间不是血亲。例如撒母耳记上廿四章十六节和廿五章八节。

  (4)神称国家为「子」。例如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九节,神说:「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莲是我的长子。」(另外的例子:何西阿书十一章一节)

  (5)「国家的众子」指国民。例如耶利米哀歌四章二节撒迦利亚书九章十三节。另外,「锡安的女儿(或处女)」是指整个国家(哀二13)

  要明白这些习惯语,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知道以上的各种情形后,只要把经文和上下文对照,就能分辨它的特殊含意。但是,家谱就不一定这样简单,你可能需要和其他的经文比较。即使这样,有些地方似乎仍然不得其解。

  另外要记住,圣经里面说到「……的儿子」时,大部分的情形还是照简单的 字面上的意思,而不是习惯语。可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形:约伯记一章六节和二章一节中「神的众子」是指天使,如创世记六章二、四节也可能是。「人的儿子」似乎是指人,「人子」(以西结书提到许多次,例如二1;三1;四1)也是指人。可是,在但以理关于基督的预言里面,「人子」指的是高于人的那位(但七13)。

  关于「……的儿子」这个词,我们也必须看基督的另外一个称呼:「神的儿子」(Son of God)。圣经上至少有一处(路一30-35)在提到这种称呼时,是指着耶稣如婴孩般诞生说的。在圣灵能力下,童贞女马利亚怀了祂,并且生下祂。但是,几乎在整本新约圣经中,这个称呼是指祂永远的儿子名分,和父神有同样的本性。祂是「神的儿子」,并不表示祂比神小,而是说祂真的是神。查考下面的经文:约翰福音十章三十三至三十六节;十九章七节;希伯来书一章八节。

  信徒也被称为「神的儿子」,意思是指信徒「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后一4),而且必定会像基督一样被荣耀(约壹三2)。他们永远不会成为神,他们要一直做神的仆人,在永世里敬拜祂(启廿二3)

  五、永远(Forever)。照字面的意思,这个字表示「永远的」或「永存的」。例如诗篇九篇七节(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四十五篇六节(祢的宝座是永远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但是,这个字也有习惯的用法,意思是在人的一生中,或在一件事物存在的时间中,没有中断。例如出埃及记廿一章六节(钦定本)说,仆人如果爱他的主人,愿意继续服侍,而不愿意在第七年离开(2节),他的耳朵要被穿孔,作为「永远服事主人」的记号。因为主人和仆人最后都会死,所以服事不可能是永远的。这里的「永远」,意思是说在主人和仆人都还在世的期间,服事不能间断。校订本已经译作:「他就一生服事主人。」

  另外,我们可以看诗篇七十二篇十七节:「祂的名要存到永远、要留传如日之久。」这句话的下半节和上半节相应,所以上半节「永远」的意思,不一定是永远没止境;但是,太阳虽然终会消失,祂的名要和祂的命令一样永远长存。

  在习惯用法里,「永远」这个字并没有失去所有的意义。它仍保留了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所有永远的事,一定会在人、事当中永存。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停止或中断,特别是神的应许或宣告;神的应许是确定的。真理的事实也是永存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例如神永永远远存在。尽管如此,为了更准确地明白圣经语言,我们必须认识这种习惯语。这方面的其他经文有列王记下五章廿七节;历代志下七章十六节;诗篇四十九篇十一节;以赛亚书三十二章十四、十五节;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三十五、三十六节。

解经指引

  一、认识各种习惯语和可能的用法。

  二、先按照字面的意义解释圣经,如果不通,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习惯语。

  三、查考上下文;这样,几乎每一次你都可以找到解经的关键。

  圣经里面还有其他的习惯语,我们没有讨论。如果可能,可以参考别的书籍来学习、了解。而且,藉着你自己小心的读经,也可以认识更多的习惯语。

第十六章 比喻和寓言 Parables and Allegories

  比喻通常指含有道德上或属灵真理的故事。这故事是生活中可能遇见的,但不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有人说,比喻是「有属天意义的地上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比喻是广义的明喻,因为它是一种比较。很多时候,福音书里耶稣以下面的话作为比喻的开头:「天国好比……」(例如太廿二1)可是,也有很多比喻不用这种开头,例如马太福音廿一章三三节:「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

  有一些比喻记载在旧约圣经,但是大部分是在三卷福音书里面。约翰福音没有比喻,但是在第十章和十五章里有一些寓言。

  比喻有三重成分:故事的背景、故事的本身、故事的应用。但是,基督所讲的比喻里面,有些没有背景,或者至少没有直接提到;有些没有应用;而有些只有故事本身而已。耶稣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回答一个律法师的问话,并且指出了这信息的应用(路十25-37)。在马太福音廿一章三三至四一节的比喻中,权柄的争论是背景,末了的审判是应用。在马太福音十三章三至九节和路加福音十三章十八至十九节的比喻中,分别缺少一种或两种成分,马太福音十三章三至九节缺背景,路加福音十三章十八至十九节则背景和应用都缺。背景和应用如果记在故事本身的上下文,就不难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如果缺了一种、或两种都缺,则不那么简单。

  通常背景是解释比喻的关键。例如路加福音十五章中,因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反对,耶稣说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的主要意义,都是说到神喜悦罪人悔改,因此耶稣接待他们,不应该有人反对才对。

  通常比喻都有一个主要的意义。我们不必在一些次要点里面找什么属灵教训,只要把中心意义找到就可以。因为耶稣自己就是这样应用祂所说的比喻。例如路加福音十五章,祂应用「迷失的羊」这个比喻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7节)第十节又再一次用同样的话,应用在第二个比喻上面。基本上,「浪子」的比喻也是这样——虽然当中有另外一些次要的教训。耶稣怎样解释「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呢?祂让那个律法师解释:用事实证明好撒玛利亚人就是那个邻人。接着,耶稣对他说:「你也去照样行吧。」祂并没有多说关于那些强盗、另外的两个人、欺骗、金钱、店主等等的事。

  但是,耶稣也不是一直只给一个比喻一个意义。例如,祂在「撒种」和「稗子和麦子」的比喻中,就是用了好几点(太十三章)。「葡萄园工人」的比喻(太廿章),也是同样的例子。一般的规则,是一个比喻只有一个主要的教训,而上面这些是例外的情形;查考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是有益的事。

  在初期基督教会,有一些神学家把圣经作成讽喻,在比喻的细节里找出许多妙绝的意义。例如奥利根(Origen),他是这些神学家中的一个,这样解释「好撒玛利亚人」:落在强盗手中的人是亚当,耶路撒冷代表天堂,耶利哥代表世界;强盗是魔鬼和牠的差役,祭司代表律法,利未人代表先知,而基督呢?当然是那个好撒玛利亚人;牲口代表祂的身体,店代表教会;二钱银子代表圣父和圣子,撒玛利亚人应许回来,代表基督的再来。看起来,这样的解释是有一些相关,可经文本身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事实上,耶稣自己作的解释就不一样。所以,奥利根的解释并没有圣经根据,我们要小心,免得盲从。

  有些比喻,耶稣也许说过好几次。「失丧的羊」有两个不同的背景。马太福音十八章讲到神爱护小孩子,路加福音十五章则讲到祂对罪人的心肠。但两个地方的重点,都是讲到神对人的爱心。

解释的指引

  一、首先要明白故事本来的意义。属灵教训必须从此而来。

  二、如果经文有记载,注意比喻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例如,耶稣在怎么样的情形下,在那法利赛人的家里说出那个短短的比喻?(路七41-43)。如果背景不清楚,你不必担心,可以从其他方面明白比喻的意义。可是,如果背景是清楚的,你必须注意,比喻的意义和它有重要关系。

  三、找到主要的教训,也就是要义。这我们可以从耶稣自己说的应用得知,也可以从故事本身知道。例如「十童女」的故事,耶稣自己作的应用是:要警醒等候我的再来,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我们也可以从故事里看出,那些预备好了的,可以和主一起去。

  四、比喻的意义不能违背圣经本身的教训。既然比喻使用的语言是比喻性的,不能用来确立教训或教义,只能确认或加强圣经的真理。例如,如果用「浪子」的比喻作为一个罪人归向神的教训,那么从比喻的内容来看,一个人只要悔改就够了,并不需要基督的救赎。

  五、如果对故事本身有任何问题,尽量去查有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得到帮助。例如许多圣经学者都知道,当时的娶亲筵席,依照习惯,主人应该给客人准备礼服。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穿礼服的刑罚是那样严重了(太廿二11-13):他没有接受准备好要他领受的。

葡萄园的工人

  现在,我们用「葡萄园的工人」(太廿1-16)的比喻,来说明上面这些原则。

  首先,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配合着足够的上下文来阅读和观察这个比喻。第一节有「因为」这个字,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比喻和上面的第十九章有关系(这里这样分章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注意十九章的最后一节,跟廿章的十六节比较看看。它们里面重要的字是什么?在这个比喻的故事里,有没有注意到那些相同的字(8、10、12、14各节)?看到廿章一节的「因为」和廿章十六节的「这样」彼此间的关联了吗?

  其次,故事的内容对于明白这两节经文的意思有什么帮助?故事本身有没有什么东西从最后变成最前,或者从最前变成最后的?最后进去的工人有没变成最前的?当然,他们最先得到工钱,但是,他们能成为在前的,有没有其他原因?他们得到一样的工钱,为什么?家主为什么给最后进去的工人这样好的待遇?比较他们讲定的雇工条件(2、7节)。他们有没有心态的不同?再看前面的第十九章,彼得的心态怎样?他说了什么,使得耶稣讲了这个比喻。那个富有的少年官,他的心态是不是和彼得一样?或许十九章二一、二七、二九节和廿章九至十节的「所有的」和「得着的」是关键字。现在你明白这比喻的主要教训了吗?

  我们已经仔细看了这比喻的背景,看了耶稣所做的应用,也注意到那些重复出现的字,注意到关键的字。所以如果配合着上下文看,可以从这个比喻得到一个强烈的信息,就是严肃地警告那些像彼得一样、老是想着能得到什么报偿的人。

  耶稣说:「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下面有一些其他比喻,可作为查考之用:

  • 马可福音四章三十至三二节:芥菜种子
  • 路加福音七章四一至四三节:两个债主
  • 路加福音十一章五至八节:半夜的朋友
  • 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至三一节:财主和拉撒路(这算不算作比喻?)
  • 路加福音十八章一至八节:不义的官

寓言

  把寓言和比喻放在一起看,有好处,因为有相同的地方。有人说,寓言是隐喻的扩大。隐喻的简单形式是:甲是乙。那么,寓言是什么呢?寓言是一个故事或一则描写,除了甲以外,还有丙和戊等部分。它的形式是:甲是乙,丙是丁,戊是巳。例如,约翰福音十章这个寓言,比较像是故事的形式,约翰福音十五章则比较像是一则描写。

  耶稣在约翰福音十五章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你们是枝子」(一-5节)。这就是寓言的基本形式。接着耶稣指出他们彼此关系的属灵意义:枝子要常在葡萄树上才能结果子;栽培的人修理凡结果子的枝子,不结果子的,他就剪去;结果子叫栽培的人得荣耀。

  基本的解释,我们可以在这个寓言本身得到,不需要另外去找。(所以,一般来说,寓言的解经比其他的语言形态简单。)可是,这不是说寓言没有任何解经问题。有一些内容没有解释,得找到它的正确意义。比如「不结果子的枝子要被丢在外面,而且烧了」,这有什么属灵意思?第六节说这是可怕的事,但是并没有清楚说明,所以需要自己去找。

  约翰福音第十章讲到好牧人和羊的寓言。下面我们把内容的各点和解释列出来:

牧羊人 耶稣
没有提到
守门人 没有提到
羊圈 没有提到
耶稣
强盗 凡在耶稣「以先来的」
生人 没有提到
没有提到
雇工 没有提到

  很奇怪,耶稣对于这寓言只作了很少的解释,其他的留给我们自己去找。而且,祂绝少说自己又是牧羊人又是门。在祂以先来的是指谁?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当然,有些部分的意义可以从经文本身得到解释。例如,祂认识祂的羊,他们也认得祂的声音,所以,我们知道这是指信徒(祂的门徒)。不从门进去的强盗,必定是指那些假的宗教领袖,他们不承认耶稣。雇工是假的牧羊人,所以也是假的宗教领袖。可是,羊圈、狼和生人是什么,这就没有说了。这样,我们可以结论说,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要有属灵的解释。虽然许多细节都有意义,但就如同比喻,有些点是重点、有些则不是。这个情形,可以从约翰福音第十章耶稣自己的解释中看出来。

  下面是一些旧约圣经里面的寓言:诗篇八十篇八至十五节;箴言五章十五至二十节;传道书十二章三至七节。

解经指引

  一、注意寓言的各情节或各部分。像我们在前面把约翰福音第十章的情节列出来,是很好的方法。

  二、注意经文本身对各情节的解释。最好也列出来。

  三、至于经文本身没有解释的情节,找找看圣经的其他地方有没有解释?可是,这样做要小心,不要武断,要记住,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隐喻里,可能有相反的意义。所以,如果是从其他地方找到的解释,只能当作是可能的解释,而不是惟一确定的解释。

  四、不要想找出所有情节的意义。约翰福音第十章和十五章两处的寓言中,基督都没有这样做。只要把相当清楚的部分找到就可以了,不要武断或臆测。

第十五章 预表 Types

  预表是解经的一个重点,但也是相当复杂的题目。在这方面,圣经学者往往有不同的意见。可是,预表能把圣经真理的各方面告诉我们,这是很有价值的。

  预表的种类有:人物(例如亚当、摩西、以利亚、麦基洗德),事件(例如举起铜蛇、洪水),物品(祭坛、羔羊、香),地方(迦南、耶路撒冷),职位(先知、祭司)。

  预表的定义:是神所安排,先在旧约出现,却是新约某一属灵事实的前影。其中有三个要点。

  一、预表是神安排的。我们必须从圣经中找出证据,确定神指明预表和如何实现之间的关联。如果新约本身有两者的记载,那就可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就得小心。碰到这样的情形,两者的关联必须清楚明白、毫无疑问。旧约和新约圣经之中,许多事情可能都有一点彼此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很丰富,他可以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可是,解经不能光靠想象力,而必须要有凭据,彼此的关联必须很清楚,才可以说有预表的关系,不可以碰运气。

  二、预表是出现在旧约、而完成(称为对范Antitype,即预表的本体)在新约。这是预表和表记、比喻不同的地方。表记或比喻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有属灵的意义。

  三、预表本身是「影子」。预表本身可能是实体的东西,例如会幕,可是对于它完成时的属灵实意,预表只能看作一个「影子」。这好比说,一棵树的照片,本身只是纸的实体或化学药剂的实体,并没有树的实体,但这张照片却是树的像。同样,会幕是真实的存在,有实体和本身的意义,可是又有另一种意义,指向那至终的实体基督,预表祂是通往父神的道路。

  很多时候,一个预表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表记。我们解释这些表记时,不可超出所预表的范围。例如,大祭司是基督的一个预表;他身上的内袍有什么表记意义吗(出廿八39;来四14)?新约中讲到他是基督的预表时,好像没有这表记的意义。

  关于预表,头一个——也可能是最主要的问题是,如果新约圣经本身没有指明,我们怎样知道是不是一个预表呢?圣经学者在这方面,有两种极端的看法。有些人说,除非新约圣经指明是预表,否则我们不能说任何东西是预表。这些人说,如果有预表,神一定会明说,否则就是在想像,而不是解经。但另外一些人说,圣经中大部分的事物都有预表的关系,因为事实上,旧约里面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指向新约。所以,许多东西都有预表的意义,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

  关于解经,有人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圣经里面的意义是找出来的,不是读进去的。」所以,对圣经预表的取舍问题,最好站在合乎中道的立场:首先,接受新约圣经有提到的预表,其次,如果旧约的一个事物和新约中的事实彼此之间有很清楚的关联,清楚到看起来不可能是一种碰巧时,我们也认为是预表。当然,每一个圣经学者自己应该谨慎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是否确实清楚,这样,才不会诊断或挑剔那些和他有不同看法的人。

  耶稣会把「凡」旧约圣经上指着祂自己的话解释给两个门徒听。祂是在一个主日的下午和他们一起走路。主不可能在这么一段时间内,把旧约的每一节经文(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告诉他们。所以,我们固然不可以强解这节(路廿四27)经文说,旧约圣经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直接的预表,但是至少旧约圣经是充满了基督。

新约的解释

  为了帮助我们认识预表里面旧约、新约的彼此关联,首先要看看,新约圣经怎样解释预表。

  第一个例子:「在旷野举起铜蛇」(约三14-15)。先把民数记廿一章的事实经过列出来,然后把新约圣经里面相关联的真理也列出来,一起比较:

民数记廿一章4-9 约翰福音三章14-19
百姓怨渎 没有提到
神使火蛇来,咬死许多人 没有提到
百姓承认罪 没有提到
摩西为百姓祷告 没有提到
神命令摩西造一条火蛇 基督被举起
摩西造了铜蛇,挂在杆子上 没有提到铜这个表记
凡望的人就活了 信者得永生

  许多旧约圣经的细节,新约圣经都没有提到。这不是说这些细节没有预表的意义,而是因为新约的解释重点不是这些细节。主要事实是:蛇被举起来,百姓仰望,一望就活了。有些圣经学者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这句话,指出那些细节都有预表上的意义。也许是这样;但我们要记得,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那些意义。

  第二个例子是逾越节:同样,先把预表本身的内容,以及在新约圣经中的解释列出来:

出埃及记十二章3-73 哥林多前书五章7-8
杀羔羊献祭,每家一只 基督被杀献祭
第十日取一只无残疾一岁的公山羊羔或绵羊羔,然后要留到第十四日 没有提到
在黄昏的时候宰羊羔 没有提到
把血涂在左右的门框和门楣 没有提到
用火烤羊羔的肉,吃了 没有提到
羊羔、无酵饼和苦菜同吃 基督徒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
不可剩下一点,留下的要用火烧了 没有提到
要赶紧的吃,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 没有提到
神一见这血,就越过去 没有提到

  注意这里圣经自己的解释:有一些事没有解释,例如所献的祭是公羊;在黄昏时被杀;神越过凡祂看见有牲祭血的地方。有些人还找出其他关联的地方,但是圣经本身完全没有提到。

可能,但没有确实指明的预表

  有一些事件,新约圣经虽然没有说是预表,可是许多圣经学者却认为是。现在我们要来看几个例子,这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例子,是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献以撒,记载在创世记廿二章。事情的内容我们很熟悉:神吩咐亚伯拉罕到山上去献他的儿子为祭,亚伯拉罕顺服地上了山,造了祭坛,把以撒放在上面,准备杀他,这时候,神阻止了他,并且对他说,他的行为证实了他的顺服。于是,神为他准备公羊代替以撒,亚伯拉罕杀了羊献祭,然后和以撒一起回家去了。整个事件的重点,是亚伯拉罕受试验和他的顺服。

  新约圣经有两次论到这件事情。希伯来书十一章十七至十九节说,亚伯拉罕受试验,因着信把以撒献上,因他相信神使他这个应许的儿子从死里复活,之后他得回以撒,比喻说是从死中得回的。其次,雅各书二章二二节说,亚伯拉罕把以撒献上,以行为称义,而且说他的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这两处经文都没有说,这件事和神把祂的儿子基督献在十字架上有关。经文的信息主要在亚伯拉罕与神之间的经历:受试验,他的信心和顺服。虽然在祭坛上献祭时有代替品,但那是为他儿子的代替品,并不是他儿子代替别人。这与基督代罪人受死的「对范」相反。

  所以,这件事情只能说:可能是基督受死的预表,而不能完全肯定。而且我们的重点要放在圣经所强调的:创世记和新约的两处经文都是强调亚伯拉罕的试验和顺服。把以撒的牺牲作为基督受死的预表,就和这个重点不符合。我们可以说,献儿子是亚伯拉罕的牺牲;但他受的试验和顺服,却和「对范」不符,因为父神不能被试验,祂也不必顺服什么,根本没有什么是比祂大的。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约瑟的。从他童年到成为埃及的统治者为止,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有非常多和基督的生平有关联。把这些关联的事情(参创世记三十七至五十章)列表比较,看看那么多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巧合而已、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说约瑟预表基督。

  加拉太书四章二一至三一节讲及旧约中的一件事,是有属灵或预表的意义。有些学者认为不是预表、而是寓言,但从夏甲和以实玛利、撒拉和以撒的事情中,可以找到好几点是与后来的事相关。从这个例子得到的结论是:一个预表不一定只有一个意义,新约圣经往往是这样解释的。

解经的指引

  下面有一些指引,可以帮助我们查考预表:

  一、除了一些异象是例外以外,通常预表都是历史上的事件,而对范也都有历史上的依据。例如,逾越节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件事,所预表的基督的受死,也是历史上的一件事(这在属灵上有重要意义)。

  二、预表是预指将来属灵事实的真实影像。例如约翰福音三章十四节,肉体上看见蛇,预表凭信心在灵里看见耶稣。

  三、所预表的本体比预表本身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约翰福音一章二九节,神的羔羊比起一只羊是何等的高呢!

  四、预表与所预表的本体两者中有一个关键之处;偶尔有些预表也有一些次要的点。这一点,我们已经在约翰福音三章十四至十五节、以及哥林多前书五章七至八节的讨论中谈过。

  五、预表在属灵上的完成意义,要比预表本身的意义更往前、更广泛。可是,应该有确实相关的根据,不可出于武断和幻想。比如人子比摩西就是例子。下面我们要举一些例子,看看不照着这个原则时,会发生怎样的错误。

  关于逾越节的羊羔,有一个人这样写:「注意,羊羔在第十天取来后,要留到第十四天才杀,这件事是预表说,基督这位永世里面的神,在日子到了的时候向我们显明。」这有什么凭据吗?

  另外有一个人,他以一些洁净的动物作为预表(利十一4-6)「反刍动物的倒嚼,可能和真实基督徒应有的行为有关。真实的基督徒言语应该要对(会反刍),走路也应该要对(分蹄)。」他进一步解释:「咬嚼反刍的食物是说一个人默想圣经,谈论有关神的事情,讲论神喜悦的事。这表示一种敬虔的默想,比如诗篇一篇二节等等。假如我们与神同行,而且讲说神的事情,就是『洁净的』 的基督徒,蒙神悦纳。」照这种说法,那么猪的「分蹄」却「不倒嚼」(利十一7),是不是说一个人的「言语」不洁净,而所走的「道路」却是洁净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做武断的结论。

  六、不要单单以颜色、数目字、物质、或形状作为整个预表的凭据。如果有一个数字的确有某种预表的意思,那很好;可是,最好是除了数目字以外,还有更实在的东西做凭据。

  七、如果新约圣经没有明显提到,不要太武断。

  下面的经文有些是预表的,有些不是;要小心查考:

  • 创世记二章二至三节,神在这里的安息是不是预表基督徒在基督里面属灵的安息?
  • 创世记七章一至五节,方舟是不是基督救赎的一种预表?
  • 出埃及记三十章十七至二一节,洗濯盆是不是预表洗罪?
  • 利未记第四章,赎罪祭是不是基督代赎的预表?
  • 申命记十八章十五节,摩西在这里预表先知的基督?
  • 列王记上十七章十二节,两根柴是不是预表十字架?
  • 希伯来书九章二四节,会幕是不是预表基督,即到神面前的路?

预表和表记

  结束本章以前,我们要把预表和表记的区别简要地写出来。这对我们有帮助,因为两者有些地方是重复的。

  一、预表本身是实际(历史上)有的事情;表记就不一定。

  二、预表本身发生在旧约时代,完成于新约时代;表记则没有时间限制。

  三、预表是特殊性的(专指一件事情或一件东西);表记的意义可能是普遍性的。

  四、预表除了中心的意义外,可能有一些次要的点;而表记则大多有几个意义,虽然有时候也有一个中心意义。

  五、一个预表里面可能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表记。

第十四章 表记 Symbols

  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意义;如果在这个意义之外,还有另一个意义,就称它为表记。有些表记可能是自然物,例如鸽子;有些是人工的,例如十字架。表记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以身上的符号和勋章代替一个人的成就;以头上的穿戴表现他心理的态度;间谍和政府的官员使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特殊暗号、密码。

  圣经也使用表记。这些表记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神迹的;有些是实际存在的东西,有些出现在异象中。其中的种类有:物体(例如盐、灯台),动作(吃书卷、建造模型城市),圣礼(受浸、逾越节),材料(白色的细麻),数字,颜色,名字(所多玛、埃及、耶路撒冷),金属(金、铜),宝石(珍珠),生物(狮子、鸽子)和其他。

  表记可以用来启示真理,也可以用来隐藏真理。对于不明白表记的意义、只看到表面的人,表记把真理隐藏起来。通常圣经不会说明表记的意义,读的人要自己去明白。所以我们要小心,不要把表记读漏了,也不要把没有的表记错误读出来。有些表记包含着真理,如果读漏了就会铸成大错。

  圣经里面的隐喻有很多是表记,例如「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可十四22,24)这里很清楚是一个隐喻,而且饼是基督身体的表记,酒是祂的血的表记。从上下文可以清楚知道一个基本的意义:因为在祂的死里,祂的身体碎了,血流出了,所以擘饼和倒酒是表记祂的受死。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意义;我们为什么吃这饼、喝这杯呢?许多经文,例如约翰福音六章三二到三五节、四八至六三节;七章三七至三九节显示,这是一个表记的动作。那么,是表记什么呢?如果我们照着字面接受耶稣所说的话,吃祂的肉、喝祂的血(约六53),等于耶稣叫我们成为食人肉者了——这是堕落的、犯罪的人类中一种最原始野蛮的行为。所以,认识表记,可以使我们免于犯严重的错误。

  有的东西可以表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例如水可以表记洗净和毁坏。我们不要以为一个东西的表记意义,在所有的经文里都是一样。例如「红色」,通常是耶稣宝血的表记,是代表祂的救赎。可是,如果查看圣经中有红色或同义字深红色(crimson,scarlet)的经文,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同一样东西有不同的意义:以赛亚书六十三章二节是表示审判;以赛亚书一章十八节是罪,箴言廿三章三一节说到酒就是红色;马太福音十六章二节表示天空;那鸿书二章三节则代表精兵。以上的经文都好像没有清楚说到,这个颜色跟基督的受死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能硬说这些都与基督的受死有关,顶多说可能有关系、而不是一定有关系,因为经文上找不到清楚的根据。 同样,「蛇」怎么样?(约三14;启廿2)

数目字表记(Symbolic Numbers

  有一些数目字,在圣经里有表记上的意义,最显著的是七。圣经没有说七是一个表记,可是读了每一处有七的经文以后,我们就知道七在字面之外,有另外的含意。如果要看所有有关七的经文会有困难——超过六百处,所以只要看到创世记廿九章十八节、四十二章二、十八节、五十章十节;出埃及记十二章十五节、廿五章三七节;利未记四章六节、廿六章二四节;民数记廿三章一节;申命记廿八章七节;约书亚记六章四节;路得记四章十五节;诗篇一一九章一六四节;箴言廿四章十六节、廿六章十六节;撒迦利亚书四章二节;马太福音十二章四五节;使徒行传六章三节;启示录一章四节。从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七这个数目有「完成」、「完全」和「完整」的意思。可是,也有许多经节看不出这种特殊的意思,所以每个地方都要个别考虑。

  其他具有表记性的数目字,有三(常常和神的三位一体有关,参民六24-27;赛六3;太廿八19;林后十三14;启四8)、四(常表示地或受造物的完满,参耶四十九36;结三十七9;赛十一12;路十三29;启七1)、十二(通常和神百姓的支派有关,参创四十九28;出廿八21;约四9;太十1启廿一12、14)、四十(通常和试炼或审判有关,参创七4;出廿四18 ;数十四34;申八1-5;太四2)

  上面这些数目,可能还有其他的,在圣经中有表记的意义。但是,不要以为这些数目字在圣经中所有地方都有表记的意义。如果这样,那么约伯的七个孩子就是代表完全、三个女儿就是代表神性了。也许以赛亚书六章三节的三个「圣哉,圣哉,圣哉」是神三位一体的表记;可是,摩西被他的父母藏匿三个月(徒七20),或者保罗不能看见的三天(徒九9),又怎么样呢?这里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除非有证据,否则不要给经文加添什么另外的意义。

表记的解释指引

  因为圣经中许多东西有表记的意义,下面的指引可以帮助我们明白。

  一、查考圣经本身怎样解释表记。例如彼得前书五章八节中的「狮子」,以赛亚书五十五章十至十一节的「雨」。又如我们前面提过的「甘露」,在何西阿书六章四节和十四章五节的明喻有不同的表记意义。如果是一般的表记,例如一种颜色,可以查圣经辞典,看看在圣经中有一种或多种的表记意义。你可以在笔记本中列一个表(甚至另外准备一本专用的笔记本),把所读到的表记写下来。

  二、注意经文中物品的自然性质。这样,可以明白表记的意义。例如「灯」表示柔和,「盐」有防腐的作用,「猪」代表污秽。看看哪一种解释最适合经文的意义。

  三、查考上下文。上下文是决定表记意义的主要帮助。例如,耶利米书廿四章一至三节说到耶利米在异象中看到有两筐无花果,一好一坏。后面四到十节主就解释说,两筐无花果是代表两地的人民:被掳去流亡的犹太人是好的无花果,其他留在城里的余民是坏无花果。

  四、避免不是出于经文的个人臆断。如果没有直接的证据,你最多能说,你所做的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不可以武断地说,这就是惟一的解释。

  下面有一些有意思的经文,「可能」有表记在里面:出埃及记十三章二一节;诗篇六十九章二节和以赛亚书四四章三节;以西结书一章十三节;希伯来书十二章二九节;以西结书三十七章一至四节;弥迦书四章十三节和诗篇一0七篇十六节;马太福音十七章二节;启示录十九章八节。

第十三章 修辞方法 Figures of Speech

  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是普遍的原则,可以用来解释一般性的语言用法;但是,为着特殊的语言用法,也需要知道一些特殊原则。所以,本书的这一部分,要讨论到一些特殊的语言形态和有关的原则;这些原则能帮助我们明白它们的意思。首先,我们要讨论「比喻的词句」。

  「比喻的词句」指的是一个字或一个词,传达出来的意思不同于字面上的、原来的意义。有一些词句我们常说;例如「这个争论装不住水(That argument doesn’t hold water)」,「水」在字面上和「争论」根本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争论」像有洞的水壶一样,没有什么用处。又如「要为神的话站起来(to stand up for the Word of God)」这句话,是不是说,人家问我们相信不相信圣经,我们的身子真要站起来?不,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把所相信的说出来、行出来,并且在各方面表明我们的信仰。或者,如果我说:「我高兴得要死(I was tickled to death)」,你不会觉得对不起我,因为你知道我的意思是说,我非常的高兴。

  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话,不能照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它是有意思的,但却是用另一种更活泼、更有趣的方式表达。我们能明白它的意思,不必先想到说这是比喻的辞句,也不必先考虑字面上的意思;我们的头脑会自动地翻译过来。

  可是,读圣经的时候,必须注意这种比喻的词句。有时候,一句话照字面上解释、或照比喻解释,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有时候却关系重大。马丁路德和乌里士慈运理(Ulrich Zwingli)这两位宗教改革的领导人,有一次一起讨论圣经里关于圣餐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耶稣所说的「这是我的身体」(This is my body)。罗马天主教说,这句话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就是说饼和酒确实变成基督身体的血和肉。马丁路德也主张要按字面解释,虽然他不能完全同意天主教所说的;但是慈运理坚持这只是比喻的说法,饼和酒只是代表基督的身体和血,在圣餐礼中,基督是以看不见的灵体出现、不是以看得见的肉体出现。这两位领导人不同意彼此的看法,结果改革后的教会就为了这原因发生分裂。所以,按字面或按比喻解释一个字或词,有时候影响很大。

比较法(Figures of Comparison

  圣经的修辞有好几种,通常有一定的名称;知道这些术语,对我们会有帮助。我们先看比较性的比喻字辞,这可分做两大类:

  一、隐喻(Metaphor):这种比喻是把两种本质上不相似的东西作比较,这样的比较是暗示性的、并不明显。例如,把狗比做胡狼就不是一种隐喻,因为它们很类似。但是,把人比做树就是一种隐喻。比喻的句型通常是这样:「甲是乙」。意思是说:「甲跟乙相像。」例如:「我是虫」,「他是驴子」,「神是我们的磐石」等等。

  另外,一种句型是:「甲的乙」。例如:「救恩的杯」(Cup of Salvation)(意思是把救恩比作杯子),「邪恶的饼」等。另外还有一种句型,例如「这个死狗」(不说他是一条死狗)。另外,动作也可以用隐喻的说法:「祂以欢乐为我束腰」,就是:欢乐是我的腰带。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看到,隐喻就是从两种不相同的东西中,找出一个共同点来比较。比如最后那个例子,欢乐和腰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腰带能做什么呢?它是束衣服用的,使人可以做事或工作;它有一种力量和安全的意思。同样,对于心灵来说,欢乐也能给人力量和安全。

  考查下列经文的意思:约书亚记一章八节;列王纪下七章二节;约伯记十三章二五节、四十一章十四节;诗篇一0九篇二九节;以赛亚书一章三一节,七章四节;马太福音廿六章二六节;路加福音十一章三九节;哥林多后书五章一至四节;以弗所书一章十八节。

  二、明喻(Simile):明喻和隐喻很像,但明喻是一种比较正确和明显的比喻,前面有「像」(like)或「如」(as)等字眼。例如,如果我们说「我像虫」(I am like a worm)或「神像磐石」(God is like a rock),意思就和前面所说的隐喻一样了。隐喻比明喻生动,可是也许意义不够明显,容易使人误解。

  约伯记四十一章二十四节是一个明喻的例子:「他的心结实如石头。」这是很明确的比较:两个都是硬的。当然,我们知道一个是实体的一个是非实体的。但却很生动有力地把一个结实的心,也就是固执顽强充分地表达出来。

  和这个例子一样,通常,明喻会告诉我们所比较的是哪一点。但是,有的明喻只把两个不同的东西说出来,看的人自己必须把比较的地方找出来。例如弥迦书七章四节:「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他们像蒺藜的什么地方?经文本身没有说。我们要看上下文,才能知道比喻哪一点。

  自然界的东西常常是比喻的对象。同样一个东西的不同性质,可以被用作不同的比喻——一种性质作这个比喻,另一种性质作另一个比喻。有时候,可以用一个东西的好、坏性质作成两个相反的比喻。例如,何西阿书六章四节说:「你们的良善……如速散的甘露。」是用甘露的短暂速散比喻不忠心的爱。但是何西阿书十四章五节说到:「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作者在这里是用甘露好的一面作比喻,所以他接着指出甘露使植物得到生命和生长的性质。因此,我们不要看了经文里面一种东西的性质以后,就以为在别的经文里面的性质也是这样。我们解释明喻时,要按照上下文、个别对待。(解释下面几个都是以鸽子作比较的明喻:诗篇五十五章六节;以赛亚书五十九章十一节;耶利米书四十八章二八节;何西阿书七章十一节。)

  下面的经文可以用来查考;有一些明喻是用一种东西的动作行为作比喻,不是单单以性质作比喻而已:士师记七章十二节;诗篇五十九章六节、九十二篇十二节、一三三篇二、三节;箴言十章二六节;以赛亚书九章十八至十九节;耶利米书十七章六节;马太福音七章二十节;廿五章三二至三三节;路加福音十七章二四节;彼得前书二章二节。

比较法解经的指引

  解释比喻的经文时,可以用下面的步骤:

  一、先看经文本身或上下文中有没有把比喻的内容指出来。如果有,就用作解经的依据。例如列王记上十二章四节,会众告诉耶罗波安说:「你父亲使我们负重轭。」你只要看上下文,就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二、如果没有提到比喻的内容,那么,找出比喻的对象,然后按自然的意思作为最可能的解释。例如以赛亚书一章三十节「你们好像……无水浇灌的园子。」无水浇灌的——特别是在夏天——园子会怎么样?当然,会荒芜。这是自然的意思;上下文也证实了是谈及荒芜毁灭。

  三、利用串珠经文(如果有的话)。可是要小心,因为我们在前面说过,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明喻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不要太放任想像力,免得解释得太玄异。马太福音十一章二九节,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这显然是一个隐喻;意思是什么?我们不必太过于钻牛角尖,以为里头有什么隐秘的意思。有一些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负别人的轭:创世记廿七章四十节;以赛亚书四十七章六节;耶利米书廿七章八节;廿八章十四节。

关连法(Figures of Relation

  下面,我们要另外看两种比喻的方法。关连法是以一个相关的字代替另一个字,虽然意思是指A,但却用B表示出来。

  一、转喻(Metonymy):转喻是比喻的一种方式,用一个有相关意义的字,把另外一个字的观念表达出来。这两个字可能是一种「因和果」的关系(例如约伯记三十四章六节。译者按:这句经文的英文是mine arrow is incurable,直译为「我的箭还不能医治」,以箭代替「伤」,箭是因,伤是果,中文圣经则是意译,变作「受的伤还不能医治」。);也可能是一种「表记」的关系(例如启示录三章七节「大卫的钥匙」,这里用钥匙代替权柄,而钥匙是权柄的表记);也可能是「作者和他的书」的关系(例如哥林多后书三章十五节「每逢诵读摩西书的时候」,这里用的「摩西」代替他所写的书。译者按:中文圣经「书」字是加上去的,原文没有,注意书字下边的小点);也有的是「以地代人」(例如马太福音三章五节「犹大全地…都出去,」这里「犹大」代表那地的人民。译者按:中文圣经有加上「的人」两个字)。

  另外一些可供查考的经文:创世记四十九章十节;申命记十七章六节;约书亚记十章廿一节;箴言十章廿一节;耶利米书廿一章七、十节;何西阿书一章二节;使徒行传六章七节;十一章廿三节;哥林多前书十章廿一节。

  二、提喻法(Synecdoche):这种比喻方式是以包含较广的字,代替包含较小的字;或者相反,以包含较小的字,代替包含较广的字。也可以说是以部分代表全体,以全体代替部分;以单数代表复数,复数代表单数。创世记四十二章三十八节说「那便是你们使我白发苍苍、悲悲惨惨地下阴间去了。」说这话的人所指的,不单是他的头发下阴间而已,他是指他整个的人都会下去。他其实是说:「使我下阴间。」(译者按:这句话的英文是:Then shall ye bring down my grey hairs with sorrow to the grave,中文圣经不是直译。)这是一个以部分代表全部的例子。另外,耶利米书廿五章二九节:「我要命刀剑临到地上一切居民。」(译者按:「刀剑」在英文原文是「a sword」)只用一把刀子吗?当然不是,而是代表许多把剑的意思。这里是以单数代表复数。

  下面的经文可作进一步的查考:约书亚记七章一、十一节;撒母耳记上十四章四五节;撒母耳记下十六章廿一节;约伯记廿九章十一节;以赛亚书二章四节;马太福音六章十一节;十二章四十节(这里是不是以全部代替部分?)

  关于转喻和提喻法在解经方面的运用,有两个指引:

  (1)谨慎观察:看看如果照字义解释,经文的意义是不是含糊不清、或者毫无意义?以赛亚书廿二章二二节「我必将大卫家的钥匙放在他肩头上。」如果照字义解释,就很可笑。这是一种比喻,表示他的权柄和尊贵。

  (2)按照经文的实际情形和上下文,找出比喻的真正含义:例如申命记十九章十五节说到:「两个见证人的口」(译者按:这是英文the mouth of two witnesses 的直译)。我们要看上下文才知道,这里的「口」是指「说,作见证」的意思。

其他的修辞法

  一、顿呼法(Apostrope):这种比喻方式是,作者对不在场、或想象的对象作直接的称呼,而且为着当时的需要,常常把对象拟人化。例如诗篇六十八章十六节:「你们多峰多巅的山哪 ,为何斜看……」诗人在这里向山说话,好像众山会听、会说话似的。另外,「你这不怀孕…的,要欢唱。」(五十四章1)从上下文,我们知道「你」在这里是指一个国家,不是指妇人。顿呼法是很生动的修辞技巧,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它的含意一般很明显,而且从上下文,我们很容易看出不能照字义解释,所以通常不是解经上的真正问题。

  另外这样的例子有:撒母耳记下十八章三十三节;列王记上十三章二节;以赛亚书十四章十二节;耶利米书廿二章廿九节、四七章六节;以西结书三十七章四节。旧约时代的先知常常有这种比喻方式。

  二、拟人法(Personification):这种方式,是作者把非人格的、或无生命的东西当作一个人来谈论(但不是直接说话)。就是说,作者把人的性格加给它们;这是它们本来没有的。诗篇九十八篇八节说:「愿大水拍手。」作者当然知道大水不会有手。我们知道,他是以很生动、可爱的比喻方式说出,大自然也会因神的显现而蒙福。

  拟人法常常跟顿呼的比喻方式一起用。例如申命记三十二章一节:「诸天哪,侧耳」,以赛亚书四十四章二三节:「诸天哪,应当欢唱」,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比喻的说法,因为如果按照字义解释,完全是荒谬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解经时要怎么解释呢?再看诗篇十九章二节说:「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译者按:英文是 Day to day pours forthspeech)诸天是不会说话的,可是在前面第一节里面,「传扬」这两个相应的动词却好像说,诸天是会说话的。我们晓得这里的意思是说,自然界把神和祂的工作显示出来。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这经文意思。

  其他这样的经文有:约书亚记廿四章廿七节;诗篇七十七篇十六节;一一四章三节;箴言一章二十节;六章廿二节;耶利米书十四章七节;四十六章十节;马太福音六章三十四节;雅各书一章十五节。

  三、夸张法(Hyperbole):夸张法是一种有意的夸张,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写的人和读的人都必须知道是有意的夸张。否则,读的人会以为作者不够诚实,或者以为他粗心大意。例如诗人说:「我的眼泪下流成河。」(诗一一九136)我们晓得他的意思不能照字义解释,河水不可能从他的眼中流出来,他是因为人民不遵守神的律法而深感悲伤,所以这里是比喻他强烈的伤痛。

  同样,当神说:「叶子被风吹的响声,要追赶他们。」(利六36),祂并不是要我们照着字面上来解释说,祂真的要这样对待那些流亡的以色列人。这里实际的意思,是说到他们流亡中的可怜情景:生活在恐惧和危险中。如果经文本身没有说出夸张的含意,通常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看出来。

  另外的一些例子:申命记一章廿八节;列王记上一章四十节;撒母耳记下一章廿三节;诗篇一一九篇二十节;耶利米书十九章四节;廿三章九节;约翰福音廿一章廿五节。

  四、质问(Interrogation):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问话:回答只有一个。因为答案很明显,所以作者不必写出来。耶利米书三十二章廿七节,神问道:「我是耶和华,是凡有血气者的神,岂有我难成的事吗?」这不是一个容人争论的问题。我们不能回答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你只有一个回答,就是:「没有。」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正像耶利米自己在同一章十七节所说的:「在祢没有难成的事。」但是,神藉着廿七节这种质问,可以更强地显示祂的意思出来。听到的人必能在心里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神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讲道中常会用到这种方法,一般人称作强辩式的问话。

  这种质问方式,可以用作不同的目的。有时候是叫人注意一件事情,有时候可以介绍一个题目。例如诗篇八篇四节:「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耶利米书廿三章二九节:「我的话岂不像火?」通常在解经上,质问方式不会造成什么困难。把问句改成叙述句,就可以看出意思了。例如,改成「我的话像火。」

  其他可以查考的经文有:约伯记廿一章廿二节;耶利米书二章十一节;十三章廿三节;三十六章六节;阿摩司书三章三至四节;俄巴底亚书五节;马太福音七章十六节;哥林多前书十章廿二节。

  五、反讽(Irony):这种修辞方式和其他的不一样,就是把想要说出的意思相反地说出来。目的是强调,跟「夸张法」一样,听的人必须知道这点,免得怀疑作者不诚实。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反讽比较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从他的音调听得出来。但是在圣经上,因为是用文字写出来的,所以有时候可能不容易看出来是不是反讽。

  例如撒母耳记下六章二十节,大卫王的妻子说:「以色列王今日……有好大的荣耀啊。」我们从上下文知道,她实际是说他羞辱了自己。另外,列王记上廿二章十五节说到,神的先知和那些假先知一样预言可以得胜,但我们晓得这是反讽,因为上下文告诉我们,他知道不能得胜。如果这第十五节经文不是反讽,那么先知就是说谎了。

  除了一些经文以外,大部分的反讽都不难看出。如果你不能确定,就把两种可能性仔细衡量看看。先照表面上的说法解释看看,和上下文能不能彼此配合;然后再当作反讽解释看看。通常,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是对的。

  另外的例子:民数记廿四章十一节;列王记上十八章廿七节;约伯记十二章二节;三十八章廿一节;撒迦利亚书十一章十三节(美好的!);哥林多前书四章八节;哥林多后书十一章十九节。

  另外,还有三个比较不重要,不常出现的修辞法。委婉法(Euphemism),是用比较委婉的词代替不好听的或禁忌的。例如使徒行传七章六十节以「睡了」代替「死了」。士师记十九章廿二节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他」(that we may know him)代替同性性行为。(译者按:中文圣经已把这个意思意译出来。)其次,曲言法(Litotes),是以否定一件事情的反面,来说出肯定的意思,例如以「不远」来代替「近」。又例如诗篇五十一篇十七节以「祢必不轻看,」代替「祢悦纳」。撒母耳记上廿六章八节以「我不要刺他两次」(I wil not strike him twice)代替「我要一枪就把他刺死。」第三,冗言法(或译赘言法)(Pleonasm),是词句里面有多余的字,例如撒母耳记下七章廿二节的「我们耳中听见,」或申命记三章廿七节的「举目观望。」有一些翻译本没有把这样的字译出来。

  修辞的技巧,可以使文字更显得优美、生动,而且有加重、强调的作用。如果我们认识这些方法,并且能够解释出来,那么神的话对我们会更有力量、也更清楚。事实上,认识修辞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明白经文的意思,而不会模糊不清。神的话有极丰富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为这些修辞技巧感谢神,因为这些技巧能帮助我们更多地明白丰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