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挑战:
- 错综复杂的十字军东征:
- 632-1095年,叙利亚、北非和西班牙沦于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对基督徒采取收税+限制的宗教宽容政策,并不阻拦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 11世纪之前,西欧人口并不多,整个社会权力分散、野蛮粗暴。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王权衰落,封建领主各自筑堡抵抗北欧海盗,战后骑士四处混战,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去进攻伊斯兰教。
- 10世纪末、11世纪初,天主教发起「上帝的和平 Peace and Truce of God」运动,力图限制战争、把骑士变成基督信仰的捍卫者;历经一个世纪,促进了骑士制度的形成(英国主要的武装力量是长弓手而非骑士),使社会秩序有所好转。天主教也鼓励把内战引向入侵欧洲的穆斯林,如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诺曼人收复西西里岛。
- 进入11世纪以后,民族大迁移趋停,人口增长、余粮增加,封建制度普及。欧洲进入克吕尼运动的高峰,敬虔里掺杂着神秘主义和迷信,朝圣人数空前增长。10世纪末,意大利沿岸各共和国利用拜占庭的保护与埃及和叙利亚贸易,在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为朝圣者建造旅舍。
- 1010-1039年,什叶派埃及法蒂玛王朝迫害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并于1010年拆毁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 1073年,逊尼派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禁止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并大举进攻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丧了半壁江山。1073年,东罗马皇帝向教宗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1073-1085年在位)求救,格里高利七世急于弥补东西方裂痕,关心东方的弟兄,想亲自带兵与神的敌人争战,但因圣职任命权之争而无法实现。
- 1095年,东罗马皇帝再次向天主教求救。教宗乌尔班二世(Urban II,1088-1099年在位)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圣地,并允诺赦罪和上天堂,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年),以十字记号为军队徽帜。三年后,这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居然成功地夺回了尼西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建立了四个十字军王国(耶路撒冷、安提阿、的黎波里、埃德萨),成为西欧史上第一份共享的文化产业,使西欧人确信神希望有一个叫做「基督教国度」的实体。
-
- 1144 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王国,保卫圣地的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9年)失败。此后穆斯林势力不断增强,每次十字军都是为了抵抗。
- 1187年,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萨拉丁攻陷耶路撒冷,为了收复耶路撒冷发起的第三次十字军(1189年-1192年)未能成功,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达成协议,准许非武装的基督徒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 教宗为了进攻埃及阿尤布王朝、收复耶路撒冷,发起第四次十字军(1202年-1204年),中途却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直到1261年才复国。第四次十字军情节曲折,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 第五次十字军(1217-1221年)是最后一次由教宗发起的十字军,想通过战胜埃及阿尤布王朝而收复耶路撒冷,但没有成功。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1219-1221年),消灭了花剌子模穆斯林王朝。
- 第六次十字军(1228-1229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发动,通过军事压力和谈判,从埃及阿尤布王朝手中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但1244年耶路撒冷被流亡的花剌子模穆斯林占领。
-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年)由法王路易九世发动,进攻埃及阿尤布王朝,被埃及马木留克雇佣军击败。1252-1260年,蒙古王子旭烈兀第三次西征,消灭了阿尤布王朝和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攻陷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伊斯兰世界的文明中心转移到开罗。正当旭烈兀准备大战马木留克骑兵的时候,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阿拉伯世界和十字军的命运,旭烈兀获悉蒙哥大汗被杨过在襄阳射杀战死钓鱼城,诸兄陷入汗位之争,决定率主力东归,结束了蒙古西征。
-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1272年)是为了抵抗马木留克王朝对十字军王国的猛烈进攻,但十字军精神已经荡然无存,最后以谈判告终。
- 1291年,亚柯港被马木留克王朝攻陷,十字军时代结束。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1923年)崛起,征服了拜占庭、希腊、匈牙利和其它东欧地区。
-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 动机良好、结果失控,发生了许多针对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残暴行为(1096年暴民迫害莱茵犹太人,1098年屠杀安提阿穆斯林,1099年屠杀耶路撒冷穆斯林和犹太人,1202年洗劫札拉,1203-1204年洗劫君士坦丁堡,1209-1229年镇压阿尔比派),妨碍了向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宣教,加剧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 加速了赎罪券制度的引进;
- 重启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衰落的国际贸易,带回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保存的希腊文明,促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 虽然十字军的成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以致启蒙时代被污名化,但成千上万份的中世纪信托文件证明,十字军的主力大都是富裕的骑士和贵族,他们舍弃所有、变卖产业参加东征,首先是出于虔诚的动机。十字军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一盘散沙的西欧能团结起来抵抗更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如果没有十字军东征,欧洲早已伊斯兰化,也不会有美国的存在,整个世界的历史都要改写。
- 打破社会结构的黑死病:
- 1346-1353年(阿维农教宗期间,元朝红巾军起义),欧洲爆发了黑死病,夺去2500万、30-60%人口的生命。这场病可能是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鼠疫,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疫情越严重(中世纪欧洲屠猫在1232年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发表《罗马之声 Vox in Rama》以后到达顶峰,到了14世纪,欧洲一些地方的猫几乎灭绝了,所以教会有责任?)。面临不分善恶的瘟疫,人心惶惶,各种奇葩疗法均告无效,民间发生了许多屠杀犹太人、鞭笞派、巫术和猎巫事件。
-
- 对教会的影响:教会无法医治,认为是神对罪的惩罚,又无法解释大量神父死亡的事实。教会接受了大量无主和捐赠的财产,借着弥撒、护身符、基督像、经文护符匣收取了大量金钱。许多品格高尚的神父在救灾第一线纷纷死亡,快速接任者素质很差,许多神父无能、腐败、失职。教宗的绝对权威地位被动摇,宗教改革的先驱出现。
- 对思想的影响:经院哲学在灾难面前,既不能减轻人们的痛苦,也不能解释神为何发怒。出现怀疑主义、批判主义思想,近代科学因此萌芽。人们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现世的享乐,人文主义逐渐代替了禁欲主义。
- 对阶级的影响:黑死病使西欧人口骤降,瓦解了千年不变的旧等级制度,使劳动力价格急剧上升,农奴获得自由,许多农奴因继承遗产而暴富。城市中的商人和金融家比地主复苏更快,社会地位逐渐高于贵族领主。
- 对技术的影响: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发展各种新技术,以弥补人力的损失。
- 对经济的影响:黑死病之后,人们消费能力迅速升高,又怕再次经历黑死病,所以追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使城市经济复苏,成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认为缺少香料是瘟疫传播的重要原因,成为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动力。
- 祸兮福兮?:人口密度小的东欧疫情轻微,反而错过了这次社会升级的窗口,至今不如西欧发达。但同期中国元末明初死了2700万、30%人口,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欧的变化?
- 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 11-12世纪之交,几位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发生了30年圣职任命权之争,皇帝的权力衰退,却帮助欧洲各地王侯掌握了实际的统治权,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国王逐渐巩固了王权。
- 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英国狮心王理查(Richard I,1189-1199年在位)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国王。1215年,英国贵族逼迫无地王约翰签订大宪章,限制绝对王权,成为了日后英国政治秩序的基石。
- 到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敬虔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26-1270年在位)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王,促进了法国经济、知识和艺术复苏。
-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使这两个国家发展出强烈的民族意识。英国由封建领主兵源制转为募集自由农长弓兵,法国则扩张王室权力以抵挡外敌。到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发明了新的战术和武器,西欧贵族重骑兵的垄断地位被步兵打破,封建骑士的地位不断下降。
- 黑死病以后,欧洲封建势力消退、中产阶级崛起,人们希望政治稳定与国家民族的合一,拥护强有力的君王建立主权国家。因此,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日渐解体,渐渐演变为现代国家,各国人民对本国的归属感逐渐胜过对教宗的效忠。
-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 黑死病以后,欧洲于14-16世纪兴起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运动,蛮族的后代寻求被他们破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文艺复兴运动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复兴古典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开始,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文化,逐步建立了新的文化和制度。文艺复兴成为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近代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启蒙运动都源于文艺复兴。
-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生的美妙乐趣、人体构造之美以及人类心智的能力。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宗与克吕尼改革时期的教宗完全不同,他们赞助文艺复兴,享受人生、大兴土木,要将罗马建成全世界的文艺与知识中心。为此,他们广纳财源,发售赎罪券,热衷于政治斗争及军事讨伐。文艺复兴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欲和占有欲横行的时代。
- 南方的文艺复兴越来越背离神,北方的文艺复兴却寻求更深地认识神。
- 1450年,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
-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关闭了君士坦丁堡的高等学府,大批希腊语学者流亡到意大利和西欧,将他们的希腊语手稿和古希腊语文学造诣带到了西欧。这些知识因活字印刷技术而广为流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孕育了人文主义,最终导致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
教会回应:
- 克吕尼改革运动:
- 封建社会弊端丛生,教会痛下决心重整教会纪律。1066年威廉征服以后,维京人劫掠的时代接近尾声,法国勃艮第(Burgundy)克吕尼(Cluny)本笃会修道院从10世纪开始改革,坚持《圣本笃会规》,抵制世俗势力干预修道院,反对教会内部的腐败。「克吕尼改革运动 Cluniac Reforms」成为教会在11世纪的复兴主流,于950-1130年到达高峰,影响了整个西欧,也培育出一系列改革派的教宗。
- 克吕尼改革运动强调敬虔,支持「上帝和平」运动,鼓励去圣地朝圣。但日益丰富的礼仪也刺激了对大教堂、金质祭器、优质挂毯和织物、花窗玻璃以及复调音乐的需求,使西方教会更加重视商业、并希望重新控制东方教会。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1143年从法国开始流行哥特式教堂。
- 1098年兴起熙笃会(Cistercian Order),遵守圣本笃会规。1209年兴起方济会(Franciscans),1215年兴起道明会(Dominicans),反对异端,注重宣教和社会救济。天主教来华的元代、明、清朝传教士中,就有许多来自方济会、道明会及后来的耶稣会。
- 熙笃会圣伯纳多(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年)把世界比做汪洋大海,人人必须渡海以求得救。修道士渡海不必下水,因为他们有桥可以跨越;神职人员也几乎不必弄湿身体,因为他们有圣彼得的舟船作轮渡。唯一有问题的是已婚信徒,他们若想抵达得救的彼岸,非纵身下海,靠游泳来渡海,但游泳会精疲力尽,而且常有溺死的危险。因此,许多信徒设法使自己的生活更接近隐修生活,整个社会的宗教热忱高涨。而不太虔诚的信徒为了弥补自己信仰生活上的欠缺,热衷于朝圣、圣髑和圣物。
- 暴力压制异端:
- 11世纪,异端日益猖獗,而教会也更意识到自己是整个欧洲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稳定的基础,所以无论如何都要维护信仰的一致。1075年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改革之后,研究法律之风大盛,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中抵制异端的法律被照单全收,于是惩治异端的行动渐渐展开,但并不处死异端。
- 1208年,教宗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1198-1216年在位)派往法国南部督导消除异端的代表被杀,教宗号召北方诸侯组织阿尔比十字军讨伐,成为法国北部和南部封建诸侯之间的斗争,并导致屠杀。
- 1231年,教宗成立异端裁判法庭,教会与世俗政权合作,有组织、有系统地缉捕异端,大部分判监禁、罚款和朝圣,少部分火刑。
- 瓦勒度派(Waldensians)于1179年起源于法国,主张回归圣经、清贫传道,把新约圣经翻译为家乡语,坚持平信徒有权讲解圣经和传福音,因此被定为异端,一直被迫害到法国大革命之前。
- 1229年,图卢兹会议为了对付瓦勒度派,禁止平信徒拥有圣经、翻译圣经。
- 1564年,天特会议重申,未经批准不得购买或阅读非拉丁文圣经;
- 1943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鼓励信徒读经和翻译圣经;
- 1964年,第二次梵蒂冈会议鼓励信徒读经。
- 教宗制度的涨落:
- 收回圣职任命权:由于克吕尼改革运动反对世俗势力干预教会,反而加强了教宗的权力。改革派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整顿中兴,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发生圣职任命权斗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
-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后,基督信仰就成了凝结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唯一力量和彼此共融的基础。教会和政治就像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一样水乳交融,教会引导人民的精神灵性生活,政治则管理人民现世食衣住行的物质需要。中世纪12-13世纪一些神学家认为,帝国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神的国度。
- 第9世纪圣神罗马帝国分裂并消失后,各地王公贵族为了自保和抵御北方诺曼人的侵扰,兴起封建制度,在欧洲维持了暂时的稳定局面。但这个制度也使王侯能任命指派的主教,给教会带来无数的弊端。
- 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Niccolo II,1059-1061年在位)规定教宗继承人必须由枢机(红衣主教)团投票选出,使皇帝无法指派教宗人选。
- 1070年,罗马的枢机们选出的改革派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不顾社会地位和巨大财富的损失,积极地推行教会内部伦理道德方面的改革,禁止金钱买卖圣职、圣堂;神职人员不论已婚或未婚的,一律不准再与女性同居;禁止所有的主教接受世俗政权的委派任命。因为日耳曼帝国境内最重要的封建诸侯都是主教们,这些分封侯一旦不再由皇帝选派,皇帝必然要丧失大部分的权威。所以此后的皇帝们与教宗们展开长期的争斗。
- 1122年,经过30年的争斗和反省,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署《沃尔姆斯协定 Concordat of Worms》。主教由罗马教宗任命祝圣,在教会精神职权事务上服从罗马教宗,在现世地方行政权威上听从皇帝。从此,教会的教宗和主教不再由世俗的帝王指派任命。
- 由于11-12世纪之交是教会和政治纠缠不清的时期,也是教会因此致力改革、重振教宗领导教会职权的时期,所以那个时代的教宗都忙于整顿教会秩序,并和世俗政权抗衡,忽略了灵性生活。
- 教宗权力的顶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死,继位者只有3岁,使欧洲的世俗政权几乎中空。教宗英诺森三世成为欧洲政教事务的仲裁者,把教宗的权力推到最高峰,宣称教宗是基督的代理人,有权废立君主。曾发起三次十字军(第四次十字军、阿尔比十字军、第五次十字军),批准成立方济会和道明会。
- 被掳巴比伦时期:此后,教宗的世俗权力开始下滑。13世纪之前,教会经常介入政治,因为教会是欧洲社会的基础,国家政治事务经常需要教会的意见和支持。13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没落,英、法、西班牙的国王越来越不接受罗马教宗介入他们本国教会的事务,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甚至将教宗定罪囚禁。1309-1377年,教宗迁到法国阿维农(Avignon),70年里7任教宗都是法国人,称为「被掳巴比伦时期 Babylonian Captivity」。在此期间开始了英法百年战争,教宗也无法再过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人选的事务。
- 西方大分裂时期:1378-1417年是「西方大分裂时期 Western Schism」,罗马与阿维农各选出教宗分庭抗礼。在百年战争期间,西方教会在40年里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支持各自的教宗,教宗形象一落千丈。但教宗权力下降后,反而专心敛财。
- 大公会议运动:大公会议主义者(Conciliarism)们主张大公会议具有最高权力,有权罢免教宗,并提出种种改革教会的错误。1414-1418年的康士坦斯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选出新任教宗,结束了分裂。但却因意见不合,没有继续改革,反而定罪威克里夫和胡斯。最后教宗派东山再起,大公会议运动(Conciliar Movement)改革教会的努力失败。
- 收回圣职任命权:由于克吕尼改革运动反对世俗势力干预教会,反而加强了教宗的权力。改革派教宗格里高利七世整顿中兴,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发生圣职任命权斗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
- 尝试更深认识神的途径:
- 经院哲学:
- 11世纪,从意大利的城市开始孕育「城市运动 Medieval commune」,使城市脱离封建诸侯的控制,成为市民自治的地方政治团体,逐渐行成了中产阶级,促进了城市的商业贸易活动。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行动大为开放自由之后,人民的求知欲和学校一起增加,最终诞生了大学。大学不受社会民间任何权威、更不受城市主教的管辖,直接听从罗马教宗。
-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11世纪末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后从学院中发展出来的神学哲学思想系统,受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强调理性分析,企图用哲学和辩证法来证明神的存在,结果在神学上搞推理式的空论,把信仰讲得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尘世。
- 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是道明会修士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他生活于后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注重知识与理智,将奥古斯丁的神学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熔于一炉,写成巨作《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ca》,使经院哲学到达颠峰。但阿奎那也重视神秘主义。
- 神秘主义:
- 当经院哲学使教会越来越沉闷,教宗被掳巴比伦的时候,强调感性经验的神秘主义(Christian mysticism)就兴旺起来。如劝教宗回迁罗马的圣加大利纳(Catherine of Siena,1347-1380年),强调对神专一的爱和丰富、单纯的感情,给冰冷死板的教会注入了一股热力。但有些神祕主义者认为透过圣经是间接认识神,主张借着个人的宗教经验(祷告、禁食、圣餐、冥想)直接认识神、经历神,把追求与神合为一体作为宗教生活的目标,错误地理解「与神联合」。
- 新柏拉图主义、佛教、印度教都有神秘主义,借着某种修炼方法使人见到理性所不能见到的事物,超越理性感官的限制,在超凡入圣的境界里没有欲望、没有不安,享受真我和自由,在其中得到释放,与天地之灵成为一体,神成为我、我成为神。实际上是泛神论,认为天地就是神,神就是万物。
- 神秘主义的三大流派:
- 丢尼修派(Dionysian):注重与神的联合和人的逐渐神化。不喜欢谈十字架、道成肉身。
- 拉丁派:认为神秘经验是神的赏赐。圣伯纳(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年)被称为中世纪神秘主义之父,熙笃会修道院院长,是出色的灵修文学作家。道明会和方济各会是两种不同的神秘主义神学。
- 日耳曼神学(Theologia Germanica):艾克哈特 (Meister Eckhart,1260-1328年),约翰.陶勒(John Tauler,1300-1361年),新灵修运动(Devotia Moderna),共同生活弟兄会的托马斯(Thomas Kempis,1380-1471年)《效法基督》,强调十字架、道成肉身和福音。
- 神秘主义的四个危险:
- 泛神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倒空、光照、联合的可操作步骤,与神合一、同化在神里面,被神完全吸收。
- 半伯拉纠:强调人里面有没被罪污染的灵魂火花、没有堕落的良善,认为有灵魂火花的人可以寻求神、渴慕福音。
- 自以为义:有不可言传的神秘经历的人容易看不起没有经历的人,高举人,忘记了这些都是神的赏赐。
- 排斥理智:强调凭直觉和感情来支撑对神的信心,轻看用理性思维对解释圣经和神学解析,容易堕入主观、断章取义的危险中,甚至被邪灵欺骗、误导追随者。
- 神秘主义和十架神学的区别:
- 十架神学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舍己、降卑,在苦难中看到人的无能为力,在软弱中发现自己需要救恩、信靠神。
- 神秘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强调高升的经历,主张将人里面的潜能发挥广大,与神合一、与神同等。
- 需要警惕的神秘主义:
- 气功、瑜伽、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冥想(Meditation)、默观祷告/灵修 (Contemplative Prayer/Spirituality)、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灵修运动(Spiritual Formation Movement)、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
- 更正教灵修大师:罗炳森师母(Martha Abigail Wing Robinson,1874-1936年)、盖恩夫人(Madame Jeanne Guyon,1648-1717年)。
- 天主教灵修大师:梅顿 (Thomas Merton,1915-1968年)、卢云 (Henri Nouwen,1932-1996年)、曼宁(Brennan Manning,1934-2013年)。
- 经院哲学:
- 停滞的宣教:
- 天主教:明朝初年天主教入华。
- 东正教会:东西方教会分裂以后,东正教在宣教上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驱逐到俄罗斯。
- 东方亚述教会: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的信徒大部分是蒙古人、色目人,影响力小;与佛、道竞争领导地位,引起百姓反感;没有培养本地人才,由波斯总部决定传教工作。
- 黑暗是黎明的前兆:
- 在天主教最黑暗的被掳巴比伦(1309-1377年)和西方大分裂时期(1378-1417年),神兴起了宗教改革的先驱。
- 英国方济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1285-1349年)得到巴伐利亚国王支持,在黑死病期间批评法国阿维农的教皇:人无法经由理性而到达神,至经院哲学只是一些语言游戏,必须回到圣经才能真正认识神。他在黑死病期间病死,此后经院哲学日趋没落。他提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 英国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0-1384 年)是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他批评教会拥有世俗的权力和财富,抨击教宗权力至上,主张回归圣经。他于1380-1382年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英文,使普通民众可以阅读,影响深远。
- 捷克的胡斯(John Hus,1369-1415年)是布拉格大学校长、神学教授,他受威克里夫著作的影响,主张回归圣经,抨击教会的奢华、腐败和赎罪卷。当时天主教正处于40年「西方大分裂时期」,胡斯于1415赴康士坦斯会议申诉,被判火刑殉道。他的跟随者在波希米亚揭竿而起,爆发胡斯战争(1419-1434年)。
- 共同生活弟兄会(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是1370年由顾瑞特(Gerhard Groote,1340-1384年)在荷兰及德国一带发起的运动,提倡个人直接与神交通,不需圣职人员作中保,并借着教育带动教会改革。他们的学校造就了许多敬虔的学生:
- 马丁·路德13岁在共同生活弟兄会的学校就读一年。
- 韦索的约翰(John of Wessel),1445-1456执教于德国耳弗特Erfurt大学,攻击赎罪券,教导「因信称义],主后1489年死于狱中。1501年以后,马丁·路德入学,他说:「如果我曾读过韦索约翰的著作,则我的观点看起来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 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下了蛋,马丁·路德将它孵出来」。
思考问题:
- 中世纪真的是黑暗的一千年吗?(黑暗不是因为教会,而是因为蛮族本来就黑暗;在教宗制度腐败的同时,神始终保留了忠心跟随祂的人,预备教会复兴)
- 十字军东征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还允许十字军东征?(保存欧洲教会,预备宗教改革,给我们前车之鉴)
- 神为什么允许黑死病在欧洲大流行?(黑死病在中国、印度、中东也很严重,各国的卫生条件差不多,但没有欧洲这么广泛流行。原因:天主教禁止平民读经,全民陷入迷信,屠猫、以拜金牛犊的方式讨好神;教宗制度陷入最黑暗时代;神要打破辖制人的制度)
视频资料
- 二千年足印-十字架与武力-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 二千年足印-圣者与魔鬼-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 二千年足印-现世的天空-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 世界教会历史-中世纪后半期(1)-苏文峰(31分钟)
- 世界教会历史-中世纪后半期(2)-苏文峰(31分钟)
- 宣教历史-天主教的宣教(上)-庄祖鲲(27分钟)
- 中国教会历史-元朝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苏文峰(30分钟)
- 教会历史-神秘主义-蔡丽贞(27分钟)
- 教会历史-宗教改革前夕-蔡丽贞(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