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史:
- 1、吃货的视角:被忽悠
-
从吃货的视角,这是一次在海底捞吃火锅的愉快经历。这也是许多滥用蒙太奇的说教片忽悠人的方法,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可能就到此为止。 - 2、艺术家的视角:回应
-
从艺术家的视角,这是一场美妙的维也纳华尔兹舞会。华尔兹舞步在三拍子舞曲中流畅地运行,一起一伏有如连绵不断的波涛,加上轻柔灵巧的倾斜、摆荡、反身、旋转和各种优美的造型,庄重典雅、华丽多姿、飘逸欲仙。因此,这首圆舞曲与《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并称为施特劳斯的三大圆舞曲。 - 3、文学家的视角:细节
-
从文学家的视角,这是一个人性的故事。这首圆舞曲最早的标题是《手牵手》。1889年8月,奥地利人民所敬爱的国父、茜茜公主(1837-1898年)的丈夫、俭朴虔诚的天主教徒、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48-1916年在位)访问德国,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虔诚的路德宗基督徒、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会面。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了「向奥地利与德意志的友谊干杯」,创作了这曲维也纳华尔兹舞曲,10月21日在柏林首演。后来在德国乐谱出版商的建议下,改名为《皇帝圆舞曲》,以满足两位君主的虚荣之心。这年1月,茜茜公主的儿子自杀殉情,茜茜公主从此陷入忧郁症,以后只穿黑色衣服,打着一把皮制阳伞,用一把棕色扇子遮住面孔。 - 4、历史学家的视角:主线
-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这是历史的回响。1815年拿破仑失败以后,欧洲处于神圣同盟维也纳体系的专制统治之下,而音乐却在中产阶级的支持下稳健地发展,华尔兹流行于欧洲。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歌舞升平,20万人口却有可容纳5万人的舞场。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到1848年革命,是老约翰·斯特劳斯(1804-1849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年)刚刚起步的时期,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刚刚开始。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一个月后,小约翰·斯特劳斯写成《皇帝圆舞曲》。他所致敬的这两位手牵手的好朋友,巩固了1882年的三国联盟,一起参与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一起发动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1600万人丧生。
环境挑战:
- 茶叶、白银和鸦片
- 英国人离开茶叶不能活
- 欧洲人的饮茶行为主要流行于荷兰和英国。
- 1662年,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嫁妆包括金银财宝、香料以及经济价值巨大的重要港口丹吉尔和孟买、和221磅祁门红茶(当时1磅茶叶的价格相当于工薪阶级一年的收入)。
上图:布拉干萨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1638-1705年),葡萄牙公主。1662年至1685年作为英国王后,丈夫是查理二世。查理二世国王是好人、好国王兼风流浪子,凯瑟琳是虔诚、圣洁的天主教徒兼隐修士,最后赢回丈夫,与情敌化敌为友。凯瑟琳爱喝红茶,带动了整个英国宫廷乃至全国的喝茶习惯。当时葡萄牙通过澳门与中国有直接贸易往来,葡萄牙与英国联姻,也使英国进口茶叶的成本大大降低。
查理二世迎娶凯瑟琳公主后两年,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东方购买茶叶,第一笔订单是100磅,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是这个水平,但已经足以满足英国的茶叶市场了。
1690年,英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已经接近4万磅。
1721年,进口12.4万磅。
1750年,进口47万磅。
1770年代,每年进口茶叶400多万磅,而走私茶叶的数量甚至比这个还多。茶叶的利润太高,所以当时的走私者甚至使用武装船只,有的船上甚至配有24门大炮。
1833年,进口1600万磅。 - 从1815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货物100%是茶叶,茶叶贸易占公义总利润的90%,占英国全部税收的10%。从1842-1860年,茶税占英国总税收的8.68%。19世纪初英国一中国一印度的三角贸易是:「印度鸦片卖给中国,中国茶叶卖给英国,英国棉纺织品卖给印度」。
- 184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81%是茶叶。
- 18世纪,由于英国茶叶进口税高达100%,欧洲大陆国家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也有65-75%的茶叶,靠走私进入英国获利。
- 从1870年代开始,价廉物美的印度茶在英国市场取代了中国茶。俄国人却逆势而上,从原来的下游购买者,变成参与茶叶收购、茶砖生产,掌握了华中地区茶叶生产的控制权。到了1898年,俄国市场占中国茶出口比重的61.14%,汉口成为清末第一茶叶输出港,全部出口俄罗斯,直到十月革命后才变萧条。
- 英国人喝茶的浓度、奶和糖的使用都有阶级惯例,从加糖加奶、浓烈强劲、简单实用的「建筑工人茶Builder’s Tea」,一直到中产阶级无糖无奶的正山小种红茶。社会阶层越高,茶越清淡。
- 如果你加了一匙糖,足以令人对你的出身产生一丝怀疑;如果加了不止一匙糖,那你充其量只是个中产阶级中的下层人士;如果超过两匙,那你绝对属于工人阶级。
- 1774年美国独立革命,起因于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以抗议《茶税法》(Tea Act)帮助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倾销因欧洲走私茶而积压的1千7百万磅茶叶。
- 喝茶就像谈论天气一样,是英国人生活的必备技能,「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一切为茶而停」。
- 1942年,二战中的英国政府采购清单按重量依次是:子弹、茶叶、炮弹、炸弹和别的爆炸物。全国实行茶叶配给制,一个人每周分配到 1 盎司的茶叶,大约可以冲泡 12 杯茶。但前线战场的茶叶供给绝不能少,因为有了「家人来信、热乎乎的食物和茶水」,士兵才有战斗力。
- 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身上都背着一个搪瓷茶杯。
- 二战中,丘吉尔首相要求给军舰上的每一个船员足够的茶水供应,
- 二战中,英国给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投下75000枚茶弹,慰问国土沦陷的荷兰人。
- 二战后期,英军的坦克里都配备了煮开水的Boiling Vessel,以满足士兵在坦克内喝茶的需要。
- 英国泡茶协会(Tea and Infusions Organisation)的数据显示,英国人均每年喝茶900多杯。
- 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了长达10页的正确泡茶标准(BS 6008:1980, ISO 3103-1980),网上零售价£106。摘要如下:「此法包涵以刚沸腾的水,从置于瓷制或陶制的壶中的干燥茶叶萃取出可溶性的物质,并将所得的液体注入白色瓷制或陶制的碗,以能检验泡煮过的茶叶的感觉器官性质,以及该液体加入或不加牛奶或两者的感觉器官性质。」
- 对于历史课学生来说,应该注意:1、你需要有一个精致的骨瓷杯,不是马克杯;2、拿杯子的时候只能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子把儿,千万别翘兰花指,宁可打折小拇指;3、加奶或糖时,勺子不要转圈搅,应该前后搅;4、搅拌好后,勺子上可能还有牛奶,不要敲杯子,轻轻点两下,把勺子放在和杯把平行的地方。
- 全世界都缺白银
- 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
- 英国的货币制度:金本位。
- 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主要是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生产了大约10万至13万吨的白银,80%以上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其中将近一半流入中国,用于平衡贸易逆差(茶、丝绸、瓷器)和套利(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比价1:12,日本金银比价1:11,中国金银比价1:7;18世纪初英国金银比价1:14.7,中国金银比价1:10;19世纪初全球1:15.4)。16世纪初,明朝白银余额大约6千万两,1550-1800年,全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约5.2亿两(根据庄国土估算)。美洲白银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有很大部分被国库和权贵囤积,所以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没有引致通货膨胀。生产者换取白银的直接目的常常是为了缴纳贡赋,而非资本的流通,日常买卖用钱。
- 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财政收入白银4847万两,支出3460万两,其中兵饷1700万两。和珅家存白银1千万两,总资产约2.3亿两。
- 19世纪以前的中国并不需要外部商品,所以美洲白银成为唯一可以与中国交换的物品而留在中国。而在中国国内,江河下游地区需要上游地区的木材与矿产,但上游地区对外界商品的需求并不强烈,结果大量用于交换木材和矿产的白银就在上游地区滞留下来,成为少数民族服饰和首饰的主要原料,大量美洲白银最终以中国西南山区为其归宿。
- 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茶叶买主。1700-1823年,英国运往中国银子约5388万两(根据庄国土估算),欧洲大陆运到中国白银约3854万两。而从1824-1833年,英国从广州运出白银3463万两(根据庄国土估算)。
- 18世纪末以后,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茶叶买主和最大的白银供应者,1805-1840年间,美商输入白银6148万两。
- 1700-1840年间,从欧洲和美国运往中国白银约1.7亿两,从菲律宾运往中国白银约9360万两。
- 1779,西班牙参加美国独立战争,银元市场被封闭,所以从1779年至1785年没有一块银元从英国运到中国。
- 1811-1833年,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加上银矿日益枯竭,美洲白银减产50%,白银的短缺使其他欧洲国家逐渐退出对华贸易。而英国人起初倚靠印度棉花,主要倚靠印度鸦片,美国人起初倚靠西洋参、皮毛和士每拿鸦片,主要靠与西属美洲革命者的友谊,得以继续维持对华贸易。
- 中国人离开鸦片不能活
- 当英国人痴迷于茶叶的同时,中国人却开始沉迷于鸦片。从1773年到1833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增长了4倍,中国从英国进口的鸦片却增长了20倍。
16世纪,葡萄牙人发现了鸦片在中国市场的潜在价值,开始向中国销售鸦片。 - 1729年,雍正开始禁止鸦片,鸦片年进口量约200箱(每箱140磅)。
-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统治印度,获得种植鸦片的垄断权。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公司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无论其合乎道德与否。
- 1790年代,东印度公司每年销往中国的鸦片约为2000箱。
- 1799年,清朝重颁禁令,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4,500箱。
- 1824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1万箱。
- 1832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2万箱。
- 1835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3万箱。
- 1838年,东印度公司销往中国鸦片超过4万箱。
- 1805-1836年,美国人销中国士每拿鸦片10606箱,年均331箱。
- 1839年,虎门销烟,销毁鸦片2万箱。
- 1858年,中国鸦片年进口约7万箱。
- 19世纪末,中国国产鸦片超过了进口量。
- 当英国人痴迷于茶叶的同时,中国人却开始沉迷于鸦片。从1773年到1833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增长了4倍,中国从英国进口的鸦片却增长了20倍。
- 英国人离开茶叶不能活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03年,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 1807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到达广州。
- 1823年,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打破了只有中国才能种茶的传统观念。
- 1831-1833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传道会的普鲁士宣教士郭士立(郭实腊,Charles Gützlaff,1803-1851年)三次坐船北上侦察。他认为:
- 他所遇到的中国人大部分都「很想通过贸易营生……他们时常抱怨当前这种与外国商人隔绝的体制」。
- 「中国人热切渴求外部知识,他们极其渴望听到来自上帝的福音」(这些不识字的中国人对免费书籍感兴趣,未必是为了书的内容,他们的热情好客也很可能不是对外国人的真实情感。但这种夸大却激励了戴德生)。
-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如此希望灵魂得救,但他们却不得不被禁锢在当前这种状态中」,「普世众生都由上帝创造,因此天然地具有相互交流的权利。……任何法律若与这一至高的法则相悖,则是对上帝的亵渎,应受世人谴责。」(这为英国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增加了正义感)
- 「当对手要用武力支持自己的主张时,中国人就会变得顺从、温和甚至友善。」(这给以后的宣教士很大的启发)
- 当时,主张自由贸易的商人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民族」,「但凡外族人尝试以讲理的方式说服他们,则全部无功而返;但如果外来者姿态强硬,特别是在有武力支持的情况下,中国人通常会乖乖妥协」,「为了赢得中国政府的尊重,我们必须派出一定规模的军队」。但郭士立认为「虽然摆出更强硬的姿态完全必要,但在有和平解决的可能的情况下,以暴力手段实现目的是万万不可取的」。
- 郭士立的第三次航行是为了帮助查顿贩售鸦片作翻译,以换取他正要编辑的刊物六个月的经费。但郭作清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在1835、1837年两次刊登文章谴责鸦片毒害,是对自己之前帮助查顿售卖鸦片行为的否定。
- 郭士立在鸦片战争中担任英军司令官的翻译和向导,以及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宁波知府,并参与起草《南京条约》。
- 1843年香港开埠之后,郭士立担任首任香港总督璞鼎查的中文秘书。
- 郭士立于1844年在香港成立「福汉会 The Chinese Union」,专门差派华人向华人传教,冯云山是为该会信徒。同时还创立「中国传教会 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在伦敦招募来华宣教士,第一个送到中国的就是戴德生。
- 郭士立承担了修订马礼逊译本的主要工作。太平天国的版本就是以郭士立翻译的旧约与他修订的新约为蓝本的。
- 1836年,弟兄会的慕勒(George Müller,1805-1898年)在布里斯托开始建立孤儿院,他凭信心开始的事奉最终导致信心差会的建立。
-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销毁鸦片2万箱。英国商团鼓吹战争,但由于贩运鸦片只是民间走私行为,并非英国国策,英国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而是以商务受阻及英国人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由义律率两艘军舰进行报复(reprisal)。
- 1840年4月,英国下议院以271票对262票否决了反对派托利党(保守党)反对战争的动议,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永久割让香港,共赔偿2千1百万银元,开放沿海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允许在五口传教。宣教士郭士立参与起草《南京条约》。
-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允许宣教士在五口办学、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宣教士裨治文、伯驾和卫三畏参加了翻译和部分条款起草工作。
-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在五口建立天主教教堂和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 鸦片战争时,在清朝约有30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只有20名英美宣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翻译圣经以及编写字典。
- 1846年,道光下令归还天主教教堂,天主教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在大清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创办了清朝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34年,洪秀全收到梁发的《劝世良言》。
- 1837年,洪秀全首次做异梦。
- 1843年,洪秀全落榜,翻阅梁发的《劝世良言》,宣称上帝通过异梦呼召他在世界上做除妖灭魔的工作,创立拜上帝会,同学冯云山与族弟洪仁玕参加。
- 1844年,洪秀全开始传教。
- 1847年,洪秀全到广州向美南浸信会的罗孝全(Issachar Jacox Roberts,1802-1871年)学习圣经4个月,但罗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对所见异象的见解,拒绝为他施洗。
- 1848年,欧洲革命。
- 184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1812年-1880年),用沃德箱(Wardian case)把2万株茶苗带到印度的大吉岭,还带走了一群训练有素的中国茶叶工人,结束了中国茶的垄断。
- 1848年,拉德茨基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
-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在广东的洪仁玕曾图前往广西会合洪秀全,因清朝官兵在各地搜查严密而被迫折返。
- 1852年,洪仁玕到香港,认识了会客家话的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文(Theodor Hamberg,韩山明,1819-1854年),次年在广东由韩山文施洗。
- 1852年,罗孝全得知洪秀全成为太平天国领袖,改变态度变,希望西方各国能接受他,以便基督教能在太平天国境内传播,他更形容洪秀全「比我想像还要帅,声音极好听」。
- 1853年9月,普鲁士公理会宣教士郭实腊建立中国传教会(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差派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年6月3日)来华。
- 1853年12月,19岁的浸信会牧师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开始在伦敦讲道,轰动伦敦38年(1853-1891年),被称为「近代的以利亚」。
- 1853年1月,曾国藩受命在湖南办团练。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西方政府、报纸、外交官、商人和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评论莫衷一是。
- 1853-1854年,洪仁玕向韩山文学习西方知识。
- 1854年,洪仁玕曾到上海,欲到南京而未果,在伦敦传道会的墨海书馆居留了半年,后来回到香港,1855-1858年成为伦敦传道会传道人,继续学习西方事物。
- 1854年2月,湘军开始在湖南攻打太平军。
-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结束,英法联手帮奥斯曼帝国对抗俄国。
- 1857年4月,敬虔的苏格兰长老会信徒、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学院(Christ Church)的额尔金勋爵(James Bruce,1811-1863年)出任对华全权代表,带领1700名英军离开英国前往中国。
- 1857年,印军哗变,额尔金前往印度帮忙。但他发觉他的同胞在亚洲的行为有违道德,令人反感,与基督精神不符合。
- 1857年,戴德生接受乔治·慕勒的赞助和建议,前往浙江宁波,建立宁波差会。
-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炮轰并占领广州,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8年5月,洪仁玕离开香港前往南京。
- 1858年5月20日,第一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舰队攻陷大沽口要塞,入侵天津。
- 1858年5月28日,中俄《瑷珲条约》,清朝失去东北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 1858年6月27日,中英签署《天津条约》,允许向内地传教,英法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赔偿英国四百万两,增加12个通商口岸。双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礼,并进驻北京。关税由双方协定,每十年修订一次。
- 1858年8月,额尔金的舰队前往日本,日本德川幕府毫无抵抗底与额尔金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大大减轻了额尔金的愧疚感。额尔金认为日本人是「最好的民族,完全没有中国人那种僵固和偏执」。他写道,离开日本是「自我来到可憎的东方以来,唯一让我在离开时觉得懊悔的地方——东方之所以可憎,与其说是因其自身,不如说是因为东方到处可见我们暴力与欺诈的记录」。
- 1858年11-12月,额尔金的舰队溯长江经南京抵汉口,以测试长江沿岸的中国官员是否遵照条约,也乘机观察太平天国。
- 1858年1月,英国开始直接治理印度,东印度公司解散。
- 1859年4月,洪仁玕辗转到达南京。洪秀全得知洪仁玕曾学习西方事物,便封他为军师、干王,总理天国政事。
- 1859年6月20日,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弟弟卜鲁斯(Frederick Bruce,1814-1867年)联同法国公使、美国公使到达大沽口。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联军到拒绝,
- 1859年6月25日,爆发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兵败白河口,英国舰队在大沽口要塞遭僧格林沁重创。
- 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提出要学习西方:学校教导圣经,兴商业、办银行、建设铁路、开矿、办邮政;按《圣经》的原则设立司法制度、办报纸传递讯息及监督政府等等。外交上向西方开放,双方平等对待。从而创造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
- 1860年2-5月,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洪仁玕参与策划。
- 1860年6月,曾国荃围安庆,1861年9月攻下。华尔招募洋人在上海组成洋枪队。
- 1860年6月10日,李秀成攻占苏州,7月15日修书表示太平军不会伤害上海洋人,7月16日,洋枪队攻下松江。
- 1860年8月1日,额尔金率领英法联军舰队登陆北塘。
- 1860年8月2日,艾约瑟、杨格非在苏州见洪仁玕。
- 1860年8月19日,卜鲁斯率领的英军和法军在上海攻打太平军。
- 1860年8月22日,额尔金率领的英法联军用阿姆斯特朗炮攻陷大沽口要塞。
- 1860年9月18日,英国谈判代表被僧格林沁当人质,囚于圆明园,26人被虐死15个。
- 1860年9月21日,英军在通州大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当天咸丰逃离北京。
-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进入空无一人的圆明园,遂开始抢劫,被额尔金勋爵和指挥官痛骂。法军则没人管。
-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 1860年10月,罗孝全到达天京,住在干王洪仁玕的府第,想纠正洪秀全对基督的概念,无果。
- 1860年10月18日,为报复清廷虐待人质,额尔金勋爵下令烧毁圆明园。
- 1860年10月24日,《北京条约》确定《天津条约》,并增加:永久割让九龙半岛,赔款至800万两,容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工作。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 1861年初,因洋人不配合太平天国,洪仁玕开始失势,权力被削弱。《资政新篇》成为空谈。
- 1861年4月17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 1861年5月13日,英国承认美利坚邦联的交战国地位。
- 1861年5月19日,华尔在上海被捕。
- 1861年5月31日,英国国会辩论太平天国的交战国地位。
-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
- 1861年9月5日,湘军攻克安庆。
- 1861年11月5日,辛酉政变,垂帘听政。
- 1861年12月9日,太平军攻克杭州。
- 1861年12月15日,曾国藩被守逾苏、皖、赣、浙四省兵权。
- 1861年12月29日,李秀全攻克杭州。
- 1862年1月20日,太平军开始包围上海。
- 1862年1月22日,罗孝全忿而到停泊在长江边的英国船寻求庇护,回到上海。罗孝全第三次改变态度,撰文批评洪秀全是「狂人,全不适合统治,政府全无组织」,但洋人对罗孝全并不同情。
- 1862年2月10日,英军舰队司令何伯提交肃清上海区叛军计划,英、法、华尔开始结盟。
- 1862年4月,李鸿章淮军靠洋人汽轮运抵上海,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
- 1862年5月10日,英法联合从太平军手中夺回宁波。
- 1862年5月12日,英法联合与华尔夺回青浦。
- 1862年5月15日,陈玉成在寿州被俘。
- 1862年5月17日,法军舰队司令攻打太平军时身亡,法军四处劫掠。
-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开始围攻南京。
- 1862年6月,清军屠杀太平军俘虏之事登上国外报纸。
- 1862年9月21日,华尔在宁波中弹身亡。
- 1863年1月1日,林肯发布《解放奴隶宣言》。
- 1863年3月25日,英军少校戈登接管常胜军,军纪严明。淮军与常胜军密切配合,在战场上频频得手。被解雇的白齐文愤而改投太平军,但不久战败投降。
- 1863年6月,石达开在四川投降被杀。
-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保佑下得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 1863年11月20日,额尔金勋爵死于印度。
- 1863年12月6日,李鸿章进入苏州,处死投降的太平军将领,英国与清廷的军事合作结束。
- 1864年3月19日,格兰特将军出任北军总司令。
- 1864年5月31日,常胜军解散。
- 1864年6月31日,洪秀全病死。
-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克南京。
- 1864年7月22日,李秀全被俘,后被处死。
- 1864年10月9日,洪仁玕被俘,后被处死。
- 1865年4月9日,南方邦联的李将军投降。
教会回应:
- 宣教的属灵复兴基础:
- 摩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工作;
- 约翰·韦斯利的卫理公会(中国翻译成循道会或是美以美会);
- 学生自愿海外宣教运动。
- 更正教来华的拓荒先锋:
-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第一位来中国的更正教宣教士。1807年9月7号嘉庆年间来到中国。他以东印度公司翻译的身份到广州。住十三洋行,学中文,预备宣教。
- 米怜(1785-1822年),1813年来华。因为没有合适的身份进入中国内地,所以就在马六甲一带做宣教工作,主要帮助马礼逊做出版及办学校。
- 蔡高(1786-1819年),广东香山县人,1814年9月9日的受洗归入基督,是中国第一个受洗的信徒。
- 梁发(1789-1855年),1816年11月3日在马六甲由米怜施洗,他的妻子黎氏在1820年受洗成为中国第一个受洗的女信徒。1823年12月的时候梁发被马礼逊按立为传道人,成为中国第一个传道人。最重要的著作是1832年写的《劝世良言》,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
- 对太平天国的反思:
- 二、太平天国的性质太平天国在本质上,和其它的农民革命很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太平天国有一个很理想化的社会改革愿景。以下是部分实例:1、乡村自治的法规,对于土地用新田制分配;2、废除农村恶习:禁妇女裹小脚,禁纳妾;3、办教育,学圣经;4、推行白话文;5、开科取士;6、强调男女平等。
- 三、太平天国的影响1、由于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地区,对满清政府的破坏力很大。清廷缺少对江南一带的税收使得国库空虚,最后导致国家实力衰弱;2、外国势力介入中国致使民生工业破坏,导致后期义和团事变的发生;3、满清国库空虚,势力衰弱,对外战争有心无力;4、满清军队被打垮,不得不重用汉人的军队(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5、清朝的统治力量渐渐由满人转移的汉人手里;6、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直接促成了清朝的灭亡。
- 四、太平天国的政教制度和思想1、政治角度:农民革命。2、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基督教革命运动:(一)革命文告的名词和中国传统农民革命的思想非常相似,如军律里使用的是传统农民革命的用词;(二)虽然军队都有礼拜的地方,但是形式是混合多种民间宗教以及天主教的形式。如做礼拜的时候会烧出征战士名字的章表;(三)在制度上军政教合一,军队首领就是教会首领;(四)激烈改革传统习俗,废偶像,用天历,实行共产制度。
- 一、真义上的不同
- 1、上帝观:不再是中国商代以前的中国人认为的上帝,而是民间传统迷信,混合基督教、佛教、道教的上帝观。跟基督教所讲的上帝不同,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上帝观。
- 2、基督论:称耶稣为天兄,以自己(洪秀全)为天弟,是自抬身价,却不认识基督就是神。
- 3、人论:洪秀全的说法是“降凡驱逐妖魔”,塑造自己“奉天承命”的身份,要用武力建立新政权,与基督教用爱和宽恕来传福音给万民,是截然不同的。
- 二、形式上的不同
- 1、在形式上大力地破偶像,又因自称“天王”而树立偶像,产生新的造神运动。
- 2、一方面大力改革中国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又采用一些民间习俗作为敬拜的形式。
- 三、太平天国的根本问题
- 金牛犊。太平天国的根本问题是把本色化误导成混合主义。因为采用了基督教和民间宗教的形式(form)却不了解其真义 (meaning),于是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的混合。
- 中外教会历史中混合主义的一些例子:
- 1 初期教会的诺斯底主义:基督不是完全的神,是次等的神
- 2 非神话化:要除掉圣经中神话的部分
- 3 田力克提出的存在主义:认为上帝是人对真、善、美最终极的关怀
- 4新纪元运动: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神
- 5南韩文鲜明的统一教:要借着通婚借着生育来转化属灵血统
- 四、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1、靠迷信和超自然法力来建立权柄,而不是靠真理和品格。
- 2、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太平天国因为真理不清不楚,品格上心术不正,掌握权力的时候必定会走向腐败,走向灭亡。
- 五、基督徒该如何关心社会
- 1、在属灵的国度里借着生命的改变来影响社会。
- 2、在有必要时,基督徒应该对一些罪恶问题发出良知舆论的声音。
- 3、当在制度上有所改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领导者一定要对真理非常的清楚、纯正,品格要正直,同时还要防范人的私心,才不会落入太平天国的失败中。
- 北京条约之前的宣教方式:
- 更正教来华初期是一个宣教预备的时期。更正教早期来华宣教士特别是马礼逊、伯驾等很有战略性眼光,在文字、医疗、教育方面都建立了非常好的深广的基础,尤其是他们注意到了中国本地人才的培养。
-
文字印刷工作
-
1812~1815马礼逊开始编《中文文法》,1823年出了《华英字典》。
-
翻译圣经。任何一个新的地区的宣教工作一定从翻译圣经开始。马礼逊1810年开始翻译《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约翰福音》。1823年出版新旧约圣经。
-
办杂志。1815年8月15日出版了中国第一份民间的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设印刷厂。采用铅字活版印刷技术开始印福音小册子和圣经。
-
-
办学校栽培本地人才
-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开办英华书院。
-
1828年梁发和古天青在广东的高明开设了中国第一所的基督教私塾。
-
-
医疗传道
-
美国公理会伯驾医生(Peter Parker, 1804-1888)在广州设立了“博济医院”,这是中国第一个有规模的更正教医院。
-
视频资料
- 中国教会历史-更正教来华(1)-苏文峰(29分钟)
- 中国教会历史-更正教来华(2)-苏文峰(41分钟)
- 中国教会历史-太平天国与基督教(1)-苏文峰(28分钟)
- 中国教会历史-太平天国与基督教(2)-苏文峰(3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