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告诉我们,圣经是神的话——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他们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关于神和祂对我们人生旨意的知识。我们当然相信他们,因为他们说的都是真的。于是,我们拿起圣经开始阅读,我们读得细嚼慢咽,我们读得十分认真,因为我们真的很想认识神。

  但是,我们越是阅读,就越感困惑,虽然觉得很有趣,但却不觉得能满足。我们的阅读不但不能帮到自己,反而让自己感到云里雾里,说实话,甚至还有些许沮丧。我们开始琢磨,到底是否值得继续读下去呢?

两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嗯,基本上就是这样:读经把我们带进一个对我们来说相当新颖的世界——就是几千年前的近东世界:原始而野蛮、农业化而非机械化。圣经故事的情节就是在那个世界上演的。在那个世界里,我们遇到了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其他人,我们看到神如何对付他们。我们听见先知谴责偶像崇拜,威胁要对罪进行审判。我们看到那位加利利人行神迹、与犹太人辩论、为罪人而死、从死里复活、升到天上。我们读到基督徒教师们针对各种古怪谬误的信件,而据我们所知,这些谬误今天并不存在。

  这一切都非常有趣,但又似乎都非常遥远。这一切都属于那个世界,而不是属于这个世界。可以说,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从圣经世界的外面往里看,自己不过是个旁观者。我们不言而喻的内心戏是:「没错,当时神做了那一切,这对身临其境的人来说十分奇妙,但现在它和我们八竿子打不着。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神在圣经时代言行的记录,神和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等人来往的记录,怎么能帮助生活在太空时代的我们呢?」

  我们看不出这两个世界怎样才能联系起来,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自己觉得在圣经中读到的东西对我们毫无用处。很多时候,当看到这些故事本身令人兴奋和向往时,我们那种局外人的感觉,便使自己备感沮丧。

  大多数读经的人都了解这种感觉,但并非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应对。有些基督徒似乎是听天由命地躺平,虽然确信圣经的记载,但既不寻求、也不奢望自己能像圣经中的人物那样,亲密、直接地与神来往。这种态度今天太普遍了,实际上就是承认对这个问题束手无措。

  但是,怎样克服这种与圣经中经历神的经验相距甚远的感觉呢?关于这点,可以谈的事情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肯定是这个:这种遥远的感觉其实是一种错觉,原因是我们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我们的处境和各种圣经人物之间的联系。在空间、时间和文化上,他们和他们所属的历史时代的确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联系,却不在这个层面上。

  这联系乃是神自己。因为他们必须与之来往的神,也是我们必须与之来往的同一位神。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完全相同的那位神,因为神丝毫没有改变。因为,为了消除圣经时代和我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错觉,我们必须详述神不变性(immutability)的真理。

不是两个不同的神

  神不会改变。让我们介绍这个概念:

  一、神的生命不变。祂是「从亘古就有」(诗93:2),是「永远的王」(耶10:10),「不能朽坏的」(罗1:23),「那独一不死的」(提前6:16)。「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祢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祢是神!」(诗90:2)诗人说,「天地都要灭没,祢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祢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改变了。惟有祢永不改变,祢的年数没有穷尽。」(诗102:26等节)神说:「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赛48:12)

  受造之物有始有终,它们的造物主却并非如此。孩子会问:「谁造了神?」答案很简单:神不需被造,因为祂一直存在。祂永远存在,永远都一样。祂不会变老,生命不会增减。祂不会获得新的能力,也不会失去已有的能力。祂不会成长或发展,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强壮、更软弱、或者更聪明。英国福音派作家亚瑟·平克(A. W. Pink,1886-1952年)说:「祂不能变得更好,因为祂已经完全;既然已经完全,祂也不会变得更糟。」造物主和祂的受造物之间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后者是可变的,他们的本性就是允许改变,而神是不变的,祂的所是就是永不停止。正如沃尔特·史密斯(Walter C. Smith,1824-1908年)在《永生神就是灵 Immortal, Invisible, God Only Wise》中所唱的:

  人一生如花草,荣枯瞬息间,
  惟上主永长存,永远不改变。

  这是神自己「无穷之生命」的大能(参来7:16)。

  二、神的性情(character)不变。压力、震荡或脑叶切除术,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但却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神的性情。在人的一生中,品味、外表和脾气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个良善温和的人可能会变得暴戾乖僻,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可能会变得愤世嫉俗或冷酷无情,但在造物主身上,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祂永远也不会比以前减少一丝诚实、仁慈、公义或美善。神的性情从今时直到永远,都和圣经时代一模一样。

  在这方面,把神在《出埃及记》中两次启示的名字放在一起,是很有启发性的。神所启示的名字当然不仅是一个标志,而是启示在祂与我们的关系中,祂到底是怎样的一位。

  在《出埃及记》第3章中,我们读到神如何向摩西宣布祂的名字叫做「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出3:14)——「耶和华」(1出3:15)实际上就是这个短语的缩写。这个名字不是对神的描述,只是祂的自我存在(self-existence)和永恒不变性(eternal changelessness)的宣告,提醒人类:祂本身就有生命,祂现在是什么,在永恒中也是什么。在《出埃及记》第34章中,我们又读到神如何通过列出祂圣洁品格的各个方面,向摩西「宣告耶和华的名」:「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出34:6-7)。

  这个宣告补充了《出埃及记》第3章的宣告,告诉我们耶和华究竟是什么;《出埃及记》第3章的宣告则补充了这个宣告,告诉我们神永远都和祂在三千多年前向摩西启示自己的那刻一样,祂的道德性情是不变的。因此,雅各在论到神的美善和圣洁、祂对人的宽容和对罪的恨恶时,指出神「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

  三、神的真理不变。人们有时候会说一些他们并不真正想说的话,只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此外,人们也经常发现自己不再坚持过去的话,因为他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不得不收回自己的话,因为那些话不再能表达我们的想法。有时候我们还被迫承认说错了话,因为有铁证如山。

  人的话是不靠谱的,但神的话并非如此。它们永不动摇,永远有效地表达祂的心思意念。没有任何环境可以促使祂收回它们,祂的意念也不会改变、以致祂需要修改话语。以赛亚写道:「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草必枯干……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赛40:6-8节)同样,诗人说:「耶和华啊,祢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祢一切的命令尽都真实……是祢永远立定的。」(诗119:89, 151, 152)

  在最后一节中译为「真实」的这个字,原文带有「稳定」的意思。因此,当我们读经的时候,需要记住,神仍然站立在所有向新约信徒发出的应许、要求、旨意的陈述和警告的话语之后。这些不是古代的遗物,而是神向祂历代百姓永远有效的心意启示,直到这个世界的末了。正如我们的主亲自告诉我们的:「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约10:35)没有什么能够废除神永恒的真理。

  四、神的行事(ways)不变。祂继续以圣经故事中的行事方法对待今天的罪人。祂仍然通过区分罪人来显明祂的自由和主权,使一些人能听到福音,另外—些却听不到;促使一些听到福音的人悔改,却任凭另外一些不信。祂藉此教导祂的圣徒,祂不欠任何人怜悯;而他们找到生命,完全是由于祂的恩典,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祂仍然祝福那些祂所爱的人,使他们谦卑,以便把所有的荣耀都归于祂。祂仍然恨恶祂百姓的罪,使用各种内在和外在的痛苦与忧伤,使他们的心脱离妥协和悖逆。祂仍然与祂的百姓相交,赐给他们忧患和喜乐,使他们的爱脱离其他事物、归于自己。祂仍然教导信徒珍惜和等候祂所应许的赏赐,促使他们在祂赐下之前为之恒切祷告。因此,我们在圣经中读到祂如何对待祂的百姓,祂今天也如何对待我们。祂一切作为的目的和原则始终如一,祂的行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与自己的性情相悖。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事方法可悲地反复无常,但神却并非如此。

  五、神的旨意(purposes)不变。撒母耳说:「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祂迥非世人,决不后悔。」(撒上15:29)巴兰也说过同样的话:「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祂说话岂不照着行呢?祂发言岂不要成就呢?」(民23:19 )

  后悔就是修改自己的判断、改变自己的行动计划。神从来不这样做,祂从不需要,因为祂的计划建立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事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控基础上,所以不会有突然的紧急情况或意外的发展会让祂措手不及。亚瑟·平克(A. W. Pink)说:「有两个原因会使人改变主意、扭转计划:不是缺乏预知某事的远见,就是缺乏执行此事的远见。但神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所以祂永远都不需要改变祂的定旨。」「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祂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诗33:11)

  神在时间里所做的,在永恒中早已筹定。祂在永恒中筹定的一切,在时间里必要成就。而祂在祂的话语里承诺自己要做的一切,都必无误地完成。因此,我们读到「祂旨意的不变性」,使信徒充分享受所应许的基业;又读到神藉不变的誓约向信心的始祖亚伯拉罕确认这旨意,成为亚伯拉罕和我们的确据(来6:17-18)。神所宣布的所有意图都是如此。它们不会改变,祂永恒计划的任何一部分都没有改变。

  的确,有一些经文(创6:6-7;撒上15:11;撒下24:16;拿3:10;珥2:13-13)说神后悔了。但在每个例子中,都是指神根据某些人对神的反应,改变了之前对待他们的方式。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反应是没有被预见到的,或者说是让神感到意外,以致祂在永恒的计划中不曾预备。而当祂开始用新的方式对待一个人的时候,祂永恒的目的并没有改变。

  六、神的儿子不变。「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祂的触摸仍然带着亘古不变的能力。「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这句话仍然是真理。祂永不改变,这个事实是所有神的百姓的强烈安慰。

我们要像他们一样

  那么, 圣经时代的信徒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感和差异感在哪里呢?没有了。凭什么呢?因为神不会改变。与祂相交、信靠祂的话语、凭信心生活、站立在神的应许上,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基本上都与旧约和新约时代信徒的生活相同。当我们进入每一天的困惑时,这个想法会带来安慰;因为在核子时代所有的变幻无常中,神和祂的基督保持不变——全能的拯救不变。

  但这个想法也带来了一个犀利的挑战。如果我们的神和新约信徒的神是一样的,我们却满足于在与神相交的经历和基督徒行为的标准上远远低于他们,这怎么能自圆其说呢?如果神是一样的,这就不是一个我们能够回避的问题了。

问题讨论:

  1. 列举神不变的六方面。
  2. 比较神的生命和祂造的生命。
  3. 《出埃及记》对神名字的两个启示,如何相辅相成?
  4. 比较神的话和人的话。
  5. 有什么事是神在圣经时代做的,祂今天也做?为什么祂做这样的事?
  6. 为什么神永不需要后悔?作者如何解释那些说到神后悔的经文?
  7. 为什么作者能够说,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真理是「所有神的百姓的强烈安慰」吗?
  8. 基于什么原因,我们和圣经时代信徒之间的距离得以消除?有什么事实,对我们最真实的,正如对他们也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