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挑战:

  • 18世纪是怎样一个世纪:
    • 理性的世纪(Century of reason,Century of lights):
      • 这是一个高举理性、学者辈出的时代,也是贩卖黑奴、殖民掠夺的时代;
      • 这是一个专制帝国全盛的时代(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也是一个反专制革命盛行的时代;
      • 这是一个机器的时代(Age of Machines),也是一个浪漫的时代(Romantic Era);
      • 这是华丽精致的巴洛克时代(巴赫1685-1750年、韩德尔1685-1759年),也是一个简洁明快的新古典主义时代(海顿1732-1809年、莫扎特1756-1791年、贝多芬1770-1827年)。
    • 大事:
      • 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 Bill of Rights 1689》,规定英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从此,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保障新教和天主教信仰自由、君主立宪的国家。《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既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宪法的前身。
      • 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军事力量,在殖民地执行国家的职能。
      •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英国成为当时全欧洲最大的单一市场,大英帝国的全盛时代逐渐开始。
      • 1730-1740年代,北美第一次大觉醒运动。
      • 1738年,英国循道运动开始。
      • 1754-1763年,欧洲列强发生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英国崛起、法国衰落。英国得到法国在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西班牙的佛罗里达,西班牙得到法属路易斯安那。
      • 17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英格兰人哈格里夫斯于1764年发明珍妮纺纱机,苏格兰人瓦特于1769年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煤、铁和钢促成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持续到1830年代。
      • 177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统治印度,获得种植鸦片的垄断权,取代葡萄牙人向中国走私鸦片。
      • 1775-1783年,美国独立革命。
      •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
    • 跨大西洋黑奴贸易:
      • 地理大发现之后,殖民者从早期的掠夺逐渐变成经营,在北美种植烟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在中南美洲开采金银,在印度种茶。最初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的大都是白人契约工,但他们不适应美洲酷热的天气,美洲的印第安人也不适应繁重的劳动。而黑人的力气大、对热带疾病有很强的免疫能力,于是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兴起。奴隶贩子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
      • 三角贸易:贩奴船满载着火枪、布匹、酒精等工业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做三笔买卖,利润100-1000%。
    • 上图:18世纪西非、北美以及南美之间的三角贸易。 欧洲 → 西非:酒精、军火、纺织品等工业制品 西非 → 美洲:黑奴 美洲 → 欧洲:贵金属、矿石、蔗糖、烟草、咖啡、可可、粮食等农产品及原材料
      上图:18世纪西非、北美以及南美之间的三角贸易。
      欧洲 → 西非:酒精、军火、纺织品等工业制品
      西非 → 美洲:黑奴
      美洲 → 欧洲:贵金属、矿石、蔗糖、烟草、咖啡、可可、粮食等农产品及原材料
    • 奥斯曼衰落、俄罗斯崛起:
      • 17世纪,东欧的星形低堡要塞(Star fort)有效地抑制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维也纳是从伊斯兰堡出发的奥斯曼军队的最远点。1683年维也纳战役,波兰国王拯救欧洲,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扩张。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从此陷入长期的停滞期。
      • 1718-1730年,奥斯曼帝国郁金香时代(Tulip period),特征是:享乐主义、奢侈消费和长期和平。(1634-1637年加尔文派的荷兰发生郁金香泡沫,信仰复兴和国家复兴有必然联系吗?)
      • 1700-1721年,彼得大帝(1682年-1725年执政)改革之后的俄国与瑞典爆发大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俄国夺得出海口、称霸波罗的海,瑞典从欧洲列强名单上消失。
      • 1676-1792年,俄国与奥斯曼发生六次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s),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俄国崛起、奥斯曼衰落。
    • 上图:一个葡萄牙的星形要塞。
      上图:一个葡萄牙的星形要塞。
    • 中国的倒退:
      • 康熙与教宗发生礼仪之争,清朝从1721年开始禁止在中国传教,一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
      •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导致中国人口迅速增加;同时平定准噶尔叛乱,控制新疆;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并且由盛转衰。
      • 正当欧洲思想家辈出的时候,清朝大兴文字狱(康熙10多起、雍正20多起、乾隆130多起),中国学术思想停滞,「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龚自珍)。
      • 正当欧洲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采取一口通商、限制开矿的闭关政策,工商业严重倒退。
    • 三个「之父」:
      • 乌克兰拉比巴尔·谢姆·托夫(Baal Shem Tov,1698-1760年)成为犹太教哈西德派(Hasidic Judaism)之父,成为犹太正统派三大派别之一。
      • 瓦哈卜(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1703年-1792年)创立瓦哈比派(Wahhabism),成为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之父,其家族与沙特王室共享权力至今。
      • 德国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年)成为犹太教改革派之父,倡导了18-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运动 Haskalah‎),19世纪末部分欧洲犹太人最终转向共产主义、锡安主义。
  • 启蒙运动:
    • 背景:
      • 实验科学(弗朗西斯·培根、哥白尼、伽利略和笛卡尔)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莱布尼兹和牛顿),宗教改革挑战了罗马天主教的单一权威。
      •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运用人的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最终发展成将人的理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否认人的罪性、神的位格和救赎,否认神是迈向真理的唯一道路。虽然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同,但都相信人类理性的有效性,支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
      •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1561-1626年4月9日)开创了经验主义(Empiricism),认为所有理论和假设都必须被实验检验。代表人物有英格兰的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英格兰的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爱尔兰的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和苏格兰的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
      •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开创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为哲学应由思考和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他的成名作《方法论》原来是为了反驳怀疑派、证明神的存在,后来却引起了相反的作用。代表人物有荷兰犹太人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年)、德国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
    • 约翰·洛克的政治思想来自圣经,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统治才有正当性、社会契约才能成立,否则人民就有推翻政府的权力。约翰·洛克也主张三权分立,他的政治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开国元勋们,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年)、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卢梭(Rousseau,1712-1778年)接过了笛卡尔理性批判的大旗,不但批得更猛,而且将批判的对象扩展到了旧制度。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乐观幼稚,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但都没有亲眼目睹法国大革命所暴露人性的残酷。
    • 1780-1830年代,浪漫主义取代启蒙运动,成为19世纪的主流思想。由于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浪漫主义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过了头,知识的发展并没有带给人类福祉,反而使人类变得更加堕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像力和感情,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唤醒了民族主义意识。

教会回应:

  • 德国的敬虔运动和摩拉维亚弟兄会:
    • 德国路德宗的神学家施本尔(Philip Jakob Spener,1635-1705年)受到英格兰清教徒和神秘主义者的影响,主张透过读经、祷告与查经来造就基督徒活泼的灵命,强调信徒应该有重生的经历、灵命的培养及宣教的热诚。施本尔于1694年与富郎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年)共同创办了哈勒大学(Halle),成为「敬虔主义 Pietism」的教育中心。
    • 德国敬虔派贵族新生铎夫(Nicolaus Zinzendorf,1700-1760年)是哈勒学院(Halle School)预科班的毕业生。1722年,他收留了在摩拉维亚生活了100多年的一个波西米亚弟兄会团体,建立「主护村 Herrnhut」。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类似五旬节的经历。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开始长达100年的24小时不间断守望祷告,并开始海外的宣教运动,成为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Church)。
  • 英国的循道运动:
    • 英国的清教徒和詹姆士一世(James I,1603-1625年在位)时期的圣公会大主教都是加尔文主义改革宗信仰,但詹姆士一世为了巩固政治地位,重用赞同「君权神授」的亚米念派。继任的查理一世(Charles I,1625-1649年在位)选立亚米念派的威廉·劳德(William Laud,1633年至1645)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协助镇压清教徒。清教徒革命以后,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亚米念派的圣公会人士再度得势,不从国教者遭受打压或避难国外。1689年光荣革命以后,不从国教者获得宗教自由,但圣公会的亚米念派势力已经巩固。
    •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年)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被逼迫的不从国教者,但他父母已经变成了亚米念派的圣公会成员。卫斯理从小受母亲苏珊娜的影响,注重敬虔圣洁,以自己的努力来配合神的恩典,持守亚米念派的「预知论」:神的预定拣选某些人得救,是根据祂预知他们会以自己的信心来接受救恩。
    • 1730年,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年)、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1705-1788 年)和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 年)在牛津大学组成「圣洁会社」,努力依循圣经的方法来灵修与服事,因此被称为「循道派 Methodists」。
    • 1738年,卫斯理在艾德门街 (Aldersgate)的摩拉维亚弟兄会聚会中,听到马丁·路德《罗马书注释》的序言,突然经历被圣灵充满。此后,他融合了亚米念主义与福音主义思想,带起了英国福音派的大复兴,建立了循道会(Methodism,又称卫理宗 Wesleyans),1795年正式脱离了圣公会。
    • 卫斯理从个人属灵危机出总结出来的「完全成圣」的教导是19世纪圣洁运动、20世纪灵恩运动的基础。圣洁运动中有一些人追求情绪感受过于真理,结果越来越偏激、极端,导致了循道会的分裂。但卫斯理从未宣称自己或其它任何人在今生已经达到「完全圣洁」的地步,他只是强调基督徒在今生有这个可能,所以,人要与神合作、自我努力追求达到此目的。相反,他的恋爱和婚姻都是悲剧,妻子与他分分合合,最终离开。
  • 上图:基督教各宗派的由来和彼此的关系。各宗派对要真理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但要看当时的情况,还要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上图:基督教各宗派的由来和彼此的关系。各宗派对要真理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但要看当时的情况,还要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 北美大觉醒运动:
    • 1725到1760年间,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发生了「大觉醒运动 The Great Awakening」,1735-1743年到达高峰。
    • 1733年,加尔文主义牧师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年)的两篇讲道「圣灵将神超自然之光直接照彻人心」和「因信称义」,点燃了复兴之火。
    • 1740年,英国的加尔文主义布道家怀特菲在北美各地巡回布道,所到之处带来教会空前的复兴。
    • 1741年,爱德华滋宣讲了他最著名的一篇道「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这篇道极其震撼,他只是平和稳定地宣讲,但圣灵大大动工,会众不能自己地懊悔哭泣,有的抱住座椅或教堂的柱子,恐怕就坠入地狱,众人皆愿全然委身于神。
    • 大觉醒运动影响深远,复兴了信徒的信仰,带来了殖民地教会的改组,殖民地人民第一次将自己认作为美利坚人,奠定了后来美国开国元勋们的信仰基础: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年)、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等。
  • 近代宣教士之父:
    • 18世纪,天主教的宣教工作停滞:
      • 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的海外殖民势力逐渐衰退,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天主教传教士的海外航行变得相当困难。
      • 天主教会作为法国最大的地主,在启蒙运动的围剿中苦苦挣扎。1773年,耶稣会在欧洲各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教宗被迫解散耶稣会,3000多位在欧洲以外传教的耶稣会士撤回,会众自生自灭。
      • 印度、日本、中国等地发生了礼仪之争和所引发的大小教难。
      • 当时并没有杰出的教宗,平庸的教宗们心力交瘁,一筹莫展,放弃了向东方宣教的宏图。
      • 1789年,法国发生大革命,1790年法国世俗化,传教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完全中断。
      • 法国大革命前10年暴民式革命、后15年强权式革命,对天主教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却净炼了教会。天主教会被剥夺了财产和属世的权力,主教和神职人员反而变得更称职了。由于教宗们忍辱负重,天主教徒们深受感动,拥护教宗的情绪在法国、德国和英国持续了整个19世纪,被称作「教宗中心主义 Ultramontanism」
    • 1791年,英国浸信会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年8月17日-1834年6月9日)完成他的第一本书《基督徒当竭尽所能引领异教人民归正》。
    • 1793年,威廉·克理不管妻子及家人的反对,全家前往印度,在五个月航行中学会了孟加拉语。
    • 1799年,威廉·克理与差会产生意见分歧,被断绝经济、人力的支援,儿子病逝,妻子患精神病,被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驱逐,迁往丹麦殖民地。
  • 错误的回应:
    • 自由主义神学(Liberal Christianity):德国的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年)出身于敬虔主义家庭,但敬虔主义的摩拉维亚神学并没有解决他的怀疑。1787年,他进入已经放弃敬虔主义、接受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年)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中心哈勒大学,受到康德哲学、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逐渐离开了正统的信仰。他不相信特殊启示、否定耶稣的神性,坚信内心的良知,认为良知可以叫我们在内心察觉神;对他而言,宗教是一种情感的经验。他认为使宗教脱离客观事实的领域,就不会与讲求客观的理性批判发生冲突,如此就能为现代人所接受。施莱尔马赫被称为「自由神学之父」,1804-1807年担任哈勒大学的牧师和神学教授。一战以后,自由主义神学才逐渐衰亡。
    • 高等圣经批判( Higher Criticism):德国的艾克宏(J. G. Eichhorn,1752-1827)以理性来批判圣经,认为旧约中许多卷书是伪造的,被称为「旧约批判之父」。此后,19世纪出现了许多批判新旧约的学者,基于理性主义,视圣经为一般作品,不接受圣经无误。
    • 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哲学观点,认为虽然神创造了宇宙及其规则,但之后并不再影响这个世界的发展。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否定神迹,把神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牛顿、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年)的话很能代表自然神论者的观点:「我相信一个上帝,没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其教会、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自己的教会」。自然神论在18世纪末逐渐衰落、消失。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新大陆-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二千年足印-理性的祭坛-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十八与十九世纪(1)-苏文峰(40分钟)

  4. 世界教会历史-十八与十九世纪(2)-苏文峰(21分钟)

  5. 宣教历史-启蒙运动时期(上)-庄祖鲲(27分钟)

  6. 宣教历史-启蒙运动时期(下)-庄祖鲲(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