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人觉得耶稣基督的福音难以置信,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福音所牵涉的事实超越了我们的理解。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难题,结果给信仰加上了不必要的困难。
就拿代赎来说吧,许多人卡在那里。他们问:我们怎么能相信拿撒勒人耶稣之死——一个人在罗马的刑架上断气——就能消除全世界的罪呢?那一次的死,怎么能与神赦免我们今天的罪有关系呢?
或以复活为例,这似乎是许多人的绊脚石。他们问: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耶稣的身体从死里复活呢?的确,很难否定坟墓是空的——但要相信耶稣从空坟墓出来,活在一个永不朽坏的身体里,难度岂不是更大吗?任何一种暂时昏晕后苏醒、或者盗尸的理论,岂不都比基督教的复活教义更容易相信吗?
又以童女生子为例,这在二十世纪的许多基督徒中被广泛否定。人们不禁要问:怎么能相信这种生物学上的异常现象呢?
再以福音书中的神迹为例,许多人把这当作难题的根源。他们说,当然,耶稣真的能医病——从证据看,很难怀疑这点,何况历史也记载了其他能医病的人——但是,怎么能相信祂在水面行走、喂饱五千人、使死人复活呢?这样的故事显然难以置信。面对类似这样的问题,今天许多位于信仰边缘的人深感困惑。
最大的奥秘
但实际上,真正的难题、福音最大的奥秘,根本不在这里:不在受难节代赎的信息,不在复活节复活的信息,而在圣诞节道成肉身的信息。基督教真正惊天动地的宣言,是拿撒勒人耶稣是神降生为人——神格中的第二位成为「第二个人」(林前15:47),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成为全人类的第二位代表。祂取了人性、却不失神性,以致拿撒勒人耶稣既是完全的真神,又是完全的真人。
这里包含了两个奥秘,可以说是「买一送一」——在独一神里竟然有多个位格,而在耶稣这个人里竟然有神性和人性的合而为一。基督教最深刻、最难以理解的启示,就在第一个圣诞节发生的事情里。「道成了肉身」(约1:14);神成为人;神子成为犹太人;全能者成为地上一个无助的婴孩,除了睁开眼睛、扭动身体、发出声音之外,什么也不会,就像其他婴孩一样要喂食、换尿布、教祂牙牙学语。神的儿子也要经过婴孩期,这是一个事实,并没有幻想或夸大的成分。你越细想,就越震惊,连小说的情节也没有道成肉身的事实更加不可思议!
这才是基督教真正的绊脚石。这是犹太教徒、穆斯林、神体一位论者(Unitarians)、耶和华见证人,以及许多不能相信童女生子、神迹、代赎和复活的人觉得最为难的地方。在福音故事的其他地方出现的困难,都是因为对道成肉身信的不对、或者信得不够。一旦把握了道成肉身的事实,其他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耶稣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圣人,那么要相信记载关于祂一生言行的新约圣经,难题确实多得高耸入云。但是,如果耶稣就是永恒的道,父神曾「藉着祂创造诸世界」(来1:2),那么,神再次运用创造的大能使祂进入世界、活在地上、离开世界,根本不足为奇,生命的创造者从死里复活也不足为怪。如果祂真的是神的儿子,祂竟然会死、比祂能够复活更加令人震惊!
卫斯理说:「永恒者竟死,何等奥秘!」相比之下,永恒者复活,就不算奥秘了。如果神不朽的儿子真的顺服至死,那么,这样的死能拯救人类脱离死亡,也不足为怪了。一旦我们承认耶稣是神,就很难在福音的其他部分找到任何难题,因为一切都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道成肉身本身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奥秘,但却能使新约圣经所记载的其他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
这婴孩是谁?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详细地告诉我们,神的儿子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祂降生于一个不起眼的犹太村庄、一间小客店外面。当我们在一个又一个圣诞节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通常都把它美化了,但它其实是相当丑恶和冷酷的。耶稣之所以出生在客店之外,是因为客店满了,而且没有人愿意给一位临产的妇人腾出床位,以致她不得不在马厩里生下孩于,又把祂放在马槽里。福音书的作者冷静地讲述这个故事,不予置评,但是,凡有思想的读者都会对那冷酷而堕落的一幕不寒而栗。
然而,福音书的作者讲述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借此发表道德的教训。对于他们来说,除了伯利恒这个地点应验了预言(参太2:1-6),故事的焦点不在于降生的环境,而在于婴孩的身分。关于这一点,新约圣经要传达两大思想。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现在要更详细地了解它们:
—、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是神。更确切地,用圣经的话来说,祂是「神的儿子 the Son of God」;或者用基督教神学常用的表达方法说,是「神那儿子 God the Son」。请注意,是「那儿子 The Son」,不是「一个儿子 A Son):正如约翰在他的福音书前三章中四次强调,以确保他的读者明白耶稣的独特性,祂是「独生子 the only begotten」、或「神独生的儿子 one and only Son of God」(参约1:14、18;3:16、18)。因此,基督教会宣认:「我信父上帝……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
有时,基督教护教者谈到「耶稣是神的独生儿子」,好像这句声明是回答耶稣身分终极和完整的答案。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句话本身就会产生问题,而且很容易被误解。「耶稣是神的儿子」,意思是说其实有两位神吗?那么基督教是否像犹太教徒和穆斯林所声称的,是多神论吗?抑或「神的儿子」这句话是暗示耶稣虽然在受造物中独一无二,但祂的神性位格却不如父神吗?在初期教会中,亚流派(Arians)就是这么认为的,现代的一位论派(Unitarians)、耶和华见证人、基督弟兄会(Christadelphians)和其他一些人也是这么想的。真的是这样吗?当圣经把耶稣称为「神的儿子」的时候,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困惑了好些人,但新约圣经并没有把我们留在不知如何回答的疑惑中。原则上,使徒约翰在他的福音序言中,不但提出、同时也解答了这些问题。显然,他是写给具有犹太和希腊背景的读者。正如他告诉我们的那样,他写作的目的是要叫他们「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20:31)在这本福音里,他把耶稣以「神的儿子」的身分呈现出来。
然而,约翰知道「神的儿子」这个短语,会在他的读者心中引起误导性的联想。犹太神学把它作为所期待的人类弥赛亚的头衔。希腊神话中也有许多「众神的众子 sons of gods」,也就是由某个神明和某个人类女性结合而生的超人。在这两种语境下,这个短语都不能表达「有位格的神 personal deity」的概念;相反,两者都否定了这种观念。约翰想确保他每次提到耶稣是「神的儿子」时,不会被读者这样理解、也就是误解。他想一开始就明确地指出,耶稣所宣称的、以及基督徒所宣认的祂的神子身分,恰恰是指「有位格的神 personal deity」,而不是任何别的。因此,就有了《约翰福音》第一章1-18节这段广为人知的序言。英格兰圣公会每年都把这段当作圣诞节的福音课诵读,这样做完全正确,因为新约中没有其他地方如此清楚地解释了耶稣的神儿子身分的本质和意义。
请看约翰是怎样小心而有说服力地阐释他的主题的。
他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到「儿子」,而是先谈「道」。这样就避免了被误解的危险,熟悉旧约的读者立刻就能心领神会。在旧约里,神的道是祂创造时的发言,是祂成就计划的行动能力。在旧约的描述中,神的发言不但是祂计划的真实宣告,而且本身就有执行该计划的能力。《创世记》第1章告诉我们,在创造时,「神说,要有……就有了……」(创1:3)「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因为祂说有,就有」(诗33:6、9)。因此,神的道就是神的作为。
约翰使用这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关于神的道的七件事:
- 「太初有道」(约1:1),道是永恒的。祂自己没有开端,在未有万物以先,祂已经存在。
- 「道与神同在」(约1:1),具有位格。成就神计划的能力,是一个有独特位格的存在的能力,这个位格与神有着永恒的、积极相交的关系,这就是这个短语的意思。
- 「道就是神」(约1:1),具有神性。虽然位格与父截然不同,但祂却并非受造物;祂本身就是神,正如父是神。这节经文所展现的奥秘,乃是合一的神格中有不同的位格。
- 「万物都是藉着祂造的」(约1:3),道有创造力。祂是父从事每一个创造过程的代理,凡被造的都是藉着祂造的。这进一步证明祂是创造者,不属于受造之物,正如父也不属于。
- 「生命在祂里头」(约1:4),道是生命之源。在受造物的领域,只有在祂里面、并且藉着祂,才有物质性的生命。这是圣经对一切生命的起源及延续问题的答案:生命是由道赋予和维持的,受造物本身并没有生命,生命只在道——神的第二个位格里。
-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4),道有启示能力。祂赐生命,也赐亮光。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从活在神的世界这个事实中,得着了神的某种启示;而这与他们能存活一样,都是因着道的工作。
- 「道成了肉身」(约1:14),成为人类。伯利恒马槽里的婴孩并非别人,正是神永恒的道。
现在,向我们展示了道是神的一个位格、是万物的创造者之后,约翰又指出了祂的另一个身分。他告诉我们说,这道借着成为肉身,显明为「神的儿子」。「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14节)。第18节也确定了这身分:「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就这样,约翰建立了他一直要建立的论点。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说明称耶稣为「神的儿子」是什么意思。「神的儿子」是神的道,而我们已经看到道是什么;因此,道是什么,子也是什么。这就是《约翰福音》序言的信息。
因此,当圣经宣称耶稣是「神的儿子」时,这句话是对祂独特位格神性(distinct personal deity)的断言。圣诞节的信息基于一个惊人事实:马槽里的婴孩是神。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
二、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是神成为人。道成了肉身:一个真正人类婴孩。祂并没有不再是神,祂的神性丝毫不亚于从前,但祂已经开始做人了。祂现在不是减少了某些神性的神,而是神加上了祂自已所造的人性。祂曾经创造人,但现在却开始学习做人的感觉。祂曾经创造那位沦为魔鬼的天使,现在却处于可以被魔鬼试探的状态——事实上,祂无法避免被试探——祂作为人类的人生,只有通过与魔鬼的冲突才能得以完全。《希伯来书》的作者仰望祂升上高天的荣耀,从这个事实中得到极大的安慰。
「所以,祂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祂自已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2:17-18;4:15-16)
道成肉身的奥秘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无法解释它,只能系统地陈述它。最好的陈述可能是《亚他那修信经 Athanasian Creed》的表述:「上帝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也是人;……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具有理性之灵魂及人类血肉实体之完全的人,……虽然祂同时是神、也是人,然而并非是两位,而是一位基督;祂是将人性带进神之中的那一位,而不是将神性转变为血肉之躯的那一位。」我们的思想无法完全理解这奥秘。我们在马槽的所见,正如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年)在《人要称祂名为以马内利 They Shall Call His Name Immanuel》中所唱的:
缩为一尺是我神,
不可思议成肉身。
不可思议——我们应当明智地紧记这点,可以避免臆测、心满意足地敬拜祂。
为死而生
我们怎样看待道成肉身呢?新约并不鼓励我们去揣测它所引起的肉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却要我们因它所彰显的大爱去敬拜神。那是纡尊降贵、甘愿卑微的伟大行动,保罗说:「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祂的死是一位普通罪犯之死。」(腓2:6-8 英文PHILLIPS译本)而这一切都为了我们的救赎。
有时神学家们会猜想:道成肉身起初和基本的目的,是要使创造的秩序变得完美,它的救赎意义,只不过是神后来的主意。但是,正如苏格兰神学家詹姆斯·丹尼(James Denney)所坚持的那样:「新约完全不知道还有一种可以与代赎无关的道成肉身。……启示的焦点不是伯利恒,而是加略山。任何基督教的建造,若是忽略或否定了这一点,都会因为失去焦点而歪曲基督教。」(参詹姆斯·丹尼《基督之死》(the Death of Christ)1902年版第235页)
伯利恒摇篮的关键意义,在于它是把神的儿子引到加略山十字架的阶梯上的一级台阶,我们只有从整个事件的角度看,才能理解其意义。因此,新约诠释道成肉身的钥节不是《约翰福音》1:14那句简单的声明:「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而是《哥林多后书》8:9更全面的阐述:「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这里不但陈述了道成肉身的真理,还陈述了它的意义;它把神子取了人性的原因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永远都要如此看待它——不只是看作一个自然界的神迹,更是看为奇妙的恩典。
成了次等的神?
现在要暂停下来,思想一下有些人对上面所引保罗的话的另一种应用。《腓立比书》2:7中那句被腓力斯(J. B. Phillips)译作「剥夺自己所有的权利 stripped Himself of all privilege」,钦定本(Authorised Version)英文圣经译作「虚己 made himself of no reputation」的话,原文的意思是「倒空自己 emptied himself」,如英文修订本(Revised Version)所译。有人就问,这句话若和《哥林多后书》8:9所说耶稣「成了贫穷」并列来看,岂不为了解道成肉身的本质带来了更多亮光吗?岂不是暗示神的儿子在成为人的过程中,减少了祂的某些神性吗?
这就是所谓的「虚己论 Kenosis Theory」,这个词(Kenosis)的意思就是希腊语「倒空」。这种理论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核心都是:为了成为完全的人,神的儿子必须放弃一些神性特质,否则就不能体验人类在空间、时间、知识、意识上所受的限制,而这些对于真正的人类生活至关重要。这个理论有不同叙述的方式。有人认为,神子只放弃了那些「形而上」的属性,如全能、全在、全知,保留了「道德」的属性,如公义、圣洁、信实、慈爱;另一些人则认为,当祂成为人的时候,放弃了所有特别的神性能力,包括神性的自我意识,但在地上后来的生活过程中逐渐重新获得了这种自我意识。
在英国,虚己论最早由哥尔主教(Bishop Gore)于1889年提出,以解释为什么十九世纪的高等批判学者们能发现旧约里的错误,但我们的主竟然会茫无所知。哥尔的理论是:当神子成为人的时候,放弃了祂神性中对事实的全知,但对道德的问题却保留着完全的、神性的无误。在历史事实这个范畴里,祂受到当时犹太观念的限制,未经批判地接受了那些观念、却不知道其中并非完全正确。因此,祂才会认为旧约圣经是默示和真实的,还把五经归功于摩西,把《诗篇》110篇归功于大卫——而哥尔则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许多人在这一点上追随哥尔,寻找理由拒绝基督对旧约圣经的评估。
但是,虚己论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它只是一种推测,所引述的经文根本不能支持它。保罗论到神子倒空自己、成了贫穷,每次上下文的意思都是说,祂所放下的不是神性的能力和属性,而是神性的荣耀和尊严,正如基督在伟大的大祭司祷告中所说的:「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祢所有的荣耀。」(约 17:5)腓力斯和钦定本都正确地译出了《腓立比书》2:7保罗的原意。没有圣经支持神子放弃神性中某些特质的说法。
这理论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耶稣基督缺乏一些神性的特质,怎么能说祂是完全的神呢?如果天父的一些能力和属性不在祂身上,怎么能说祂完美地显明了父呢?此外,如果按这理论所假设的那样,地上真正的人性不能与完全的神性共存,在天上也想必也是如此。那么,那「在荣耀中的人」就会永远失去一些神性的能力。如果按圣公会信条第二条所说,「神性和人性」在道成肉身时「结合在一个位格中,永不分开」,那么根据虚己论,不能避免的推论是:神的儿子在道成肉身时失去了某些神的属性,将来也再也不能恢复。
然而,新约显然清楚地强调了复活的基督的全能、全在和全知(参太28:18、20;约21:17;弗4:10)。照此看来,虚已论的支持者无法否定这些属性在天上能和真正的人性共存,那么,他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在地上却不能共存呢?
此外,哥尔用这理论去解释为什么基督的一部分教训是错的,同时又维护其他教训的属天权柄,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基督曾经全面而明确地宣告,祂所有的教训都从神而来的,祂永远只是神的使者:「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约7:16)「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约8:28)「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12:49-50)祂宣告自己「将在神那里所听见的真理告诉了你们」(约8:40)。
面对这些宣告,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这一切,承认耶稣的一切教训都有完全、属神的权柄,包括祂对旧约圣经的启示和权威的宣告;要么拒绝这一切,质疑祂所有教训的属天权柄。如果哥尔真的想维护耶稣的道德和属灵教训的权柄,就不应该质疑耶稣对旧约教训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如果他真的决定不赞成耶稣对旧约的看法,就应该前后一致,既然不能接受耶稣宣告自己的教训都是出自神,就没有义务同意耶稣所说的任何言论。
如果将虚己论用于哥尔的目的,那就会产生太多的推论了:它证明耶稣既然放弃了神性的知识,就会在每件事上都可能出错;而当祂宣称祂所有的教训都来自神的时候,很可能不但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要而维护耶稣作为教师的属天权柄,根据祂的宣告,我们就必须拒绝虚己论,或无论如何拒绝它的这种应用。
事实上,福音的记载本身就提出了反对虚己论的证据。的确,耶稣对人类和灵界的知识有时是有限的。祂有时会问——「谁摸我的衣裳?」(可5:30)「你们有多少饼?」(可6:38)祂宣称祂和天使一样,不知道神预定要祂再来的日子(可13:32)。但在另外一些时候,祂却显示出超自然的知识。祂知道撒马利亚妇人阴暗的过去(约4:17等节)。祂知道彼得若去打鱼,打上来的第一条鱼口中会有一块钱(太17:27)。没有人告诉祂,祂就知道拉撒路死了(约11:11, 13)。同样,祂很多时候在医病、喂饱人、使死人复生等神迹上显示出超自然的能力。福音书给我们对耶稣的印象,并不是完全放弃了神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祂只是偶尔运用、而大部分时间则乐于不用。换言之,这印象与其说是神性的减少,不如说是神性能力的约束。
我们怎样解释这种约束呢?显然,根椐《约翰福音》特别强调的真理,原因是子完全顺服父的旨意。神格一部分已知的奥秘,就是神的三个位格彼此都有固定的关系。子在福音书中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神性位格(independent divine person)出现,而是非独立的位格(dependent one),完全根据父的指示去思考和行动。「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约5:19)「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约5:30)「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约6:38)「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做的……我常做祂所喜悦的事。」(约8:28-29)
三位一体中第二位格的本性(nature),是承认第一位格的权柄,顺服第一位格所喜悦的事。这就是为什么祂宣告自己是子,而第一位格是祂的父。祂虽然在永恒、权能和荣耀上与父同等,但祂的本性却是扮演子的角色,并且以执行父的旨意为乐,正如三位一体的第一位格的本性是计划、发起神格(Godhead)的工作;第三位格的本性是从父和子领命而去,完成祂们共同的命令。
因此,「既是神又是人 God-man」的耶稣在地上顺服父,并非因为道成肉身而产生的新关系,而是子与父在天上的永恒关系在时间里的延续。就如在天上一样,子在地上也完全仰赖父的旨意。
如果这样,一切都解释清楚了。这位「既是神又是人 God-man」的知和行都不是「独立」的。祂没有坚持去做祂有能力去做的一切,因为其中一些不是父的旨意(太26:53-54);祂也没有刻意去知道祂有能力知道的一切,只想知道父定意要祂知道的。祂的知识和祂其他的行为一样,都受父的旨意约束。因此,祂不知道再来的日期,不是因为祂在道成肉身时放弃了全知的能力,而是因为父没有定意祂在地上完成使命之前需要知道这件事。加尔文注释《马可福音》13:32时说得很对:「在祂没有完全履行祂的中保职份之前,祂没有收到复活之后才能收到的信息。」所以,要解释耶稣知识的有限,不能用道成肉身的方式,而要用父对子在地上的旨意来解释。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福音书有一些事实与虚己论是互相矛盾的,没有虚己论,这些事实反而可以得到最好的解释。
祂成了贫穷
我们现在看到了神的儿子倒空自己、成了贫穷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放弃荣耀、真正地虚己;自愿约束权柄;接受困难、孤独、苦待、恶意和误会;最后,惨痛地死——灵魂的痛苦更甚于肉体的痛苦——以致祂几乎心力交瘁(参路12:50和客西马尼园的记载)。这意味着对不可爱的人类爱到底;使他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圣诞节的信息是,败坏的人性有希望了——赦免的希望、与神和好的希望、荣耀的希望——因为在父的定意下,耶稣基督成了贫穷,降生于马厩,为的是在三十三年后被挂在十字架上,这是世界所能听到的最空前绝后的奇妙信息。
我们口口声声所谈论的「圣诞精神」,不外乎家庭快乐。但上面所说的清楚显明,这句话实际上应该承载着重大的含义,它应该意味着在第一个圣诞节为我们成了贫穷的基督,祂的性情在人世间繁衍。而圣诞精神本身,应该成为每个基督徒从岁首到年终的标志。
今天,令我们觉得既可耻又可悲的是,这么多基督徒——我想更具体地说,这么多最坚固、最正统的基督徒——本着我们主的比喻中祭司和利未人的精神走过这个世界,看见周围众人的需要,却避开他们的眼睛、从一旁绕过,只留下一个敬虔的愿望或祷告:愿神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不是本该属于那些基督徒的圣诞精神——噢,他们为数众多——他们的人生抱负似乎仅限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中产阶级基督徒家庭,结交良好的中产阶级基督徒朋友,以良好的中产阶级基督徒方式教养儿女,却任由社区里中下阶层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自生自灭。
圣诞精神不会在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基督徒身上闪耀,因为这精神只属于那些效法他们老师的人,他们渡过一生的原则,是让自己贫穷、使别人富足——付出时间、努力、关怀和关心,以必要的方式善待他人——不只是对待自己的朋友。
并没有多少人表现出这应有的精神。如果怜悯的神复兴我们,祂将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们的内心和生活中更多地运行这种精神。如果我们渴望个人的属灵复兴,应该采取的一个步骤,就是竭力培养这种精神。「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祂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祢开广我心的时候,我就往祢命令的道上直奔。」(诗119:32)
问题讨论:
- 什么是「福音最大的奥秘」?
- 请举具体实例,阐明相信道成肉身如何化解基督教教义引起的其他困难。
- 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是神。使徒约翰如何建构他福音书的序言,以说明神的儿子这称号的意义?关于道成肉身,他告诉我们哪七件事?
- 神为什么要道成肉身?
- 虚已论是什么?它曾被人用什么方法来陈述?为什么这理论站不住脚?
- 「这印象与其说是神性的减少,不如说是神性能力的约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