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挑战:

  1. 战乱频繁:日耳曼蛮族被匈奴人所迫,大举入侵罗马帝国。主后376年,西哥特人越过多瑙河入侵西罗马。主后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雇佣军所灭,蛮族占领了意大利、北非、西班牙、高卢、荷兰和不列颠,西方教会失去政府保护。西罗马境内的文明和社会秩序被彻底摧毁,在五百年的民族大迁徙(Migration Period)中饱经战乱:起初两百年是日耳曼蛮族入侵西欧、中欧(主后375-568年),接着两百年是东罗马帝国与东哥特王国争夺意大利(主后535-751年),同时斯拉夫人征服东欧(主后500-800年),最后两百年是维京人侵扰各国(主后793-1066年)。东罗马帝国虽然延续到1453 年,但期间不断地经受波斯帝国、斯拉夫人、阿瓦尔人、阿拉伯帝国和瘟疫的进攻。
  2. 异教兴起:主后634年,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兴起,四大哈里发不到二十年就占领了萨珊波斯帝国、叙利亚、埃及,攻陷安提阿、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等教会重镇。主后661-750年,倭马亚王朝继续征服了中亚、迦太基和西班牙,阿拉伯帝国成为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的超级大国,与唐朝对峙,进攻西欧的攻势直到主后732年的图尔战役(The Battle of Tour)才被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挡住。从此,东西方丝绸之路中断,欧洲经济转为内向,封建制度开始。
  3. 教会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西方教会的政治环境、语言文化都有很大不同,罗马大主教与君士坦丁堡主教长之间长期存在误会、猜忌和争竞。1054 年,东西方教会以神学争论为理由,正式分裂。东方教会使用希腊文圣经,自称希腊东正教。今天,东正教的主要信徒是斯拉夫民族,比较少对外宣教。

教会回应:

  1. 修道主义:
    • 修道主义的目标:脱离世俗环境,过简朴生活,深化灵命。
    • 修道主义起源于3世纪中期的东方教会,一些信徒隐居于沙漠旷野,有的是躲避罗马帝国的逼迫,有的是禁欲苦修。教会合法化以后,面临世俗化的危险,许多信徒舍弃财物、潜心修道,由离群索居逐渐发展成团体生活。
    • 埃及的安东尼(Anthony,主后250-356年)被称为「修道主义之父」,亚他那修的《安东尼生平》将修道主义引进西方教会,安伯若修、奥古斯丁、耶柔米都走上了修道之路。
    • 意大利的本笃(Benedict of Nursia)被称为「西方修道之父」,于主后540 年制订《圣本笃法规 Rule of St.Benedic》,主张勤奋工作,成为后世修道院制度的样板。
    • 中世纪的修道院与官方教会彼此平行、相辅相成,在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和神学、宣教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 修道制度的走样:许多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人存着各种动机进入修道院。修道院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乃是一个人刚开始借着属灵的舍己和服事,逐渐变得富有、属世和骄傲,开始滥用权柄。不久另一个人又开始舍己,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2. 教宗制度:
    • 在初期教会,罗马主教是西方教会的领袖,在抵挡异端、维护真理上有很大的贡献,西方各教会渐渐承认罗马主教有超越其他主教的地位。
    • 主后440-461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Leo I)能力卓越,写了《大卷》、领导教会制订《迦克敦信经》。他在452年劝说匈奴王阿提拉(Attila)退兵,保住了罗马城;455年与劫掠罗马城的汪达尔人协商,减少了伤害。利奥一世最先宣称罗马主教的权柄继承于彼得,建立教宗制度。
    •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哥特王国带给意大利三十年和平,罗马城基本完好,直到查士丁尼一世复兴罗马帝国的战争中才被彻底摧毁(主后535-544年)。主后544-751年,东罗马帝国名义上统治罗马,又无力保护人民,罗马常被伦巴第人劫掠。
    • 主后590-604年,前罗马总督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担任教宗(Papa),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事实上的统治者,于593年和来犯的伦巴底人谈判,保住了罗马城。他在西欧推行修道运动,差派传教士把英格兰纳入罗马教会体系。在他的领导和改革下,罗马教会得到空前发展,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中流砥柱。中世纪历史通常以主后590 年大贵格利担任教宗为起点。
    • 主后751年,意大利北方的伦巴底人把东罗马帝国逐出了意大利,教宗转而与主后496年基督化的法兰克王国结盟。主后751 年,教宗撒迦利亚(Zacharias)将铁锤查理的儿子矮子丕平(Pepin  III)加冕为法兰克王;主后756年,丕平打败伦巴底人,把罗马献给了教宗,赋予教宗对罗马和周边地区的世俗管辖权,创建了教宗国。
    • 主后800 年,教宗利奥三世(Leo III)将丕平的儿子查理曼(Charlemagne)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在混乱的欧洲恢复法律、文化和信仰秩序,开始「卡洛林文艺复兴 Carolingian Renaissance」,形成了有利宣教的环境。教宗从此摆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一生争战,主后814年去世时,全世界有四大帝国:查理曼帝国(意大利北部的一半、西班牙西北部、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东罗马帝国(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及意大利南部)、阿拉伯帝国(印度、波斯、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及西班牙南部)、唐朝。查理曼最爱读的书是奥古斯丁所写的「上帝之城」,他认为自己的王国就是「神的国度」降临地上,是最光明的一国。
    • 种种历史事件,加强了教宗制度:
      • 入侵西罗马的蛮族早已接受基督教信仰,所以非常尊重罗马主教。罗马主教屡次保护罗马城,免于蛮族的侵略。西方众教会在战乱中自然拥戴罗马主教为领袖。
      •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皇帝不能控制罗马主教,罗马主教变成西方最重要的人物。
      • 罗马教会派遣许多宣教士前往北欧宣教。「日耳曼使徒」波尼法修与罗马主教非常亲密,奉罗马主教的名宣教。这些宣教士所设立的教会都尊罗马主教为领袖。
      • 伊斯兰教征服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以后,为罗马主教除去了原来平等的安提阿、耶路撒冷、亚历山、迦太基主教,只剩君士坦丁堡主教。1054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以后,罗马主教便高倨西方教会之首,君士坦丁堡主教长则高倨东方教会之首。
    • 教宗制度的堕落:
      • 主后843年,查理曼的帝国被三个孙子瓜分为东、西、中法兰克王国,但他的继承人却无法抵御东方入侵的斯拉夫人、匈人和从北方入侵的维京人,欧洲再度陷入混乱,兴起封建制度。而许多主教也成为封建领主或家臣,教会拥有土地,最初是为了生活,后来是为了养育照顾更多的人,又不断有人把遗产赠送给教会或修道院。因此,主教在中世纪也是一个握有大权的地方统治者,接受祝圣时一面接受教会牧职的权杖,一面也接受王侯交给他的宝剑。所以王公贵族也能操纵选派主教或修道院院长,并导致许多人热衷追求担任神职,日渐腐败。
      • 加冕丕平开创了教宗立王废王的先例,封建诸侯需要教宗的支持以获得合法性,教宗从属灵的领袖逐渐变成集宗教、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复杂角色,政教互相利用、关系混乱,教宗的人选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产物。第9世纪,甚至有人伪造「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Donation of Constantine )和「伊西多尔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来加强罗马教宗的地位,避免教宗成为法兰克王的封建家臣,直到15世纪才被鉴定为赝品。
      • 主后891-955年,意大利诸侯掌握了指派教宗的大权,教宗地位沦落到最低点。主后955年,教宗约翰十二世向德王奥图一世(Otto I)求助。奥图一世与拥有广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联合,兼并了许多贵族,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成为属世的统治者。奥图一世救了教宗以后,教宗于主后962年加冕奥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位置从此归于德国国王,一直到被拿破仑消灭。之前的教宗都是意大利人,此后出现了日耳曼教宗、法兰西教宗。
      • 主后1033年,意大利诸侯再度控制教宗,甚至立12岁的孩子为教宗、买卖教宗职位。1045年,罗马同时存在三个彼此对立的教宗。
  3. 宣教运动:
    • 西方的宣教:
      • 罗马教会的宣教策略是自上而下,通过转变蛮族国王而使全国信主,查理曼则用武力宣教,但这种宣教的信仰根基都不稳。
      • 爱尔兰和英格兰修道院的宣教修士则长期耕耘,爱尔兰宣教士注重拓荒,英格兰宣教士注重扎根,前赴后继,五百年内以福音征服了西欧与北欧的蛮族。蛮族国家陆续基督化,发展出基督教特色的民族文化。
      • 英格兰的「爱尔兰使徒」帕提克(Patrick)于主后432-461年到罗马帝国境外的爱尔兰宣教,并在爱尔兰建立了许多不受罗马教宗管理的修道院,训练修士成为宣教士。
      • 爱尔兰修士哥伦巴(Columba)于主后563-597年在苏格兰爱欧那(Iona)岛建立修道院,差派修士到苏格兰和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民族宣教。
      • 爱尔兰修士哥伦巴拿(Columbanus)于主后580-615年到法国和意大利北部宣教。
      • 爱尔兰修士爱丹(Aidan)于主后635-651 年到英格兰北部宣教。
      • 教宗大贵格利差派意大利的「英格兰使徒」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bury)于主后597-605年到英格兰南部自上而下宣教,到了8世纪初期,英国大部分教会都被纳入罗马教会体系。
      • 英格兰修士「弗里西亚使徒」威利伯罗(Willibrord)于主后692-722年到荷兰、卢森堡、丹麦宣教。
      • 英格兰修士「德国使徒」波尼法修(Boniface)于主后722-754年越过莱茵河向日耳曼人宣教。
      • 法国修士「北方使徒」安斯卡(Anskar)于主后822-865年到丹麦、瑞典宣教。
    • 东方的宣教:
      • 君士坦丁堡主教差派希腊人「斯拉夫使徒」西里尔(Cyril)与美多德(Methodius)兄弟于主后862-885年向斯拉夫人宣教,西里尔成为西里尔文字和斯拉夫文学的创始人。
      • 阿拉伯帝国解放了受波斯帝国逼迫的基督徒,包容教会,但限制其发展。东方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无法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宣教,就向中亚的突厥人和东方的蒙古人宣教。阿拉伯帝国境内的教会逐渐萎缩,但至今仍存在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

唐朝景教:

  • 主后431-498年,聂斯脱里的追随者在波斯建立东方亚述教会,最早可能于6世纪初进入西域和北魏洛阳,635年传入唐太宗时期的长安,被称为景教。845年唐武宗灭佛时衰落,879年黄巢在广州屠杀景教徒。主后781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1623年出土后被耶稣会传教士认出是基督教。
  • 景教失败的原因:
    1. 融合主义(Syncretism,又称综摄):中国本土文化太强大,在翻译经典和传道过程中使用了太多佛教和道教术语,以致很难分别:
      • 把耶稣叫作「移鼠、翳数」,圣灵叫作「凉风、净风、净风王」,摩西、大卫、使徒叫作「法王」,教堂叫作「伽蓝」或「寺」,教士叫作「比丘」或「僧」。
      • 景净的《志玄安乐经》渗入「无为、清净」等中国哲学概念,思想类似《道德经》,体制又类似佛经。
      • 道教经典《吕祖全书》之《救劫证道经咒》中的四段灵章,其实是亚兰文景教的赞美诗。
    2. 依附政权:政权改变,教会就不能持续。
    3. 没有本地领袖:波斯传教士被遣返后,本地教会就难以生存。
    4. 神的计划:景教只是路过中国,目标是蒙古,蒙古克烈、汪古、乃蛮三部族都信奉了景教(也里可温教)。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就是克烈族基督徒,管理才能出众,生了三个皇帝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1252年,蒙哥在攻打大理的百忙之中,命令旭烈兀发动第三次西征,沿着丝绸之路占领了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在关键时刻摧毁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消灭了威胁东罗马的罗姆苏丹国和十字军的强敌叙利亚阿尤布王朝。此后,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伊儿汗国,与东罗马帝国结盟,克制伊斯兰势力五十年。

思考问题:

  • 修道制度和教宗制度的初衷都很好、也很有必要,为什么后来会走样?(人已经全然败坏;凯撒的物和神的物一定要分开;财产和权力必然会让人腐败;人的制度不能取代圣灵的感动;要因恩赐设位、不可因位设人)
  • 神为什么允许蛮族入侵?(教会不传福音,神就用各种方法把祂拣选的人带到教会面前,让教会不得不传福音)
  • 神为什么允许阿拉伯帝国兴起?(夺走教会不该有的权柄和利益,因为里面的腐败比外面的逼迫更能摧毁教会;却宽容基督徒,催逼教会向东方宣教)
  • 宣教在未开化的欧洲蛮族中很少遇到融合主义难题,在文化发达的中国则很严重,为什么在拥有古老文明的希腊、罗马、波斯却阻拦不大?(神使用犹太人作福音的桥梁,使用近代西方文明来砸烂中国的酱缸文化)
  • 同样是外来的宗教,为什么景教在中国面临本土化的问题,佛教却没有?(儒、释、道都是肉身成道,符合人的常识,可以互相融合;基督教是道成肉身,与人的宗教无法融合)

视频资料

  1. 二千年足印-分道扬镳-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2. 世界教会历史-中世纪前半期(1)-苏文峰(32分钟)

  3. 世界教会历史-中世纪前半期(2)-苏文峰(30分钟)

  4. 宣教历史-中古世纪论(上)-庄祖鲲(27分钟)

  5. 宣教历史-中古世纪论(下)-庄祖鲲(27分钟)

  6. 宣教历史-亚洲宣教史(中)-庄祖鲲(27分钟)

  7. 宣教历史-亚洲宣教史(下)-庄祖鲲(27分钟)

  8. 中国教会历史-唐朝景教(1)-苏文峰(26分钟)

  9. 中国教会历史-唐朝景教(2)-苏文峰(31分钟)

  10. 教会历史-修道主义-蔡丽贞(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