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圣经辅导简史

  1. 宗教改革,清教徒:「心灵的医治」。
  2.  世俗心理学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
  3. 1950年代:世俗心理学进入教会。
  4. 1960年代:进入福音派教会。
  5. 1970亚当斯,《成功的辅导》面世,创始圣经辅导运动。
  6. 第二代圣经辅导运动:CCEF。2nd generation: Christ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John Bettler -> David Powlison, Paul Trip, Ed Welch.
  7. 全国性组织: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outhetic Counselors.

II.圣经辅导的目标

  1. 圣经辅导的目标,不是使人感觉舒服(如佛洛伊德Freud: equilibrium)。
  2. 圣经辅导的目标,也不是给人一个积极的自尊心 (positive self-esteem)。
  3. 圣经辅导的目标:助人过有纪律的生活,遵行上帝的话,结圣灵的果子。
  4. 或说圣经辅导的目标是:助人有清洁无亏的良心(提前1:5)。
  5. 圣经辅导是教会传道事工的一种,是上帝话语的教导 (the ministry of teaching God’s Word)。徒20:20-31:或在家中(辅导),或在众人前(讲道)。
  6. 有人提出异议:圣经辅导与传福音有何不同?这样说,辅导只不过是传福音?回答:这有什么坏处?教会不传福音 / 带领人作基督徒,要作什么?
  7. 以 「病人」 和人感受为中心 (client-centered) 的辅导,至终是自私和懒惰的。必须向人挑战:不可凭感觉;生活的目标是顺服上帝,建立自律,结果子。

III.世俗心理辅导专业:附批判

  1. 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是医生,可以开药。
  2. 临床心理学家 Clinical psychologist (Ph.D.) :不可开药。
  3. 社会工作者。
  4. 婚姻家庭辅导,治疗者。
  5. 各式心理治疗者。

IV.心理学是上帝的启示吗?

  1. Cornelius Van Til 范泰尔的批判:专家的权威不能凌驾在圣经以上。(例如:辅导时候可否用圣经,在乎这样作是否符合心理辅导的原则;这种想法,事实上已经将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凌驾圣经以上。)
  2. 文化(包括心理学)是什么?不是神的普遍启示,连影子都不是!心理学是人对上帝普遍启示的回应。堕落的人,对上帝启示的回应一定有错误,有所歪曲。

V.谁能辅导?

  1. 圣灵是辅导者:赛11:1-2。
  2. 《罗马书》15:14 – 基督徒都能劝戒,因有良善与知识 。
  3. 有基督徒特别有辅导的恩赐。罗12:8。
  4. 加拉太书6:2 – 基督徒必须辅导,挽回在罪中的人。
  5. 特别是长老们,牧师传道们,需要辅导。徒20:20,28,31。

VI.圣经辅导的对象

  1. 教会的信徒。教会若不强(内部腐烂),怎样传福音?
  2. 慕道朋友。为什么不可以向他们进行圣经辅导?我们很多时候害怕世人不能接受福音,其实我们的惧怕常常使教会瘫痪 (paralyzed)!

VII.圣经辅导学基本的原则(预设):人是什么?

  1. 预设是不能用逻辑或科学证明,又是我们事先假设,相信的,很基本的信念。
    • 预设的同意词,是「世界观」 (worldview, or world and life view)。例:人是谁/人是什么?是神创造的,还是进化的?
    • 有神的形象,或像动物,仅是一堆欲望(如:佛洛伊德:生欲,死欲)?
    • 人的尊严何处来?来自神的形象?是自发的?
    • 究竟人 「自由」 吗?人可离开上帝自主生活(autonomous) 吗?即:宇宙人生有那些范畴 (categories/contexts),耶稣基督不管理,耶稣不是主?(罗杰斯:人趋向自主 – autonomy:合乎神的设计吗?)
    • 「自由意志」 (free will) 的定义是什么?
    • 人须为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负责吗?还是一个受害者?
    • 人的问题从哪里来?
    • 从小时的伤害(父母,教师,宗教等)?
    • 还是自己要为自己的罪负责?
    • 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什么?是罪?病?伤害?
    • 如何解决人(辅导求助者)的问题?探索原生家庭所造成的伤害?
    • 带人到十字架,和神的话面前?
  2. 圣经辅导学的人观(预设)与心理学的人观完全不同。
    • 心理学的人观有严重的错误。
    • 我们并不怀疑,大部分的心理学家,动机都是帮助人。
    • 我们不需要怀疑,很多心理学家是虔诚的基督徒!
    • 这些因素并不保证他们的预设是合乎圣经的。
  3. 人观包括:人是什么?人的问题,需要在哪里?如何解决人的问题?
  4. 加尔文:认识上帝,认识人。要认识人,必须认识上帝,祂如何看待人。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Book 1, chapter 1.)
  5. 圣经的人观是:(a)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有(一)真理的知识(知),(二)仁义(意),和(三)圣洁的心(情)。亚当是(一)先知,(二)君王,(三)祭司。(b) 但人犯罪堕落了,知,意,情都歪曲了。(c) 重生的意义:(一)圣灵光照理智,认识真理;(二)圣灵克服意志,人降服在基督下,(三)感情跟著理智与意志,渴慕上帝,到十字架面前。这是具体的思维方式。
  6. 人最基本的需要不是被肯定,被爱,而是敬拜(约4:24)。有三种人:(一)以心灵与诚实敬拜;(二)不以真理敬拜真神;(三)敬奉假神偶像(罗1:25)。
  7. 圣经要求人三样事:(一)信靠,(二)悔改,(三)遵行上帝的话。
  8. 解决人问题的方案,不外这三方面的立志与操练(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

VIII.清教徒与辅导

  1.  清教徒成熟,我们这代信徒不成熟。(巴刻J.I. Packer, The Quest for Godliness.)
  2. 为什么我们不成熟?因为我们对神不认真。(巴刻,《活在圣灵中》, J.I. Packer, 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参看「圣灵与圣洁」一章。Chapter on “Holiness and the Holy Spirit.”)
  3. 清教徒:一个牧养教会的运动。 Puritanism was a movement of pastors.
  4. 清教徒牧师都从事辅导,称之为灵魂的医治。这方面的著作,最有名的是《天路历程》;最完备的,是 Richard Baxter, A Christian Directory (800+ pages, $45, Soli Deo Gloria)。
  5. 20世纪的例子:钟马田,《灵性低潮》 (Martin Lloyd-Jones, Spiritual Depression)。辅导的基础是神的话,圣经的真理。
  6. 如何应用圣经在不同生活情况上。
  7. 现代的心理学,是将圣经辅导歪曲,世俗化。
  8. 清教徒与圣经辅导:律法主义?
    • 律法主义 = 要求人遵守一些圣经没有定下的规条。
    • 清教徒:回到圣经找上帝所吩咐的诫命。
    • 另一极端:无律法主义,假自由意志的名义,纵容放纵情欲。

IX.良心

  1. 清教徒对良心的定义:良心是人的理智作出道德判断。讲义中第16-23课对问题的定义,都从思想开始。
  2. 罪人良心的标准不合乎神的律法;因此,对得住良心还是对不住上帝;对不住良心也是神不喜悦的。因此,人需要重生,换心(结36:25-26,约3:3,5,8)。
  3. 良心不可靠,必须学习。基督徒必须操练良心。学习上帝的道。良心由上帝的道与圣灵来管教。

X.圣经辅导的步骤 – 提后3:16

  1. 教导 – 神是怎么样的一位神,祂的吩咐是什么。
  2. 督责 – 我们如何的犯了罪,得罪了神。
  3. 使人归正 – 祷告悔改,立志改过。
  4. 教导人学义 – 操练敬虔,有纪律的生活。

XI.所谓「基督教心理辅导」对圣经辅导的批判

  1. 没有爱心,不同情人,没有同理心。(参:辅导七步骤。)
  2. 亚当斯不了解心理学。(亚当斯的自白:《圣灵的劝诫》:前言,第一章。)
  3. 圣经辅导者只指出人的罪(叫人焦虑更甚)。(人的需要是究竟什么?)
  4. 圣经辅导没有考虑到人身体上的因素。(参基督徒医生的著作,他们同时是圣经辅导员;如:Robert Smith, A Christian Counselor’s Medical Desk Reference。)

XII.圣经辅导两代

  1. 亚当斯:开荒者。 Jay E. Adams.
  2. CCEF:深入研究人的动机。(Walter Chung, 「再谈圣经辅导学」。) 

XIII. 给人们的盼望

  1. 人需要盼望,因为除起初面对的挫折,还因受了非圣经的辅导而失望或绝望。
  2. 我们要给人盼望:但不要乱开支票:你丈夫不会跟你离婚的!(你我怎么知道?)
  3. 真正的盼望:你有盼望,若愿意按照上帝的话面对你的情况,不论你感受如何。
  4. 林前10:13:(一)你不孤独,你面对的问题不是过于人能担当的。(二)上帝是不变的,信实的。(三)有盼望,有出路(若你愿意按照 的话来面对,回应你的问题,无论感受如何)。(四)出路不是逃避,乃是经过,忍受得著。

XIV.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不同

  1. 既然基督徒也会犯罪,那末,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有什么不一样?
  2. 重生的基督徒,会对自己的罪完全诚实面对。只有真正重生的基督徒才会。
  3. 重生的基督徒,会懂得如何面对罪:他会到十字架面前。只有重生的基督徒才会。
  4. 重生的基督徒,在对付罪,胜过罪这事上,是有进步的。

XV.如何面对家庭背景,如何面对过去

  1. 我们要知道求助者的过去家庭背景,伤害等。可是每人必须为自己负责,如何面对过去。我们的过去与现在,都是上帝美好的安排,我们必须学习感恩。
  2. 我们要为过去所犯的罪,少年的私欲,求上帝赦免。上帝必定在基督里赦免我们的罪,这是 的保证!
  3. 接受上帝的赦免之后,我们要为生命里的疤痕感谢 。疤痕(特别是回忆)不一定是惩罚;上帝不咒诅我们一生作次等公民!要从十字架的角度(恩典)来面对过去。基督徒生活肯定会有苦难;原因: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罪一定带来苦难;二,基督徒须要为主,为福音受苦;三,我们因别人犯罪而受苦;四,我们自己犯罪因此受苦。

XVI.如何面对死亡

通常有六种面对死亡的方法:

  1. 否定对方已经去世。
  2. 忧伤以致忧郁。不能正常的工作。
  3. 靠自己的力量面对。(很孤单)
  4. 向上帝发怒,问:为什么?
  5. 向家人发涉怒气,弟兄姐妹之间不和。
  6. 内疚。这是特别侵蚀我们心灵的!
  7. 上面六条都是死路。只有依靠上帝,才能有效的面对忧伤,胜过忧伤。
    • 如何依靠上帝?以感谢来回忆过去。感谢上帝将已去世的家人(亲友)赐为我们,在地上活了这些年日。
    •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8. 换言之,我们要靠上帝的恩典与已去世的亲人道别 (Say Good-bye),从今以后,以感恩来回忆。
  9.  一个安息礼拜讲道大纲:
    • God is God.
    • God is good.
    • God will receive His glory.

XVII.正视淫乱 The Biblical View on Sexual Sin

  1. 淫乱 (fornication) 是指所有的性罪。人都会犯淫乱的罪。
  2. 奸淫 (adultery)是违背婚约的行为。已经结婚的人所的罪,称为奸淫。
  3. 淫乱始于淫念 (lust)。我们的大脑是身体里最有力的器官。犯罪往往从思想开始。
  4. 分析:淫念是贪心 (greed) 一种。都犯十诫,都是自我中心生活的表现。
  5. 如何胜过淫念(贪心)? 第一,要在上帝面前承认我们需要圣灵。求圣灵掌管我们的思想。把我们的思想生活,眼睛,双手,身体每部分交托圣灵,奉献给 用。
  6. 第二,要操练内心的满足。人的身体,性别,灵魂,自我 (identity) 都是上帝所赐。因此我们需要为这些感谢上帝:(一)我们的性别,(二)我们的身体(是神所造的),(三)我们的感情,包括性方面的(都是神所造的,都是好的;只有误用是才是犯罪),(四)我们的父母亲(不论他们如何养育我们)。
  7. 第三,要知道自己的软弱,而加倍儆醒。
    • 在哪些情况下我会挑起我的私欲?应该避免看什么读物?避免去哪些地方?避免与什么朋友外出?上网时应该如何儆醒?
    • 在上列的情况中,要操练祷告!
    • 谈恋爱者约会时,应避免在哪些地方停留(给自己提供诱惑,给魔鬼留地步)?
  8. 第四,我们需要彼此守望。
  9. 第五,承认我们需要属灵的遮盖与保护。要求教会或团契,长者们为我们祷告。

XVIII.其他问题:

忧虑,忧郁,怒气:参讲义。

关于离婚参:「婚姻,离婚,再婚观大纲」,或《婚姻辅导学》(大光)。

XIX.世俗观念一:「心理病」的神话

附:问题的来源是否出自身体,还是罪?

  1. 人们问题的来源有两种:身体上的。因此,基督徒与教会的牧长必须与诚实的医生合作。其他的就是灵性的(就是,行为上的)。灵性的因素有三类:(一)自己犯罪,(二)他人犯罪,伤害自己,(三)邪灵。
  2. 辅导面对的问题,如忧郁,绝对可能有身体上的因素。
  3. 佛洛伊德前,当人们说某某人有 「心理病」时,有两种可能:一,「病」 用法是寓意的;病可指忧伤,罪,忧虑等属灵问题。二,是指疯狂的人假装生病。
  4. 清教徒牧师都从事辅导:灵魂的医治 。其基础是上帝的话,圣经的教义。
  5. 清教徒称忧郁作病,可是这绝对是寓意的 (metaphorical)。
    •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革命,乃将寓意的用法变成是事实 – 像与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 其实很多论调没有科学根据。目前很多科学家,心理学家都承认佛氏的理论中所有的重要观念都是错误,都不合乎科学(见 Newsweek 1992的封面文章, “The Death of Freud”; google.com: “Is Freud Dead?”)。这样一来,人们,社会对心理病的态度,就以为它们真的是与身体上的疾病一样,是有科学根据的事实。
  6. 心理病 (mental illness) 观念的问题在于:既是病,人不需负责任。没有责任感,就没有盼望!圣经称罪为罪,是要给人在上帝面前负责;在上帝面前负责,就有盼望。上帝称罪为罪,因有赦罪的恩典提供给我们!赦免比治疗更重要,更宝贵!

XX.吃药可以吗?

  • 我们并不怀疑,吃某一种药会有某一种的效果 (包括 side effects)。Robert Smith, M.D., The Christian Counselor’s Medical Desk Reference. http://www.timelesstexts.org.
  • 千万不要劝一个正在吃药的人,停止吃药。这不是我们的责任!
  • 究竟这个人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问题使他「需要」吃药?
  • 他的问题是否真的大脑不灵或 chemical imbalance?
  • 很多时候,人的所谓「心理病」其实是罪,是逃避责任。《圣灵的劝诫》 Competent to Counsel, 页13, 15; Edward Welch, Blame it on the Brain?

XXI.世俗的观念二:自尊心 (Self-Esteem) 不合乎圣经

  1.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 不是要给人一个积极的自尊心 (positive self-esteem)。
    • 这是心理学和一些基督教领袖的提倡,不是正统的福音。
    • 如: Robert Schuller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California) 认为救恩就是积极的自尊心。
  2. 耶稣基督来,是要我们背起十字架跟从 ,要舍己,而不是爱己。
  3. 那末,我们不是应当爱人如己吗?所以应该先爱己嘛!
    • 这是严重的解经错误。
    • 圣经讲到爱人「如己」,是指我们爱人应爱到什么程度,不是先爱己、后爱人。
    • 我们堕落了的人性,不需要上帝提醒我们爱惜自己!我们的本性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需要的真理乃是:舍弃爱己,去爱上帝,爱别人。
  4.  Self-esteem 按照心理学的论调,是往往需要别人来赞赏 (positive self-regard)。
    • 这种说法,无形中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和主权。正与舍己的福音相反。

XXII.世俗的观念三:自卑感

  1. 圣经没有自卑的观念。《雅各书》4章的自卑与心理学的自卑感没有关系。
  2. 我们的自卑,是因为我们与别人比较。我们非常在意他人怎样看我们。
  3. 我在意别人怎样看我,主要问题是:我自己最重要,比任何人,比上帝都更重要。
  4. 解决自卑感的办法:相信上帝,感谢祂所赐给我的一切。
  5. 因此:自卑与自大一样,都是不信的表现。
  6. 很多人很害怕;怕别人看见我的真相;怕别人不肯定我,不喜欢我;怕别人会伤害我。解决的方法:先懂得敬畏上帝!

XXIII.世俗观念四:罗杰斯

  1. 非指引的辅导方法: non-directive counseling; 等于是非辅导的辅导!
  2. 罗氏的人观:人的自我 (self) 乃是一个人的经历的总和。人并没有灵魂。
  3. 而人这个动物 (organism) 有一个导向自主的倾向 (a tendency toward autonomy)。
  4. 怎样使人朝著自主方向走?人需要别人正面的对待 (positive regard),和自己对自己正面的对待 (positive self-regard)。 因此,人需要别人的肯定。
  5. 圣经的人观:人不只是经历的总和;人是灵魂,人是上帝的形象;按上帝的形象被造,有他的经历。而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经历,要在上帝面前负责。

XXIV.世俗观念五:新纪元宗教观念与心理学

  1. 新纪元是古希腊的诺斯底主义( Gnosticism, 新约已指责为异端)和东方宗教(道教,佛教,印度教等)的混合品。
  2. 新纪元的神观:神是我;我是神。我是宇宙;宇宙是我。神是宇宙;宇宙是神。
  3.  新纪元灵媒 (spirit-mediums):今天很多西方的灵媒著书立说,代表天使,邪灵发言。灵媒中的教义(例如: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我就是上帝等)有 80% 已被世俗心理学家用在他们的著作中。
  4. 「基督教心理辅导」的著作,已用上灵媒的教义的50-59%!(见张逸萍女士博士论文: Lois Chan, Unholy Alliance: her Ph.D. dissertation, Trinity College and Seminary of Indiana, 2002。)

林慈信牧师
2004年6月3日,2008年1月12日增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