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挑战:

  • 影响教会的大环境:
    • 17世纪,欧洲从文艺复兴时期迈入巴洛克时期,地理大发现进入尾声,殖民主义发展。伏尔泰称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Louis XIV,1643-1715年在位)。在科学史上被称为「天才的世纪」。
    • 小冰河时代:17世纪初,地球进入小冰河时代(Little Ice Age,1550-1770年),可能由于北美树木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火山爆发、海冰反射等原因,导致全球气温下降,全球粮食产量减少、谷物价格上升,各地频繁出现饥荒、瘟疫,人口增长率降低,各国动乱频发。
    • 战争与政治:
      • 158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出任比萨大学的数学主任,开始了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
      • 荷兰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场、银行制度及全世界第一间股票交易所,荷兰共和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1590-1712年征服了葡萄牙在印度以及东方的大部分势力范围,继承该国殖民地的资产,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 1605年,法国建立新斯科舍的皇家港,开始新法兰西殖民地(加拿大、阿卡迪亚、纽芬兰岛、路易斯安那)。
      • 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开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
      • 宗教改革以后,英国圈地运动进入高潮,社会动乱频繁,也促进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
      • 1609年,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1618年又发表了第三条定律。
      •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62年南明灭亡。清朝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于1681年平定三藩、1683年平定台湾。
      • 1618-1648年,欧洲发生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
      • 从1652年开始,爆发四次英荷战争(Anglo-Dutch Wars,1652-1654、1665-1667、1672-1674、1780-1784年),英国崛起。
      • 1642-1651年,英国发生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1642-1646、1648-1649、1649-1651年)。
      • 1687年,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 1688-1689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 三十年战争:
    • 虽然 1555 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 Peace of Augsburg》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但由于政治利益和宗教立场相关、周围列强积极插手,导致各方矛盾不断酝酿,大战终于爆发。
    • 1617年,新任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1637年)残酷禁止和迫害新教,1618年波希米亚爆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起义。1619年,斐迪南二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战争扩大到德国与中欧全境,陆续打了30年。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及天主教诸侯,另一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瑞典、丹麦、荷兰和其盟友法国(信仰天主教但反对哈布斯堡)。
    • 1648年,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Peace of Westphalia》,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回到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立场。此和约导致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衰落,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成343个独立小邦,法国、荷兰和瑞典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教宗英诺森十世(1644-1655年在位)拒绝承认此和约。
    • 三十年战争使欧洲近八百万人丧生,日耳曼各诸侯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结果是回到战前的宗教分布局势。此后,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版图底定,直到今日。在教会历史上,1517年宗教改革至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被称为近代教会史;三十年战争结束至今,被称为现代教会史。
    • 战争中各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以进行持久战。军队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成为其后战争的陆军标准战法。

教会回应:

  • 天主教反改教运动:
    • 宗教改革就像催化剂,刺激并加速了天主教内部的革新运动。天主教中的有识之士发起一连串的反改教运动,改革弊端谋求恢复失土,其中以罗耀拉 Ignatius Loyola 于 1540 年设立「耶稣会 Jesuits」最著名。耶稣会以服务救济、学术训练、宣教差传为宗旨,力图中兴天主教。明末清初来华的利玛窦、汤若望等,就是耶稣会士。
    • 1521年4月18日,当马丁·路德应召在查理五世面前为自己的改革行动作最后答辩时,在座的诸侯贵族和有关人士异口同声呼喊「大公会议!大公会议!」。他们渴望教宗出面召开一次大公会议,推动教会的革新,避免教会内部的分裂。但好脾气的利奥十世(Leo X,1513-1521年12月1日在位)于1521年12月1日去世。
    • 继位的哈德良六世(Hadrianus VI,1522年1月9日-1523年9月14日在位)是荷兰人,他坦承教会的种种过错,怀有善意,思想改革,但在位仅20个月就去世。
    • 继位的克勉七世(Clemens PP. VI,1523年11月19日-1534年9月25日)倚靠政治上的合纵连横,与法王结盟对付查理五世。1527年5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攻占并洗劫了罗马城,教宗支付罚款和赎金,史称「罗马之劫」。他在动乱的时代缺乏改革的毅力,不敢召开大公会议。
    • 继位的保禄三世(Paulus III,1534年10月13日-1549年11月10日在位)既有艺术才华、又有毅力,他将英王亨利八世逐出教会,推动反宗教改革运动,承认耶稣会,很有魄力、善用外交,终于克服内外许多巨大的困难,于1545年12月13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天特(Trent)召开大公会议。当时查理五世一定要在帝国境内举行大公会议,而教宗则坚持在帝国境外召开。天特当时隶属帝国统治,但居民全是意大利人,离意大利边界很近,教宗比较放心。天特会议揭幕之日,普世教会500位主教中竟只有34位出席。到最后几次会议,与会主教总算增加到237位,大都来自地中海区域。会议期间发生过多次的瘟疫和战争。
    • 继位的儒略三世(Iulius III,1550年2月7日-1555年3月23日在位)于1551年重新在天特召开大公会议,新教也派遣了一些代表前来参加。 不料政治局势恶化,第二年便告中止,教宗也于1555年去世。
    • 继任的才禄二世(Marcellus II,1555年4月10日-1555年5月1日在位)只3个星期便与世长辞。
    • 继任的保禄四世(Paulus IV,1555年5月23日-1559年8月18日在位)固执守旧,他有改革教会的决心,但手法强硬,重整宗教裁判所,相信权力和压力可以改良一切。结果矫枉过正、刚愎自用,虽有一片好心,但无补于事。在位四年便去世。
    • 继任的庇护四世(Pius IV,1559年12月25日-1565年12月9日在位)决定恢复停顿了十年的天特大公会议,于1562年重开,并在1563年12月4日闭幕。与会的主教们通过了1545年以来大公会议每次的决议,喜泪交加、互相珍重道别。
    • 历经18年坎坷的「天特会议 Council of Trent」并没有在教义上作任何让步,重点在改进教会纪律与组织结构,革新牧养工作,创立培养神职人员的修院。主张与新教沟通的主和派失势。
    • 继任的庇护五世教宗(Pius V,1566-1572年在位)颁布了罗马要理,沿用了四百多年,直到1992年才被天主教新编要理所取代。这位教宗也编订了罗马日课经和罗马礼仪弥撒经本,通令整个教会使用。
    • 继任的额我略十叁世教宗(Gregorius XIII,1572-1585年在位)于1582年修订历法,设立许多公学和修院,设立驻各国常任大使的外交制度。
    • 继任的西斯笃五世(Sixtus V,1585-1590年在位)重整教会中央机构,分设十五个圣部协助教宗治理整个教会,枢机主教人数增至七十位,分派在十五个部会负责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将伊丽莎白一世和亨利四世逐出了教会。天主教一面进行大整顿、大改革,一面美画罗马城,要成为全球天主教中心的面貌;圣保罗大殿的圆顶于1590年完成,不久整座大殿和前面的圆柱大广场也竣工,迎接1600年的圣年。
    • 天主教势力重新整合之后,以武力收复了德国南部与波兰等地的失土。许多在天主教势力范围内的新教人士,避难移居瑞士、德国、英国、荷兰等地,其他则转入地下发展。
  • 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 自 1550 至 1700 年间在英国产生了「清教徒运动」,一些信奉加尔文主义公理宗的新教徒认为英国的改教不够彻底,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坚持按照圣经来推行彻底改革,所以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
    • 1603年,詹姆斯一世(James I,1603-1625年在位)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国,要求清教徒臣服国王。一些清教徒分离派信徒(Separatists)于1608年逃亡到荷兰。1620年,这些人中的一些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订立「五月花号公约」。到1640年,新英格兰有大约2万移民,大都是清教徒,以波士顿为宗教中心。
    • 英王查理一世(1625-1649年)十一年暴政,与清教徒掌权的国会发生冲突,1642年爆发了内战。国会于1643-1649年召开威斯敏斯德会议,制订信条、要理问答、崇拜指南等,以改革英国教会。1649年,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年)领导的国会将查理一世公审处死。
    • 此后,克伦威尔出任「护国公 Lord Protector」,按清教徒的理念独裁统治。他于1658年去世,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国教再度得势。此后,清教徒屡遭逼迫,许多人被捕下狱,导致大批移民美洲。其中清教徒本仁约翰(John Bunyan,1628-1688年)入狱十二年,写出著名的《天路历程 Pilgrim’s Progress》。清教徒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年)写出了著名的《失乐园 Paradise Lost》。
    • 1685年,新国王詹姆士二世又想恢复天主教及专制政治。1688年经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罢黜了詹姆斯二世。国会提出《权利法案 Bill of Rights 1689》,接受这部《权利法案》的荷兰执政者威廉三世继位,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个保障新教和天主教信仰自由的国家,英国圣公会至今仍是国教,英国君主是圣公会的领袖。
  • 制定信条和教理问答:
    • 1563年,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委托几位海德堡大学神学家制定《海德堡教理问答 Heidelberg Catechism》,用问答的形式教导加尔文主义教义。
    • 1643-1649年的威斯敏斯德会议上(The Westminster Assembly),英国制定了《威斯敏斯德信条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和《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阐明加尔文主义信仰。
  • 加尔文主义与亚米念主义的争辩:
    • 加尔文主义的改革宗信仰被总结为「郁金香 TULIP」:
      1. T:Total depravity of human——人类全然败坏。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全然败坏,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2. U:Unconditional call by God——神无条件的拣选。神拣选得救者,并非因为此人的行善积德,也非预见了此人将因信称义。
      3. L:L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代赎。基督的受难是为那些被拣选之人,而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4. I:Irresistible to salvation——不可抗拒的恩典。被神拣选的人不可能拒绝救恩,神的救恩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神恩之强势,无法拒绝。
      5. P:Protection through eternity——圣徒恒忍蒙保守。人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丧失,神必能保守并引导被拣选者在信仰的路上得胜。
    • 亚米念主义(Arminianism)的信仰被总结为「珍珠 PEARL」:
      1. P:Prevenient grace of God or Partial depravity of human——人类并非完全堕落,还有一丝残存的神恩;
      2. E:Election per free will of man——人行使神赐的自由意志,响应神的呼召而得救;
      3. A:Atonement for all mankind——基督受极刑是为全人类赎罪,可以拯救所有人类;
      4. R:Resistible to salvation——人有神给予的自由意志,所以可以抗拒神的救恩;
      5. L:Liable to loss——救恩可能会因为罪恶而失去。
    • 加尔文主义的信仰17世纪初在荷兰遭到亚米念主义的挑战。亚米念主义者上书荷兰政府要求公开辩论,荷兰政府于1618-1619年召开「多特会议」,邀请各国改革宗人士参加会议。多特会义一致通过认定亚米念主义的教训不合圣经,并制订了「多特信条」说明改革宗的真义。但荷兰政府据此迫害亚米念主义者。
    • 亚米念主义在英国影响很深,约翰·卫斯理采纳了亚米念主义成为循道会信条。亚米念主义在福音派和华人教会中影响颇深。
  • 宗派主义:
    • 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教会形成了路德宗(信义会)、改革宗(长老会)、圣公会三大主流。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他们所关注的重点是澄清教义,而不是宣教。争论的焦点包括:圣餐礼、洗礼、预定论。
    • 1525年,从慈运理所领导的运动中分离而出的重洗派(Anabaptists)认为宗教改革不够彻底,必须彻底废除所有传统,按照新约的教训重建教会。他们主张政教彻底分离、严格执行会员纪律。天主教、马丁·路德、慈运理和加尔文都坚持婴儿洗礼,但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认为信徒必须重新受洗。由于这一派认为唯有他们是真教会,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共产主义、从事暴力革命,所以天主教与新教都视重洗派为异端。
      • 1535 年,重洗派的暴力革命被消灭,崇尚和平的门诺·西门(Menno Simons,1496-1561年)成为荷兰等地重洗派的主要领袖,成为后来的「门诺会 Mennonites」。
      • 1693年,雅各·阿曼(Jakob Ammann)创立了门诺会中的极端保守支派「阿米什人 Amish」。
      • 16世纪由雅各·胡特尔(Jacob Hutter,1500-1536年)创立的重洗派团体「胡特派 Hutterites」,和阿米什人一样拒绝现代化文明,保持三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不开汽车、只驾马车;不用电灯、只点油灯。
    • 英国有许多不服从英国国教的加尔文主义新教徒:
      • 一些清教徒主张每个教会都直属于主耶稣基督,不受君王或主教管辖,1658年成为「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
      • 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1570-1612年)带领会友避难于荷兰,采用成年信徒受浸的做法,成为「浸信会Baptists」。
      • 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年)于1646年发起一个新运动,认为崇拜秩序、圣礼、教会事奉都无关紧要,教导人单追求内在直接感受,组成友伴、彼此分享,称为「公谊会 Society of Friends」。由于公谊会的人祷告、聚会时,常因激动而身体战栗,被人称为「贵格会/战栗者 Quakers」。1682年,威廉·佩恩(William Penn,1644-1718年)按照贵格会的理念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州殖民地。
  • 敬虔主义:
    • 敬虔主义是神对宗派主义的平衡。
    •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新教国家教会陷入死板的形式主义。因此,德国兴起了「敬虔主义 Pietism」灵性复兴运动。「敬虔主义之父」菲利普·雅各·施本尔(Philip Jakob Spener,1635-1705年)是德国路德宗的神学家,他受到英格兰清教徒和神秘主义者的影响,认为恢复马丁路德的主张需要透过读经、祷告与查经来造就基督徒活泼的灵命,强调信徒应该有重生的经历、灵命的培养及宣教的热诚。施本尔于1694年与富郎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年)共同创办了哈勒大学(Halle),成为敬虔主义的教育中心和18世纪新教的海外宣教基地。德国敬虔派贵族新生铎夫(Nicolaus Zinzendorf,1700-1760年)是哈勒学院(Halle School)预科班的毕业生,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1805-1898年)是哈勒大学的毕业生。
    • 摩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Church)
      • 1457年,胡斯被处以火刑后,他的追随者组织了波西米亚弟兄会,在马丁·路德之前已经开始反对罗马天主教。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支持他们的当地贵族被处决或驱逐,波西米亚弟兄会被迫转入地下。
      • 1722年,在摩拉维亚潜伏了100多年的一个波西米亚弟兄会团体被新生铎夫收留,建立「主护村 Herrnhut」。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类似五旬节的经历。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开始长达100年的24小时不间断守望祷告,并开始海外的宣教运动。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天堂与地狱-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之后(1)-苏文峰(33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之后(2)-苏文峰(33分钟)
  4. 宣教历史-宗教改革时期(上)-庄祖鲲(27分钟)
  5. 宣教历史-宗教改革时期(下)-庄祖鲲(27分钟)
  6. 教会历史-宗派主义-蔡丽贞(27分钟)
  7. 教会历史-敬虔主义-蔡丽贞(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