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单元:中国教会历史

  教会历史乃是一面镜子,记录了教会如何回应每一个世代的挑战。信徒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在当下见证基督。华人基督徒继承了19至20世纪西方教会的智慧和愚拙,如果不了解中国教会的历史,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来看待中国教会的历史:

  1. 从属灵传记的角度理解,可以使我们从宣教士和属灵领袖的事迹得到鼓舞,但比较多仰慕,比较少看到他们生平的历史处境。
  2. 从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任何不符合传统儒家思想的现象,可能都会被认为是不属灵。
  3. 从西方宣教史的角度理解,看到了宣教运动的成败,但往往忽视华人教会领袖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4.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把宗教看作人民的鸦片,把基督教看成帝国主义的工具。
  5. 从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角度理解,可以避免美国、西方或中国的沙文主义。
  6. 从神学教义的角度理解,可以通过分析中国教会的历史,看到神如何带领华人教会的成熟和成长。

  本课程由华人神学教育家林慈信牧师于2012年在洛杉矶讲授,主要是从跨文化交流与冲突、以及神学教义的角度来介绍和解释19至20世纪的中国教会历史,总共9小时39分钟。

课程录音

  1. 中国教会史01
    • 19-20世纪的中国教会历史概览
    • 中国教会历史和美国教会历史的相似性
  2. 中国教会史02
    • 来华宣教士的两种敬虔与复兴传统。
  3. 中国教会史03
    • 历史上的社会福音与社会参与
    • 美国宣教士在中国的心态和情况
  4. 中国教会史04
    • 非基督教运动
    • 宣教路向的转移
  5. 中国教会史05
    • 差会、教会与合一
    • 开荒宣教精神与基督教个人主义
  6. 中国教会史06
    • 二十一世纪基督徒的个人主义
    • 中国教会的反理性主义传统
  7. 中国教会史07
    • 中国教会的教会意识缺乏
  8. 中国教会史08
    • 中国教会的实用主义传统
  9. 中国教会史09
    • 新文化运动关于基督教的辩论
  10. 中国教会史10
    • 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基督教的辩论
  11. 中国教会史11
    • 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基督教的辩论
    • 非基运动:从群众运动到政治运动
  12. 中国教会史12
    • 非基运动的影响
    • 生命社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
    • 生命社代表:赵紫宸
  13. 中国教会史13
    • 生命社代表:赵紫宸、刘廷芳、吴雷川、徐宝谦
  14. 中国教会史14
    • 生命社是怎样的人
    • 生命社对民族主义的回应
  15. 中国教会史15
    • 生命社对非基运动的回应
    • 生命社的失败和评价
  16. 中国教会史16
    • 赵紫宸与本色化神学
  17. 中国教会史17
    • 赵紫宸与本色教会神学
  18. 中国教会史18
    • 赵紫宸
    • 吴雷川
  19. 中国教会史19
    • 吴雷川
  20. 中国教会史20
    • 吴雷川
    • 徐宝谦
  21. 中国教会史21
    • 徐宝谦
  22. 中国教会史22
    • 徐宝谦
    • 吴耀宗、丁光训
    • 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失败
  23. 改革宗神学与华人教会历史素描1
    • 今日华人教会的历史背景
    • 第一段,早期宣教士的努力:自由主义的理想和复兴主义的现实
    • 第二段,1945或1949之后
    • 第三段,1965-1980,华人教会工业化
  24. 改革宗神学与华人教会历史素描2
    • 70年代
    • 1980年代前后,一些关键性的人物接纳了新正统神学
    • 1985年之后,福音派的出版社开始受新福音派的影响
    • 1980年代后期,福音派的共识破裂、新福音派神学垄断了福音派
  25. 改革宗神学与华人教会历史素描3
    • 从90年代到21世纪

第12单元:二十世纪的华人教会——从义和团到改革开放

晚清:基督教被看作利益的威胁(1846-1900年)

  • 晚清的「教案」不断,原因复杂:
    • 大部分严重教案的背后都有士绅的策划和煽动。他们以文化传统、教义、习俗和道德伦理为借口攻击基督教,实际上是因为宣教士威胁了他们的利益:
      • 宣教士不受地方士绅控制,士绅赖以控制地方的礼法及乡勇对传教士不起作用,原来维护士绅的官府也不敢采过分行动。
      • 信教民众脱离了士绅们的辖制。传统的礼法、乡例不一定能应用在他们身上,士绅主持的地方摊派或公共义务有时也可获豁免。受士绅剥削与欺凌者可以找宣教士出头。一旦民教诉讼,士绅未必能得着好处。
    • 某些宣教士的不当行为触发了教案:
      • 1846年,清政府同意归还在康雍年间没收的天主教教产,但在执行时却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与悲剧。从康雍到同治已经相隔一百多年,原来的天主教教产已经几度易主,成为民居、祠堂、庙宇、学校。由于年代久远、文件不全,若建筑物的外型曾被改动,识别起更是不易。所以出现天主教宣教士强指某民居是教堂,还有宣教士要求居民偿还一百多年的租金及利息。
      • 法国天主教宣教士常因民教纠纷与地方政府交涉。为此,中法达成天主教宣教士的某一级神职品位可比附中国地方政府的某一职级的协议,这个官阶品位对照表被某些有文化优越感的天主教宣教士滥用,儒家士大夫难以容纳他们逾礼僭越的做法。
      • 宣教士大都会介入信徒的诉讼案件,动机复杂,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 有些宣教士为了保护信徒免受逼迫而放弃信仰。
        • 有些宣教士觉得中国的司法制度野蛮不公正,信徒应当享受按着西方标准的法律保障。
        • 有些宣教士认为帮助教民诉讼,可以增加更多信徒。
        • 宣教士未必了解整件案件的底蕴,往往只听信徒一面之辞,先入为主地站在信徒一面。如此往往被不法之徒有机可乘。一件原来只是普通的民事冲突,若其中一户突然宣布信教,并向宣教士求助,整件事件便立刻变成民教冲突;宣教士积极使用「保护传教条款」,固然保护或取悦了信徒,却也种下了许多民教仇恨。
  • 教案模式
    • 民教双方在彼此的猜忌、仇恨情绪愈来愈高涨之下,就会爆发武力冲突、流血事件。
    • 教案发生以后,被牵涉的宣教士除直接向地方政府抗告外,同时也会向母国领事报告。
    • 领事接到消息后,一面着手调查,一面向该国驻北京的大使汇报。
    • 大使会向中国的总理衙门提出交涉,要求中国按中外条约秉公处理;有时甚至会以外交及武装力量相要胁。
    • 总理衙门担心事件会演变成严重的国际纠纷,乃至给予列强入侵中国的借口,必然责成地方官吏严加办理,妥善结案。
    • 地方官为了保住乌纱,只能遵从宣教士或外国领事的要求来办理。有时为了保护士绅,就抓无辜小民顶罪。
    • 教案对民教双方都造成很大的不幸,西方列强更常以教案冲突为借口,胁迫中国割地赔款。
  • 宣教士对教案的两种态度
    • 有些宣教士主张报复。如八国联军入侵期间,不少宣教士主动为联军提供情报缉拿真凶,有的甚至指挥教民打白条夺取无人商店的物资。
    • 有些宣教士不主张报复。如内地会不寻求领事帮助、不接受赔偿,完全交托给神;在这城受逼迫,就离开去另一个城。有些差会则减免他们所应得的赔偿。
  • 义和团事件
    • 义和团原为民间组织,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后来被清朝政府利用,烧教堂、杀基督徒,围攻外国使馆。
    • 义和团运动后果:
      • 引发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1943年废除《辛丑条约》,实际付出6.7亿两左右。最终导致清朝的崩溃。
      • 造成损失最大的教案。更正教188名宣教士被杀,共有5千多信徒殉道,直隶、山西一带损失最大。
      • 火的试验洁净了教会。殉道者的血成为教会的种子。
      • 宣教士开始反思,不再依靠条约的保护干预诉讼。
      • 宣教士开始重视培养本地教牧人才,支持中国教会自立、自养。

辛亥革命时期:基督教被当作革命的掩护(1900-1911年)

  • 基督徒积极参与革命
    • 基督徒大量投身辛亥革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就是基督徒。单在惠州之役中,基督徒便占百分之三十。
    • 部分宣教士鼓吹在中国实现其母国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教会学校常成为革命思想酝酿及宣传之地,基督徒和教会学校的学生受宣教士的影响,积极参与革命。
  • 革命党利用教会
    • 基督徒受中外条约保护传教条款保护,官府必须证据确凿才能控告。因此,1895年广州起义前,两广总督已得到有关孙中山行动的密告,但由于他是基督徒,所以未有确实证据不敢拘捕。
    • 教堂也受保护传教条款保护,官府不敢随意进入搜查,因此常被革命党人用来做为贮存弹药的地方。
    • 一旦革命失败,基督徒的身份有利于革命党逃脱官府的缉捕。在宣教士及外国领事的介入下,从犯多数免罪。一些非基督徒的革命党甚至冒充基督徒以求取得同样的特权,如黄兴。
    • 1907年百年宣教大会作出两个重要决议:1、重申宣教士只负有道德和灵性的使命,沒有任何政治目的。2、要求宣教士在中国民族主义上升的时代,注意教会不被革命所利用,不要从事反对政府的行为。

新文化运动时期:基督教被视为救国的出路(1912-1921年)

  • 教会备受国人欢迎
    •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革命党里基督徒众多,自然在新政府里大量参政。虽然中央政府被袁世凯掌握,但在民国初年,政教关系良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教会都备受国人尊重和欢迎。
    •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不但没有自救,反而陷入内困外交。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当务之急不在政治革命,而是唤醒沉睡的国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全盘西化。中国人认为西洋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19世纪的基督教因「洋教」身份受排拒,20世纪初的基督教却因「洋教」身份而受到欢迎,被视为一条救国的出路。
  • 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快速发展:
    • 1895年成立,到1920年已在全国31个主要城市建立分会,共有四万多会员,在大、中学校的校会也有会员近二万人。
    • 青年会开办商业和技术性的正规及短期课程,为青年提供各项的活动,如各种球类、游泳等,把许多西方流行的运动介绍到中国来。
    • 定期举行各种公开演讲会,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人士担任讲者,讲述有关西学及社会性的问题,极受民众欢迎,很有影响力。
    • 青年会提出「人格救国」的口号,以基督博爱、公义、和平的精神来改变国人的心理,许多演讲会都围绕这一主题。陈独秀曾发表文章,建议国人学习耶稣的人格及精神。
    • 北美基督教青年会东亚巡回干事舍伍德‧艾迪(Sherwood Eddy,1871–1963年)于1915及1918年两度来华在各大城市开布道会。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下令学校放假,让学生赴会听讲,情况极为热烈。1915年的一次听讲者已逾十二万人,第二次更接近二十万。艾迪后来成为基督教社会主义者。
    • 青年会在活动后会鼓励参加者去查经班、了解基督教信仰。1920年参加查经班的人数达二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二千多人在当年信主。
  • 宣教工作:
    • 义和团事件是新教宣教史上最严重的迫害,但却吸引了许多有受苦心志的宣教士。美国在19世纪末的大奋兴运动及学生志愿运动之后,成为差遣最多传教士来华的国家。受世界经济和自由神学影响,新教国家的信徒比任何时候都富有、乐观,所以来华宣教士从1900年的1500人激增到1920年的6636人。不少人带着社会福音的理想而来,立志把中国改造成拥有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基督信仰的国家。
    • 义和团事件以后,民教冲突减少,民国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传教工作没有重大的政治障碍。新教徒从1900年的9万人增长到1920年的36万人。
    • 1908-1911年,加拿大长老会的顾约拿单(Jonathan Goforth)带起东北教会的大复兴,主题是:「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四6)。
    • 1910年,美国长老会郭显德的中国弟子丁立美牧师(1871-1936年)发起中华学生立志传道团,团员1170人,带起山东大复兴。
    • 天主教徒从1900年的72万人增长到1924年的224万人,比新教人数更多。天主教更加注重拯救灵魂,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孤儿院等慈善机构而不是普通教育,只有一所耶稣会开办的震旦大学,所以社会影响比较小。但在神职人员的神学培训上,天主教却远远超过新教。
    • 1900年以后,俄罗斯正教会开始在中国北方宣教。1922年,中国东正教会归属于十月革命后流亡的国外临时主教公会议。
  • 教育事业:
    • 科举制度废除后,教会学校不再与中国脱节,反而比大部分官办学校质量更好、英文更有优势,所以入学人数增加,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地位大为提高。教会学校由贫民学校演变成贵族学校,学费是公立学校的四、五倍。
    • 宣教士预见到,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将发现西洋文化并不等于基督教文化,18、19世纪西方文化的主流还是无神论。为了避免教会在知识界失去影响力,他们集中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到1920年设立了14间教会大学,如圣约翰、文华、金陵、汇文、东吴、广文、岭南、华西协和。
    • 虽然教会学校广受欢迎,可以自给自足,但却不再以栽培信徒子女和宣教人才为目的,普通信徒未必能承担学校的高昂学费。学生大都来自非信徒家庭。
  • 医疗、文字及社会公益事业:
    • 1920年,全国共有教会医院347间,诊所473间,每年诊治的人数逾三百万人次,透过收取诊金及自行筹募,逐渐自给自足。
    • 中华基督教博医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成立于主后1890年,除出版刊物以提供医疗教育知识外,又从事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医疗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 罗氏医社(China Medical Board)由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 feller Foundation)支持成立,一方面资助不少现有的医学教育机构,另一方面又于1919年开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日后成了中国最出色的医学院。
    • 文字工作在此阶段非常篷勃,出版机构相当多,最主要的有广学会、圣教书会、美华书馆、中国主日学协会、基督教青年会组合的编辑部等。1919年,和合本圣经出版,一直沿用至今。
    • 教会开展慈善及各种改良风俗的运动,如劝戒烟酒嫖赌,鼓励不早婚、不纳妾、不买奴婢等。
  • 教会的超宗派联合:
    • 1907年,在上海举行了更正教来华百年纪念大会(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1877、1890还有两次全国大会,但这三次都是宣教士会议,中国信徒出席者总共只有7个。因为此时教会基本在宣教士的控制和管理之下。
    • 1910年,自由神学背景的世界宣教大会(The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在爱丁堡召开,决议协助各宣教工场国家成立全国性的续行委办会(Continuation Committee)。
    • 1913年,爱丁堡宣教大会的主席穆德来华推动召开基督教全国大会,参加中外信徒为1比2,共120人,会后在上海成立中华续行委办会(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在爱丁堡会议上发表反宗派主义演讲的中国牧师诚静怡为总干事。续行委办推动合一、进行许多调查研究事工,1914年开始出版「中华基督教会年鉴」
    • 19世纪同一宗派、但不同地区的教会都派遣了传教士来华,形成的差会和教会众多,彼此互不隶属,非常混乱。因此,一些宗派推动宗派内部合一,同一宗派的各教会隶属于同一个中央组织,不同差会所建立的教会在行政及策略上尊重中央组织:
      • 1905年,长老宗各教会组成中国基督圣教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of China)。
      • 1912年,圣公宗各教会组成中华圣公会(Holy Catholic Church of China)。
      • 1917年,信义宗各教会组成中华信义会(Lutheran Church of China)。
      • 浸礼宗各教会组成中华浸信联会。
      • 1939年,监理会、美以美会、循理会、循道会、美道会各教会组成中华卫理公会。
  • 信徒的社会地位提高:
    • 早期来华宣教士能接触的福音对象都是贫苦大众,信徒基本是下层人士,教会因此在社会上备受轻视。不少信徒加入教会的目的只是为了受雇于宣教士糊口谋生,被称为「大米基督徒」。第一代信徒所受的训练有限,只能作为传道助手,无法独当一面。
    • 传道助手地位卑微、收入微薄,唯一的福利是可以将子女送到教会学校接受免费教育。19世纪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大都只能投身宣教事业,不能改善社会地位,但在教会里的情况有所好转。第二代本地传道人因受过中等教育及正规的神学训练,一般都能独当一面,不少人获得按立。
    • 清末中国急欲西化图强,大量渴求西学及外语人才,给教会学校的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出路。少数基督徒子弟在教会学校毕业后,被宣教士保送出洋深造,回国后成为不可多得的西学人才。
    • 清末开办新式学堂,信徒子弟自幼接受教会学校的西学训练,父母比较开通,所以报考官校的比例更大,毕业生在新政府里任职也比较多。
    • 基督徒凭借西学知识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晋升,在不少第三代基督徒家庭都明显可见。有些家族的第一或第二代只是家境困贫的基督徒或传道人,但20世纪初的第三代大量成为重要的技术官员,凭着医学、法律、矿务等方面的知识投身于清末洋务运动。这些人踏入民国以后,在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成为显要人物,在西医和法律专业中占的比例很大。还有一些积极投身与西方有关的百货业、保险、银行、影相、西药坊等商业,在学术机构任教的也不少。
    • 信徒社会地位的改善,改善了基督教在国人心目中的形像,教会的影响力也相对增加。基督徒不再是与社会主流脱节的边缘群体。
    • 20年代以后,一方面社会阶层流动的情况复杂而多样化,另一方面教会学校与宣教事业脱节,所以这条信徒社会晋升的途径已没有之前那么明显。在1949年以前,中国教会90%以上的信徒还是贫苦大众,慈善工作仍是传教的主要方式。

非基督教运动时期:基督教被当作救国的阻碍(1922-1927年)

  • 五四运动的影响
    • 五四事件之前,知识分子积极寻找救国出路,从西方输入各种的思想,并且热切地学习及推广。报刊杂志里到处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理论和主义,几乎每一个主义在中国皆可找到它的市场及追随者,但却没有造成知识界的严重分裂,因为:
      1. 绝大多数新主义、新思想都只是停留在推介的层面,并未曾被付诸实际行动。
      2. 此时的知识分子相信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能治本和彻底,所以尽量不涉入政治,而是致力于文化及思想上的改造,所以互相比较宽容。
      3. 这些知识分子所信奉的其实都是人文主义思想,是法国大革命所鼓吹的理性、民主、自由、博爱、科学等精神。
      4. 1920年7月,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年)前往中国和日本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他的口号是:「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你相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别完全相信它。」
    • 五四事件之后,知识分子对北洋政府全然绝望,发现单有真理并无用处,会被拥有强权的军阀和官僚无情地压制。真理必须靠赖强权的捍卫才能得以伸张。因此他们毅然从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任务中退却下来,重新返回政治革命的道路去。知识分子重新被政治化的结果是:
      1. 彼此分裂、分门结党,希望实践所信奉的思想。这些党团组织彼此意见冲突,为了鲜明旗帜及政策需要,一切问题都要被两极化,彼此非友即敌、势同水火,再无缓冲容忍的可能。如:陈独秀在10年代还可以将教会的组织与耶稣的人格精神分别开来,批评前者而独肯定后者,数年后为了反帝国主义的需要,则全面地否定基督教。
      2. 他们迫切需要可以具体实践的行动方案,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理想,所以许多10年代激动人心的思想,在此时期均被摒弃。自由主义在知识分子及青年挣脱传统桎梏时曾扮演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救国的急务上,除了教育再无任何具体策略。所以在20年代,只有少数不参政的知识分子仍然坚持自由主义,其他人大都因其陈义过高、缓不济事而予以放弃了。同样,基督教的人格救国的主张,此时也也不能立刻见效,所以也不再被提起。
    • 五四运动使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认为救国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列宁的反帝国主义理论给国人提供了一个将感情理论化的出路。所以在20年代,反帝国主义成了中国人确认的唯一自救之途,国、共两党均以此号召人民,普罗大众目睹日本侵华步伐加紧,也对之深信不疑。在反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基督教被指控是帝国主义的帮凶,教会学校被指控侵犯中国的教育主权。
  • 无神论思想的传播
    • 民国成立后,随着留学归国的人逐渐增加,无神论思想广为流传,宣教士对世俗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忧虑成为事实。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被广泛接纳和推崇,国人不但对科学的研究和成果全然接受,甚至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价值观来重组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因而排斥一切违反自然和理性的神话传说,宗教自然不会例外。
    • 1920年,少年中国学会发起宗教问题论战,举办了一系列宗教讨论会,广邀中、外学者就「人是否宗教的动物」、「新旧宗教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新中国是否还要宗教」等问题发表意见。绝大部分学者皆认为,宗教作为历史的产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它原有的社会功能,亦可由其他东西取代。
      1. 此时国人以救国为前题,来检证宗教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宗教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宗教是否对中国有用。这些标准都是来自西方的无神论思想和科学主义,如胡适的自由主义、李石曾的无政府主义、蔡元培等的进化观念。
      2. 20世纪初的反教者大量引用西方学者的言论来反对基督教,而护教者也用西方学者的话来反驳,几乎是重复了近三、四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宗教论战。19世纪中国人反对基督教,是指控她违背传统;但20世纪中国人的反教,却是指控她违背现代科学。
    • 无神论思想如此普遍,以致一位官员对某宣教士说:「从前做基督徒的,总爱对别人说他不拜偶像。但今天这个注脚已不再能做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间的分判了。因为有更多非基督徒是不拜偶像的。」
  • 非基运动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22年4月1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借用清华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年会。一群上海学生以「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为名,反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借用中国的大学校址开会,攻击基督教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先导,奴役中国人民。这群学生通电全国各校,要求支持,各地纷纷响应。此时期大部分学者均反对宗教,支持非基运动。中国基督徒起来回应的很少。但由于是没有组织的学生运动,两个月后无疾而终。
    • 第二阶段:1924年,全国反帝情绪高涨,国共两党不断鼓吹反帝思想。非基运动卷土重来,并得到国、共两党支持,两党的刊物和外围青年组织纷纷参与。非基运动从自发性的学生运动变成政党推行政策的工具,有步骤、有规模。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争取青年人的头号对手。
    • 第三阶段: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掀起了人民强烈的反帝怒潮,排外情绪强烈,不少宣教士被迫离开中国,聚会受到干扰,非基运动趋向暴力化。1925至26年间,各地教会学校爆发了60多起学潮。国民政府支持非基运动,纵容人民骚扰教会。信奉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国家主义的青年党,都在反对基督教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因为他们所高举的民族主义,背后其实都是来自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反而是在军阀控制下的北方,非基运动受到政府的抑制,所受冲击较少。而北伐军所到之处,教会备受攻击,宣教工作或停滞、或收缩。
  • 收回教育权运动
    • 20年代提出收回教会学校教育权的团体非常多,他们各有不同的政治和教育观点,主要有三方面观点:
      1. 非宗教教育的倡议:
        • 教会学校最初的目的宣教及训练本地传道人,虽然后来教育的目的盖过了宣教,但传福音的目标仍然保留。即使是1910年自由神学盛行下的世界传教大会,与会的中国代表仍通过以教育和传教为传教教育的双重目标,教学学校宗教课程十分重视,每天早上有聚会,下午有祈祷会、学生青年会等等。寄宿学校还规定学生在星期天必须上主日学、参加礼拜。
        • 最早提出非宗教教育主张的是蔡元培,他在1912年提出宗教与教育不能并立,1922年提出宗教对人格的发展有损,同年7月,胡适提出向心志未成熟的儿童传教是一种罪恶。
        • 蔡元培等人认为教育必须以其自身为目的,不能成为别种企图的工具;教育的目标是为发展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应特定灌输一套宗教或主义,以束缚被教育者。这正是10年代开始在中国盛行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2. 破坏民族感情的指控:
        • 人文主义在20年代逐渐被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所取代。民族主义者认为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保国保种,反抗外人的侵略。因此,1922年,汪精卫指控教会学校是奴化青年、破坏国民性的工具,少年中国学会、中国共产党也有相同的主张。
        • 民族主义者指出,教会学校一方面灌输崇洋媚外的思想,又限制在校学生的政治活动,使他们成为头脑简单奴隶成性的民族,任由外人宰制;另一方面又向学生施利诱,如为他们介绍升学、就业,以至出洋,使他们甘愿受洋人役使。20年代民族主义已被简化为反帝国主义,教会学校不让学生反帝,就是彻底地禁止学生爱国。
      3. 实施教育主权的坚持:
        • 民族主义者既认为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则实施教育便成为国家所应独有的主权。
        • 教会学校设立之初,中国还没有国家的教育系统及学制,所以不同的差会都是按着其母国的学制来发展教育事业,既未得到中国政府承认、也不受其监察。20世纪初清朝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系统后,为了避免麻烦,没有要求外国人在华开办的学校立案。民国成立后,教育部规定各级私立学校必须呈报批准方可设立,但并未强制执行,教会学校也多不遵循。
        • 在华的教会学校,特别是大学,反而往往向设立该学校的差会所属的母国注册,由母国颁授学位,目的是为了使学校取得国际上被认可的地位,以方便学生将来出洋升学。但教会学校的校董会在外国、校长是外国人、学制是外国的,连学校也在外国注册,从法理上就是在华的外国学校了。
        • 教学中、小学的庞大数量,以及自成系统,使反对者侧目。1921年,北美国外传教会议顾问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f Reference and Counsel of the Foreign Missions Conference)来华调研后,建议将全国各级的教会学校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提出了宏伟的规划。该报告完成于1922年年中的非基运动期间,严重刺激了民族主义高涨的国人。
    • 20年代,收回教育权、禁止宗教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1926至29年,国民政府通过种种对教会教育管制的法令和措施,使宣教士认识到,在华开设教育的黄金时期已成过去。
    • 虽然大部分有历史及规模的大、中学校均在立案后续办,并且由传教学校(Mission School)改组为基督教学校(Christian School),但鲜有新的发展。1931年,经教育部核准立案的基督教大学共有13家:金陵、沪江、燕京、东英、岭南、辅仁、齐鲁、武昌华中、协和医学、金陵女子、福建协和、三江文理、湘雅医学。小学由于禁止设立宗教课程及活动,不少差会干脆停办。
  • 非基运动因政治而兴、又因政治而止
    • 1927年,国民党开始清党,放弃大革命时期的排外立场,政治形势逆转。由旧政治驱动的非基运动在新政治的压制下结束。
    • 此后,宋美龄带领蒋介石受洗,中国在国民政府时代政教关系良好,基督教青年会等也得以积极地参与中国社会的建设。
    • 非基运动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1.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两次号召都立即得到国人的热烈支持,人数众多,反映了背后群众心理的一致趋向。
      2. 否定基督教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思想,几乎囊括了所有当时有名的学者:胡适、陈独秀、张君勤、丁文江、粱启超、朱经农、张东荪、吴稚晖、蔡元培等等。这些人所信奉的学说和主义都不同: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持不同政见和学说的知识分子却不约而同地攻击基督教,因为他们的思想都是人文主义和无神论的产物。
      3. 非基运动的影响继续流传,在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中俯拾可见。

非基运动以后的教会(1927-1937年):自由派和基要派的分歧

  • 教会必须回应非基运动的批评
    • 对一切宗教的批评:
      1. 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反理性、反知识的。
      2. 宗教使人逃避现世,只顾来生,因而成为人民的鸦片;减低人民积极面对现实、改变现实的能力。这样往往亦成了统治者麻醉人民的工具。
      3. 宗教在现代社会已无存在的功能,它是过时的产物。
      4. 宗教通常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蔽锢人民的思想,使他们拒绝接受新知,因而不能进步。
    • 针对基督教的批评:
      1. 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 压迫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要将基督教传给中国的国家。历史上,基督教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20年代传教事业仍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
        • 差会在中国拥有大量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吸引了广大群众,使他们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或产生亲英、亲美的思想。
      2. 基督教的排他性强,天主教与更正教势如水火,不同宗派间也互相攻讦,妨碍了中国人的团结。
    • 这些批评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震撼和反响,在历史里都可找出其根源线索,所以要回答并不容易。教会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努力,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了这些攻击和挑战。
  • 教会回应的两个重点
    • 国人对基督教的挑战,使基督徒反省两个问题:
      1. 「基督教是什么?」(What does the Christian Religion mean?)
      2. 「基督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上占有何种角色与功能?」(What is the place and function of the Church in the life of China?):
    • 基督教被当时的国人指为迷信、反科学、反理性。20世纪是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一切神迹奇事皆被国人否定,基督徒亦难以招架;再加上西方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盛行,对圣经的超自然部分也不重视、甚至予以灵意化的解释。因此,教会对「基督教是什么」的回应,大都持自由主义的若干或全部观点,认为神迹并无特殊意义,基督教的重点和主题也不在这里,基督教的本质其实就是耶稣基督的博爱精神。
    • 对于「基督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上占有何种角色与功能」,教会需要回应三方面的问题:
      1. 教会与社会的关系:基督教到底是否人民的鸦片,使他们只顾来生、不顾现世呢?基督教的现世意义何在?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何贡献?
      2.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20世纪的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陷入绝望的困局中;中国人急于要的是国家的重建,及自强自救。在这个大方向之内,基督教有没有存在的地位,所占的角色又为何呢?
      3. 本色化的问题:基督教是帝国主义国家带来的宗教。在当时中国人亟亟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那基督徒应站在那一边?为了使基督教与帝国主义划清界线,必须使教会脱去外国的性质;即是说,本色化的教会必须要建立起来。
  • 教会合一的努力:
    • 基督教的分裂、宗派间的互相排斥,一直是被人诟病及攻击的地方;宗派间的互不闻问,也使基督徒不能团结合作。宗派的存在,也明显地带着西方差会的色彩,例如巴色会、巴陵会、伦敦会、安立甘会,连名字都是外国的。
    • 宗派间的合一:大部分宗派均谋求使国内由不同差会建立的教会合并在一个教会系统之内,并组成全国性的联会以统筹协调;又将宗派的名字易作较合中国文字习惯的叫法,或在宗派名称前冠以「中华」二字。1927年,英国长老会、伦敦会、公理会合并成中华基督教会总会,诚静怡任会长,会友12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新教宗派,但该宗派受自由派神学影响。
    • 事工的合一:1922年,中华续行委办会变为中华基督教全国协进会(National Christian Council of China),任务是联络全国各教会,开展中华归主运动。在抗战之前,该会共有十六个宗派的教会参加,占全国信徒人数61%。为了迎合国内民族主义的浪潮,协进会提倡废除不平等条约,促成本色化的中国教会。部份宣教士不愿卷入政治、并不认同协进会的主张,所以协进会从未得到宣教士的全面支持,在筹备中即遭美南浸信会拒绝,一些参加协进会的基要派也逐渐退出。1926年3月,内地会决定脱离,不久宣道会也表示不再参与。
  • 自治自养:
    • 经过1877年、1890年和1907年的宣教士大会,宣教士们认定必须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教会。到1919年,已经正式按立了1065名中国牧师,中国传道人逐渐从宣教士的助手变成了同事。
    • 自立运动三大模式:
      • 华南地区:在本宗派内发展自立自养教会,和差会继续保持合作。
      • 华北地区:联合与自立相结合,在组织上脱离,联合不同宗派的中国信徒,但依然和国外差会保持良好关系。
      • 华中地区:完全脱离外国教会,建立中国人的教会,不受国外差会管辖。
    • 有代表性的自立教会:
      • 1906年,俞国桢在上海建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
      • 1917年,魏保罗在北京建立「真耶稣教会」。
      • 1921年,敬奠瀛在山东建立「耶稣家庭」。
      • 1928年,倪柝声(1903-1972年)在上海建立「聚会所」,其后在各地建立聚会点。他们否认自己属于任何宗派,而只是一群奉主名聚会的人,所以没有任何名称;后来因为要向政府登记,乃用「基督徒聚会处」或「教会聚会所」等名字;又由于他们在未有名称前使用一本「小群歌集」,故亦被称为「小群教会」。到1949年已有七百间教会,信徒超过七万人。倪柝声在美以美会(卫理公会)受婴儿洗,但在独立宣教士和受恩的影响下,神学源头是英国普利茅斯弟兄会(达秘和乔治)和内里生命派(盖恩夫人、宾路易师母、慕安德烈、史百克)。
      • 1933年,王明道(1900-1991年)在北京建立「基督徒会堂」。王明道是在英国伦敦会的学校读书,重视圣经的教导和基督徒生活,反对自由派神学。他不在意建立大教会,对接纳信徒受洗非常谨慎。他坚持敬虔的信徒才能参加诗班,否则宁可不用诗班。他的教会不用牧师的头衔,也不庆祝圣诞节。他极力避免金钱对教会可能造成的侵蚀,不受宗派观念的局限。他也不随便请外人来讲道,一定要清楚这人的信仰和生命。他不认为通过社会活动来改良社会是教会的职能,所以他的教会不参加社会活动,不搞募捐。
    • 自立教会的特色:
      • 创始人若与原差会或宣教士有过节、或对原属宗派不满,对国外的礼仪和神学思想反叛会比较大,例如组织独立、传道人毋须按立、守圣餐时以擘饼形式等。
      • 创始人大都是奋兴布道家,强调感情的投入过于理性的知识,管理教会采取家长制、训练信徒采用学徒制,但在系统、严谨的神学训练相对比较缺乏。
      • 部分教会与西方宗派及教会历史传统割裂,跟随本教会领袖,造成反学术、反神学、非历史化的倾向。
      • 部分教会轻视神学传统,自称直接从圣经领受所有真理,虽然按字面释经、却只是按中文字义释经。但他们信仰的重点不在神学思想上,而是在生活的应用上,强调行为的改变,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 倪柝声、王明道和宋尚节受到来华基要派宣教士的影响,虽然没有与国外的基要主义运动发展深入、直接和持久的组织联系,但却发展出中国本土的基要派神学及组织,成为与自由派对抗的重要力量。
      • 20年代非基运动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教会自治自养最迅速发展的时期。外国宣教士撤退时,本土自立教会却乘时而起。
      • 20年代末至30年代,民族主义对基督教的攻击放缓,教会自治自养的努力也放慢了。但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来华的宣教士及经费明显减少,许多医疗、教育、慈善事业均告萎缩或停顿,很多从前受差会资助的教会也要被迫自养。有些教会辞退受薪的传道人,由义工取代全职传道。
  • 华人宣教:
    • 1925年,石美玉医生和胡遵理教士创办伯特利布道团,1931年宋尚节(1901-1944年,美以美会背景)加入,领导人是计志文(1901-1985年,美以美会背景)。他们的布道工作足迹及全国、香港及东南亚,信主人数极多,帮助不少地区的教会复兴。
    • 20、30年代的中国教会兴起了不少奋兴布道人才,王明道、倪柝声建立教会,宋尚节游行布道。他们大都不接受固定月薪,而是仰赖信徒的爱心接济,过信心的生活。对中国教会的整体发展而言,他们无论在宣教效果和属灵的影响力上,都超过了同时期的所有宣教士,塑造了日后中国信徒的属灵观念和信仰模式。
  • 本色化(Indigenization):
    • 本色化指将基督信仰与传统文化连上关系,尽量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谐协调地互存互长,包括礼仪和神学两方面。
    • 礼仪上的本色化:19世纪已有不少传教士朝此方向努力,如教堂以庙宇形式建筑、传教士穿华服、遵守华人习俗男女分坐等。20世纪初一些中国基督徒学者如刘廷芳、许地山、蒋翼振等尝试朝礼仪本色化的方向而努力,创办「紫晶」杂志,发表许多由中国信徒写作的诗歌、祷文,并探讨适合国人崇拜仪式,其中有若干突破和成就。此外,如「普天诵赞」等诗集所收录部分由中国信徒创作的歌曲,也成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 神学上的本色化,大致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是由中国人写出一套符合他们的思路和关怀的神学。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面。
    • 要整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做法有多种:有从最原始的「人有我有」主义(Me-tooism)入手,即强调基督教讲的东西,中国人很早已讲遇;反之亦然。以此来认定东、西方圣人心本相同,消除国人对基督教的抗拒。例如指出基督教之上帝即中国古时的「天」、基督教与儒家文化同样注重孝道、中国的「仁」即基督教的「爱」、两个信仰皆有「己欲立而立人」的道德金律……等。比较进一步的,是看到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分别,各自有其独特性质,因而主张互相补充。补充之法有二:一是指出儒家文化在那些地方有缺陷(如缺乏超越神观、对人性的黑暗面体会不足),和基督教可有的贡献;二是将基督教的「西方文化外衣」脱掉(如「非希腊化」的主张),还原一个原始基督教来,与中国文化结合。
    • 北京证道团成立于1920年,由一群基督徒知识分子组成。目标一是证道,证明基督教如何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二是改革教会内部的问题,如教会的信仰内容、组织、制度、仪式等。他们办了「生命」月刊,后与另一份刊物合并易名「真理与生命」。
  • 自由派和基要派对社会问题的两种回应: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基督徒身份及教会在世的角色的不同理解,使教会分裂为两个阵营:
      1. 基要派:在中国也被称为属灵派,他们坚持圣经无误,强调个人内在敬虔,关心人的灵魂得救,不对社会问题作具体直接的回应,而是等待基督再来。他们相信人的社会问题只是属灵问题的副产品,虽然信徒在社会上有应尽的责任,但最大的任务却是传福音、救灵魂。他们对自由主义的教导日感疑惑。
      2. 自由派:他们否定圣经无误,接受社会福音,主张信徒参与社会改革,实践基督爱的精神,并使社会福音化,盼望在地上建立神国。他们认为这是教会对社会最大的责任,也是信仰对中国的意义。他们对自由主义的教导持开放态度,如进化论、圣经批判、信仰比较等等。
    • 19世纪的来华宣教士大都是属于基要派,持守欧洲的敬虔主义及美国奋兴运动的思想,强调世界的腐败、个人灵魂的得救、以及对永生的盼望。1910年代,自由派神学引起宣教士们的关注,担心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取向,导致福音精神被歪曲。但那时没有出现公开的争议。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来华宣教士,不少受到美国社会福音思想的影响,一面致力于个人布道、一面参与改造社会,注重通过教育改变人心。1920年以后,超过一半的宣教士投身于教育事业。
    • 1920年以后,若干海外留学的中国信徒将自由派神学思想带回中国,两派的纷争从北美延申到中国,分歧公开化并尖锐化,以内地会为主的基要派组成「中华圣经联会 The Bible Union of China」。1922年以后,基要派与新派的论争日渐加剧,虽然基要派仍然坚持合一的理想,但对以往的合一模式保持警惕。而中华全国基督教总会、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则受到自由派神学影响。
    • 社会福音思想影响了一些中国信徒,如吴耀宗(1893-1979年)、赵紫宸(1888-1979年)、吴雷川(1870-1944年)等,他们的目的与共产主义很相似。而青年会则成了社会福音的主要阵地,推动社会改革工作,例如扫除文盲、公民教育、社会救济、工人运动等。但中国信徒所信奉的社会福音与美国不尽相同,并不像美国人一样乐观地认为天国可以实现在地上。他们着重福音的社会意义,是因为当时中国最迫切的需要。但30年代以后,有些人逐渐认为:信徒应该参与社会,但不应抱太大期望,因为在人犯罪后,社会已经是一个罪恶的社会了。
    • 如同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一样,20世纪的中国基督徒也经历由文化取向的关怀到社会取向的关怀。他们最初认定福音对中国的贡献在改变国人的自私、软弱、无能,从而改变整个社会。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基督本身,是基督那种勇敢面对罪恶、向恶势力挑战、对真理抱有极大执着与毅力、热爱人类的精神。他们认为这种精神可以激发及鼓励国人去面对社会、改造社会。与此同时,他们也积极关心本色化的问题,基督教如何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生活相调协。但是到20年代末期,教会领袖已从本色化问题的关注转到对社会的具体问题的探讨,如基督教与革命等。
    • 这一时期,基督徒发起许多社会改革工作,如禁毒、禁酒、禁赌、救灾、改良风俗、乡村建设等,如:「中华民国拒毒会」、「道德会」、「南京改良会」、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徐宝谦的江西黎川实验计划等。基督徒也努力面对中国人的苦难,参加反帝运动,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青年会大力推行公民教育,与上海各教会团体组织了「基督教战地难民救济会」,从事战区服务工作。
    • 中国基督徒在此时期的各项工作都非常努力,局部的成就也不少,但总体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在当时的个危难环境中,任何改良性的工作都不可能立刻产生很大的效果。改良主义无法扭转全局的命运,因此,30年代以后,有部分基督徒从社会改革的奋斗转向政治革命,要求对中国作全盘的改造。
    • 关注社会问题的基督徒,一方面是受自由神学和社会福音的影响,一方面也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如:吴耀宗在30年代已有转向政治革命的倾向,但仍然拒绝接纳暴力革命;但到40年代中叶,他开始接纳暴力革命的形式。这转变并非基于任何圣经或神学的理由,纯粹是现实的考虑。他发现,不管自己高兴与否,暴力已存在于世界中;所以他认为基督徒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以暴力去消灭暴力,二是放弃使用暴力而让现存的暴力继续存在。他抉择了前者。
    • 中国并无真正的社会福音派,现实的考虑才是真正左右其行动的抉择。因此,这些信徒缺乏自身的神学反省,信仰很容易被外间的挑战所动摇,悲剧往往由此产生。
    • 以王明道为首的基要派牧者认为,信徒唯一重要的任务是传福音,不应浪费精力于文化或社会。他们对时局的回应是:
      1. 不可以忠于信仰与文化两个主人;
      2. 基督徒一定要与旧人及其生活方式全然割断,文化改造实际上是被世界欺骗;
      3. 基督来不是要改造世界,而是要摧毁它;
      4. 基督徒若真要改造世界,只有透过好行为来为基督作见证,而不是实际事务的参与。

抗战和内战(1937-1949年):自由派和基要派的两种成长路线

  • 自由派和基要派在抗战中的不同反应
    • 自由派的协进会、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都积极投身抗战救亡的各项服务,十分活跃。
    • 基要派的领袖并不主张通过人为的努力来救国。倪柝声提醒信徒不应该过分注意战事,而应该在艰难中多传福音,寄希望于基督再来。但基督徒聚会处的成员们也以各种方式参加救亡工作,但他们不是忙着避难,乃是忙着传道,在抗战时期足迹遍布各地,包括内地和边疆,比以前的影响更大。
  • 沦陷区:教会被迫完全由中国牧者和信徒带领
    • 1941年底之前,欧美各国仍保持中立国的地位,宣教士可以自由出入、继续宣教。欧洲国家因欧战逼近、经济不景气而大量削减拨款,宣教事业被迫缩减。
    •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1200名宣教士被关进集中营,沦陷区的教会被迫完全由中国牧者及信徒带领。
    • 日伪政府要求华北教会脱离西方差会,整合为超宗派的统一教团,以方便控制。部分教会领袖与日军合作,成立华北基督教联合会和华北中华基督教团,理由是:挽救时艰、保全教会,争取发展空间。
    • 抗战期间,王明道一直留在北京继续竭力传道。他拒绝加入华北中华基督教团,并做好了被拘捕和教堂关门的准备。但日本人并没有继续强迫他,反而表达了对他个人的钦佩。
    • 罗马教廷保持战时中立政策,并获得日本和国民政府认可。1944年8月,被关押的天主教外籍教士大部分获释。
    • 东正教会采取亲日策略,与日军控制下的「俄侨防共委员会」关系密切,为日军举行的集会上祈祷、演讲。
  • 后方:中国信徒独立拓展瘦身的教会
    • 促进了学生福音事工:逃难者中青年学生最多,部分是到后方报国,部分是随学校迁徒。他们离开家人,一切的接济亦告中断。美国援华会(United China Relief)委托基督教青年会进行学生救济工作,世界学生联盟与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也在英、美等地筹款设立救济基金,交托基督教青年会分派。青年会对学生提供全面的照顾,积极开展学生福音工作。抗战后期学生福音事工兴旺,王明道、赵君影都起了很大作用。1945年7月成立「全国基督徒大学生联合会  China Inter Varsity Evangelical Christian Students Fellowship」,赵君影担任总干事。
    • 促进了边疆福音事工:由于教会西迁,接触到从前鲜有人留意的边疆少数民族,因此产生了向少数民族传教的异象。「边疆服务团」专门从事布道及服务性事工,边疆宣教工作的异象在抗战结束后仍然,其中一位便是写了「献给无名的传道者」的边云波。
    • 促进了自立、自养:由于缺乏外来援助,教会的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均大为缩减,经济负担较轻,所以这一时期教会自养较为成功。大部分宣教士都没有撤退到后方,所以抗战期间后方教会的发展几乎全部都由中国信徒策划、领导。
  • 抗战胜利后:财产使教会重新倚赖钱财
    • 各教会机构相继回迁,教会学校亦迁回及复课,但反而面临财政困难。由于房舍财产受到严重的破坏,亟需大量金钱修残补缺,但信徒所能捐献的实在有限,教会只有更多地仰赖外国差会的援助。无法从国外筹集资金的机构被迫关门,教会小学大多数都无法复课。
    • 德国差会所开办的教会被被视为敌产,信义会等差会所设的教堂被中国军队占领,1948年年底才归还。
    • 一些有能力寻求外国支援大、中学校、教会医院等,对外依赖大大增加。到1949年,中国教会极大地依赖外国、尤其是美国差会的援助,自养能力大大退步。
  • 内战时期:教会不同的应变措施
    • 1948年,政权变更的阴影笼罩全国,各差会及教会纷纷制定各项应变措施。
    • 部分教会团体撤离中国,转移至香港续办。不少差会将其总部及重要机构迁往香港,重要档案、房地产契据、有价证券转到香港存放或存入香港银行;
    • 将年轻的宣教士调往香港及东南亚发展新的工作,年长的宣教士留下坚守。来华宣教士从1947年的3500人减少到1949年的1700人。
    • 加紧宣教,训练中国传道人和平信徒领袖、增加圣经知识的教导。
    • 大量印刷、派发圣经和属灵书籍。教会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不留钱、不留纸、大量印,运书到各地倾销。
    • 信奉社会福音的基督教青年会出版部主任吴耀宗(1893-1979年)为首的「进步力量」主张对基督教进行改造,对新政权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 协进会通过吴耀宗与中共沟通关系,1949年6月提出要彻底实现基督教社会主义。10月10日,协进会发出「给全国基督徒的第三封信」,表示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纪元。
    • 1949年6月30日,罗马教廷圣职部发布反共产主义法令。
    • 1949年,中国天主教有信徒327万人,神职人员14358人教堂25000处;新教有信徒90-100万人,神职人员22964人,教堂7000处;东正教有信徒30万人,神职人员300人,教堂300处。

改造、文革和改革开放(1949-2000年):显露两种工程

  • 改造时期:自由派草木禾秸的建造被显露
    • 教会在战兢恐惧中迎接新政权的来临。但在最初的数月间,新政权并未予教会太大的干扰,宗教活动、教会学校、医院仍可继续。教会人心稍安,纷纷努力在各个方面去适应新的时代。
    • 1950年6月13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控诉美帝国主义利用基督侵略中国之罪行」一文,两星期后韩战爆发。
    • 1950年8月,吴耀宗起草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主张肃清基督教内部的帝国主义影响。到1951年年底,签名达到32万多人,占即全国信徒的45%以上。
    • 1950年10月,中国参加韩战,11月开始驱逐宣教士。美国冻结中国在美财产,中国则没收美国在华财产,其中大都是教会拥有的教堂、学校、医院。
    • 1951年4月,中国政府要求教会拥护政府的政策,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检举、控诉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分子和反革命败类。
    • 1954年7月,经历了多次控诉、改组和三反五反,教会已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吴耀宗出任主席。
    • 大宗派由于拥有大量学校、医院,断绝外国差会的援助之后,很快全面崩溃,被纳入三自阵营内。相反,当时已经自立、自养、自传的本土教会,却成了最反对三自爱国运动的基要派,如王明道、倪柝声和敬奠瀛领导的教会。
    • 王明道拒绝参与三自运动,因为他认为三自会的神学基础是不信的自由神学。由于王明道的正直不阿、与日本人斗争的名声远近皆知,基督徒会堂本身就是自立教会,所以打倒他是不容易的。1955年8月,王明道被捕,次年9月认罪获释,但出狱后又因拒绝与三自合作而再次入狱。如此反复八年,最后被判无期徒刑,这反而使他绝处逢生,灵性上得到极大的复兴,自此以后,宁肯死在监狱,也不说一句谎话。
    • 当时的基要派反对三自的理由,是反对与不信派联合,但避免触及政教关系。反而使一些天主教会神父没有民族主义包袱,直指建造地上天国的总路线是敌基督的乌托邦,如龚品梅主教(1901-2000年)被判无期徒刑,1988年才获释。
    • 1955年10月29日,政府宣布三自以外任何基督教活动皆属违法。
    • 1956年1月,在五反运动中被捕的倪柝声被指控支持帝国主义及国民政府、反对民众运动、败坏青年、破坏生产、犯淫乱等罪,被判刑15年,1972年死于狱中。4月,小群教会改组加入三自。
    • 至此,改造教会运动在组织上已经完成,三自运动的参加者动机各不相同。而在三自教会之外继续聚会的信徒被称为家庭教会,他们把顺从执政党高过顺从神的三自看作不贞洁的教会。家庭教会与三自教会之间长期对立,并非因为宗派或教义之争,而是因为政治力量扶植自由派在教会掌权。
  • 在凯撒和上帝中间挣扎的三自教会:
    • 三自教会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均紧跟形势,但1966年文革开始后仍遭禁止,牧师和传道人被批斗、劳改,吴耀宗、赵紫宸等当初积极推动三自爱国运动的人等均未幸免。
    • 1971年4月,出于外交的需要,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安排外宾参加宗教活动。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8月,一些在劳改的牧师和传道人被派回广州负责接待来防的外国宗教人士。
    • 1977年10月,出于统战的需要,叶剑英提出要正确执行宗教政策。
    • 1979年4月,宁波教会成为文革后第一间重开的三自教会。9月17日,吴耀宗病逝。
    • 1980年1月,由于国际压力,王明道被释,但没有平反。因为没有平反,他不愿意出狱,政府只好用计将他骗出来。1991年去世。
    • 1980年2月,中国三自会常委会恢复活动,10月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负责教牧工作。自由派人士丁光训(1915-2012年)出任两会主席,他主张「因爱称义」,否定圣经中的神迹。
    • 1991年2月,中国基督教协会成为自由派的世界基督教协会WCC会员。
    • 1991年12月,基督教两会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约有信徒500多万人。
    • 1997年,三自会撰文介绍,中国有基督徒1,000-1,400万,牧师1,500名,其他全职教会事奉人员16,500人。自三自恢复以来,发行圣经约1700万册。
  • 复杂的家庭教会:
    • 家庭教会长期处于地下和半公开状况,情况复杂、难以准确统计。不同的家庭教会的属灵背景和属灵光景可能完全不同,包括福音派、基要派、改革宗、灵恩派、自由神学、成功神学、安息日会等等。由于相对缺乏牧养资源和训练有素的传道人,家长制比较严重,容易滋生极端、异端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邪教。因此,不可因部分信徒的美好见证而以偏概全,美化和理想化家庭教会的整体状况。
    • 中国教会在1949年以前,已经出现严重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所以神允许用逼迫来拆毁草木禾秸的建造。无论是三自还是家庭教会,老一代基督徒都面临逼迫,有人至死忠心,也有人软弱跌倒。但并不是至死忠心的,就等于信仰纯正;也不是反对自由主义,就等于没有民族主义。
    • 80年代以后,国内不再有全面逼迫,局部或零星的逼迫时有发生,但原因非常复杂:有人因信仰受逼迫;有些人是因为行为的破口而被抓住把柄;有人在狱中刚强,出狱后却被名利击垮;有人主动挑战政府,把殉道当作属灵追求或属灵资本;有些甚至是极端、异端或邪教。
    • 90年代以来,各地家庭教会发展迅速,人数急剧增长,但并不能称为建立在真理和生命基础上的属灵大复兴。许多地方所传的并非纯正的福音,而是内心平安、健康成功、家庭和睦、道德完善、社会改良等廉价福音。因此,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家庭教会的异端和世俗化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因此,我们不可刻意偶像化家庭教会,家庭教会需要褪去光环、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不可自认为只有自己在为主背十字架,才能健康成长。目前大部分家庭教会还需要继续建立牢固的真理根基。
  • 神借着抗战中兴起的学生事工,结出了海外华人教会的果子:
    • 1922年,赵君影(1906-1996年)在非基运动中信主。
    • 1938年,赵君影在西南联大开始做学生工作;
    • 1944年,赵君影、艾得理(David Howard Adeney,1911-1994年)、于力工(1920-2010年)和江守道(1915-)一起在重庆推动中国学生归主运动。
    • 1945年7月,在重庆成立全国基督徒大学生联合会,赵君影任第一任总干事。许多学生以后成为著名传道人,如陈终道(1924-2010年)、滕近辉(1922-2013年)。
    • 1945年-1950年,神在沿海地区借着学联会的工作带来复兴。
    • 1948年,赵君影前往香港建立香港培灵学院和新加坡神学院。1956年移民美国,推行中华归主运动。
    • 1950年以后,在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宣教士秉承内地会精神,通过大学对面建教堂和学习英文圣经等方式积极培养本地人才。台湾成立了校园团契,香港成立了学生福音团契。
    • 1960年-1970年,大量港台留学生出国,在海外开始华人查经班。70年代之后,查经班渐渐发展成海外华人教会。
    • 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大陆留学生到海外接触福音并纷纷信主。
    • 1989年以后,大批大陆学生和学者信主,这是中国学生事工的重要转折点,大批知识分子在海外信主并委身事奉。
    • 2000年以后,海外留学生有机会回到国内,将福音从海外带回中国。

二十一世纪:三自教会、家庭教会和新兴城市教会都要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 三自教会的分化、与家庭教会的交流:
    • 三自教会的领导阶层并不能代表基层教会和信徒的属灵光景。
    • 基督教两会是国家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自由派神学是领导阶层和神学院教授的主流思想。他们主张少提神迹、复活、因信称义、基督再来审判,因为这些教义把不信的人当成罪人,会分化群众团结、破坏人民感情。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就是建立人间天国,所以不需要基督的教赎,更不需要基督再来审判。
    • 基层三自教会的信徒和牧师大都持守传统的福音派神学,尤其是沿海教会历史悠久的地方,信徒比较能分辨自由神学。随着信息的开放,大多数基层教会经常是表面上服从官方的立场、实际仍保持教会自主。一些地方的三自教会与家庭教会关系良好,私下常有交流。
    • 2018年3月,基督教两会出台《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提出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深入挖掘圣经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圣经研究人才,为重译圣经或编写圣经注释打下坚实基础。
    • 2018年4月,国务院《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介绍:中国有信教公民近2亿,宗教教职人员38万余人。佛教人数难以精确统计,教职人员约22.2万人,寺院约3.35万座。道教人数难以精确统计,教职人员4万余人,道观9000余座。伊斯兰教2000多万人,教职人员5.7万余人,清真寺3.5万余处。天主教信徒约600万人,教职人员约0.8万人,教堂和活动堂点6000余处。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教职人员约5.7万人,教堂和聚会点约6万处。
    • 2019年4月,基督教两会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约有信徒3800多万人(其中已受洗2500万人),教堂6万座,圣职人员(牧师、教师、长老)1.4万余人,专职传道员约2.2万人,神学院校22所。自三自恢复以来,发行圣经约8000万册。
  • 新兴城市教会:
    •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三自教会和传统家庭教会的新兴教会,他们不在官方教会的体制之内,比三自教会更加渴望自由和独立,比传统家庭教会更加公开化、更加重视文化使命。这些教会的传道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律师、大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归国留学生或移民,有一定的神学基础。
    • 新兴教会大部分信徒的文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有些信徒忽视教会的传统和神学,对教会没有委身,不固定聚会;有些信徒寻求的只是内心平安、亲子关系、夫妻之道、健康成功,甚至只是文化基督徒;有些信徒生活方式中产阶级化,并没有背起十字架跟随主的生活实际,只重视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症、抑郁症等现实问题,而不是属灵生命和大使命。
    • 有些新兴教会是非建制的、文化性的,无法成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 有些新兴教会重视体制化和公开化,神学上认同改革宗,体制上采用长老制,在三自教会体系之外进行登记。
    • 有些新兴教会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受到政府的限制而发生冲突。一些主张民主、宪政的人士牵涉其中以后,往往使事件政治化。
    • 有些新兴教会分门别类,把自己定位为面向中产阶级或知识分子,使低学历、体力劳动者被边缘化。讲道越来越像上课,却缺乏直指人心的圣灵能力。
    • 有些新兴教会靠成功神学、恩典福音或灵恩教导来吸引人。
    •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泛滥和新纪元思想的流行,韩国异端也纷纷进入中国、建立城市教会,如万民中央教会、母亲上帝教(又称神的教会、证人会)、新天地耶稣教、救赎派寻迷羊(包括马可楼、以马内利教会、好消息宣教会)、庇哩亚派等等。

思考问题:

  • 对于20世纪初以来中国教会在两种救赎和两个国度之间的不同选择,应该作怎样的属灵反省?

视频资料

  1. 近代教会史-清末民初的中国教会-庄祖鲲(27分钟)

  2. 中国教会历史-民国前后的中国教会(1)-苏文峰(27分钟)

  3. 中国教会历史-民国前后的中国教会(2)-苏文峰(22分钟)

  4. 中国教会历史-抗战前后的中国教会(1)-苏文峰(31分钟)

  5. 中国教会历史-抗战前后的中国教会(2)-苏文峰(34分钟)

  6. 中国教会历史-一九四九年前后的中国教会(1)-苏文峰(33分钟)

  7. 中国教会历史-一九四九年前后的中国教会(2)-苏文峰(24分钟)

  8. 中国教会历史-海外华人教会现状(1)-苏文峰(35分钟)

  9. 中国教会历史-海外华人教会现状(2)-苏文峰(13分钟)

  10. 中国教会历史-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1)-苏文峰(35分钟)

  11. 中国教会历史-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2)-苏文峰(27分钟)

  12. 近代教会史-现代海内外华人教会-庄祖鲲(27分钟)

第11单元:二十世纪的世界教会——从不列颠和平到全球化时代

环境挑战:

  • 一个泉眼出来的两样水
    • 极权主义美学
    • 「一个人能以跟随军乐在队列中行进为乐,单凭这点就足以让我鄙视他。给他大脑纯属误会,一根脊髓就够他用了。文明的这个瘟疫区应当尽快废除。由命令出来的英雄主义,毫无意义的暴行,以爱国主义为名的一切危险胡话,令我深恶痛绝!That a man can take pleasure in marching in formation to the strains of a band is enough to make me despise him. He has only been given his big brain by mistake; a backbone was all he needed. This plague-spot of civilization ought to be abolished with all possible speed. Heroism by order, senseless violence, and all the pestilent nonsense that does by the name of patriotism–how I hate them!」——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The World as I See It》,1935年)
    • 自由神学的恶果:从德国出来的一个神学、两个主义
  • 20世纪是怎样一个世纪:
    • 20世纪是罗马沦陷以后世界秩序变化最大的世纪。始于不列颠和平,由英法为首的20多个新帝国主义领导全世界;结束于全球化时代,苏联瓦解、中国崛起,美国领导世界。
    • 20世纪是人类尝试用各种形式的人间天堂代替天国的世纪(因为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了)。
    • 知识爆炸:教育普及,全球识字率提升到80%,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视、汽车、飞机、核能、激光、太空探索、个人电脑、基因改造、Internet、电子游戏,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生活。
    • 人口增长:医疗技术进步,杀虫剂、化学肥料提升农业产量,世界人口从16亿增长到61亿。
    • 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水资源枯竭、大规模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
    • 军事冲突全球化: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后冷战冲突和恐怖主义,人类首次拥有毁灭地球的能力。
    • 经济危机全球化:1929年大萧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美国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 民族主义和非殖民化:二战后殖民主义因美苏的介入迅速瓦解,但遗留的矛盾却让战争不止。
    • 共产主义实验失败:资本主义自我修正,东方向右转,西方向左转。
    • 流行文化:城市化、全球化、世俗化,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导致文化趋同(Cultural homogenization,McDonaldization,Coca-colonization),流行文化(好莱坞、百老汇、摇滚、流行音乐、快餐、大型商店和Hip-hop)冲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拜金主义流行全球。
    • 后现代现象:理性主义幻灭,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崛起。抽象派、印象派、立体主义、行为艺术步入殿堂。女权主义高涨,边缘价值主流化。人口流动全球化,使得国界、种族变得模糊,造成西方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
  • 教育:19-20世纪最重要的属灵战场
    • 自由神学和人文主义公立教育里应外合,19世纪攻陷欧洲,20世纪掳掠美国。
    • 1806年,拿破仑占领柏林,普鲁士惨败,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1810年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建立柏林大学(自由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任教),主张自由办学,改革原来贵族教育、骑士教育、平民实用教育的等级式教育体制,建立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制度,主张培养具有个性和特点、又全面发展的完人,使德国成为欧洲各国效法的教育的麦加。1908年,蔡元培(1868-1930年)留学莱比锡大学3年(因为没有柏林大学要求的中学毕业证),间接引进洪堡的自由、学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的大学理念,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1820年代,英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年主张建立公立教育制度,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 1837-1848年,「美国公立学校之父」霍拉斯·曼恩(Horace Mann,1796-1859年)担任麻省教育厅长时将欧文的理念引入美国。
    • 1896年,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创立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后来混合了苏联式概念与心理学,大大提升了这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力,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
      • 杜威于1904-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任教,成为胡适(1891-1962年,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冯友兰(1891-1962年,清华文学院院长)、郭秉文(1879-195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年,南开大学校长)、陶行知(1891-194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蒋梦麟(1886-1964年,北大、浙大校长,教育部长)的导师。1919年,胡适、蒋梦麟、郭秉文邀请杜威到中国巡回演讲15个月,使他的实用哲学中国形成风潮,被有识之士视为民主和科学的象征。
      • 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主张「连续性」和「做中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
      •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认为个体的自我实现本身是最终的目的,即「无用之用」。
      • 1933年,杜威签署了《人文主义宣言 Humanist Manifesto》,34名签署人中有一半是一神论者( Unitarians)。该宣言将人文主义视为一种新宗教,以超越和取代神本宗教,阐述了关于宇宙学、生物与文化进化、人性、认识论、道德、宗教、自我实现、自由、社会公义等十五项主张。宣言的第一条是:宗教人文主义者们认为宇宙自存而非被造。Religious humanists regard the universe as self-existing and not created.
      • 杜威成功地改造了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用人文主义宗教代替了基督教,促使美国基督教信仰从内部崩溃。《人文主义宣言》的另一位签署人查尔斯·波特(Charles F. Potter)宣称:「教育是人文主义最有力的盟友,每所美国公立学校都是人文主义的学校。那些每周聚会一小时、只教一小部分孩子的主日学,能用什么来阻止每周五天人文主义教学课程的浪潮呢? Education is thus a most powerful ally of humanism, and every American school is a school of humanism. What can a theistic Sunday school’s meeting for an hour once a week and teaching only a fraction of the children do to stem the tide of the five-day program of humanistic teaching?」(《人文主义,一种新宗教 Humanism, a New Religion》,1930)
      • 196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在学校中祷告和读圣经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不准建立国教的条款。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1958-1981年任职)抗辩说:这个禁令「不是在实现国家中立,而是在建立世俗主义宗教。not as the realization of state neutrality, but rather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ligion of secularism.
      • 2005年,里根总统最喜爱的《人事 Human Events》杂志邀请15位保守派专家和公共政策学者评选出「19至20世纪最有害的10本书 Ten Most Harmful Books」:《共产党宣言》、《我的奋斗》、《毛主席语录》、《金赛性学报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资本论》、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大事:
    • 1875年,海伦娜·彼罗夫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von Hahn,1831-1891年)在纽约创立神智学协会(Theosophical Society),是新纪元运动的源头。
      • 新纪元(New Age)指即将来临的宝瓶座年代,被认为是地球和人类意识转变最大的时代。某些特定日子所发生的事件意义重大,标志着宝瓶座年代的到来。
    • 1896年,Charles Sheldon在小说《In His Steps》中提出What Would Jesus Do。
      • (二十一世纪北美流行的WWJD运动就源于此),神学背景来自循道会的圣洁运动。
      • 华特·饶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1861-1918年)受此影响,1907年成为社会福音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人。
      • 社会福音运动始于1870年代,1920年代之前流行于美国和加拿大,将基督教伦理用于解决贫富不均、贫困、酗酒、种族冲突、童工、学校教育不足、工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等社会问题,
    • 1901年,灵恩运动第一波:
      • 美洲循道会圣洁运动成员、堪萨斯州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 Bible School)创办人查理·巴翰(Charles Fox Parham)的一位女学生突然开始说方言,据说三天只能讲汉语与写汉字。巴翰从此开始教导学生追求五旬节的经历,为说方言是受「灵洗」的证据,这方言主要指普通人没有办法听懂的语言。
      • 1906年,巴翰的门生西摩(William Seymour)在洛杉矶带领亚苏撒街复兴运动(Azusa Street Revival),说方言、打滚、喊叫,从此「五旬节运动 Pentecostalism」传遍美国,陆续传至北欧、英国、德国、印度、中南美洲等地,分裂出许多新的宗派。
    •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 1904年,美国人申请电动洗衣机专利。
    • 1904年,约翰·杜威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直到1930年退休,
    • 1906年,美国人开始在工厂使用空调。
    • 1906年,加拿大人范信达在美国透过无线电播送第一套广播节目。
    • 1908年,美国福特用装配线生产福特T型车,成为第一种普及化的汽车。
    • 1910年,爱丁堡宣教会议(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标志着现代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始。
    •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 1914-1918年,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挑战大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重要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都卷入战争,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瓦解,英国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 列宁的外祖父是犹太人,1924年列宁去世前,俄共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中有3位犹太人(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德共创始人罗莎·卢森堡、首任全俄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红军的创始人托洛茨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诺维也夫、克格勃的创始人捷尔仁斯基、彼得格勒契卡主席乌里茨基、协助国共合作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都是犹太人。
      • 《犹太人的世纪 The Jewish Century》指出,第一届俄共中央委员会中45%是犹太人,第一次苏维埃全国大会31%的布尔什维克代表是犹太人,红军军官40%是犹太人,1935年秘密警察干部38.5%是犹太人。
      • 莫斯科首席拉比雅各布·马泽赫(Jacob Maze)说:「托洛茨基签按揭,勃朗施坦还贷款。It’s Trotsky who signs the mortgage [of revolution] but it’s Leiba Bronstein who has to pay up for it.」(勃朗施坦是托洛茨基的犹太名字)
      • 今天,大多数美国犹太人自认是自由派,支持民主党,把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女权主义当作世俗的弥赛亚运动。历史上,这种运动总是以反犹主义告终,如纳粹德国。
      • 左翼犹太人控制美国主流媒体和好莱坞,许多领导BDS运动(抵制、撤资、制裁运动,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movement)支持巴勒斯坦、制裁以色列的都是左翼犹太人。
      • 以色列建国71年,左翼政党执政长达45年,直到左派与巴解的和解政策完全失败。目前是右翼。
      • 犹太人左倾的两大原因:1、长期被歧视、压抑(同情心);2、受教育程度高(人文主义)。
      • 最有影响力的右翼也是犹太人:当代市场经济理论鼻祖的米塞斯、其学生哈耶克,捍卫开放社会的波普尔,普及自由经济理论的弗里德曼,提倡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价值的安兰德,《评论》(Commentary),《标准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右翼政治评论家克劳萨默(Charles Krauthammer)。
    • 1918年,美国首次销售电冰箱。
    • 1919年,英国人的日食观测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深刻地改变了物理学的基础,迫使科学家意识到宇宙比以前认为的要复杂。
    • 1919年,「近代神学之父」巴特出版《罗马书释义》,用新正统神学来代替自由神学。
    • 1920年代,日本大正民主、德国魏玛共和,但不久先后走上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
    • 1922年哲学船事件。5月,列宁要求捷尔任斯基将支持反革命的知识分子驱逐出境;8月,100多名知识分子分别乘两艘德国船,从苏联彼得格勒被驱逐。
    • 1922年,苏联人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1888-1925年)推导出大爆炸方程,1924年被美国人哈勃观测到。
    • 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德、意、日极权主义崛起,对外扩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1937年淞沪会战、1938-1939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
    • 1936年,16万人通过电视观看柏林奥运会。二战以后电视普及。
    •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2年,美国福音派成立福音派全国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
    • 1945年,美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1945-1991年,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 1947-1951年,马歇尔计划,美国帮助欧洲盟国恢复经济。
    • 1947,印巴分治,非殖民化运动遍及全球,20年中有50个前殖民地独立。
    • 1947年,Oral Roberts开始教导成功神学,将信仰定律解释为「祝福条约 blessing pact」,神将把奉献返还七倍。
    •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叙约黎伊沙也巴联军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复国。
    • 1948年,普世教协WCC成立。
    • 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验成功。
    • 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
    •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 1951年,世界福音联盟WEA成立。
    • 1951年,美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1952年,山达基教(Scientology,科学神教、科学教)创立,是新纪元大杂烩的一部分。
    • 1953年,苏联氢弹试验成功。
    •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联军进攻埃及,苏伊士运河危机。
    • 1960年代,灵恩运动第二波:
      • 「五旬节运动」发展成「灵恩复兴运动 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被称为「新五旬节运动 Neo-Pentecostalism」或「第二波」。
      • 第二波仍然强调「灵洗」的必须与「说方言」的重要,但不像第一波那样坚持「说方言」为绝对的表记,所以并未产生新的宗派,却渗入了每个主流教会宗派,影响比第一波更深远,
    • 1961年,苏联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
    • 1961年,美国卷入越战。
    •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 1962-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 1963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年)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成为著名的民权运动领导者。
    • 1965年,英特尔提出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 1967年,新纪元思想进入主流文化。
      • 19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反文化思潮流行。
      • 1967年最流行的百老汇反战音乐剧《毛发》的第一首歌就是《宝瓶座 Aquarius》:「这是宝瓶座年代的黎明。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新纪元思想已经进入了主流思想。
      •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起源于1890年代,借鉴了许多18和19世纪的神秘主义传统,60年代开始流行,涵盖了神秘学、替代疗法,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新思想(New Thought)、伊斯兰教、印度教、西洋神秘学、新异教主义、诺斯底主义、普世主义、中国民间宗教以及佛教的元素,融合了无神论、一神论、古典泛神论、自然泛神论,结合了心理学与生态学。
      • 新纪元运动产生了各种文学和商品,例如新纪元书籍、音乐和工艺品。自我心灵(self-spirituality)、新心灵(New spirituality)、身-心-灵(Mind-body-spirit)、文化创造(Cultural Creative)、新范型(New Paradigm)都是新纪元的用语。
      • 新纪元运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宗教大杂烩,并没有特定的发起人或团体,但背后却有共同的灵,不约而同地提出共同的概念,包括:
        1. 万物归一(All is one)
        2. 一切都有神性(All is God)
        3. 人性即是神(Humanity is God)
        4. 世界与人均会产生一种意识的大改变(A change in consciousness)
        5. 一切宗教最终会归于一统(All religious are One)
        6. 相信宇宙的进化,包括意识人性的进化,进化使世界最终是乐观的(Cosmic evolutionary optimism)
        7. 信念创造现实(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埃叙伊约巴联军进攻以色列,以色列收复耶路撒冷。
    • 1969年,美国人第一次登月。
    • 1971年,秘鲁道明会修士古斯塔沃·古铁雷斯发布《解放神学》。
    • 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埃叙伊约联军进攻以色列,第一次石油危机。
    • 1974年,雷尔运动出现。
      • 理念包含外星环境地球化、地球外的人类移民、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宇宙的几何碎形特性、宏观生物学、克隆人、个性移植技术、永恒的生命、乐园主义、天才政治与世界政府、爱以及仁慈的物质波频率、性积极女性主义,与外星其他文明的联系。
      • 这是新纪元大杂烩的一部分。
    • 1975年,微软成立。
    • 1976年,苹果成立。
    • 1977年,电影《星球大战》代表新纪元运动的一个高潮。
    • 1978年,大卫营和约,以埃关系正常化。
    •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 1979年,日本建立第一个1G商用移动电话网。
    •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 1979年,伊朗革命;1980-1988年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
    • 1979年3月,四川报道儿童用耳朵辨字,新纪元的灵来到中国。
      • 1980年2月,在国防科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和主任张震寰的支持下,召开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结论是:「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现已为公众所证认。」从此中国开始十多年的气功热。
      • 1986年成立人体科学研究会,张震寰将军任理事长,钱学森教授任名誉理事长。钱学森说:「人体科学和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的革命。」
      • 不只是灵恩运动、各种宗教和新纪元运动,连无神论国家都出现了灵异现象。
    • 1980年,灵恩运动第三波
      • 1980年5月,温约翰(John Richard Wimber,1934-1997年) 开始领导「葡萄园运动 Vineyard Movement」,发展「权能事奉Power Ministry」,被称为「第三波」。
      • 第三波的追随者有强调经历而不重视教义的危险,认为若没有奇迹、方言、异象、医治、预言成为福音的重要支持,教会将衰退无能。
      • 北美宣道会不认为葡萄园运动是异端,但反对他们的许多教导。宣道会的焦点在于基督,而非经历。
    • 1981年,IBM发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使用微软的MS-DOS 1.0操作系统。
    •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进攻黎巴嫩南部的巴解和叙利亚军队。
    • 1985年,微软推出Windows 1.0操作系统。
    • 1987年8月,14万4千人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举行和谐汇聚运动(Harmonic Convergence),是第一个全球同步的冥想活动,新纪元思想遍及全球。
    • 1990-1991年,海湾战争,第三次石油危机。
    • 1990年,第一个HTML网站。
    • 1991年,苏联解体。
    • 1991-1999年,南斯拉夫内战。
    • 1993年,欧盟成立,从1949年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从贸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
    • 1994年,Yahoo成立。
    • 1995年,eBay成立。
    • 1996年,Amazon成立。
    • 1998年,Google成立。
    • 1998年,腾讯成立。
    • 1998年,PayPal成立。
    •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

教会的回应:

  • 社会福音运动(Social Gospel):
    • 主张人因生活在罪恶的社会而道德败坏,要使人得救首先需要对社会进行改造,实践「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
    • 社会福音运动的参与者一般持自由主义神学观点和千禧年后论。
    • 20年代,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力开始衰落,原因包括:许多主张已经实现(但人却没有变得更好)、一战后出现的幻灭感(不能实现人间天堂)、社会已对行善感到厌倦(出于肉体的行为不能持久)。
    • 1880年代,社会福音运动传入加拿大,新民主党的前身之一英联邦共同党(CCF)就是社会福音运动,受社会福音运动影响的加拿大传教士曾参与华西协和大学的创办。
    • 部分外国在华传教士因受到社会福音运动影响,将精力投入到社会事业中。受社会福音运动影响的包括:燕大校长吴震春(1869-1941年),燕大宗教学院院长、普世教协成立大会的6位主席之一赵紫宸(1888-1979年),三自发起人吴耀宗(1893-1979年)。
    • 社会福音运动影响了罗斯福新政和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现代美国基督教左翼(Christian Left)就是社会福音派的延续。
    • 基督教右翼(Christian Right)和基督教左翼(Christian Left)的区别:如果你爱活人、重视有效,认为自由比平等重要,将会成为右翼保守派;如果你爱理念、重视感觉,认为平等比自由重要,将会成为左翼自由派。常识是保守主义的同义词。
  • 基要派与福音派:对抗自由神学
    • 基要派:19世纪高涨的自由神学与批判学,对基督教会带来很严重的挑战与冲击。在北美各地持保守信仰的基督徒,纷纷召开研经聚会表明福音基要信仰。自1920年起,持守基要信仰者被通称为基要派(Fundamentalists),以表明与现代派(Modernists)的对立。
    • 福音派:1940年以后,基要派中有两种看法:
      • 一些人主张脱离已经被现代派所把持的原属教会,与现代派来往的教会或信徒划清界限,忽略了文化使命。
      • 另一些人则认为凡是认同基要福音信仰的牧师信徒都应与之联系合作,不论他们是否脱离新派的教会,重视文化使命。
      • 主张联合的人在1942年成立福音派全国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称自己为福音派(Evangelicals),并于1951年组成世界福音团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福音派人士立足于基要信仰,热衷传扬福音,也注重社会参与。
    • 福音派杂志期刊:《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 Today》(但也取决于主编)。
    • 福音派神学院:美国波士顿哥登康维(Golden Conwell)神学院,芝加哥的三一Trinity神学院,费城的Westminster神学院,德州的达拉斯Dallas神学院,南卡州哥伦比亚Columbia神学院。
    • 福音派出版社:Zondervan、Baker、Eerdmans、InterVarsity Press、Focus on the Family等;
    • 著名的福音派学者:卡尔亨利(Carl Henry)、薛华(Francis Schaeffer)、巴刻(J.I.Packer)、陶恕(A.W.Tozer等)。
    • 开放福音派:1970年以后,福音派中有些人士受现代神学与圣经批判学的影响,认为圣经在信仰与神学上大体无误,但在科学与历史方面会有错误;认为主耶稣是人得救的主要道路,但未必是唯一的道路。这种从宽解释福音的立场被称作新福音主义(Neo-Evangelicalism),这些人士被称为开放福音派(Open Evangelicals)。
  • 灵恩运动:偏离圣经的信徒在冷淡和火热之间的挣扎
    • 主后2世纪弗吕家的孟他努(Montanus)受洗时,曾经说方言并且宣告圣灵世代的降临,吸引东方教会中广大的信徒跟随。孟他努派高抬妇女,并倡导勇于殉道,强调说方言和异能,宣称世界的末日马上来临。是现代灵恩运动的鼻祖。
    • 20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由19世纪中叶美洲循道会系统的「圣洁运动」发展出来,都是亚米念主义者,而「灵恩运动」是「五旬节运动」的第二波。
    • 第一波分裂出许多五旬节宗派:神召会(The Assemblies of God),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四方福音教会(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神召会(The Assemblies of God)、使徒信心会(Apostolic Faith Mission)、五旬节圣洁会、五旬节会。
    • 第二波改变了许多宗派的教会,浸信会、圣公会、循道会、路德会、长老会和天主教中都出现许多灵恩教会。
    • 第三波兴起许多独立教会,常常与成功神学结合,并采用大量新纪元思想和方法:汝矣岛纯福音教会(Yoido Full Gospel Church)、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City Harvest Church)、新生命小组教会、台湾旌旗教会。
    • 目前全世界有5亿2700万五旬宗和灵恩派信徒,拉丁美洲与非洲最多。
  • 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y)
    • 18世纪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时代,科学发展促进了工业发展,也带来社会的进步繁荣,社会上对人的潜力与未来普遍存着乐观的看法,以为根据理性发展科技、注重道德教育,就可解决人类的问题,对基督信仰抱持以理性方法重新检验的态度。
    • 自由神学为了迎合理性主义,否定圣经中的神迹奇事、童女生子、基督复活等等,编织乐观主义的美梦,期待人间天堂的来临。但两次世界大战使理性主义彻底破产。
    • 战后,瑞士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1886-1968年)、艾米尔·布鲁内尔(Heinrich Emil Brunner,1889-1966年)和德国认信教会的鲁道夫·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年)用新正统神学来取代自由神学。又被称为危机神学(Theology of Crisis)或辩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
    • 新正统神学反对自由神学中暗示或明示的人类自救的可能性,强调神的绝对主权,但都以「存在主义」为理论架构,接受用「高等批判学」批判圣经,以「解除神话」的方法来读圣经的福音。
  • 成功神学(Prosperity theology):
    • 又称繁荣福音(Prosperity gospel),健康、财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成功福音(gospel of success),种子信心(seed faith)。成功神学认为圣经是神与人类之间的契约,如果人对神有信心,祂将带来安全与繁荣。该神学强调个人能力,强调神的旨意是祝福祂的子民。
    • 成功神学在战后开始流行,90年代以后被许多五旬宗和灵恩教会采用,以促进教会增长。主要人物包括:E. W. Kenyon、Oral Roberts、A. A. Allen、Robert Tilton、T. L. Osborn、Joel Osteen、Creflo Dollar、Kenneth Copeland、Reverend Ike、Kenneth Hagin。
    • 成功神学的牧师最喜欢引用:「你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因为得货财的力量是他给你的,为要坚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约,像今日一样」(申八18)。「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申三10)。二十一世纪流行《雅比斯的祷告》。
  •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 爱丁堡宣教会议:1910年,长期领导基督教青年会(YMCA)和学生志愿宣教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的美国联合循道会约翰·穆德(John Raleigh Mott,1865-1955年)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主持爱丁堡宣教会议(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联合各宗派在宣教大使命下合一。
    • 普世教会协会WCC:1948年成立普世教协(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一味追求合一,却妥协信仰立场,并以基督之名从事政治与社会运动。会员教会包括:东正教会、普世圣公宗、浸信会、信义宗、循道宗、联合教会、五旬节运动教会、中国三自教会等。天主教是观察员。约翰·穆德是终身荣誉会长。
    • 世界福音联盟WEA:1951年成立的世界福音联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是保守福音派的全球联盟。 加拿大宣道会是成员之一。福音派人士于1974年发表《洛桑宣言》,强调在基要真理上寻求合一,在普世宣教上同心协力。
  •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天主教的发展
    • 天主教在20世纪前半叶,仍采取「坚持传统,反抗现代」的立场。1958年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当选教宗,主张教会应该向现代世界打开大门,回应现代人的真正需要。因此于1962年召开第二次梵蒂冈会议(Second Vatican Council,1962-1965年)。
    •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仍然固守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仍然确认教皇无误论,鼓励对尊崇马利。只是做法上比较现代化,例如:望弥撒时准许使用各地的方言,崇拜仪式可配合当地文化,给予较多的良心自由。
    • 此后,天主教开始与其他教派和谈、促进关系。例如:与东正教会和东方亚述教会和解,称呼基督教为「分离的弟兄」,也派代表列席普世教协。
    • 美国的基督教右翼(Christian Right)是以福音派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一个非正式政治联盟,获得犹太教和摩门教的支持,在学校祷告、人工智能、胚胎干细胞研究、同性恋权益、安乐死、避孕、性教育、堕胎和色情等议题上持保守立场。
  • 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
    • 70年代出现于拉丁美洲天主教,主张信徒应该关注人间制度的公平正义问题,例如贫穷的世袭化、经济资源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种族歧视问题等,让天国降临人间,被许多武装革命者使用。
    • 教宗本笃十六世曾斥责解放神学是包装了神学外衣的马克思主义。
    • 90年代以后,解放神学家们开始与各种政治主张做出切割。
  • 后现代的挑战
    • 现代主义是以某种主义、思想为神,后现代主义是以个人为神。
    • 现代主义高举理性,后现代主义不相信理性。
    • 20世纪统一世界的玛门教:玛门是神,商人是宣教士,贪婪和恐惧是先知,新纪元运动用来满足灵性需要,目的是在地上建立天堂。

正面基督教:

  • 正面基督教(Positive Christianity)
    •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凡是脱离了「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的所谓「基督教」,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正面基督教」的翻版。

      上图:1934年的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旗帜。德意志基督徒是「正面基督教」运动的产物。「正面基督教 Positive Christianity」是纳粹德国的一场融合了种族纯洁、纳粹意识形态和基督教元素的运动。1920年,希特勒在纳粹党党纲第24条称:「本党代表正面基督教的立场」。「正面基督教」运动是非宗派的,对这个词的各自解读,缓解了德国主流基督徒对纳粹运动反对建制教会的担心。「正面基督教」认为,传统基督教只强调基督生活的被动而不是主动方面,只强调祂的出生、受苦、受死和救赎。所以他们要用「正面、积极」的方面来取代传统神学,强调基督是反对犹太教的积极的传道者、组织者和斗士,否定基督和圣经的犹太起源。1937年,纳粹教会事务部长Hanns Kerrl解释:「正面基督教」并不倚靠《使徒信经》,也不倚靠「信基督为神的儿子」,而是主张「元首是新启示的先驱」。纳粹思想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Alfred Rosenberg)把天主教和新教称为「负面的基督教 negative Christianity」,他在二战期间为德国未来的宗教起草了一个计划,准备驱逐外国基督教势力,在纳粹教会中用《我的奋斗》代替圣经,用万字符(卐)代替十字架。
      上图:1934年的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旗帜。德意志基督徒是「正面基督教」运动的产物。「正面基督教 Positive Christianity」是纳粹德国的一场融合了种族纯洁、纳粹意识形态和基督教元素的运动。1920年,希特勒在纳粹党党纲第24条称:「本党代表正面基督教的立场」。「正面基督教」运动是非宗派的,对这个词的各自解读,缓解了德国主流基督徒对纳粹运动反对建制教会的担心。「正面基督教」认为,传统基督教只强调基督生活的被动而不是主动方面,只强调祂的出生、受苦、受死和救赎。所以他们要用「正面、积极」的方面来取代传统神学,强调基督是反对犹太教的积极的传道者、组织者和斗士,否定基督和圣经的犹太起源。1937年,纳粹教会事务部长Hanns Kerrl解释:「正面基督教」并不倚靠《使徒信经》,也不倚靠「信基督为神的儿子」,而是主张「元首是新启示的先驱」。纳粹思想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Alfred Rosenberg)把天主教和新教称为「负面的基督教 negative Christianity」,他在二战期间为德国未来的宗教起草了一个计划,准备驱逐外国基督教势力,在纳粹教会中用《我的奋斗》代替圣经,用万字符(卐)代替十字架。
  • 二战前德国教会的属灵光景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很久 ,德国的教会已准备好被骗,并且迫切希望被骗。奥斯维辛的毒气室是人文主义哲学家和进化论科学家在讲台上设计好的,毒气是自由主义神学家在教会里提供的。
    • 1933年纳粹掌握政权之前,德国人95%是基督徒,其中三分之一天主教、三分之二新教。新教由28个自主的地区教会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包括路德宗、改革宗和普鲁士联合宗,被称为「德意志福音教会联盟 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
    • 人文主义哲学: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0年)的辩证法哲学宣称国家的荣耀是「行走在人间的上帝」,认为国家的权利高于一切,个人权利只会妨碍国家的最高权力,个人的最高职责是成为国家的一员。
      • 黑格尔认为战争是伟大的净化器 ,是维系民众的健全道德所必要的 。至于诸如谦卑和耐心之类的私人美德 ,绝不能妨碍国家的计划。私人道德应该是私人的,国家道德与其完全不同。这在哲学上对「两个领域」的信条作出了合理化的解释。
      • 黑格尔认为 《旧约 》由于其犹太来源而必须被否弃 。纯正的基督信仰只有纯洁的民族——即日耳曼人才能拥有 。因此 ,必须发展出一种新的 、符合更高的日耳曼精神的基督信仰 。
      •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年)猛烈攻击基督教,指责它是德国的病因,基督教所强调的怜悯和宽恕的美德削弱了德国 。
      •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人的罪不再受到处罚,可以自由地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随心所欲地彰显自己 ,满足其对权力的无尽渴望。既然上帝已死 ,就必须寻找一位继承者 。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中,自然是强者统治弱者,所以尼采宣称优等民族和超人理论。有一位超人将统一德国、甚至全世界,实行精英统治,超人及其追随者将变成地上的王。
      • 尼采死于1900年,但他正确地预言20世纪将是个流血的世纪。由于上帝被驱逐 ,人们不再受到制约;上帝死于19世纪,人就死于20世纪 。因为上帝死去之时,就是人就变成未驯化的野兽之日。对审判的惧怕和对美德的信任不再存在,当人们意识到历史依靠的是蛮力时 ,疯狂就无处不在了。
      • 尼采深化了德国的主流哲学 :天才应超越于法律之上 ,而且不应受普通人的道德观念约束 。私人美德只会妨碍控制与权力的更大美德 。同情会削弱国家 ;不受制约的权力让国家强大有力 。承受地土的不是柔弱之人 ,而是无情之人。超人将毁灭受人敬重的美德 ,以便能够统治世界 。
      • 希特勒把自己看为尼采哲学中的超人,一旦人取代了上帝 ,尼采所设想的由超人带领的超级种族主宰世界的路径就清晰可见了。
      • 希特勒相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 ,认为只有「适者」才有生存的权利 ,主张人有权利「像自然一样冷酷无情」。学校和党卫军士兵都受到详尽的教导 ,以证明犹太人低人一等 。雅利安人的头盖骨被拿来与犹太祖先的头盖骨加以比较 ,以科学地证明后者是毫无希望地低人一等。
    • 大众神秘文化:
      • 德国的大众文化欣欣向荣,充满关于种族和神秘主义的神话,却牺牲了圣经的教导。希特勒痴迷于印度教和其他神秘主义学说,借用了源自印度的万字饰。
      • 希特勒崇拜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常说:「谁要是想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 ,就必须了解瓦格纳 。」瓦格纳是一位激烈的反犹主义者 ,他声称获得了一个启示 ,即耶稣基督诞生于雅利安人的谱系之中 。瓦格纳的女婿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1855-1927年)将瓦格纳的雅利安主人种族理论与尼采的超人种族理论融合在一起,相信可以培养出「更高等的种族」,雅利安种族的优越性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育得到提升 。他被称为「希特勒的施洗约翰」。
      • 希姆莱相信转世理论 ,声称集中营里那些「非人的存在」死了之后,可以新出现在下一个生命轮回中时,获得某种救赎 。党卫军只是在帮助这些寄生虫完成他们的因果报应和进化。因此,党卫军是在为培育主人种族的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他对他的军官们说:「固守在那里 ,并同时保持正派的品性 ,这非常不容易 。这是我们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来没有过 ,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了 。」他认同这样的东方神秘主义观念:所谓的现实都是虚幻的,人们必须对其行为持超然态度 ,而且别人看来恐怖的事,对智者而言却具有净化的作用 。
      • 党卫军相信自己都是被拣选的,处于被变成超人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所以党卫军士兵们能够作出可怕的残忍举动,却又回家参加圣诞节 ,去教会礼拜 ,并依旧认为自己是好基督徒、正派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杀人犯,而是正在养育一个超人的种族 ,并帮助低等民族走上他们的进化之路 。由于因果报应 ,所有人都只会得到自己配得的 。
    • 自由主义神学:
      • 德国是自由主义神学的发源地,一直到现在还是自由派神学的沃土。一些德国神学家致力于将新约「去神秘化」,主张忘掉新约中的神迹,把注意力集中于德国崛起为世界领袖的奇迹。
      • 所有德国的婴孩都自动受洗归入教会,缺乏认罪悔改和基要真理的教导。一个人的名字在教会的名单上,就证明他是基督徒,而对好基督徒的要求就是帮助德国成为伟大的国家 。
      •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1804-1874年)以人为神,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如果基督是神的话 ,那也是仅仅因为我们都是神 。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指出 ,人一定要取代上帝成为艺术 、哲学和历史的中心。歌德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他在高举人的同时,也为不受控制的邪恶力量打开了大门 。歌德居住在启蒙运动的所在地魏玛,该城以宽容和人的荣耀而自豪。为了向歌德致敬,希特勒在离魏玛1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集中营。
      • 教会对魏玛时期德国社会道德风气的败落和席卷欧洲的共产主义思潮感到担忧。希特勒与梵蒂冈签署了一项协议 ,以对宗教自由的保证换取政治支持。许多天主教神职人员乐于看到纳粹党人上台掌权 ,因为他们认为是敬畏神的天主教徒,能够为了教会与共产主义斗争。纳粹的反犹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对天主教会很有吸引力 。
      • 自由派的信徒只关注解决失业问题和生计困难,反对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和个人良心的自由。因为民主是一种脆弱的政府形式,过分关注于个人的人权;而基督徒代表着德国的伟大,为了一个统一、经济稳定和强大的国家的更大利益,个人自由就必须被搁在一边。
    • 民族主义教会:
      • 长久以来 ,德国教会历来倚靠政权生存。教会与国家的联姻使她失去了生存能力,当教会需要站出来谴责纳粹主义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的生存都要依靠政权的善意。
      • 君王被看作神的代表,以 神授的权利统治基督教国家,普鲁士军队的胜利是为了基督和基督教信仰而取得的胜利。一战死亡的士兵享有基督的烈士的荣誉,大部分德国人都认为战争可以「拥抱那些最高尚的美德 :勇气 、舍己 、忠诚 ,以及牺牲个人生命的意愿 。 」
      • 教会以民族主义取代了基督,和德国大众一样对一战失败后德国的状况感到担忧,认为《凡尔赛条约》将德国置于屈辱的位置、犹太人是德国战败的背后黑手。天主教和新教教会都为希特勒的突击队员们举行献身仪式,认为他们在为祖国而战。
    • 两个领域信条:
      • 第二帝国教导私人品德与公共道德必须分离,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年)说 :「我认为 ,当我服侍我的国王时 ,我就是在顺从上帝 。」
      • 教会则教导:基督是教会的主,而君王是国家的主,对国家的效忠与对神的效忠是同样高尚和光荣的义务 。而对神效忠的最佳表现是对国家的效忠,即使有违个人信念,也要顺从国家。即使是提倡回归圣经的敬虔主义,也没有努力阻遏纳粹的潮流,只能用更大声的唱诗来掩盖火车的声音。
      • 德国大多数基督徒只是教会名册上的会友,所以可以一面信上帝、一面支持纳粹。当被问及他们如何将他们的残酷行径与人道价值观协调起来时 ,他们常常回答道 :「哦 ,那是战争 ,显然 ,人们必须执行其职责 ,不管如何艰难 。 」
    • 人文主义哲学、大众神秘文化、自由主义神学、民族主义教会和两个领域信条预备了大批「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德国就意味着强大的教会,所以欢迎希特勒上台。
    • 希特勒在说起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时都语带轻蔑,因为他确信,如果他们被迫要在万字饰与十字架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他们会背叛自己的上帝,归向我们。他们会为了那可怜的工作和收入背叛一切。」
  • 希特勒合法地掌握了权力 
    • 1928年5月20日德国国会选举,纳粹党得票率只有2.6%(社民党29.8% ,共产党10.6%,中央党12.1%,国家人民党14.2%,人民党8.7%,众多小党27%)。
    •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席卷了全世界。德国魏玛共和国受到极大打击,美国的援助贷款停止,失业率飙升。
    • 1930年9月14日德国国会选举,纳粹党得票率迅速上升到18.25%(社民党24.53% ,共产党13.13%,中央党11.81%,国家人民党7.03%,人民党4.51%,众多小党20.74%)。

      上图:1931 年,希特勒正从教会出来。两年后, 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他分发这张照片,以帮助他赢得支持。
      上图:1931 年,希特勒正从教会出来。两年后, 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他分发这张照片,以帮助他赢得支持。
    • 1932年,德国的失业率超过30%,600万人失业,几百万德国人盼望救世主出现,希望给希特勒一次机会。7月31日国会选举,纳粹党得票率37.27%,首次成为议会的最大党派(社民党21.58% ,共产党14.32%,中央党12.44%,国家人民党5.91%,人民党3.23%,众多小党5.25%)。
    • 1932年11月6日,国会重选,纳粹党得票率33.09%(社民党20.43% ,共产党16.86%,中央党11.93%,国家人民党8.34%,人民党3.09%,众多小党5.25%)。
    • 1933年1月30日,在右翼政党、工业界和商界的支持下,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在看似由保守主义者掌控的政府中担任德国总理。希特勒希望根据魏玛宪法,以国会三分之二通过《授权法》(《解救人民与帝国苦难法》),使总理可以不通过议会自行制订规章以代替法律。由于左翼社民党和共产党反对,希特勒解散国会重选,冲锋队在选举前攻击共产党、左派分子、工会主义者、社民党和中央党人士。
    • 1933年2月27日,发生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宣称这是共产党发动革命的信号,于3月1日选举前将德国共产党列为非法。
    • 1933年3月5日,国会重选,纳粹党得票率43.91%(社民党18.25% ,共产党12.32%,中央党11.25%,国家人民党7.97%,人民党2.73%,众多小党3.57%)。由于法院认定共产党非法,最终取消了共产党的席位,且对缺失席位并不补选。
    • 1933年3月23日,国家人民党和人民党支持纳粹党,凑够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授权法》法案。
    • 1933年7月14日,希特勒取缔了所有非纳粹党派,国家人民党解散后并入纳粹党。
    • 1933年7月20日,希特勒和梵蒂冈达成协议,保证天主教徒独自进行宗教活动的权利,但解散了天主教政治组织和贸易联盟组织。
    • 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并且保证今后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国使用。
    •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成为总理兼元首,实现独裁。
  • 希特勒迅速控制了教会 
    • 1931年,纳粹党人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1883-1945年)在普鲁士联合教会内部发起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运动,目的是在教会内部赢得选举。在1932年11月的普鲁士教会选举中,德意志基督徒赢得了三分之一的选票。
    • 1933年1月希特勒掌权后,随着一体化(Gleichschaltung)进程的展开,4月,德意志基督徒也纷纷在德意志福音教会联合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的一些成员教会中掌权,并将改组织改名为德意志福音教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要把所有的地区性教会整合为统一的受纳粹党领导的帝国教会(Protestant Reich Church),并致力于修改教义,让教会与国家社会主义保持一致
    • 1933年7月14日,帝国议会认可了德意志基督徒提出的教会的新宪章,口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间教会」,支持「正面基督教」理论,认为希特勒代表了圣灵的道路和上帝的意志,引领德意志民族进入到基督的教会。这些德意志基督徒以纳粹的旗帜装饰他们的圣坛,并让他们的会众一起采纳纳粹的致敬礼。反对这一计划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由选举维持教会的完整性。但是,7月23日,希特勒在广播中支持德意志基督徒候选人,呼吁成千上万很少踏进教会门槛的人前去投票,结果这些候选人都取得了胜利。
    • 1933年9月5日,普鲁士全国宗教大会在柏林召开,80%出席的教会代表都穿着褐色的纳粹制服,被称为「褐色会议 Brown Synod」。他们将原有的总监督们解职,推举希特勒的朋友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1883-1945年)为主教。
    • 1933年9月27日,德国全国宗教大会在威登堡的城堡教会举行,马丁 ·路德就在这个教会钉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的,并且安葬于此。穆勒在这里被一致选为帝国主教,万字饰在路德四百年前宣扬基督十字架的大教堂被采纳为新的十字架 。从此德意志福音教会成为纳粹的跟班,战后被解散,由德国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取代。
      上图:1933年9月,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在威登堡召开的德国全国宗教大会上行纳粹礼。穆勒毕业于敬虔主义福音派高中,在哈勒大学(Halle)学习神学,一战时担任海军随军牧师,1931年加入纳粹党。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之后,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在德意志福音教会联合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的一些成员教会中掌权,同年4月将改组织改名为德意志福音教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成为受纳粹党领导的帝国教会(Protestant Reich Church)。同年9月,穆勒被选为帝国主教。从此德意志福音教会成为纳粹的跟班,战后被解散,由德国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取代。
      上图:1933年9月,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在威登堡召开的德国全国宗教大会上行纳粹礼。穆勒毕业于敬虔主义福音派高中,在哈勒大学(Halle)学习神学,一战时担任海军随军牧师,1931年加入纳粹党。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之后,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在德意志福音教会联合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的一些成员教会中掌权,同年4月将改组织改名为德意志福音教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成为受纳粹党领导的帝国教会(Protestant Reich Church)。同年9月,穆勒被选为帝国主教。从此德意志福音教会成为纳粹的跟班,战后被解散,由德国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取代。

      上图:1933年11月19日,德意志基督徒在柏林庆祝路德日,Joachim Hossenfelder主教发表讲话。
      上图:1933年11月19日,德意志基督徒在柏林庆祝路德日,Joachim Hossenfelder主教发表讲话。
  • 希特勒彻底赢得了人心 
    • 希特勒执政后,从演说家变成了实干家,在一年中所做的事比魏玛共和国十年中所做的还多,让一切反对派都黯然失色。他执政前五年的成就,给苦难中的德国人民提供了工作、面包、休假、汽车、自信和安全感,从贫困进入小康,因此愿意原谅他的一切过错:
      1. 经济复兴,拯救了崩溃的经济,五年内失业率从30%降到1.3%,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02%。
      2.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保护农民,确立了养老金计划。
      3. 推行KdF(Strength Through Joy,通过喜悦获得力量)计划,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扩大工人的带薪休假制度。1937年有960万工人享受到这项福利。二战之前,KdF已售出超过4500万个假期和短途旅行,包括游轮、出国度假、戏剧、比赛、图书馆和一日游等等。

        上图:希特勒于1936-1939年在德国最大的波罗的海吕根岛为KdF(通过喜悦获得力量)计划建造的Prora度假村,包括8座巨大的建筑物,绵延4.5公里,可容纳2万名工人度假。每个房间都面向大海,有两张床。Prora的设计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大奖,但由于二战爆发而停工,从未被用于其预定目的。
        上图:希特勒于1936-1939年在德国最大的波罗的海吕根岛为KdF(通过喜悦获得力量)计划建造的Prora度假村,包括8座巨大的建筑物,绵延4.5公里,可容纳2万名工人度假。每个房间都面向大海,有两张床。Prora的设计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大奖,但由于二战爆发而停工,从未被用于其预定目的。
      4. 为没有熟练技能的人建立培训学校 ,3年内全国实现充分就业。
      5. 普通民众的赋税得到减免,退休人员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德国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
      6. 工资和物价稳定,没有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繁荣。
      7. 犯罪率迅速得到控制。
      8. 重视艺术,建造各种宏伟建筑,德国电影进入空前绝后的辉煌时期。
      9. 承诺人人都能拥有「国民汽车 Volkswagen」,并且正在兑现中,大众甲壳虫汽车已经投产。

        上图:1938年6月25日,希特勒在沃尔夫斯堡参加大众汽车厂的奠基仪式,前面是一辆大众甲壳虫汽车。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要求生产一种普通德国人买得起的「人民汽车」,可容纳2名成人和3名儿童、最高时速可达100km/h、最好采用风冷发动机,只卖990马克。奥地利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出著名的大众甲壳虫汽车。1936年10月12日,三辆大众VW-1下线。1938年,大众汽车公司在沃尔夫斯堡建厂,计划年产150万辆。二战期间,大众的生产能力被用于军备生产。
        上图:1938年6月25日,希特勒在沃尔夫斯堡参加大众汽车厂的奠基仪式,前面是一辆大众甲壳虫汽车。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要求生产一种普通德国人买得起的「人民汽车」,可容纳2名成人和3名儿童、最高时速可达100km/h、最好采用风冷发动机,只卖990马克。奥地利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出著名的大众甲壳虫汽车。1936年10月12日,三辆大众VW-1下线。1938年,大众汽车公司在沃尔夫斯堡建厂,计划年产150万辆。二战期间,大众的生产能力被用于军备生产。
      10. 建立了世界第一个高速公路网,五年内建成三千公里。

        上图:30年代末第三帝国的高速公路。1938年,Rudolf Caracciola曾驾驶奔驰赛车在德国高速公路上创造了每小时432公里的世界记录。1936年,高速公路创造了直接就业13万人,间接就业27万人。二战期间,一些高速公路的中间带被铺平,变成辅助飞机跑道,但大部分时间高速公路军事用途都不重要,因为火车的效率更高、更节省燃料,而且坦克无法使用高速公路。在战争期间,德国普遍缺乏汽油,机动车辆较少,进一步降低了高速公路的重要性。
        上图:30年代末第三帝国的高速公路。1938年,Rudolf Caracciola曾驾驶奔驰赛车在德国高速公路上创造了每小时432公里的世界记录。1936年,高速公路创造了直接就业13万人,间接就业27万人。二战期间,一些高速公路的中间带被铺平,变成辅助飞机跑道,但大部分时间高速公路军事用途都不重要,因为火车的效率更高、更节省燃料,而且坦克无法使用高速公路。在战争期间,德国普遍缺乏汽油,机动车辆较少,进一步降低了高速公路的重要性。
      11. 再工业化和重整军备,钢铁产量增长4倍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五年内空军超过英国,陆军超过法国 ,成为欧洲军力最强的国家。既有黄油也有大炮,让德国人民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
      12. 成功外交,收复萨尔和莱茵地区,废除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还让德裔占多数的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回归德国。
      13. 1936年柏林奥运会,修建了可容纳十万人的运动场、容纳两万名观众的游泳池,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金牌世界第一,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了德意志民族的全面复兴。
    • 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在国会做答复罗斯福的演讲:「我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国家,由于信任外国的诺言,由于民主体制的邪恶政府,她面临着彻底的毁灭……我克服了德国的混乱局面,重建了秩序,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通过艰苦的努力,生产出了我们所缺少的多种材料的替代品,为新的发明和发达的运输业铺平了道路,使道路变得更加广阔。我建造了高速公里和运河,巨大的新工厂得以出现。我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文化与教育水平。我成功地为那些让我们揪心的七百万失业者找到了有用的工作;尽管困难重重,我仍然让德国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我使德国的贸易再次繁荣起来,我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运输。为了保护人民免受外来威胁,我不但使德国人在政治上团结起来,而且使他们重新武装起来。我也致力于一页一页地撕毁那长达448条的条约,其中包含着任何国家人民和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最卑鄙的压迫。我把1919年从我们手里抢走的地方夺回来给了德国。我把成百万被迫与我们分离而饱受辛酸的德国人领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我在做到所有这些的时候,尽量不流血,不给我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的灾难。罗斯福先生,我已经做到了,尽管21年前,我只是本国一位无名的工人与士兵,但我倚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我相信,我因此能够为我们所有人心中的一切提供最好的服务——正义、福利、进步与全人类的和平!」
    • 希特勒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人并非没人性,而是太有人性了:经济是某一政党或独裁者政治命运的关键,只要经济好,人们就不在乎是否有言论、旅行或选举自由。希特勒的经济奇迹使一切反对者都被认为是「端起碗吃肉、放下锅骂娘」的牢骚不断的挑剔者。德国人说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确实享有自由——不过一起享有的还有挨饿的自由。即便敌基督也要遵循这一前提。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的身体就比灵魂更重要,所以任何事都可能发生。

      上图:1935年,德国科隆Antoniter教堂的祭坛。
      上图:1935年,德国科隆Antoniter教堂的祭坛。
    • 经济奇迹的背后:
      • 在1933年以前,希特勒并无经济计划。他知道经济是当前的主要课题。几乎没有纳粹没主张过的观点:支持国有化、支持私有化、主张自由竞争、主张计划经济、打击垄断、保护垄断、限制利息、反对限制利息。纳粹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实用主义的,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希特勒敢于相信经济扩张重于收支平衡及币值稳定,将前人基于财政顾虑而放弃的各种经济振兴方案付诸实现,从「义务劳动役」一直到修筑高速公路。
      • 希特勒的新计划(New Plan)和罗斯福的新政(New Deal)都是凯恩斯主义。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说出了真相:「在长期,大家都死了。」千年田易八百主,所谓长期打算、远大目光都是政治家的高调,人人都爱立竿见影的利益。金融资本尤其如此,在贴现率面前,反犹暴行、战争都可以往后放,「活在当下」是华尔街唯一永恒的真理。
      • 亚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1877-1970年)于1923-1930年担任帝国银行总裁,在1930年大选前半年被迫辞职,大选后支持希特勒,帮助希特勒获得了德国工业界和金融界的支持,希特勒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和经济部长。这位「金融巫师」掌管德国经济体系四年,直到被戈林排挤。他使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延贷,并把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收入留在德国;他发行「梅福MEFO票」,在名义上没有恶化赤字水平的前提下,无限制地为公共工程和重整军备提供了信贷支持;他与28个南欧和美洲的原料输出国谈成清算协定,用实际上的物物交易避免外汇流失。
      • 美国资本在德国陷得太深,太多利益彼此纠缠。华尔街延期的贷款,被希特勒用来从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控制下的杜邦化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购买战略原料、军火和技术,帮助美国复苏经济,所得的利润则用于向德国的军工行业继续扩大投资。美国并不关心德国采购军火的目的,反正不是对付美国。而英法为了对付苏联,则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
  • 认信教会的挣扎
    • 1933年9月21日,「褐色会议」之后两个星期,尼莫勒(Martin Niemöller,1892-1984年)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年)成立了牧师紧急联盟(Pastors’ Emergency League),反对纳粹对教会的干扰。但他们没有反对纳粹主义,尼莫勒原来还是希特勒的支持者。签名者立刻达到两千人。
    • 1933年11月13日,约二万名德意志基督徒举行「运动场集会」(Sportspalast rally)上,鼓吹基督教与国家社会主义结合,主张第二次宗教改革,否定旧约、贬低基督、否定保罗神学。这场集会引起巨大争议,许多牧师如梦初醒,到年底,牧师紧急联盟的签名者达到六千人。

      上图:1933年11月13日,德意志基督徒在柏林体育馆举行「运动场集会(Sportpalast rally)」,横幅上写着:「德意志基督徒阅读第三帝国福音」。
      上图:1933年11月13日,德意志基督徒在柏林体育馆举行「运动场集会(Sportpalast rally)」,横幅上写着:「德意志基督徒阅读第三帝国福音」。
    • 1934年1月25日,希特勒恐吓尼莫勒。大部分牧师都采取了安全第一的态度,几天之后,两千名牧师退出牧师紧急联盟。
    • 1934年,德国有600万人失业。纳粹党利用赤字开支实行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建设,当年就创造了170万个就业机会,平均工资开始上升。
    • 1934年5月,部分与国家教会对立的分离分子形成「认信教会 Confessing Church」,通过了由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起草的《巴门宣言》。虽然尼莫勒和潘霍华都反对纳粹干扰教会,但潘霍华提醒注意希特勒的意图,并反对他的战争准备;而尼莫勒在讲台上驳斥穆勒,同时将纳粹的旗帜挂在墙上,并且与其会众行纳粹致敬礼。认信教会仍然忠于希特勒,人们希望能够同时服侍上帝和凯撒,而无需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但这一希望最后被粉碎了。
    • 1935年1月13日,萨尔地区全民公投,重回德国。
    •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收回《凡尔赛条约》被割让的莱茵地区,
    • 1937年6月,尼莫勒被捕,在集中营受苦7年。1945年《斯图加特悔罪书》中,尼莫勒领导认信教会承认认信教会与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行中所共同犯下的罪行,却被德国人指责为叛徒。1961年,尼莫勒成为WCC六位主席之一。
    • 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
    •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 1938年9月29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 1938年,在希特勒成就连连的情况下 ,有组织的反对变得非常不可能。认信教会被置于两个十字架之间,因妥协而分裂,因内部的神学分歧而削弱。大多数是温和派,主张顺服政府,尽量对纳粹政府容忍妥协;少部分是激进派,反对纳粹政权,主张教会申张正义。温和派指责激进派破坏了认信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 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教会大都保持沉默。
    •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认信教会的牧师和信徒大都应召入伍。
    • 1943年3月,潘霍华被捕,两年后被绞死。
    • 对于八百名牧师因为不接受纳粹化而被捕入狱、而几千名牧师向希特勒进行个人效忠宣誓 ,德国人无动于衷。大部分基督徒既不加入德意志福音教会,也不加入认信教会。他们愿意以 《我的奋斗 》代替 《圣经 》 ,以换取工作以及德国的更大的荣耀 。但最后 ,那些救了自己性命的人却失去了生命 ,而那些失去了性命的人却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
    • 1948年,德国各地的教会组成新的德国福音教会。但是,并非所有的德国基督徒都清楚失败的属灵原因,有些人认为是信徒缺乏爱,有些人则转向新正统神学。
  • 反思: 
    • 潘霍华说:「廉价恩典宣扬不必悔罪,只要恩典就可获得赦免。廉价恩典不必付代价作门徒,不必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廉价恩典不是使罪人称义,而是称罪为义,使世界的罪可以获得掩盖。廉价恩典不需要十字架,不需要基督道成肉身。拥护廉价恩典的人并非放荡不羁的自由派人士,他们不会说:既然我已因着信心称义了,所以我可以为所欲为。相反地,他们会说:既然我已因着信心称义了,我就不会假装变成另一个人,而是仍然作我自己——一个唯靠恩典被救赎的罪人;我会停止以顺服来赚取律法主义的积功之义,并放弃对更高层次之公义的傲慢渴望。凭着对恩典的喜乐与感恩,等候主再来的这段期间,我会在创造的秩序中谦卑地服事神。廉价恩典的拥护者都是诚挚且讲求道德的信徒。但他们所相信的并不是上帝!」
    • 尼莫勒说:「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共产党员。当他们关押社民党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社民党员。当他们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出声——我不是工会会员。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我时,再也没人为我说话了。」
    • 帝立克(Helmut Thielicke,1908-1986年)说:「对成功的崇拜总的来说是偶像崇拜的一种形式 ,而且魔鬼在最为执着地培育这种崇拜。在1933年后的最初几年 ,我们能够观察到一种从巨大成就而来的暗示强迫症 ,以及在这些成就的影响下 ,甚至基督徒也停止追问成就是以谁的名义以及支付了何种代价取得的了。成就是最有威力的鸦片 。」
    • 1967年4月,加州高中历史教师Ron Jones进行了「The Third Wave」实验,口号是「Strength through discipline, strength through community, strength through action, strength through pride.」,证明在民主政治下长大的孩子,不到五天就能变成纳粹分子。
    •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人文主义者对法西斯主义毫无免疫力,而信徒和教会必须在两位神之间选择:一边是耶稣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另一边是无数的假神和他们提供的形形色色的拯救应许。

思考问题:

  • 教会如何在解决地上的问题与天国、永生之间取得平衡?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地狱之门-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二千年足印-契机与危机-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十九与二十世纪(2)-苏文峰(33分钟)

  4. 近代教会史-二十世纪欧美的教会-庄祖鲲(27分钟)

  5. 近代教会史-二十世纪欧美之外的教会-庄祖鲲(27分钟)

  6. 近代教会史-二十世纪末的宗教形势-庄祖鲲(27分钟)

  7. 宣教历史-前瞻与回顾(上)-庄祖鲲(27分钟)

  8. 宣教历史-前瞻与回顾(下)-庄祖鲲(27分钟)

  9. 教会历史-罗马天主教-蔡丽贞(27分钟)

  10. 教会历史-希腊正教-蔡丽贞(27分钟)

第10单元:十九世纪的中国教会——从北京条约到戊戌变法

怎样读史:

  • 终结者系列 Terminator
    • 1984年:预算640万美元,票房7837万美元,12.2倍。
    • 1991年:预算1亿美元,票房5.2亿美元,5.2倍。
    • 2003年:预算1.7亿美元,票房4.33亿美元,2.5倍。
    • 2009年:预算2亿美元,票房3.71亿美元,1.9倍。
    • 2015年:预算1.55亿美元,票房4.4亿美元,2.8倍。
    • 2019年:预算1.9亿美元,票房?
    • 鸡汤:
  • 天空之眼 Eye in the Sky
    • 鸡汤:

环境挑战:

  • 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看法
    • 外交官、商人与宣教士的观点不同,外交官与外交官不同,商人与商人不同,宣教士与宣教士不同
    • 从道德自责到黄祸论
  • 北京条约之前的中国
  • 洋务运动的失败
    • 林则徐曾命人编译英国《世界地理大全》,但未出版即被遣戍伊犁,将书稿交给魏源。魏源在此基础上搜集更多世界地理资料,1843年初版五十卷,1852年扩充为百卷,但在中国未受到广泛关注。流传至日本后,启发明治维新,成为天皇和大臣必读书籍。
    • 1853年,佩里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缔结《神奈川条约》,打开国门。
    • 1858年8月,额尔金的舰队前往日本,日本德川幕府毫无抵抗底与额尔金签订了与《天津条约》类似的条约。
    • 1861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中国开始洋务运动(同治维新,1861-1895年),洋务派官员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全国发展军事和民用工业、改革军队、建立新式学校,目标先后分别是「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
      • 宏观背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家在世界各地寻找市场,扩张势力。
      • 内部背景:中国内部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势力与保守封建的当权势力争斗,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受到条约保护。宣教士可以自由在中国各地设医院,办学校,用各样方式传教,幷且开始深入内地。
      • 结果:地方军武力大增,但迷信火力、不敢拼刺刀,以保存实力。1864年,淮军使用洋枪占全军80%以上,到1865年,李鸿章自称5万人中约有洋枪三四万杆。甲午战争平壤保卫战中,淮军叶志超一战即溃,只顾带兵逃回中国。
    • 1863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被日本人奉为至宝。
    •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清朝失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 1866年,第一批内地会宣教士到达杭州。
    • 1867年,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 1867年,日本大政奉还,次年开始明治维新。
    • 1873年,慕迪(Dwight Lyman Moody,1837-1899年)开始巡回布道,他反对自由派神学,用前千禧年理论鼓励宣教,复兴之火燃烧大西洋两岸。
    • 1874年,日本以保卫侨民为借口派兵登陆台湾,清兵将其驱逐。此事件引起朝野警惕,引发海防大筹议。
    • 1875年,沈葆桢建立南洋水师。
    • 1876年,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 1877年,严复赴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
    • 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火力不相上下,但最终中国失败,法国殖民越南。
    • 1888年,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
    • 1885年,剑桥七杰受戴德生激励,前往中国。
    • 1892年,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
    • 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
    • 1895年,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因为报纸的出现,引起全国的注意
    •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1901年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904年翻译孟德斯鸠的 《论法的精神》。
    • 1898年,昙花一现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教会回应:

  • 北京条约促进了宣教士在中国的宣教:
    • 当时新教来华宣教的团体有160多个,传教范围遍及到全国各地。1858年宣教士只有80多人,到1900年已经超过2,000人。
    • 宣教士代表人物:
      • 马礼逊(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英国公理宗,1807年来华宣教。
      • 郭士立(Charles Gützlaff,1803-1851年),英国公理宗,1831年来华宣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涉入很深。
      • 娄理华(Water M. Lowrie ,1819-1847年),美北长老会,新泽西州参议员之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842年来华宣教,1847年8月在杭州湾被海盗杀害,年仅28岁。是新教来华第一位殉道的宣教士。
      • 宾惠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1815-1868年),英国长老会,欧美著名布道家,1851年来华宣教,他的著作影响了戴德生、马偕、慕安德烈等。他的著名口号是:「Always ready 随时待命」。
      •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年),英国公理会、普利茅斯弟兄会,1854年来华宣教,1865年创建内地会。
      • 马楷(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年),加拿大长老会,1871年前往台湾宣教。
      • 剑桥七杰:1885年加入内地会来华。他们的事迹激励许多新人加入内地会其他传教组织。1885年,当剑桥七杰到达中国时,内地会有163名传教士;到1890年增加了一倍,到1900年达到800人, 占全部新教传教士的三分之一。
      • 顾约拿单(Jonathan Goforth,1859-1936年),加拿大人多伦多诺克斯教会,1888年来华宣教,戴德生勉励他「以膝盖来代步 Go forward on your knees」。1908年在东北带领大复兴。
    • 传教策略:街头布道、医疗、赈灾、办学校、建教会、办出版社、办报纸杂志。
  • 宣教士与帝国主义:
    • 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关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第一部著作,系统地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中国人对西方宣教士误解的主要来源。
    • 西方宣教士与西方列强势力同时进入中国,部分宣教士参与中外谈判和条约的制定,如:
      • 第一位新教宣教士马礼逊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的身分来华。
      • 郭士立于鸦片战争时担任英军翻译和情报官。
      • 美国公理会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年)于1853年作为翻译参加了马休·佩里远征日本,1855年担任美国驻华专员秘书,于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担任中美谈判签订的美方副代《天津条约》表,要求中国对基督徒宽容。
      • 美国第一个来华宣教士、美国公理会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年)参与中美《望厦条约》、《天津条约》。
    • 虽然宣教士都反对鸦片,但很多宣教士认为随着列强势力进入中国,所订的这些传教保护条款是神的开路,如:雅埤理认为:「鸦片战争跟列强入中国,是神用来打开中国的大门的手段」;美国公理会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年)认为:「上帝的旨意受到推行,不再受到阻扰」;
    • 极少部分宣教士、信徒曾利用条约的保护特权欺压当地百姓。
    • 绝大部分宣教士是出于圣灵感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为中国贡献一生,最后死在中国。
    • 美南长老会应思理(Elias B. Inslee)说「基督教传教工作是上帝差派的使命,不需要世人的同情,不要世人来帮助,教务一端不应该放在条约里面」。
    • 戴德生1868年扬州教案不要赔偿,1900年中国内地会58个宣教士被杀,也不要求任何赔偿。
  •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 社会改革方面
      • 设禁烟局,反对东印度公司卖鸦片给中国;
      • 设立天足会,让中国妇女不再被强迫裹小脚;
      • 建立育婴堂,收养被遗弃的孤儿;
      • 设收容所,收容离家出走者;
      • 建立红十字会、医院与诊所,创办青年会;
      • 赈灾:1876-1879、1888-1889、1920-1921年,中国连续发生旱灾,宣教士向本国教会募捐赈灾。
    • 维新思想 
      •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年),美南监理会,1860年来华宣教,1868年创办周刊《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偏重于介绍西学新知。
        • 1896年维新运动前后,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从李鸿章、张之洞到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1896年出版《中东战事本末》,披露甲午战争真相,批评中国存在的积习,震撼中国知识界,对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影响很大。
        • 1882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培养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人才,后并入东吴大学。
      •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年),大英浸信会,1870年来华宣教,1890年创办中文报纸《时报》,此后负责广学会的工作。
        • 广学会是1891-1915年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一,但宣教内容不多。
        • 他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其中《泰西新史揽要》是19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 他结交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期间,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
        • 他曾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
    • 医疗
      • 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年),美北长老会,1834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1835年来华,在广州设立博济医院,帮助了不少中国百姓。1844年参与《望厦条约》的谈判,1855-1857年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伯驾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服从,就毁灭 Bend or Break」。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呼吁美军与英军、法军分占舟山、台湾、朝鲜。
      • 玛高温1843年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医院,1883年成为华美医院。
      • 在1900年之前,新教传教士在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地开设了四十多个诊所,最著名的是广州博济医院,此外有上海济仁医院,福州柴井医院,汉口普爱医院,汕头益世医院,通州医院,保定戴德生纪念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等。
    • 文化
      •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年),英国公理会,1840年来华宣教,把《四书五经》、《十三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译成英文。
      •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年),英国公理会,1843年来华宣教,把《道德经》译成英文,为中国翻译了许多数学、光学、天文、力学、植物学等教育书籍。创立了北京缸瓦市教会
      • 花之安(Ernest Faber, 1839-1899),德国信义宗,1865年来华宣教,写了德文版《儒学汇编》、《中国宗教科学导论》、《孟子思想》等,被称为中国文化辩护人。
    • 教育
      • 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年),美北长老会,1850年来华宣教,主张发展世俗教育影响中国,意图通过教育向中国人传福音。
      • 1863年,丁韪良翻译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受到恭亲王奕䜣的赏识,1864年成功地处理了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第一次使用国际法使一件原本可能成为严重事件的外交纠纷得到顺利解决,使清廷相信西方国际法知识对外交活动是有利的。
      • 1869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丁韪良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外交官、外语教习和翻译。同文馆的新式教育实践促进了教育现代化,为辛丑条约后废除科举、建立新型教育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在李鸿章推荐下,光绪皇帝任命丁韪良为京师大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即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授二品顶戴。
      • 1900年,73岁的丁韪良目睹了义和团屠杀中国教民和外国传教士的行为,因此非常厌恶义和拳民,站在法治的角度要求对义和拳民进行严惩,并倡议放逐慈禧,并提议将海南作为对美国的赔偿。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课之后不久,丁韪良等西方教师被辞退。
      • 在《万国公法》一书中,丁韪良创造的汉字法律术语有:主权、权利、责任、法院、人民、国体、赔偿、自治、限制、章程、邦国、政治、选举、司法、争端、国会、制宪、领事、利益、管辖等,使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解西方世界,懂得诸如民主、平等、自由、权利、法治、选举等重要政治和法律制度、观念。后来汉译《万国公法》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外交家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斡旋的重要工具,也被日本政府指定为日本学生必读的法律教科书。日本维新志士坂本龙马说:「长剑不如短刀,短刀不如手枪,手枪不如万国公法」。
      • 丁韪良将罗马拼音用于注释宁波方言,为汉语拼音教学提供了参考,对近现代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 1877年召开了宣教士大会,会上决定要成立教科书委员会,编写教材。到1890年,出版了三万册教科书,有近六十种,多是宗教教材,也有数理化、历史、地理的教材。教科书的编纂强调宗教的重要性,避免科学和宗教的对抗,将科学与宗教结合起来。
      • 新教于在20世纪开始设立十三所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沪江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 戴德生的大众宣教路线和李提摩太的精英宣教路线:
    • 戴德生
      • 神学观点:属于保守的基要主义,认为差会是因祷告而产生和增长的,求神借着人来行事,要坚信依靠神,不要仰赖个人和政府。
      • 事工原则:
        1. 宣教士的条件:要及时的抢救灵魂,不能等到神学院毕业了才可以成为传教士,应该超越宗派,超越国籍;
        2. 宣教士的薪酬:宣教士一律没有固定薪水,要单单仰赖神来供应。收入不是归个人而是归公,然后一起分配,同工同酬;
        3. 差会的募捐:不对外公开募款,不贷款;
        4. 差会的领导:中国的事工由中国工场的领袖们来主持,不是远在英国的理事会来主持(跟其它差会不一样);
        5. 事工的次序:强调社会关怀的工作(如办学校,办医院)要等到把福音把耶稣基督介绍给他们之后才值得做。后来内地会只办小学,让孩子认识圣经;
        6. 信徒的造就:信徒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宣教士应该在民间深入地去耕耘。1865年成立内地会,到1905年在内地会归主的信徒大概只有2万2千人;
        7. 宣教士本色化:强调宣教士一定要尊重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人民感受。所以宣教士的衣服食宿都要跟当地的相同;
        8. 本地同工培养:西方的宣教士应该训练中国同工,交棒给中国教会。
        9. 政教关系:主张宣教士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该向本国政府上诉,如遇到威胁,可以请当地的中国政府来处理。
    • 李提摩太
      • 神学观点:倾向于自由神学的普救论,认为神的国不只是建在人心里面,也建在世界的一切的机构里面。
      • 事工原则
        1. 除了灵性以外,一定要很优良的学术水平,而且精通中国文化;
        2. 在宣教的策略他强调要注重培育本地精英人才;
        3. 做福音的预备工作。设立学校,提倡教育。
        4. 提倡政教合一,借着政治来推动传教的工作。

视频资料

  1. 中国教会历史-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1)-苏文峰(28分钟)

  2. 中国教会历史-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2)-苏文峰(27分钟)

  3. 中国教会历史-传教士与帝国主义(1)-苏文峰(27分钟)

  4. 中国教会历史-传教士与帝国主义(2)-苏文峰(30分钟)

  5. 中国教会历史-戴德生与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线(1)-苏文峰(31分钟)

  6. 中国教会历史-戴德生与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线(2)-苏文峰(31分钟)

第9单元:十九世纪的中国教会——从马礼逊来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怎样读史:

  • 1、吃货的视角:被忽悠
  • 从吃货的视角,这是一次在海底捞吃火锅的愉快经历。这也是许多滥用蒙太奇的说教片忽悠人的方法,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可能就到此为止。
    从吃货的视角,这是一次在海底捞吃火锅的愉快经历。这也是许多滥用蒙太奇的说教片忽悠人的方法,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可能就到此为止。
  • 2、艺术家的视角:回应
  • 从艺术家的视角,这是一场美妙的维也纳华尔兹舞会。华尔兹舞步在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一起一伏有如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旋转和各种优美的造型,庄重典雅、华丽多姿、飘逸欲仙。因此,这首圆舞曲与《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并称为施特劳斯的三大圆舞曲。
    从艺术家的视角,这是一场美妙的维也纳华尔兹舞会。华尔兹舞步在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一起一伏有如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旋转和各种优美的造型,庄重典雅、华丽多姿、飘逸欲仙。因此,这首圆舞曲与《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并称为施特劳斯的三大圆舞曲。
  • 3、文学家的视角:细节
  • 从文学家的视角,这是一个人性的故事。这首圆舞曲最早的标题是《手牵手》。1889年8月,奥地利人民所敬爱的国父、茜茜公主(1837-1898年)的丈夫、俭朴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48-1916年在位)访问德国,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虔诚的路德宗基督徒、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会面。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了「向奥地利与德意志的友谊干杯」,创作了这曲维也纳华尔兹舞曲,10月21日在柏林首演。后来在德国乐谱出版商的建议下,改名为《皇帝圆舞曲》,以满足两位君主的虚荣之心。这年1月,茜茜公主的儿子自杀殉情,茜茜公主从此陷入忧郁症,以后只穿黑色衣服,打着一把皮制阳伞,用一把棕色扇子遮住面孔。
    从文学家的视角,这是一个人性的故事。这首圆舞曲最早的标题是《手牵手》。1889年8月,奥地利人民所敬爱的国父、茜茜公主(1837-1898年)的丈夫、俭朴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48-1916年在位)访问德国,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虔诚的路德宗基督徒、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会面。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了「向奥地利与德意志的友谊干杯」,创作了这曲维也纳华尔兹舞曲,10月21日在柏林首演。后来在德国乐谱出版商的建议下,改名为《皇帝圆舞曲》,以满足两位君主的虚荣之心。这年1月,茜茜公主的儿子自杀殉情,茜茜公主从此陷入忧郁症,以后只穿黑色衣服,打着一把皮制阳伞,用一把棕色扇子遮住面孔。
  • 4、历史学家的视角:主线
  •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这是历史的回响。1815年拿破仑失败以后,欧洲处于神圣同盟维也纳体系的专制统治之下,而音乐却在中产阶级的支持下稳健地发展,华尔兹流行于欧洲。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歌舞升平,20万人口却有可容纳5万人的舞场。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到1848年革命,是老约翰·斯特劳斯(1804-1849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年)刚刚起步的时期,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刚刚开始。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一个月后,小约翰·斯特劳斯写成《皇帝圆舞曲》。他所致敬的这两位手牵手的好朋友,巩固了1882年的三国联盟,一起参与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一起发动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1600万人丧生。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这是历史的回响。1815年拿破仑失败以后,欧洲处于神圣同盟维也纳体系的专制统治之下,而音乐却在中产阶级的支持下稳健地发展,华尔兹流行于欧洲。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歌舞升平,20万人口却有可容纳5万人的舞场。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到1848年革命,是老约翰·斯特劳斯(1804-1849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年)刚刚起步的时期,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刚刚开始。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一个月后,小约翰·斯特劳斯写成《皇帝圆舞曲》。他所致敬的这两位手牵手的好朋友,巩固了1882年的三国联盟,一起参与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一起发动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1600万人丧生。

环境挑战:

  • 茶叶、白银和鸦片
    • 英国人离开茶叶不能活
      • 欧洲人的饮茶行为主要流行于荷兰和英国。
      • 1662年,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嫁妆包括金银财宝、香料以及经济价值巨大的重要港口丹吉尔和孟买、和221磅祁门红茶(当时1磅茶叶的价格相当于工薪阶级一年的收入)。

        上图:布拉干萨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1638-1705年),葡萄牙公主。1662年至1685年作为英国王后,丈夫是查理二世。查理二世国王是好人、好国王兼风流浪子,凯瑟琳是虔诚、圣洁的天主教徒兼隐修士,最后赢回丈夫,与情敌化敌为友。凯瑟琳爱喝红茶,带动了整个英国宫廷乃至全国的喝茶习惯。当时葡萄牙通过澳门与中国有直接贸易往来,葡萄牙与英国联姻,也使英国进口茶叶的成本大大降低。 查理二世迎娶凯瑟琳公主后两年,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东方购买茶叶,第一笔订单是100磅,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是这个水平,但已经足以满足英国的茶叶市场了。 1690年,英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已经接近4万磅。 1721年,进口12.4万磅。 1750年,进口47万磅。 1770年代,每年进口茶叶400多万磅,而走私茶叶的数量甚至比这个还多。茶叶的利润太高,所以当时的走私者甚至使用武装船只,有的船上甚至配有24门大炮。 1833年,进口1600万磅。
        上图:布拉干萨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1638-1705年),葡萄牙公主。1662年至1685年作为英国王后,丈夫是查理二世。查理二世国王是好人、好国王兼风流浪子,凯瑟琳是虔诚、圣洁的天主教徒兼隐修士,最后赢回丈夫,与情敌化敌为友。凯瑟琳爱喝红茶,带动了整个英国宫廷乃至全国的喝茶习惯。当时葡萄牙通过澳门与中国有直接贸易往来,葡萄牙与英国联姻,也使英国进口茶叶的成本大大降低。
        查理二世迎娶凯瑟琳公主后两年,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东方购买茶叶,第一笔订单是100磅,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是这个水平,但已经足以满足英国的茶叶市场了。
        1690年,英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已经接近4万磅。
        1721年,进口12.4万磅。
        1750年,进口47万磅。
        1770年代,每年进口茶叶400多万磅,而走私茶叶的数量甚至比这个还多。茶叶的利润太高,所以当时的走私者甚至使用武装船只,有的船上甚至配有24门大炮。
        1833年,进口1600万磅。
      • 从1815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货物100%是茶叶,茶叶贸易占公义总利润的90%,占英国全部税收的10%。从1842-1860年,茶税占英国总税收的8.68%。19世纪初英国一中国一印度的三角贸易是:「印度鸦片卖给中国,中国茶叶卖给英国,英国棉纺织品卖给印度」。
      • 184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81%是茶叶。
      • 18世纪,由于英国茶叶进口税高达100%,欧洲大陆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也有65-75%的茶叶,靠走私进入英国获利。
      • 从1870年代开始,价廉物美的印度茶在英国市场取代了中国茶。俄国人却逆势而上,从原来的下游购买者,变成参与茶叶收购、茶砖生产,掌握了华中地区茶叶生产的控制权。到了1898年,俄国市场占中国茶出口比重的61.14%,汉口成为清末第一茶叶输出港,全部出口俄罗斯,直到十月革命后才变萧条。
      • 英国人喝茶的浓度、奶和糖的使用都有阶级惯例,从加糖加奶、浓烈强劲、简单实用的「建筑工人茶Builder’s Tea」,一直到中产阶级无糖无奶的正山小种红茶。社会阶层越高,茶越清淡。
        • 如果你加了一匙糖,足以令人对你的出身产生一丝怀疑;如果加了不止一匙糖,那你充其量只是个中产阶级中的下层人士;如果超过两匙,那你绝对属于工人阶级。
        • 1774年美国独立革命,起因于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以抗议《茶税法》(Tea Act)帮助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倾销因欧洲走私茶而积压的1千7百万磅茶叶。
        • 喝茶就像谈论天气一样,是英国人生活的必备技能,「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一切为茶而停」。
        • 1942年,二战中的英国政府采购清单按重量依次是:子弹、茶叶、炮弹、炸弹和别的爆炸物。全国实行茶叶配给制,一个人每周分配到 1 盎司的茶叶,大约可以冲泡 12 杯茶。但前线战场的茶叶供给绝不能少,因为有了「家人来信、热乎乎的食物和茶水」,士兵才有战斗力。
        • 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身上都背着一个搪瓷茶杯。
        • 二战中,丘吉尔首相要求给军舰上的每一个船员足够的茶水供应,
        • 二战中,英国给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投下75000枚茶弹,慰问国土沦陷的荷兰人。
        • 二战后期,英军的坦克里都配备了煮开水的Boiling Vessel,以满足士兵在坦克内喝茶的需要。
        • 英国泡茶协会(Tea and Infusions Organisation)的数据显示,英国人均每年喝茶900多杯。
        • 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了长达10页的正确泡茶标准(BS 6008:1980, ISO 3103-1980),网上零售价£106。摘要如下:「此法包涵以刚沸腾的水,从置于瓷制或陶制的壶中的干燥茶叶萃取出可溶性的物质,并将所得的液体注入白色瓷制或陶制的碗,以能检验泡煮过的茶叶的感觉器官性质,以及该液体加入或不加牛奶或两者的感觉器官性质。」
        • 对于历史课学生来说,应该注意:1、你需要有一个精致的骨瓷杯,不是马克杯;2、拿杯子的时候只能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子把儿,千万别翘兰花指,宁可打折小拇指;3、加奶或糖时,勺子不要转圈搅,应该前后搅;4、搅拌好后,勺子上可能还有牛奶,不要敲杯子,轻轻点两下,把勺子放在和杯把平行的地方。
    • 全世界都缺白银
      • 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
        • 宋朝之前:钱币(铜钱、铁钱)。
        • 宋朝:纸币(交子、钱引、会子)、钱币(铜为主,铁为辅)、金银(兑换)。
        • 元朝: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银钱相权)。
        • 明朝:从纸币(大明宝钞、禁用金银)开始,变成银钱兼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赋税货币化(一条鞭法)。但明朝白银产量不高,主要来源是日本和南美洲。

          上图:张居正(1525-1582年),明万历年间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使赋税货币化,影响深远。
          上图:张居正(1525-1582年),明万历年间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使赋税货币化,影响深远。
        • 清朝:货币体系空前混乱(后期有不同成色的金银、银元、铜钱、外币、私票、各种银行券),但白银始终是赋税货币。
      • 英国的货币制度:金本位。
      • 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主要是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生产了大约10万至13万吨的白银,80%以上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其中将近一半流入中国,用于平衡贸易逆差(茶、丝绸、瓷器)和套利(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比价1:12,日本金银比价1:11,中国金银比价1:7;18世纪初英国金银比价1:14.7,中国金银比价1:10;19世纪初全球1:15.4)。16世纪初,明朝白银余额大约6千万两,1550-1800年,全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约5.2亿两(根据庄国土估算)。美洲白银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有很大部分被国库和权贵囤积,所以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没有引致通货膨胀。生产者换取白银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缴纳贡赋,而非资本的流通,日常买卖用钱。
      • 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财政收入白银4847万两,支出3460万两,其中兵饷1700万两。和珅家存白银1千万两,总资产约2.3亿两。
      • 19世纪以前的中国并不需要外部商品,所以美洲白银成为唯一可以与中国交换的物品而留在中国。而在中国国内,江河下游地区需要上游地区的木材与矿产,但上游地区对外界商品的需求并不强烈,结果大量用于交换木材和矿产的白银就在上游地区滞留下来,成为少数民族服饰和首饰的主要原料,大量美洲白银最终以中国西南山区为其归宿。
      • 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茶叶买主。1700-1823年,英国运往中国银子约5388万两(根据庄国土估算),欧洲大陆运到中国白银约3854万两。而从1824-1833年,英国从广州运出白银3463万两(根据庄国土估算)。
      • 18世纪末以后,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茶叶买主和最大的白银供应者,1805-1840年间,美商输入白银6148万两。
      • 1700-1840年间,从欧洲和美国运往中国白银约1.7亿两,从菲律宾运往中国白银约9360万两。
      • 1779,西班牙参加美国独立战争,银元市场被封闭,所以从1779年至1785年没有一块银元从英国运到中国。
      • 1811-1833年,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加上银矿日益枯竭,美洲白银减产50%,白银的短缺使其他欧洲国家逐渐退出对华贸易。而英国人起初倚靠印度棉花,主要倚靠印度鸦片,美国人起初倚靠西洋参、皮毛和士每拿鸦片,主要靠与西属美洲革命者的友谊,得以继续维持对华贸易。
    • 中国人离开鸦片不能活
      • 当英国人痴迷于茶叶的同时,中国人却开始沉迷于鸦片。从1773年到1833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增长了4倍,中国从英国进口的鸦片却增长了20倍。
        16世纪,葡萄牙人发现了鸦片在中国市场的潜在价值,开始向中国销售鸦片。
      • 1729年,雍正开始禁止鸦片,鸦片年进口量约200箱(每箱140磅)。
      •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统治印度,获得种植鸦片的垄断权。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公司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无论其合乎道德与否。
      • 1790年代,东印度公司每年销往中国的鸦片约为2000箱。
      • 1799年,清朝重颁禁令,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4,500箱。
      • 1824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1万箱。
      • 1832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2万箱。
      • 1835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3万箱。
      • 1838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4万箱。
      • 1805-1836年,美国人销中国士每拿鸦片10606箱,年均331箱。
      • 1839年,虎门销烟,销毁鸦片2万箱。
      • 1858年,中国鸦片年进口约7万箱。
      • 19世纪末,中国国产鸦片超过了进口量。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03年,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 1807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到达广州。
    • 1823年,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打破了只有中国才能种茶的传统观念。
    • 1831-1833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传道会的普鲁士宣教士郭士立(郭实腊,Charles Gützlaff,1803-1851年)三次坐船北上侦察。他认为:
      • 他所遇到的中国人大部分都「很想通过贸易营生……他们时常抱怨当前这种与外国商人隔绝的体制」。
      • 「中国人热切渴求外部知识,他们极其渴望听到来自上帝的福音」(这些不识字的中国人对免费书籍感兴趣,未必是为了书的内容,他们的热情好客也很可能不是对外国人的真实情感。但这种夸大却激励了戴德生)。
      •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如此希望灵魂得救,但他们却不得不被禁锢在当前这种状态中」,「普世众生都由上帝创造,因此天然地具有相互交流的权利。……任何法律若与这一至高的法则相悖,则是对上帝的亵渎,应受世人谴责。」(这为英国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增加了正义感)
      • 「当对手要用武力支持自己的主张时,中国人就会变得顺从、温和甚至友善。」(这给以后的宣教士很大的启发)
      • 当时,主张自由贸易的商人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民族」,「但凡外族人尝试以讲理的方式说服他们,则全部无功而返;但如果外来者姿态强硬,特别是在有武力支持的情况下,中国人通常会乖乖妥协」,「为了赢得中国政府的尊重,我们必须派出一定规模的军队」。但郭士立认为「虽然摆出更强硬的姿态完全必要,但在有和平解决的可能的情况下,以暴力手段实现目的是万万不可取的」。
      • 郭士立的第三次航行是为了帮助查顿贩售鸦片作翻译,以换取他正要编辑的刊物六个月的经费。但郭作清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在1835、1837年两次刊登文章谴责鸦片毒害,是对自己之前帮助查顿售卖鸦片行为的否定。
      • 郭士立在鸦片战争中担任英军司令官的翻译和向导,以及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宁波知府,并参与起草《南京条约》。
      • 1843年香港开埠之后,郭士立担任首任香港总督璞鼎查的中文秘书。
      • 郭士立于1844年在香港成立「福汉会 The Chinese Union」,专门差派华人向华人传教,冯云山是为该会信徒。同时还创立「中国传教会 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在伦敦招募来华宣教士,第一个送到中国的就是戴德生。
      • 郭士立承担了修订马礼逊译本的主要工作。太平天国的版本就是以郭士立翻译的旧约与他修订的新约为蓝本的。
    • 1836年,弟兄会的慕勒(George Müller,1805-1898年)在布里斯托开始建立孤儿院,他凭信心开始的事奉最终导致信心差会的建立。
    •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销毁鸦片2万箱。英国商团鼓吹战争,但由于贩运鸦片只是民间走私行为,并非英国国策,英国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而是以商务受阻及英国人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由义律率两艘军舰进行报复(reprisal)。
    • 1840年4月,英国下议院以271票对262票否决了反对派托利党(保守党)反对战争的动议,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永久割让香港,共赔偿2千1百万银元,开放沿海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允许在五口传教。宣教士郭士立参与起草《南京条约》。
    •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允许宣教士在五口办学、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宣教士裨治文、伯驾和卫三畏参加了翻译和部分条款起草工作。
    •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在五口建立天主教教堂和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 鸦片战争时,在清朝约有30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只有20名英美宣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翻译圣经以及编写字典。
    • 1846年,道光下令归还天主教教堂,天主教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在大清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清朝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34年,洪秀全收到梁发的《劝世良言》。
    • 1837年,洪秀全首次做异梦。
    • 1843年,洪秀全落榜,翻阅梁发的《劝世良言》,宣称上帝通过异梦呼召他在世界上做除妖灭魔的工作,创立拜上帝会,同学冯云山与族弟洪仁玕参加。
    • 1844年,洪秀全开始传教。
    • 1847年,洪秀全到广州向美南浸信会的罗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1802-1871年)学习圣经4个月,但罗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对所见异象的见解,拒绝为他施洗。
    • 1848年,欧洲革命。
    • 184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1812年-1880年),用沃德箱(Wardian case)把2万株茶苗带到印度的大吉岭,还带走了一群训练有素的中国茶叶工人,结束了中国茶的垄断。
    • 1848年,拉德茨基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
    •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在广东的洪仁玕曾图前往广西会合洪秀全,因清朝官兵在各地搜查严密而被迫折返。
    • 1852年,洪仁玕到香港,认识了会客家话的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文(Theodor Hamberg,韩山明,1819-1854年),次年在广东由韩山文施洗。
    • 1852年,罗孝全得知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领袖,改变态度变,希望西方各国能接受他,以便基督教能在太平天国境内传播,他更形容洪秀全「比我想像还要帅,声音极好听」。
    • 1853年9月,普鲁士公理会宣教士郭实腊建立中国传教会(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差派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年6月3日)来华。
    • 1853年12月,19岁的浸信会牧师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开始在伦敦讲道,轰动伦敦38年(1853-1891年),被称为「近代的以利亚」。
    • 1853年1月,曾国藩受命在湖南办团练。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西方政府、报纸、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评论莫衷一是。
    • 1853-1854年,洪仁玕向韩山文学习西方知识。
    • 1854年,洪仁玕曾到上海,欲到南京而未果,在伦敦传道会的墨海书馆居留了半年,后来回到香港,1855-1858年成为伦敦传道会传道人,继续学习西方事物。
    • 1854年2月,湘军开始在湖南攻打太平军。
    •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结束,英法联手帮奥斯曼帝国对抗俄国。
    • 1857年4月,敬虔的苏格兰长老会信徒、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学院(Christ Church)的额尔金勋爵(James Bruce,1811-1863年)出任对华全权代表,带领1700名英军离开英国前往中国。
    • 1857年,印军哗变,额尔金前往印度帮忙。但他发觉他的同胞在亚洲的行为有违道德,令人反感,与基督精神不符合。
    • 1857年,戴德生接受乔治·慕勒的赞助和建议,前往浙江宁波,建立宁波差会。
    •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炮轰并占领广州,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8年5月,洪仁玕离开香港前往南京。
    • 1858年5月20日,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舰队攻陷大沽口要塞,入侵天津。
    • 1858年5月28日,中俄《瑷珲条约》,清朝失去东北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 1858年6月27日,中英签署《天津条约》,允许向内地传教,英法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赔偿英国四百万两,增加12个通商口岸。双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礼,并进驻北京。关税由双方协定,每十年修订一次。
    • 1858年8月,额尔金的舰队前往日本,日本德川幕府毫无抵抗底与额尔金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大大减轻了额尔金的愧疚感。额尔金认为日本人是「最好的民族,完全没有中国人那种僵固和偏执」。他写道,离开日本是「自我来到可憎的东方以来,唯一让我在离开时觉得懊悔的地方——东方之所以可憎,与其说是因其自身,不如说是因为东方到处可见我们暴力与欺诈的记录」。
    • 1858年11-12月,额尔金的舰队溯长江经南京抵汉口,以测试长江沿岸的中国官员是否遵照条约,也乘机观察太平天国。
    • 1858年1月,英国开始直接治理印度,东印度公司解散。
    • 1859年4月,洪仁玕辗转到达南京。洪秀全得知洪仁玕曾学习西方事物,便封他为军师、干王,总理天国政事。
    • 1859年6月20日,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弟弟卜鲁斯(Frederick Bruce,1814-1867年)联同法国公使、美国公使到达大沽口。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联军到拒绝,
    • 1859年6月25日,爆发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兵败白河口,英国舰队在大沽口要塞遭僧格林沁重创。
    • 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提出要学习西方:学校教导圣经,兴商业、办银行、建设铁路、开矿、办邮政;按《圣经》的原则设立司法制度、办报纸传递讯息及监督政府等等。外交上向西方开放,双方平等对待。从而创造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
    • 1860年2-5月,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洪仁玕参与策划。
    • 1860年6月,曾国荃围安庆,1861年9月攻下。华尔招募洋人在上海组成洋枪队。
    • 1860年6月10日,李秀成攻占苏州,7月15日修书表示太平军不会伤害上海洋人,7月16日,洋枪队攻下松江。
    • 1860年8月1日,额尔金率领英法联军舰队登陆北塘。
    • 1860年8月2日,艾约瑟、杨格非在苏州见洪仁玕。
    • 1860年8月19日,卜鲁斯率领的英军和法军在上海攻打太平军。
    • 1860年8月22日,额尔金率领的英法联军用阿姆斯特朗炮攻陷大沽口要塞。
    • 1860年9月18日,英国谈判代表被僧格林沁当人质,囚于圆明园,26人被虐死15个。
    • 1860年9月21日,英军在通州大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当天咸丰逃离北京。
    •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空无一人的圆明园,遂开始抢劫,被额尔金勋爵和指挥官痛骂。法军则没人管。
    •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 1860年10月,罗孝全到达天京,住在干王洪仁玕的府第,想纠正洪秀全对基督的概念,无果。
    • 1860年10月18日,为报复清廷虐待人质,额尔金勋爵下令烧毁圆明园。
    • 1860年10月24日,《北京条约》确定《天津条约》,并增加:永久割让九龙半岛,赔款至800万两,容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工作。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 1861年初,因洋人不配合太平天国,洪仁玕开始失势,权力被削弱。《资政新篇》成为空谈。
    • 1861年4月17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 1861年5月13日,英国承认美利坚邦联的交战国地位。
    • 1861年5月19日,华尔在上海被捕。
    • 1861年5月31日,英国国会辩论太平天国的交战国地位。
    •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
    • 1861年9月5日,湘军攻克安庆。
    • 1861年11月5日,辛酉政变,垂帘听政。
    • 1861年12月9日,太平军攻克杭州。
    • 1861年12月15日,曾国藩被守逾苏、皖、赣、浙四省兵权。
    • 1861年12月29日,李秀全攻克杭州。
    • 1862年1月20日,太平军开始包围上海。
    • 1862年1月22日,罗孝全忿而到停泊在长江边的英国船寻求庇护,回到上海。罗孝全第三次改变态度,撰文批评洪秀全是「狂人,全不适合统治,政府全无组织」,但洋人对罗孝全并不同情。
    • 1862年2月10日,英军舰队司令何伯提交肃清上海区叛军计划,英、法、华尔开始结盟。
    • 1862年4月,李鸿章淮军靠洋人汽轮运抵上海,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
    • 1862年5月10日,英法联合从太平军手中夺回宁波。
    • 1862年5月12日,英法联合与华尔夺回青浦。
    • 1862年5月15日,陈玉成在寿州被俘。
    • 1862年5月17日,法军舰队司令攻打太平军时身亡,法军四处劫掠。
    •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开始围攻南京。
    • 1862年6月,清军屠杀太平军俘虏之事登上国外报纸。
    • 1862年9月21日,华尔在宁波中弹身亡。
    • 1863年1月1日,林肯发布《解放奴隶宣言》。
    • 1863年3月25日,英军少校戈登接管常胜军,军纪严明。淮军与常胜军密切配合,在战场上频频得手。被解雇的白齐文愤而改投太平军,但不久战败投降。
    • 1863年6月,石达开在四川投降被杀。
    •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保佑下得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 1863年11月20日,额尔金勋爵死于印度。
    • 1863年12月6日,李鸿章进入苏州,处死投降的太平军将领,英国与清廷的军事合作结束。
    • 1864年3月19日,格兰特将军出任北军总司令。
    • 1864年5月31日,常胜军解散。
    • 1864年6月31日,洪秀全病死。
    •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克南京。
    • 1864年7月22日,李秀全被俘,后被处死。
    • 1864年10月9日,洪仁玕被俘,后被处死。
    • 1865年4月9日,南方邦联的李将军投降。

教会回应:

  • 宣教的属灵复兴基础:
    • 摩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工作;
    • 约翰·韦斯利的卫理公会(中国翻译成循道会或是美以美会);
    • 学生自愿海外宣教运动。
  • 更正教来华的拓荒先锋:
    •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第一位来中国的更正教宣教士。1807年9月7号嘉庆年间来到中国。他以东印度公司翻译的身份到广州。住十三洋行,学中文,预备宣教。
    • 米怜(1785-1822年),1813年来华。因为没有合适的身份进入中国内地,所以就在马六甲一带做宣教工作,主要帮助马礼逊做出版及办学校。
    • 蔡高(1786-1819年),广东香山县人,1814年9月9日的受洗归入基督,是中国第一个受洗的信徒。
    • 梁发(1789-1855年),1816年11月3日在马六甲由米怜施洗,他的妻子黎氏在1820年受洗成为中国第一个受洗的女信徒。1823年12月的时候梁发被马礼逊按立为传道人,成为中国第一个传道人。最重要的著作是1832年写的《劝世良言》,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
  • 对太平天国的反思:
    • 二、太平天国的性质太平天国在本质上,和其它的农民革命很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太平天国有一个很理想化的社会改革愿景。以下是部分实例:1、乡村自治的法规,对于土地用新田制分配;2、废除农村恶习:禁妇女裹小脚,禁纳妾;3、办教育,学圣经;4、推行白话文;5、开科取士;6、强调男女平等。
    • 三、太平天国的影响1、由于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地区,对满清政府的破坏力很大。清廷缺少对江南一带的税收使得国库空虚,最后导致国家实力衰弱;2、外国势力介入中国致使民生工业破坏,导致后期义和团事变的发生;3、满清国库空虚,势力衰弱,对外战争有心无力;4、满清军队被打垮,不得不重用汉人的军队(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5、清朝的统治力量渐渐由满人转移的汉人手里;6、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直接促成了清朝的灭亡。
    • 四、太平天国的政教制度和思想1、政治角度:农民革命。2、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基督教革命运动:(一)革命文告的名词和中国传统农民革命的思想非常相似,如军律里使用的是传统农民革命的用词;(二)虽然军队都有礼拜的地方,但是形式是混合多种民间宗教以及天主教的形式。如做礼拜的时候会烧出征战士名字的章表;(三)在制度上军政教合一,军队首领就是教会首领;(四)激烈改革传统习俗,废偶像,用天历,实行共产制度。
    • 一、真义上的不同
      • 1、上帝观:不再是中国商代以前的中国人认为的上帝,而是民间传统迷信,混合基督教、佛教、道教的上帝观。跟基督教所讲的上帝不同,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上帝观。
      • 2、基督论:称耶稣为天兄,以自己(洪秀全)为天弟,是自抬身价,却不认识基督就是神。
      • 3、人论:洪秀全的说法是“降凡驱逐妖魔”,塑造自己“奉天承命”的身份,要用武力建立新政权,与基督教用爱和宽恕来传福音给万民,是截然不同的。
    • 二、形式上的不同
      • 1、在形式上大力地破偶像,又因自称“天王”而树立偶像,产生新的造神运动。
      • 2、一方面大力改革中国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又采用一些民间习俗作为敬拜的形式。
    • 三、太平天国的根本问题
      • 金牛犊。太平天国的根本问题是把本色化误导成混合主义。因为采用了基督教和民间宗教的形式(form)却不了解其真义 (meaning),于是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混合。
      • 中外教会历史中混合主义的一些例子:
        • 1 初期教会的诺斯底主义:基督不是完全的神,是次等的神
        • 2 非神话化:要除掉圣经中神话的部分
        • 3 田力克提出的存在主义:认为上帝是人对真、善、美最终极的关怀
        • 4新纪元运动: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神
        • 5南韩文鲜明的统一教:要借着通婚借着生育来转化属灵血统
    • 四、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1、靠迷信和超自然法力来建立权柄,而不是靠真理和品格。
      • 2、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太平天国因为真理不清不楚,品格上心术不正,掌握权力的时候必定会走向腐败,走向灭亡。
    • 五、基督徒该如何关心社会
      • 1、在属灵的国度里借着生命的改变来影响社会。
      • 2、在有必要时,基督徒应该对一些罪恶问题发出良知舆论的声音。
      • 3、当在制度上有所改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领导者一定要对真理非常的清楚、纯正,品格要正直,同时还要防范人的私心,才不会落入太平天国的失败中。
  • 北京条约之前的宣教方式:
    • 更正教来华初期是一个宣教预备的时期。更正教早期来华宣教士特别是马礼逊、伯驾等很有战略性眼光,在文字、医疗、教育方面都建立了非常好的深广的基础,尤其是他们注意到了中国本地人才的培养。
    • 文字印刷工作
      • 1812~1815马礼逊开始编《中文文法》,1823年出了《华英字典》。
      • 翻译圣经。任何一个新的地区的宣教工作一定从翻译圣经开始。马礼逊1810年开始翻译《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约翰福音》。1823年出版新旧约圣经。
      • 办杂志。1815年8月15日出版了中国第一份民间的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设印刷厂。采用铅字活版印刷技术开始印福音小册子和圣经。
    • 办学校栽培本地人才
      •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开办英华书院。
      • 1828年梁发和古天青在广东的高明开设了中国第一所的基督教私塾。
    • 医疗传道
      • 美国公理会伯驾医生(Peter Parker, 1804-1888)在广州设立了“博济医院”,这是中国第一个有规模的更正教医院。

视频资料

  1. 中国教会历史-更正教来华(1)-苏文峰(29分钟)

  2. 中国教会历史-更正教来华(2)-苏文峰(41分钟)

  3. 中国教会历史-太平天国与基督教(1)-苏文峰(28分钟)

  4. 中国教会历史-太平天国与基督教(2)-苏文峰(34分钟)

第8单元:十九世纪的世界教会——从拿破仑时代到新帝国主义时代

怎样读史:

  • 怎样装扮历史?
    • 「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介绍William James的实用主义哲学)。
      1. 后期加工:粗暴地伪造、修改、删除史实,技术越进步,P得越像。适合专制社会。
      2. 虚化环境:脱离环境谈史实。iPhone在2007年的地位和在2019年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完全不同。西方文化优越感、天主教抗拒改教、民族主义,要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里看。
      3. 前景叠加:谈史实时不谈时代,iPhone 4和iPhone 11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建国后的美国人并非建国前的清教徒,现代埃及人并非古埃及人;亚米念主义、敬虔主义的影响,要放在多个时代里看。
      4. 以偏概全:用同一种标签概括许多不同的人和事。iPhone手机和iPhone手机膜完全不是一个东西,鸡蛋、鸭蛋、龟蛋、蛇蛋不是一种蛋。英国人有帝国主义分子、鸦片商人,也有宣教士;庚子教难时有真信徒,也有吃教的;改革宗有坚持的神学,也有固执的解经。
      5. 高光特写:一俊遮百丑,不看细节、周围某手机的配置好,并不能掩盖OS烂的事实。约翰卫斯理、查尔斯芬尼所带起的复兴,并不能遮盖他们的信仰偏差所导致的难以为继。
  • 素颜的历史,你就一定能看懂吗?
    • Checker shadow illusion published by Edward H. Adelson, Professor of Vision Science at MIT in 1995
    • 政治正确的历史叙述不是强行P图,而是混淆背景。动机不是混水摸鱼,就是天真幼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上联:有声的寂静;下联:有光的幽暗;横批:忽悠)
    • 「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4-15)

环境挑战

  • 19世纪是怎样一个世纪: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1859年,狄更斯《双城记》)
  • 不列颠和平时代
    • 从1815年滑铁卢战役到1914年一战爆发,被称为不列颠和平(Pax Britannica,British Peace)。法国逐渐没落,英国逐渐成为全球大国,作为世界警察、维持世界秩序。这段时期欧洲的大规模战争相对比较少,世界的人口和经济都加速增长。
      1. 英国人口:1801年1634万,1861年2907万,1901年4160万。
      2. 美国人口:1800年523万,1860年3144万,1900年7621万。
      3. 法国人口:1801年2735万,1861年3738万,1801年3896万。
      4. 德国人口:1871年4105万,1900年5636万。
      5. 奥斯曼帝国人口:1856年3535万,1906年2088万。
      6. 印度人口:1800年20090万,1871年23883万,1901年29355万。
      7. 中国人口:1805年33218万,1851年43216万,1887年37763万。
    • 在长期和平的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1837-1901年),英国的生育率和存活率都很高,国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比乔治王时代(1714-1837年四个乔治)有极大的提高。维多利亚道德观念(Victorian morality)支持性节制,不容忍罪恶,主张订立严格的社会守则,这一观念因着大英帝国的国际地位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到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大英帝国的版图和人口都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成为日不落帝国,包括亚洲的印度、香港、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非洲的冈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北美的纽芬兰、加拿大,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

      上图:1886年大英帝国的版图。
      上图:1886年大英帝国的版图。
  • 界动荡的时代:
    • 欧洲革命迭起: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1820年革命,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0年革命,专制君主和与之合作的天主教会都是被自由主义者革命的对象。
    • 美国从大西洋扩张到太平洋,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旧帝国主义(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过度到新帝国主义(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
    • 美国南北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奥斯曼帝国旗下的阿拉伯民族纷纷寻求独立,印度爆发反英战争。
    • 中国爆发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同治回乱。
  • 工业革命的时代:
    • 火车、蒸汽轮船的普及,使交通运输大众化。
    • 大型工厂、城市居民的集中,使工人阶级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出现工会组织。
    • 开始出现电力工业。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相继问世。
    • 化学理论日益完善,许多化学元素被发现。出现化学工业。
    • 牛顿体系达到完美的顶峰,电学和热学理论化。
    • 煤和钢铁是19世纪最重要的矿物。
  • 战争革命的时代:
    • 战争规模迅速扩大,武器技术快速发展,从世纪初每分钟3发的前装遂发滑膛枪,发展到世纪末每分钟600发的马克沁自动机枪;从世纪初的风帆木壳战舰,发展到世纪末一体化机械旋转炮塔的万吨前无畏舰。
    •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是第一场现代战争,使用了蒸汽铁甲舰、爆炸炮弹、壕沟战、静止战、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战地记者、铁路火车。
  • 民族主义的时代:
    • 大多数欧洲民族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拉丁美洲也纷纷独立。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大多诉诸于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合法性(如:自古以来)。而在19世纪之前,人们有乡土性、区域性、文化价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并无现代国家观念(体会一下: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兰西王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引发的一场欧洲大战。)。
    • 中国原来并无民族主义,只有不同的主子和永远的奴才:「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礼记-王制-四诛》)。
    • 宋朝在四夷的压力下,形成了民族和国家的边界意识。梁启超在日本接触到了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以后,在1902年的《新民说》首次定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者何?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 国际主义的时代:
    •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大,欧美工人阶级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先后出现第一国际(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1876年)、第二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1889-1916年)。
  • 大事:
    • 1793-1834年,英国浸信会的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年)在印度宣教四十年,与同工翻译了四十种语言的圣经,设立了126家教会和多家差会,引发近代宣教运动。
    • 1798年教宗庇护六世(Pope Pius VI,1775-1799年在位)下令将拿破仑革除教门,被法军抓走,次年逝于法国。1801年,实用主义者拿破仑与教宗庇护七世(Pope Pius VII,1800-1823年在位)签订和平协定,限制并利用天主教会,以恢复国内秩序。1809年再次囚禁庇护七世五年。

      上图:《拿破仑加冕》油画的局部。这幅画有6米高、10米宽,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7年完成,描绘拿破仑一世加冕场景。画中的皇后从拿破仑而不是教宗手中获得桂冠。为了不迫害天主教会与政权之间的新平衡,教宗庇护七世很尴尬地祝福了加冕礼。教宗被拿破仑任命的主教们包围着,后面的助手捧着拿破仑于1805年送给他的拿破仑三重冕(Napoleon Tiara)。这个三重冕(Triregnum)虽然用珠宝装饰得非常华丽,但为了羞辱教宗,故意做得又小又重,难以佩戴,只好让助手捧着。三重冕的每道箍中间都有一个美化拿破仑的浮雕。
      上图:《拿破仑加冕》油画的局部。这幅画有6米高、10米宽,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7年完成,描绘拿破仑一世加冕场景。画中的皇后从拿破仑而不是教宗手中获得桂冠。为了不迫害天主教会与政权之间的新平衡,教宗庇护七世很尴尬地祝福了加冕礼。教宗被拿破仑任命的主教们包围着,后面的助手捧着拿破仑于1805年送给他的拿破仑三重冕(Napoleon Tiara)。这个三重冕(Triregnum)虽然用珠宝装饰得非常华丽,但为了羞辱教宗,故意做得又小又重,难以佩戴,只好让助手捧着。三重冕的每道箍中间都有一个美化拿破仑的浮雕。
    • 1803-1815年,拿破仑战争实施全民征兵制,战争规模空前庞大,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遍欧洲,最终导致保守势力于19世纪中期纷纷垮台。

      上图:1777型遂发前装滑膛枪,是拿破仑用来装备法国步兵的主要武器。训练有素的法国步兵每分钟可以发射3次,在80米外击中目标。从14世纪到19世纪前期,是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而燧发枪统治了枪械界两个世纪。
      上图:1777型遂发前装滑膛枪,是拿破仑用来装备法国步兵的主要武器。训练有素的法国步兵每分钟可以发射3次,在80米外击中目标。从14世纪到19世纪前期,是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而燧发枪统治了枪械界两个世纪。
    • 1804-1807年,从小敬虔派的熏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担任哈勒大学的牧师和神学教授,被称为「自由神学之父」。在此之前,哈勒大学早已放弃敬虔主义、接受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年)的理性主义,成为启蒙运动中心。
    • 1805年,一神论者维尔(Henry Ware)出任哈佛神学院院长,该校从加尔文主义转向亚米念主义。
    • 1807年,自由主义者韦伯(Samuel Webber)出任哈佛校长,该校转为自由主义。
    • 1807年,英国通过废除奴隶贩卖法案。
    • 1807年,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到达广州。
    • 1812年,美国长老会成立普林斯顿神学院,与自由派对抗,直到1920年代沦陷。
    • 1814年,凯旋而归的教宗庇护七世在41年后恢复耶稣会,欧洲复辟的君主们与天主教妥协。天主教会努力推行复兴,把神的形象由严厉变为慈祥,圣母敬礼达到高潮。而法国公立学校则培养无神论中产阶级。
    • 1820-1823年,西班牙(天主教)立宪革命。
    • 1824年,英国殖民马来西亚,1826年组成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新加坡与纳闽)。
    • 1825年,英国开通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 1825-1835年,查尔斯·芬尼(Charles Grandison Finney,1792-1875年)成为美国第二次大觉醒的领导者,他否定启蒙运动的怀疑理性主义和自然神论,鼓励宣教、净化社会,迎接基督在千禧年之后再来。最终导致美国南北分裂。
    • 1830-1832年,法国(天主教)七月革命、波兰(天主教)革命、比利时(南部天主教、北部改革宗)革命、意大利(天主教)革命、德意志(路德宗和天主教)革命。自由主义者也冲击天主教会。
    • 1830年,摩门教异端在美国开始。
    • 1830年,达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年)成立普利茅斯弟兄会,他的时代论有很强的加尔文主义背景。
    • 1831年,苏格兰教会的长老法拉第发表电磁感应定律。
    • 1831年,基督复临运动在美国开始。
    • 1831-1836年,达尔文环球旅行。
    • 1833年,英国废奴法案,彻底废除奴隶制度
    • 183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维多利亚时代开始。
    • 1836年,弟兄会的慕勒(George Müller,1805-1898年)在布里斯托开始建立孤儿院,他凭信心开始的事奉最终导致信心差会的建立。
    • 1836年,美国长老会成立纽约协和神学院,19世纪后期成为自由神学中心之一。
    • 1837-1839年,狄更斯连载《雾都孤儿》。
    • 1839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在英国投入运营。
    •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 1840-1873年,李文斯顿深入非洲传教、探险。
    • 1841年,第一门发射爆炸性炮弹的匹希斯舰炮在法国造成。
    • 1841年,普鲁士军队开始装备1836年德莱赛发明最早的现代后膛步枪德莱赛针发枪。

      上图:1841年的德莱赛针发枪(Dreyse Needle Gun),开枪时用击针贯穿纸筒式弹壳、撞击子弹底部的雷管。射速每分钟6发。普鲁士于1841年率先装备现代后膛步枪和定装弹,于1848年的德国革命中首次使用,经历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大战役后,使普鲁士迅速崛起、统一德国,并间接导致意大利统一。直到1872年,才被毛瑟1871型步枪代替。
      上图:1841年的德莱赛针发枪(Dreyse Needle Gun),开枪时用击针贯穿纸筒式弹壳、撞击子弹底部的雷管。射速每分钟6发。普鲁士于1841年率先装备现代后膛步枪和定装弹,于1848年的德国革命中首次使用,经历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大战役后,使普鲁士迅速崛起、统一德国,并间接导致意大利统一。直到1872年,才被毛瑟1871型步枪代替。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 1843年,洪秀全落榜,翻阅梁发的《劝世良言》,创立拜上帝会。
    • 1844年,YMCA在伦敦成立。
    •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允许宣教士在五口办学、设医院和教堂。
    • 1845-1852年,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到1860年有两百万爱尔兰人移民美国,成为美国第二大族裔和天主教的主流。
    • 1848年,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引发欧洲民族之春(Spring of Nations)革命,包括意大利(天主教)革命、法国(天主教)二月革命、德意志(天主教和路德宗)革命、丹麦(路德宗)革命、奥地利(天主教)革命等等,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唯有英国和荷兰(改革宗)是少数几个能够进行有效改革、避免事态激化的国家。
    • 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回应了社会的难处,把自己当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完整的方案介绍给人,而天主教会则在19世纪失去了工人阶级。
    • 1850年,第一艘蒸汽战列舰在法国下水。
    • 1850年,欧洲人开始大规模使用奎宁预防疟疾,使欧洲殖民者得以深入非洲内地。
    •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 1851年,中国太平天国战争爆发。
    •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对抗英、法、奥斯曼联军。这是第一场现代化战争。
    • 1853年9月,普鲁士公理会传教士郭实腊建立的中国传教会(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差派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年6月3日)来华。
    • 1853年12月,19岁的浸信会牧师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开始在伦敦讲道,轰动伦敦38年(1853-1891年),被称为「近代的以利亚」。
    • 1854年,教宗庇护九世(Pius IX,1846-1878年在位)宣告圣母无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
    • 1855年,英国发明贝塞麦转炉炼钢工艺(Bessemer process),是第一个大规模生产钢的廉价工艺。
    •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于1867年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开始。
    • 1857-1858年,印军哗变,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
    • 1857年,戴德生接受乔治·慕勒的赞助和建议,前往浙江宁波,建立宁波差会。
    •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 1859年,狄更斯出版《双城记》。
    • 1860年,第一艘铁甲主力战舰在法国下水。

      上图:1860年下水的第一艘铁甲舰,法国光荣号(Gloire anchored)。
      上图:1860年下水的第一艘铁甲舰,法国光荣号(Gloire anchored)。
    • 1860年,《天津条约》允许向内地传教。
    •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开始。
    • 1861年,中国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洋务运动(1861-1895年)。
    • 1862年,美国发明加特林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机枪,每分钟600转,在南北战争中首次使用。

      上图:1865年的加特林机枪。
      上图:1865年的加特林机枪。
    • 1863年,安息日会在美国开始。
    •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 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战争结束。
    •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千禧年理论破产。
    • 1865年,孟德尔发现了遗传法则。
    • 1865年,法国发明平炉炼钢工艺(Open hearth furnace),被广泛使用。
    • 1865年,凡尔纳出版《从地球到月球》。
    • 1865年,循道会牧师卜维廉在伦敦成立救世军。
    • 1866年,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投入使用。
    • 1866年,西门子公司发明了人类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 1866年,基督教科学会异端在美国开始。
    • 1866年,第一批内地会宣教士到达杭州。
    • 1867年,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 1867年,《资本论》出版。
    • 1867年,日本大政奉还,次年开始明治维新。
    • 1868年,凡尔纳出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 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 1869年,美国建成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
    •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 1870年,英国通过初等教育法。
    • 1870年,凡尔纳出版《海底两万里》。
    • 1870-1871年,普法战争、巴黎公社、国际歌、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
    • 1870年,耶和华见证人异端在美国开始。
    • 1870年,教宗庇护九世正式宣告教宗无谬误(Papal infallibility)。之后意大利趁保护教宗的法军撤离,把罗马并入意大利王国,庇护九世自我紧闭在梵蒂冈抗议。此后,欧洲的天主教国家开始政教分离和世俗化。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869-1870年)中断,直到1960年才闭幕。但陷入贫困的天主教会却因祸得福,从此脱离政府的限制,可以自由牧会,与教宗更团结,并且不再成为社会敌视的目标。
    • 1870-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向西欧、北美和日本蔓延,开始大规模应用电力。
    • 1872年,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在英国下水。
    • 1873年,凡尔纳出版《环游世界八十天》。
    • 1873年,慕迪(Dwight Lyman Moody,1837-1899年)开始巡回布道,他反对自由派神学,用前千禧年理论鼓励宣教,复兴之火燃烧大西洋两岸。他在1872年结识了司布真和慕勒。
    • 1874年,雨果出版《九三年》,反思法国革命。
    • 1875年,新帝国主义时代开始(1875-1914年)。因着1873-1896年的欧洲经济萧条,欧洲人大量向亚非地区殖民。
      1. 旧帝国主义的目的时获得海外贸易利益和商品;新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获取天然资源,运往母国工业加工,再运往他处倾销。
      2. 旧帝国主义是农业国之间的战争,新帝国主义时代是工业国对农业国压倒性的战争。
      3. 旧帝国主义注重经济和权力的调配掌控,新帝国主义更有领土掠夺的野心和及明确的政治目的。
    •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 187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兼任印度女皇。
    • 1878年,俄土战争导致巴尔干半岛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却成为引发一战的火药桶。
    • 1879年,爱迪生测试了第一个电灯泡。
    •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
    • 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
    • 1882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说「上帝已死」。
    • 1883-1885年,中法战争,法国殖民越南,中国开始筹建北洋水师。
    • 1884年,英国人发明无烟火药,欧洲的步枪从大口径黑火药子弹变为小口径的无烟火药子弹。
    • 1884年,柏林会议,欧洲列强十年内瓜分了非洲。
    • 1885年,奔驰造出了第一台三轮汽车。
    • 1885年,剑桥七杰受戴德生激励,前往中国。
    • 1886年,受慕迪和剑桥七杰激励,美国兴起学生志愿宣教运动。
    • 1886年,英国殖民缅甸。
    • 1887年,柯南·道尔出版《血字的研究》。
    • 1887年,加拿大人宣信(A. B. Simpson,1843-1919年)在美国创立基督徒联合会(The Christian Alliance),两年后成立福音宣道联合会(the Evangelical Missionary Alliance),分别应付国内和海外的需要。1897年合并成宣道会(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在还没有教会的地方宣教。
    • 1888年,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动机。
    • 1888年,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1843-1921年)与戴德生结交。
    • 1888年,南非改革宗牧师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1828-1917年)出版《基督的灵》。英国贵格会宾路易师母(Mrs. Jessie Penn-Lewis,1861-1927年)受此书影响,认识到天然人的无能,因而转向圣灵。她极大地影响了倪柝声(1903-1972年)。
    • 1889年,英国人在1884年发明的马克沁机枪改用无烟火药,开始被广泛接受,每分钟600发,成为第一支全自动机枪。

      上图:马克沁发明了第一支利用后坐力让子弹自动上膛的自动机枪,后来成为一战战场上的人肉收割机。
      上图:马克沁发明了第一支利用后坐力让子弹自动上膛的自动机枪,后来成为一战战场上的人肉收割机。
    • 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
    • 1891年,教宗利奥十三世发布《新事通谕》,支持劳工组织工会,反对社会主义。
    • 1894年,法国、俄国组成法俄同盟。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上图:大清海军镇远号战舰,于1884年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完成,号称东亚第一坚舰。甲午战争期间被日本海军虏获,战后以战列舰的身份编入日本海军、参加日俄战争。
      上图:大清海军镇远号战舰,于1884年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完成,号称东亚第一坚舰。甲午战争期间被日本海军虏获,战后以战列舰的身份编入日本海军、参加日俄战争。
    • 1895年,第一艘前无畏舰在英国服役。

      上图:英国庄严级前无畏舰HMS Majestic的12寸主炮,炮塔顶部安装了12磅炮。
      上图:英国庄严级前无畏舰HMS Majestic的12寸主炮,炮塔顶部安装了12磅炮。
    • 1898年,美西战争,控制加勒比海和菲律宾。

      上图:1898年美西战争马尼拉湾海战中的美军铁甲舰。
      上图:1898年美西战争马尼拉湾海战中的美军铁甲舰。
    • 1898年,戊戌变法。
    • 1900年,义和团、八国联军。

教会回应:

  • 从敬虔运动(主观主义)中产生了自由神学:
    • 被称为「自由神学之父」德国人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出身于敬虔主义家庭,但却过份注重主观经历感觉,渐渐远离客观信仰真理。敬虔主义的摩拉维亚神学并不能解决他的怀疑。1787年,他进入已经放弃敬虔主义、接受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年)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中心哈勒大学,受到康德哲学、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逐渐成为不相信特殊启示、否定耶稣神性的自由主义者
    • 施莱尔马赫于1804-1807年担任哈勒大学的牧师和神学教授,哈勒大学从敬虔主义的大本营变成了自由派的大本营。
    • 不相信圣经无误的圣经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或历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cism)始于17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在自由主义学者中盛行。
  • 从亚米念主义(理性主义、道德主义)中产生了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特点:教义信仰变质,布道方法创新。伯拉纠主义者芬尼是第二次大觉醒的领导者,因此被人称为现代复兴之父(The Father of Modern Revivalism)。他否定加尔文的预定论,加速了黑人教会的发展,导致南北分裂、废除奴隶制,也大大唤起了人们的传教热情。因为芬尼的布道方法获得外表的一时轰动成功,被二十世纪福音派人士捧为英雄。
    • 芬尼的神学:芬尼和耶鲁纽黑文神学派否定原罪,对人性乐观,认为犯罪是道德上的个别选择,悔改归正也是道德上的选择。不相信基督的赎罪是代替我们受死,偿清罪债。所以,他们认为复兴并非神的主权旨意的大能作为,乃是布道家采用人本有效方法传讲道理,听众用自己的理智作出道德抉择决志信主。这种人本思想与方法挂帅的奋兴路线,成为十九世纪的复兴主义:崇尚道德重整与社会改革,宣扬善行的重要性和教会在社会道德改造中的作用;号召青年宣教,推进道德改进的事业。
    • 芬尼的「新措施 New Measure」: 密集超过一周以上的每晚聚会,忧伤者在前排的焦虑座(Anxious Bench),召人到台前来祷告,鼓励人们上台作见证,高压式连串呼召,讲员直接提名为人祷告。根据纽黑文神学,人没有全然败坏,所以有能力改变自己,只要警告他们罪的刑罚何等严重,催促其立刻作出道德选择。芬尼认为关键就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打动人心。此种利用群众心理、善用大型密集聚会、制造高压气氛、鼓动人本决志的布道方法,是新神学带来的新方法,造成当时教会中的新学派(New School),遭到以普林斯顿神学院为首的旧派(Old School)的反对。他们认为真正的复兴是像第一次大觉醒那样,不是芬尼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神学与方法。
    • 奋兴主义(Revivalism)并非真实的复兴(Revival):芬尼的「新措施 New Measure」成为今日布道家在布道会中使用的流行方法,认为只要方法对,复兴随时可以来。亚米念主义者葛培理的布道方式师承芬尼的奋兴主义,强烈呼召人举手决志、走到台前来。葛培理后来公开宣称:其他宗教里没有听过福音的人,也有得救上天堂的。
    • 从芬尼到灵恩派:芬尼的奋兴运动承接了卫斯理的「完全成圣主义 Perfectionism」,强调人在今生可以达到完全成圣的地步。他的奋兴运动,使循道宗在南北战争以后发展出「圣洁运动 Holiness Movement」。鼓励人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圣洁,即「第二次祝福 Second Blessing」。后来圣洁运动中有一小部分人追求情绪感受过于真理,越来越极端,导致了循道会的分裂。这些人在20世纪初转化成「五旬节运动 Pentecostalism」,转而靠自己追求五旬节的经历,从此开启了「灵恩运动 Charismatic Movement」。 
  • 神的工作带来长久的复兴:
    • 1793-1834年,英国浸信会威廉·克理的事奉,引发近代宣教运动。
    • 1830-1882年,英国普利茅斯弟兄会达秘的事奉。
    • 1836-1898年,英国普利茅斯弟兄会慕勒的事奉,以信心代替政府、教会的支持
    • 1853-1905年,英国戴德生和内地会的事奉。
    • 1853-1892年,英国浸信会司布真的事奉,带起英国的复兴。
    • 1873-1899年,美国慕迪的事奉,受时代论影响,带起美国的复兴。
    • 1885年,受慕迪和内地会的激励,美国发起学生志愿宣教运动。
  • 基要主义:
    • 19世纪末高涨的自由神学与高等圣洁批判学,对教会带来严重的挑战与冲击,大大削弱了20世纪宣教的热忱。
    • 为了对抗自由神学,美国保守派教会领袖于1895年发表了基要信仰五要点:
      1. 圣经各卷都是神的默示,是永无谬误的;
      2. 耶稣基督是神,神迹的历史真实性;
      3. 耶稣基督是童贞女所生;
      4. 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为人类赎罪;
      5. 耶稣基督肉身复活,并将以肉身再次降临人间。

思考问题:

  • 传福音与传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如何平衡?
  • 19世纪以前福音能传遍地极吗?教会史上千禧年观的演变请见《千禧年》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人与机器-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世界教会历史-十九与二十世纪(1)-苏文峰(33分钟)

  3. 近代教会史-近代历史背景-庄祖鲲(27分钟)

  4. 近代教会史-十九世纪的天主教-庄祖鲲(27分钟)

  5. 近代教会史-十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庄祖鲲(27分钟)

  6. 近代教会史-十九世纪的美国教会-庄祖鲲(27分钟)

  7. 近代教会史-十九世纪欧美以外的教会-庄祖鲲(27分钟)
  8. 近代教会史-十九世纪的宣教-庄祖鲲(27分钟)

  9. 近代教会史-学生自愿宣教运动-庄祖鲲(27分钟)

  10. 宣教历史-殖民主义时期(上)-庄祖鲲(27分钟)

  11. 宣教历史-殖民主义时期(下)-庄祖鲲(27分钟)

第7单元:理性时代——从权利法案到法国大革命

环境挑战:

  • 18世纪是怎样一个世纪:
    • 理性的世纪(Century of reason,Century of lights):
      • 这是一个高举理性、学者辈出的时代,也是贩卖黑奴、殖民掠夺的时代;
      • 这是一个专制帝国全盛的时代(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也是一个反专制革命盛行的时代;
      • 这是一个机器的时代(Age of Machines),也是一个浪漫的时代(Romantic Era);
      • 这是华丽精致的巴洛克时代(巴赫1685-1750年、韩德尔1685-1759年),也是一个简洁明快的新古典主义时代(海顿1732-1809年、莫扎特1756-1791年、贝多芬1770-1827年)。
    • 大事:
      • 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 Bill of Rights 1689》,规定英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从此,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保障新教和天主教信仰自由、君主立宪的国家。《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既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宪法的前身。
      • 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军事力量,在殖民地执行国家的职能。
      •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英国成为当时全欧洲最大的单一市场,大英帝国的全盛时代逐渐开始。
      • 1730-1740年代,北美第一次大觉醒运动。
      • 1738年,英国循道运动开始。
      • 1754-1763年,欧洲列强发生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英国崛起、法国衰落。英国得到法国在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西班牙的佛罗里达,西班牙得到法属路易斯安那。
      • 17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英格兰人哈格里夫斯于1764年发明珍妮纺纱机,苏格兰人瓦特于1769年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煤、铁和钢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持续到1830年代。
      • 177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统治印度,获得种植鸦片的垄断权,取代葡萄牙人向中国走私鸦片。
      • 1775-1783年,美国独立革命。
      •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
    • 跨大西洋黑奴贸易:
      • 地理大发现之后,殖民者从早期的掠夺逐渐变成经营,在北美种植烟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在中南美洲开采金银,在印度种茶。最初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的大都是白人契约工,但他们不适应美洲酷热的天气,美洲的印第安人也不适应繁重的劳动。而黑人的力气大、对热带疾病有很强的免疫能力,于是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兴起。奴隶贩子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
      • 三角贸易:贩奴船满载着火枪、布匹、酒精等工业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做三笔买卖,利润100-1000%。
    • 上图:18世纪西非、北美以及南美之间的三角贸易。 欧洲 → 西非:酒精、军火、纺织品等工业制品 西非 → 美洲:黑奴 美洲 → 欧洲:贵金属、矿石、蔗糖、烟草、咖啡、可可、粮食等农产品及原材料
      上图:18世纪西非、北美以及南美之间的三角贸易。
      欧洲 → 西非:酒精、军火、纺织品等工业制品
      西非 → 美洲:黑奴
      美洲 → 欧洲:贵金属、矿石、蔗糖、烟草、咖啡、可可、粮食等农产品及原材料
    • 奥斯曼衰落、俄罗斯崛起:
      • 17世纪,东欧的星形低堡要塞(Star fort)有效地抑制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维也纳是从伊斯兰堡出发的奥斯曼军队的最远点。1683年维也纳战役,波兰国王拯救欧洲,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扩张。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从此陷入长期的停滞期。
      • 1718-1730年,奥斯曼帝国郁金香时代(Tulip period),特征是:享乐主义、奢侈消费和长期和平。(1634-1637年加尔文派的荷兰发生郁金香泡沫,信仰复兴和国家复兴有必然联系吗?)
      • 1700-1721年,彼得大帝(1682年-1725年执政)改革之后的俄国与瑞典爆发大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俄国夺得出海口、称霸波罗的海,瑞典从欧洲列强名单上消失。
      • 1676-1792年,俄国与奥斯曼发生六次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s),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俄国崛起、奥斯曼衰落。
    • 上图:一个葡萄牙的星形要塞。
      上图:一个葡萄牙的星形要塞。
    • 中国的倒退:
      • 康熙与教宗发生礼仪之争,清朝从1721年开始禁止在中国传教,一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
      •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导致中国人口迅速增加;同时平定准噶尔叛乱,控制新疆;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并且由盛转衰。
      • 正当欧洲思想家辈出的时候,清朝大兴文字狱(康熙10多起、雍正20多起、乾隆130多起),中国学术思想停滞,「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龚自珍)。
      • 正当欧洲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采取一口通商、限制开矿的闭关政策,工商业严重倒退。
    • 三个「之父」:
      • 乌克兰拉比巴尔·谢姆·托夫(Baal Shem Tov,1698-1760年)成为犹太教哈西德派(Hasidic Judaism)之父,成为犹太正统派三大派别之一。
      • 瓦哈卜(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1703年-1792年)创立瓦哈比派(Wahhabism),成为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之父,其家族与沙特王室共享权力至今。
      • 德国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年)成为犹太教改革派之父,倡导了18-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运动 Haskalah‎),19世纪末部分欧洲犹太人最终转向共产主义、锡安主义。
  • 启蒙运动:
    • 背景:
      • 实验科学(弗朗西斯·培根、哥白尼、伽利略和笛卡尔)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莱布尼兹和牛顿),宗教改革挑战了罗马天主教的单一权威。
      •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运用人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最终发展成将人的理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否认人的罪性、神的位格和救赎,否认神是迈向真理的唯一道路。虽然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同,但都相信人类理性的有效性,支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
      •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1561-1626年4月9日)开创了经验主义(Empiricism),认为所有理论和假设都必须被实验检验。代表人物有英格兰的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英格兰的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爱尔兰的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和苏格兰的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
      •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开创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为哲学应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他的成名作《方法论》原来是为了反驳怀疑派、证明神的存在,后来却引起了相反的作用。代表人物有荷兰犹太人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年)、德国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
    • 约翰·洛克的政治思想来自圣经,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统治才有正当性、社会契约才能成立,否则人民就有推翻政府的权力。约翰·洛克也主张三权分立,他的政治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开国元勋们,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年)、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卢梭(Rousseau,1712-1778年)接过了笛卡尔理性批判的大旗,不但批得更猛,而且将批判的对象扩展到了旧制度。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乐观幼稚,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但都没有亲眼目睹法国大革命所暴露人性的残酷。
    • 1780-1830年代,浪漫主义取代启蒙运动,成为19世纪的主流思想。由于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浪漫主义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过了头,知识的发展并没有带给人类福祉,反而使人类变得更加堕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像力和感情,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唤醒了民族主义意识。

教会回应:

  • 德国的敬虔运动和摩拉维亚弟兄会:
    • 德国路德宗的神学家施本尔(Philip Jakob Spener,1635-1705年)受到英格兰清教徒和神秘主义者的影响,主张透过读经、祷告与查经来造就基督徒活泼的灵命,强调信徒应该有重生的经历、灵命的培养及宣教的热诚。施本尔于1694年与富郎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年)共同创办了哈勒大学(Halle),成为「敬虔主义 Pietism」的教育中心。
    • 德国敬虔派贵族新生铎夫(Nicolaus Zinzendorf,1700-1760年)是哈勒学院(Halle School)预科班的毕业生。1722年,他收留了在摩拉维亚生活了100多年的一个波西米亚弟兄会团体,建立「主护村 Herrnhut」。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类似五旬节的经历。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开始长达100年的24小时不间断守望祷告,并开始海外的宣教运动,成为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Church)。
  • 英国的循道运动:
    • 英国的清教徒和詹姆士一世(James I,1603-1625年在位)时期的圣公会大主教都是加尔文主义改革宗信仰,但詹姆士一世为了巩固政治地位,重用赞同「君权神授」的亚米念派。继任的查理一世(Charles I,1625-1649年在位)选立亚米念派的威廉·劳德(William Laud,1633年至1645)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协助镇压清教徒。清教徒革命以后,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亚米念派的圣公会人士再度得势,不从国教者遭受打压或避难国外。1689年光荣革命以后,不从国教者获得宗教自由,但圣公会的亚米念派势力已经巩固。
    •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年)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被逼迫的不从国教者,但他父母已经变成了亚米念派的圣公会成员。卫斯理从小受母亲苏珊娜的影响,注重敬虔圣洁,以自己的努力来配合神的恩典,持守亚米念派的「预知论」:神的预定拣选某些人得救,是根据祂预知他们会以自己的信心来接受救恩。
    • 1730年,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年)、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1705-1788 年)和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 年)在牛津大学组成「圣洁会社」,努力依循圣经的方法来灵修与服事,因此被称为「循道派 Methodists」。
    • 1738年,卫斯理在艾德门街 (Aldersgate)的摩拉维亚弟兄会聚会中,听到马丁·路德《罗马书注释》的序言,突然经历被圣灵充满。此后,他融合了亚米念主义与福音主义思想,带起了英国福音派的大复兴,建立了循道会(Methodism,又称卫理宗 Wesleyans),1795年正式脱离了圣公会。
    • 卫斯理从个人属灵危机出总结出来的「完全成圣」的教导是19世纪圣洁运动、20世纪灵恩运动的基础。圣洁运动中有一些人追求情绪感受过于真理,结果越来越偏激、极端,导致了循道会的分裂。但卫斯理从未宣称自己或其它任何人在今生已经达到「完全圣洁」的地步,他只是强调基督徒在今生有这个可能,所以,人要与神合作、自我努力追求达到此目的。相反,他的恋爱和婚姻都是悲剧,妻子与他分分合合,最终离开。
  • 上图:基督教各宗派的由来和彼此的关系。各宗派对要真理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但要看当时的情况,还要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上图:基督教各宗派的由来和彼此的关系。各宗派对要真理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但要看当时的情况,还要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 北美大觉醒运动:
    • 1725到1760年间,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发生了「大觉醒运动 The Great Awakening」,1735-1743年到达高峰。
    • 1733年,加尔文主义牧师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年)的两篇讲道「圣灵将神超自然之光直接照彻人心」和「因信称义」,点燃了复兴之火。
    • 1740年,英国的加尔文主义布道家怀特菲在北美各地巡回布道,所到之处带来教会空前的复兴。
    • 1741年,爱德华滋宣讲了他最著名的一篇道「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这篇道极其震撼,他只是平和稳定地宣讲,但圣灵大大动工,会众不能自己地懊悔哭泣,有的抱住座椅或教堂的柱子,恐怕就坠入地狱,众人皆愿全然委身于神。
    • 大觉醒运动影响深远,复兴了信徒的信仰,带来了殖民地教会的改组,殖民地人民第一次将自己认作为美利坚人,奠定了后来美国开国元勋们的信仰基础: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年)、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等。
  • 近代宣教士之父:
    • 18世纪,天主教的宣教工作停滞:
      •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的海外殖民势力逐渐衰退,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天主教传教士的海外航行变得相当困难。
      • 天主教会作为法国最大的地主,在启蒙运动的围剿中苦苦挣扎。1773年,耶稣会在欧洲各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教宗被迫解散耶稣会,3000多位在欧洲以外传教的耶稣会士撤回,会众自生自灭。
      • 印度、日本、中国等地发生了礼仪之争和所引发的大小教难。
      • 当时并没有杰出的教宗,平庸的教宗们心力交瘁,一筹莫展,放弃了向东方宣教的宏图。
      • 1789年,法国发生大革命,1790年法国世俗化,传教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完全中断。
      • 法国大革命前10年暴民式革命、后15年强权式革命,对天主教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却净炼了教会。天主教会被剥夺了财产和属世的权力,主教和神职人员反而变得更称职了。由于教宗们忍辱负重,天主教徒们深受感动,拥护教宗的情绪在法国、德国和英国持续了整个19世纪,被称作「教宗中心主义 Ultramontanism」
    • 1791年,英国浸信会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年8月17日-1834年6月9日)完成他的第一本书《基督徒当竭尽所能引领异教人民归正》。
    • 1793年,威廉·克理不管妻子及家人的反对,全家前往印度,在五个月航行中学会了孟加拉语。
    • 1799年,威廉·克理与差会产生意见分歧,被断绝经济、人力的支援,儿子病逝,妻子患精神病,被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驱逐,迁往丹麦殖民地。
  • 错误的回应:
    • 自由主义神学(Liberal Christianity):德国的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出身于敬虔主义家庭,但敬虔主义的摩拉维亚神学并没有解决他的怀疑。1787年,他进入已经放弃敬虔主义、接受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年)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中心哈勒大学,受到康德哲学、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逐渐离开了正统的信仰。他不相信特殊启示、否定耶稣的神性,坚信内心的良知,认为良知可以叫我们在内心察觉神;对他而言,宗教是一种情感的经验。他认为使宗教脱离客观事实的领域,就不会与讲求客观的理性批判发生冲突,如此就能为现代人所接受。施莱尔马赫被称为「自由神学之父」,1804-1807年担任哈勒大学的牧师和神学教授。一战以后,自由主义神学才逐渐衰亡。
    • 高等圣经批判( Higher Criticism):德国的艾克宏(J. G. Eichhorn,1752-1827)以理性来批判圣经,认为旧约中许多卷书是伪造的,被称为「旧约批判之父」。此后,19世纪出现了许多批判新旧约的学者,基于理性主义,视圣经为一般作品,不接受圣经无误。
    • 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哲学观点,认为虽然神创造了宇宙及其规则,但之后并不再影响这个世界的发展。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否定神迹,把神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牛顿、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年)的话很能代表自然神论者的观点:「我相信一个上帝,没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其教会、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自己的教会」。自然神论在18世纪末逐渐衰落、消失。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新大陆-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二千年足印-理性的祭坛-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十八与十九世纪(1)-苏文峰(40分钟)

  4. 世界教会历史-十八与十九世纪(2)-苏文峰(21分钟)

  5. 宣教历史-启蒙运动时期(上)-庄祖鲲(27分钟)

  6. 宣教历史-启蒙运动时期(下)-庄祖鲲(27分钟)

第6单元:宗教改革——从天特会议到光荣革命

环境挑战:

  • 影响教会的大环境:
    • 17世纪,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迈入巴洛克时期,地理大发现进入尾声,殖民主义发展。伏尔泰称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Louis XIV,1643-1715年在位)。在科学史上被称为「天才的世纪」。
    • 小冰河时代:17世纪初,地球进入小冰河时代(Little Ice Age,1550-1770年),可能由于北美树木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火山爆发、海冰反射等原因,导致全球气温下降,全球粮食产量减少、谷物价格上升,各地频繁出现饥荒、瘟疫,人口增长率降低,各国动乱频发。
    • 战争与政治:
      • 158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出任比萨大学的数学主任,开始了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
      • 荷兰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场、银行制度及全世界第一间股票交易所,荷兰共和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1590-1712年征服了葡萄牙在印度以及东方的大部分势力范围,继承该国殖民地的资产,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 1605年,法国建立新斯科舍的皇家港,开始新法兰西殖民地(加拿大、阿卡迪亚、纽芬兰岛、路易斯安那)。
      • 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开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
      • 宗教改革以后,英国圈地运动进入高潮,社会动乱频繁,也促进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
      • 1609年,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1618年又发表了第三条定律。
      •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62年南明灭亡。清朝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于1681年平定三藩、1683年平定台湾。
      • 1618-1648年,欧洲发生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 从1652年开始,爆发四次英荷战争(Anglo-Dutch Wars,1652-1654、1665-1667、1672-1674、1780-1784年),英国崛起。
      • 1642-1651年,英国发生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1642-1646、1648-1649、1649-1651年)。
      • 1687年,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 1688-1689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 三十年战争:
    • 虽然 1555 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 Peace of Augsburg》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但由于政治利益和宗教立场相关、周围列强积极插手,导致各方矛盾不断酝酿,大战终于爆发。
    • 1617年,新任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1637年)残酷禁止和迫害新教,1618年波希米亚爆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起义。1619年,斐迪南二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战争扩大到德国与中欧全境,陆续打了30年。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及天主教诸侯,另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瑞典、丹麦、荷兰和其盟友法国(信仰天主教但反对哈布斯堡)。
    • 1648年,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Peace of Westphalia》,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回到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立场。此和约导致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衰落,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成343个独立小邦,法国、荷兰和瑞典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教宗英诺森十世(1644-1655年在位)拒绝承认此和约。
    • 三十年战争使欧洲近八百万人丧生,日耳曼各诸侯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结果是回到战前的宗教分布局势。此后,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版图底定,直到今日。在教会历史上,1517年宗教改革至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称为近代教会史;三十年战争结束至今,被称为现代教会史。
    • 战争中各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以进行持久战。军队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成为其后战争的陆军标准战法。

教会回应:

  • 天主教反改教运动:
    • 宗教改革就像催化剂,刺激并加速了天主教内部的革新运动。天主教中的有识之士发起一连串的反改教运动,改革弊端谋求恢复失土,其中以罗耀拉 Ignatius Loyola 于 1540 年设立「耶稣会 Jesuits」最著名。耶稣会以服务救济、学术训练、宣教差传为宗旨,力图中兴天主教。明末清初来华的利玛窦、汤若望等,就是耶稣会士。
    • 1521年4月18日,当马丁·路德应召在查理五世面前为自己的改革行动作最后答辩时,在座的诸侯贵族和有关人士异口同声呼喊「大公会议!大公会议!」。他们渴望教宗出面召开一次大公会议,推动教会的革新,避免教会内部的分裂。但好脾气的利奥十世(Leo X,1513-1521年12月1日在位)于1521年12月1日去世。
    • 继位的哈德良六世(Hadrianus VI,1522年1月9日-1523年9月14日在位)是荷兰人,他坦承教会的种种过错,怀有善意,思想改革,但在位仅20个月就去世。
    • 继位的克勉七世(Clemens PP. VI,1523年11月19日-1534年9月25日)倚靠政治上的合纵连横,与法王结盟对付查理五世。1527年5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攻占并洗劫了罗马城,教宗支付罚款和赎金,史称「罗马之劫」。他在动乱的时代缺乏改革的毅力,不敢召开大公会议。
    • 继位的保禄三世(Paulus III,1534年10月13日-1549年11月10日在位)既有艺术才华、又有毅力,他将英王亨利八世逐出教会,推动反宗教改革运动,承认耶稣会,很有魄力、善用外交,终于克服内外许多巨大的困难,于1545年12月13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天特(Trent)召开大公会议。当时查理五世一定要在帝国境内举行大公会议,而教宗则坚持在帝国境外召开。天特当时隶属帝国统治,但居民全是意大利人,离意大利边界很近,教宗比较放心。天特会议揭幕之日,普世教会500位主教中竟只有34位出席。到最后几次会议,与会主教总算增加到237位,大都来自地中海区域。会议期间发生过多次的瘟疫和战争。
    • 继位的儒略三世(Iulius III,1550年2月7日-1555年3月23日在位)于1551年重新在天特召开大公会议,新教也派遣了一些代表前来参加。 不料政治局势恶化,第二年便告中止,教宗也于1555年去世。
    • 继任的才禄二世(Marcellus II,1555年4月10日-1555年5月1日在位)只3个星期便与世长辞。
    • 继任的保禄四世(Paulus IV,1555年5月23日-1559年8月18日在位)固执守旧,他有改革教会的决心,但手法强硬,重整宗教裁判所,相信权力和压力可以改良一切。结果矫枉过正、刚愎自用,虽有一片好心,但无补于事。在位四年便去世。
    • 继任的庇护四世(Pius IV,1559年12月25日-1565年12月9日在位)决定恢复停顿了十年的天特大公会议,于1562年重开,并在1563年12月4日闭幕。与会的主教们通过了1545年以来大公会议每次的决议,喜泪交加、互相珍重道别。
    • 历经18年坎坷的「天特会议 Council of Trent」并没有在教义上作任何让步,重点在改进教会纪律与组织结构,革新牧养工作,创立培养神职人员的修院。主张与新教沟通的主和派失势。
    • 继任的庇护五世教宗(Pius V,1566-1572年在位)颁布了罗马要理,沿用了四百多年,直到1992年才被天主教新编要理所取代。这位教宗也编订了罗马日课经和罗马礼仪弥撒经本,通令整个教会使用。
    • 继任的额我略十叁世教宗(Gregorius XIII,1572-1585年在位)于1582年修订历法,设立许多公学和修院,设立驻各国常任大使的外交制度。
    • 继任的西斯笃五世(Sixtus V,1585-1590年在位)重整教会中央机构,分设十五个圣部协助教宗治理整个教会,枢机主教人数增至七十位,分派在十五个部会负责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将伊丽莎白一世和亨利四世逐出了教会。天主教一面进行大整顿、大改革,一面美画罗马城,要成为全球天主教中心的面貌;圣保罗大殿的圆顶于1590年完成,不久整座大殿和前面的圆柱大广场也竣工,迎接1600年的圣年。
    • 天主教势力重新整合之后,以武力收复了德国南部与波兰等地的失土。许多在天主教势力范围内的新教人士,避难移居瑞士、德国、英国、荷兰等地,其他则转入地下发展。
  • 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 自 1550 至 1700 年间在英国产生了「清教徒运动」,一些信奉加尔文主义公理宗的新教徒认为英国的改教不够彻底,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坚持按照圣经来推行彻底改革,所以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
    • 1603年,詹姆斯一世(James I,1603-1625年在位)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国,要求清教徒臣服国王。一些清教徒分离派信徒(Separatists)于1608年逃亡到荷兰。1620年,这些人中的一些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订立「五月花号公约」。到1640年,新英格兰有大约2万移民,大都是清教徒,以波士顿为宗教中心。
    • 英王查理一世(1625-1649年)十一年暴政,与清教徒掌权的国会发生冲突,1642年爆发了内战。国会于1643-1649年召开威斯敏斯德会议,制订信条、要理问答、崇拜指南等,以改革英国教会。1649年,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年)领导的国会将查理一世公审处死。
    • 此后,克伦威尔出任「护国公 Lord Protector」,按清教徒的理念独裁统治。他于1658年去世,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国教再度得势。此后,清教徒屡遭逼迫,许多人被捕下狱,导致大批移民美洲。其中清教徒本仁约翰(John Bunyan,1628-1688年)入狱十二年,写出著名的《天路历程 Pilgrim’s Progress》。清教徒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年)写出了著名的《失乐园 Paradise Lost》。
    • 1685年,新国王詹姆士二世又想恢复天主教及专制政治。1688年经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罢黜了詹姆斯二世。国会提出《权利法案 Bill of Rights 1689》,接受这部《权利法案》的荷兰执政者威廉三世继位,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保障新教和天主教信仰自由的国家,英国圣公会至今仍是国教,英国君主是圣公会的领袖。
  • 制定信条和教理问答:
    • 1563年,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委托几位海德堡大学神学家制定《海德堡教理问答 Heidelberg Catechism》,用问答的形式教导加尔文主义教义。
    • 1643-1649年的威斯敏斯德会议上(The Westminster Assembly),英国制定了《威斯敏斯德信条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和《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阐明加尔文主义信仰。
  • 加尔文主义与亚米念主义的争辩:
    • 加尔文主义的改革宗信仰被总结为「郁金香 TULIP」:
      1. T:Total depravity of human——人类全然败坏。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全然败坏,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2. U:Unconditional call by God——神无条件的拣选。神拣选得救者,并非因为此人的行善积德,也非预见了此人将因信称义。
      3. L:L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代赎。基督的受难是为那些被拣选之人,而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4. I:Irresistible to salvation——不可抗拒的恩典。被神拣选的人不可能拒绝救恩,神的救恩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神恩之强势,无法拒绝。
      5. P:Protection through eternity——圣徒恒忍蒙保守。人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丧失,神必能保守并引导被拣选者在信仰的路上得胜。
    • 亚米念主义(Arminianism)的信仰被总结为「珍珠 PEARL」:
      1. P:Prevenient grace of God or Partial depravity of human——人类并非完全堕落,还有一丝残存的神恩;
      2. E:Election per free will of man——人行使神赐的自由意志,响应神的呼召而得救;
      3. A:Atonement for all mankind——基督受极刑是为全人类赎罪,可以拯救所有人类;
      4. R:Resistible to salvation——人有神给予的自由意志,所以可以抗拒神的救恩;
      5. L:Liable to loss——救恩可能会因为罪恶而失去。
    • 加尔文主义的信仰17世纪初在荷兰遭到亚米念主义的挑战。亚米念主义者上书荷兰政府要求公开辩论,荷兰政府于1618-1619年召开「多特会议」,邀请各国改革宗人士参加会议。多特会义一致通过认定亚米念主义的教训不合圣经,并制订了「多特信条」说明改革宗的真义。但荷兰政府据此迫害亚米念主义者。
    • 亚米念主义在英国影响很深,约翰·卫斯理采纳了亚米念主义成为循道会信条。亚米念主义在福音派和华人教会中影响颇深。
  • 宗派主义:
    • 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教会形成了路德宗(信义会)、改革宗(长老会)、圣公会三大主流。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他们所关注的重点是澄清教义,而不是宣教。争论的焦点包括:圣餐礼、洗礼、预定论。
    • 1525年,从慈运理所领导的运动中分离而出的重洗派(Anabaptists)认为宗教改革不够彻底,必须彻底废除所有传统,按照新约的教训重建教会。他们主张政教彻底分离、严格执行会员纪律。天主教、马丁·路德、慈运理和加尔文都坚持婴儿洗礼,但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认为信徒必须重新受洗。由于这一派认为唯有他们是真教会,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共产主义、从事暴力革命,所以天主教与新教都视重洗派为异端。
      • 1535 年,重洗派的暴力革命被消灭,崇尚和平的门诺·西门(Menno Simons,1496-1561年)成为荷兰等地重洗派的主要领袖,成为后来的「门诺会 Mennonites」。
      • 1693年,雅各·阿曼(Jakob Ammann)创立了门诺会中的极端保守支派「阿米什人 Amish」。
      • 16世纪由雅各·胡特尔(Jacob Hutter,1500-1536年)创立的重洗派团体「胡特派 Hutterites」,和阿米什人一样拒绝现代化文明,保持三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不开汽车、只驾马车;不用电灯、只点油灯。
    • 英国有许多不服从英国国教的加尔文主义新教徒:
      • 一些清教徒主张每个教会都直属于主耶稣基督,不受君王或主教管辖,1658年成为「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
      • 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1570-1612年)带领会友避难于荷兰,采用成年信徒受浸的做法,成为「浸信会Baptists」。
      • 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年)于1646年发起一个新运动,认为崇拜秩序、圣礼、教会事奉都无关紧要,教导人单追求内在直接感受,组成友伴、彼此分享,称为「公谊会 Society of Friends」。由于公谊会的人祷告、聚会时,常因激动而身体战栗,被人称为「贵格会/战栗者 Quakers」。1682年,威廉·佩恩(William Penn,1644-1718年)按照贵格会的理念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州殖民地。
  • 敬虔主义:
    • 敬虔主义是神对宗派主义的平衡。
    •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新教国家教会陷入死板的形式主义。因此,德国兴起了「敬虔主义 Pietism」灵性复兴运动。「敬虔主义之父」菲利普·雅各·施本尔(Philip Jakob Spener,1635-1705年)是德国路德宗的神学家,他受到英格兰清教徒和神秘主义者的影响,认为恢复马丁路德的主张需要透过读经、祷告与查经来造就基督徒活泼的灵命,强调信徒应该有重生的经历、灵命的培养及宣教的热诚。施本尔于1694年与富郎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年)共同创办了哈勒大学(Halle),成为敬虔主义的教育中心和18世纪新教的海外宣教基地。德国敬虔派贵族新生铎夫(Nicolaus Zinzendorf,1700-1760年)是哈勒学院(Halle School)预科班的毕业生,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1805-1898年)是哈勒大学的毕业生。
    • 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Church)
      • 1457年,胡斯被处以火刑后,他的追随者组织了波西米亚弟兄会,在马丁·路德之前已经开始反对罗马天主教。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支持他们的当地贵族被处决或驱逐,波西米亚弟兄会被迫转入地下。
      • 1722年,在摩拉维亚潜伏了100多年的一个波西米亚弟兄会团体被新生铎夫收留,建立「主护村 Herrnhut」。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类似五旬节的经历。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开始长达100年的24小时不间断守望祷告,并开始海外的宣教运动。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天堂与地狱-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之后(1)-苏文峰(33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之后(2)-苏文峰(33分钟)
  4. 宣教历史-宗教改革时期(上)-庄祖鲲(27分钟)
  5. 宣教历史-宗教改革时期(下)-庄祖鲲(27分钟)
  6. 教会历史-宗派主义-蔡丽贞(27分钟)
  7. 教会历史-敬虔主义-蔡丽贞(27分钟)

第5单元:宗教改革——从君士坦丁堡陷落到《钦定版圣经》出版

环境挑战:

  • 东西贸易路线中断:
    •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地中海东部和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匈牙利成为基督教欧洲抵抗伊斯兰军队的前线。
    • 中世纪的欧洲有两条通向亚洲的贸易路线:
      1. 海上季风之路: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埃及苏伊士或伊拉克的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或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和中国海。大约6个月后,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将航船带回始发地。
      2. 陆上丝绸之路:西起地中海东岸(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然后通往印度、阿拉木图和中国西安。
    • 中世纪欧洲同亚洲的贸易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而穆斯林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少数欧洲人才与中国取得了联系。1499年,奥斯曼帝国打败了威尼斯舰队,控制了东地中海,两条贸易路线都被热衷于侵略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生意不好做了。欧洲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以带回东方的香料。许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
  • 现代国家的兴起: 
    • 15世纪末,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现代形式的国家,君王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有独立的经济财源和足够强大的军队。这些国家希望脱离教宗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旧势力的控制,独立自主。
    • 1453年7月17日,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不到两个月,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和法国首先成为现代国家。151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1494-1547年)与教宗签署协定,获得了在法国境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权柄,对法国教会便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利。英国虽然仍然是一个小王国,但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年)却在欧洲的政治和宗教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469年,伊比利亚半岛的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1451-1504年)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1516年)结婚,1480年两国合并成西班牙。天主教双王热心教会的事务,但热心过度,于1478年成立宗教裁判所作为国家机构,许多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都受到迫害。此后三百年里(1478-1834年),大约有15万人被起诉(年均500人),3000-5000人被处决(年均10-17人)。
  • 收复失地运动成功:
    • 1492年1月6日,西班牙完成了将近7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不肯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逐出西班牙,被奥斯曼帝国收留。
    • 收复失地运动的最终胜利,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相信神站在自己这一边,产生了强烈的宗教使命感,成为在美洲、亚洲、非洲开拓殖民地的动力之一。
  • 地理大发现:
    • 在15世纪之前,欧洲人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落后,只能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沿岸航行,远洋航行非常危险。人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 进入15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利用西班牙穆斯林的三角帆技术,发明了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拉丁式三桅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Carrack,三桅至四桅杆帆船),进入大西洋探险成为可能。他们又从阿拉伯人手里获得了古希腊地理文献,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航海术也取得了可观的进步。
    • 欧洲人探索东方的主要动机:
      1. 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
      2. 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
      3. 在收复失地运动持续了700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极需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伊斯兰势力(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
    • 1415-1434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探索非洲西海岸,绕过撒哈拉大沙漠和穆斯林控制的北非,通过海路直接与西非展开贸易。
    • 1488年,葡萄牙的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 1498年,葡萄牙的达伽马发现了经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使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亚洲的唯一途径。
    • 1492年,收复失地运动刚刚完成,西班牙就资助意大利人哥伦布向西寻找前往印度的航线,结果发现了新大陆。新旧大陆之间发生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具备强大生产力的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番薯在16世纪被带回欧亚大陆,导致欧洲、南亚、西非和中国的人口暴增。
    •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调解下,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沿教宗子午线瓜分未知的新世界。1529年又达成《萨拉戈萨条约》,明确了太平洋上的分界线。
    • 1522 年,西班牙资助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发现从南美洲前往太平洋的航线。

  • 天主教内部改革失败:
    •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几位教宗或营私舞弊、或豪华奢侈、或者争权夺利,威信一落千丈。他们管理教会的能力不行,大兴土木的劲头却很大,当时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云集罗马,借着为教宗效劳的机会大显身手,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 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良知摇摇欲坠,世界末日来到的言论此起彼落,信徒为了自己在世界末日能否得救而焦虑不安,一面畏惧神凭任意决定人的永生和永罚,一面又受魔鬼的诱惑。文艺复兴期间巫术魔法死灰复燃,从教宗英诺森八世(Innocent VIII, 1484-1492年在位)开始的猎巫运动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两百年间大约有10万个巫师巫婆遭火刑。在严刑峻法之下,仍有那么多行巫术的人,可见世道人心已经严重失落。
    • 为了安抚信徒的不安,天主教勉励他们多作长途朝圣、多行善功,以获得大赦,多敬礼圣母、多念玫瑰经、多办告解等等,但许多信徒对天主教已经失去信心。许多神职人员的学术修养不足、品行不端,许多主教醉心于财富地位,而教宗忙着大兴土木、筵宴纵乐。这一切都需要钱,各级神职人员就广开门路敛财,贩卖各种赎罪卷。
    •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天主教内外腐败不堪,以致道明会修士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年)在佛罗伦萨反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哲学,焚烧艺术品和非宗教类书籍,毁灭被他认为不道德的奢侈品,直言不讳地指责教宗渎职。他的激烈言论激怒了各方人士,1498年被处以火刑。
    • 1511年,法王路易十二(Louis XII,1498-1515年执政)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93-1519年执政)的支持下,联合数位枢机主教以大公会议主义者(Conciliarism)的姿态与教宗对抗,指责教宗未能履行康士坦斯大公会议的决策。1512年,天主教召开第五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商议改革。这次会议拖了5年,经历两位教宗,于1517年3月16日闭幕,但雷声大、雨点小,教会似乎到了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地步。同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
  • 人文主义兴起:
    • 1497年以后,文艺复兴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北方文艺复兴包括德国文艺复兴、法国文艺复兴、英格兰文艺复兴、低地国家文艺复兴和波兰文艺复兴等,大学和印刷术推动了北方文艺复兴的发展进程,使人文主义兴起。
    • 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后,东罗马帝国境内的学者(如贝萨里翁 Basilios Bessarion,1403-1472年),纷纷携带希腊文抄本来到西方,这些抄本和珍藏在意大利各修道院里的古代典籍因着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1400-1468年)发明的活版印刷术得以广为流传。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阅读的作品,如今平民也得以展阅。人文主义学者们广泛涉猎各种古代教父的著作、圣经原文、灵修抄本和非宗教性的作品,汲取精华,成为社会良知和思想导师。
    • 少数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学说与基督信仰不相符,如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年)。其他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渴望归回本源,根据圣经原文和古代教父的言论来重建教会和信徒的信仰生活,批评当时的政治和宗教腐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兰的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和英国的托玛斯·摩尔(Thomas More,1478-1535 年,《乌托邦 Utopia》的作者)。
    • 伊拉斯谟编辑了希腊文新约的校勘本,出版了许多古代的作品和教父著作。他主张把福音印成各种语言,让平民也能阅读,主张政治应该建立在福音的基础上,主张和平改革教会。
  • 欧洲表面大一统: 
    • 从12世纪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德意志地区七大选帝侯推选而出,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有经过罗马教宗加冕后,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14世纪中期确定的选帝侯是:美茵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莱茵兰-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腾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从1438年起,皇帝一直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家族中产生。西班牙双王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59年-1519年)联姻后,他们的孙子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1558年)于1519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后,兼任西班牙国王、奥地利大公、西西里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荷兰国王。欧洲出现了表面的大一统,只有英国、法国、北欧和东南欧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
    • 年轻的查理五世是一个忠诚而热心的天主教徒,英勇善武,梦想建立一个「世界天主教帝国」。在他统治期间实现了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于1519-21年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将墨西哥纳入西班牙帝国版图;1530年代征服了印加帝国,将秘鲁纳入西班牙帝国版图。
    • 但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是封建政治——「贵族的身体、君王的头」,15世纪帝国境内的大小诸侯已经相当独立,皇帝的每项政治决策都要得到诸侯和主教的认可。查理五世不懂德语、登基前从未到过德意志,却做了德意志诸侯的皇帝,他一生的主要对手是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与法国结盟的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Suleiman the Magnificent,1494-1566年),又与历任教宗不和,使得他的美梦难以实现。
  • 东正教停滞不前: 
    •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奥斯曼帝国对东正教并没有赶尽杀绝,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牧首和各地的主教仍然继续保持他们的行政体系,由苏丹任命管理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教会。但东正教在推选牧首时屡次出现贿赂、贪污的弊端,迫使苏丹们经常介入。
    •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的伊凡三世(Ivan III,1462-1505年执政)和十六世纪中叶的暴君伊凡四世(Ivan IV,1530-1584年)以东罗马皇帝的继承人自居,视莫斯科为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1589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不得不承认俄罗斯东正教会独立。
    • 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失去俄罗斯教会以后,却设法使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的教会希腊化,包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地的教会。

教会回应:

  •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在威登堡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指明悔改的真义与贩卖赎罪券的错谬。路德坚信:唯独圣经是最高的权威,唯独恩典使人得救,唯独相信基督使人称义,唯独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马丁·路德的思想借着古腾堡印刷术大量流传到欧洲各地,引发了宗教改革。
    • 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召开沃尔姆斯会议,颁布沃尔姆斯敕令,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被判为异端。萨克森选帝侯将路德保护在瓦特堡近一年,翻译德文新约圣经,1534 年译成全本德文圣经。皇帝忙于对法战争,没有立刻对付路德。
    • 当时各种人怀着不同的动机拥护马丁·路德,有些人是为了真理,有些诸侯是为了政治利益,有些贵族是为了夺取教会的土地,有些农民是为了反抗剥削。1522-1524年分别发生骑士起义和闵采尔起义,改教运动变成了一场血腥内战,人人扛着基督福音和替天行道的旗帜,为自己的理念和利益交相攻伐,是马丁·路德始料未及的。马丁·路德无法安抚揭竿而起的农民,于是反过来又促请贵族镇压他们,以免他所发表的宗教改革信息遭到曲解。当马丁·路德看到贵族们心狠手辣、血洗各地之后,又于1525年发出和平呼吁,请求贵族不要仗势欺人,也劝农民不要固执己见,希望双方根据基督的精神来解决权利和正义的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已经不在马丁·路德的控制之中,宗教改革运动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许多人只是把马丁·路德当作引火的人,当他划破沉默之后,每个人便我行我素、各走各路了。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他们大都是原来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或修士,在信仰和圣经方面是和路德一致的,歧见只是对圣餐、礼仪的观念不同。
    • 查理五世召开几次帝国议会,都由于查理五世与教宗和法王的斗争,而无法执行沃尔姆斯敕令。新教诸侯的行列不断扩大,1525年,德意志境内的天主教诸侯和新教诸侯分别联盟,正式分裂。 
    • 马丁·路德本人并无意创立一个新的教会,只不过是想回到福音的原始精神,以为这样教会就会自动地改革。但他把解释圣经的权柄交给每个人去执行以后,大家对圣经的理解便发生许多偏差,再加上偏激者的言论行动,迫使路德不得不对教义作明确的说明,一反他过去所主张的教会不应该有世俗的外表组织形式,强调教会有起码的形式结构。1529年,路德出版了大小两本要理。1530 年,支持路德的诸侯和城市提出《奥格斯堡信条 Augsburg Confession》,向查理五世陈述「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es」的信仰。赞成支持路德的改教者被称为「抗议宗 Protestants」,中国称为基督教或新教;继续拥护罗马教宗的,称为「罗马公教 Roman Catholics」,在中国称为天主教。瑞典王室于1527年、丹麦和挪威于1537年改信路德宗,但他们尽量不更改原来的宗教形式。
    • 马丁·路德不接受当时教会拥有的世俗权力,而新教诸侯矫枉过正,自认为君权神授,信奉路德宗的国家大都是政权凌驾在教会之上。
  • 宗教改革的助攻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1520年以前,由于欧洲基督教世界并不团结,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战斗力量,他们在欧洲节节胜利,从东南欧和地中海包围了基督教世界。1520年,奥斯曼最伟大的苏丹苏莱曼一世继位了,世界的未来掌握在26岁的苏莱曼一世、20岁的查理五世、26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29岁的英王亨利八世手中,而在他们上面掌管一切的是神。
    • 1521年1月28日,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召开的沃尔姆斯会议上,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宗彻底决裂,被判为异端。同年春天,苏莱曼一世集结10万大军和300门大炮出征,8月攻占了欧洲中部的门户、多瑙河上的重镇贝尔格莱德。
    • 当马丁·路德藏在瓦特堡翻译新约德时候,奥斯曼大军于1522年围攻罗得岛,迫使医院骑士团撤回欧洲。
    • 1525年,查理五世打败法王,准备着手镇压新教。但法王向奥斯曼帝国求助。1526年6月25日,帝国议会在斯佩耶尔开幕,正当新旧教双方代表激烈争论的时候,奥斯曼10万大军第一次进攻匈牙利。8月27日,新旧教双方暂时和解;29日,奥斯曼在摩哈赤战役中获胜。1527年,当查理五世忙于帝国东、西、南部边境的战争时,新教已经在半个德意志站稳了脚跟。
    • 1529年3月15日,帝国议会在斯佩耶尔再次开幕,新旧教双方再次争论。此时奥斯曼再次进攻匈牙利,会议匆忙结束。奥斯曼帝国于9月份第一次围攻象征哈布斯堡家族荣誉的维也纳,同时占领阿尔及尔,威胁到意大利和西班牙本土的安全。但这些却缓解了新教诸侯面临的危险,查理五世期望新教诸侯合作保卫维也纳,促使1530年《奥格斯堡信条 Augsburg Confession》的出台。
    • 1532年奥斯曼20万大军再次进攻匈牙利,第二次围攻维也纳。促成了7月的《纽伦堡和约》,新旧教派再次和解。援军到达,但不爱冬季作战的土耳其人也主动撤退了。
    • 从1532年到1544年,意大利和西班牙面对地中海上奥斯曼帝国的严重威胁,查理五世于1535年和1541年两次大规模进攻北非,同时还要应付与法国的冲突,而皇弟斐迪南在匈牙利也与奥斯曼冲突不断。因此,他们只好不断与新教诸侯谈判、反复推迟对付新教的计划。与此同时,新教已经在欧洲的许多地方扎根巩固,加尔文也于1541年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
    • 153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建立联盟,被称为「百合花和新月的邪恶联盟」。1542-1544年,法国和奥斯曼帝国、奥斯曼的海盗同盟巴巴罗萨在路上和海上联合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海军还在法国的土伦港过冬。 这个联盟持续了262年,一直到1798年拿破仑进军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 1544年,查理五世召开斯佩耶尔帝国议会,为得到新教诸侯的援助,破坏百合花与新月的联合进攻,签署声明,保证没有诸侯将由于信仰而被迫害,已做俗用的教会财产得到认可,反对《奥格斯堡信条》的活动被制止。
    • 1544年9月,得到新教诸侯的支持以后,查理五世打败了法国、签订合约,而奥斯曼帝国也忙于同东方波斯的战争而于1545年10月停战。1545年12月天特会议开始,1546年2月马丁·路德去世;7月巴巴罗萨去世,1547年2月英王亨利八世去世,3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去世。百合花与新月联盟的威胁从最高突然降到最低,使得查理五世能集中力量对付新教诸侯。1547年4月,查理五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败了新教诸侯的施马尔卡登联盟。
    • 1551-1552年,法国-奥斯曼联盟的威胁再度来临,使新教诸侯联军得以战胜查理五世,签订帕绍条约。
    • 1555年,皇弟费迪南与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Peace of Augsburg》,确定「教随国立」的原则,暂停内战,第一次根据法律允许新教与天主教共存于神圣罗马帝国。从此查理五世淡出朝政,次年退位,由弟弟费迪南继位。
    • 每一次奥斯曼帝国的进攻,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新教的进一步发展,或促使皇帝试图镇压新教的态度改为妥协,或打断了皇帝处理宗教问题的计划,或者援助了新教诸侯同皇帝的战争。当奥斯曼威胁减轻的时候,查理五世就会转向宗教问题。因此,奥斯曼威胁从客观上援助了路德教的发展,为其进一步传播和巩固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 瑞士的宗教改革:
    • 苏黎世的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年)从1519年起开始在瑞士改教,认为唯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1529年慈运理与路德在马尔堡会谈,因为马丁·路德和慈运理二人对圣餐的解释不同,无法合作共同抵挡天主教武力威胁。1531年在天主教的进攻中战死。
    • 法国人文学者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于1533年加入改教运动,流亡瑞士。1536年出版《基督教要义》,上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阐明宗教改革的信仰。自1541年起,加尔文依照圣经将日内瓦建造成宗教改革的模范城市,致力于解经讲道,逐年出版新旧约各卷注释。《基督教要义》经数版增订,1559年最终完成,成为宗教改革最主要的系统神学代表作。加尔文所创办的日内瓦学院成为训练欧洲改教领袖的大本营,在马丁·路德去世后,加尔文主义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力,奠定了「改革宗教会 Reformed Churches」的基础。
    • 加尔文的思想和马丁·路德非常接近,只不过他的教义更系统化,教会的外在组织也非常明确严格,与路德的观点正好大相迳庭。贷款取利在中世纪原是可耻的行为,加尔文却予以合法化,因此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始祖。
  •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 苏格兰的宗教改革由受加尔文影响的诺克斯(John Knox,1513-1572 年)领导,将加尔文在日内瓦采行的「长老治会 Presbyterial System」的教会组织架构发扬光大,施行于苏格兰全国,奠定了「长老宗教会 Presbyterian Churches」基础。
    •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源于英王亨利八世为离婚而于1534年脱离天主教,自立为英格兰教会的元首,英国国教被称为「圣公会 Anglican Communion」。亨利八世去世后,加尔文的思想传入圣公会。亨利八世的女儿血腥玛丽(Bloody Mary,1553-1558年执政)尝试使英格兰重回罗马天主教的怀抱,杀害许多新教教徒。1558年,伊利莎白一世(1558-1603年执政)使英格兰彻底脱离天主教。
    • 1603年,英王詹姆士一世从苏格兰到英格兰继承伊莉沙白的王位,下令于1611年译成《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英文随着这本渗透到英国各阶层的读物,成为一种真正普遍性的读写文字,其贡献可以说比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更加伟大。
  • 荷兰与法国的宗教改革:
    • 荷兰的宗教改革最初受到路德的影响,1561年以后,加尔文主义成为主流。荷兰长期抵抗西班牙暴政,1609年独立后,成为改革宗信仰的重镇。
    • 法国的改革宗人士被称为「胡格诺派 Huguenots」,将近法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天主教镇压胡格诺派,导致内战。亨利四世即位后平息内战,于1598年颁布《南特谕令》,胡格诺派才获得公民权与信仰自由权。

  • 宗教改革促进天主教的宣教;
    • 宗教改革导致欧洲三分之一的基督教国家与罗马教廷决裂,却激发了天主教的宣教热情,把福音传到新大陆和亚洲。为了对抗宗教改革,1534年,罗耀拉和沙勿略成立耶稣会。1545天特会议开始之前,沙勿略一个月就在印度施洗一万人。1563年天特会议结束之前,沙勿略已经在日本鹿儿岛施洗一千人,病逝在中国门口。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被处以火刑时,利玛窦正在南京与士大夫交往甚欢、舌战和尚。
    •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势力很强,政教不分,拓展殖民地时,政治、贸易和宣教的因素掺杂,黄金、财宝、胡椒、肉桂、奴隶、福音、丝绸之梦可能同时充塞在同一个人的大脑里,征服者、商人、奴隶与宣教士同船,福音与刀剑齐下,情况十分复杂。
    • 当时的三桅帆船可以远渡重洋,但是速度缓慢、充满危险。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绕道好望角抵达印度的果阿,一去一返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港出发前往菲律宾,来回需要五年左右,船上大约一半的人都会死亡。因此,从欧洲出发的传教士大半都会死在路上,罗马对传教区主教相关的人事任命,总要经过几年才能把任命状送到当地,有时任命状还没有送达时,被任命的人已亡故,于是又得往返一次。因此,传教区常常多年没有主教实际负责教务,如果发生重大问题需要罗马解决,如中国的礼仪之争,则会因为来往交通延长争执的时间,影响宣教。
    • 罗马教宗原已同意葡萄牙王室在他们所发现的地方享有政治和宗教上的管辖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两国便起了冲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次年,教宗亚历山大六世裁定:美洲归西班牙,东方的亚、非两洲归葡萄牙。教宗并要求两国必须负责保护属地教会的责任,并派遣传教士到自己的属地传教,筹划当地教会的经费,为地方教会建造圣堂和修院,并赋予保荐主教的特权,这就是所谓的「保教权 Padroado」。
    • 保教权带来很多问题,宣教工作必须仰赖殖民国家的政策和政局而进退,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国王俨然成了殖民地教会的主人,即使两国对海外教务已经力不从心,彼此还是为了保教权而互相猜忌。葡萄牙甚至要求所有前往殖民地传教、但非葡萄牙籍的传教士,都必须从里斯本港出发。好景不常,欧洲许多别的国家也都一步一步地跟进,企图在欧洲以外的世界分一块饼。1622年,罗马教宗终于接管海外传教的主导权,成立宣传信仰部,提供传教工具,例如多种语文印刷所,建立修院和大学,设立直属教宗管辖的宗座代牧区,任命传教区的主教等等,其他各修会出宣教士。
    • 西班牙:中南美洲、菲律宾。许多宣教士为原住民权益不懈努力,如「印第安人守护者」卡萨斯神父(Bartolomé de las Casas)奋斗了50多年。许多宣教士也为黑奴的命运抗争。
    • 葡萄牙:巴西、非洲、印度、台湾、日本、中国。葡萄牙人在刚果贩卖黑奴,破坏了宣教士的努力。

  • 明末入华的天主教:
    • 耶稣会是天主教最早向中国宣教的差会,他们选拔宣教士的要求是:独身;渊博的学问;一去不回的殉道精神。
    • 1540年,葡萄牙宣教士、东亚使徒沙勿略(Francis Xavier)到日本,日本信徒弥次郎把「天主」译成了日本真言宗的「大日如来」。1552年到达广东上川岛,由于明朝海禁、商人爽约,因疟疾病逝于岛上。同年利玛窦出生。
    • 1553年,葡萄牙人以行贿的手段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571年,贿赂正式变成地租。
    • 1578年,葡萄牙宣教士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作为耶稣会远东总巡察使到达澳门,要求宣教士中国化,学习中国语言,采用中国风俗。他从印度调来了罗明坚和利玛窦,1588年把古腾堡印刷机带到澳门,1594年在澳门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
    • 1582年,意大利宣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在肇庆建立教堂,成为明朝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并获得居留权的宣教士。他开始认真学习汉语,首先使用天主一词,是欧洲汉学的奠基人。但他穿僧服,以僧自称,引起许多误会。
    • 1583年,31岁的教宗国宣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获准入住肇庆,致力研究中国文化二十年。1594年改僧服为儒装,1601 年常住北京讲学、传教,1610年在北京去世。27年间施洗2500人,著名信徒包括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 利玛窦的宣教策略:
      • 以西方科技吸引中国人;
      • 尊崇儒家、易佛补儒、以古贬今;
      • 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写作,驳斥佛道是一堆迷信的集合;
      • 既在上层、也到平民中宣教,士大夫信徒也参与宣教。
      • 精研汉学,道成肉身,衣食住行入乡随俗。
      • 利玛窦规矩:迎合中国习俗,允许信徒祭天、祭祖、祭孔。
    • 利玛窦的宣教步骤:合儒、补儒、超儒。
      • 「合儒」:利玛窦的《交友论》指出,圣经和儒家都主张择友以善,近朱者赤;重义轻利,时穷品见;友贵诚信,表里如一。
      • 「补儒」:利玛窦的《交友论》指出,神的命令是友谊的来源和目的,提出了儒家缺乏的平等、爱仇敌等思想。
      • 「超儒」:卫匡国的《逑友篇》指出神超越的爱:舍己、代赎,用「以德报怨」代替儒家的「以直报怨」。
    • 宣教士对儒学的看法:
      • 尊重儒学,认为中国文明的精华在于先儒。先儒无以伦比,但由于缺乏逻辑等规范的概念,只停留在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
      • 先儒是真儒,后儒是伪儒。汉代以后的后儒不察正理、曲论古学,宋明道学更与佛道同流,用「天理、太极」取代「天、上帝」,是与先儒冲突的异端。
      • 先儒只涉及有形世界,无法到达更高层次,需要与圣经结合。先批判后儒而回到先儒,再通过对先儒精义的阐释与重建,最终达到超儒。
    • 「补、超」不足,容易落入混合主义的危机:
      • 使人认为基督教只是众多宗教之一;
      • 虽然接受了基督教的礼仪观念,但价值观、思想等却没有改变。
    •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南京教案,驱逐宣教士。
      • 佛教人士反教理由:收买人心、倾覆中国;修改历法、变乱传统;破坏儒家文化、不祭祖先。
      • 宣教士应对:恢复利玛窦规矩,允许中国信徒祭祖。

思考问题:

  • 为什么宗教改革会引发战争?(因为政教不分,导致信仰立场与政治利益无法分开,参与改教的人士动机复杂)
  • 为什么改教家们没有阻止残酷的基督徒内战?(这已经超出了改教家们的控制,若没有神的管理,宗教改革的结局只是一场革命)
  • 宗教改革是否是教宗与新教改教家们之间的斗争?(非常复杂,实际上是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主角是1520年20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26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29岁的英王亨利八世和26岁的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1517-1555年更换了7任教宗,权力都很有限)
  • 为什么宗教改革在德国、法国、瑞士、北欧和英国如火如荼,却没有在意大利发生?1、意大利没有反罗马的情结。2、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很世俗化,导致人民乐观自信,与北方人的悲观态度不同,没有为末日而焦虑不安。3、改教运动在意大利严遭禁止,少数意大利的新教徒最后被波兰国王收留;4、15世纪末,意大利各地已经出现各种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团体,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内部改革人士又创立了方济嘉布遣会、戴蒂尼会、耶稣会等大小修会)
上图:1520-1558年的宗教改革三国演义。主角是1520年37岁的马丁路德、36岁的慈运理、11岁的加尔文,另一方是20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第三方是26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29岁的英王亨利八世和26岁的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而在1517-1555年期间,天主教廷更换了7任教宗,权力都很有限。
上图:1520-1558年的宗教改革三国演义。主角是1520年37岁的马丁路德、36岁的慈运理、11岁的加尔文,另一方是20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第三方是26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29岁的英王亨利八世和26岁的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而在1517-1555年期间,天主教廷更换了7任教宗,权力都很有限。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唯独信德-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运动(1)-苏文峰(33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运动(2)-苏文峰(30分钟)

  4. 宣教历史-天主教的宣教(下)-庄祖鲲(27分钟)

  5. 中国教会历史-元朝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2)-苏文峰(38分钟)

  6.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一)-蔡丽贞(27分钟)

  7.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二)-蔡丽贞(27分钟)

  8.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三)-蔡丽贞(27分钟)

  9. 教会历史-加尔文-蔡丽贞(27分钟)

第4单元:中世纪后期——从东西方教会分裂到君士坦丁堡陷落

环境挑战:

  • 错综复杂的十字军东征:
    • 632-1095年,叙利亚、北非和西班牙沦于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对基督徒采取收税+限制的宗教宽容政策,并不阻拦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 11世纪之前,西欧人口并不多,整个社会权力分散、野蛮粗暴。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王权衰落,封建领主各自筑堡抵抗北欧海盗,战后骑士四处混战,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去进攻伊斯兰教。
    • 10世纪末、11世纪初,天主教发起「上帝的和平 Peace and Truce of God」运动,力图限制战争、把骑士变成基督信仰的捍卫者;历经一个世纪,促进了骑士制度的形成(英国主要的武装力量是长弓手而非骑士),使社会秩序有所好转。天主教也鼓励把内战引向入侵欧洲的穆斯林,如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诺曼人收复西西里岛。
    • 进入11世纪以后,民族大迁移趋停,人口增长、余粮增加,封建制度普及。欧洲进入克吕尼运动的高峰,敬虔里掺杂着神秘主义和迷信,朝圣人数空前增长。10世纪末,意大利沿岸各共和国利用拜占庭的保护与埃及和叙利亚贸易,在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为朝圣者建造旅舍。
    • 1010-1039年,什叶派埃及法蒂玛王朝迫害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并于1010年拆毁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 1073年,逊尼派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禁止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并大举进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丧了半壁江山。1073年,东罗马皇帝向教宗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1073-1085年在位)求救,格里高利七世急于弥补东西方裂痕,关心东方的弟兄,想亲自带兵与神的敌人争战,但因圣职任命权之争而无法实现。
    • 1095年,东罗马皇帝再次向天主教求救。教宗乌尔班二世(Urban II,1088-1099年在位)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圣地,并允诺赦罪和上天堂,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年),以十字记号为军队徽帜。三年后,这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居然成功地夺回了尼西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建立了四个十字军王国(耶路撒冷、安提阿、的黎波里、埃德萨),成为西欧史上第一份共享的文化产业,使西欧人确信神希望有一个叫做「基督教国度」的实体。

    • 1144 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王国,保卫圣地的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9年)失败。此后穆斯林势力不断增强,每次十字军都是为了抵抗。
    • 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为了收复耶路撒冷发起的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年)未能成功,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达成协议,准许非武装的基督徒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 教宗为了进攻埃及阿尤布王朝、收复耶路撒冷,发起第四次十字军(1202-1204年),中途却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直到1261年才复国。第四次十字军情节曲折,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 第五次十字军(1217-1221年)是最后一次由教宗发起的十字军,想通过战胜埃及阿尤布王朝而收复耶路撒冷,但没有成功。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1219-1221年),消灭了花剌子模穆斯林王朝。
    • 第六次十字军(1228-1229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发动,通过军事压力和谈判,从埃及阿尤布王朝手中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但1244年耶路撒冷被流亡的花剌子模穆斯林占领。
    •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年)由法王路易九世发动,进攻埃及阿尤布王朝,被埃及马木留克雇佣军击败。1252-1260年,蒙古王子旭烈兀第三次西征,消灭了阿尤布王朝和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伊斯兰世界的文明中心转移到开罗。正当旭烈兀准备大战马木留克骑兵的时候,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阿拉伯世界和十字军的命运,旭烈兀获悉蒙哥大汗被杨过在襄阳射杀战死钓鱼城,诸兄陷入汗位之争,决定率主力东归,结束了蒙古西征。
    •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1272年)是为了抵抗马木留克王朝对十字军王国的猛烈进攻,但十字军精神已经荡然无存,最后以谈判告终。
    • 1291年,亚柯港被马木留克王朝攻陷,十字军时代结束。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1923年)崛起,征服了拜占庭、希腊、匈牙利和其它东欧地区。
    •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 动机良好、结果失控,发生了许多针对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残暴行为(1096年暴民迫害莱茵犹太人,1098年屠杀安提阿穆斯林,1099年屠杀耶路撒冷穆斯林和犹太人,1202年洗劫札拉,1203-1204年洗劫君士坦丁堡,1209-1229年镇压阿尔比派),妨碍了向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宣教,加剧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 加速了赎罪券制度的引进;
      • 重启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衰落的国际贸易,带回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保存的希腊文明,促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 虽然十字军的成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以致启蒙时代被污名化,但成千上万份的中世纪信托文件证明,十字军的主力大都是富裕的骑士和贵族,他们舍弃所有、变卖产业参加东征,首先是出于虔诚的动机。十字军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一盘散沙的西欧能团结起来抵抗更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如果没有十字军东征,欧洲早已伊斯兰化,也不会有美国的存在,整个世界的历史都要改写。

  • 打破社会结构的黑死病:
    • 1346-1353年(阿维农教宗期间,元朝红巾军起义),欧洲爆发了黑死病,夺去2500万、30-60%人口的生命。这场病可能是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鼠疫,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疫情越严重(中世纪欧洲屠猫在1232年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发表《罗马之声 Vox in Rama》以后到达顶峰,到了14世纪,欧洲一些地方的猫几乎灭绝了,所以教会有责任?)。面临不分善恶的瘟疫,人心惶惶,各种奇葩疗法均告无效,民间发生了许多屠杀犹太人、鞭笞派、巫术和猎巫事件。

    • 对教会的影响:教会无法医治,认为是神对罪的惩罚,又无法解释大量神父死亡的事实。教会接受了大量无主和捐赠的财产,借着弥撒、护身符、基督像、经文护符匣收取了大量金钱。许多品格高尚的神父在救灾第一线纷纷死亡,快速接任者素质很差,许多神父无能、腐败、失职。教宗的绝对权威地位被动摇,宗教改革的先驱出现。
    • 对思想的影响:经院哲学在灾难面前,既不能减轻人们的痛苦,也不能解释神为何发怒。出现怀疑主义、批判主义思想,近代科学因此萌芽。人们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现世的享乐,人文主义逐渐代替了禁欲主义。
    • 对阶级的影响:黑死病使西欧人口骤降,瓦解了千年不变的旧等级制度,使劳动力价格急剧上升,农奴获得自由,许多农奴因继承遗产而暴富。城市中的商人和金融家比地主复苏更快,社会地位逐渐高于贵族领主。
    • 对技术的影响: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发展各种新技术,以弥补人力的损失。
    • 对经济的影响:黑死病之后,人们消费能力迅速升高,又怕再次经历黑死病,所以追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使城市经济复苏,成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认为缺少香料是瘟疫传播的重要原因,成为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动力。
    • 祸兮福兮?:人口密度小的东欧疫情轻微,反而错过了这次社会升级的窗口,至今不如西欧发达。但同期中国元末明初死了2700万、30%人口,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欧的变化?

  •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 11-12世纪之交,几位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发生了30年圣职任命权之争,皇帝的权力衰退,却帮助欧洲各地王侯掌握了实际的统治权,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国王逐渐巩固了王权。
    • 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英国狮心王理查(Richard I,1189-1199年在位)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国王。1215年,英国贵族逼迫无地王约翰签订大宪章,限制绝对王权,成为了日后英国政治秩序的基石。
    • 到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敬虔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26-1270年在位)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王,促进了法国经济、知识和艺术复苏。
    •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使这两个国家发展出强烈的民族意识。英国由封建领主兵源制转为募集自由农长弓兵,法国则扩张王室权力以抵挡外敌。到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发明了新的战术和武器,西欧贵族重骑兵的垄断地位被步兵打破,封建骑士的地位不断下降。
    • 黑死病以后,欧洲封建势力消退、中产阶级崛起,人们希望政治稳定与国家民族的合一,拥护强有力的君王建立主权国家。因此,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日渐解体,渐渐演变为现代国家,各国人民对本国的归属感逐渐胜过对教宗的效忠。
  •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 黑死病以后,欧洲于14-16世纪兴起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蛮族的后代寻求被他们破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文艺复兴运动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复兴古典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开始,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文化,逐步建立了新的文化和制度。文艺复兴成为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近代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源于文艺复兴。
    •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生的美妙乐趣、人体构造之美以及人类心智的能力。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宗与克吕尼改革时期的教宗完全不同,他们赞助文艺复兴,享受人生、大兴土木,要将罗马建成全世界的文艺与知识中心。为此,他们广纳财源,发售赎罪券,热衷于政治斗争及军事讨伐。文艺复兴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欲和占有欲横行的时代。
    • 南方的文艺复兴越来越背离神,北方的文艺复兴却寻求更深地认识神。
    • 1450年,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
    •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关闭了君士坦丁堡的高等学府,大批希腊语学者流亡到意大利和西欧,将他们的希腊语手稿和古希腊语文学造诣带到了西欧。这些知识因活字印刷技术而广为流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孕育了人文主义,最终导致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教会回应:

  • 克吕尼改革运动:
    • 封建社会弊端丛生,教会痛下决心重整教会纪律。1066年威廉征服以后,维京人劫掠的时代接近尾声,法国勃艮第(Burgundy)克吕尼(Cluny)本笃会修道院从10世纪开始改革,坚持《圣本笃会规》,抵制世俗势力干预修道院,反对教会内部的腐败。「克吕尼改革运动 Cluniac Reforms」成为教会在11世纪的复兴主流,于950-1130年到达高峰,影响了整个西欧,也培育出一系列改革派的教宗。
    • 克吕尼改革运动强调敬虔,支持「上帝和平」运动,鼓励去圣地朝圣。但日益丰富的礼仪也刺激了对大教堂、金质祭器、优质挂毯和织物、花窗玻璃以及复调音乐的需求,使西方教会更加重视商业、并希望重新控制东方教会。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1143年从法国开始流行哥特式教堂。
    • 1098年兴起熙笃会(Cistercian Order),遵守圣本笃会规。1209年兴起方济会(Franciscans),1215年兴起道明会(Dominicans),反对异端,注重宣教和社会救济。天主教来华的元代、明、清朝传教士中,就有许多来自方济会、道明会及后来的耶稣会。
    • 熙笃会圣伯纳多(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年)把世界比做汪洋大海,人人必须渡海以求得救。修道士渡海不必下水,因为他们有桥可以跨越;神职人员也几乎不必弄湿身体,因为他们有圣彼得的舟船作轮渡。唯一有问题的是已婚信徒,他们若想抵达得救的彼岸,非纵身下海,靠游泳来渡海,但游泳会精疲力尽,而且常有溺死的危险。因此,许多信徒设法使自己的生活更接近隐修生活,整个社会的宗教热忱高涨。而不太虔诚的信徒为了弥补自己信仰生活上的欠缺,热衷于朝圣、圣髑和圣物。
  • 暴力压制异端:
    • 11世纪,异端日益猖獗,而教会也更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欧洲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稳定的基础,所以无论如何都要维护信仰的一致。1075年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改革之后,研究法律之风大盛,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中抵制异端的法律被照单全收,于是惩治异端的行动渐渐展开,但并不处死异端。
    • 1208年,教宗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1198-1216年在位)派往法国南部督导消除异端的代表被杀,教宗号召北方诸侯组织阿尔比十字军讨伐,成为法国北部和南部封建诸侯之间的斗争,并导致屠杀。
    • 1231年,教宗成立异端裁判法庭,教会与世俗政权合作,有组织、有系统地缉捕异端,大部分判监禁、罚款和朝圣,少部分火刑。
    • 瓦勒度派(Waldensians)于1179年起源于法国,主张回归圣经、清贫传道,把新约圣经翻译为家乡语,坚持平信徒有权讲解圣经和传福音,因此被定为异端,一直被迫害到法国大革命之前。
      • 1229年,图卢兹会议为了对付瓦勒度派,禁止平信徒拥有圣经、翻译圣经。
      • 1564年,天特会议重申,未经批准不得购买或阅读非拉丁文圣经;
      • 1943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鼓励信徒读经和翻译圣经;
      • 1964年,第二次梵蒂冈会议鼓励信徒读经。
  • 教宗制度的涨落:
    • 收回圣职任命权:由于克吕尼改革运动反对世俗势力干预教会,反而加强了教宗的权力。改革派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整顿中兴,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发生圣职任命权斗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
      •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后,基督信仰就成了凝结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唯一力量和彼此共融的基础。教会和政治就像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一样水乳交融,教会引导人民的精神灵性生活,政治则管理人民现世食衣住行的物质需要。中世纪12-13世纪一些神学家认为,帝国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神的国度。
      • 第9世纪圣神罗马帝国分裂并消失后,各地王公贵族为了自保和抵御北方诺曼人的侵扰,兴起封建制度,在欧洲维持了暂时的稳定局面。但这个制度也使王侯能任命指派的主教,给教会带来无数的弊端。
      • 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Niccolo II,1059-1061年在位)规定教宗继承人必须由枢机(红衣主教)团投票选出,使皇帝无法指派教宗人选。
      • 1070年,罗马的枢机们选出的改革派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不顾社会地位和巨大财富的损失,积极地推行教会内部伦理道德方面的改革,禁止金钱买卖圣职、圣堂;神职人员不论已婚或未婚的,一律不准再与女性同居;禁止所有的主教接受世俗政权的委派任命。因为日耳曼帝国境内最重要的封建诸侯都是主教们,这些分封侯一旦不再由皇帝选派,皇帝必然要丧失大部分的权威。所以此后的皇帝们与教宗们展开长期的争斗。
      • 1122年,经过30年的争斗和反省,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署《沃尔姆斯协定 Concordat of Worms》。主教由罗马教宗任命祝圣,在教会精神职权事务上服从罗马教宗,在现世地方行政权威上听从皇帝。从此,教会的教宗和主教不再由世俗的帝王指派任命。
      • 由于11-12世纪之交是教会和政治纠缠不清的时期,也是教会因此致力改革、重振教宗领导教会职权的时期,所以那个时代的教宗都忙于整顿教会秩序,并和世俗政权抗衡,忽略了灵性生活。
    • 教宗权力的顶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死,继位者只有3岁,使欧洲的世俗政权几乎中空。教宗英诺森三世成为欧洲政教事务的仲裁者,把教宗的权力推到最高峰,宣称教宗是基督的代理人,有权废立君主。曾发起三次十字军(第四次十字军、阿尔比十字军、第五次十字军),批准成立方济会和道明会。
    • 被掳巴比伦时期:此后,教宗的世俗权力开始下滑。13世纪之前,教会经常介入政治,因为教会是欧洲社会的基础,国家政治事务经常需要教会的意见和支持。13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没落,英、法、西班牙的国王越来越不接受罗马教宗介入他们本国教会的事务,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甚至将教宗定罪囚禁。1309-1377年,教宗迁到法国阿维农(Avignon),70年里7任教宗都是法国人,称为「被掳巴比伦时期 Babylonian Captivity」。在此期间开始了英法百年战争,教宗也无法再过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人选的事务。
    • 西方大分裂时期:1378-1417年是「西方大分裂时期 Western Schism」,罗马与阿维农各选出教宗分庭抗礼。在百年战争期间,西方教会在40年里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支持各自的教宗,教宗形象一落千丈。但教宗权力下降后,反而专心敛财。
    • 大公会议运动:大公会议主义者(Conciliarism)们主张大公会议具有最高权力,有权罢免教宗,并提出种种改革教会的错误。1414-1418年的康士坦斯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选出新任教宗,结束了分裂。但却因意见不合,没有继续改革,反而定罪威克里夫和胡斯。最后教宗派东山再起,大公会议运动(Conciliar Movement)改革教会的努力失败。 
  • 尝试更深认识神的途径:
    • 经院哲学:
      • 11世纪,从意大利的城市开始孕育「城市运动 Medieval commune」,使城市脱离封建诸侯的控制,成为市民自治的地方政治团体,逐渐行成了中产阶级,促进了城市的商业贸易活动。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行动大为开放自由之后,人民的求知欲和学校一起增加,最终诞生了大学。大学不受社会民间任何权威、更不受城市主教的管辖,直接听从罗马教宗。
      •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11世纪末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后从学院中发展出来的神学哲学思想系统,受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强调理性分析,企图用哲学和辩证法来证明神的存在,结果在神学上搞推理式的空论,把信仰讲得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尘世。
      • 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是道明会修士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他生活于后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注重知识与理智,将奥古斯丁的神学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熔于一炉,写成巨作《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ca》,使经院哲学到达颠峰。但阿奎那也重视神秘主义。
    • 神秘主义:
      • 当经院哲学使教会越来越沉闷,教宗被掳巴比伦的时候,强调感性经验的神秘主义(Christian mysticism)就兴旺起来。如劝教宗回迁罗马的圣加大利纳(Catherine of Siena,1347-1380年),强调对神专一的爱和丰富、单纯的感情,给冰冷死板的教会注入了一股热力。但有些神祕主义者认为透过圣经是间接认识神,主张借着个人的宗教经验(祷告、禁食、圣餐、冥想)直接认识神、经历神,把追求与神合为一体作为宗教生活的目标,错误地理解「与神联合」。
      • 新柏拉图主义、佛教、印度教都有神秘主义,借着某种修炼方法使人见到理性所不能见到的事物,超越理性感官的限制,在超凡入圣的境界里没有欲望、没有不安,享受真我和自由,在其中得到释放,与天地之灵成为一体,神成为我、我成为神。实际上是泛神论,认为天地就是神,神就是万物。
      • 神秘主义的三大流派:
        1. 丢尼修派(Dionysian):注重与神的联合和人的逐渐神化。不喜欢谈十字架、道成肉身。
        2. 拉丁派:认为神秘经验是神的赏赐。圣伯纳(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年)被称为中世纪神秘主义之父,熙笃会修道院院长,是出色的灵修文学作家。道明会和方济各会是两种不同的神秘主义神学。
        3. 日耳曼神学(Theologia Germanica):艾克哈特 (Meister Eckhart,1260-1328年),约翰.陶勒(John Tauler,1300-1361年),新灵修运动(Devotia Moderna),共同生活弟兄会的托马斯(Thomas Kempis,1380-1471年)《效法基督》,强调十字架、道成肉身和福音。
      • 神秘主义的四个危险:
        1. 泛神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倒空、光照、联合的可操作步骤,与神合一、同化在神里面,被神完全吸收。
        2. 半伯拉纠:强调人里面有没被罪污染的灵魂火花、没有堕落的良善,认为有灵魂火花的人可以寻求神、渴慕福音。
        3. 自以为义:有不可言传的神秘经历的人容易看不起没有经历的人,高举人,忘记了这些都是神的赏赐。
        4. 排斥理智:强调凭直觉和感情来支撑对神的信心,轻看用理性思维对解释圣经和神学解析,容易堕入主观、断章取义的危险中,甚至被邪灵欺骗、误导追随者。
      • 神秘主义和十架神学的区别:
        • 十架神学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舍己、降卑,在苦难中看到人的无能为力,在软弱中发现自己需要救恩、信靠神。
        • 神秘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强调高升的经历,主张将人里面的潜能发挥广大,与神合一、与神同等。
      • 需要警惕的神秘主义:
        • 气功、瑜伽、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冥想(Meditation)、默观祷告/灵修 (Contemplative Prayer/Spirituality)、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灵修运动(Spiritual Formation Movement)、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
        • 更正教灵修大师:罗炳森师母(Martha Abigail Wing Robinson,1874-1936年)、盖恩夫人(Madame Jeanne Guyon,1648-1717年)。
        • 天主教灵修大师:梅顿 (Thomas Merton,1915-1968年)、卢云 (Henri Nouwen,1932-1996年)、曼宁(Brennan Manning,1934-2013年)。
  • 停滞的宣教:
    • 天主教:明朝初年天主教入华。
    • 东正教会:东西方教会分裂以后,东正教在宣教上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驱逐到俄罗斯。
    • 东方亚述教会: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的信徒大部分是蒙古人、色目人,影响力小;与佛、道竞争领导地位,引起百姓反感;没有培养本地人才,由波斯总部决定传教工作。
  • 黑暗是黎明的前兆:
    • 在天主教最黑暗的被掳巴比伦(1309-1377年)和西方大分裂时期(1378-1417年),神兴起了宗教改革的先驱。
    • 英国方济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1285-1349年)得到巴伐利亚国王支持,在黑死病期间批评法国阿维农的教皇:人无法经由理性而到达神,至经院哲学只是一些语言游戏,必须回到圣经才能真正认识神。他在黑死病期间病死,此后经院哲学日趋没落。他提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 英国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0-1384 年)是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他批评教会拥有世俗的权力和财富,抨击教宗权力至上,主张回归圣经。他于1380-1382年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英文,使普通民众可以阅读,影响深远。
    • 捷克的胡斯(John Hus,1369-1415年)是布拉格大学校长、神学教授,他受威克里夫著作的影响,主张回归圣经,抨击教会的奢华、腐败和赎罪卷。当时天主教正处于40年「西方大分裂时期」,胡斯于1415赴康士坦斯会议申诉,被判火刑殉道。他的跟随者在波希米亚揭竿而起,爆发胡斯战争(1419-1434年)。
    • 共同生活弟兄会(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是1370年由顾瑞特(Gerhard Groote,1340-1384年)在荷兰及德国一带发起的运动,提倡个人直接与神交通,不需圣职人员作中保,并借着教育带动教会改革。他们的学校造就了许多敬虔的学生:
      • 马丁·路德13岁在共同生活弟兄会的学校就读一年。
      • 韦索的约翰(John of Wessel),1445-1456执教于德国耳弗特Erfurt大学,攻击赎罪券,教导「因信称义],主后1489年死于狱中。1501年以后,马丁·路德入学,他说:「如果我曾读过韦索约翰的著作,则我的观点看起来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 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下了蛋,马丁·路德将它孵出来」。

思考问题:

  • 中世纪真的是黑暗的一千年吗?(黑暗不是因为教会,而是因为蛮族本来就黑暗;在教宗制度腐败的同时,神始终保留了忠心跟随祂的人,预备教会复兴)
  • 十字军东征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还允许十字军东征?(保存欧洲教会,预备宗教改革,给我们前车之鉴)
  • 神为什么允许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黑死病在中国、印度、中东也很严重,各国的卫生条件差不多,但没有欧洲这么广泛流行。原因:天主教禁止平民读经,全民陷入迷信,屠猫、以拜金牛犊的方式讨好神;教宗制度陷入最黑暗时代;神要打破辖制人的制度)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十字架与武力-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二千年足印-圣者与魔鬼-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3. 二千年足印-现世的天空-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4. 世界教会历史-中世纪后半期(1)-苏文峰(31分钟)

  5. 世界教会历史-中世纪后半期(2)-苏文峰(31分钟)

  6. 宣教历史-天主教的宣教(上)-庄祖鲲(27分钟)

  7. 中国教会历史-元朝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苏文峰(30分钟)

  8. 教会历史-神秘主义-蔡丽贞(27分钟)

  9. 教会历史-宗教改革前夕-蔡丽贞(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