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二十一种爱的迷思

  「神就是爱」(约壹四8、16),这是圣经中最伟大、最受欢迎,但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宣言之一,在许多人心中都成了修改版,比如:「爱就是神」、「神就是我认为的爱」、「我认为的爱就是神」、「爱高于一切」、「爱总是对的」。实际上,「爱」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含义,比如:「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新华字典》) ,「一种对人事物十分深刻的喜爱」(《牛津英语词典》),「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和情感依恋的感觉」(《韦伯斯特词典》) ,「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的无私的忠诚和仁慈」(《韦伯斯特词典》),「爱是一种原则,引导一个道德实体去渴望和喜悦另一个,彼此活在对方的生命里,并在彼此的相交中达到最高境界,在分享和接收彼此的情感中找到喜乐」(《黑斯廷斯圣经词典》)。当我们谈论「爱」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游走于各种「爱」的定义之间,成了溺爱、偏爱、滥爱、博爱,甚至以「爱」行恶、被「爱」伤害。人类的一切美善,都是对造物主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反映。爱是人性彰显的神的形象,但却很容易被罪腐蚀成复杂形式的恨。所以使徒彼得提醒我们:「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四8),反之就会陷入虚幻的属灵感觉(彼前一22;林前十三2-3),或者难以寻觅真爱。C. S. 路易斯也提醒我们:「爱一旦开始成为神明,就开始沦为恶魔」(《四种爱)。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神的爱,才能破除一切关于爱的迷思,让我们的爱保持真实、新鲜、不会变质。

目录

一、什么是爱?

1、爱的三个维度

  爱通常呈现为一种感情,但却远远不止是情感。「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罗十一36),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动机、方式和目的,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爱:

  • 一、动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的理由可能是以下之一或若干:
    1. 吸引爱往往是由被爱者里面的某些东西唤醒的,比如被对方的魅力吸引,因而产生友情或爱情。
    2. 认同比如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家庭或家乡,因而产生亲人或同胞之间的亲情。
    3. 推爱比如爱屋及乌,因为爱某个人,因此爱上与之有关的一切。
  • 二、方式。爱一定会有所表现,表现的方式可能是以下之一或若干:
    1. 理智比如在理智上赞同爱国、爱家、爱弱势群体。
    2. 情感比如想到孩子时充满温柔,看到恋人时心跳加速。
    3. 意志比如决定为爱付出某种行动或代价。
  • 三、目的。爱一个事物,意味着能从中获得某种快乐,这些快乐可能是以下之一或若干:
    1. 需求之乐:需求之乐必须先有欲望,否则就不会快乐;欲望一旦满足,吸引力很快就会消失。比如口渴的人渴望喝水,喝水的时候非常快乐,解渴之后,就不再对水恋恋不舍。需求若是永久的、经常性的、或者加入了其他的快乐,就会维持很久,比如日用的饮食。需求若是短暂的、孤立的,就会随着需求的消失转瞬即逝,比如被忽视的母亲、被抛弃的情妇。最极端的例子,是暗嫩玷辱她玛之后,随后「极其恨她,那恨她的心比先前爱她的心更甚」(撒下十三15)。
    2. 给予之乐:给予之乐因为能给对方好处而获得快乐,比如父母抚养孩子、老师教导学生,但却不能分享孩子的幸福和学生的成就。
    3. 欣赏之乐:欣赏之乐本身就是快乐,不需要欲望作铺垫;不但在欣赏时满足了感官,而且过后仍然很感兴趣。比如品尝一杯回味无穷的啤酒,不但喝的时候解渴,之后也令人赞赏不已;不但获得了感官之乐,而且获得了审美之乐。欣赏之乐若是过度,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就像风景区的居民对美景熟视无睹。一切安逸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通常都是如此。欣赏之乐若是没有节制,就会因上瘾而变质成需求之乐,就像一个味觉麻木的酒鬼,已经无法享受啤酒的美味,只想用酒精来解除难以忍受的渴望。一切上瘾的行为,通常都是如此。

  每一种爱,至少都有某种动机、某种方式、某种目的,更可能是多种动机、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彼此交融。

2、神对人的爱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约壹三16),所以古得恩说:「神的爱是指神永远地为人而舍己。这个定义把爱认为是舍己以造福别人。舍己是神的本性之一,为的是将福分或益处带给别人」(古得恩《系统神学》)。J. I. 巴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神的爱是祂对于个别罪人的恩慈行动,祂亲自认同他们的福乐,将祂的儿子赐给他们作救主,如今带领他们在盟约关系中认识并享受祂」(《认识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认识神对人的爱、正确地回应神的爱:

  • 一、动机:
    1. 吸引人里面并没有任何值得爱的东西,可以吸引或激发神的爱;相反,因为人是违反神律法的理性受造物,在神眼中是败坏的,不但不配被爱,而且应得的正好相反。神爱那些已变得不可爱、不值得爱的罪人,是自主自愿、不受激发的,完全是出于祂的主权、因着祂的喜悦(申七7-8)。正如使徒约翰所说的:「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约壹四10),爱神是我们被拣选的证据。因此,神的爱是对毫无吸引力的罪人的恩慈行动。
    2. 认同「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壹一5),但罪人却完全相反,「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林后六14)?为此,神赐给人祂儿子的生命,只有这种生命才能让神与人认同、彼此相交。所以主耶稣说:「我在他们里面,祢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祢差了我来,也知道祢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十七23)。因此,蒙神所爱的人越活出基督,越讨神喜悦。
    3. 推爱神爱基督(约十七24),也爱那些属基督的人(约十三1)。所以主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约十四21),「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约十四23),「祢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十七23)。因此,蒙神所爱的人越爱基督,越讨神喜悦。
  • 二、方式:
    1. 理智:神不但有理性(诗一百三十九17),而且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诗一百一十五3;太十九26; 约壹三20; 诗一百三十九7-10),没有什么事情能让神惊喜,也没有什么意外能让神沮丧。因此,神的爱是理智的决定,而不是情绪的反应,既不取于决人的回应,也不会一时冲动:「我们的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意旨行事」(诗一百一十五3),「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45)。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就已经拣选了祂所要爱的每个人,也预定了要赐给他们的每一种益处,以及获得和享受这些益处的途径(弗一4;帖后二13)。因此神的爱不是不分对象的博爱,而是为个别罪人量身定制的恩慈行动,所以保罗说:「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
    2. 情感神不会情绪化,但却有情感(诗七十八40-41),祂喜爱良善、恨恶邪恶,所以圣经说:「愿耶和华喜悦自己所造的」(诗一百零四31),「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二14)。神是自存、自足的,并不需要受造物给祂增添什么(伯四十一11;诗五十10-12;徒十七24-25),但祂却决定造人(创一26),让我们可以荣耀祂、带给祂喜乐(赛四十三7;弗一11-12),让我们的存在对祂产生意义(赛六十二3-5)。在神造人之前,神很快乐;当人犯罪之后,如果神干脆毁灭他们,仍可继续已有的快乐。但神却定意施行救赎,这意味着祂决定把自己的情感与人的福乐联系在一起(路十五10;赛六十二5;番三17),在使被拣选的人最终脱离困境、得着完全之前,神的快乐就不会完全。因此,神的爱是祂亲自认同罪人的福乐。
    3. 意志神是有意志的(林前一1),意志与想象的区别,在于付出代价、化为行动。所以使徒约翰在宣告「神就是爱」(约壹四8)之后,接着就说:「神差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约壹四9)。衡量爱的标准,在于付出了多少代价;神爱我们的代价,是付出祂的独生子,「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所以「祂爱我们的大爱」(弗二4)「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三19)。因此,神的爱并非停留在多愁善感的想象中,而是表现为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作救主。
  • 三、目的:
    1. 需求之乐:神是完全的,并不缺少任何卓越之处;受造物既不能增加祂的完全、也不能减少祂的完全(出三14)。因此,神的爱是真正无私的,并不追求任何需求之乐。
    2. 给予之乐:「神的完美,促使祂慷慨而仁慈地对待祂的一切受造物,这是造物主对祂那些有感情的被造物的感情」(伯克富《系统神学》)。神的爱是神对万物慷慨的给予,在这种恩慈中,神的爱得到了最崇高、最荣耀的彰显。神对人的爱,藉着带领他们在盟约关系中认识并享受祂而达到目的,祂的立约应许是无所不包的:「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西二9-10),正如托马斯·布鲁克斯解释的: 「神说,我的恩典将用来赦免你,我的能力将用来保护你,我的智慧将用来引导你,我的恩慈将用来安慰你,我的怜悯将用来供应你,我的荣耀将用来加冕你。」因此,蒙神所爱的人承认自己对神的全然需要,就是回应神的给予之爱。
    3. 欣赏之乐:神是美丽的,祂拥有一切可羡慕的属性,全然以自己为乐,不需要欣赏在祂之外的任何事物。但神也是有福的(提前一11和六15「可称颂」原文),祂喜悦受造界中一切能反映祂卓越的事物(创一31;赛六十二5;雅一17),使祂的卓越和美丽彰显为外在、可见的荣耀。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创一27),而祂的救赎计划就是把人恢复到「甚好」(创一31)里。因此,蒙神所爱的人事奉神、活出神的荣耀,就是回应神的欣赏之爱。

3、人对神的爱

  同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分析人对神的爱,思想爱神是什么意思?一个人是真正爱神,还是在想象中爱神,或者是爱自己想象中的神?神怎样赐下恩典,让我们能爱神?

  • 一、动机:
    1. 吸引人之所以会爱神,首先是神主动吸引人:「古时耶和华向以色列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三十一3),所以我们才会说:「愿祢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祢」(歌一4)。主耶稣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六44)。因此,人对神的爱,本质上是神的恩典。正如使徒约翰所说的:「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壹四19),祂给了我们爱神的能力。
    2. 认同人对神的爱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与神的生命认同,因此产生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祂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加四6)。因此,人若没有重生的生命,就不能真正爱神。
    3. 推爱主耶稣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就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约八42),使徒约翰:「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壹二23)。因此,人若不认识道成肉身的基督,就不能真正爱神。
  • 二、方式:「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六5),包括运用理智、情感和意志。
    1. 理智:摩西在呼吁百姓爱神之前(申六5),首先重申了神与人所立的圣约(申五1-22)。神在立约之时,清楚地宣告了自己的属性:「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三十四6-7),「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名为忌邪者」(三十四14)。理智告诉我们,这位神是配得爱的,也是应当爱的。因此,人若不认识神的属性,只是爱自己想象中的神。人若只爱神的恩典,不爱神的所是,就不是真的爱神。
    2. 情感神是赐喜乐的神(诗四十三4),爱神的人必然会因神高兴欢喜(诗九2;四十16)。所以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开篇就说:「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神,以祂为乐、直到永远 」。爱神若只是冷冰冰地遵守诫命,表明还不够认识神,所以情感与理智脱节
    3. 意志爱神必然会体贴神的心意,产生遵守诫命的意志(申十一1)。主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十四21),使徒约翰说:「凡遵守主道的,爱神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约壹二5)。因此,一个人若不肯顺服神,只是在想象中爱神。
  • 三、目的:爱神可以得着三种快乐,不靠音乐气氛,而是来自神的恩典:
    1. 需求之乐:人对神的爱,本质上很大程度上是需求之爱,甚至纯粹是需求之爱,所以摩西嘱咐「爱耶和华——你的神,听从祂的话,专靠祂;因为祂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祂」(申三十20)。这在我们祈求赦免罪孽、脱离患难时尤为明显,祷告就是因着自己的贫乏向神呼求,不断承认自己对神的需要,承认惟有神是我们的满足。
      • 我们对神的需要,无论在今生还是来世,永远都不会终结,但却未必总能体会到;一旦丧失了需求的意识,需求之乐也会随之逝去。有些人是因为只关注地上的需要,一旦暂时满足,就以为不再需要;有些人是过于关心自己的面子,标榜自己无私爱神,不屑用清白的需要来麻烦神。一个觉得自己不需要神的人,不是糊涂无知、就是自命清高,本质都是不认识自己的罪性,所以主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七47)。
      • 一个自称竭诚为主、实际上不够竭力的人,往往最缺乏需求之乐。因为他们的敬虔过于轻松,并未努力「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西一10),表面随从圣灵、实际体贴肉体,所做的都是自己爱做的、擅长的,所以很难发现自己的败坏、承认自己的需要。
      • 神的第一个恩典,是让我们彻底认罪,并且不断看到自己无可救药,因此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频繁地体会到自己需要神的赦免和供应,承认祂是我们所需的一切,以致对神越来越有需求之爱
    2. 给予之乐:人对神的爱,也是给予之爱。既然神如此伟大,我们若能献上五饼二鱼、被神使用,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给予之乐使人渴望事奉神、「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六33),甚至为神受苦,因为知道「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彼前二20)。
      • 我们真正承认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的时候,只要有机会献上五饼二鱼就能获得足够的给予之乐;倘若发现能被主用来喂饱五千人,更是意外的惊喜,以致「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徒十三52)。所以,保罗说:「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
      • 一个自称一无所有、却标榜全然摆上的人,往往最缺乏给予之乐。他们把敬虔、谦卑、认罪当作自己的东西,所以事奉的收益达到预期才会快乐;他们的摆上未必是神所要的,只是自己能提供、想提供的;他们的工作未必是体贴神的心意,只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满足被人需要的欲望。他们实际上不是以神为乐,而是自娱自乐,保罗对这样的人说:「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加六3)。
      • 神的第二个恩典,是让我们因着诚实地承认无有,反而得着本来属于神、离开神片刻都不能存在的东西,以便能自由地将它奉献给自存自足的神,或者帮助任何一位祂的儿女(太二十五40),从而得着给予之乐,以致对神越来越有给予之爱。
    3. 欣赏之乐:人对神最高的爱是欣赏之爱。耶和华本为大,该受大赞美;其大无法测度(诗一百四十五3),人若不懂得欣赏,简直就是耳聋眼瞎。
      • 属灵生命的真正核心,不在于自然之爱、不在于伦理道德,而在于对神的欣赏之爱,不再关心神的恩典、只注意神的所是。与神相交的最大快乐,在于「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祂的荣美,在祂的殿里求问」(诗二十七4)。
      • 一个忙于向神索求、或者忙于为神做工,以致忙到没有时间祷告默想的人,往往最缺乏欣赏之乐。欣赏之爱是属于天堂的爱,如果一个人不能仅仅因为欣赏神的所是而爱祂,就还没有预备好天堂的生活。
      • 神的最大恩典,是在人的内心唤醒超自然的欣赏之乐,让我们「满有一切属灵的智慧和悟性,真正知道神的旨意」(西一9和修版),然后「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西一10和修版),接着「对神的认识更有长进」(西一10和修版),因此越来越有欣赏之乐,以致对神越来越有欣赏之爱。这种欣赏之爱,也许我们今生永远只能在管中窥豹,也许我们所有的经历只是定义了一个缺口的形状,也就是对神的欣赏之爱应该有的样子。如果我们不能体验神的同在,就让我们体验神的不在吧,那也会让我们越来越渴慕与神同在。

4、人与人的爱

  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创一27),人的爱是神的爱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所以与祂相似。但人堕落之后,「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三23),爱也与祂不同。神的爱本质是舍己,因为祂总是给予,「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徒十七25)。人的爱本质是自私,爱人是为爱己、付出是为交换,甚至可能「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林前十三3)。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观察人与人之间的爱,思想人的爱存在什么缺陷、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质?神怎样赐下恩典,让我们能用舍己之爱来爱人?

  • 一、动机:
    1. 吸引一个人的外貌、能力、性格、利益、性魅力,都容易吸引自然之爱,人们很难去爱不可爱、不喜欢的人。但是,所有的吸引力都会逝去或失色,依靠吸引力的爱迟早都会变质、黯淡。唯一不会逝去吸引力的,是人里面的基督,能使我们「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所以使徒约翰说「爱你们是为真理的缘故,这真理存在我们里面,也必永远与我们同在」(约贰2)。
    2. 认同人们若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家乡、同一个国家,熟悉就会产生亲人、同学、乡亲和同胞之间的亲情。但亲情也会淡漠,所以说远亲不如近邻。唯一不会淡漠的,是人里面的永生生命,所以使徒约翰说:「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壹一3)。
    3. 推爱人若爱一个人,也容易爱屋及乌。但一旦不再爱那人,也可能因爱生恨、殃及池鱼。唯一不会改变的,是因为爱神,所以遵守神的命令爱祂所造的人。所以使徒保罗说:「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4),使徒约翰说:「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四20)。
  • 二、方式:
    1. 理智:人与人的爱往往不是理性的决定,而是情绪的反应,取决于被爱者的回应。人们很难去爱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人。只有圣灵所结的果子,才能真正忍耐、温柔、节制去爱,「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林后二8)。
    2. 情感人与人的爱有温度、有感觉、有激情,但人们往往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只是用温情掩盖矛盾。一旦面临考验,情感就会给利益让步。只有圣灵所结的果子,才能真正喜乐、和平去爱,「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一百三十三1)。
    3. 意志人与人的爱有体贴、有关怀、有行动,但取决于付出代价的大小,因为人们往往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只有圣灵所结的果子,才能真正恩慈、良善、信实地去爱,「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三18)。
  • 三、目的:爱人可以得着三种快乐,不靠物欲的满足,而是来自神的恩典:
    1. 需求之乐:神造人的时候,就让人彼此需要,因为「那人独居不好」(创二18)。「彼此相爱」,意味着对彼此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需求之爱。
      • 堕落之后,人类生而无助,无论在身、心、灵都需要他人,连认识自己也离不开别人。每个人都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帮助和扶持,都有一些讨厌的地方需要包容和饶恕,都有一些软弱的地方需要恩典和怜悯。但是,我们很容易承认属世的需要,甚至放纵这种需要,使合理的彼此需要堕落成贪婪的彼此占有,「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三16)。另一方面,我们却很难承认自己在属灵上是需要帮助的软弱者,总是生活在虚幻的优越感里,以为「我们独居是好的」。神对教会的心意是:「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林前十二24-25)。但是,我们总以为自己就是那俊美的肢体,不肯承认自己是那有缺欠的肢体;每当提到「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加六2),总是假设自己就是那个担当别人重担的人。因此,越是自以为属灵的人,越是缺乏需求之乐。
      • 一个自称彼此相爱、但却缺乏需求之乐的人,通常都是骄傲自大的自我中心者,总是希望因为自己的聪明、美丽、能力、敬虔而被喜欢、被需要。一旦发现自己被爱不是因为可爱、而是因为怜悯,就会深感震惊;一旦发现别人爱自己的原因不是因为佩服、而是因为同情,就会蒙羞受伤。那时,他们或者备感丢脸,或者急于回报,或者自贬自责,不但感受不到需求之乐,反而觉得是在向人乞怜。面对完全无视自己吸引力的仁爱,我们总是怀疑对方居高临下施舍怜悯,所以接受比给予更难。
      • 神的第一个恩典,是让我们能够彻底舍己、坦然地接受这种需求之乐,以致对人越来越有需求之爱。这意味着否定自己的属世面子和骄傲,承认自己的属灵贫穷和破产。但圣灵却会借此坚固我们:「又愿主使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和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好坚固你们的心,使你们在我们的主耶稣同祂众圣徒来临的时候,在我们父神面前,成为圣洁,无可指责」(帖前二12-13和修版)。
    2. 给予之乐:给予之爱,是因为能给予人而快乐。「爱人如己」,意味着不计回报,在很大程度上是给予之爱。
      • 人本能的给予之爱,与神的大爱相似,但却并非全然无私。比如母亲分娩、哺乳、为婴儿提供保护,但母亲也必须分娩、否则就会死去,必须哺乳、否则就会疼痛。本能的给予之乐,只是化妆的需求之乐;所需求的东西是给予,所给予的东西需要被需求。因此,我们给予人的东西,未必是为了别人的好处,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给予之乐,或者为实现自我、或者为自己圆梦;未必是为了讨神喜悦,可能只是刻意展示自己的生命改变,或体现属灵的优越感、或用好见证吸引别人信主。
      • 一个自称爱人如己、但却缺乏给予之乐的人,通常都是假冒为善的自以为义者,总是期盼付出能有某种回报或效果;一旦发现无法达到预期、就无快乐可言,「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约十二43),给功利之心披上属灵的外皮。这种给予之乐常常与需求之乐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结果爱人是东施效颦、舍己是喂养肉体。
      • 神的第二个恩典,是将我们的需求之乐与给予之乐完全分开,以致对人越来越有真正的给予之爱。正如保罗称赞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他们所做的,不但照我们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归附了我们」(林后八5)。这种给予之爱乃是一种摇祭(民十八11),并不是给予人、而是献给神,所以也不求从人而来的给予之乐,「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帖前二4);只是为了遵行神的命令,只是因为对方是我们所爱的神所造的人,只是因为「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罗十三8),所以才像对待自己一样希望对方幸福,并且凭信心把结果交给神。保罗毫不掩饰自己追求给予之乐:「当我们的主耶稣再来,我们站在祂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盼望、喜乐和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不正是你们吗?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和喜乐」(帖前二19-20和修版)!但他立刻指出,这种给予之乐来自神:「我们在神面前,因着你们满有喜乐。为这一切喜乐,我们能用怎样的感谢为你们报答神呢」(帖前三9和修版)?「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罗十四8-9),既不是为自己活、也不是为别人活,而是为主活,才能真正地「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十三5),得着给予之乐。一个为了别人而活的人,往往会把给予之乐建立在别人的负债感上
    3. 欣赏之乐:需求之爱只注意对方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方面、渴望对方能给予的快乐,而欣赏之爱是渴慕对方本身、甚至与需要毫无关系。
      • 「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约壹二10),这光不但能让我们看见自己的不可爱之处,而且能让我们看见别人的可爱之处;即使不能拥有,也能真心赞赏,因为爱是不嫉妒(林前十三4)。
      • 一个自称满有爱心、但却缺乏欣赏之乐的人,其实是居高临下、骄傲自恃,只看到自己的属灵、看不到别人里面的基督,常常是表面彼此相爱、心中彼此论断,无法真正「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四32)。
      • 神的第三个恩典,是让我们在基督的身体里爱人如己、彼此相爱的时候,逐渐会从原来无法欣赏的人身上,发现许多值得欣赏的美好之处。因为仁爱是神用来展示他人之美的工具,也是创造美的工具,会让我们看见别人身上彰显出来的神的美丽、慈爱、智慧或良善,因此「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以致对人越来越有欣赏之爱。

  古希腊文用四个词表达了四种爱:亲情之爱(storgē/στοργή),朋友之爱(philia/φιλία)),恋人之爱(erōs/ ἔρως))和不变之爱(agápē/ἀγάπη)。因此,C. S. 路易斯把人与人之间的爱分为四种:

  1. 亲情(Affection):亲情是最本能、最包容、最不苛求的爱,只要是自己所熟悉的,连最没有魅力的人也可以成为亲情的对象。亲情忽略欣赏之乐,但最终却会使人开阔眼界、超越偏好,从不能欣赏的人身上发现可欣赏之处。当亲情渗入其他的爱时,可以使其他的爱维持得更久。但是,如果我们只靠亲情生活,亲情就会变质。亲情的需求之爱会变得贪得无厌、理所当然、失去分寸,对熟悉事物的倚赖也会导致对变化产生嫉妒。亲情的给予之爱需要被人需要,若是不能及时引退,一旦对方不再需要,不是把给予扭曲成对别人的精神虐待,就是把自己怨恨并快乐地想象为殉道者。
  2. 友情(Friendship):友情与伙伴关系、盟友关系不同,产生于拥有某种共同的、独特的洞见、兴趣或爱好的同路人之间,追求的是欣赏之乐,所以并非必要、没有生存的价值,但却能赋予生存以价值。友情使人脱离群体,这可以使好人变得更好,也可以使坏人变得更坏,容易导致孤芳自赏、集体骄傲。友情是最灵性的爱,所以潜在的危险也是灵性的,需要谦卑的保护。
  3. 爱情(Eros):爱情不是飘忽不定的情欲或懒散的情绪,而是令人心碎的真诚,奇妙地将最典型的需求之乐转变为最大的欣赏之乐。爱情的伟大之处,也是它的危险之处:它全然委身,将幸福置之度外,超越了对自我的关注,愿意为爱的对象作任何牺牲;但是,当自然之爱看起来最神圣的时候,恶魔就在拐角之处。爱情最像神的大爱,所以一向以神的口气说话,当它像神一样要求毫无保留的崇拜和无条件的顺服时,就会变成恶魔,使恋人们像天使一样忽视自身的利益,也像恶魔一样背叛神或亲人。另一方面,爱情的声音似乎来自永恒,自身却短命善变。它轻而易举地翻越了自我的高墙,无私地将另外一个人置于自己生命的中心,但却很难在这种无私里生活一个星期。实际上,爱情在所有的爱中是最短命的,所以总是和誓言交织在一起,若是不能尽快披上亲情的外衣,很难长久维持。
  4. 仁爱(Charity):仁爱是一种舍己之爱,是圣灵所结的果子、超自然的给予之爱(林前十三4)。仁爱是神的恩典,是神让我们分享祂自己的给予之爱,所以和我们天性中的给予之爱不同,是完全无私的,渴望给所爱的人最好的东西,使人能爱那些不可爱的人。当我们爱人如己(加五14)、彼此相爱(约十五12)的时候,仁爱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纳入自然之爱。因为神可以把自然之爱改变为仁爱道成肉身的形式,而不必用仁爱来代替自然之爱。

二、澄清各种爱的迷思

  当我们了解了神对人的爱、人对神的爱、人与人的爱,就可以澄清许多关于爱的迷思,搞清楚我们的爱出了什么问题,并且恢复「起初的爱心」(启二4)。

1、神有必要爱人吗?

  没有必要,神不欠我们爱。有些人以为,因为神是爱,所以祂必须造人、爱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神是自有的,祂自存、自足,完全独立,不需要受造物给祂增添什么(伯四十一11;诗五十10-12;徒十七24-25)。创造宇宙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之间永远彼此相爱(约三35;十四31;十七5、24),不会寂寞、无聊。但神却决定创造万物和人类(启四11),让我们可以荣耀祂、带给祂喜乐(赛四十三7;弗一11-12),让我们的存在对祂产生意义(赛六十二3-5),这完全是出于神的主权和恩典,而不是任何必要性。

2、爱是神最中心的属性吗?

  不是,因为神并没有最中心的属性。神是纯一的(Simplicity or Unity),祂并非由多个部分组成,而是每个属性都无限完全,每个属性都不会违背其他属性,也没有任何属性高于其他属性(出三十四6-7)。「神就是爱」(约壹四8),「神就是光」(约壹一15),不但百分之百是爱,而且百分之百是光,所以神的爱是圣洁的爱、公义的爱、良善的爱。使徒约翰不但说:「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而且说:「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祂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三18);神爱世人,但也命定那些拜兽和兽像的人要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它名之印记的,昼夜不得安宁」(启十四11)。

3、神的爱会因为人的失败而改变吗?

  不会。神是完美的,所以不需要改变;神是永有的,所以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神的爱不会像人那样时有时无、飘忽不定,受到无法控制的环境影响、事情变化的驱使约束,也不会有心无力、爱莫能助。相反,神的爱是深思熟虑、坚定不移的自主选择,并且以祂的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和无所不在来确保实现,「在祂并没有转动的影儿」(雅一17)。所以保罗说:「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罗八33-34)?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神面前都是现在,当祂决定爱一个人的时候,早就看到了这个人尚未发生的一切,所以没有什么新的失败或犯罪事实会令祂惊讶、使祂变卦。因此,没有什么能使人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5-39),包括人自己的悖逆和失败。J. I. 巴刻解释说:「没有人能提出关于你堕落的新证据,使神改变祂的主意。因为可以这么说,神是在睁开眼睛看明一切的情况下,称你为义的。当祂因着耶稣的缘故接纳你的时候,祂已经知道你最坏的情况;祂当时作出的是终审判决,现在仍然不变」(《认识神》)

4、神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这取决于对「条件」的定义。神的爱既不根据我们过去的本相、也不根据我们将来的光景,而是根据祂主权的拣选,并且永不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是无条件的;但神既不会泛泛地博爱,也不会按人所想象的去爱,从这个意义上是有条件的。「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壹一5),祂要求被拣选的人「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约壹一7),「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因此,神的爱不是溺爱纵容、心肠软弱、脱离道德标准和要求的多愁善感,而是圣洁、公义、严格的爱,不但彰显出施爱者的圣洁,也要求被爱者有分于圣洁。圣经不允许我们假设神是爱,就可以指望祂赐快乐给那些不追求圣洁的人,祂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45)。圣经也不允许我们假设神是爱,就可以指望祂会保护我们免受一切患难,「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十二6、10、11)。

5、信徒的一切际遇都是出于神的爱吗?

  是的。正如「神就是光」,意味着神的圣洁体现在祂的一切行为上;「神就是爱」,也意味着祂的爱也彰显在祂的一切行为上。「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指的不是仅仅某些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都表达了神对我们的爱,为了成就祂在我们身上的美善旨意。因此,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时刻和每一件事,都包含了神对我们的爱。无数前辈圣徒的经历见证了一个事实:即使看不到神做某事的原因和目的,即使在人看来很不如意,当他们的人生实情真相大白的时候,就知道神对他们自始至终都是爱:「看哪,那些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看见主给他的结局,知道主是充满怜悯和慈悲的」(雅五11和修版)。

6、我很难体会神的爱

  你的认罪可能不够真实。使徒约翰说:「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约壹四16),表明这种体会是重生信徒正常经验的一部分。「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壹四10),只有真正认识罪和挽回祭,才能充分体会神的爱。但是,罪人的想象力在想象自己敬虔的时候是无限的,想象自己犯罪后果的时候却是极其有限的,就像隔着围栏凝视深渊,感受不到理性所知的严重性。因此,体会神的爱,并非人的天性,而是圣灵的工作,正如保罗所说的:「因为神的爱,已藉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5和修版)。「浇灌」并不是指肤浅的、断断续续的印象,而是指深刻的、排山倒海的感受。圣灵「为罪、为义,为审判,指证世人」(约十六8和修版),使我们能深刻认清自己的罪、体验罪的严重后果,体会到C. S. 路易斯所说的:「一无所缺的神用爱创造了纯粹不必要的受造物,为的是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完美。在创造宇宙时,祂就已经预见——或者说是『看见』,因为对神而言不存在时间——在十字架周围成群飞舞、嗡嗡作响的苍蝇;皮开肉绽的脊背贴在参差不齐的木桩上;穿透了中枢神经的钉子;身体下垂时反复出现的窒息;以及为了呼吸、一次又一次挺直身体时,脊背和胳膊反复经历的锥心疼痛」(《四种爱》)。那时,我们对神的爱的体会,就会淹没内心、充满思想,得以在生活中强烈持久地享受神的爱。圣灵借着祷告在我们心中工作,所以保罗祷告神「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使你们既在爱中生根立基,能够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超过人的知识所能测度的,为要使你们充满神一切的丰盛」(弗三17-19和修版)。

7、我只是信主,并没有承诺爱神

  信主就是承诺爱神。保罗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十10)。「口里认耶稣为主」,就要顺服主的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7-39),「人若说『我认识祂』,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二4)。如果你不知道「口里认耶稣为主」意味着什么,表明你并没有真信。如果你知道却轻看承诺,主耶和华如此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轻看指我所起的誓,背弃指我所立的约,我必要使这罪归在他头上」(结十七19)。

8、怎样才算爱神?

  用理智、情感和意志去爱。「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六5),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如果情感暂时跟不上,就求神让你运用理智和意志去爱吧。你可以问圣经:「如果我爱神,应当怎么做呢?」使徒约翰的回答是:「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祂了」(约壹五2),「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壹三17)?当你开始试图「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的时候」(西一9),就会越来越认清自己的本相,也会越来越认识神、越来越被神吸引,在情感上也越来越爱神。所以保罗的祷告是:「愿你们满有一切属灵的智慧和悟性,真正知道神的旨意,好使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对神的认识更有长进」(西一9-10)。

9、缺乏爱神的感觉怎么办?

  感觉并不可靠,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感觉通常并非来自心灵,只是来自天气的好坏、健康的状况、或者事情的顺逆。属灵的光景并不取决于天然的性情:有的人容易感动,但并不等于容易爱神;有的人个性冷静,但并不等于对神冷漠。属灵的光景也不取决于自己的感觉:有些人感觉自己很爱神,其实只是爱上了属灵的感觉;有些人感觉自己很干枯,其实是内心呼唤「神啊,祢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寻求祢,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祢」(诗六十三1)。从情感开始的爱,往往是不可靠的,神的命令是:「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六5)。既然是命令,表明爱神并非人的天性,不能倚靠感觉,而要运用理智和意志作出决定。所以,你不必坐在那里酝酿爱的情绪、制造爱的感觉,也不必纠结自己有没有爱上耶稣,只需要照着去行。因为我们无法为自己制造感觉,也不能把喜乐当作权利。对神的爱,是人灵性健康的温度计;但一个人是更爱神还是更爱人,并不取决于两种爱的感觉哪个更强烈、哪个更温暖,而是当试图代替神的人、事、物出现时,你的理智把谁放在首位,你的意志最终选择事奉谁。实际上,我们爱神的动机并非出于情感,而是出于吸引、认同和推爱。我们需要用理智决定顺服神、用意志遵行神的诫命,然后就会发现爱这条命令的秘密:理智和意志会给情感开路。神会让我们「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帖前一6),「虽然你们没有见过他,却是爱祂;如今虽看不见,你们却因信祂而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喜乐」(彼前一8-9和修版),享受因爱神而来的需求之乐、给予之乐和欣赏之乐。

10、缺乏爱人的感觉怎么办?

  感觉并不可靠,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感觉可能只是代表「喜欢」,而不是仁爱。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一些地方,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这种喜欢不是美德、不喜欢也不是罪,只是一个事实。我们生来具有某种从神而来的善恶美丑观念,所以正常人都不会喜欢腐烂的食物、夜晚的噪音、或者不可爱的人。不喜欢并没有错,只是可能闭塞爱心,导致偏见或者冷漠;喜欢也算不上美德,只是容易产生爱心,但也会导致偏心或者溺爱。属灵的光景并不取决于个性,热情外向并不等于仁爱,冷静内向也不等于冷漠;属灵的光景也不取决于感觉,感觉爱心满满、往往只是肉体天性,感觉爱心不足、可能是在背负十架。从情感开始的爱,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所以「爱人如己」(利十九18)、「彼此相爱」(约十三35)是神的命令。既然是命令,表明这种舍己之爱并非人的天性,也不取决于感觉,而要运用理智和意志作出舍己的决定。我们无法为自己制造感觉,也不能强迫自己喜欢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用我们天生对自己就有的那种爱来爱别人。我们常常讨厌自己,但并不妨碍我们爱自己;我们也可能讨厌某些人,但也不妨碍我们爱他们。我们爱自己,并不意味着我们喜欢自己,而是希望自己好;我们爱某人,也不意味着喜欢某人,而是希望某人好。所以,你不必坐在那里制造爱的感觉,也不必纠结自己是否喜欢对方,只需要照着去行。因为基督已经将舍己之爱的能力赐给了我们(约十七26),只是我们还不习惯使用。实际上,仁爱的动机并非因为喜欢、同情或恻隐之心,而是因为爱神而遵行神的命令(约壹四20-21)。我们需要用理智决定顺服神、用意志遵行神的诫命,然后就会发现爱这条命令的秘密:理智和意志会给情感开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人越来越多,包括你最初无法想象自己会喜欢的人;并且会改变原来「喜欢」的概念,发现舍己并非只是体现为给予,相反,一个越舍己的人,越能感觉到需求之乐、给予之乐和欣赏之乐。

11、爱人如己,首先要爱自己吗?

  爱人如己,首先要厌恶自己。有些人认为,爱人如己就是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才知道怎样爱别人;如果不先爱自己,就不能爱人如己。实际上,爱自己是人的天性,并不需要学习,「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弗五59)。爱人如己,意味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七12)。因此,越是自我欣赏的人,越难爱人如己;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全身都是优点,被爱是理所当然的;别人浑身都是瑕疵,爱他们只是出于修养或怜悯。正如神先让以色列人经过埃及地为奴之家的寄居生活(利十九34),然后才命令他们「爱人如己」(利十九18);神也会先让我们「厌恶自己」(伯四十二6;结三十六31),体会到自己多么需要神的赦免和别人的爱,然后才能知道怎样爱人如己。

  • 既然自己无论多么败坏,都希望得到宽恕、包容和怜悯,所以也应该爱那些失败的人。
  • 既然自己无论多么缺欠,都希望得到接纳、体谅和帮助,所以也应当爱那些破碎的人。
  • 既然自己无论多么无能,都不喜欢被论断、讥讽和催逼,所以也应当爱那些软弱的人。
  • 既然自己无论多么平凡,都希望得到关心、理解和善待,所以也应当爱那些卑微的人。
  • 既然自己无论多么平庸,都希望有人认可、鼓励和赏识,所以也应当欣赏别人的价值。
  • ……

12、怎样才算彼此相爱?

  舍己。约翰写下「神就是爱」(约壹四8),是为了带出一个教导:「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壹四11),也就是基督徒之间要彼此相爱。最理想的彼此相爱,当然是用理智、情感和意志去爱。但是,如果情感暂时跟不上,就求神让你运用理智和意志去爱吧。你可以问圣经:「如果我爱这位弟兄,应当怎么做呢?」。主耶稣的命令是:「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十三34)。而使徒约翰进一步解释主耶稣怎样爱我们:「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壹三16)。那我们就照样去行吧。

13、爱仇敌,是假装他们没有那么坏吗?

  不是。正如我们爱自己,并不是认为自己很好,而是想让自己好。同样,爱邻居,并不意味着喜欢他,或者觉得他有吸引力。爱仇敌,也不是逼着自己喜欢仇敌,假装他们没有那么坏,不必谴责、厌恶他们的行为。「爱仇敌」(路六35),并不是说不能惩罚他们,正如我们爱自己,也不意味着不应该让自己在今生接受应得的惩罚,免得永远沉沦。爱仇敌,指善待他们(路六35;罗十二20),不可报复、仇恨,也不能以谴责仇敌为乐。

14、对人的爱太多,就会影响爱神吗?

  对人的爱永远都不会太多,而要常以为亏欠。所以使徒保罗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十三8)。一个人若是爱人超过了爱神,以致父母、妻子、儿女或朋友成为与神竞争的对手,原因不是因为对人的爱太多、而是对神的爱太少。主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十四26-27)。但很多人却发现,恨自己的父母或妻子其实并不太困难。实际上,这个命令之所以是背十字架,是因为越爱神的人,也越爱人,所以当他们执行这个命令的时候,需要付出真正的代价、经过客西马尼园的挣扎。而爱神越少的人,爱人也越少,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接受这个命令,自以为很属灵,其实是因为亲情淡漠。

15、爱人会导致心碎,最好专心爱神

  这种算计不是在谈论爱,就像把银子埋在地里一样(太二十五14-30)。有些人很属灵地认为,不要把心交给地上的任何人,因为亲人早晚会逝去、朋友或许会背叛、恋人可能会变心,唯一安全的、不会心碎的爱,只能倾注在神的身上。但是,人若抱着安全的心态选择妻子、朋友,就不在爱的国度里了。神自己并没有为爱购买防止心碎的保险,所以主耶稣最终在十字架上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6)。真爱的本质就是舍己,正如神明知要付出独生子的代价,但却仍旧定意爱人;我们也是明知可能受伤,但仍然决定要爱。只要去爱,就会心痛,因为这是神破碎人的方式。人若只关注自己的幸福,对看得见的人都不能不计得失,就更不可能不计得失地爱看不见的神。在天堂之外,唯一可以完美地远离爱的所有危险和烦恼的地方,就是地狱。

16、可以期待长久的亲情、友情或爱情吗?

  不能。人的亲情可能非常温暖、友情可能非常高尚、爱情可能非常甜蜜,但不是早晚会平淡,就是很快会变质。所有的自然之爱都可能非常高贵,但这种崇高的境界通常都是时断时续的,甚至无法持续一个星期。因为人并没有真正无私的舍己之爱,所以本性里的自私一有机会就会出头,导致自然之爱无法长久地自给自足、自我维持,需要外力的帮助,也就是超自然的仁爱。仁爱是给予之爱,但人的给予之爱并非舍己之爱,只是相似。父母、老师或者高尚者的给予之爱在为别人谋求好处时,总是偏爱给予那些自己能给的东西,或者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或者自己计划中的东西,从来不是单纯为了对方着想。仁爱却使人能无私地渴望给予上好的东西。此外,人的给予之爱总是针对那些可爱的人——或是因亲情、爱情或友情而吸引自己的人;或是知恩图报、值得一爱的人;或是孤苦无助、打动自己的人。仁爱却使人能爱那些本质上不可爱的人——麻风病人、罪犯、仇敌、白痴、脾气不好的人、自命不凡的人、冷嘲热讽的人。

17、只有爱情才是婚姻的合法基础吗?

  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结果。有些人想让人相信,只有被他们称为「爱情」的那种激情,才能让婚姻幸福或者神圣,并且是唯一值得尊重的婚姻基础,任何其他的结婚动机都是低俗可耻的。他们认为,婚姻能够、也应该使「爱情」永久持续,否者就不再具有约束力。另一方面,他们把一切性迷恋都当作「爱情」,认为「爱情」可以赦免一切罪孽,只要人们觉得不再彼此迷恋,或其中一方迷恋上别人,就可以用离婚来调整伴侣。为此,他们主张「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本身才是不道德的,因为意味着可以心安理得地说谎,在结婚时就没打算信守诺言。因为他们在恋爱时就心知肚明,在所有的爱中,爱情是最短命、善变的,情感的风暴总是时有时无,所以恋人总是喜欢海誓山盟,情歌总是充满誓言承诺,婚姻也需要婚誓约束。任何感觉都不可能保持炽烈的状态,甚至常常时有时无,所以婚誓并不是承诺保持感觉,而是承诺彼此忠贞。实际上,所谓「爱情」的感觉通常都不会持久,需要尽快地被深层的爱所代替,那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而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合一,基督徒还需要仁爱的渗透。这样,即使他们彼此不喜欢对方的时候、即使很容易爱上别人的时候,也可以继续维持这种爱;就像你在讨厌自己、羡慕别人的时候,也仍然爱自己一样。这种爱是彼此忠贞的婚姻的结果。而只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在短暂的荷尔蒙作用之后,就是没完没了的互相占有、索取、控制、倚赖,从对方寻找存在感和安全感。不满足就争吵,失去后或因爱生恨、或痛不欲生。结果爱情不是死亡,就是变成魔鬼,无情地将两个相互折磨的人拴在一起。双方都因为爱恨交织而遍体鳞伤;都贪婪地想要获取,但却坚决拒绝给予;充满嫉妒、猜忌和怨恨;都力争占上风,决心要自由,但却不允许对方自由。

18、父母对儿女的给予之爱最接近神吗?

  不是。溺爱的父母可能满足了亲情的冲动,牺牲了孩子的未来,与神相距甚远。父母之爱是一种给予之爱,但却并非无私,而是需要被人需要。给予之爱的正确目的,是让对方不再需要给予:喂孩子,是为了让他们能自己吃饭;教孩子,是为了让他们不再需要教导。因此,给予之爱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退位,父母必须致力于让孩子不再需要自己。但是,父母之爱并没有能力实现这种引退。一旦拒绝引退,那种需要被人需要的贪婪心理,就会让成年儿女始终处于需要的境地,或者为他们发明想象的需要。因为父母之爱自认为是一种给予之爱,因而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无私的」,所以在这样做时,它会更加无情。

19、因为有求于神而爱神,是不是太功利了?

  不会,因为超自然的需求之爱,是神的恩典。祂对我们的需求之爱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太十一28),「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诗八十一10)。人是受造物的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对神有需求,这种需求又因为人的堕落而无限地增加。神所赐的恩典,就是让我们能彻底承认、明智认识、完全接受这种需求,清楚地发现:我们的整个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唯有神才能满足。人若认为自己对神的爱已经超越了需求之爱,就已经从恩典中堕落,最终会沦为邪恶的幻想。那些以为对神的爱就是给予之爱的人,那些向神夸口「我不是乞丐,我无私地爱祢」的人,是一个愚蠢狂妄的受造物。相反,超自然的需求之爱让我们将自己的贫乏敞露在唯一真正的给予者面前,构成了属灵生命的主要成分,以致当人在某种意义上最不像神的时候,就最亲近神。有什么比满足与需要、主权与谦卑、公义与忏悔、无限能力与呼求帮助更不同的呢?超自然的需求之爱不断打消我们对自己的误解、以及对自己与神关系的误解。世人总是本能地相信,我们本质上是可爱的、善良的,所以配得被爱。基督徒则采取了一种圆滑的方式,认为神爱我们,是因为我们认罪多么彻底、在祂面前多么谦卑,或者承认多么缺乏谦卑。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挥之不去地以为自己具有某种吸引力,从来不肯完全承认自己的需求,总是假装我们拥有某种属于自己的东西。唯有需求之爱才能让我们放弃对自己的最后幻想,全然、乐意地坦诚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完全依靠神而快乐,从而得到真正的自由、力量和价值,变成「快乐的乞丐」。

20、人的给予之爱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从神而来的仁爱吗?

  不是。人若满足于自然之爱的改善,自然之爱就会成为仁爱的竞争对手。当自然之爱最接近圣贤标准的时候,也是肉体最顽强的时候;当给予之爱达到巅峰的时候,也是像神一样说话的时候。自然之爱作出这样亵渎的宣称,通常是在最纯洁、最高贵的时候,比如忠贞忘我的爱情,为孩子而牺牲的亲情。那些给予之爱与神如此相似,而且光彩夺目,所以我们才会误将它们当作神明敬拜。一旦自然之爱变成了神明,就会沦为恶魔,然后毁掉我们、也毁掉自己。因为那不再是爱,而是复杂形式的恨。另一方面,亲情、友情或爱情都可以被转变为仁爱,但这个转变过程不是改善,而是重生。在将自然之爱转变为仁爱的过程中,真正有用的是失败的经历,只有无法克服的摩擦和烦恼,才能让我们体会到自然之爱迫切需要死而复活,最终放弃自我改善、放弃推卸责任,而是彻底否定自己、向神降服,让自然之爱死去、让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里面。

21、今生爱的关系能进入永恒吗?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我们在天国是否还能保持在地上的亲情、友情或爱情,也许取决于这些自然之爱是否已经重生为仁爱。人们很容易盼望无止尽地延长尘世的幸福,但是,向天国祈求尘世的安慰是徒劳的。天国只能给予天国的安慰。从长远来看,尘世的安慰并不存在。因为「这世界和世上的情欲都要消逝,惟独那遵行神旨意的人永远常存」(约壹二17和修版),无论自然之爱多么强烈,你在永恒里都不会再有兴趣,正如你不会再留恋过期的食物,无论它曾经多么美味。另一方面,地上的人之所以能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神相似。神并没有要求我们离弃自己熟悉的真爱,去爱一位陌生的神。当我们看到神的面时,将发现自己一直都很熟悉祂,因为我们所爱的一切都来自祂。也许我们将会在神里面重新找到他们,并且比现在更爱他们,但那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澄清二十一种方言迷思

  方言是一个令许多信徒困惑的问题:有人天天用「方言」祷告,有人却避讳不提;有人把「方言」视为圣灵的工作,有人却认为是邪灵的圈套;有人把「方言」当作复兴教会的法宝,有人却认为是肉体的情绪。本文根据圣经和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现代教会所流行的「方言」,大都是一种人为习得的「舌音」,具有缓解压力、麻醉上瘾的效果;这种舌音广泛存在于各种异教和世俗文化中,并非圣经中的方言,更与圣灵的恩赐无关。

目录

一、方言与舌音

1、圣经中的方言

  旧约曾提到「受感说话」(民十一25- 29;撒上十5- 13;十九20-24),但却是当时的听众都能听懂的希伯来语,并非新约所说的方言。在新约中,《马可福音》提到了「新方言」(可十六17),但并没有具体的解释;《使徒行传》描述了方言的现象,《哥林多前书》则教导了处理方言所引起的问题。

  《使徒行传》记载了三次有代表性的方言现象:

  1. 第一次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时候:「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1-4)。别国的「话」(徒二4)和「乡谈」(徒二11)原文与「方言 γλῶσσα/glossa」是同一个词。9-11节列出了十五种遍布罗马和波斯帝国各地的「乡谈」,清楚地表明:方言就是各地的地方话。当时有许多散居罗马和波斯帝国、说不同地方话的敬虔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徒二5)守五旬节,方言的恩赐可以使门徒用各地的地方话向他们传福音,让他们把福音带回「天下各国」。因此,初期教父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347-407年)指出:众使徒之所以首先得到方言的恩赐,因为这是一个记号,标志着他们将走遍各地、传讲福音。
  2. 第二次是使徒彼得首次向外邦人传福音的时候:「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徒十44-48)。这里清楚地记载:彼得和众犹太信徒都能听懂方言的内容是「称赞神为大」。彼得后来还特别作见证说:「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徒十一15),证明外邦人和他们领受的方言恩赐一样,可见外邦人在基督里和犹太人的地位相同。如果哥尼流所说的方言与五旬节的不同,不是人能听懂的地方话,怎么能让保守的犹太门徒们信服圣灵也降在外邦人身上呢?
  3. 第三次是使徒保罗向施洗约翰的门徒传福音的时候:「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徒十九4-6)。这里同样是用方言的恩赐来证明圣灵的工作。如果施洗约翰的门徒所说的方言与五旬节的不同,不是人能听懂的地方话,怎么能让他们相信必须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呢?

  由上可见,「说方言 Speaking in tongues」是一种圣灵的恩赐,能使人不必学习,就可以「说起别国的话」(徒二4),用「众人的乡谈」(徒二6)来「讲说神的大作为」(徒二11)、「称赞神为大」(徒十46)、「说预言」(徒十九6)。但方言若无人能翻译,容易破坏聚会秩序、导致骄傲自夸,所以保罗教导的原则是「不切慕、不禁止」:「你们要切慕作先知讲道,也不要禁止说方言。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十四39-40)。

  使徒时代之后大约一千八百多年,历代教会文献都很少提到方言的现象,基本上都把方言理解为某种人类的语言,而不是神秘的舌音或狂喜状态。第二世纪的教父爱任纽指出,方言就是说外语的能力,第三世纪的教父特土良提到当时仍然存在翻方言的恩赐。1265年,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指出:方言的恩赐是为了宣教而提供的说不同语言的能力,主耶稣没有说方言,因为祂的使命是对犹太人;现在的信徒也不用说方言,因为教会本身已经在说万国的语言(Summa Theologica, 问题176)。但在近代教会史上,确有一些人曾在特殊情况下说起别国的话来。比如:一、1890年,加拿大宣教士古约翰在河南宣教,由于中文进步缓慢、备感挫折;有一天多伦多的弟兄们为他竭力代祷,他当晚得到语言恩赐、从此打破语言障碍(《古约翰小传》)。二、1965年,吴勇长老前往中美洲千里达布道,发现当地都是广东华侨、语言不通;他竭力祷告,当晚得到语言恩赐、用粤语讲道(《不灭的灯火》)。

上图:意大利画家杜奇欧(Duccio di Buoninsegna)创作于1308-1311年的五旬节画像,描绘了五旬节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说方言的恩赐。
上图:意大利画家杜奇欧(Duccio di Buoninsegna)创作于1308-1311年的五旬节画像,描绘了五旬节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说方言的恩赐。

2、五旬节运动的舌音

  1901年,美国堪萨斯州伯特利圣经学校(Bethel Bible School)的女学生、投身于循道会圣洁运动的欧兹曼(Agnes Ozman)经过长期祷告追求,突然开始说「方言」,成为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ism)开始的标志。据说她三天不能讲英语,只能说汉语、写中文。不久,这个学校其他的人也开始说「方言」。到1906年,所谓的洛杉矶阿苏撒街复兴运动(Azusa Street Revival)使五万多人有了说「方言」的经历,使五旬节运动蔓延到全世界。追随者认为「方言」就是「舌音」或「卷起舌头的灵语」,而「说方言」是受圣灵、甚至是得救的证据,以致造成了许多教会的冲突和分裂。

  二战之后,理性主义渐渐没落,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热心于追求各种灵界经验,教会的风气也渐渐改变。1960年代开始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不再坚持「方言」是「受圣灵」的证据,而是认为用「方言」祷告、唱歌可以带来许多属灵的益处,聚会也变得更有秩序,所以广泛渗透了日益灵性软弱、缺乏良策的主流教会,联合教会、福音派圣公会、信义宗、长老会、循道会和天主教等宗派都出现了大量说方言的信徒和教会。灵恩运动继续推崇五旬节运动的「方言」,吸引了全世界至少四分之一的基督徒(皮尤研究中心资料),给普世教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他们的音乐敬拜形式促进了「方言」的流行,重鼓点、强有力、重复节奏和切分节拍的音乐,使信徒放松理性、进入自我催眠,享受情绪的放松。

  实际上,欧兹曼所写的「中文」只是涂鸦,她所说的「汉语」也无人能懂。五旬节运动和灵恩派所谓的「方言」并非「别国的话」,而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舌音 γλωσσολαλία/Glossolalia」。

上图:1901年,美国堪萨斯州伯特利圣经学校(Bethel Bible School)的女学生艾格妮斯·欧兹曼(Agnes Ozman)开始说方言以后所写的「中文」。欧兹曼小姐开始说方言,标志着现代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的开始。
上图:1901年,美国堪萨斯州伯特利圣经学校(Bethel Bible School)的女学生艾格妮斯·欧兹曼(Agnes Ozman)开始说方言以后所写的「中文」。欧兹曼小姐开始说方言,标志着现代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的开始。

3、方言是人类的语言还是舌音?

  「方言 γλῶσσα/glossa」原文在新约中一共出现过50次,在和合本圣经中有七种译法:

  1. 「舌头」:可七33、35;路一64、十六24;徒二3;二26(「灵」原文);罗三13;林前十四9;雅一26;三5、6、8、10;彼前三10;约壹三18;启十六10;
  2. 「口」:罗十四11;腓二11;
  3. 别国的「话」:徒二4;
  4. 「乡谈」:徒二11;
  5. 「方言」:可十六17;徒十46;十九6;林前十二10、28、30;十三1、8;十四2-39;
  6. 各「方」:启五9;七9;十一9;十三7;十四6;
  7. 多「方」:启十11;十七15 。

  由上可见,圣经中的「方言」是指某个国家或地方的语言,所以也被译为「别国的话」和「乡谈」,还可以代表「各方」、「多方」,并非人所不能理解的「舌音」。「方言」是众使徒最先得到的恩赐,是初期教会众所周知的大事,《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与保罗同工多年,怎么会用同一个重要的特殊名词来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呢?保罗写道:「主说:我要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不听从我。这样看来,说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林前十四21-22),表明「方言」就是「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并非「卷起舌头说话」或无意义的「舌音」。

  被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中称为「方言」的舌音,已被众多的研究证明是人为习得的,与流行于各种异教的舌音并无不同,怎么能归功于圣灵的工作呢?六十年代以后舌音在众教会中的流行,是典型的后现代现象,原因是现代人盼望缓解焦虑、信徒急于证明圣灵的工作。

二、关于舌音的研究

  二战以后,许多信徒认定舌音就是方言,纷纷见证「说方言」对灵命成长大有果效,能使冷淡的教会起死回生、火热兴旺,舌音成为遍及基督教各大宗派的现象。为此,教会内外有许多人对舌音进行了研究,摘选若干典型研究如下:

1、关于舌音的人类学研究

  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凯雷.梅(L. Carlyle May)指出,舌音广泛存在于异教之中,包括佛教徒、印度教徒、摩门教徒、穆斯林、神道教徒、伏都教、通灵者和二战之前的摩门教。舌音可以使巫师的祈福、驱鬼、占卜、巫医行为更具有权威性,也能使人有资格成为部落酋长。伴随着说舌音者,总会有个翻译者,以增加发言者的可信度(A Survey of Glossolalia and Related Phenomena in Non Christian Religions,1956年发表)。

  美国人类学家乔治·詹宁斯(George J. Jennings)也指出,舌音遍布于许多民族、文化和宗教中,比如:北美印第安人的乌羽玉教(Peyote cult)、北美海达族(Haida)、南美的查科族(Chaco)、南美的库兰多治疗师(Curandero)、海地的伏都教(Voodoo cult)、特立尼达的桑戈教(Shango cult)、埃塞俄比亚的扎尔教(Zar cult)、非洲的通加萨满教(Thonga shamans)、苏丹的丁卡族(Dinka)、苏丹的萨满教、婆罗洲的达雅族(Dyaks)、格陵兰的萨满教、西伯利亚的萨满教和西藏的喇嘛。(An Ethnological Study of Glossolalia,1967年发表)。

2、关于舌音的语言学研究

  多伦多大学语言学家萨马林(William J. Samarin)发表了迄今最权威的五旬节运动舌音评估报告。他通过对五年内各国大量录音的研究,得出结论:这些舌音并非真正的人类语言,因为音节串并没有形成单词或语音结构,声音单元之间并没有系统的关系,无法用于交流。根据语言分析,萨马林将五旬节运动的舌音定义为「无意义、但有语音结构的人类说话,说话者自己认为是一种真实的语言,但与任何现存或死亡的自然语言都没有系统的相似之处」(Tongues of Men and Angels: The Religious Language of Pentecostalism第2页,1972年出版)。

  美国人类学及语言学家费利西塔斯·古德曼(Felicitas Goodman)发现,舌音其实反映了说话者母语的模式(Phonetic Analysis of Glossolalia in Four Cultural Settings1969年出版)。她研究了美国、加勒比海和墨西哥讲英语、西班牙语和玛雅语的五旬节运动团体,并与非洲、婆罗洲、印尼和日本的异教舌音进行了比较,考虑了声音、音节、短语、节奏、重音、语调等因素,得出的结论是:五旬节运动的舌音与其他宗教的舌音毫无区别,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习得行为。(Speaking in Tongu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lossolalia,1972年出版)许多研究者也发现,舌音类似于婴儿学语,是语言衰退为不连贯的元音和辅音。只要弱化正常语言中的发音停顿、抑扬顿挫,任何人都可以发出被灵恩派接受为「方言」的舌音。

上图:多伦多大学语言学家萨马林(William J. Samarin)于1972年出版的Tongues of men and angels: The religious language of Pentecostalism,是迄今最权威的五旬节运动舌音评估报告。
上图:多伦多大学语言学家萨马林(William J. Samarin)于1972年出版的Tongues of men and angels: The religious language of Pentecostalism,是迄今最权威的五旬节运动舌音评估报告。

3、关于舌音的心理学研究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团队对60名无信仰的大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被告知是学习一种伪语言(pseudolanguage),在听了60秒的录音样本后,有20%的人可以立刻流利地说舌音;经过适度的训练以后,有70%的人可以流利地说舌音。(Glossolalia as learned behavior: 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Nicholas Spanos等于1986年2月发表)

  博茨瓦纳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当崇拜者发出舌音时,感觉就像受到毒品的影响,会在头脑中引起狂喜、甚至失忆的感觉。(Glossolalia: Divine Speech or man-made language?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ift of speaking in tongues in the Pentecostal Churches in Botswana2015年发表)

4、关于舌音的医学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舌音并没有直接影响大脑表达语言区域的活动,因此并非有逻辑的语言。但研究发现额叶功能明显减弱,表明大脑放弃了自我控制,而控制运动和情绪的左尾状核活动也明显减弱。(The measurement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during glossolalia: A preliminary SPECT study.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06年11月22日发表)

上图:200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在敬拜时(左)与说舌音(右)时的受试者进行了SPECT扫描。发现说舌音者的额叶(Frontal Lobes)活动减少,表示受到某种控制。与集中注意力和情绪反应有关的左基底神经节(left basal ganglia)的活动也减少。
上图:200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在敬拜时(左)与说舌音(右)时的受试者进行了SPECT扫描。发现说舌音者的额叶(Frontal Lobes)活动减少,表示受到某种控制。与集中注意力和情绪反应有关的左基底神经节(left basal ganglia)的活动也减少。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研究报告指出,舌音会使祷告者的皮质醇(cortisol)和α淀粉酶(alpha-amylase)发生变化,但不能确认是否会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Salivary Alpha-Amylase and Cortisol Among Pentecostals on a Worship and Nonworship Day.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2013年3月7日发表)

上图:2011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研究者发现,在舌音祷告者的唾液中,周一的皮质醇含量比周日降低,但α-淀粉酶则升高。
上图:2011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研究者发现,在舌音祷告者的唾液中,周一的皮质醇含量比周日降低,但α-淀粉酶则升高。

  目前,舌音在医学上被归类为一种「非神经性语言障碍 non-neurogenic language disorder」(Non-Neurogenic Language Disorders: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Psychosomatics,2018年1月1日)。当人放松思维和舌头、发出无意义的声音时,通常都会感觉释放、舒服,甚至陶醉、安息。任何人在身心痛苦时发出唉哼,都可以宣泄情绪、缓解放松,只是肉体的反应,并非圣灵的充满。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和罗耀拉大学的研究者指出,瑜伽、冥想等异教活动都有改变多巴胺水平的功效(A Neurotheological Approach to Spiritual Awakening,2018年9月1日发表)。

  舌音和毒品、游戏等上瘾行为一样,都是让人用肉体代替圣灵,而肉体的感觉是不可靠的虚假属灵。大多数的人初次发出舌音的时候,都能得到一种满足,但却会越来越不过瘾,越来越需要更大的刺激,越来越追求更高亢的情绪,直到最后无法承受、精神崩溃。这种例子时有报道。

三、澄清各种「方言迷思

  今天,有些人因为坚信舌音就是圣经中的方言,所以花样百出地把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解释为保罗鼓励信徒说舌音,加上各种难以考证的灵验见证,在信徒中产生了许多迷思。以下逐一回应、澄清:

1、方言是圣灵充满的证据吗?

  • 有人认为,方言是圣灵充满的证据,因为「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4)。保罗说:「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十二10-11),意思是每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迟早都会说方言的。
  • 回应:圣灵充满和说方言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被圣灵充满不一定会说方言,比如施洗约翰「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了」(路一15),但却没有说过方言。说方言的人不一定被圣灵充满,比如许多说方言的哥林多信徒,都是「属肉体的」(林前三3)。保罗从来没有说每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迟早都会说方言,而是说:「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林前十二4-5),「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林前十二30)?

2、每个在圣灵里受洗的人都能说方言吗?

  • 有人认为,每个在圣灵里受过洗的人都能说方言,因为「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徒十九5-6)
  • 回应:所有的信徒「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3),但不是所有的信徒都有方言的恩赐,正如保罗所说的:「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林前十二30)?

3、方言是奥秘的灵语吗?

  • 有人认为,有一种「方言」是人无法了解的、奥秘的语言,也就是无人能懂的舌音,是圣灵借着人的舌头发出的灵语,因为保罗说:「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他在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林前十四2)。
  • 回应: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其它各处所用的「奥秘 μυστήριον/musterion 」这个词,意思都是神的救恩计划(林前二1、7;四1;十三2;十五51),并非指某种不能理解的东西。「因为没有人听出来」,所以他在下文一再强调要把方言「翻出来」(林前十四5、13、27、28),证明方言并非无法理解的舌音。如果无人能懂,怎么知道这些「各样的奥秘」是在赞美神还是亵渎神呢?「所以那说方言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林前十四13),不但能「使教会被造就」(林前十四5),也能使自己确认没有亵渎神。

4、「说方言」原文是指没有逻辑地发出舌音吗?

  • 有人认为,「说方言」的动词「说 λαλέω/laleo 」(徒二4、6;十46;十九6;林前十四2、4、18),原文是指没有组织、没有逻辑的「说」,所以「说方言」就是没有组织、没有逻辑地发出舌音。
  • 回应:恰恰相反,《使徒行传》(徒二31;三22)和《哥林多前书》(林前二13;三1;九8)里都大量使用了「说 λαλέω/laleo」这个动词,表达的都是有组织、有逻辑地说话。

5、方言是一种声音被转换成不同的人类语言吗?

  • 有人认为,方言是一种听不懂的灵语,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在空中或听众的脑中被转换成不同的地方话,而没有被拣选的人则听不懂,所以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徒二13)。
  • 回应:这种辩论在教会史上持续了一千年,但谈论者们都把方言理解为某种人类的语言,只是争论何时被转换为人类的语言、是「听见」的神迹还是「说话」的神迹。徒二6-13记载「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徒二6),「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神的大作为」(徒二11),最自然的理解是「说话」的神迹。而当时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徒二13),可能是因为他们听不懂其它地方的乡谈。

6、方言连自己都听不懂,所以一定是舌音吗?

  • 有人认为,圣经中的方言连自己都听不懂、「悟性没有果效」(林前十四14),所以才需要有人翻出来(林前十四5、13、26、27)。这正好证明方言是人听不懂的舌音,否则神为什么不直接让说方言的人明白自己所讲的内容、自己替自己翻译呢?
  • 回应:自己听不懂,并不代表就是没有意义的舌音。从圣经的例子看,说方言和翻方言是两种恩赐(林前十二10),说方言的人未必既能说、又能听。圣经并没有解释原因,但这种特殊的形式可以让说方言的人清楚地知道是神迹,而不是学习、潜能或外国口音综合症(Foreign accent syndrome)的结果。「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林前十四4),并不是「说方言就能造就自己」。当时著名的希腊德尔斐神庙中的异教女先知皮媞亚(Pythia)就用舌音来传达阿波罗的神谕,而四福音所记被鬼附的人也会喊叫(路九39;可一26),说方言的人如果没有人能翻译,怎么能确认自己是说方言、而不是被鬼附呢?怎么能因经历神迹而得着造就呢?「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林前十四14-15),表明保罗并不鼓励用自己听不懂的话祷告,用方言祷告也应该有人翻译,否则很可能落入邪灵的圈套。「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林前十四13),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保罗惯用的反话,而不是鼓励人用听不懂的舌音对自己和神说话。

7、方言是在圣灵里祷告吗?

  • 有人认为,方言是「在圣灵里祷告」(犹20),可以在灵里与神直接交通,因为保罗说:「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林前十四14),又说「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弗六18)。方言是一种新的语言,直接由灵出来、通向灵界,超越人的悟性,所以不会受到主观思想意识的影响,撒但也无从知道祷告的内容,因此能发挥更大的代祷功效:「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八26-27)。
  • 回应:「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林前十四14a),只是一种修辞,是要强调下半句「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林前十四14b),不是说可以用自己不懂的方言祷告,更不是鼓励用方言祷告。圣经并没有说方言是强有力的代祷工具,也没有说方言就是在圣灵里祷告。并非所有的信徒都有方言的恩赐,难道没有方言的恩赐,就不能在圣灵里祷告了吗?即使是用方言祷告,也不能证明是用舌音祷告。在这段圣经的上下文里,保罗所强调的并非是在圣灵里祷告、或用方言祷告、或超越悟性祷告,而是「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林前十四15)。圣经从未教导不要让撒但知道我们的祷告。

8、方言和悟性可以相辅相成地祷告吗?

  • 有人认为,保罗说:「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十四14-15)。因此,保罗是用两种方式祷告,两者相辅相成。方言就是我们里面的灵向神在祷告,可以先用方言向神祷告,使灵活跃起来、把灵建立起来,有了祷告的方向,然后再用悟性祷告。「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八26),就是舌音祷告,是专门对神说的话;因为人类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和赞美,而圣灵会照着神的旨意,把神的心意祷告出来。
  • 回应:断言说不出来的叹息」就是舌音,并无根据,难道圣灵的话竟然会和异教的舌音一样?「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林前十四14a),只是一种修辞,是要强调下半句「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林前十四14b),并不表明保罗用两种方式祷告。

9、方言可以使疲乏人得安息吗?

  • 有人认为,「主要借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祂曾对他们说:你们要使疲乏人得安息,这样才得安息,才得舒畅,他们却不肯听」(赛二十八11-12),这里的「借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就是说方言。因此,用方言祷告可以使疲乏人得安息、得舒畅,得着建造。
  • 回应:以赛亚书并不是说方言能使人得安息,而是说只有敬畏神、顺服神,来到主里面,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但神的百姓既然拒绝神的教导,神便把他们交在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等外邦人手里管教。

10、方言可以造就自己吗?

  • 有人认为,方言可以造就自己,而造就自己就是造就教会。因为保罗说:「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林前十四4)。保罗白天织帐篷、晚上讲道,若不是靠方言祷告造就自己,怎么能足够精力呢?保罗隐退到阿拉伯的旷野,就是天天在用方言祷告。因此,用「方言」祷告、唱歌可以造就个人灵命、拉近自己与主的距离,是与圣灵沟通最好的管道,所以鼓励在教会公开用「方言」祷告。
  • 回应:哥林多前书十四章所强调的是把方言翻出来造就教会,而不是鼓励用方言造就自己。「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林前十四4a),是与「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林前十四4b)作对比,可以理解为:「如果讲方言不翻出来,除了造就自己别无他用」。保罗说:「岂都是说方言的吗」(林前十二30),如果用方言祷告可以大大造就灵命,没有方言恩赐的人岂不是很不公平?实际上,真正的方言固然可以让信徒经历圣灵的大能,但造就灵命的功用很有限;因为哥林多教会中说方言的现象很普遍,但保罗却说他们「仍属肉体的」(林前三3)。今天也有不少自称能说方言的著名电视布道家爆出丑闻(如:Jim BakkerBenny HinnTed Haggard)。而保罗私下用方言祷告,纯属猜测,因为保罗从来都不主张倚靠肉体:「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在十字架的基督」(林前一22-23)。今天,许多人苦学舌音,把舌音当作长进的捷径,认为越说舌音、圣灵内住就越深,其实只是追求肉体的感觉,并非真正的方言。

11、方言的目的首先是造就个人吗?

  • 有人认为,保罗说「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十四18-19),意思是:说方言的目的首先是个人与神交流的方式、造就信徒个人灵性(林前十四4),其次才是为了传道或教导、造就教会。因此,信徒应该在聚会里一起用方言赞美神。
  • 回应:「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很可能是指保罗用不同的地方话向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讲道,也可能指保罗说希伯来语比哥林多信徒更多,而不是平时用舌音祷告、造就自己。

12、私下应该尽可能说方言,得到双重造就吗?

  • 有人认为,即使不公开用「方言」祷告,私下也应该尽可能说「方言」,或者一边听道、一边安静地对自己和神说方言,得到双重造就。因为保罗说:「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林前十四28),又说「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林前十四18)。
  • 回应:保罗在本章教导的重点是聚会的秩序,而不是鼓励信徒私下尽可能说方言,更不能证明方言就是舌音。无人能懂的舌音更是与异教毫无分别,公开和私下都不应该说。一边听道、一边对自己和神说方言,只是听道走神,而不是双重造就。

13、方言分为造就教会的方言和造就自己的方言吗?

  • 有人认为,《哥林多前书》提到两种方言的恩赐,十二章的方言是用来造就教会的恩赐,是一种人类语言;十四章的方言是用来「造就自己」(林前十四4)的恩赐,是「讲说各样的奥秘」(林前十四2)或「天使的话语」(林前十三1),乃是一种舌音。造就教会的方言,并非人人都有(林前十二10、30);但造就个人的方言,则可以人人学习,因为保罗说「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林前十四5)。
  • 回应:保罗并没有区分两种方言,更没有说十四章的方言就是舌音,反而指出,说方言相当于「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林前十四21),是可以理解的人类语言。方言造就个人的功效有限,哥林多教会中说方言的现象很普遍,但保罗却说他们「仍属肉体的」(林前三3)。

14、方言分为普遍恩赐的方言和特殊恩赐的方言吗?

  • 有人认为,徒十45的「圣灵的恩赐」与林前十二4的「恩赐」,在原文里是不同的两个词,前者指「普遍的恩赐」,是信徒都能追求的恩赐;后者则指用方言讲道的「特殊恩赐」,并非人人都有。
  • 回应:这两处用词的不同,并不证明有两种方言的恩赐。徒十45的原文是「圣灵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到徒十一17才说「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徒十一17的「恩赐 δωρεά/dorea 」与林前十二4的「恩赐 χάρισμα/charisma」原文并不是同一个词,但并不表明前者是普遍恩赐,后者是特殊恩赐,因为前者也被用来形容彼得按手(徒八20)和保罗作使徒(弗三7)的特殊恩赐。

15、方言是打开属灵奥秘的钥匙吗?

  • 有人认为,因为保罗说方言比众人都多,用灵祷告、也用悟性祷告,所以才深知基督的奥秘。方言是讲说各样的奥秘,讲多了就会被神开启,然后成为先知的讲道,这就是圣灵的恩膏在一切事上教导人。
  • 回应:这种说法断章取义地拼凑圣经,得出了毫无真理根据的结论,与初期教会的诺斯底异端相似。神要我们知道的属灵奥秘,早已借着圣经清楚启示了:「这奥秘如今显明出来,而且按着永生神的命,借众先知的书指示万国的民,使他们信服真道」(罗十六26)。信徒只要存敬畏、遵行的心查考圣经,求圣灵开启心眼,说不说方言都能明白,与舌音更是毫无关系。

16、方言可以兴旺教会吗?

  • 有人认为,方言可以在聚会软弱枯干的时候,使人专心回到主的面前,使聚会气氛重新高昂。因为说方言可以使人感觉到热力、电力、震动力,内心充满决乐、兴奋、爱主、甜蜜的感觉。
  • 回应:肉体和情绪是最容易假冒的,信徒应当追求使真理的圣灵,而不是情绪的感受。教会不是建立在方言、医治或神迹奇事上,而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弗二20-21)。除此之外,教会无论因什么而兴旺,都必因什么而倒塌。有灵恩派的天主教徒见证,说舌音使他们更相信弥撒的功效、更确信教宗无谬误、更向圣母马利亚敬礼(王守仁《从新约圣经看灵恩运动》)。这样的舌音,到底是出自圣灵、邪灵还是肉体呢?

17、保罗花很多时间说方言吗?

  • 有人认为,保罗花了很多时间说方言,因为保罗说:「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林前十四18)。
  • 回应:保罗上下文的目的是纠正乱说方言,而不是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说方言。保罗假设可能有人会反驳:「如果你也会说方言,就不会指责我们了」,所以才说:「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十四18-19)。「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很可能是指保罗用不同的地方话向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讲道,也可能指保罗说希伯来语比哥林多信徒更多,而不是平时花很多时间用舌音祷告。

18、保罗强烈鼓励信徒说方言吗?

  • 有人认为,保罗强烈鼓励信徒说方言。说方言很重要,但哥林多教会里还有一些人不会说方言,所以保罗才说「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林前十四5)。
  • 回应:保罗上下文的目的是纠正乱说方言,并非鼓励说方言。「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林前十四5),明显是一种修辞方式,用来强调「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

19、方言与邪灵无关吗?

  • 有人认为,不要自己吓自己,保护我们的神比撒但更大,不必担心邪灵;所以即使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也不会说出得罪神的话。因为保罗说:「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十二3);主耶稣也说:「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路十一11-13)?
  • 回应:首先,这两处经文都与方言无关;其次,虽然不是所有的舌音都是邪灵,但确实有不少舌音被证实来自邪灵。美国托科阿福尔斯学院神学系的麦格劳教授(Dr. Gerald Earl McGraw,Toccoa Falls College)应邀对许多说舌音的人进行了测试,发现90%要求测试的人都被邪灵所附(Tongues Should be Tested1974年6月5日发表于Alliance Witness)。有不少牧者见证,有人自以为在用方言祷告,其实是在用某地的语言说亵渎话;有人说舌音,是因为被邪灵所附;有些人恶作剧地说假方言,竟然有人替他们翻方言。(林道亮《从灵洗到满有圣灵》,吴恩溥《辨别圣灵与邪灵》,吴主光《灵恩运动全面研究》、《真假方言》)。

20、方言是可以学习的技巧吗?

  • 有人认为,只要不断向神呼求、不断练习、或接受按手,就可以得着方言的恩赐。常见的就是大声、快速、反复地念「哈利路亚」,心中坚信能说出天使的话语,十多分钟舌头就会卷曲、震动,声音模糊,发出「嘀嘀、嗒嗒、啦啦、沙沙」的舌音,还可能伴随流泪哭泣,从此让人变得积极乐观、平和自信、爱神爱人。
  • 回应:「圣灵所赐的口才」(徒二4)原文是「圣灵给他们的宣告」,把人人可以学会、与异教毫无分别的舌音当作「圣灵给他们的宣告」,未免太怠慢轻率了。所有的属灵恩赐「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十二11),真正的方言是圣灵为了造就教会而主动赐下的。保罗从来都没有教导信徒学习方言,也没有吩咐传道人分派、教导方言,反而说:「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林前十二30)?对于所有「舌音使灵命长进」的见证,我们都要听其言观其行、谨慎分辨,因为邪灵和肉体都善于假冒,所以「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约壹四1)!

21、为什么《使徒行传》与《哥林多前书》中的方言像是说两回事?

  • 有人认为,《使徒行传》和《哥林多前书》中的方言是在两种不同处境下的情况,应该作出不同的理解。
  • 回应:的确,《使徒行传》中关于方言的描述非常清楚,《哥林多前书》却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初期教父们在讨论方言的时候,重点都围绕《使徒行传》的五旬节,而把教会的聚会秩序作为《哥林多前书》的重点。他们都把方言理解为神迹性的人类语言,而不是神秘的舌音或高昂的情绪。比如:厄丕法尼(Epiphanius of Salamis,310-403年)认为哥林多的问题是需要把希伯来语译成哥林多流行的三种希腊方言:阿提卡(Attic)、伊欧里斯(Aeolic)和多立克(Doric),而说方言的恩赐就是用希伯来语宣讲和教导律法的恩赐;「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林前十四18),意思就是保罗能说希伯来语。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Cyril of Alexandria,376-444年)认为是需要把希伯来语译成玛代语、亚兰语和希腊语,而安波罗修注释者(Ambrosiaster,366-384年写成)则认为是有人在希腊语社区中滥用了希伯来语和亚兰语。根据这些教父的观点,《哥林多前书》并非谈论五旬节中的神迹,而是谈论当时教会沿用犹太会堂以斯拉式教导所引起的问题。古代地中海世界只有10-15%的人口具备识字能力(Books and Readers in the Early Church,耶鲁大学1995年出版),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100-165年)和《使徒宪章 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s》都指出,公开读经对于初期教会非常必要,因此,「说方言」可能指用希伯来语读经或讲道,「翻方言」可能指用本地语言解释。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88-99年任第四任教宗)认为,希伯来语是神所钟爱的语言,犹太人也认为神用希伯语与亚当、夏娃说话的语言、天使只理解希伯来语的祷告,所以自然人人羡慕说希伯来语的恩赐。初期教父们的观点也许还有探讨的空间,但都与神秘的舌音毫无关系。一直到十九世纪,高等批判者才把方言与希腊异教的舌音联系起来,而二十世纪的五旬节运动和灵恩运动则有意忽略初期教父的文献,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方言认定为非理性的舌音,对《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沉溺于舌音、难以自拔。
上图:古典时期古希腊语方言的地理分布,哥林多城位于几大方言交界之处,以希腊文化自豪。
上图:古典时期古希腊语方言的地理分布,哥林多城位于几大方言交界之处,以希腊文化自豪。

二十一世纪的姊妹究竟要不要蒙头?

  今天,我们若在教会中看到一些姊妹用头巾或小帽蒙头,可能会觉得有点特别;若看到外国姊妹用薄纱蒙头,可能会当作异邦风俗。实际上,基督徒蒙头礼(Christian head covering)并非某地的风俗,而是使徒保罗的教导:「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林前11:5-10)。蒙头是谦卑和顺服的记号,不但蒙在姊妹的头上,也蒙在弟兄的心里;不但教导女人应当顺服,也提醒男人应当谦卑。

  但是,当我们读完《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以后,更多的疑问却接踵而来:

  • 既然是使徒保罗的教导,为什么许多教会遵行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后半章的圣餐礼,却把前半章的蒙头礼当作可有可无的宗派传统?
  • 蒙头只是一时一地的文化风俗吗?是否真如有人教导的:「我们既不是哥林多时代的人,就不用随着哥林多人的风俗蒙起头来。这是见笑于人的」?
  • 在教会的历史上,是否真如有人断言的:「第1世纪之后,历代教会绝大部分都没有蒙头。马丁路德更正教之后的教会,都没有蒙头的事。19世纪大复兴之后,司布真、慕迪、芬尼等神所重用的人,他们的教会都没有蒙头的事」?
  • 我们若根据读经的感动蒙头,是否会如有人所指责的:「单凭字句读经不是亮光,难道几千年来读经的人都读不出亮光,而你初信几个月,直看表面就是亮光」?
上图:创作于1846-1850年的英国妇女肖像(画家Károly Brocky,1808-1855年)。在二十世纪人本主义和女权运动盛行之前,蒙头一直是基督徒妇女的标志。
上图:创作于1846-1850年的英国妇女肖像(画家Károly Brocky,1808-1855年)。在二十世纪人本主义和女权运动盛行之前,蒙头一直是基督徒妇女的标志。

蒙头的历史:主流怎么成了非主流?

  实际上,在教会两千年的历史里,有一千九百年都在遵行蒙头礼,人本主义和女权运动盛行之后,才出现了反对蒙头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教会对于使徒保罗的教导并无疑惑,蒙头始终都是教会的主流

上图:历代主流神学家关于蒙头教导的选摘,包括:使徒保罗、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特土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马丁·路德、约翰·班扬、查尔斯·司布真、R.C.史普罗。
上图:历代主流神学家关于蒙头的教导选摘,包括:使徒保罗、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特土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马丁·路德、约翰·班扬、查尔斯·司布真、R.C.史普罗。
1、初期教会

  教会从使徒时代开始,妇女一直都用蒙头来表示谦卑和顺服。主后530年左右的教会文献指出,第一任罗马主教利奴(提后4:21)根据使徒彼得的指示,命令妇女必须蒙头才能进入教会(《教宗名录 Liber Pontificalis》卷1第6页)。这表明,蒙头并非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个别建议,也是罗马教会遵循使徒彼得的要求所颁布的命令。正如保罗所说的:「若有人想要辩驳,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规矩,神的众教会也是没有的」(林前11:16)

  初期教会的史料表明,爱任纽(130-202年)、亚历山大的革利免(150-215年)、特土良(155-240年)、罗马的希坡律陀(170-235年)、俄利根(185-254年)、该撒利亚的巴西流(330-379)、安波罗修(340-397年)、屈梭多模(350-407年)、耶柔米(340-420年)、奥古斯丁(354-430年)、狄奥多勒(393-457年)等早期教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过蒙头的意义。主后380年左右安提阿教会的礼仪手册更是明文规定,在教会聚会、尤其是圣餐时,妇女应当蒙头(《使徒宪章 Apostolic Constitutions》卷2第7章)。这证明罗马、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北非在整个初期教会时代都普遍实行蒙头礼,并非第一世纪或哥林多教会的个别文化现象。

上图:主后三世纪的百基拉墓穴壁画,描绘早期教会的妇女在祷告时蒙头。罗马的百基拉地下墓穴(catacomb of priscilla)在第二世纪后期到第四世纪被用于基督徒的葬礼。
上图:主后三世纪的百基拉墓穴壁画,描绘早期教会的妇女在祷告时蒙头。罗马的百基拉地下墓穴(catacomb of priscilla)在第二世纪后期到第四世纪被用于基督徒的葬礼。
2、罗马大公教会

  从使徒时代一直到1983年,罗马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一直遵行蒙头礼,历代教宗最推崇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对此有专门论述。1983年以后,虽然梵蒂冈在各种属灵原则上日益迎合世俗,但许多信徒和教会仍然坚持蒙头

上图:2017年5月,美国总统川普夫人梅拉尼娅和女儿伊万卡在访问梵蒂冈时用Mantilla薄纱蒙头。过去,美国总统肯尼迪、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的夫人访问梵蒂冈时,都用Mantilla薄纱蒙头,以示尊重传统。
上图:2017年5月,美国总统川普夫人梅拉尼娅和女儿伊万卡在访问梵蒂冈时用Mantilla薄纱蒙头。过去,美国总统肯尼迪、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的夫人访问梵蒂冈时,都用Mantilla薄纱蒙头,以示尊重传统。
上图:遵守蒙头礼的现代天主教妇女。
上图:遵守蒙头礼的现代天主教妇女。
3、东方教会

  东方教会(Eastern Christianity,如东正教会 Eastern Orthodox Church、东方正统教会 Oriental Orthodoxy、东方亚述教会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继承了初期教会的蒙头礼,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叙利亚、亚美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基督徒妇女在教会普遍蒙头。

上图:2013年,俄罗斯总理夫人斯韦特兰娜在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复活节仪式上带着头巾蒙头。
上图:2013年,俄罗斯总理夫人斯韦特兰娜在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复活节仪式上带着头巾蒙头。
上图:一位用头巾蒙头的乌克兰东正教妇女。
上图:一位用头巾蒙头的乌克兰东正教妇女。
4、新教众教会

  1517年宗教改革以后,许多重要的新教领袖都呼吁妇女在公共敬拜中蒙头,包括:马丁·路德(1483-1546年)、威廉·丁道尔(1494-1536年)、约翰·加尔文(1509-1564年)、约翰·诺克斯(1514-1572年)、约翰·班扬(1628-1688年)、约翰·卫斯理(1703-1791年)、约翰·达秘(1800-1882年)、查尔斯·司布真(1834-1892年)等等。1530年的《奥格斯堡信条》明确宣告信义宗遵行蒙头礼(The Augsburg Confession, Article28:54-55),改革宗、圣公会、长老会、摩拉维亚弟兄会和循道会也都遵行蒙头礼,许多重洗派(如弟兄会、胡特尔派、门诺会、阿米什人)的妇女连日常生活中都用头纱蒙头。

上图:一幅描绘1561年马丁·路德讲道和圣餐的画作,现藏于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听道的妇女都是蒙头的。
上图:一幅描绘1561年马丁·路德讲道和圣餐的画作,现藏于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听道的妇女都是蒙头的。
上图:美国Bethania摩拉维亚教会的复活节爱宴,负责分面包的姊妹们都有蒙头。
上图:美国Bethania摩拉维亚教会的复活节爱宴,负责分面包的姊妹们都有蒙头。
上图:一群阿米什妇女在美国弗吉尼亚州Chincoteague的海滩上,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带着蒙头。阿米什人(Amish)是重洗派门诺会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拒绝接纳电力和汽车,保留了19世纪中期北美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上图:一群阿米什妇女在美国弗吉尼亚州Chincoteague的海滩上,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带着蒙头。阿米什人(Amish)是重洗派门诺会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拒绝接纳电力和汽车,保留了19世纪中期北美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5、十八世纪的基督教世界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美洲、中东和北非的基督徒妇女普遍在公共场合和教会蒙头,样式则因地而异。由于基督教信仰是社会的主流,蒙头礼逐渐从教会的规矩发展成社会习俗。在公开场合没有蒙头的妇女会被当作妓女或淫妇,欧洲甚至有法律把已婚妇女露头当作不忠的证据。

上图:英国画家Maria Spilsbury(1776-1820年)创作的油画,描绘约翰·卫斯理(1703-1791年)1789年在爱尔兰讲道,画中的妇女都带着帽子或头巾蒙头。
上图:英国画家Maria Spilsbury(1776-1820年)创作的油画,描绘约翰·卫斯理(1703-1791年)1789年在爱尔兰讲道,画中的妇女都带着帽子或头巾蒙头。
6、十九世纪的新潮解经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人本主义兴起,一些新派学者好像比初期教父更了解使徒时代的文化背景,推测保罗的教导只是针对古代哥林多文化,与现代女性无关。尽管如此,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基督徒妇女仍然普遍蒙头Dictionary of Christian Antiquities,卷1第761页,1880年出版)。但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头饰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中产阶级和上层妇女流行的头饰从代表谦卑的头纱变成炫耀身分的华丽花帽(Ornate Bonnets),而许多普通信徒则在教会逐渐用帽子代替头纱蒙头。

上图: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上层妇女用于乡村游览的服装,代表谦卑的头纱逐渐变成华丽的帽子和头饰。印刷于1875年。
上图: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上层妇女用于乡村游览的服装,代表谦卑的头纱逐渐变成华丽的帽子和头饰。印刷于1875年。
上图:西班牙画家何塞·加列戈斯·阿诺萨(José Gallegos y Arnosa,1857-1917年)于1902年所画的《El Rosario》,描绘当时教堂里的妇女用薄纱蒙头。
上图:西班牙画家何塞·加列戈斯·阿诺萨(José Gallegos y Arnosa,1857-1917年)于1902年所画的《El Rosario》,描绘当时教堂里的妇女用薄纱蒙头。
7、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日益反对蒙头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人本主义成为西欧和北美文化的主流,西方社会开始反对妇女在教会里蒙头,认为蒙头是歧视、压迫女性,新派神学也推波助澜。一战以后,女士帽(Ladies’ Hats)成为1920-1960年代的流行时尚,从顺服的象征变成了时尚配饰。二战前后,西欧和北美教会的蒙头立场随着社会的潮流和人事的变迁,越退越后:

  • 1903年,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记载,尽管时尚多变,但妇女却从未违反过蒙头的圣经命令(Two Centuries of Costume in America,卷2第582页,1903年出版)。
  • 1917年,罗马大公教会首次把蒙头礼写入了教会法(1917 Code of Canon Law)。
  • 1920年,一位英国作家记载,圣保罗的蒙头令至今还在教会执行(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Sex,卷1第56页,1920年出版)。
  • 1935年,一位加拿大牧师登报宣告:自己的教会开始允许妇女不戴帽子(The Montreal Gazette,1935年10月26日报纸)。
  • 1942年,英国圣公会宣布不再要求妇女戴帽子进入教会。
  • 1950年代,西欧和北美的妇女越来越厌倦在敬拜时戴帽子。
  • 1969年,罗马大公教会郑重重申蒙头礼。
  • 1976年出版的解经书指出:保罗的教导已经激起了一些女性、尤其是女性解放运动的愤怒(The Anchor Bile,卷32第262页,1976年出版)。
  • 1976年,罗马大公教会改称保罗的教导只与古代哥林多文化有关。
  • 1983年,罗马大公教会新版的教会法1983 Code of Canon Law里取消了蒙头礼的条款。
  • 2001年,北美改革派长老教会成为最后放弃蒙头礼的北美宗派。
上图:1922年的美国女士帽(Ladies' Hats)广告,帽子的意义已经从谦卑的蒙头变为时尚的装饰品。
上图:1922年的美国女士帽(Ladies’ Hats)广告,帽子的意义已经从谦卑的蒙头变为时尚的装饰品。

现代西方教会放弃蒙头礼的原因

  二战以后,蒙头的问题在西方(西欧和北美)教会引起了25-50年的争论。六十年代是最大的转折点,随着第二波女权运动(Second-wave feminism,1960-1980年代)的发展,社会风气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大部分西方教会都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放弃了蒙头礼,同时也在各种属灵原则上不断妥协、退让。

  十九世纪之前的教会对于蒙头的教导从来都不疑惑:蒙头是表示谦卑和顺服的标志,也是提醒弟兄的见证。而十九世纪开始的新潮解经,却充满了自由神学的色彩,实质是高举人的荣耀、迎合人本主义的思潮。1999年,当代美国神学家小史普罗(R. C. Sproul Jr)指出:「教会在过去三十或四十年里已经拒绝了蒙头礼,不是因为新的解经亮光,而是因为世界的压力」Covered Or Uncovered,前言)。2012年,他更加尖锐地指出:「直到五十年前,每位妇女在每个教会都蒙头……在过去五十年里发生了什么?是女权运动!」Should Christians Only Sing Psalms in Local Churches?

上图:虽然大部分西欧和北美的教会在二十世纪末都放弃了蒙头礼,但许多信徒仍然坚持蒙头,许多东欧、非洲、南亚和韩国的教会也坚持蒙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一些基督徒发起了跨教会的蒙头运动,如:www.headcoveringmovement.com,www.coveredglory.com。
上图:虽然大部分西欧和北美的教会在二十世纪末都放弃了蒙头礼,但许多信徒仍然坚持蒙头,许多东欧、非洲、南亚和韩国的教会也坚持蒙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一些基督徒发起了跨教会的蒙头运动,如:www.headcoveringmovement.com,www.coveredglory.com。

华人教会忽视蒙头礼的原因

  二战以后西方教会逐渐放弃蒙头礼的过程,反映了教会在世界的压力之下灵性软弱、妥协退让。但华人教会普遍忽视蒙头礼,却另有复杂原因:

  1. 中国的本土教会是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正赶上西方人本主义和自由神学泛滥的时期,教会思想混乱。所以倪柝声建立的基督徒聚会处蒙头,而宋尚节、王明道建立的教会则不蒙头。许多华人教会不太了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反而把一战以后的不正常当作了正常,把使徒的命令当作了一时一地的风俗习惯。
  2. 有些颇有影响力的牧者在强调心灵和诚实的时候,矫枉过正、以为心中顺服就行,完全抹杀了形式和仪文的重要性。
  3. 有些人高举蒙头,把蒙头礼灵意化;有些人因蒙头夸口、纷争;有些异端也跟着蒙头,加深了信徒对蒙头的误解。
  4. 有些人受到人本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影响,认为蒙头是不平等的象征,代表女性屈从男性权威,已经过时,所以反对蒙头。
  5. 有些解经资料抄袭新派学者的说法,缺乏严谨考证,导致信徒对蒙头的认识混乱,比如:
    • 有人认为,哥林多城的庙妓不蒙头,所以姊妹必须蒙头才不致让人误会。但这种猜测并没有考古和文献的证据,也与初期教会的普遍实践冲突。保罗援引创造的秩序、本性的见证和天使的堕落来教导蒙头的道理,本身就证明这个教导有超越时代和文化的属灵理由。
    • 有人认为,蒙头是为了避免姊妹与当地的文化习俗发生冲突。但保罗命令男人祷告时不要蒙头、允许女人蒙头后可以讲道,本身就是移风易俗的教导。若为迎合风俗才教导姊妹蒙头,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 有人认为,只有已婚姊妹才需要蒙头。但初期教父特土良(155-240年)见证,他看到哥林多教会所有的女人都蒙头,因为他们理解保罗的要求就是如此(On The Veiling of Virgins,第8章)。
    • 有人认为,「我称赞你们,因你们凡事记念我,又坚守我所传给你们的」(林前11:2)原文后面还有「传统 παράδοσις」,保罗曾用这个字来代表人的「遗传」(加1:14;西2:8),所以蒙头只是地方性、时代性的传统。但这种解释是片面的,因为保罗也用这个字来表达真理的「教训」(帖后2:15;3:6)。
    • 有人认为,蒙头不是使徒的命令,而是基督徒的自由,因为保罗允许信徒自己作出选择:「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吗」(林前11:13)。但这只是保罗惯用的反问修辞(林前1:13;11:22;12:29-30),答案是显然反面的,并不需要读者回答。
    • 有人认为,长发是给姊妹作盖头的(林前11:15),所以有长发的姊妹就不必蒙头。但这种解释却与林前11:6冲突,而且「蒙头 κατακαλύπτω」和「盖头 περιβόλαιον」原文并不相同,保罗特意使用了两个不同的罕见字。初期教父罗马的希坡律陀(170 – 236年)见证,当时所有女人的头都被不透明的布覆盖(The Apostolic Tradition of Hippolytus,Part II – Number 18)。
    • 有人认为,今天可以用其他的文化符号或「属灵的蒙头」来代表顺服,比如戒指、以丈夫为「属灵遮盖」。按照这个逻辑,洗礼是否也可以用其它的符号代替(如救世军用在军旗下宣誓代替用水施洗)?圣餐是否也可以用「心里的默想」代替?
上图:古罗马浮雕上的一系列妇女形象,表明当时希腊罗马妇女并非都必须蒙头,所谓「哥林多只有妓女不蒙头」、「已婚妇女必须蒙头」的说法并没有考古或文献根据。左一是婚礼的场面,其中新娘蒙头,伴娘不蒙头;左二是一位蒙头的已婚妇女;左三是一位不蒙头的哺乳母亲;左四是一群不蒙头的玩耍女孩。
上图:古罗马浮雕上的一系列妇女形象,表明当时希腊罗马妇女并非都必须蒙头,所谓「哥林多只有妓女不蒙头」、「已婚妇女必须蒙头」的说法并没有考古或文献根据。左一是婚礼的场面,其中新娘蒙头,伴娘不蒙头;左二是一位蒙头的已婚妇女;左三是一位不蒙头的哺乳母亲;左四是一群不蒙头的玩耍女孩。

二十一世纪的姊妹究竟要不要蒙头?

  主耶稣严厉责备没有心灵和诚实的行为和礼仪,但却肯定十诫、圣礼以及所有仁爱公义、圣洁光明的律法,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难道教会可以因为存在假冒为善、有名无实的现象,就因噎废食,干脆摔碎十诫石版、废弃圣礼纪律?姊妹若对蒙头之礼尚有疑虑,请认真、深入地思索以下问题​:

  1. 有人说:蒙头不等于顺服,真实的顺服比蒙头的形式更加重要。但是,姊妹若连头都不肯蒙,心里真有顺服吗?连外面的石版都摔碎了,里面还剩心版吗?
  2. 有人说:蒙头只是外表的记号,属灵的实际比宗教的仪文更加重要。但是,放弃一千九百年蒙头礼的现代西方教会,真的比前人更加属灵、解经更有亮光吗?寻找各种理由拒绝蒙头,真能带起更加真实的顺服和生命吗?
  3. 有人说:神看内心,不看外表。但是,请问如何判断哥林多前书11章后半章的圣餐可以表达内心,却断定前半章的蒙头只有外表呢?
  4. 有人说:应当聚焦于爱神爱人、拓展神国,何必拘泥于蒙头这种小事,把难负的轭放在信徒的颈项上呢?但是,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16:10),姊妹若连蒙头这种小事都以为重轭、百般推脱,真的能为主做大事
  5. 有人说:蒙头如同彼此洗脚(约13:14)、亲嘴问安(彼前5:14),只是传统习惯、次要真理,存在争议,与得救无关。但是,现代西方教会放弃蒙头礼的过程,到底是社会风俗的变化、圣灵启示的光照,还是属灵争战的失败呢?
上图:2015年4月,一群逃离叙利亚的东方亚述教会难民在贝鲁特郊区的圣乔治教堂举行复活节敬拜。这些姊妹在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逼迫下仍然遵行蒙头礼,谁敢自诩自己心里的顺服比她们外表的蒙头更有属灵的实际呢?
上图:2015年4月,一群逃离叙利亚的东方亚述教会难民在贝鲁特郊区的圣乔治教堂举行复活节敬拜。这些姊妹在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逼迫下仍然遵行蒙头礼,谁敢自诩自己心里的顺服比她们外表的蒙头更有属灵的实际呢?
上图:2019年复活节,美国马萨诸塞州Watertown圣司提反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举行敬拜,许多姊妹继续遵行蒙头礼。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y)的一部分。
上图:2019年复活节,美国马萨诸塞州Watertown圣司提反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举行敬拜,许多姊妹继续遵行蒙头礼。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y)的一部分。

教会当有的反思

  今天,末世的乱相越来越明显,苦甜光暗、善恶是非越来越混乱,包括男女的角色、尊卑的观念、处境的神学等等,以致许多牧者都不敢忠于圣经的教导,反倒为不肯遵守经训的人提供许多网开一面的解释。信徒近百年来到底为何开始拒绝蒙头的教导?教会是否「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启2:5)笔者的指导牧师(Mentor Pastor​)提醒信徒思考以下问题:

  1. 究竟信徒在林前11:17-34的圣餐礼和林前11:2-16的蒙头礼之间,是否都存在各人选择的余地?
  2. 究竟使徒保罗关于蒙头的教导,是否单单为了针对当时当地的风俗和文化而已?
  3. 究竟两千年来教会有关蒙头的历史传承,是否都模棱两可、莫衷一是,毫不明确?
  4. 究竟保罗有关蒙头的教导,重点是否在于信徒外在的礼仪和形式?
  5. 究竟姊妹不蒙头或有名无实的蒙头,是否关系她们在主面前信仰和生命上本质性的大事?
  6. 究竟蒙头是否单单为了教导姊妹,对弟兄而言,完全无关宏旨?
  7. 究竟教会历史在传承蒙头的过程中时强时弱,是因为教会信仰的问题、社会文化的问题、时局艰难的问题,还是因为其他更为深入的问题?
  8. 究竟信徒和教会对圣经和神学有着更为深厚的认识,是否当然就必更能从心灵到言行,有效到位地信守包括蒙头在内的圣经教训?
  9. 究竟身陷各时代政治准确、社会准确、教会准确、服事准确等情况下的信徒和教会,是否都也只能无奈地因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事实而望洋兴叹?
  10. 究竟在神的定旨和定规中,信徒应该根据什么原则、秉承什么心志、持守什么教导,才能符合并活出主的心意?成为主的见证?
上图:《Headcovering Throughout Christian History》一书详细回顾了基督徒蒙头的历史,以及历代神学家、教会领袖对蒙头意义的阐述。
上图:《Headcovering Throughout Christian History》一书详细回顾了基督徒蒙头的历史,以及历代神学家、教会领袖对蒙头意义的阐述。

别的福音

别的福音(加1:1-10

保罗说: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加1:6-7加拉太信徒所离开的不是某个神学立场,而是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神!

基督的福音似非而是(Paradox),常常不符合人的想法;别的福音却似是而非,很符合人的想法,但实际上是用正确的话语传达错误的道理,目的是讨人的喜欢(加1:10):人爱听什么、需要什么,就把福音包装成什么。

保罗不断地向哥林多、罗马和加拉太信徒宣讲福音,因为信徒一生都要不断地对自己宣讲基督的福音,才能靠着站立得住(林前15:1远离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林前15:1-11)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

撒但不必修改圣经,只需要少说一句、曲解几句;撒但也不必推翻福音,只需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基督的福音是全备的(雅1:25),任何的加、减、改都会成为别的福音。各种各样别的福音,都是在以下福音要点上做了加、减、改:

  1. 就是基督
  2. 照圣经所说
  3. 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
  4. 又照圣经所说
  5. 第三天复活了
  6. 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

一、就是基督——基督是救主和主

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
福音的核心:耶稣爱你;信耶稣,今生得平安、来世有永生 福音的核心: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那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乃是复活的神和弥赛亚君王(林前2:2)
只要你相信耶稣愿意原谅你,你就可以得救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
耶稣是老师、榜样、帮助者 耶稣是救主和主(路2:11)道路、真理、生命(约14:6)绝不可分割
福音是邀请人相信耶稣。作了决志祷告,就是得救了,做门徒是少数人的提高班 福音是呼召人跟随耶稣。主耶稣的呼召是: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
信心就是相信 信心乃是信服(罗1:516:26。亚伯拉罕因着信⋯⋯就遵命出去(来11:8。在保罗的时代,口里承认意味着付出代价
任何怀疑自己是否得救的念头都是出自撒但 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林后13:5要当心有一天基督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7:23
恩典就是神照着你的本相接纳你,所以你要接纳自己的本相,不要没完没了地认罪,那是撒但的控告 恩典是神照着你的本相接纳你,并且赐给你离弃本相的成圣能力: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2:12)
救恩是因信称义的白白恩典,委身、顺服、付代价都是人的行为。因为以弗所书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顺服的行为不能交换恩典,但却应验了神所赐的信心。因为以弗所书接着说: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

二、照圣经所说——基督的代赎是神的计划,福音以神为中心

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
福音是神的意外,是神百般无奈的补救 福音是神的计划: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彼前1:20
旧约的神严厉,新约的神慈爱,圣子把人从圣父的愤怒中抢救出来 父差派子(罗3:25;4:4-5,子顺服父(太26:39;腓2:6-11,父使子复活(弗1:20
福音的中心是人:主旨是人的幸福 福音的中心是神:主旨是神的荣耀(弗1:12),平息神的愤怒、满足神的义(罗3:25)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神是带来幸福的工具 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神(诗86:9;赛60:21;罗11:36;林前6:20),以祂为乐、直到永远( 诗16:11;罗5:11;启21:3-4)
神要让你平安喜乐 神要你在基督里享受平安喜乐,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西2:9-10
神希望我们幸福:按我们的标准 神希望我们幸福:按祂的标准(诗16:5-6)
神要赐福给你 神要把祂自己赐给你,亲自与你同在(启21:3
来到耶稣面前, 耶稣可以逆转一切,说出你的问题,耶稣就是答案! 耶稣的答案很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答案,神眼中的好不一定是你所要的好(赛55:9
人最需要的是被爱 人最需要的是与神和好(西1:22
神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完整的圣经是:神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效法祂儿子的模样(罗8:28-30
成功、健康、财富才能荣耀神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
罪就是人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罪就是人没有实现神造人的目的(赛43:7;来2:10;出8:1)
罪就是得罪自己、亏欠自己、轻看自己 罪就是得罪神、亏欠神、轻看神(诗51:4;罗3:23;申32:15)
福音是关于个人的得救,神要得着的是你 福音是关于神的国度,神要得着的是基督的身体——教会: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
教会是寻求心灵慰藉、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 教会是神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

三、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人已经全然败坏

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
认罪是承认自己的罪行 认罪是承认自己的罪性,追念玷污自己的行动作为,又要因所做的一切恶事厌恶自己(结20:43
悔改是:离弃罪,爱神、爱人 你若能靠自己回转,基督何必上十字架?悔改是:承认自己全然败坏、无能为力,放弃自己的努力(路18:13)
人要坚持到底,才能不失去救恩 人若得着了救恩,就一定能坚持到底。因为救恩完全是神的工作,不倚靠靠不住的人(约10:28-29)。所以使徒约翰才有把握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5:13
你需要基督的帮助,遵行耶稣的教导、活出真我 你需要基督的拯救,顺着圣灵而行(加5:16、弃绝自己(路9:23)
神看内心,所以好人就能上天堂,各个宗教的虔诚人都能得救 神看内心,所以地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
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 你比自己想象的更糟(诗19:12)
你若觉得自己不好,就无法亲近神 你若不圣洁,就无法亲近圣洁的神(利19:2;帖前4:3),因为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
你心中有一个英雄在等待被唤醒 你里面的肉体随时想出头(罗7:21-24)
罪使人怀疑自己的内在价值,使人缺乏自尊自信,自我形象负面 罪使人骄傲膨胀,盲目自信,自以为如神能知道善恶(创3:5
罪给我们不必要的内疚和羞耻感 罪使我们良心麻木,缺乏罪恶感(罗1:21、32)
人的内心空虚,需要被爱充满 人的内心充满污秽(太12:34;可7:5)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6:5,需要被洁净(徒15:9)
耶稣是装修工。福音是对我们现有生命和生活的装修,增加我们所缺少的柔和、谦卑……使我们活出真我 耶稣是建筑工。福音是彻底的拆毁(弥3:12)和重建(弥4:1),更换我们的生命(加2:20)
要尽快解决问题,恢复平常心 要甘心接受十字架的对付(太10:38;加5:24),在问题中学到神要我们学的功课
你可以做得更好,需要更加努力:You can do it, Jesus can help! 你做不到爱神爱人,做到了也是归荣耀于自己(太6:2)
你要和周围的人相比,彰显内心的良善: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路18:11 你要和神的标准相比,认识自己里面没有良善: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
你要制定可操作的行善标准,与神配合 你的义降低了神的高标准,其实是不懂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罗10:3
你越追求圣洁,就会发现自己越像基督 你越追求圣洁,就会发现自己越需要基督(林后12:9;腓3:12-14)

四、又照圣经所说——基督的复活、再来和审判也是神的计划

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
耶稣是牺牲的榜样,精神永垂不朽 基督是复活的神子,祂必再来审判(启22:20)
让世界充满爱,才是秉公行义 有地狱、审判,才能秉公行义(诗7:9;启16:7)
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出34:6-7 还有下一句: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8
神就是爱(约壹4:8),所以你必须爱、应该爱。 神就是爱(约壹4:8),神又是烈火(来12:29你只有厌恶自己、害怕烈火,才能体会到神赦免的大爱,也才能有力量去爱: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壹四19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7:47
审判是坏消息,地狱是对世人的恐吓 审判是好消息,是对义人的安慰(启19:1-2
神的忿怒是因为恨 神的忿怒是因为爱,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名为忌邪者(出34:14
我宁愿在地狱里和家人团聚,自由地坐下吃喝、起来玩耍 人在地狱里要面对烈怒中的神(赛66:15)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可9:48)
传福音要正面、积极,别人已经很不好了,为什么还要提罪和审判呢? 求神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诗篇139:24,因为神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22:12

五、第三天复活了——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
福音是宣告基督要我们做什么 福音是宣告基督已经做成了什么(约16:32;来2:14;彼前3:22)
福音是好建议:是改善行为、行善做人的伦理道德 福音是好消息:是基督已经成就的救恩,人行善的生命和能力(西3:4;罗12:2;弗3:16)
你们要做世上的盐、世上的光 你们是世上的盐、是世上的光(太5:13-14
福音不足以改变世界,还要借着人的努力(政治、文化、教育、慈善……) 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1:16。神会兴起环境,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林后1:9
你们要使世界变得更好,努力营造公义社会,拯救世界 世界会越来越败坏,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21:18
人说:让我们重建大卫倒塌的帐幕,我们起来堵住其中的破口 神说: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摩9:11
人说:田地里的庄稼,一片片的成熟,见不到收割的人;家主心里焦急,焦急如同火烧 神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启6:9-11
大使命是为神做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28:19-20 大使命是与神同工,完整的圣经是: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不要问神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神做什么 不要以为你能为神做什么: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4:7)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罗11:36)

六、并且显给矶法看……——唯独恩典、预定、拣选

别的福音 基督的福音
福音是神向人的挑战和邀请 福音是神向被拣选者的恩召: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从此,祂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约6:65-66
现在轮到你来决定接受耶稣为个人的救主,邀请基督进入你的生命 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4:1
彼得说: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徒3:19 彼得还说: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徒5:31
你应当运用你的自由意志,作出正确的选择 罪人的自由意志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祂叫你们活过来(弗2:1
既然神已预定,何必再传福音 因为神已预定,所以要放胆传福音: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18:9-10
神施恩给人,因为人顺服祂 恩典在顺服之前: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我要顺服,神才会接纳我 神接纳了我,所以我当顺服(罗15:7)
你有价值,所以神拣选你、爱你 你有价值,因为神爱你、拣选了你(申7:7-8;32:10)
有良心的人,有责任爱神、顺服神、敬畏神 蒙神爱的人,才能爱神、顺服神、敬畏神(申11:1;约壹4:19)
你若顺服,神就会赐下恩典;你若尽你的责任,神就会履行祂的责任 恩典都是人不配得的。神不需要人帮忙(赛40:13-15),也没有留下一样好处不管敬畏祂的人(太22:8;罗5:6;诗84:11)

 

生命与艺术——从艺术作品看艺术源头的神

2018-05-22:灵魂之歌——生命与艺术

高更、祁克果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他们人生的三个阶段:感性境界、道德境界和信仰境界。他们的作品因着人生不同的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生命风采,让我们看到,只有从神而来的伟大生命,才能创造出旷世持久的伟大艺术。神是艺术的源泉,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的灵魂之歌,是对灵魂创造者的赞美。神所创造的生命,才是最好的艺术作品。

2018-06-02:生命与艺术

没有艺术的生命是乏味的,没有生命的艺术是虚空的。神创造了生命,又赐生命以艺术。艺术是积蓄在人类灵魂中的蜜,是盛开在生命之树上的花,是照亮在黑暗行程中的光。

2018-07-07:与美相遇

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神的话语比蜜更甜, 与神相遇就是美。 所有艺术创作的美都是源于神所创造的美。 正因为神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赋予他有灵性的生命,艺术家才有可能从石头中发现美。真正的艺术家是神,与神交通的生命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2018-08-11:一滴水揭示一场暴风雨

正如一滴水能揭示一场暴风雨,梵高的作品揭示了他内心暴风雨般的情感,以及对苦难的悲悯,让我们体会到从主耶稣基督而来的恩典和怜悯。

2018-09-01:艺术与生活——为平凡感恩

这些取材于平凡题材的世界名画,让我们看到平凡中的非凡。平凡的日子没有什么特别,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平淡淡。但因着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神的看顾与赐福,平凡中就有了非凡。这就是一个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讲员介绍:高伟川师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于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艺术研究部从事当代艺术评论工作,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高伟川艺评文集》、《灵魂之歌》等著述。伟川师母于1995年信主,1997年开始全时间传道,1999年赴美读神学,2002年跟随先生孙波涛牧师在加拿大本拿比宣道会牧养国语堂,2019年开始随孙牧师在加拿大宣道会高贵林国语教会牧会。

受洗前须知

一、怎样才算信耶稣、进天国、得永生?

  你需要请牧者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清楚明白以下经文的意思:

  1.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10:9-10)
  2.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
  3. 认识祢——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祢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4.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20:31)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以上救恩真理,建议你首先学习《真理探索课程》

二、救恩的目的是什么?

  福音的总纲可以总结为「藉挽回得名分 Adoption through Propitiation」(罗3:25;太5:9;约1:12-13;弗1:5;加4:5-6),因此,救恩的目的不是平安喜乐、得着永生,而是:

  1. 把人恢复成顺服神的儿子(加4:5-6)和仆人(出8:1),在基督里承受神的基业(弗1:11)、管理神的创造(来2:5-7),最终成就神起初造人的目的、使荣耀归于神(弗1:12;赛43:7)。
  2. 把人带入基督的身体教会(弗1:10),与神相交、彼此相交(约壹1:3、7)。

三、信徒的本分是什么?

  基督徒的本分,是作为顺服神的儿子和仆人,荣耀神,以祂为乐、直到永远:

  1. 一个被基督的宝血买赎的人,生活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神为中心:
    • 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19-20)
    •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8)
  2. 神造人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成为承受祂基业的儿子、管理祂创造的仆人,彰显神的荣耀
    •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1:26)
    • 我们所说将来的世界,神原没有交给天使管辖。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祢竟眷顾他?祢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来2:5-7)
    • 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赛43:7)
    • 藐视我名的祭司啊,万军之耶和华对你们说: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我既为父亲,尊敬我的在哪里呢?我既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里呢?(玛1:6)
  3. 神救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祂造人的目的。因此,基督徒的本分,就是作为神的仆人事奉祂、长成祂儿子的样式,使神的荣耀得以彰显:
    • 耶和华这样说: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容我的儿子去,好事奉我。(出4:22-23)
    • 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 (来2:10)
    •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因为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8:28-29)
    •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四、生命成长的目标是什么?

  1. 神向人所要的美德,就是信徒生命成长的目标:
    • 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祂的道,爱祂,尽心尽性事奉祂,遵守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申10:12-13)
    •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2. 但是,这些属灵的美德都是人的天然生命里没有的。无论是人的修养、还是肉体的假冒,都不能荣耀神,所以基督徒必须「舍己」、也就是拒绝自己:
    •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9:23-24)
    •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
  3. 然而,神向我们要什么,就会先给我们什么。祂把这一切美德都在基督里赐给了我们,只有基督才能荣耀神、彰显神:
    • 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西2:9-10)
    • 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彼后1:3)
  4. 因此,信徒生命成长的目标,生活、事奉的意义,不是为了行善、帮神的忙,而是为了让里面的肉体越来越衰微、基督越来越兴旺:
    •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
    • 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

五、轻看洗礼时的承诺,会有什么后果吗?

  1. 人若没有重生得救,洗礼毫无意义。
  2. 人若已经重生得救,却轻看受洗时向神的承诺,神必追讨:
    • 主耶和华如此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轻看指我所起的誓,背弃指我所立的约,我必要使这罪归在他头上。」(结17:19)
    •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必定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你若不许愿,倒无罪。(申23:21-22)

六、有哪些洗礼的方式?

  1. 新约圣经中提到的洗礼方式,包括整个人下到河水中(徒八36-39),或者使用家里的浴缸、水池(徒九18;十六33)。
  2. 主后一百年左右的《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or t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说:「要在流动的河水中给人施浸使他们归入父、子、和圣灵的名下。如果找不到流动的河水,就是在其它水中也可以,最好是冷水;不过如果无法在冷水中施浸,那就用温水;如果实在找不到施浸的地方,那么就用水浇在他们头上三次,使他们归入父、子和圣灵的名下。」
  3. 现代教会一般使用三种洗礼方式:浸水礼(Submersion, or partial immersion)、浇水礼(Affusion)和滴水礼(Aspersion or sprinkling)。

七、受洗之后还要做什么?

  初生的婴孩自然就会找奶吃,同样,属灵的新生命「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彼前2:2)。请继续学习:

Logos与Rhema

近几十年来有些人喜欢强调新约希腊文中Logos与Rhema的区别,但如果要把这种原文的区别作为真理的依据,需要十分谨慎。两千多年来的圣经译者大都没有区分agape和phileo、logos和rhema,他们并不是不懂希腊文、没有发现原文里的“亮光”,而是认识到agape和phileo、logos和rhema的意义虽然有区别,但也经常因为修辞的目的而混用,所以不能作为神学的依据。喜欢区别logos和rhema主要是赵镛基、朱植森、Dr. Bill Hamon等灵恩派名牧,他们把logos与 rhema截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强调、高举rhema。我们对此类“亮光”应该非常谨慎。

事实上,七十士译本把希伯来文dabar(神的话)有时译成logos,有时译成rhema,并不区分神学意义。而在新约中,logos可以泛指神的话,也可以指主耶稣在特定时空对特定对象讲的话(太7:24,8:8,路9:28,约4:50),与rhema并无区别。而rhema可以指主在特定时空对特定对象讲的话,也可以泛指神的话(太4:4,约12:48,彼前1:25),与 logos 并无区别。此外,在新约还有同时使用logos和rhema 的例子(路9:44- 45,约17:6-8,徒10:44,来12:19 ),都是因为修辞的原因。如果说因此有隐藏的“亮光”,实在很牵强。比如赵镛基说:“研读从创世记到启示录logos…却不能领受信心”,但约4:41却明明说:“因耶稣的话(logos)、信的人就更多了”,主耶稣所说的 logos显然是产生信心的。

千禧年

一、千禧年、禧年、千年国度、神国、天国、弥赛亚国

  • 千禧年:「千禧年 Millennium」的英文由拉丁文「一千 Mille」和「年 Annus」组成,用来指启二十2-7中六次提到的「一千年」:「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启二十4)。
  • 禧年:神在旧约中所规定的「禧年 יוֹבֵל/yo·val’」(利二十五8-55),目的是领人回归神的安息。主耶稣曾引用赛六十一1-2宣告祂的使命是「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四18-19 ),从这个意义上说,「禧年 Jubilee」是对「千禧年」的预表。
  • 千年国度:「千年国度 Millennial Kingdom」指基督再来以后,在地上有形掌权一千年(启二十4),应验旧约预言弥赛亚基督将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作王(赛九7),显明基督不仅坐在天上作王,更是人类历史的大君王。
  • 神国:「神国 the Kingdom of God」指神掌权作王的地方(申三十三5;赛三十三22,五十二7;番三15),可以指有国土、人民、政权的有形国度(赛二十四23),也可以指神施行权柄的无形国度(太十二28;约十二31)。「千年国度」是「神国」在地上的有形部分。
  • 天国:新约时代的犹太人怕妄称耶和华的名而触犯十诫,尽量避免直接称呼神的名,就用「天国 the Kingdom of Heaven」来代替「神国」,所以面向犹太读者的马太福音就用「天国」来称呼「神国」。
  • 弥赛亚国:犹太人盼望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作王(赛九7),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的国度是地上有形的国度(但二44-45;但七13-14),被称为「弥赛亚国」或「弥赛亚以色列国」。这「弥赛亚国」将在「千年国度」中得着有形的显现,更在广义的「天国」中得着属灵的实现。

二、神国在历史中的进展

  整本旧约都充满了对基督及其国度的预言,国度是神对以色列、教会和世界的永远计划的核心。

  1. 国度是主耶稣道成肉身的工作目标(太六10),祂以传讲「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神的国近了」(可一15)开始了在地上的服事,教导门徒祷告「愿祢的国降临」(太六10),并以「讲说神国的事」结束了在地上的服事(徒一3)。
  2. 随着主耶稣受死和复活,祂登上了国度的宝座(约十九19-20;太二十八18),把国度带入了世界,显现于接受神掌权的信徒心中(路十七20-21)和教会里(彼前二9)。
  3. 国度在历史中不断发展,被拣选的人因着接受救恩成为神的儿子(来二10),配搭成基督的身体(弗四12-16),进入神的国度(来十二22-24)。
  4. 在历史的终局,神的国度将在地上有形地显现,基督将于千禧年在地上复兴弥赛亚以色列国(徒一6-7),在千年国度里有形有体地作王(启二十4-6;林前十五24-26)。
  5. 千禧年之后,这国度将进入新天新地(启二十一1),成为永远的国度(启二十二5)。

  人类对神的国度的看法、回应和行动展开了历史,而对千禧年的不同理解更是导致了不同的末世观,决定了教会履行福音大使命和文化使命的态度是出世还是入世、乐观还是悲观、积极还是消极、追求山巅之城还是上帝之城,极大地影响了两千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

三、教会历史中产生了不同的千禧年论

  根据圣经,基督再来的前后将有以下重要的事件发生:

  1. 末世的预兆、灾难的起头(太二十四3-13;可十三3-13;路二十一7-19)。
  2. 圣徒被提(林前十五51-52;帖前四15-17)。
  3. 两个一七之半的大灾难,可能是七年的大灾难(但九26-27;启十一2-3;十二6;十二14;十三5)。
  4. 撒但被捆绑一千年(启二十1-3)。
  5. 头一次复活(启二十5)。
  6. 基督台前的审判(林后5-10):受审的是复活和活着被提的信徒(彼前四17;帖前四15-17),为要让得胜的信徒进入千年国度「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启二十4)。
  7. 荣耀宝座前的审判(太二十五31-46;珥三1-14):受审的是主再来时地上还存活着的人(徒十42;林前六2-3),包括外邦人(耶三17)和原来不信主的犹太人(太十九28),为要判断谁有资格进入千年国度做百姓(赛六十10-12)。
  8. 基督作王一千年、也就是千禧年(启二十4-6)。
  9. 撒但被释放、地上的列国反叛(启二十7-10)。
  10. 第二次复活(启二十12)。
  11. 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启二十11-13):受审的是在头一次复活里无分的死人,时间在千年国度以后、新天新地以前,为要判断谁有资格进入新天新地(启二十11-15)、谁进入第二次的死(启二11;二十14-15)。
  12. 新天新地(启二十一1)。

  但对于千禧年,解经家们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分为3类不同的末世论:前千禧年论(Premillennialism)、无千禧年论(Amillennialism)、后千禧年论(Postmillennialism)。在教会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对千禧年的观点发生了以下变化:

  • 面临逼迫时:初期教会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教会的主流观点是「前千禧年论」,认为教会正处于大灾难中,主耶稣将于大灾难之后再来,然后才会进入千年国度。
  • 教会得胜时:当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使教会合法化以后,教会一步一步从政府支持的合法宗教变为国教,西方教会甚至成为凌驾于欧洲王权之上的天主教,此时教会的主流观点从前千禧年论转为「无千禧年论」,认为教会已经得胜,他们已经在基督掌权的千年国度里了。
  • 教会复兴时:宗教改革以后,教会开始属灵复兴,社会不断进步,许多信徒成为「后千禧年论」,乐观地认为教会可以通过传福音、改变社会,先在地上实现千年国度,然后迎接基督再来。
  • 战争摧毁时:教会在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面前,认识到人性的全然败坏,重新又回到「前千禧年论」,进而发展出「时代论前千禧年论」、「历史性前千禧年论」。

四、初期教会的主流观点:前千禧年论(Premillennialism)

  前千禧年论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前再来,主要观点如下:

  1. 解经:以字面解经(Literal Interpretation)为主,结合非字面解经(non-literal interpretation)来解释启示录,把四至二十二章都看作要在末后成就的预言。
  2. 一千年:启二十1-7六次提及的「一千年」就是字面意义的一千年。
  3. 千年国度:千年国度就是旧约弥撒亚国度盼望在地上实现,并非一种灵性之存在(在心中、在教会掌权),而是在地上实际掌权(赛四十二2),神的公义和平在地上完全掌权彰显(赛九7,太十九28,但二44;七27),耶稣基督将在耶路撒冷成作王,耶路撒冷成为地上行政中心(赛二1-4),带来信仰大复兴(赛十一9;四十五22-23,亚十四9)。
  4. 基督作王: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后,被提和殉道后复活的得胜圣徒一起与主耶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启二十4)。
  5. 以色列:认为新约基督徒是属灵的真以色列人,旧约许多对以色列人之应许将应验在教会身上。按字义解释罗九至十一章,认为「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十一25-26)是指以色列人而说,当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福音已经广传到地极,万国万族中得救的人已经满足上帝预定数目的时候,以色列全家都要归主得救,在地上实现弥赛亚以色列国。这使身为犹太人的使徒们和初期教会满有向罗马帝国各族宣教的动力。
  6. 撒旦:撒旦将被捆绑一千年,千禧年结束后,撒但要被释放,罪恶将要泛滥。
  7. 基督再来:相信启示录是按末世事件的顺序而写的,千禧年开始之前会有七年大灾难,基督将在大灾难之后再来,在地上建立国度一千年。千禧年结束后,所有的死人复活、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新天新地开始。
  8. 复活:死去的信徒在千禧年开始前复活,其他人在千禧年结束以后第二次复活。
  9. 审判:有三次审判。在千禧年尚未开始前,先有对教会的审判,再有对万邦的审判,然后复活的信徒与主统治一千年的时期才开始。千禧年结束后,罪人要复活,然后才是白色宝座的大审判。
  10. 被提:基督再来时,教会将要被提(帖前四16-17)。初期教会当时在罗马帝国强烈逼迫中,信徒们认为罗马逼迫是大灾难,期待灾难中或灾难后被提。

前千禧年论的背景及对历史的影响

  • 初期教会早期的教父大都持前千禧年观点,罗马的革利免(主后?-100年)、安提阿的伊格那丢(主后67-110年)、帕皮亚(主后69-155年)、 坡旅甲(主后70-155年)、游斯丁(主后100-165年)、爱任纽(主后130-202年)、特土良(主后160-220年)等都相信基督即将在逼迫之后再来,字面上的千年国度将在地上实现。为此,主后1-3世纪的早期信徒们在罗马帝国的逼迫面前不惜为慷慨殉道,见证基督。
  • 宗教改革时期的丁道尔(William Tyndale)、重洗派(Anabaptists)、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s)也都持前千禧年论。

五、国教时代和中世纪的主流观点:无千禧年论(Amillennialism)

  无千禧年论认为基督不会实际在地上统治一千年,主要观点如下:

  1. 解经:以寓意解经(Allegorical View)来解释启示录,将启示录看作充满象征和暗喻的启示性文学。
  2. 一千年:启二十里的「一千年」是象征性与寓意性的,因为神的年日不能用人的时间观念来解释,「一千年」不能按字面解释,而是用一个完整数来指代尘世中的所有时间。比如撒但被绑一千年,指牠完全被捆绑;圣徒要与基督做王一千年,指圣徒要达到完全的地步与荣耀的胜利。启二十所描写的千禧年不是发生在未来,从主第一次降临到第二次再来之间的整个时期都是千禧年。为此,他们用「已实现的千禧年论」(Realized Millennialism)来说明他们并不否定千禧年,而是相信千禧年已经开始了,且继续在进展中。
  3. 千年国度:千年国度并非按字义解释的地上的政治国度。基督的国度在祂复活和升天的时候已经开始(太十二28-29),整个教会时期就是千年国度,属灵的千年国度指地上的教会(奥古斯丁、罗马天主教的观点)或天上的圣徒(华菲德的观点)。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是整整一千年),基督的国度教会不断地增长,此后撒但与基督有短暂的争战,然后是基督的再临和最后的审判,基督的国度成为神永远而完全的国度(赛九7;但七14;来一8;启二十二5)。赛十一6-9中有关猛兽在国度中将被驯服的预言,是比喻罪人在属灵上改变。
  4. 基督作王:我们正处于千禧年中,基督正坐在天上的大卫宝座上统治万民,而不是将来再来时在地上掌权一千年。理由是启示录中的「宝座」大都是和「天上」联系在一起的(启四2;五6,13;七15;十一16),所以启二十4的「宝座」也应该是在天上。信徒在今世就体验到神的祝福与安息,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而作王,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新生命(约五25-26;弗二4-7)。另有解经家认为,千禧年象征神所赐给圣徒完全的安息,因此,信徒的死就是完全进入上帝的安息。
  5. 以色列:神赐给以色列国土、子民、宝座的应许(创十二2,十五18-21及撒下七16)是附有条件的,因为以色列没有顺服神,由教会按灵意继承了这些应许,成为属灵的以色列。
  6. 撒旦:撒但现在已被捆绑(太十二28-29)、坠落(路十17-18)、被赶出世界(约十二31-32)。
  7. 基督再来:基督的再来、死人复活、最后的审判和新天新地是同时发生,中间没有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千禧年」。基督再来时将发生的一切事,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照人所认为的前后作以区分。因为在神超时空的永恒里,所有的事可以同时出现与发生。
  8. 复活:末世只有一次肉身的复活(林前十五35至49),复活信徒的身体基本上和现在的身体相同。信徒与非信徒同时在基督再来时复活,理由是但十二2和约五28-29在同一句话中提到行善的和作恶的,而保罗在徒二十四15用单数的「复活」来形容善者、恶者的复活。
  9.  审判:只有一次审判,就是基督再来、所有人复活的时候(彼后三7;帖后一7-9)。

无千禧年论的背景及对历史的影响

  • 初期教会后期的少数主张寓意解经的教父持无千禧年观点,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主后150-215年)、俄利根(主后185-254年)、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主后260-339年)。主后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将基督教合法化,逼迫结束了,基督却没有再来。所以许多信徒认为千禧年已经实现,基督已经掌王权统治世界,撒但已被打败并捆绑,教会也胜过罪和撒但,完全取代了以色列成为神的国度,神给以色列国的一切应许均会由教会承受。教会不再强烈盼望基督再来,而是认为基督将在千禧年之后再来。
  • 中世纪早期的重要神学家奥古斯丁(主后354-430年)于主后382年信主,当时基督教已成为罗马国教,外邦教会已经是教会的主体,而犹太人大都拒绝耶稣是弥赛亚。奥古斯丁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所谓的「基督国度」的建立(主后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国教),也看到了罗马帝国崩溃的开始(主后410年「永恒之城」罗马被西哥特蛮族攻陷、洗劫)。因此,他在主后413年写了《上帝之城》(City of God),将神的国称为「上帝之城」,而罗马帝国是「地上之城」,教会是在世寄居者,等待归向上帝之城。他认为随着福音的有效广传、魔鬼影响力受限,教会已经凯旋进入了千禧年,一千年代表教会统治世界的时间,而「头一次的复活」(启二十5)意思是信徒在灵性上与主一同复活。奥古斯丁灵意化解释神国和千禧年,将政治与教会权力合理化,但仍然相信基督大约会在主降生后1000年再来。他的观点符合国教和中世纪天主教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天主教的末世观。天主教否定基督将来会在地上有形地掌权,主张罗马大公教会就是神在地上的国度。信徒不但要传福音,而且要将世界「基督化」。
  • 宗教改革时期,威克理夫(1320-1384年)、慈运理(1484-1531年)、马丁路德(1486-1546年)、墨兰顿(1497-1560年)、加尔文(1509-1564年)等改教家对天主教都很反感,虽然他们深受奥古斯丁影响,但他们在无千禧年论框架下的末世观各有特色。马丁路德认为罗马教宗就是敌基督,反复预告教宗制度的崩溃。加尔文认为教会就是新以色列,神的国有「已经开始(already)」的部分,也有「尚未完成(not yet)」的部分,所以改革宗非常强调文化使命(管家使命)。加尔文的同工马丁布赛尔 (1491-1551年)则认为在基督再来的时候,有大量的犹太人会信主。17-18世纪英国清教徒的无千禧年论影响了英国内战(1642-1651年),一致延续到新大陆,绝大多数清教徒认为自己活在圣经启示已经完成的时代中,他们使命就是活出上帝的呼召。今天东正教、罗马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基督会、圣公会普遍持无千禧年论。
  • 在18世纪和19世纪,后千禧年论兴起、前千禧年论复兴后,无千禧年论在新教中衰落,但是二战后在西方又再度复兴。一些自由派神学家也持无千禧年观点,但他们不认为基督会再来,根本不关心末世的问题,或者认为末世是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学,是人类对于自己的未来前途的瞻望。

无千禧年论的缺陷

  • 无千禧年论按字面解释非预言经文和已实现预言,而猜测大部分或全部未实现预言都是以象征、比喻和灵意的语言写成,以致人人可以脑洞大开,各凭己意解说、发挥启二十章、罗九至十一章、赛六十五17-25等经文,莫衷一是。
  • 无千禧年论因为寓意解经,忽略了旧约大量明显应按字面解释的经文。
  • 圣经预言主基督再来时将使仇敌作祂的脚凳(林前十五25;诗一百一十1;来十13),又要用铁杖辖管列国(诗二9;启十九15)。今天世界道德日趋败坏,天灾人祸日益增加,环境日渐污染,若说现在已经是基督作王、撒但被捆之千年国度,岂不大大贬低基督的治理能力?
  • 为了神对以色列的承诺和与大卫立的约,在地上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神的国。对此存疑就是对神的愿望和守约能力的怀疑,因此会使人无法确信神的其它承诺,包括信主得救的承诺。

六、教会复兴后福音派的主流观点:后千禧年论(Postmiliennialism)

  后千禧年论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后再来,主要观点如下:

  1. 解经:以历史解经(Historical View)来解释启示录,虽看启示录为预言,但认为从使徒约翰时代一直至主再来为止,至今大部分启示录的记载已经在教会历史上发生。
  2. 一千年:千禧年不是实际的一千年,而是指世界基督化以后,地上会有长时间的和平与公义,这个时期就是千禧年。
  3. 千年国度:教会不是千年国度,但借着教会的宣教和社会改造工作,可以使世界逐渐基督化,在地上实现基督化的国度,而基督会在千禧年结束时再来。有些自由派的神学家则相信,千禧年会透过人类的努力及自然的演进而逐渐实现。
  4. 基督作王:随着福音的广传,人类的文明会不断进步,人类的道德及灵性会不断改善,世界将会变好,成为教会的黄金时代。这时基督会统治人的心灵,此时代就是基督做王一千年。
  5. 撒旦:在福音兴旺的教会时代,撒但是被捆绑的,意思是牠只能作神准许他做的有限的事,因为主耶稣已经战胜撒但。
  6. 以色列:教会而不是以色列将承受神在属灵上赐给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
  7. 基督再来:千禧年之后接着是七年大灾难,每一位信徒都要经过大灾难。之后基督第二次降临,随即会有死人复活、白色大宝座审判,然后新天新地开始。

后千禧年论的背景及对历史的影响

  • 17世纪启蒙运动以后,随着理性主义高涨,人本主义越来越有影响,认为世界日趋进步、繁荣与大同,和平与幸福美好之世界指日可待。在17-18世纪英美历史上的改革宗清教徒持后千禧年论,强烈主张完全照圣经彻底改造世界。1630年,清教徒领袖约翰温思罗普(1588-1649年)率船前往北美新大陆时,宣告北美殖民地应该是一个「山巅之城」,基督徒应该在那里建立彰显神荣耀的社会。1639年第一个美国的成文宪法《康涅狄格基本秩序》(The 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指出,新世界的公共法律和秩序要按照上帝的律法和命令来执行。后千禧年论被用来指导制定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政策和法律,激发了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神国模范、向印第安人宣教,以致当时的新英格兰被称为「新以色列」。
  • 18世纪英国复兴的领袖约翰卫斯理(1703 – 1791年)、怀特菲尔德(1714-1770年)都持后千禧年论,马太亨利(1662–1714)的后千禧年论更是通过他写的圣经注释影响至今。爱德华滋(1703-1758年)经历了18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一次北美大觉醒,认为圣灵带来的教会大规模更新就是千禧年在地上的实现,千禧年会在北美首先开始,主耶稣才会再来。1783年美国独立以后,芬尼(1792-1875年)经历了19世纪初第二次美国大觉醒,也接受了爱德华滋的观点。
  • 18-19世纪是后千禧年论流行的年代,教会把宣教看作人参与促进神国降临的工作,推动了19世纪海外宣教运动的浪潮,新教宣教士从欧美被差派到全世界,包括中国。从1783年美国独立到1861年南北战争,后千禧年论是美国福音派中最普遍的观点,他们把大复兴、美国独立革命、宣教的成功、社会改良和废奴运动、科技和教育的成就都当作千禧年即将实现的标志。
  • 另一方面,17世纪启蒙运动以后,欧洲社会基于圣经的末世论逐渐被世俗化为基于人本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可以在现世实现圣经中描述的终极理想社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相当于世俗化的后千禧年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没有神的人间天国。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广为接受,欧美社会普遍对人类的前景有无限的乐观和自信。因此,不少自由派神学家放弃十字架救赎的核心真理,推动社会福音运动,认为神国就在人的心中,人若能以耶稣的道德为模范,以爱与道德改造社会,社会必然会进步成为地上的天国。这种自由派神学逐渐占据了哈佛、普林斯顿等神学院,从自由派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的中国三自教会领袖吴耀宗、丁光训就持世俗化的后千禧年论,深受社会福音运动影响,主张以理想社会代替天国,以人的义代替神的义,主张因爱称义、凭道德得救,使三自教会成为建立人间天国的力量。
  • 经过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运动,暴露了人类的罪性,导致许多人放弃了对世界乐观、肯定的态度,后千禧年派在教会中几乎完全消失。但近年又有复苏的迹象, 「主权神学」(Dominion Theology)就属于后千禧年论,他们认为基督应该「接管」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包括政府,主张教会应将社会基督化,由此引进国度。

后千禧年论的缺陷

  • 后千禧年论用非字面解释的方法解释未实现预言,赋予文字他们自己的理解,以致人们可以随意决定字、词、句的含义,和无千禧年论有同样的难题。
  • 后千禧年论所认为,整个世界将被基督的福音所征服,和平与公义终必得胜,在基督再来时,教会要处于全盛的「黄金时代」,这些观点与圣经对基督再来前的预兆相反(太二十四29-31、35-44;彼后三10-13),也与社会现实相反。
  • 人文主义和进化论之神学思想,都与圣经所教导的人全然败坏的本性相反。

七、南北战争使前千禧年论再度被接受: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

  时代论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前再来,主要观点如下:

  1. 解经:尽可能采取字面解经(Literal Interpretation),依据经文的文法与历史脉络作最直接、合理、自然的诠释。强调圣经上所有的预言,特别是但九、太二十四至二十五及启示录中的预言都要按照字面上所说的成就。认为正常的释经原则应该前后一致,不可一面以正常的意思解释非预言的经文、一面却将预言灵意化,不按字面意义解释基督再来作王一千年的应许。
  2. 一千年:启二十2-7六次提及的「一千年」就是字面意义的一千年,如果只是象征,为什么重复6次却不解释寓意?基督的国度现正存于天上(徒二八31 ;罗一四17 ;林前四20 ;西一13),信徒属于神无形国度的一部分(约三3、5),当基督再来的时候,这个国度会在千禧年中彰显于地上。既然关于基督第一次降临的预言逐字兑现了,关于基督再来的预言也应该逐字兑现。
  3. 千年国度:千年国度是复兴的弥赛亚以色列国度,在千年国度中,神赐给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应许会完全实现,包括以色列国土、子民(后裔)和主权(宝座),利未献祭制度将会复兴,结四十至四十八章的圣殿将在千年国度里被实质性地重建。以色列人与教会是两个不同的救赎群体,千年国度是专为以色列人的,神对犹太人有特别的救赎计划,主耶稣在世时,犹太人拒绝接受他作王,所以国度的实现暂时被搁置,直到基督再来作王一千年,才实现祂第一次降临建立国度的目的。地上会建立有形、有土、有王的实质性弥赛亚以色列国度(启十一15),不是单在心上、灵里的国度。
  4. 基督作王:基督会在末世圣徒被提的时候再来,与众圣徒一同在地上的弥赛亚以色列国度中作王一千年。
  5. 以色列:强调神对教会和以色列有不同的计划。教会并未完全取代以色列,旧约对以色列的应许只能应验在以色列身上,以色列必须在弥赛亚统治下拥有应许之地。教会从五旬节开始与以色列分开了,所以不能继承以色列的应许,教会也不能拥有应许之地。千禧年开始之前,以色列民必全家得救,悔改归向神(罗十一26)。我们至今仍未见到以色列全家得救,所以千禧年还未发生。
  6. 撒旦:撒旦将被捆绑一千年,千禧年结束后,撒但要被释放,罪恶将要再度泛滥。
  7. 基督再来:基督再来时,先降临空中,地上经过七年大灾难以后,主再荣耀地降临地上,在耶路撒冷作王,开始千年国度。第一个降临前没有任何征兆,是随时临到的(太二十四39-44)。而大灾难以后主再来降临地上,大灾难本身是征兆,不算突然,人可以认出来,提前作准备。千禧年结束后,所有的死人复活接受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新天新地开始。基督再来之前,有两件事必须成就:福音传遍全世界(太二十四14),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以色列全家归主(罗十一25-26),因此信徒应该不断传扬福音,以使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促使基督早日再来。
  8. 复活:死去的信徒在千禧年开始前复活,其他人在千禧年结束以后第二次复活。
  9. 审判:有三次审判。在千禧年尚未开始前,先有对教会的审判,再有对万邦的审判,然后复活的信徒与主统治一千年的时期才开始。千禧年结束后,罪人要复活,然后才是白色宝座的大审判。
  10. 被提:基督再来时,教会将要被提(帖前四16-17)。被提的时间有三种看法:灾前被提论认为信徒不会经过大灾难,他们在大灾难开始之前已经被提到天上去,与主同在了;灾中被提论认为信徒会经过三年半的大灾难,然后被提。灾后被提论认为信徒会经过七年的大灾难,然后才被提。时代论一般认为教会将在灾前被提,以色列人要取代教会的地位作神的工具,在地上使犹大人及万国归主。而赖特(1911-1982年)等人提出的历史性前千禧年论(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则认为,灾后被提才是初期教会的传统(爱任纽认为灾中被提)。

时代论的背景及对历史的影响

  • 19世纪在进化论的侵蚀下,后千禧年论日益世俗化,这时英国弟兄会的达秘(1800–1882年)提出时代论前千禧年论,强调世界被罪恶和魔鬼所挟制,已无可救药,教会的任务不是努力促成天国在地上的实现,而是从一个走向毁灭的世界中拯救尽可能多的灵魂。时代论迅速被英国和爱尔兰教会中的保守派所接受,也使美国教会深受影响。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残酷和复杂打破了福音派的过分乐观,战后,前千禧年论通过一系列圣经研讨培灵会在北美教会日趋盛行,逐步取代了后千禧年主义在福音派中的地位和影响。1886年创办的慕迪学院是时代论教导的中心,1909年发行的司可福导读圣经(Scofield Reference Bible)把时代论传播得更广,1924年创办的达拉斯神学院成为时代论的大本营。时代论在20世纪的普世宣教运动和欧美教会中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今天美国福音派主流的末世论观点,也对20世纪的中国教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宋尚节、计志文、赵世光、赵君影、贾玉铭、陈崇桂、杨绍唐等都持时代论,王明道、林献羔等也基本持前千禧年论,20世纪上半叶的华人基要派牧者与信徒大都是时代论者。倪柝声弟兄开创的「小群」教会特别受到时代论的影响,「小群」的组织与解经法都以达秘创立的英国弟兄会为榜样。
  • 前千禧年论认为神所应许的千年国度不会在基督再来前实现,因此他们认为当今世界会变得越来越败坏,而信徒应有的态度就是一边儆醒等候主、一边努力传扬福音,所以相对缺乏积极的入世态度,不太热衷文化使命。前千禧年论在中国教会是主流,这样的末世论使中国教会能在长期的逼迫患难中仍持守对基督的委身、信靠和盼望。
  • 经典的时代论把救恩历史分为七个时代,在每一个时代,当人败坏了神的计划以后,神就不再作恢复的工作,而是开始新的时代,因此七个时代有不同要求、计划、原则与审判:
    1. 无罪时代:从创造到堕落。
    2. 良心时代:从堕落到大洪水。
    3. 人治时代:从挪亚到巴别塔。
    4. 应许时代:从亚伯拉罕到摩西。
    5. 律法时代:从神在西乃山颁布律法到施洗约翰。
    6. 恩典时代:从主耶稣第一次降临到第二次再来。
    7. 国度时代:即地上的千年国度,就是神应许的弥赛亚以色列国度。
  • 时代论又将「恩典时代」(也被称为教会时代)分为七个时期,认为启示录七教会对应教会历史的七个时期:
    1. 以弗所教会:使徒时代(主后30-100年)
    2. 士每拿教会:受逼迫时代(主后100-313年)
    3. 别加摩教会:国教时代(主后313-590年)
    4. 推雅推喇教会:教宗时代(主后590-1517年)
    5. 撒狄教会:改教时代(1517-1739年)
    6. 非拉铁非教会:宣教时代(1739年至基督再来)
    7. 老底嘉教会:不冷不热的教会(1900年至基督再来)

时代论的缺陷

  • 时代论对恩典历史的7个时代、教会时代的7个时期的划分,并非圣经明显、清楚的启示。
  • 时代论认为教会是神计划中的一个插曲,神对教会和以色列有不同的计划,有「两个跑道」。
  • 时代论被批评对社会关怀的投入不够。

八、根据圣经认识千禧年

  「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二十九29),千禧年不是「明显的事」,并非影响信徒得救的基要真理。在历史上,神允许教会对千禧年有不同的认识,对教会福音大使命和文化使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结果都奇妙地成就了神永远的计划。

  我们的信仰是根据圣经,在关于千禧年的许多「隐秘的事」上,不应该盲从某个宗派或神学家的意见,而应该靠着圣灵的引导通读整本圣经,从圣经里寻找答案。尤其我们今天有了教会两千年的历史为鉴,看到了许多前人所没有看到的事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千禧年:

  1. 一千年:非前千禧年论认为「一千年」只是象征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按灵意解经把启二十2-7的意思变作象征,这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的。启示录说异象中大红龙有七头十角(启十二3)、兽的印记是666(启十三18),读者一看便知道是象征,所以用灵意解释很自然。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诗九十4、传六6、彼后三8中的「一千年」应该是指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用灵意解释也很合理。但如果经文很具体清晰地,甚至重复地说出某些事,就不应滥用灵意解释。比如:
    • 耶利米预言犹大将被掳七十年(耶二十五11),这预言照字面应验了,七十年就是七十年,不是一段不确定的长时间。
    • 主耶稣预言人子要被钉,第三日复活(太十六21),这预言照字面应验了,第三日就是第三日,不是一段不确定的长时间,更不是自由派神学所说的「精神复活」。
    • 启二十2-7中6次提到「一千年」,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真正的一千年,也应该照字面应验。
  2. 信徒与主一同作王:圣经多次提到信徒与主一同作王:「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后二12),「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他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启二十4)。如果把「复活」灵意化解释为灵性复活,并没有上下文的依据,也不合逻辑。实际上,圣经既然说「新天新地」(赛六十五17;赛六十六22;.彼后三13;启二十一1),不只有「新天」、还有「新地」,表明将来的世界不但有属灵的部分,也有物质的部分,信徒复活后会有一个物质的但完美的身体(林前十五42-44)。因此,灵意化解释信徒复活,是没有必要的。若千禧年只是基督在人心中作王,启二十4头一次复活的人如何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呢?
  3. 以色列国的复兴:旧约反复预言以色列将会复兴成为弥赛亚统治的国度(耶三十10-11;耶三十一35-40;结三十七),虽然新约信徒是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加三29),但把神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全部灵意化应用到教会及信徒身上,是没有根据的。政治上的以色列已经于1948年复国,但灵性上还没有完全复兴,只有在将来千年国度里,才能得着真正的复兴。
    • 主耶稣应许到复兴时,门徒「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十九28),表明千年国度里以色列人有重要的地位。
    • 当主耶稣升天前,门徒仍有「复兴以色列国」的观念,主耶稣不但没有否定他们对国度的观念,反而清楚肯定国度必将来临( 徒一6-7)。
    • 神应许给以色列的疆界是「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河之地」(创十五18-21),只有在将来复兴的以色列国力才能完全实现。
  4. 新天新地:赛十一6-9所描述的是千年国度中的景象(罗八20-21),也是新天新地中会发生的事。赛六十五17-25和彼后三10-13所描述的并非是千年国度中的景象,而是千禧年以后的新天新地中的事(启二十一1)。灵意化解释这些经文是没有根据的,按字面解经是最合理的方法。
  5. 教会只是神计划中的一个插曲吗:神救恩的计划是完整、合一的,教会并非是插曲。不能说主耶稣第一次来是把天国提供给犹太人(太十二28),因为犹太人拒绝天国,天国就转向外邦人。事实上,五旬节的教会绝大部分都由犹太人组成,教会是建立在同一块磐石上(太十六18-19),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许多旧约里的用语也应用在教会(林前三16-17)。
  6. 教会和以色列能截然分开吗:新约大部分书信的读者既是外邦信徒,又是犹太信徒,因此,许多地方不能把对教会和以色列的应许截然分开。例如:彼得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这既是对以色列人说的(彼前一1;赛四十三21;出十九6),又是对新约信徒说的。又如:来十二22-23说「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既包括犹太人,又包括外邦人。
  7. 教会取代以色列了吗:「替代神学」认为教会在神的计划中代替了以色列,教会是新以色列,圣经中对以色列的应许将在教会中实现,所以把神将在应许之地复兴以色列国、重建圣殿的预言灵意化为对教会的祝福。但是,圣经从来没有说教会在神的计划中取代了以色列。
    • 保罗说:「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十一25-26),清楚说明外邦人与以色列不同,不能把「以色列全家」灵意解释为所有新约信徒,教会并没有取代以色列。罗九3-5、加六15-16也清楚表明,保罗心中对以色列人和教会是区别看待的。
    • 神没有弃绝以色列,将来必要恢复以色列:「我且说,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罗十一1-2),「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罗十一15)。
    • 「替代神学」喜欢用罗二28-29来证明教会已取代以色列人的地位:「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唯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但实际上这段经文是向那些在罗马的犹大信徒说的(罗二17),意思是告诫那些外表受割礼的犹太人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犹太人,必须心里也受割礼,而不是说外邦人信主后就作了真犹太人。因信称义的新约信徒是亚伯拉罕的属灵子孙(加三7),但并不是真犹太人。
    • 弗二12-16说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两下合而为一」,是指在灵里的合一,并无互相取代、没有分别的意思。正如圣父与圣子合一(约十七22),并不是说圣父与圣子可以互相取代、没有分别。
    • 新约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的。神应许「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耶三十一31;来八8-12),并非指「属灵的以色列人」,因为这应许中清楚说出「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耶三十一32;来八9),就是指真正的以色列人。主耶稣也是对犹太门徒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二十二20)。
    • 外邦人教会只是「野橄榄」,接在以色列「旧枝子」上,所以「不可向旧枝子夸口」(罗十一18)。圣经没有说过教会取代了以色列、「野橄榄」取代了「本树的枝子」,而是说「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罗十一24)。

九、千年国度的情景

  基督再来时,祂将把以色列人从四方召集到一起(申三十4),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以色列国直到永远(撒下七16),实现神对以色列的应许。神应许在千年国度中:

  1. 魔鬼将被捆绑一千年(启二十1-3),不能再干扰神的旨意,千年国度里的人也不能再以魔鬼为犯罪的借口。
  2. 以色列十二支派都回归耶路撒冷,与神立下永约(耶五十4-5)。
  3. 圣殿将被重建(摩九11;结四十至四十三章),献祭制度将被恢复(结四十四至四十六章),但献祭的意义不再是预表基督,而是为了记念主的救赎。
  4. 以色列国将完全得着应许之地,十二支派重新分配地界(结四十七至四十八章)。
  5. 以色列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属灵上,都将得着永远的复兴(耶三十二37-39)。
  6. 大卫的后裔基督将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全地(赛九6-7 ;十一1-5;耶二十三5;三十三15,17,21 ),赐福全人类(诗七十二6-8)。
  7. 耶路撒冷将成为世界的首都(亚八3)和敬拜的中心(赛二2-3;弥四1-2)。
  8. 人与神和好,不再拜偶像(赛三十一7)。
  9. 人与人和好,不再有战争(弥四 2-4 ;赛二4)。
  10. 人与自然和好,环境适合人居住(赛四十一18-20),土地出产丰富(赛三十23-24),猛兽不再伤人(赛十一6-9)。
  11. 人民安居乐业(摩九13-15;赛六十21-22 )、没有疾病(赛三十三24;三十五5-6)、欢喜快乐((赛二十五9;赛六十一 7)。
  12. 复活和被提的信徒有不受物质限制的荣耀灵体(腓三21),他们不再生养儿女 (太二十二30) 。其他的人仍是地上的形体,他们仍会在地上生养儿女。
  13. 千年国度中与基督一同作王的人包括:
    • 十二使徒与基督一同作王,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太十九28)。
    • 大灾难中的殉道者(启二十4)。
    • 大灾难中的得胜者(启二十4)。
  14. 千年国度中的祭司: 
    • 新约信徒(启一6)。
    • 大灾难中信主的以色列人(启七3-8、15)。
    • 基督再来时,经过大灾难仍然活着的以色列人将全家信主,进入千年国度(亚十二10),恢复成为祭司的国度(亚八20-23)。
  15. 千年国度中的国民包括:  
    • 经过大灾难仍然活着的外邦人,经过基督荣耀台前的审判,将进入千年国度(太二十五31-46),成为千年国度里的国民(赛二2;亚十六21;但七14)。
    • 并不是所有千年国度里的国民都会真信主, 在千禧年结束以后,撒旦暂时被释放,那些不信的将会受撒旦蛊惑背叛(启二十7-10) 。

十、被提(Rapture)

  「被提」指在主耶稣再来之前或同时,已死的信徒将会被复活升天,活着的信徒也将会一起被提到天上与基督相会,并且身体将成为不朽的身体(林前十五51-52;帖前四16-17;约十四1-3)。

  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路德宗和改革宗认为,「被提」只是「最后复活」的同义词,他们不相信有一群人会被从地上带走,而另一群被留在地上经历大灾难,他们不教导、甚至抵制这一教义。而基要派、福音派、五旬节派、浸信会和许多独立教会则认为,「被提」是指一群人将会像字面意思一样「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四17),另一群人则会被留在地上。对于被提的时间,主要有5种观点:

1、灾前被提(Pre-tribulation rapture)

  灾前被提论起源于18世纪的清教徒,由达秘的时代论在1830年代普及,再透过司可福导读圣经的广泛流传普及于20世纪初美国,持这一观点的包括达秘(J. N. Darby)、司可福(C. I. Scofield)、慕迪(D. L. Moody)、陶雷(R. A. Torrey)等。这一观点认为教会将在大灾难之前被提( 启四),教会将在空中与基督相遇,之后某个时候敌基督显露,灾难开始。被提和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建立千年国度有七年的间隔,教会将不会经历大灾难(帖前一10;五9;启三10)。灾前被提论,认为「教会」一词在启示录前三章出现了19次,但从第四章到二十一章消失了,一直到启二十二16才又重新出现。启示录在与灾难相关的经文中从来没有使用过「教会」这个词。 灾前被提论认为神对以色列和教会有不同的计划,但九24 中为但以理的民(犹太人)和圣城(耶路撒冷)已定的七十个七是一个净化、恢复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时间,是为了结束「外邦人的日期」(路二十一24),是「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十7;太二十四22),而不是为教会遭难的时候。

灾前被提论的弱点:

  • 灾前被提论把基督的再来分成被提和第二次降临两个阶段,但圣经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点。
  • 灾难中仍有圣徒(启十三7;二十9)。灾前被提论认为这是在灾中信基督的人。

2、灾前分批被提(Partial pre-tribulation rapture)

  与达秘同属英国弟兄会的戚伯门(R. C. Chapman)认为得胜的信徒先在灾前被提,而失败的信徒要被留在灾期里,经过大灾难,到灾期末了才被提。持这一观点的有内地会的发起人戴德生(Hudson Taylor)、戚伯门(R.C. Chapman)、郭维德(R. Govett)、潘汤(D. M. Panton)和史伯克(Austin Sparks)等。倪柝声受戚伯门的影响,也持这一观点,而受倪柝声影响很大的许多中国教会也持这一观点。

灾前分批被提论认为:

  • 在大灾难将临前,教会中得胜的信徒,即十四万四千位得胜者,将先被提到神的宝座。他们就是妇人所生的男孩子,也是先献给主的初熟果子(启二11;三21;十二5;十四1-5)。
  • 在天上,他们借羔羊的血和所见证的道击溃了撒但,并将之摔到地上。接着大灾难降临,未获被提的信徒,即妇人其余的儿女,要受撒但、敌基督和假先知等的苦害(启十二17)。然而「晚期的得胜者」因之而兴起,他们为主站住,甚至殉道,得以在灾中被提(启十五2-4;十四13)。
  • 至于大体的信徒因历经苦难的催逼,也逐渐「烤熟」成为熟透的庄稼(启十四14-16;利二十三22首句),就得与历代去世的信徒,于天使吹第七号时(已近大灾难末期),都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四)。世上的国终成了主基督的国(启十一15),基督台前的审判也展开了(林后五9-10,林前三12-15)。同时,七位天使出来倾倒末后大灾,可能仍有少数被遗下的信徒暂留在这七碗之灾中作儆醒并看守衣服而不赤身的见证,直到灾后被提(启十六15;利二十三22)。

3、怒前被提(Pre-wrath rapture)

  这种观点认为,教会的灾难始于但以理第七十个七的后一七之半(但九24-27;太二十四、可十三、路二十一),那时将有许多信徒被杀、成为殉道者。但怒前被提论注意区分大灾难中撒但的怒气和神的忿怒,强调信徒将免受神的忿怒,所以将在第六印(启六12-13)之前被提。被提之后,将有七号和七碗的怒气,剩下的三年半都是神对不敬虔者发怒的日子,也就是「主的日子」。

怒前被提论的弱点:

  • 把被提的时间定在第六印之前,很难解释之后地上的得胜者。

4、灾中被提(Mid-tribulation rapture)

  灾中被提论认为,教会将在大灾难之中第七号响起( 启十一15)之时被提,然后七碗的审判就倒在地上(启十五至十六章)。教会将经历大灾难的前三年半,但不会经历最后三年半最严重的灾难。 与灾难中被提非常接近的观点是忿怒前被提,认为教会在神的忿怒到来之前被提(启十七) 。灾中被提论根据帖后二1-3,认为末后的事件顺序如下:

  1. 发生离道叛教的事(帖后二3)。
  2. 敌基督显露(太二十四15;但九27)。
  3. 基督的日子(帖后二2),教会被提。

灾中被提论的弱点:

  • 认为林前十五52的「号筒末次吹响」就是启十一15的第七号,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号筒末次吹响」,因为千年国度开始前还有一次召聚选民的「号筒的大声」(太二十四31)。
  • 灾中被提论认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帖前五9),是表明信徒不会经历大灾难,所以认为被提的时间是在启十一15之前,先于七碗的大灾难。但前六号的灾难已经足够被称为「大患难」(启七14)、「神忿怒的大日」(启六17)了。

5、灾后被提(Post-tribulation rapture)

  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路德宗和改革宗认为「被提」只是「最后复活」的同义词,将发生在灾难结束或接近结束时。那时,教会将在空中与基督相遇,然后返回地上,开始基督在地上的国度。被提和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几乎同时发生,教会将经历七年大灾难。这实际上就是灾后被提论。灾后被提论与主耶稣将在大灾难之后回到地上的预言一致(太二十四21-29),启示录也预言主的再来是在大灾难之后 (启十九至二十章),启十三7 和启二十9也支持灾后被提。与达秘同属英国弟兄会的慕勒(George Muller)、牛顿(B.W. Newton)和宣道会的创始人宣信(A. B. Simpson)都认为教会是灾后被提。

灾后被提论的弱点:

  • 灾后被提表明教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还会经历神的忿怒,与罗五9、帖前一10、帖前五9相矛盾。
  • 灾后被提论用寓言来诠释灾难,认为我们现在正生活在灾难中,忽略了圣经中所提到大灾难的特殊性 (太二十四21)。
  • 灾后被提论很难解释启示录与灾难相关的所有经文中都没有出现「教会」这个词。

真正的复活节

初熟节是真正的复活节

  基督是逾越节的羔羊(林前5:7),祂在逾越节之前的下午被钉十字架,第三天的初熟节复活(利23:5-11),因此初熟节是真正的复活节。初熟节所献的是第一天的收割,耶稣基督是初熟节第一个复活「初熟的果子」(利二十三9-14;林前十五20, 23);五旬节所献的是第一茬的收割(夏收)(利二十三19),教会是五旬节第一批「初熟的果子」(利二十三15-17;雅一18)。逾越节叫我们看见羔羊的死,但是只有死去的羔羊复活了,那救恩才有把握,所以如果没有初熟节的复活,逾越节的果效就没有保证。

四福音所记载主耶稣上十字架的时间不同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主耶稣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的筵席(太26:17-19;可14:12,14,16; 路22:8,11,13,15),被钉十字架那天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可15:42;路23:54)。

  约翰福音:主耶稣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以前吃晚饭的时候(约13:1-2),被钉十字架的那天是预备要吃逾越节的筵席的日子(约18:28;约19:14,31)

老约翰的记性不好吗?

  约翰记得一百五十三条鱼(约21:11),记得「看那,这是神的羔羊」(约1:36),记得「约有申正」(约1:39),记得跟随羔羊过了三个逾越节(约2:13; 6:4; 11:55)。约翰亲眼看到逾越节的羔羊被杀在十字架上,记得「牛膝草」(约19:20,出12:22),记得「一根骨头也不折断」(约19:36,出12:9,诗34:20)。

古代以色列的历法

  以色列人可能先后用过五种历法:埃及历、迦南历、国历、巴比伦历、昆兰社团历法和现代犹太历。

埃及历:三季阳历

  古埃及人将一年分作三季,即泛滥季(Akhet),种植季(Peroyet)和短缺季(Shomu)。当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偕日升的时候,夏天就开始了,尼罗河开始泛滥,天狼星偕日落消失70天后重新偕日升的那日便为岁首(7月19日前后),每年365日(30*12+5),比回归年少了0.2422天,120年差一个月,1460年一个「天狗周」,无闰年。这是今天公历的起源。巴比伦观测五车二,印度人观测昂星,殷人观测大火星的偕日出定岁首。(公历的岁首是罗马皇帝拍脑袋定的。)

迦南历:春历

  以色列立国前的迦南历很可能是五旬七季历,将全年分为7个「五旬」(7周加上一聚会日),「七季」有350天,在第4个五旬后加7天收藏节,第7个五旬后加7天除酵节,再加上1天新年,共计365天。五旬七季历的正月从春分开始,是春历。出13:4和申16:1里提到的「亚笔月」(意为「新穗」,是以色列人的正月),王上6:1,37的「西弗月(就是二月),王上8:2的「以他念月」(就是七月),王上6:38的「布勒月」(就是八月),都是迦南历所残留的月份名称。迦南人崇拜太阳(伯示麦),一日可能从早上起(创19:34)。

国历:四季秋历

  以色列立国后使用国历,月份用数目字表示,同时兼用古历。考古学家在基色(Gezer)的一块所罗门时期的希伯来文石板上发现了「基色历」,这块石板以年首到年终的十二个月描绘当地农耕生活的景况:「他的两个月是(橄榄)收获,他的两个月是(谷物)栽培,他的两个月是迟后种植;他的一个月是亚麻收割,他的一个月是大麦收成,他的一个月是收获和节期,他的两个月是照顾葡萄,他的一个月是夏天的果子」。四季分明,新年从秋分开始,是秋历。「秋雨春雨」原文是「初雨晚雨」。南北国分裂后,可能已习惯以数字为月份名,所以耶罗波安「定八月十五日为节期」时(王上12:32),月份已不用古历名称了。当时可能根据圣殿的阳光来调整闰年。新年(秋分前后)太阳从橄榄山升起时,第一缕阳光应该穿过圣殿的中轴直抵至圣所。若照得不正,表明这一年必须加一天,就是闰年。国历可能从日出前旧月牙消失时开始新的一月,日出到日出为一天。耶稣时代的撒玛利亚人、一些爱色尼人、奋锐党人、加利利人,都可能使用被掳前的国历。

巴比伦历:春历

  大概在约雅敬王在臣服于尼布甲尼撒时,犹大国开始使用巴比伦历。所以耶36:9,22说约雅敬第五年九月是冬天,春历九月为阳历的十一至十二月,尼2:1、斯3:7称正月为尼散月。日落后看到新月,则开始新的一月,日落到日落为一天。月亮朔望是29.53059日,所以按单双月,一个月为29天,下一个月则为30天,一年只有353-356天。而一个回归年却有365.2422日,两者相差11日左右,所以以十九年为一个循环,19年7闰(第3、6、8、11、14、17、19年),与中国农历相同。

昆兰社团历法(与节令时气不合,未普及)

  从死海古卷发现,昆兰社团使用阳历,日出到日出算一天,每季三个月,各30/30/31天,全年合计364天,刚好52周。新年总是从星期三日出开始,因为他们认为神第四日(星期三)造了日月星辰,尼散月14日就是星期二。2007年教皇本笃十六世在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的讲道里,提出耶稣使用昆兰社团的年历。

可能的解释

  前三本福音书的记载主耶稣可能按国历来守逾越节,周四晚上吃逾越节的筵席,约翰福音的法利赛人(犹太人的逾越节)按巴比伦历,周五晚上吃逾越节的筵席。

福音最要紧的内容:逾越节、除酵节、初熟节(利23:5-14)

  •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3-4)
  • 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

逾越节的日期:必须锁定初熟季节

  尼散月在春分前后,天气乍暖还寒,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晚上需要生火取暖(约18:18)。此时雨季快要结束,约旦河上涨(书3:15;代上12:15),开始收割大麦(得1:22)、亚麻(书2:6),小麦也日趋成熟(得2:23)。神吩咐以色列人在尼散月(亚笔月)16日初熟节献上一捆初熟的庄稼,50天后的五旬节再次献上初熟之物,两节之间就是收割大麦和小麦。由于阴历年比太阳年短了11.25天,三年后初熟节就会提早33天,远早于收割大麦的时间,初熟节无法献上初熟之物。因此回归之后的犹太历法每2-3年就加一个闰月,确保逾越节之后能献上初熟的果子。

犹太历法如何置闰

  古代犹太公会可能观察雨季是否结束、庄稼是否成熟、二分点风暴等情况,决定是否置闰(亚达一月),以保证尼散月在春天。直到主后359年,犹太大拉比Hillel II才规定按希腊默冬周期,19年7闰。(巴比伦人藉着观测天狼星、大角星或昴宿星团在天空出现的月份来决定次年是否置闰,犹太人回归以后的主前383年起19年7闰。)

犹太历法如何确定月初和一月的长度

  犹太公会根据耶路撒冷两个观察到新月的独立证人的见证,宣布一个月开始,决定这个月有29天还是30天,并通过山顶烟雾信号接力,告知在国外的犹太人正确的日期。因为在国外的犹太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通知,所以他们每个节日都必须用两天度过,以防止错误计算日期。到Hillel II确定标准的犹太历法以后,不再需要证词,但对于某些特定节日,国外犹太人仍需要用两天过。

犹太历法如何确定岁首和一年的长度

  犹太新年Rosh Hashanah是提斯利月1日,即上一年提斯利月1日354天之后有新月出现的那天。如果是午后出现新月,则新年推迟一天。如果新年是星期天、星期三或星期五,也推迟一天,以避免赎罪日Yom Kippur紧接着安息日Shabbat,或住棚节第七天Hoshanah Rabbah落在安息日。

主耶稣和使徒们都守逾越节

  • 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林前5:7)

初代教会两次争论守逾越节还是复活节:原因是纪念受死还是复活

  1、使徒们陆续去世以后,初代教会分为以弗所为首的小亚细亚东方教会和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教会领袖逐渐由犹太人变成非犹太人。东方教会在尼散月14 日守「主的逾越节」,当日结束禁食。西方教会(包括亚历山大、安提阿、罗马、该撒利亚和耶路撒冷教会)却在逾越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庆祝复活节,认为除了在救主复活之日以外,不必在任何一天结束禁食。

  2、主后150 年,士每拿教会的监督坡旅甲(Polycarp)到罗马,和罗马教会的监督阿尼塞图斯(Anicetus)讨论关于逾越节的事。坡旅甲是使徒约翰的最后一位门徒,是由使徒按立的监督,他强调众使徒们都守逾越节。结果他们立刻彼此和谐,亲密团契,没有互相争论。

  3、主后 197年左右,罗马教会的监督维克托(Victor)主张守复活节而不是逾越节,并施加压力让西方教会都遵守。以弗所教会的监督波利克拉特斯(Polycrates)给维克托寄了信,强调在以弗所的使徒约翰、使徒腓力及女儿们,还有历代东方教会的监督、殉道者们都根据福音书守逾越节,「我们应该听从神而不该听从人」。维克托因此要把所有小亚细亚的弟兄们全部逐出教会,但许多监督并不同意,强调合一相爱。经爱任纽(Irenaeus)写信调停,呼吁包容禁食习惯的不同,彼此保持和平,坚定信仰上的同心,才平息纷争。(《优西比乌的教会史,卷五23-25章》)

尼西亚会议决定用复活节代替逾越节:原因是排犹

  主后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规定星期天为礼拜日,教会开始与政府合作,信仰急剧变质。主后325 年,君士坦丁以皇帝和未受洗的基督徒的身份召集和主持了尼西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东西方教会的318位主教按罗马教会的主张废止了逾越节,只守复活节。这个决定的根源是当时教会的反犹太倾向,以及罗马社会鄙视犹太人的风气。初代教会无论守逾越节还是复活节,日期都根据犹太公会宣布的日子。当时一些教会认为犹太人是杀死耶稣的凶手(他们忘了主耶稣和众使徒也是犹太人),教会才是「真以色列人」(罗9:6-8),而且对两百年前犹太人逼迫教会耿耿于怀。在这种「替代神学」影响下,教会刻意与犹太人划清界线。君士坦丁皇帝在发给大会的一封公开信上说:「在这么圣洁的节日纪念中,我们跟随着犹太人的习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犹太人以极大的罪恶不敬虔地弄脏了他们的手,因此应该遭到灵性瞎眼的报赏。那么让我们与可恶的犹太人没什么可雷同之处吧。」

  尼西亚会议撇开逾越节,规定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如果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正好是星期日,那么复活节就后推一周举行,目的是决不与逾越节在同一天,并禁止与和犹太人一起庆祝复活节。守逾越节的教会被称为「十四日派」,被当作异端遭受迫害。尼西亚会议委托精通天文的亚历山大教会负责计算每年的春分,并推算每年复活节的日期,然后由罗马教会在每年1月6日「主显节」发布给所有教会,宣布该年复活节的时间,复活节的时间决定了显现期、大斋期、复活期、常年期、升天节、圣灵降临节的时间,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大部分节日的日期基准。

排斥犹太传统,却接纳异教习俗

  当时的教会致力清除犹太色彩,却对接纳异教习俗毫不介意。《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复活节吸纳了许多庆祝春回大地的异教习俗」,他们把许多异教节日「移风易俗」,变成圣经中没有的「基督教节日」。「复活节」的名称Easter、彩蛋和兔都源于日耳曼女神Eostre(建造巴别塔的宁录死后被称为Marduk,就是太阳神、巴力,「圣诞节」的原主。其妻塞米勒米斯Semiramis,死后被称为Astarte,演变为埃及的Isis,巴比伦的Ishtar,迦南的亚斯他录Ashtoreth,亚述的Beltis,西欧的Eostre或北欧的Eastre)。「主显节」起源于北非的尼罗河汛节日,当时的教会把这节日用来纪念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再而纪念迦拿婚宴上耶稣变水为酒,后来又给这节日加上博士来朝的故事)。美国开国的清教徒把复活节和圣诞节视为异教徒的节日。

从儒略历到格里高利历:都是为了春分

  计算复活节的方法很复杂,叫Computus,可能是Compute、Computer的字源。尼西亚会议决定以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春分一般是在约3月20日或21日。复活节最直接的起源是异教敬拜春天女神的习俗,所以日期一定要和春分挂钩,却离弃了「初熟」的意义。因为春分之后北半球便开始日长夜短,当时的教会又把「光明大过黑暗」的意义套到基督的复活身上。

  儒略历接近恒星年,每年平均365.25日,但春分日每128年误差一日,到1582年,春分误差已接近12天。格里高利历接近回归年,每年平均365.2425日,春分日每8000年误差一日。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行格里高利历,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改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有10天消失了,星期保持不变。当时只有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使用格里高利历,新教国家予以抵制。直到1752年,大英帝国才开始采纳格里高利历,东正教国家俄罗斯 到1918年才接受格里历,因此牛顿出生、独立战争、十月革命都是儒略历。中国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定格里历为国历。但25765个回归年后,格里高利历将会比恒星年落后一年。所以天文学、1582年以前的历史都使用儒略历。

  1054年东西方教会已经分裂。天主教使用格里高利历,圣诞节是12月25日,而东正教使用儒略历,圣诞节是1月7日或6日。他们的复活节应该是同一天,但东正教还遵守古代亚历山大教会的传统,复活节必须在逾越节之后。亚美尼亚教会、科普特教会、东方亚述教会、东仪天主教会遵守双方的礼仪,有时过两次复活节和两次受难节,有时同一周里既是受难周(东正教会),又是复活周(天主教)。

犹太人的节期?还是耶和华的节期?

  有人认为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都是旧约犹太人的节期,新约教会不必遵守。约翰福音称那些节期为「犹太人的节期」,其实可能只是指这是犹大地的人的历法,圣经其实称之为「耶和华的节期」(利23:2),不是犹太人的专利。每一个耶和华的节期都有属灵含意,预表神救赎的计划。若我们是「真以色列人」,为什么不守「耶和华的节期」呢?行律法和守节期不是我们得救的条件,所以保罗说:「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4:9-11),「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西2:16-17)。基督徒不必拘守节期,但也不能忽略这些节期。空守节期,没有基督,不过影儿罢了。但有了基督,就可以不重视耶和华的节期了吗?新约没有推翻律法和节期,使徒们都守逾越节,基督徒最应该重视主的逾越节,耶稣基督在旧约最后一个逾越节为我们被钉十字架。主耶稣要我们「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林前11:25),「直等到祂来」(林前11:26),就是这逾越节的晚餐。既然今天的教会遵守圣经没有记载、源于异教的复活节和圣诞节,为什么不守圣经记载的「耶和华的节期」呢?

基督徒的逾越节晚餐

  本程序可帮助基督徒重温主耶稣最后的逾越节晚餐,明白主耶稣设立圣餐的意义。

  1. 逾越节晚餐(Passover Seder)预备清单:
    1. 一支蜡烛
    2. 一个盛水的器皿
    3. 一个洗手盆(Urchatz pan)
    4. 一块毛巾
    5. 4个盛了一半葡萄酒的杯(Kiddush Cup)
    6. 每人自带一个垫子
    7. 无酵饼(Matzor)
    8. 苦菜(Maror)
    9. 带骨的烤羊肉(Korban Pesach)
    10. 为每人预备一个杯子、一个盘子、一双筷子
    11. 一家带一菜(洁净的食物)
  2. 母亲点燃蜡烛(创3:15,救恩从女人的后裔而来),开始逾越节晚餐。
  3. 母亲:“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使祂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民6:24-26)
  4. 父亲给第一个杯掺水,为众人倒酒。
  5. 父亲:这第一个杯是成圣之杯(Cup of Sanctification/Kiddush),代表神的应许:“我要把你们从埃及人的重担下救出来/I will bring you out.(出6:6),分别为圣归给神。路22:17说,“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著喝。’”让我们一起祝谢:主我们的神,宇宙的主宰,葡萄树果子的创造者,祢是配得称颂的!阿们!
  6. 众人喝第一杯酒,然后身体向左倾靠在垫子上。
  7. 母亲端一壶水和一个盆(Urchatz pan)上来,请众人洗手。倒水给每人右手三次、左手三次,然后孩子递上毛巾。
  8. 父亲:约13:4-5说,耶稣“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就是在这洗手的仪式上。本来是仆人所做的事,但主耶稣却为我们做了!
  9. 父亲在盘子上迭放三块无酵饼,展示给大家看。
  10. 父亲:这里有三块无酵饼(Matzor)。犹太传统认为代表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也有认为代表以色列、祭司和利未人,无论哪种意义,中间那块无酵饼(Yachatz)都要掰开。
  11. 父亲把中间那块无酵饼掰开。
  12. 父亲:谁是被掰开的以撒、在摩利亚山被献祭的那位独生子?谁是被掰开的那位大祭司?唯有耶稣基督!主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著。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6:51)
  13. 父亲叫所有的孩子闭上眼,然后藏起较大的半块无酵饼(Afikomen)。
  14. 父亲给第二个杯掺水,为众人倒酒。
  15. 孩子:爸爸,逾越节的晚餐是什么意思?
  16. 父亲:3500多年前,神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法老心里刚硬,不肯让以色列人离去,神就行神迹,用十灾来惩罚埃及:水变血、青蛙、虱子、苍蝇、瘟疫、脓疮、冰雹、蝗虫、黑暗、杀长子。
  17. 每念一灾,众人滴一滴酒在盘里,代表箴24:17:“你仇敌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
  18. 父亲:那时神设立逾越节,让我们子子孙孙永远纪念神击杀埃及人,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所有的以色列人。让我们一起来读圣经:
  19. 众人:“我祖原是一个将亡的亚兰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里却成了又大又强、人数很多的国民。埃及人恶待我们,苦害我们,将苦工加在我们身上。于是,我们哀求耶和华我们列祖的神,耶和华听见我们的声音,看见我们所受的困苦、劳碌、欺压,祂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并大可畏的事与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申26:5-8)
  20. 众人:耶和华在埃及地晓谕摩西、亚伦说:“你们要以本月为正月,为一年之首。你们吩咐以色列全会众说,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只。若是一家的人太少,吃不了一只羊羔,本人就要和他隔壁的邻舍共取一只。你们预备羊羔,要按著人数和饭量计算。要无残疾、一岁的公羊羔,你们或从绵羊里取,或从山羊里取,都可以。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把羊羔宰了。各家要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当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不可吃生的,断不可吃水煮的,要带著头、腿、五脏,用火烤了吃。不可剩下一点留到早晨,若留到早晨,要用火烧了。你们吃羊羔当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赶紧地吃,这是耶和华的逾越节。因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击杀了,又要败坏埃及一切的神。我是耶和华。这血要在你们所住的房屋上作记号,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杀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你们要记念这日,守为耶和华的节,作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出12:1-14)
  21. 孩子:爸爸,吃无酵饼是什么意思?
  22. 父亲:这是纪念第一个逾越节的晚上,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时候,“他们用埃及带出来的生面烤成无酵饼,这生面原没有发起,因为他们被催逼离开埃及,不能耽延,也没有为自己预备甚么食物。”(出12:39)
  23. 父亲摆上烤羊棒。
  24. 孩子:爸爸,这是什么意思?
  25. 父亲:这是带骨头的烤羊肉(Korban Pesach),象征逾越节的羔羊,也提醒我们基督是逾越节的羔羊,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恩。
  26. 父亲摆上苦菜。
  27. 孩子:爸爸,这是什么意思?
  28. 父亲:这是苦菜(Maror),象征我们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隶所受的苦,也提醒我们世界的宴乐后面是痛苦,不要再留恋世界。
  29. 孩子:爸爸,靠在垫子上是什么意思?
  30. 父亲:这象征以色列人已经自由了,不再是法老的奴隶了。这也提醒我们,我们已经从撒旦的权柄下被释放了,不要再像世界的奴隶那样活着,不要再被罪恶捆绑!
  31. 孩子:爸爸,我们又不是以色列人,为什么也吃逾越节晚餐呢?
  32. 父亲:因为我们要纪念逾越节的羔羊基督。神在旧约的第一个逾越节救以色列人脱离了埃及,使他们不再受法老权柄的辖制,主耶稣在旧约的最后一个逾越节救我们脱离了世界,使我们不再受撒旦死亡权势的辖制。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很盼望吃这显明祂自己的逾越节晚餐。路22:15-16说,“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主耶稣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设立了圣餐,叫我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祂。让我们一起用哈利路赞美诗113-114篇来感谢赞美神:
  33. 众人:
  • 113: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耶和华的仆人哪,你们要赞美,赞美耶和华的名!
  • 113:2  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今时直到永远!
  • 113:3  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耶和华的名是应当赞美的!
  • 113:4  耶和华超乎万民之上,祂的荣耀高过诸天!
  • 113:5  谁像耶和华我们的神呢?祂坐在至高之处,
  • 113:6  自己谦卑,观看天上地下的事。
  • 113:7  祂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
  • 113:8  使他们与王子同坐,就是与本国的王子同坐。
  • 113:9  祂使不能生育的妇人安居家中,为多子的乐母。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 114:1  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
  • 114:2  那时,犹大为主的圣所,以色列为祂所治理的国度。
  • 114:3  沧海看见就奔逃,约旦河也倒流。
  • 114:4  大山踊跃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
  • 114:5  沧海啊,你为何奔逃?约旦哪,你为何倒流?
  • 114:6  大山哪,你为何踊跃如公羊?小山哪,你为何跳舞如羊羔?
  • 114:7  大地啊,你因见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动。
  • 114:8  祂叫磐石变为水池,叫坚石变为泉源。
  1. 父亲:这第二个杯是释放之杯Cup of Deliverance,代表神的应许:“我要拯救你们脱离他们的奴役/I will deliver you out.(出6:6)。
  2. 众人一起喝第二杯酒,然后唱诗两遍:
  • 祂是主,祂是主,祂是胜过死亡又复活的主;
  • 万膝当跪拜,万口当承认,耶稣基督是主。
  1. 父亲:约6:53-58说,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著;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著,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主耶稣道成肉身,无酵饼和羊肉代表基督的身体、生命的粮、神的道,我们一起来吃这饼、肉,提醒自己领受神的话。
  2. 父亲:祷告祝福。
  3. 父亲把无酵饼掰开,分给众人。
  4. 众人用无酵饼夹苦菜吃下,并吃完羊肉。
  5. 父亲让孩子们去找藏起来的Afikomen,找到的孩子有奖励。
  6. 父亲:这半块无酵饼,被掰开、藏起来、又被找到,岂不正指着主耶稣的受死、埋葬和复活吗?这半块无酵饼叫Afikomen,源于希腊文“那将要来的”,岂不正指着那将要来的弥赛亚主耶稣基督吗?
  7. 父亲掰开Afikomen,分给大家。
  8. 父亲:路22:19说,主耶稣“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就是这半块饼,让我们祷告以后吃这饼。
  9. 父亲:祷告。
  10. 众人以领圣餐的态度默祷、吃饼。
  11. 父亲给第三个杯掺水,为众人倒酒。
  12. 父亲:这第三个杯是救恩之杯Cup of Redemption,代表神的应许:“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并借着严厉的刑罚来救赎你们/I will redeem you.”(出6:6。路22:20说,主耶稣“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这立约的酒就是第三杯救恩的杯,让我们“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
  13. 父亲:祷告。
  14. 众人以领圣餐的态度默祷、喝杯。
  15. 父亲:太26:30说,主耶稣吃完最后的逾越节晚餐以后,“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这诗就是哈利路赞美诗115-118篇,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体会主耶稣上十字架之前的心情:
  16. 众人:
  • 115:1 耶和华啊,荣耀不要归与我们,不要归与我们,要因祢的慈爱和诚实归在祢的名下!
  • 115:2  为何容外邦人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 
  • 115:3  然而我们的神在天上,都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 115:4  他们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
  • 115:5  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
  • 115:6  有耳却不能听,有鼻却不能闻,
  • 115:7  有手却不能摸,有脚却不能走,有喉咙也不能出声。
  • 115:8  造它的要和它一样,凡靠它的也要如此。
  • 115:9  以色列啊,你要倚靠耶和华!祂是你的帮助和你的盾牌。
  • 115:10  亚伦家啊,你们要倚靠耶和华!祂是你们的帮助和你们的盾牌。
  • 115:11  你们敬畏耶和华的,要倚靠耶和华!祂是你们的帮助和你们的盾牌。
  • 115:12  耶和华向来眷念我们,祂还要赐福给我们:要赐福给以色列的家,赐福给亚伦的家。
  • 115:13  凡敬畏耶和华的,无论大小,主必赐福给他。
  • 115:14  愿耶和华叫你们和你们的子孙日见加增。
  • 115:15  你们蒙了造天地之耶和华的福。
  • 115:16  天,是耶和华的天;地,祂却给了世人。
  • 115:17  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都不能。
  • 115:18  但我们要称颂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 116:1  我爱耶和华,因为祂听了我的声音和我的恳求。
  • 116:2  祂既向我侧耳,我一生要求告祂。
  • 116:3  死亡的绳索缠绕我,阴间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难愁苦。
  • 116:4  那时,我便求告耶和华的名说:“耶和华啊,求祢救我的灵魂!” 
  • 116:5  耶和华有恩惠,有公义,我们的神以怜悯为怀。
  • 116:6  耶和华保护愚人,我落到卑微的地步,祂救了我。
  • 116:7  我的心哪,你要仍归安乐,因为耶和华用厚恩待你。
  • 116:8  主啊,祢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泪,救我的脚免了跌倒。
  • 116:9  我要在耶和华面前行活人之路。
  • 116:10  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受了极大的困苦。”
  • 116:11  我曾急促地说:“人都是说谎的!” 
  • 116:12  我拿甚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 
  • 116:13  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
  • 116:14  我要在祂众民面前向耶和华还我的愿。
  • 116:15  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
  • 116:16  耶和华啊,我真是祢的仆人;我是祢的仆人,是祢婢女的儿子。祢已经解开我的绑索。
  • 116:17  我要以感谢为祭献给祢,又要求告耶和华的名。
  • 116:18-19  我要在祂众民面前,在耶和华殿的院内,在耶路撒冷当中,向耶和华还我的愿。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 117:1  万国啊,你们都当赞美耶和华!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祂!
  • 117:2  因为祂向我们大施慈爱,耶和华的诚实存到永远。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 118:1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 118:2  愿以色列说:“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 118:3  愿亚伦的家说:“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 118:4  愿敬畏耶和华的说:“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 118:5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
  • 118:6  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 118:7  在那帮助我的人中,有耶和华帮助我,所以我要看见那恨我的人遭报。
  • 118:8  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
  • 118:9  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
  • 118:10  万民围绕我,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 118:11  他们环绕我,围困我,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 118:12  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好像烧荆棘的火,必被熄灭;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 118:13  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华帮助了我。
  • 118:14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诗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 118:15  在义人的帐棚里,有欢呼拯救的声音:“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 118:16  耶和华的右手高举,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 118:17  我必不至死,仍要存活,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
  • 118:18  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却未曾将我交于死亡。
  • 118:19  给我敞开义门,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 118:20  这是耶和华的门,义人要进去。
  • 118:21  我要称谢祢,因为祢已经应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
  • 118:22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 118:23  这是耶和华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 118:24  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 118:25  耶和华啊,求祢拯救!耶和华啊,求祢使我们亨通!
  • 118:26  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 118:27  耶和华是神!祂光照了我们。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 118:28  祢是我的神,我要称谢祢!祢是我的神,我要尊崇祢。
  • 118:29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1. 父亲给第四个杯掺水,为众人倒酒。
  2. 父亲:这第四个杯是赞美之杯Cup of Harrel,代表神的应许:“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I will take you.(出6:7)。主耶稣没有喝这第四杯酒,祂在喝完第三杯酒后说:“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主耶稣的第四杯不是葡萄汁,而是十字架的痛苦,太26:39记载,主耶稣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最后,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喝完了这第四杯。约19:30说,“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这“醋”就是“没药调和的酒”(可15:23)。祂说“成了”,乃是喝完第四杯了,完成真正的逾越节筵席了!让我们一起喝这赞美之杯,预备好自己,将来到天父的国里参加羔羊的婚宴,与主耶稣基督一起喝新酒。阿们!
  3. 众人:阿们!
  4. 众人喝第四杯酒,然后唱诗:
  • 神差爱子,人称祂耶稣,祂赐下爱,医治宽恕,
  • 死里复活,使我得自由,那空坟墓就是我得救的记号。
  • 因祂活着,我能面对明天,因祂活着,不再惧怕,
  • 我深知道,祂掌管明天,生命充满了希望,只因祂活着。
  1. 父亲祷告,结束仪式,然后享用其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