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挑战:
- 东西贸易路线中断:
-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地中海东部和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匈牙利成为基督教欧洲抵抗伊斯兰军队的前线。
- 中世纪的欧洲有两条通向亚洲的贸易路线:
- 海上季风之路: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埃及苏伊士或伊拉克的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或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和中国海。大约6个月后,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将航船带回始发地。
- 陆上丝绸之路:西起地中海东岸(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然后通往印度、阿拉木图和中国西安。
- 中世纪欧洲同亚洲的贸易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而穆斯林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少数欧洲人才与中国取得了联系。1499年,奥斯曼帝国打败了威尼斯舰队,控制了东地中海,两条贸易路线都被热衷于侵略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生意不好做了。欧洲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以带回东方的香料。许多欧洲人开始认真考虑经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行性。
- 现代国家的兴起:
- 15世纪末,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现代形式的国家,君王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有独立的经济财源和足够强大的军队。这些国家希望脱离教宗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旧势力的控制,独立自主。
- 1453年7月17日,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不到两个月,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和法国首先成为现代国家。151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1494-1547年)与教宗签署协定,获得了在法国境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权柄,对法国教会便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利。英国虽然仍然是一个小王国,但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年)却在欧洲的政治和宗教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469年,伊比利亚半岛的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a I of Castile,1451-1504年)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1516年)结婚,1480年两国合并成西班牙。天主教双王热心教会的事务,但热心过度,于1478年成立宗教裁判所作为国家机构,许多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都受到迫害。此后三百年里(1478-1834年),大约有15万人被起诉(年均500人),3000-5000人被处决(年均10-17人)。
- 收复失地运动成功:
- 1492年1月6日,西班牙完成了将近7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不肯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逐出西班牙,被奥斯曼帝国收留。
- 收复失地运动的最终胜利,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相信神站在自己这一边,产生了强烈的宗教使命感,成为在美洲、亚洲、非洲开拓殖民地的动力之一。
- 地理大发现:
- 在15世纪之前,欧洲人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落后,只能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沿岸航行,远洋航行非常危险。人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
- 进入15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利用西班牙穆斯林的三角帆技术,发明了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拉丁式三桅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Carrack,三桅至四桅杆帆船),进入大西洋探险成为可能。他们又从阿拉伯人手里获得了古希腊地理文献,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航海术也取得了可观的进步。
- 欧洲人探索东方的主要动机:
- 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
- 欧洲贵金属的剧烈流失。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
- 在收复失地运动持续了700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极需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伊斯兰势力(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
- 1415-1434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探索非洲西海岸,绕过撒哈拉大沙漠和穆斯林控制的北非,通过海路直接与西非展开贸易。
- 1488年,葡萄牙的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 1498年,葡萄牙的达伽马发现了经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使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亚洲的唯一途径。
- 1492年,收复失地运动刚刚完成,西班牙就资助意大利人哥伦布向西寻找前往印度的航线,结果发现了新大陆。新旧大陆之间发生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具备强大生产力的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番薯在16世纪被带回欧亚大陆,导致欧洲、南亚、西非和中国的人口暴增。
-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调解下,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沿教宗子午线瓜分未知的新世界。1529年又达成《萨拉戈萨条约》,明确了太平洋上的分界线。
- 1522 年,西班牙资助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发现从南美洲前往太平洋的航线。
- 天主教内部改革失败:
-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几位教宗或营私舞弊、或豪华奢侈、或者争权夺利,威信一落千丈。他们管理教会的能力不行,大兴土木的劲头却很大,当时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云集罗马,借着为教宗效劳的机会大显身手,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 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良知摇摇欲坠,世界末日来到的言论此起彼落,信徒为了自己在世界末日能否得救而焦虑不安,一面畏惧神凭任意决定人的永生和永罚,一面又受魔鬼的诱惑。文艺复兴期间巫术魔法死灰复燃,从教宗英诺森八世(Innocent VIII, 1484-1492年在位)开始的猎巫运动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两百年间大约有10万个巫师巫婆遭火刑。在严刑峻法之下,仍有那么多行巫术的人,可见世道人心已经严重失落。
- 为了安抚信徒的不安,天主教勉励他们多作长途朝圣、多行善功,以获得大赦,多敬礼圣母、多念玫瑰经、多办告解等等,但许多信徒对天主教已经失去信心。许多神职人员的学术修养不足、品行不端,许多主教醉心于财富地位,而教宗忙着大兴土木、筵宴纵乐。这一切都需要钱,各级神职人员就广开门路敛财,贩卖各种赎罪卷。
-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天主教内外腐败不堪,以致道明会修士萨佛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年)在佛罗伦萨反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哲学,焚烧艺术品和非宗教类书籍,毁灭被他认为不道德的奢侈品,直言不讳地指责教宗渎职。他的激烈言论激怒了各方人士,1498年被处以火刑。
- 1511年,法王路易十二(Louis XII,1498-1515年执政)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93-1519年执政)的支持下,联合数位枢机主教以大公会议主义者(Conciliarism)的姿态与教宗对抗,指责教宗未能履行康士坦斯大公会议的决策。1512年,天主教召开第五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商议改革。这次会议拖了5年,经历两位教宗,于1517年3月16日闭幕,但雷声大、雨点小,教会似乎到了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地步。同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
- 人文主义兴起:
- 1497年以后,文艺复兴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北方文艺复兴包括德国文艺复兴、法国文艺复兴、英格兰文艺复兴、低地国家文艺复兴和波兰文艺复兴等,大学和印刷术推动了北方文艺复兴的发展进程,使人文主义兴起。
- 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后,东罗马帝国境内的学者(如贝萨里翁 Basilios Bessarion,1403-1472年),纷纷携带希腊文抄本来到西方,这些抄本和珍藏在意大利各修道院里的古代典籍因着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1400-1468年)发明的活版印刷术得以广为流传。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阅读的作品,如今平民也得以展阅。人文主义学者们广泛涉猎各种古代教父的著作、圣经原文、灵修抄本和非宗教性的作品,汲取精华,成为社会良知和思想导师。
- 少数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学说与基督信仰不相符,如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年)。其他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渴望归回本源,根据圣经原文和古代教父的言论来重建教会和信徒的信仰生活,批评当时的政治和宗教腐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兰的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和英国的托玛斯·摩尔(Thomas More,1478-1535 年,《乌托邦 Utopia》的作者)。
- 伊拉斯谟编辑了希腊文新约的校勘本,出版了许多古代的作品和教父著作。他主张把福音印成各种语言,让平民也能阅读,主张政治应该建立在福音的基础上,主张和平改革教会。
- 欧洲表面大一统:
- 从12世纪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德意志地区七大选帝侯推选而出,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罗马人民的国王」,只有经过罗马教宗加冕后,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14世纪中期确定的选帝侯是:美茵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莱茵兰-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腾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从1438年起,皇帝一直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家族中产生。西班牙双王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59年-1519年)联姻后,他们的孙子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1558年)于1519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后,兼任西班牙国王、奥地利大公、西西里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荷兰国王。欧洲出现了表面的大一统,只有英国、法国、北欧和东南欧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
- 年轻的查理五世是一个忠诚而热心的天主教徒,英勇善武,梦想建立一个「世界天主教帝国」。在他统治期间实现了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于1519-21年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将墨西哥纳入西班牙帝国版图;1530年代征服了印加帝国,将秘鲁纳入西班牙帝国版图。
- 但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是封建政治——「贵族的身体、君王的头」,15世纪帝国境内的大小诸侯已经相当独立,皇帝的每项政治决策都要得到诸侯和主教的认可。查理五世不懂德语、登基前从未到过德意志,却做了德意志诸侯的皇帝,他一生的主要对手是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与法国结盟的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Suleiman the Magnificent,1494-1566年),又与历任教宗不和,使得他的美梦难以实现。
- 东正教停滞不前:
-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奥斯曼帝国对东正教并没有赶尽杀绝,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牧首和各地的主教仍然继续保持他们的行政体系,由苏丹任命管理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教会。但东正教在推选牧首时屡次出现贿赂、贪污的弊端,迫使苏丹们经常介入。
-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的伊凡三世(Ivan III,1462-1505年执政)和十六世纪中叶的暴君伊凡四世(Ivan IV,1530-1584年)以东罗马皇帝的继承人自居,视莫斯科为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1589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不得不承认俄罗斯东正教会独立。
- 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失去俄罗斯教会以后,却设法使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的教会希腊化,包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地的教会。
教会回应:
-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在威登堡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指明悔改的真义与贩卖赎罪券的错谬。路德坚信:唯独圣经是最高的权威,唯独恩典使人得救,唯独相信基督使人称义,唯独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马丁·路德的思想借着古腾堡印刷术大量流传到欧洲各地,引发了宗教改革。
- 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召开沃尔姆斯会议,颁布沃尔姆斯敕令,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被判为异端。萨克森选帝侯将路德保护在瓦特堡近一年,翻译德文新约圣经,1534 年译成全本德文圣经。皇帝忙于对法战争,没有立刻对付路德。
- 当时各种人怀着不同的动机拥护马丁·路德,有些人是为了真理,有些诸侯是为了政治利益,有些贵族是为了夺取教会的土地,有些农民是为了反抗剥削。1522-1524年分别发生骑士起义和闵采尔起义,改教运动变成了一场血腥内战,人人扛着基督福音和替天行道的旗帜,为自己的理念和利益交相攻伐,是马丁·路德始料未及的。马丁·路德无法安抚揭竿而起的农民,于是反过来又促请贵族镇压他们,以免他所发表的宗教改革信息遭到曲解。当马丁·路德看到贵族们心狠手辣、血洗各地之后,又于1525年发出和平呼吁,请求贵族不要仗势欺人,也劝农民不要固执己见,希望双方根据基督的精神来解决权利和正义的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已经不在马丁·路德的控制之中,宗教改革运动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许多人只是把马丁·路德当作引火的人,当他划破沉默之后,每个人便我行我素、各走各路了。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他们大都是原来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或修士,在信仰和圣经方面是和路德一致的,歧见只是对圣餐、礼仪的观念不同。
- 查理五世召开几次帝国议会,都由于查理五世与教宗和法王的斗争,而无法执行沃尔姆斯敕令。新教诸侯的行列不断扩大,1525年,德意志境内的天主教诸侯和新教诸侯分别联盟,正式分裂。
- 马丁·路德本人并无意创立一个新的教会,只不过是想回到福音的原始精神,以为这样教会就会自动地改革。但他把解释圣经的权柄交给每个人去执行以后,大家对圣经的理解便发生许多偏差,再加上偏激者的言论行动,迫使路德不得不对教义作明确的说明,一反他过去所主张的教会不应该有世俗的外表组织形式,强调教会有起码的形式结构。1529年,路德出版了大小两本要理。1530 年,支持路德的诸侯和城市提出《奥格斯堡信条 Augsburg Confession》,向查理五世陈述「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es」的信仰。赞成支持路德的改教者被称为「抗议宗 Protestants」,中国称为基督教或新教;继续拥护罗马教宗的,称为「罗马公教 Roman Catholics」,在中国称为天主教。瑞典王室于1527年、丹麦和挪威于1537年改信路德宗,但他们尽量不更改原来的宗教形式。
- 马丁·路德不接受当时教会拥有的世俗权力,而新教诸侯矫枉过正,自认为君权神授,信奉路德宗的国家大都是政权凌驾在教会之上。
- 宗教改革的助攻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1520年以前,由于欧洲基督教世界并不团结,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战斗力量,他们在欧洲节节胜利,从东南欧和地中海包围了基督教世界。1520年,奥斯曼最伟大的苏丹苏莱曼一世继位了,世界的未来掌握在26岁的苏莱曼一世、20岁的查理五世、26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29岁的英王亨利八世手中,而在他们上面掌管一切的是神。
- 1521年1月28日,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召开的沃尔姆斯会议上,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宗彻底决裂,被判为异端。同年春天,苏莱曼一世集结10万大军和300门大炮出征,8月攻占了欧洲中部的门户、多瑙河上的重镇贝尔格莱德。
- 当马丁·路德藏在瓦特堡翻译新约德时候,奥斯曼大军于1522年围攻罗得岛,迫使医院骑士团撤回欧洲。
- 1525年,查理五世打败法王,准备着手镇压新教。但法王向奥斯曼帝国求助。1526年6月25日,帝国议会在斯佩耶尔开幕,正当新旧教双方代表激烈争论的时候,奥斯曼10万大军第一次进攻匈牙利。8月27日,新旧教双方暂时和解;29日,奥斯曼在摩哈赤战役中获胜。1527年,当查理五世忙于帝国东、西、南部边境的战争时,新教已经在半个德意志站稳了脚跟。
- 1529年3月15日,帝国议会在斯佩耶尔再次开幕,新旧教双方再次争论。此时奥斯曼再次进攻匈牙利,会议匆忙结束。奥斯曼帝国于9月份第一次围攻象征哈布斯堡家族荣誉的维也纳,同时占领阿尔及尔,威胁到意大利和西班牙本土的安全。但这些却缓解了新教诸侯面临的危险,查理五世期望新教诸侯合作保卫维也纳,促使1530年《奥格斯堡信条 Augsburg Confession》的出台。
- 1532年奥斯曼20万大军再次进攻匈牙利,第二次围攻维也纳。促成了7月的《纽伦堡和约》,新旧教派再次和解。援军到达,但不爱冬季作战的土耳其人也主动撤退了。
- 从1532年到1544年,意大利和西班牙面对地中海上奥斯曼帝国的严重威胁,查理五世于1535年和1541年两次大规模进攻北非,同时还要应付与法国的冲突,而皇弟斐迪南在匈牙利也与奥斯曼冲突不断。因此,他们只好不断与新教诸侯谈判、反复推迟对付新教的计划。与此同时,新教已经在欧洲的许多地方扎根巩固,加尔文也于1541年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
- 153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建立联盟,被称为「百合花和新月的邪恶联盟」。1542-1544年,法国和奥斯曼帝国、奥斯曼的海盗同盟巴巴罗萨在路上和海上联合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海军还在法国的土伦港过冬。 这个联盟持续了262年,一直到1798年拿破仑进军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 1544年,查理五世召开斯佩耶尔帝国议会,为得到新教诸侯的援助,破坏百合花与新月的联合进攻,签署声明,保证没有诸侯将由于信仰而被迫害,已做俗用的教会财产得到认可,反对《奥格斯堡信条》的活动被制止。
- 1544年9月,得到新教诸侯的支持以后,查理五世打败了法国、签订合约,而奥斯曼帝国也忙于同东方波斯的战争而于1545年10月停战。1545年12月天特会议开始,1546年2月马丁·路德去世;7月巴巴罗萨去世,1547年2月英王亨利八世去世,3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去世。百合花与新月联盟的威胁从最高突然降到最低,使得查理五世能集中力量对付新教诸侯。1547年4月,查理五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败了新教诸侯的施马尔卡登联盟。
- 1551-1552年,法国-奥斯曼联盟的威胁再度来临,使新教诸侯联军得以战胜查理五世,签订帕绍条约。
- 1555年,皇弟费迪南与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Peace of Augsburg》,确定「教随国立」的原则,暂停内战,第一次根据法律允许新教与天主教共存于神圣罗马帝国。从此查理五世淡出朝政,次年退位,由弟弟费迪南继位。
- 每一次奥斯曼帝国的进攻,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新教的进一步发展,或促使皇帝试图镇压新教的态度改为妥协,或打断了皇帝处理宗教问题的计划,或者援助了新教诸侯同皇帝的战争。当奥斯曼威胁减轻的时候,查理五世就会转向宗教问题。因此,奥斯曼威胁从客观上援助了路德教的发展,为其进一步传播和巩固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 瑞士的宗教改革:
- 苏黎世的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年)从1519年起开始在瑞士改教,认为唯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1529年慈运理与路德在马尔堡会谈,因为马丁·路德和慈运理二人对圣餐的解释不同,无法合作共同抵挡天主教武力威胁。1531年在天主教的进攻中战死。
- 法国人文学者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于1533年加入改教运动,流亡瑞士。1536年出版《基督教要义》,上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阐明宗教改革的信仰。自1541年起,加尔文依照圣经将日内瓦建造成宗教改革的模范城市,致力于解经讲道,逐年出版新旧约各卷注释。《基督教要义》经数版增订,1559年最终完成,成为宗教改革最主要的系统神学代表作。加尔文所创办的日内瓦学院成为训练欧洲改教领袖的大本营,在马丁·路德去世后,加尔文主义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力,奠定了「改革宗教会 Reformed Churches」的基础。
- 加尔文的思想和马丁·路德非常接近,只不过他的教义更系统化,教会的外在组织也非常明确严格,与路德的观点正好大相迳庭。贷款取利在中世纪原是可耻的行为,加尔文却予以合法化,因此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始祖。
-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 苏格兰的宗教改革由受加尔文影响的诺克斯(John Knox,1513-1572 年)领导,将加尔文在日内瓦采行的「长老治会 Presbyterial System」的教会组织架构发扬光大,施行于苏格兰全国,奠定了「长老宗教会 Presbyterian Churches」基础。
-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源于英王亨利八世为离婚而于1534年脱离天主教,自立为英格兰教会的元首,英国国教被称为「圣公会 Anglican Communion」。亨利八世去世后,加尔文的思想传入圣公会。亨利八世的女儿血腥玛丽(Bloody Mary,1553-1558年执政)尝试使英格兰重回罗马天主教的怀抱,杀害许多新教教徒。1558年,伊利莎白一世(1558-1603年执政)使英格兰彻底脱离天主教。
- 1603年,英王詹姆士一世从苏格兰到英格兰继承伊莉沙白的王位,下令于1611年译成《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英文随着这本渗透到英国各阶层的读物,成为一种真正普遍性的读写文字,其贡献可以说比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更加伟大。
- 荷兰与法国的宗教改革:
- 荷兰的宗教改革最初受到路德的影响,1561年以后,加尔文主义成为主流。荷兰长期抵抗西班牙暴政,1609年独立后,成为改革宗信仰的重镇。
- 法国的改革宗人士被称为「胡格诺派 Huguenots」,将近法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天主教镇压胡格诺派,导致内战。亨利四世即位后平息内战,于1598年颁布《南特谕令》,胡格诺派才获得公民权与信仰自由权。
- 宗教改革促进天主教的宣教;
- 宗教改革导致欧洲三分之一的基督教国家与罗马教廷决裂,却激发了天主教的宣教热情,把福音传到新大陆和亚洲。为了对抗宗教改革,1534年,罗耀拉和沙勿略成立耶稣会。1545天特会议开始之前,沙勿略一个月就在印度施洗一万人。1563年天特会议结束之前,沙勿略已经在日本鹿儿岛施洗一千人,病逝在中国门口。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被处以火刑时,利玛窦正在南京与士大夫交往甚欢、舌战和尚。
-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势力很强,政教不分,拓展殖民地时,政治、贸易和宣教的因素掺杂,黄金、财宝、胡椒、肉桂、奴隶、福音、丝绸之梦可能同时充塞在同一个人的大脑里,征服者、商人、奴隶与宣教士同船,福音与刀剑齐下,情况十分复杂。
- 当时的三桅帆船可以远渡重洋,但是速度缓慢、充满危险。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绕道好望角抵达印度的果阿,一去一返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港出发前往菲律宾,来回需要五年左右,船上大约一半的人都会死亡。因此,从欧洲出发的传教士大半都会死在路上,罗马对传教区主教相关的人事任命,总要经过几年才能把任命状送到当地,有时任命状还没有送达时,被任命的人已亡故,于是又得往返一次。因此,传教区常常多年没有主教实际负责教务,如果发生重大问题需要罗马解决,如中国的礼仪之争,则会因为来往交通延长争执的时间,影响宣教。
- 罗马教宗原已同意葡萄牙王室在他们所发现的地方享有政治和宗教上的管辖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两国便起了冲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次年,教宗亚历山大六世裁定:美洲归西班牙,东方的亚、非两洲归葡萄牙。教宗并要求两国必须负责保护属地教会的责任,并派遣传教士到自己的属地传教,筹划当地教会的经费,为地方教会建造圣堂和修院,并赋予保荐主教的特权,这就是所谓的「保教权 Padroado」。
- 保教权带来很多问题,宣教工作必须仰赖殖民国家的政策和政局而进退,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国王俨然成了殖民地教会的主人,即使两国对海外教务已经力不从心,彼此还是为了保教权而互相猜忌。葡萄牙甚至要求所有前往殖民地传教、但非葡萄牙籍的传教士,都必须从里斯本港出发。好景不常,欧洲许多别的国家也都一步一步地跟进,企图在欧洲以外的世界分一块饼。1622年,罗马教宗终于接管海外传教的主导权,成立宣传信仰部,提供传教工具,例如多种语文印刷所,建立修院和大学,设立直属教宗管辖的宗座代牧区,任命传教区的主教等等,其他各修会出宣教士。
- 西班牙:中南美洲、菲律宾。许多宣教士为原住民权益不懈努力,如「印第安人守护者」卡萨斯神父(Bartolomé de las Casas)奋斗了50多年。许多宣教士也为黑奴的命运抗争。
- 葡萄牙:巴西、非洲、印度、台湾、日本、中国。葡萄牙人在刚果贩卖黑奴,破坏了宣教士的努力。
- 明末入华的天主教:
- 耶稣会是天主教最早向中国宣教的差会,他们选拔宣教士的要求是:独身;渊博的学问;一去不回的殉道精神。
- 1540年,葡萄牙宣教士、东亚使徒沙勿略(Francis Xavier)到日本,日本信徒弥次郎把「天主」译成了日本真言宗的「大日如来」。1552年到达广东上川岛,由于明朝海禁、商人爽约,因疟疾病逝于岛上。同年利玛窦出生。
- 1553年,葡萄牙人以行贿的手段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571年,贿赂正式变成地租。
- 1578年,葡萄牙宣教士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作为耶稣会远东总巡察使到达澳门,要求宣教士中国化,学习中国语言,采用中国风俗。他从印度调来了罗明坚和利玛窦,1588年把古腾堡印刷机带到澳门,1594年在澳门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
- 1582年,意大利宣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在肇庆建立教堂,成为明朝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并获得居留权的宣教士。他开始认真学习汉语,首先使用天主一词,是欧洲汉学的奠基人。但他穿僧服,以僧自称,引起许多误会。
- 1583年,31岁的教宗国宣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获准入住肇庆,致力研究中国文化二十年。1594年改僧服为儒装,1601 年常住北京讲学、传教,1610年在北京去世。27年间施洗2500人,著名信徒包括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 利玛窦的宣教策略:
- 以西方科技吸引中国人;
- 尊崇儒家、易佛补儒、以古贬今;
- 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写作,驳斥佛道是一堆迷信的集合;
- 既在上层、也到平民中宣教,士大夫信徒也参与宣教。
- 精研汉学,道成肉身,衣食住行入乡随俗。
- 利玛窦规矩:迎合中国习俗,允许信徒祭天、祭祖、祭孔。
- 利玛窦的宣教步骤:合儒、补儒、超儒。
- 「合儒」:利玛窦的《交友论》指出,圣经和儒家都主张择友以善,近朱者赤;重义轻利,时穷品见;友贵诚信,表里如一。
- 「补儒」:利玛窦的《交友论》指出,神的命令是友谊的来源和目的,提出了儒家缺乏的平等、爱仇敌等思想。
- 「超儒」:卫匡国的《逑友篇》指出神超越的爱:舍己、代赎,用「以德报怨」代替儒家的「以直报怨」。
- 宣教士对儒学的看法:
- 尊重儒学,认为中国文明的精华在于先儒。先儒无以伦比,但由于缺乏逻辑等规范的概念,只停留在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
- 先儒是真儒,后儒是伪儒。汉代以后的后儒不察正理、曲论古学,宋明道学更与佛道同流,用「天理、太极」取代「天、上帝」,是与先儒冲突的异端。
- 先儒只涉及有形世界,无法到达更高层次,需要与圣经结合。先批判后儒而回到先儒,再通过对先儒精义的阐释与重建,最终达到超儒。
- 「补、超」不足,容易落入混合主义的危机:
- 使人认为基督教只是众多宗教之一;
- 虽然接受了基督教的礼仪观念,但价值观、思想等却没有改变。
-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南京教案,驱逐宣教士。
- 佛教人士反教理由:收买人心、倾覆中国;修改历法、变乱传统;破坏儒家文化、不祭祖先。
- 宣教士应对:恢复利玛窦规矩,允许中国信徒祭祖。
思考问题:
- 为什么宗教改革会引发战争?(因为政教不分,导致信仰立场与政治利益无法分开,参与改教的人士动机复杂)
- 为什么改教家们没有阻止残酷的基督徒内战?(这已经超出了改教家们的控制,若没有神的管理,宗教改革的结局只是一场革命)
- 宗教改革是否是教宗与新教改教家们之间的斗争?(非常复杂,实际上是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主角是1520年20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26岁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29岁的英王亨利八世和26岁的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1517-1555年更换了7任教宗,权力都很有限)
- 为什么宗教改革在德国、法国、瑞士、北欧和英国如火如荼,却没有在意大利发生?(1、意大利没有反罗马的情结。2、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很世俗化,导致人民乐观自信,与北方人的悲观态度不同,没有为末日而焦虑不安。3、改教运动在意大利严遭禁止,少数意大利的新教徒最后被波兰国王收留;4、15世纪末,意大利各地已经出现各种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团体,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内部改革人士又创立了方济嘉布遣会、戴蒂尼会、耶稣会等大小修会)

视频资料
- 二千年足印-唯独信德-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运动(1)-苏文峰(33分钟)
- 世界教会历史-宗教改革运动(2)-苏文峰(30分钟)
- 宣教历史-天主教的宣教(下)-庄祖鲲(27分钟)
- 中国教会历史-元朝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2)-苏文峰(38分钟)
-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一)-蔡丽贞(27分钟)
-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二)-蔡丽贞(27分钟)
-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三)-蔡丽贞(27分钟)
- 教会历史-加尔文-蔡丽贞(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