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词
前几章所回顾的教会属灵运动的历史,只是圣灵在历世历代中所做的新约见证的一小部分。只有在永世里,才能揭示神透过忠心信徒所做的全部工作。关于这些信徒的见证和存在的记忆,已经被组织化和属肉体的基督教的偏见抹杀,因为他们在其中看到了对自己属灵无能的控诉。那么,圣灵在以往的岁月里的作为,与二十世纪神百姓的态度和事奉有什么关系呢?
教会是一个复杂异常的主题,当代对教会一词各种的诠释,更是令人迷惘。幸好圣经并不迷糊,有关教会的一些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方,并不是因为人们不能明白圣经,乃是在于不知如何把神所说的应用到一般基督教的圈子里。如果我们将基督教世界所有那些异常发展的现象撇在一边不看,单单以神的话语来开始,并且定意遵循,那么今天许多的教会问题是否就不一样了呢?「当然会不同」,这可能是我们的回答。「但是,我们却不能这样做。我们不能把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一边,我们只能接受现状,并从这里开始。」这岂不是整个问题的中心吗?纵然我们不能忽视组织化的基督教一片混乱的事实,但是当我们寻找基督心意时,我们岂能以堕落的人那扭曲受限的道理为起点呢?如果说教会的历史可以教导我们任何事的话,那就是,无论是个人或是聚会的见证,如果能够荣耀神,那个见证就必须是建立在祂的话语上。所有属灵的祝福都是由此开始、并且往前,绝非尝试用某一些圣经的教训来适应一套现存的宗教系统,必须毫无条件、心甘情愿地尊重神的话语。
教会的整个主题可能看起来充满了复杂性,教会一词本身被使用的方式如此之多,以至于它的现代用法的不确定性常常增加了混乱。然而,圣经并不迷糊。这个主题所引起的困惑,与其说是因为不能明白圣经,不如说是因为不能将圣经所说的应用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中。如果我们能将基督教世界的整个反常发展搁置一旁,单单以顺服的心态、从神的话语开始,难道我们的问题会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会,」这将是回答,「但是,这正是我们不能做的,不能将基督教世界的整个异常发展搁置一旁,我们必须接受现状,从这里开始。」这不就是整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诚然,组织化基督教的混乱事实不容忽视,但是,当我们寻求基督的心意时,我们真的必须从那里开始吗?真的要先忙于研究人类的聪明才智与歪曲或有限的真理结合产生的东西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神的话语本身开始吗?当然,如果教会的历史对我们有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无论是个人还是聚会的见证,凡是能荣耀神的,都是建立在祂的话语上。所有属灵的祝福和进展都是从那里开始,绝非尝试让某些圣经诫命去适应某个现有的宗教体系,而是无条件地渴望尊重神的话语。
今天许多基督教思想的失败,就在于此。今日大部分基督教事奉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组织化的基督教就是教会。「教会」被视为一个传福音的地方,必须在其中传讲福音,必须不断被更多的复兴所复兴。很少有人关心根据神的话语建立教会,取而代之的是推动复兴的努力。结果,传讲救赎成了终极目的,福音只被宣讲了一半;因为福音的全部信息不但涉及个人的得救,还涉及人在教会中的关系、以及所有相关的信息。我们不会仅仅因为我们周围那些属灵无力、失败生活的人经常恰好贴上了「基督徒」的标签,就误以为传讲个人的救赎不再必要;但那些同样属灵无力、失败的组织化基督教却大大地欺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不必再传讲教会的真理。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教会已经有了,所以福音的那部分就不再需要了。但事实上,根据圣经的标准,许多教会可能根本就是有名无实。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使徒保罗所传讲的信息是多么丰富。他说,他既是福音的执事、也是教会的执事(西1:23-25)。他并没有贬低个人救赎作为整个神旨意基础的重要性,但他承认神旨意的成全是在教会里;如果从他的信息中忽略了这一点,就等于只传了一半的福音。
复兴是另一个经常被误用的词
如果教会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词,那么复兴则是另外一个。 在旧约中,复兴意味着恢复对主逐渐冷淡的委身。今天,当我们谈到复兴时,通常是指对福音的一些显著回应,指从死亡之中得着属灵的生命,通常是在组织化「教会」的背景下。重要的是,新约的复兴与现代的复兴概念毫无相似之处。圣灵奇妙工作的例子,例如使徒行传中所记载的五旬节,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本质上与旧约的圣灵浇灌相同。将会堂中犹太和外邦信徒的属灵经历,与后人皈依的经历等同起来,是一种误导,这在本书前几章中已经指出了。当时那些虔诚的人完全信靠和委身于神,等待弥赛亚降临,欢欢喜喜地接受基督作为盼望的成全者,这全然不同于一个人从远离神到与神相交的经历。十字架的工作在加略山的历史事件之前和之后同样有效,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的那样,信心使这工作在称义中成为真实。不仅如此,五旬节的复兴导致了教会的建立。我们在新约中没有读到在已经建立的教会中有任何这样的复兴。我们并非谴责或贬低神可能赐予的任何属灵觉醒的重要性。我们为每一次真正的复兴感谢神,并且祈求更多,但从圣经来看,这是额外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为了达成神呼召教会所要成就的目的。对于神的旨意来说,复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有贡献的因素,但它本身并不能成全神的设计。
在这方面,希西家和约西亚领导下的旧约复兴很有趣。为什么在这期间从事先知服事的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对这样伟大的复兴仿佛视若无睹呢?岂不是因为先知们心中所关切的,乃是预备等候弥赛亚显现的余民,好让神的旨意得以继续吗?神计划的基础都在那里了。复兴只是神圣计划中的一个插曲,尽管是一个荣耀的插曲,它们的最终价值,将取决于它们在神永恒旨意中的贡献。
教会属灵不育的原因:专注传福音、忽略圣言
教会属灵运动的历史,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刚才所说的,而现代宣教的问题,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同样的呼声:兴建起来的教会缺乏生育能力。传福音或复兴运动所生出来的,却没有能力生育。救赎若不伴随着教会,结果就是属灵的不育。
当我们回顾卫斯理和怀特腓领导的大复兴时,有人指出,它们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十九世纪回归基督徒团契和聚会的立场预备了道路。这丝毫无损这两位伟大的神仆的服事所成就的伟大工作,但它确实表明,没有一个人的服事本身就能得以完全。它只是在为神透过别人的工作效力,而所有的服事都要流向教会,都在教会中才有完全的体现。难处在于,传福音者的恩赐总是比教师的恩赐更容易被接受。重生的基督徒对于传讲救赎不会有偏见,但对圣言的教导,却经常触动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对传统的忠诚;所以我们弃绝那些冒犯自己的教导,坚持传福音和我们的偏见,使教会不可能彰显。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学会了在基督里不被冒犯呢?
传福音或复兴,都必须在教会中完成;而教会必须建立在活泼的道、即基督之上。所以,基督教世界的组织化「教会」,不能被当作既成事实,用来取代圣经中如此清楚的启示。
教会的简单元素
既然我们既不能接受、也不能忽视,那么我们对此应持何种态度呢? 在这一点上,圣经并没有不给我们答案。没有什么情况是神的话语中所不了解的,在使徒保罗为他的信仰殉道之前,衰落已经在一些仍有督教特征的地方开始了。正是为了处理这个问题,保罗写了他的最后一封信,即写给年轻的神仆提摩太的第二封书信。毫无疑问,提摩太和今天许多属神的人一样,对他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混乱感到困惑。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二封书信,对于今天的世代意义重大。
保罗的信息被简洁地总结为四节经文:提摩太后书第二章十九至二十二节。 首先,他说「然而,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这印记说:『主认识谁是祂的人』;又说:『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开不义。』」(19节)。堕落和混乱可能比比皆是,但主认识祂自己的百姓,祂自己的百姓也认识祂。他们认识主的证据,是他们愿意顺服祂,过着远离不义的生活。这总结了神与每个属祂的人之间的个人关系,以及他们对祂的个人责任。
保罗现在转向混乱的景象,即自称是基督教世界的结构。 他把它比作一个大户人家,里面有贵重的器皿,也有卑贱的器皿(第 20节)。这就是所谓「教会」的混杂物。保罗几乎暗示这种混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只能接受现实呢?他继续解释:「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第21节)。 无论谁怎样解释「自洁」,这节经文都要求神的儿女在任何「教会」或组织之外、单独站在自己与主的关系中。这正是回到了他属灵重生的地方,单单知道自己是在基督里活着,必须重新寻回自己在神家中的关系。当他独自站立的时候,他就成了自由和有用的人。
最后,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责任是什么?使徒说:「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从我们与基督个人关系的立场,我们已经进入教会的立场,那里有两三个人奉祂的名聚集在一起,祂就在他们中间。这里没有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可以认出神的百姓。 保罗只是说「清心祷告主的人」,而让信徒去辨别其他信徒是否清心。「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保罗在另一处说(罗 8:16)。可能很难用能让未重生者满意的术语,来解释神的儿女如何彼此辨认出来,但圣灵的见证是一个可靠的引导。人的判断可能会使这见证模糊、或者犯下错误,但只要圣灵的见证是我们的引导,交通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成为难题。当我们绕过圣灵的见证,把一些合乎人意的测试设置为一个团契的资格时,难处就出现了。
从「教会」混杂物中分离出来的团体,将以四样事为特征:公义、信德、仁爱、和平,这些都与内心有关、而与头脑无关。它们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增长需要知识。一个专心认识基督的头脑,对于属灵的成熟至关重要,但前提是它由一颗已经与基督联结的心引导。公义是重生的明显结果;哪里有基督的本性,哪里就有基督的品格。信德是完全依赖神和服从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圣灵工作。仁爱是我们里面圣灵的生命向彼此的流露。和平是知道主在我们中间的满足。
这些是教会的简单元素,神的百姓和旨意可以从中成长、以致成熟。它们是生命的元素,生命是可以产生生命的,但必须保持自由。许多世纪以来,基督教的组织一次又一次地导致属灵的不育。只有当圣灵的生命冲破宗派组织的束缚时,教会才显示出其原有的能力和权柄。
教会的见证应该是正面的,而不仅仅是反应。 毫无疑问,反应的因素仍然存在,正如基督的公义会反击世界的不敬虔,但提摩太后书二章22节分别出来的教会,主要是为真理作见证,而不是为反对错误作见证。所见证的真理就是:凡由圣灵重生、进入基督家庭中的信徒成为一体,必须在主居其中的教会的相交中一起成长、作见证。教会就在这个积极的立场上聚会,既不加添什么,也不减少什么。但它需要牺牲。它意味着背起十字架,误解、羞辱、被称为「分离主义者」的十字架。然而,每一个属灵运动都是在牺牲中开始的。这是另一个历史的教训。
教会为生存而挣扎
真正的教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一直在不断进行属灵挣扎。保罗劝勉提摩太「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常常守着」(提后1:13)。 如果我们不持守教会的相交,它就会从我们手中溜走。 它在所有事物中最受猛烈的攻击;它很容易与组织化的基督教妥协;它也很想让自己成为组织,以便保存它已经获得的东西;它受到宗派主义的诱惑,因为强调特定基督教真理而限制自己的成长。当它屈服于这些诱惑中的任何一种时,衰退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前行受到了限制;当它达到可能前行的尽头时,属灵能力必然会淡出。这就是历史所生动描绘的画面,是属灵能力总是伴随着衰退的画面,但神总是从每个衰退的光景中呼召出祂的余民。今天的宗派大多是昨天的教会。他们都曾经高举过见证的火炬,直到偏离道路、满足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为止。但火炬已被别人举起,并将继续前行,直到主再来的时候。因此,教会并不在乎组织上的连续,它的延续存在于主百姓的属灵生活中,只要他们有机会奉主的名聚集在一起,就会彰显出来。
教会跟随人的危险
今天和新约时代一样,神的命令是,祂的百姓应该仅仅根据他们与祂的关系聚集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要继续被允许高举见证的火炬,最好更仔细地看看有关的各样试探。在前面引用的许多关于神工作的例子中,人们会注意到,一两个有天赋的人经常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神工作的秩序,因为神借着祂赐给他们的恩赐,通过祂的百姓工作。但是,每一个属灵运动都比任何个人伟大得多。事后回想时,明白这点很容易,但在现实中却并不总那么容易;因为人们在声称他们只靠信心而活的同时,又往往是凭眼见而行。围绕在一个人的身边,比聚集在主的周围容易得多;当主找到一个特别合乎祂使用的器皿时,教会总是会面临这样的试探。世界和组织化的宗教将随时落井下石,把他们称为普里西利安的跟随者、威克里夫的跟随者,或者哈尔登的追随者,就是不说是基督的跟随者。当保罗写第一封信给哥林多的会众时,正是这种危险使他们几乎瘫痪。
教会沦为宗派的危险
基于圣经稳固根基的聚会,面临着一个最微妙的危险:尽管自己不愿意被列为宗派或教派,但却允许自己被推入其中。「闭关主义」在神真正的儿女中间,是一个贬义词。一个聚会与世俗的宗教组织分离,不是为了排他,而是为了包容。因为只有在宗派主义和教派主义的阵营之外,才能保持对所有重生者的欢迎,无论他们的派别背景如何。还有什么比有组织化基督教的大体系更排外的呢?证据就是现代普世教会合一主义对于「合一」的狂热关注,他们难以对相互交流的基础达成一致,仅仅是因为它「违反了许多宗派的规则」。换句话说,宗派主义基本上是排他的、闭关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基于限制,比如:接纳神圣真理的某个方面,接纳某种规则或形式,接纳某人对圣经的解释。当一个聚会允许自己被迫进入限制的地步时,就变成了宗派。
教会为无名而挣扎
许多世纪以来,那些只寻求围绕基督相交的神的百姓,一直在为无名而挣扎。他们一贯拒绝用某些人的名字或其他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只希望被称为基督徒,或弟兄们,或其他在圣经中可能找到根据的简单名称。这似乎总是一场失败的战斗。对某些人来说,这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当一个信徒的团体愿意接受某个名字时,它也接受了随之而来的限制。在教会为生存而挣扎的过程中,为无名而挣扎,并不是一件小事。
单靠信条无法保护教会的属灵生命
关于教会的教义和模式,可以多谈一点。教会属灵运动的历史,就是属灵生命的历史。教会的相交,必须直接建立在属灵生命的事实之上。那么,教义和模式又有什么相关呢?19世纪后期,出现了对信条(dogma)的普遍反抗。因此,许多大宗派在要求接受信条宣言时,允许最广泛的自由,结果是这些信条可以被解释为任何意义、或者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同一个宗派里,经常发现领袖们的观点南辕北辙,某些观点与个人对基督的信心完全不相容。人们常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教义宣言,缺乏严格的解释模式。但真的是这样吗?相反,混乱和无能的存在,看来不是因为教义不重要,而是因为什么都不重要。教义的确很重要,但是明白基督的事,乃是基督生命的流露。使徒们之所以能发展出圣经中恩典的伟大教义,是因为他们对救主的热爱和委身。若是离开了重生所产生的委身关系,无论是最正统的教义宣言、或是根本没有教义宣言,都同样意味着属灵死亡。
属灵生命是教会相交的唯一基础,它并非不关注教义问题。相反,属灵生命非常关注,并且一直关注教义,以致那教义不再是从一本教科书里学来的东西,而是进入越来越丰盛的真理之道的过程。圣经的教导从经历开始,然后从那里走向更全面的理解。与基督联合的动态经历,决定了我们对祂的态度。有哪个真正重生的人,会相信主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容易犯错的人呢?那些属于神家的人,自然会发展一种荣耀祂的教义。历史告诉我们,单靠信条永远无法保护教会的属灵生命,但圣灵的生命本身,就是对纯正教义最可靠的保护。
教会的属灵生命和秩序相辅相成
如果如前所述,教会并不在乎组织上的连续性,那么这种模式就不是新约聚会的主要标志。这并不是说模式不重要,而是说教会不能仅仅通过设立被认为是合乎圣经的形式来建立。这不是一个简单地应用正确技巧的问题。
新约并没有具体规定管理教会相交的规章制度,就像旧约中关于建造会幕的指示那样。在使徒行传或书信中,可以推断出教会模式的细节,但那不过是圣灵生命的流露出来的自然表现方式。圣经总是从生命开始,当属灵生命真正不受约束时,属灵的模式就会随之而来。这不是说众教会将表现出广泛多样的模式。各地的教会将略有差异,就像使徒时代的教会并不完全相同一样。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世纪的充分证明,虽然教会可能在不同的国家里彼此完全独立地成长,但他们的相交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正如属灵的生命决定了教会的教义,它也决定了教会的模式。例如,在一个相交原则是信徒皆祭司的神家中,立即排除了接受某种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之间的区别,也不会采用某种主教制的治理形式。只要人们愿意遵守神话语中的属灵原则,他们就会发现,教会的秩序并没有留下太多让人的选择来决定的空间,也不允许应用某种冰冷、机械的形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高度组织化的基督教宗派系统的发展,并没有有效的属灵理由,只是为了保护「教会」,否则这些教会将不复存在,因为圣灵的生命已经离开了他们。
教会的属灵生命和圣经秩序是相辅相成的。秩序是生命的结果,反过来,生命的延续也取决于秩序。所有的信徒都是祭司,也都是见证人,教会不承认任何在它里面相交的人可以不参与。教会是基督徒事奉和责任的焦点,它的秩序必须鼓励属灵生命的不断流动,否则秩序本身就会被毁灭。教会不可能吸引那些未重生的人加入它的团契,教会的生命和工作不可能长久地吸引那些未信主的人,因为相交、敬拜、代祷对于属世的生命是难以接受的事物。
教会的使命并非适应世界
今天,在一些国家里,大型基督教团体非常关心如何让「教会」广受欢迎。他们使用了每一种可以想到的方法,以便吸引人们加入「教会」。他们忘了,真教会永远也不能对世界产生吸引力,而且从来没打算这样做,因为它完全超出了世人的理解能力。人们只有通过组成教会的主儿女的见证,才能被带进真教会。 当基督的生命通过属灵的秩序得以彰显出来时,信徒就会维持有属灵果效的见证。别人就会被重生、加入教会,不是因为他们作为属世的人被吸引,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神的改变,使他们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教会的使命不是适应世界,而是要改变人、使他们适应教会。
新约的教会不仅仅是理论,它在二十世纪和第一世纪一样,都是一个事实。神的话语不变的原则,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展示和检验,证明适用于每个时代和每个环境。大有权柄、圣洁、见证和不可征服的教会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不是在外在的表演和炫耀中,而是在主已经找到愿意聚集在祂周围、降服和顺服的人的地方。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教会,藉着圣灵而联合在一起的。在所谓「教会」历史的激烈冲突和悲剧中,教会属灵运动的生命一直流传至今。属天族类的美妙合一和属天的生活,在灵里代代相传、永不断绝。 他们都是客旅和在地上寄居的,背负与基督一同出到营外的羞辱,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他们来得的奖赏。他们围绕着他们的元首基督,以祂的话语为引导,高举着见证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