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饼聚会的目的,是为了记念主、享用主(林前十一24-25),表明主的死(林前十一26)、见证圣徒的合一(林前十16-17)。它与其他的聚会不同:

  1. 不是主日崇拜:主日崇拜欢迎所有慕道的朋友参加,重点是宣读、劝勉、教导(提前四13)。擘饼聚会只限于已经受洗的信徒。
  2. 不是小组聚会:小组聚会重在彼此交通,擘饼聚会重在记念主。
  3. 不是圣餐:圣餐礼只是纪念礼仪,缺乏实际的交通。擘饼聚会有彼此的相交,借着圣灵的工作,凭信心与基督联合、领受主的福分。
  4. 不是查经:擘饼聚会分享经文的目的是省察自己、用神的话语来清除自己领受饼杯的障碍。

擘饼聚会的由来

1、主耶稣设立、使徒所传

  擘饼聚会,又称主的晚餐(林前十一20)、主的筵席(林前十21)、主的桌子(林前十21原文),是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亲自设立的(太二十六26-30;可十四22-26;路二十二15-20)。正如使徒保罗所传的: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十三23-29)

  根据主耶稣的命令,擘饼聚会的意义是记念主、表明(原文是宣告proclaim)主的死。因此,信徒在吃这饼、喝这杯之前,首先应当自己省察

  1. 我怎样记念主:记念主,不是把主耶稣的事迹回顾一遍,而是借着吃这饼、喝这杯,把主接受到生命里,与主联合、让主摸着,正如主所说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六35)。所以我们应当反省:
    • 我今天有哪些罪需要主的宝血遮盖?
    • 我今天有哪些事需要主的恩典、带领或管教?
    • 我今天里面有哪些东西妨碍了主的地位?(被罪和偶像捆绑、贪恋世界、不饶恕人……)
    • 求主借着十字架在我身上的工作,赶出里头做买卖的人(路十九45),让祂作我的生命和力量,使我能爱所不能爱的、行所不能行的。
  2. 我怎样把主的死表明在神面前:逾越节羔羊的血怎样使我得以躲过灭命的(出十二13、23)?我怎样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启七14)?我怎样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来十19)。
  3. 我怎样把主的死表明在仇敌面前:我是否经历在我敌人面前,祢为我摆设筵席(诗二十三5)?我是否经历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启十二11)?
  4. 我怎样把主的死表明在圣徒面前: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林前十16)?哪些事妨碍了我在基督的宝血和身体里交通、分享、合一(communion, participation or sharing in the blood and body of Christ)?
2、使徒时代的实践

  在教会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擘饼聚会: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41-42)。此后,耶路撒冷的教会每天都举行擘饼聚会: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二46-47)。耶路撒冷的教会被逼迫以后,不能做到每天擘饼,但擘饼聚会却成为各地教会主日崇拜的一部分: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徒二十7)

  使徒时代的擘饼聚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擘饼聚会不是一个压抑伤感的聚会,而是充满喜乐和盼望,他们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徒二46)。
  2. 擘饼聚会不是一个匆匆忙忙的礼仪,甚至还可以伴随爱筵。因为在犹太文化中,「擘饼」和「吃饭」是同义词(耶十六7;路二十四35;徒二十11)。
  3. 擘饼聚会不但是记念主的聚会,也是在基督身体里的交通与合一,众人一起吃主的筵席(林前十21)
3、初期教会的实践

  众多的教会历史资料都证明,初期教会每次崇拜都会擘饼,并不觉得频繁。至少包括以下资料:

  •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or the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成书于主后100年前后)
  • 伊格那修的书信(Ignatius of Antioch,成书于主后140年之前)。
  • 《殉道者游斯丁第一护教辞》(First Apology of Justin Martyr,成书于主后155-157年)
  • 爱任纽的书信(Irenaeus,成书于主后202年之前)。
  • 《使徒传统》(The Apostolic Tradition of Hippolytus,成书于主后235年之前)。
  •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主后354-430年)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五世纪早期的情形:「有人天天领主的身体和主的血,其他的人在固定的日子领圣餐;有的地方毫不例外地天天领圣餐;有的地方只有礼拜六和礼拜天领圣餐;还有的地方只有礼拜天领圣餐。」(《基督教要义》卷4第17章45段)。
4、四世纪以后教会的实践

  四世纪以后,擘饼聚会被称为圣体圣事(Eucharist,意思是祝谢,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长老会的术语)或弥撒(Mass,天主教、圣公会、路德会的术语),成为主日崇拜的重心。每次主日崇拜首先诵读与解释经文,同时伴有祷告和诗歌赞美,最后是领圣体,整个礼仪逐渐变得非常隆重而复杂。

  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每天都举行弥撒,但却把领圣体的门槛设置得极高,非神职人员必须找神父告解(Penance)以后才能吃饼喝杯。因此,大部分普通信徒平时只能远远地观礼,每年只能吃喝一次饼杯。

5、宗教改革时期教会的实践

  宗教改革期间,改教家们都反对一年一次圣餐,但每位改教家的做法不同:

  • 1520年,马丁·路德主张每天一次圣餐。三年后,他改为每个主日举行圣餐。
  • 慈运理认为圣餐只是一个记念仪式,所以建议每年只举行四次圣餐。
  • 约翰·加尔文认为每年一次圣餐是魔鬼的诡计,主张恢复初期教会的做法、每周至少一次(《基督教要义》卷4第17章46段),但日内瓦议会却只允许每季度一次。
  • 约翰·诺克斯主张每月一次圣餐,但苏格兰教会只同意城镇每季度一次、农村每年两次。
6、改教以后教会的实践

  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会将主日崇拜的重心改为讲道,教堂里开始配备永久性的长椅(Pew),让会众坐着听道。擘饼聚会被称为圣餐(Communion,意思是同领)、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福音派的术语)或擘饼(the Breaking of Bread,普利茅斯弟兄会的术语),各个宗派、各个时期的实践都有所不同:

  • 有些教会把主日崇拜分成两个部分:面向所有人的圣道和面向信徒的圣餐。
  • 有些教会认为圣餐太频繁会成为例行公事、或者负担太重,所以每月、每季度、甚至每年才举行一次。但若没有真实的交通和反省,减少频率也不能防止圣餐沦为仪式。
  • 有些教会每周一次圣餐。他们认为:如果每周一次太频繁,是否也应该减少读经、祷告和讲道的频率呢?如果连每周一次都己觉得负担太重,还怎么能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呢?初期教会至少每周一次,为什么没有被信徒轻看呢?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教会认识到擘饼聚会对于属灵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开始每周一次圣餐。

本堂的擘饼聚会

  主耶稣和使徒教导了擘饼聚会的原则,但却没有指定标准的模式(如频率、时间、地点、人数、带领者、饼杯细节、流程等),允许每个教会因时、因地有不同的做法。本堂根据圣经教导的原则、参考初期教会的实践,做法如下:

  • 频率:每周一次
  • 时间:60-90分钟,最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在一天或一周的劳苦之后,在主的桌子前安息、享受。各团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擘饼聚会的时间。
  • 地点:教会、家中都可以,在家中还可以随后举行爱筵(Agape feast)。若遇特殊情况不能面对面交通,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 资格:根据圣经,擘饼聚会只限于已经受洗的信徒。林前十一27、29并非谈论资格问题,相反,无人可对饼杯掉以轻心、自以为无罪(约壹一9-10)。
  • 人数:分散聚会,一次不超过10人,以便切实地彼此相交。若是人太多,可以适当延长交通的时间。
  • 饼杯:把一个无酵饼或不含酵母的发面饼擘成小份,从一大杯葡萄汁倒出到各个小杯,以表明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林前十17)。饼杯都不可剩下。
  • 主持:擘饼聚会应当人人参与、不分等次、彼此相交,但可以由参加聚会的信徒轮流主持,因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十四40)
  • 过程:
    1. 诗歌赞美:主持人至少选用三首以主为中心的诗歌,述说主的所是、所作、十字架和复活,把人的心思带到主身上。诗歌的参考顺序是:赞美 -> 记念 -> 回应。
    2. 感谢祷告:主持人公祷,感谢神让我们有分于主的筵席。
    3. 主内交通:各人按照圣灵的感动,从本周所读圣经里分享一节最扎心的经文,目的不是查经,而是记念主、表明主的死,求主清除自己内心领受饼杯的障碍,并且在基督的身体里彼此交通。分享的目的是在十字架前自我省察、思想自己与主的关系,不可借机教训别人。若有人本周没有读经或没有扎心的经文,也可以反省原因。一次连续发言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别人可以借着分享或祷告来回应。
    4. 吃饼喝杯:主持人宣告饼和杯的意义、祝谢了,众人默祷省察、吃饼喝杯。
    5. 敬拜祷告:各人按照圣灵的感动,依次开声祷告,围绕所分享的经文回应主、称颂父。这时的祷告可以包括感谢、赞美和敬拜,但不适合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