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挑战:
- 一个泉眼出来的两样水
- 极权主义美学
- 「一个人能以跟随军乐在队列中行进为乐,单凭这点就足以让我鄙视他。给他大脑纯属误会,一根脊髓就够他用了。文明的这个瘟疫区应当尽快废除。由命令出来的英雄主义,毫无意义的暴行,以爱国主义为名的一切危险胡话,令我深恶痛绝!That a man can take pleasure in marching in formation to the strains of a band is enough to make me despise him. He has only been given his big brain by mistake; a backbone was all he needed. This plague-spot of civilization ought to be abolished with all possible speed. Heroism by order, senseless violence, and all the pestilent nonsense that does by the name of patriotism–how I hate them!」——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The World as I See It》,1935年)
- 自由神学的恶果:从德国出来的一个神学、两个主义
- 20世纪是怎样一个世纪:
- 20世纪是罗马沦陷以后世界秩序变化最大的世纪。始于不列颠和平,由英法为首的20多个新帝国主义领导全世界;结束于全球化时代,苏联瓦解、中国崛起,美国领导世界。
- 20世纪是人类尝试用各种形式的人间天堂代替天国的世纪(因为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了)。
- 知识爆炸:教育普及,全球识字率提升到80%,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视、汽车、飞机、核能、激光、太空探索、个人电脑、基因改造、Internet、电子游戏,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生活。
- 人口增长:医疗技术进步,杀虫剂、化学肥料提升农业产量,世界人口从16亿增长到61亿。
- 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水资源枯竭、大规模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
- 军事冲突全球化: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后冷战冲突和恐怖主义,人类首次拥有毁灭地球的能力。
- 经济危机全球化:1929年大萧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美国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 民族主义和非殖民化:二战后殖民主义因美苏的介入迅速瓦解,但遗留的矛盾却让战争不止。
- 共产主义实验失败:资本主义自我修正,东方向右转,西方向左转。
- 流行文化:城市化、全球化、世俗化,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导致文化趋同(Cultural homogenization,McDonaldization,Coca-colonization),流行文化(好莱坞、百老汇、摇滚、流行音乐、快餐、大型商店和Hip-hop)冲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拜金主义流行全球。
- 后现代现象:理性主义幻灭,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崛起。抽象派、印象派、立体主义、行为艺术步入殿堂。女权主义高涨,边缘价值主流化。人口流动全球化,使得国界、种族变得模糊,造成西方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
- 教育:19-20世纪最重要的属灵战场
- 自由神学和人文主义公立教育里应外合,19世纪攻陷欧洲,20世纪掳掠美国。
- 1806年,拿破仑占领柏林,普鲁士惨败,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1810年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建立柏林大学(自由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任教),主张自由办学,改革原来贵族教育、骑士教育、平民实用教育的等级式教育体制,建立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制度,主张培养具有个性和特点、又全面发展的完人,使德国成为欧洲各国效法的「教育的麦加」。1908年,蔡元培(1868-1930年)留学莱比锡大学3年(因为没有柏林大学要求的中学毕业证),间接引进洪堡的自由、学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的大学理念,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1820年代,英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年)主张建立公立教育制度,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 1837-1848年,「美国公立学校之父」霍拉斯·曼恩(Horace Mann,1796-1859年)担任麻省教育厅长时将欧文的理念引入美国。
- 1896年,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创立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后来混合了苏联式概念与心理学,大大提升了这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力,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
- 杜威于1904-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任教,成为胡适(1891-1962年,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冯友兰(1891-1962年,清华文学院院长)、郭秉文(1879-195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年,南开大学校长)、陶行知(1891-194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蒋梦麟(1886-1964年,北大、浙大校长,教育部长)的导师。1919年,胡适、蒋梦麟、郭秉文邀请杜威到中国巡回演讲15个月,使他的实用哲学中国形成风潮,被有识之士视为民主和科学的象征。
- 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主张「连续性」和「做中学」,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
-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认为个体的自我实现本身是最终的目的,即「无用之用」。
- 1933年,杜威签署了《人文主义宣言 Humanist Manifesto》,34名签署人中有一半是一神论者( Unitarians)。该宣言将人文主义视为一种新宗教,以超越和取代神本宗教,阐述了关于宇宙学、生物与文化进化、人性、认识论、道德、宗教、自我实现、自由、社会公义等十五项主张。宣言的第一条是:「宗教人文主义者们认为宇宙自存而非被造。Religious humanists regard the universe as self-existing and not created.」
- 杜威成功地改造了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用人文主义宗教代替了基督教,促使美国基督教信仰从内部崩溃。《人文主义宣言》的另一位签署人查尔斯·波特(Charles F. Potter)宣称:「教育是人文主义最有力的盟友,每所美国公立学校都是人文主义的学校。那些每周聚会一小时、只教一小部分孩子的主日学,能用什么来阻止每周五天人文主义教学课程的浪潮呢? Education is thus a most powerful ally of humanism, and every American school is a school of humanism. What can a theistic Sunday school’s meeting for an hour once a week and teaching only a fraction of the children do to stem the tide of the five-day program of humanistic teaching?」(《人文主义,一种新宗教 Humanism, a New Religion》,1930)
- 196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在学校中祷告和读圣经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不准建立国教的条款。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1958-1981年任职)抗辩说:这个禁令「不是在实现国家中立,而是在建立世俗主义宗教。not as the realization of state neutrality, but rather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ligion of secularism.」
- 2005年,里根总统最喜爱的《人事 Human Events》杂志邀请15位保守派专家和公共政策学者评选出「19至20世纪最有害的10本书 Ten Most Harmful Books」:《共产党宣言》、《我的奋斗》、《毛主席语录》、《金赛性学报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资本论》、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大事:
- 1875年,海伦娜·彼罗夫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von Hahn,1831-1891年)在纽约创立神智学协会(Theosophical Society),是新纪元运动的源头。
- 新纪元(New Age)指即将来临的宝瓶座年代,被认为是地球和人类意识转变最大的时代。某些特定日子所发生的事件意义重大,标志着宝瓶座年代的到来。
- 1896年,Charles Sheldon在小说《In His Steps》中提出What Would Jesus Do。
- (二十一世纪北美流行的WWJD运动就源于此),神学背景来自循道会的圣洁运动。
- 华特·饶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1861-1918年)受此影响,1907年成为社会福音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人。
- 社会福音运动始于1870年代,1920年代之前流行于美国和加拿大,将基督教伦理用于解决贫富不均、贫困、酗酒、种族冲突、童工、学校教育不足、工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等社会问题,
- 1901年,灵恩运动第一波:
- 美洲循道会圣洁运动成员、堪萨斯州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 Bible School)创办人查理·巴翰(Charles Fox Parham)的一位女学生突然开始说方言,据说三天只能讲汉语与写汉字。巴翰从此开始教导学生追求五旬节的经历,为说方言是受「灵洗」的证据,这方言主要指普通人没有办法听懂的语言。
- 1906年,巴翰的门生西摩(William Seymour)在洛杉矶带领亚苏撒街复兴运动(Azusa Street Revival),说方言、打滚、喊叫,从此「五旬节运动 Pentecostalism」传遍美国,陆续传至北欧、英国、德国、印度、中南美洲等地,分裂出许多新的宗派。
-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 1904年,美国人申请电动洗衣机专利。
- 1904年,约翰·杜威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直到1930年退休,
- 1906年,美国人开始在工厂使用空调。
- 1906年,加拿大人范信达在美国透过无线电播送第一套广播节目。
- 1908年,美国福特用装配线生产福特T型车,成为第一种普及化的汽车。
- 1910年,爱丁堡宣教会议(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标志着现代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始。
-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 1914-1918年,新兴的德意志帝国挑战大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重要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都卷入战争,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瓦解,英国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 列宁的外祖父是犹太人,1924年列宁去世前,俄共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中有3位犹太人(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德共创始人罗莎·卢森堡、首任全俄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红军的创始人托洛茨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诺维也夫、克格勃的创始人捷尔仁斯基、彼得格勒契卡主席乌里茨基、协助国共合作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都是犹太人。
- 《犹太人的世纪 The Jewish Century》指出,第一届俄共中央委员会中45%是犹太人,第一次苏维埃全国大会31%的布尔什维克代表是犹太人,红军军官40%是犹太人,1935年秘密警察干部38.5%是犹太人。
- 莫斯科首席拉比雅各布·马泽赫(Jacob Maze)说:「托洛茨基签按揭,勃朗施坦还贷款。It’s Trotsky who signs the mortgage [of revolution] but it’s Leiba Bronstein who has to pay up for it.」(勃朗施坦是托洛茨基的犹太名字)
- 今天,大多数美国犹太人自认是自由派,支持民主党,把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女权主义当作世俗的弥赛亚运动。历史上,这种运动总是以反犹主义告终,如纳粹德国。
- 左翼犹太人控制美国主流媒体和好莱坞,许多领导BDS运动(抵制、撤资、制裁运动,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movement)支持巴勒斯坦、制裁以色列的都是左翼犹太人。
- 以色列建国71年,左翼政党执政长达45年,直到左派与巴解的和解政策完全失败。目前是右翼。
- 犹太人左倾的两大原因:1、长期被歧视、压抑(同情心);2、受教育程度高(人文主义)。
- 最有影响力的右翼也是犹太人:当代市场经济理论鼻祖的米塞斯、其学生哈耶克,捍卫开放社会的波普尔,普及自由经济理论的弗里德曼,提倡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价值的安兰德,《评论》(Commentary),《标准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右翼政治评论家克劳萨默(Charles Krauthammer)。
- 1918年,美国首次销售电冰箱。
- 1919年,英国人的日食观测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深刻地改变了物理学的基础,迫使科学家意识到宇宙比以前认为的要复杂。
- 1919年,「近代神学之父」巴特出版《罗马书释义》,用新正统神学来代替自由神学。
- 1920年代,日本大正民主、德国魏玛共和,但不久先后走上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
- 1922年哲学船事件。5月,列宁要求捷尔任斯基将支持反革命的知识分子驱逐出境;8月,100多名知识分子分别乘两艘德国船,从苏联彼得格勒被驱逐。
- 1922年,苏联人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1888-1925年)推导出大爆炸方程,1924年被美国人哈勃观测到。
- 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德、意、日极权主义崛起,对外扩张: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1937年淞沪会战、1938-1939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
- 1936年,16万人通过电视观看柏林奥运会。二战以后电视普及。
-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2年,美国福音派成立福音派全国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
- 1945年,美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1945-1991年,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 1947-1951年,马歇尔计划,美国帮助欧洲盟国恢复经济。
- 1947,印巴分治,非殖民化运动遍及全球,20年中有50个前殖民地独立。
- 1947年,Oral Roberts开始教导成功神学,将信仰定律解释为「祝福条约 blessing pact」,神将把奉献返还七倍。
-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叙约黎伊沙也巴联军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复国。
- 1948年,普世教协WCC成立。
- 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验成功。
- 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
-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 1951年,世界福音联盟WEA成立。
- 1951年,美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1952年,山达基教(Scientology,科学神教、科学教)创立,是新纪元大杂烩的一部分。
- 1953年,苏联氢弹试验成功。
-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联军进攻埃及,苏伊士运河危机。
- 1960年代,灵恩运动第二波:
- 「五旬节运动」发展成「灵恩复兴运动 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被称为「新五旬节运动 Neo-Pentecostalism」或「第二波」。
- 第二波仍然强调「灵洗」的必须与「说方言」的重要,但不像第一波那样坚持「说方言」为绝对的表记,所以并未产生新的宗派,却渗入了每个主流教会宗派,影响比第一波更深远,
- 1961年,苏联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
- 1961年,美国卷入越战。
-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 1962-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 1963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年)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成为著名的民权运动领导者。
- 1965年,英特尔提出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 1967年,新纪元思想进入主流文化。
- 19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反文化思潮流行。
- 1967年最流行的百老汇反战音乐剧《毛发》的第一首歌就是《宝瓶座 Aquarius》:「这是宝瓶座年代的黎明。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新纪元思想已经进入了主流思想。
-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起源于1890年代,借鉴了许多18和19世纪的神秘主义传统,60年代开始流行,涵盖了神秘学、替代疗法,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新思想(New Thought)、伊斯兰教、印度教、西洋神秘学、新异教主义、诺斯底主义、普世主义、中国民间宗教以及佛教的元素,融合了无神论、一神论、古典泛神论、自然泛神论,结合了心理学与生态学。
- 新纪元运动产生了各种文学和商品,例如新纪元书籍、音乐和工艺品。自我心灵(self-spirituality)、新心灵(New spirituality)、身-心-灵(Mind-body-spirit)、文化创造(Cultural Creative)、新范型(New Paradigm)都是新纪元的用语。
- 新纪元运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宗教大杂烩,并没有特定的发起人或团体,但背后却有共同的灵,不约而同地提出共同的概念,包括:
- 万物归一(All is one)
- 一切都有神性(All is God)
- 人性即是神(Humanity is God)
- 世界与人均会产生一种意识的大改变(A change in consciousness)
- 一切宗教最终会归于一统(All religious are One)
- 相信宇宙的进化,包括意识人性的进化,进化使世界最终是乐观的(Cosmic evolutionary optimism)
- 信念创造现实(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埃叙伊约巴联军进攻以色列,以色列收复耶路撒冷。
- 1969年,美国人第一次登月。
- 1971年,秘鲁道明会修士古斯塔沃·古铁雷斯发布《解放神学》。
- 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埃叙伊约联军进攻以色列,第一次石油危机。
- 1974年,雷尔运动出现。
- 理念包含外星环境地球化、地球外的人类移民、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宇宙的几何碎形特性、宏观生物学、克隆人、个性移植技术、永恒的生命、乐园主义、天才政治与世界政府、爱以及仁慈的物质波频率、性积极女性主义,与外星其他文明的联系。
- 这是新纪元大杂烩的一部分。
- 1975年,微软成立。
- 1976年,苹果成立。
- 1977年,电影《星球大战》代表新纪元运动的一个高潮。
- 1978年,大卫营和约,以埃关系正常化。
-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 1979年,日本建立第一个1G商用移动电话网。
-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 1979年,伊朗革命;1980-1988年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
- 1979年3月,四川报道儿童用耳朵辨字,新纪元的灵来到中国。
- 1980年2月,在国防科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和主任张震寰的支持下,召开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结论是:「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现已为公众所证认。」从此中国开始十多年的气功热。
- 1986年成立人体科学研究会,张震寰将军任理事长,钱学森教授任名誉理事长。钱学森说:「人体科学和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的革命。」
- 不只是灵恩运动、各种宗教和新纪元运动,连无神论国家都出现了灵异现象。
- 1980年,灵恩运动第三波
- 1980年5月,温约翰(John Richard Wimber,1934-1997年) 开始领导「葡萄园运动 Vineyard Movement」,发展「权能事奉Power Ministry」,被称为「第三波」。
- 第三波的追随者有强调经历而不重视教义的危险,认为若没有奇迹、方言、异象、医治、预言成为福音的重要支持,教会将衰退无能。
- 北美宣道会不认为葡萄园运动是异端,但反对他们的许多教导。宣道会的焦点在于基督,而非经历。
- 1981年,IBM发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使用微软的MS-DOS 1.0操作系统。
-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进攻黎巴嫩南部的巴解和叙利亚军队。
- 1985年,微软推出Windows 1.0操作系统。
- 1987年8月,14万4千人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举行和谐汇聚运动(Harmonic Convergence),是第一个全球同步的冥想活动,新纪元思想遍及全球。
- 1990-1991年,海湾战争,第三次石油危机。
- 1990年,第一个HTML网站。
- 1991年,苏联解体。
- 1991-1999年,南斯拉夫内战。
- 1993年,欧盟成立,从1949年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从贸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
- 1994年,Yahoo成立。
- 1995年,eBay成立。
- 1996年,Amazon成立。
- 1998年,Google成立。
- 1998年,腾讯成立。
- 1998年,PayPal成立。
-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
- 1875年,海伦娜·彼罗夫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von Hahn,1831-1891年)在纽约创立神智学协会(Theosophical Society),是新纪元运动的源头。
教会的回应:
- 社会福音运动(Social Gospel):
- 主张人因生活在罪恶的社会而道德败坏,要使人得救首先需要对社会进行改造,实践「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
- 社会福音运动的参与者一般持自由主义神学观点和千禧年后论。
- 20年代,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力开始衰落,原因包括:许多主张已经实现(但人却没有变得更好)、一战后出现的幻灭感(不能实现人间天堂)、社会已对行善感到厌倦(出于肉体的行为不能持久)。
- 1880年代,社会福音运动传入加拿大,新民主党的前身之一英联邦共同党(CCF)就是社会福音运动,受社会福音运动影响的加拿大传教士曾参与华西协和大学的创办。
- 部分外国在华传教士因受到社会福音运动影响,将精力投入到社会事业中。受社会福音运动影响的包括:燕大校长吴震春(1869-1941年),燕大宗教学院院长、普世教协成立大会的6位主席之一赵紫宸(1888-1979年),三自发起人吴耀宗(1893-1979年)。
- 社会福音运动影响了罗斯福新政和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现代美国基督教左翼(Christian Left)就是社会福音派的延续。
- 基督教右翼(Christian Right)和基督教左翼(Christian Left)的区别:如果你爱活人、重视有效,认为自由比平等重要,将会成为右翼保守派;如果你爱理念、重视感觉,认为平等比自由重要,将会成为左翼自由派。常识是保守主义的同义词。
- 基要派与福音派:对抗自由神学
- 基要派:19世纪高涨的自由神学与批判学,对基督教会带来很严重的挑战与冲击。在北美各地持保守信仰的基督徒,纷纷召开研经聚会表明福音基要信仰。自1920年起,持守基要信仰者被通称为基要派(Fundamentalists),以表明与现代派(Modernists)的对立。
- 福音派:1940年以后,基要派中有两种看法:
- 一些人主张脱离已经被现代派所把持的原属教会,与现代派来往的教会或信徒划清界限,忽略了文化使命。
- 另一些人则认为凡是认同基要福音信仰的牧师信徒都应与之联系合作,不论他们是否脱离新派的教会,重视文化使命。
- 主张联合的人在1942年成立福音派全国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称自己为福音派(Evangelicals),并于1951年组成世界福音团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福音派人士立足于基要信仰,热衷传扬福音,也注重社会参与。
- 福音派杂志期刊:《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 Today》(但也取决于主编)。
- 福音派神学院:美国波士顿哥登康维(Golden Conwell)神学院,芝加哥的三一Trinity神学院,费城的Westminster神学院,德州的达拉斯Dallas神学院,南卡州哥伦比亚Columbia神学院。
- 福音派出版社:Zondervan、Baker、Eerdmans、InterVarsity Press、Focus on the Family等;
- 著名的福音派学者:卡尔亨利(Carl Henry)、薛华(Francis Schaeffer)、巴刻(J.I.Packer)、陶恕(A.W.Tozer等)。
- 开放福音派:1970年以后,福音派中有些人士受现代神学与圣经批判学的影响,认为圣经在信仰与神学上大体无误,但在科学与历史方面会有错误;认为主耶稣是人得救的主要道路,但未必是唯一的道路。这种从宽解释福音的立场被称作新福音主义(Neo-Evangelicalism),这些人士被称为开放福音派(Open Evangelicals)。
- 灵恩运动:偏离圣经的信徒在冷淡和火热之间的挣扎
-
主后2世纪弗吕家的孟他努(Montanus)受洗时,曾经说方言并且宣告圣灵世代的降临,吸引东方教会中广大的信徒跟随。孟他努派高抬妇女,并倡导勇于殉道,强调说方言和异能,宣称世界的末日马上来临。是现代灵恩运动的鼻祖。
-
20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由19世纪中叶美洲循道会系统的「圣洁运动」发展出来,都是亚米念主义者,而「灵恩运动」是「五旬节运动」的第二波。
- 第一波分裂出许多五旬节宗派:神召会(The Assemblies of God),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四方福音教会(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神的教会(Church of God)、神召会(The Assemblies of God)、使徒信心会(Apostolic Faith Mission)、五旬节圣洁会、五旬节会。
- 第二波改变了许多宗派的教会,浸信会、圣公会、循道会、路德会、长老会和天主教中都出现许多灵恩教会。
- 第三波兴起许多独立教会,常常与成功神学结合,并采用大量新纪元思想和方法:汝矣岛纯福音教会(Yoido Full Gospel Church)、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City Harvest Church)、新生命小组教会、台湾旌旗教会。
- 目前全世界有5亿2700万五旬宗和灵恩派信徒,拉丁美洲与非洲最多。
-
- 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y)
- 18世纪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时代,科学发展促进了工业发展,也带来社会的进步繁荣,社会上对人的潜力与未来普遍存着乐观的看法,以为根据理性发展科技、注重道德教育,就可解决人类的问题,对基督信仰抱持以理性方法重新检验的态度。
- 自由神学为了迎合理性主义,否定圣经中的神迹奇事、童女生子、基督复活等等,编织乐观主义的美梦,期待人间天堂的来临。但两次世界大战使理性主义彻底破产。
- 战后,瑞士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1886-1968年)、艾米尔·布鲁内尔(Heinrich Emil Brunner,1889-1966年)和德国认信教会的鲁道夫·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年)用新正统神学来取代自由神学。又被称为危机神学(Theology of Crisis)或辩证神学(Dialectical Theology)。
- 新正统神学反对自由神学中暗示或明示的人类自救的可能性,强调神的绝对主权,但都以「存在主义」为理论架构,接受用「高等批判学」批判圣经,以「解除神话」的方法来读圣经的福音。
- 成功神学(Prosperity theology):
- 又称繁荣福音(Prosperity gospel),健康、财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成功福音(gospel of success),种子信心(seed faith)。成功神学认为圣经是神与人类之间的契约,如果人对神有信心,祂将带来安全与繁荣。该神学强调个人能力,强调神的旨意是祝福祂的子民。
- 成功神学在战后开始流行,90年代以后被许多五旬宗和灵恩教会采用,以促进教会增长。主要人物包括:E. W. Kenyon、Oral Roberts、A. A. Allen、Robert Tilton、T. L. Osborn、Joel Osteen、Creflo Dollar、Kenneth Copeland、Reverend Ike、Kenneth Hagin。
- 成功神学的牧师最喜欢引用:「你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因为得货财的力量是他给你的,为要坚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约,像今日一样」(申八18)。「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申三10)。二十一世纪流行《雅比斯的祷告》。
-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 爱丁堡宣教会议:1910年,长期领导基督教青年会(YMCA)和学生志愿宣教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的美国联合循道会约翰·穆德(John Raleigh Mott,1865-1955年)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主持爱丁堡宣教会议(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联合各宗派在宣教大使命下合一。
- 普世教会协会WCC:1948年成立普世教协(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一味追求合一,却妥协信仰立场,并以基督之名从事政治与社会运动。会员教会包括:东正教会、普世圣公宗、浸信会、信义宗、循道宗、联合教会、五旬节运动教会、中国三自教会等。天主教是观察员。约翰·穆德是终身荣誉会长。
- 世界福音联盟WEA:1951年成立的世界福音联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是保守福音派的全球联盟。 加拿大宣道会是成员之一。福音派人士于1974年发表《洛桑宣言》,强调在基要真理上寻求合一,在普世宣教上同心协力。
-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天主教的发展
- 天主教在20世纪前半叶,仍采取「坚持传统,反抗现代」的立场。1958年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当选教宗,主张教会应该向现代世界打开大门,回应现代人的真正需要。因此于1962年召开第二次梵蒂冈会议(Second Vatican Council,1962-1965年)。
-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仍然固守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仍然确认教皇无误论,鼓励对尊崇马利。只是做法上比较现代化,例如:望弥撒时准许使用各地的方言,崇拜仪式可配合当地文化,给予较多的良心自由。
- 此后,天主教开始与其他教派和谈、促进关系。例如:与东正教会和东方亚述教会和解,称呼基督教为「分离的弟兄」,也派代表列席普世教协。
- 美国的基督教右翼(Christian Right)是以福音派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一个非正式政治联盟,获得犹太教和摩门教的支持,在学校祷告、人工智能、胚胎干细胞研究、同性恋权益、安乐死、避孕、性教育、堕胎和色情等议题上持保守立场。
- 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
- 70年代出现于拉丁美洲天主教,主张信徒应该关注人间制度的公平正义问题,例如贫穷的世袭化、经济资源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种族歧视问题等,让天国降临人间,被许多武装革命者使用。
- 教宗本笃十六世曾斥责解放神学是包装了神学外衣的马克思主义。
- 90年代以后,解放神学家们开始与各种政治主张做出切割。
- 后现代的挑战
- 现代主义是以某种主义、思想为神,后现代主义是以个人为神。
- 现代主义高举理性,后现代主义不相信理性。
- 20世纪统一世界的玛门教:玛门是神,商人是宣教士,贪婪和恐惧是先知,新纪元运动用来满足灵性需要,目的是在地上建立天堂。
正面基督教:
- 正面基督教(Positive Christianity)
-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凡是脱离了「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的所谓「基督教」,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正面基督教」的翻版。
上图:1934年的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旗帜。德意志基督徒是「正面基督教」运动的产物。「正面基督教 Positive Christianity」是纳粹德国的一场融合了种族纯洁、纳粹意识形态和基督教元素的运动。1920年,希特勒在纳粹党党纲第24条称:「本党代表正面基督教的立场」。「正面基督教」运动是非宗派的,对这个词的各自解读,缓解了德国主流基督徒对纳粹运动反对建制教会的担心。「正面基督教」认为,传统基督教只强调基督生活的被动而不是主动方面,只强调祂的出生、受苦、受死和救赎。所以他们要用「正面、积极」的方面来取代传统神学,强调基督是反对犹太教的积极的传道者、组织者和斗士,否定基督和圣经的犹太起源。1937年,纳粹教会事务部长Hanns Kerrl解释:「正面基督教」并不倚靠《使徒信经》,也不倚靠「信基督为神的儿子」,而是主张「元首是新启示的先驱」。纳粹思想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Alfred Rosenberg)把天主教和新教称为「负面的基督教 negative Christianity」,他在二战期间为德国未来的宗教起草了一个计划,准备驱逐外国基督教势力,在纳粹教会中用《我的奋斗》代替圣经,用万字符(卐)代替十字架。
-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凡是脱离了「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的所谓「基督教」,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正面基督教」的翻版。
- 二战前德国教会的属灵光景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很久 ,德国的教会已准备好被骗,并且迫切希望被骗。奥斯维辛的毒气室是人文主义哲学家和进化论科学家在讲台上设计好的,毒气是自由主义神学家在教会里提供的。
- 1933年纳粹掌握政权之前,德国人95%是基督徒,其中三分之一天主教、三分之二新教。新教由28个自主的地区教会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包括路德宗、改革宗和普鲁士联合宗,被称为「德意志福音教会联盟 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
- 人文主义哲学: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0年)的辩证法哲学宣称国家的荣耀是「行走在人间的上帝」,认为国家的权利高于一切,个人权利只会妨碍国家的最高权力,个人的最高职责是成为国家的一员。
- 黑格尔认为战争是伟大的净化器 ,是维系民众的健全道德所必要的 。至于诸如谦卑和耐心之类的私人美德 ,绝不能妨碍国家的计划。私人道德应该是私人的,国家道德与其完全不同。这在哲学上对「两个领域」的信条作出了合理化的解释。
- 黑格尔认为 《旧约 》由于其犹太来源而必须被否弃 。纯正的基督信仰只有纯洁的民族——即日耳曼人才能拥有 。因此 ,必须发展出一种新的 、符合更高的日耳曼精神的基督信仰 。
-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年)猛烈攻击基督教,指责它是德国的病因,基督教所强调的怜悯和宽恕的美德削弱了德国 。
-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人的罪不再受到处罚,可以自由地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随心所欲地彰显自己 ,满足其对权力的无尽渴望。既然上帝已死 ,就必须寻找一位继承者 。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中,自然是强者统治弱者,所以尼采宣称优等民族和超人理论。有一位超人将统一德国、甚至全世界,实行精英统治,超人及其追随者将变成地上的王。
- 尼采死于1900年,但他正确地预言20世纪将是个流血的世纪。由于上帝被驱逐 ,人们不再受到制约;上帝死于19世纪,人就死于20世纪 。因为上帝死去之时,就是人就变成未驯化的野兽之日。对审判的惧怕和对美德的信任不再存在,当人们意识到历史依靠的是蛮力时 ,疯狂就无处不在了。
- 尼采深化了德国的主流哲学 :天才应超越于法律之上 ,而且不应受普通人的道德观念约束 。私人美德只会妨碍控制与权力的更大美德 。同情会削弱国家 ;不受制约的权力让国家强大有力 。承受地土的不是柔弱之人 ,而是无情之人。超人将毁灭受人敬重的美德 ,以便能够统治世界 。
- 希特勒把自己看为尼采哲学中的超人,一旦人取代了上帝 ,尼采所设想的由超人带领的超级种族主宰世界的路径就清晰可见了。
- 希特勒相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 ,认为只有「适者」才有生存的权利 ,主张人有权利「像自然一样冷酷无情」。学校和党卫军士兵都受到详尽的教导 ,以证明犹太人低人一等 。雅利安人的头盖骨被拿来与犹太祖先的头盖骨加以比较 ,以科学地证明后者是毫无希望地低人一等。
- 大众神秘文化:
- 德国的大众文化欣欣向荣,充满关于种族和神秘主义的神话,却牺牲了圣经的教导。希特勒痴迷于印度教和其他神秘主义学说,借用了源自印度的万字饰。
- 希特勒崇拜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常说:「谁要是想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 ,就必须了解瓦格纳 。」瓦格纳是一位激烈的反犹主义者 ,他声称获得了一个启示 ,即耶稣基督诞生于雅利安人的谱系之中 。瓦格纳的女婿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1855-1927年)将瓦格纳的雅利安主人种族理论与尼采的超人种族理论融合在一起,相信可以培养出「更高等的种族」,雅利安种族的优越性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育得到提升 。他被称为「希特勒的施洗约翰」。
- 希姆莱相信转世理论 ,声称集中营里那些「非人的存在」死了之后,可以新出现在下一个生命轮回中时,获得某种救赎 。党卫军只是在帮助这些寄生虫完成他们的因果报应和进化。因此,党卫军是在为培育主人种族的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他对他的军官们说:「固守在那里 ,并同时保持正派的品性 ,这非常不容易 。这是我们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来没有过 ,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了 。」他认同这样的东方神秘主义观念:所谓的现实都是虚幻的,人们必须对其行为持超然态度 ,而且别人看来恐怖的事,对智者而言却具有净化的作用 。
- 党卫军相信自己都是被拣选的,处于被变成超人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所以党卫军士兵们能够作出可怕的残忍举动,却又回家参加圣诞节 ,去教会礼拜 ,并依旧认为自己是好基督徒、正派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杀人犯,而是正在养育一个超人的种族 ,并帮助低等民族走上他们的进化之路 。由于因果报应 ,所有人都只会得到自己配得的 。
- 自由主义神学:
- 德国是自由主义神学的发源地,一直到现在还是自由派神学的沃土。一些德国神学家致力于将新约「去神秘化」,主张忘掉新约中的神迹,把注意力集中于德国崛起为世界领袖的奇迹。
- 所有德国的婴孩都自动受洗归入教会,缺乏认罪悔改和基要真理的教导。一个人的名字在教会的名单上,就证明他是基督徒,而对好基督徒的要求就是帮助德国成为伟大的国家 。
-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1804-1874年)以人为神,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如果基督是神的话 ,那也是仅仅因为我们都是神 。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指出 ,人一定要取代上帝成为艺术 、哲学和历史的中心。歌德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他在高举人的同时,也为不受控制的邪恶力量打开了大门 。歌德居住在启蒙运动的所在地魏玛,该城以宽容和人的荣耀而自豪。为了向歌德致敬,希特勒在离魏玛1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集中营。
- 教会对魏玛时期德国社会道德风气的败落和席卷欧洲的共产主义思潮感到担忧。希特勒与梵蒂冈签署了一项协议 ,以对宗教自由的保证换取政治支持。许多天主教神职人员乐于看到纳粹党人上台掌权 ,因为他们认为是敬畏神的天主教徒,能够为了教会与共产主义斗争。纳粹的反犹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对天主教会很有吸引力 。
- 自由派的信徒只关注解决失业问题和生计困难,反对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和个人良心的自由。因为民主是一种脆弱的政府形式,过分关注于个人的人权;而基督徒代表着德国的伟大,为了一个统一、经济稳定和强大的国家的更大利益,个人自由就必须被搁在一边。
- 民族主义教会:
- 长久以来 ,德国教会历来倚靠政权生存。教会与国家的联姻使她失去了生存能力,当教会需要站出来谴责纳粹主义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的生存都要依靠政权的善意。
- 君王被看作神的代表,以 神授的权利统治基督教国家,普鲁士军队的胜利是为了基督和基督教信仰而取得的胜利。一战死亡的士兵享有基督的烈士的荣誉,大部分德国人都认为战争可以「拥抱那些最高尚的美德 :勇气 、舍己 、忠诚 ,以及牺牲个人生命的意愿 。 」
- 教会以民族主义取代了基督,和德国大众一样对一战失败后德国的状况感到担忧,认为《凡尔赛条约》将德国置于屈辱的位置、犹太人是德国战败的背后黑手。天主教和新教教会都为希特勒的突击队员们举行献身仪式,认为他们在为祖国而战。
- 两个领域信条:
- 第二帝国教导私人品德与公共道德必须分离,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年)说 :「我认为 ,当我服侍我的国王时 ,我就是在顺从上帝 。」
- 教会则教导:基督是教会的主,而君王是国家的主,对国家的效忠与对神的效忠是同样高尚和光荣的义务 。而对神效忠的最佳表现是对国家的效忠,即使有违个人信念,也要顺从国家。即使是提倡回归圣经的敬虔主义,也没有努力阻遏纳粹的潮流,只能用更大声的唱诗来掩盖火车的声音。
- 德国大多数基督徒只是教会名册上的会友,所以可以一面信上帝、一面支持纳粹。当被问及他们如何将他们的残酷行径与人道价值观协调起来时 ,他们常常回答道 :「哦 ,那是战争 ,显然 ,人们必须执行其职责 ,不管如何艰难 。 」
- 人文主义哲学、大众神秘文化、自由主义神学、民族主义教会和两个领域信条预备了大批「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德国就意味着强大的教会,所以欢迎希特勒上台。
- 而希特勒在说起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时都语带轻蔑,因为他确信,如果他们被迫要在万字饰与十字架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他们会背叛自己的上帝,归向我们。他们会为了那可怜的工作和收入背叛一切。」
- 希特勒合法地掌握了权力
- 1928年5月20日德国国会选举,纳粹党得票率只有2.6%(社民党29.8% ,共产党10.6%,中央党12.1%,国家人民党14.2%,人民党8.7%,众多小党27%)。
-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盘,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席卷了全世界。德国魏玛共和国受到极大打击,美国的援助贷款停止,失业率飙升。
- 1930年9月14日德国国会选举,纳粹党得票率迅速上升到18.25%(社民党24.53% ,共产党13.13%,中央党11.81%,国家人民党7.03%,人民党4.51%,众多小党20.74%)。
- 1932年,德国的失业率超过30%,600万人失业,几百万德国人盼望救世主出现,希望给希特勒一次机会。7月31日国会选举,纳粹党得票率37.27%,首次成为议会的最大党派(社民党21.58% ,共产党14.32%,中央党12.44%,国家人民党5.91%,人民党3.23%,众多小党5.25%)。
- 1932年11月6日,国会重选,纳粹党得票率33.09%(社民党20.43% ,共产党16.86%,中央党11.93%,国家人民党8.34%,人民党3.09%,众多小党5.25%)。
- 1933年1月30日,在右翼政党、工业界和商界的支持下,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在看似由保守主义者掌控的政府中担任德国总理。希特勒希望根据魏玛宪法,以国会三分之二通过《授权法》(《解救人民与帝国苦难法》),使总理可以不通过议会自行制订规章以代替法律。由于左翼社民党和共产党反对,希特勒解散国会重选,冲锋队在选举前攻击共产党、左派分子、工会主义者、社民党和中央党人士。
- 1933年2月27日,发生国会纵火案,希特勒宣称这是共产党发动革命的信号,于3月1日选举前将德国共产党列为非法。
- 1933年3月5日,国会重选,纳粹党得票率43.91%(社民党18.25% ,共产党12.32%,中央党11.25%,国家人民党7.97%,人民党2.73%,众多小党3.57%)。由于法院认定共产党非法,最终取消了共产党的席位,且对缺失席位并不补选。
- 1933年3月23日,国家人民党和人民党支持纳粹党,凑够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授权法》法案。
- 1933年7月14日,希特勒取缔了所有非纳粹党派,国家人民党解散后并入纳粹党。
- 1933年7月20日,希特勒和梵蒂冈达成协议,保证天主教徒独自进行宗教活动的权利,但解散了天主教政治组织和贸易联盟组织。
- 1933年8月,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德国延期偿还以前的贷款,并且保证今后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国使用。
-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成为总理兼元首,实现独裁。
- 希特勒迅速控制了教会
- 1931年,纳粹党人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1883-1945年)在普鲁士联合教会内部发起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运动,目的是在教会内部赢得选举。在1932年11月的普鲁士教会选举中,德意志基督徒赢得了三分之一的选票。
- 1933年1月希特勒掌权后,随着一体化(Gleichschaltung)进程的展开,4月,德意志基督徒也纷纷在德意志福音教会联合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的一些成员教会中掌权,并将改组织改名为德意志福音教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要把所有的地区性教会整合为统一的受纳粹党领导的帝国教会(Protestant Reich Church),并致力于修改教义,让教会与国家社会主义保持一致
- 1933年7月14日,帝国议会认可了德意志基督徒提出的教会的新宪章,口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间教会」,支持「正面基督教」理论,认为希特勒代表了圣灵的道路和上帝的意志,引领德意志民族进入到基督的教会。这些德意志基督徒以纳粹的旗帜装饰他们的圣坛,并让他们的会众一起采纳纳粹的致敬礼。反对这一计划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由选举维持教会的完整性。但是,7月23日,希特勒在广播中支持德意志基督徒候选人,呼吁成千上万很少踏进教会门槛的人前去投票,结果这些候选人都取得了胜利。
- 1933年9月5日,普鲁士全国宗教大会在柏林召开,80%出席的教会代表都穿着褐色的纳粹制服,被称为「褐色会议 Brown Synod」。他们将原有的总监督们解职,推举希特勒的朋友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1883-1945年)为主教。
- 1933年9月27日,德国全国宗教大会在威登堡的城堡教会举行,马丁 ·路德就在这个教会钉上他的九十五条论纲的,并且安葬于此。穆勒在这里被一致选为帝国主教,万字饰在路德四百年前宣扬基督十字架的大教堂被采纳为新的十字架 。从此德意志福音教会成为纳粹的跟班,战后被解散,由德国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取代。
上图:1933年9月,路德维希·穆勒(Ludwig Müller)在威登堡召开的德国全国宗教大会上行纳粹礼。穆勒毕业于敬虔主义福音派高中,在哈勒大学(Halle)学习神学,一战时担任海军随军牧师,1931年加入纳粹党。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之后,德意志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s)在德意志福音教会联合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federation)的一些成员教会中掌权,同年4月将改组织改名为德意志福音教会(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成为受纳粹党领导的帝国教会(Protestant Reich Church)。同年9月,穆勒被选为帝国主教。从此德意志福音教会成为纳粹的跟班,战后被解散,由德国福音教会(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取代。
- 希特勒彻底赢得了人心
- 希特勒执政后,从演说家变成了实干家,在一年中所做的事比魏玛共和国十年中所做的还多,让一切反对派都黯然失色。他执政前五年的成就,给苦难中的德国人民提供了工作、面包、休假、汽车、自信和安全感,从贫困进入小康,因此愿意原谅他的一切过错:
- 经济复兴,拯救了崩溃的经济,五年内失业率从30%降到1.3%,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02%。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保护农民,确立了养老金计划。
- 推行KdF(Strength Through Joy,通过喜悦获得力量)计划,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扩大工人的带薪休假制度。1937年有960万工人享受到这项福利。二战之前,KdF已售出超过4500万个假期和短途旅行,包括游轮、出国度假、戏剧、比赛、图书馆和一日游等等。
上图:希特勒于1936-1939年在德国最大的波罗的海吕根岛为KdF(通过喜悦获得力量)计划建造的Prora度假村,包括8座巨大的建筑物,绵延4.5公里,可容纳2万名工人度假。每个房间都面向大海,有两张床。Prora的设计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大奖,但由于二战爆发而停工,从未被用于其预定目的。 - 为没有熟练技能的人建立培训学校 ,3年内全国实现充分就业。
- 普通民众的赋税得到减免,退休人员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德国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
- 工资和物价稳定,没有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繁荣。
- 犯罪率迅速得到控制。
- 重视艺术,建造各种宏伟建筑,德国电影进入空前绝后的辉煌时期。
- 承诺人人都能拥有「国民汽车 Volkswagen」,并且正在兑现中,大众甲壳虫汽车已经投产。
上图:1938年6月25日,希特勒在沃尔夫斯堡参加大众汽车厂的奠基仪式,前面是一辆大众甲壳虫汽车。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要求生产一种普通德国人买得起的「人民汽车」,可容纳2名成人和3名儿童、最高时速可达100km/h、最好采用风冷发动机,只卖990马克。奥地利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出著名的大众甲壳虫汽车。1936年10月12日,三辆大众VW-1下线。1938年,大众汽车公司在沃尔夫斯堡建厂,计划年产150万辆。二战期间,大众的生产能力被用于军备生产。 - 建立了世界第一个高速公路网,五年内建成三千公里。
上图:30年代末第三帝国的高速公路。1938年,Rudolf Caracciola曾驾驶奔驰赛车在德国高速公路上创造了每小时432公里的世界记录。1936年,高速公路创造了直接就业13万人,间接就业27万人。二战期间,一些高速公路的中间带被铺平,变成辅助飞机跑道,但大部分时间高速公路军事用途都不重要,因为火车的效率更高、更节省燃料,而且坦克无法使用高速公路。在战争期间,德国普遍缺乏汽油,机动车辆较少,进一步降低了高速公路的重要性。 - 再工业化和重整军备,钢铁产量增长4倍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五年内空军超过英国,陆军超过法国 ,成为欧洲军力最强的国家。既有黄油也有大炮,让德国人民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
- 成功外交,收复萨尔和莱茵地区,废除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还让德裔占多数的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回归德国。
- 1936年柏林奥运会,修建了可容纳十万人的运动场、容纳两万名观众的游泳池,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金牌世界第一,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了德意志民族的全面复兴。
- 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在国会做答复罗斯福的演讲:「我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国家,由于信任外国的诺言,由于民主体制的邪恶政府,她面临着彻底的毁灭……我克服了德国的混乱局面,重建了秩序,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通过艰苦的努力,生产出了我们所缺少的多种材料的替代品,为新的发明和发达的运输业铺平了道路,使道路变得更加广阔。我建造了高速公里和运河,巨大的新工厂得以出现。我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文化与教育水平。我成功地为那些让我们揪心的七百万失业者找到了有用的工作;尽管困难重重,我仍然让德国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我使德国的贸易再次繁荣起来,我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运输。为了保护人民免受外来威胁,我不但使德国人在政治上团结起来,而且使他们重新武装起来。我也致力于一页一页地撕毁那长达448条的条约,其中包含着任何国家人民和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最卑鄙的压迫。我把1919年从我们手里抢走的地方夺回来给了德国。我把成百万被迫与我们分离而饱受辛酸的德国人领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我在做到所有这些的时候,尽量不流血,不给我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的灾难。罗斯福先生,我已经做到了,尽管21年前,我只是本国一位无名的工人与士兵,但我倚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我相信,我因此能够为我们所有人心中的一切提供最好的服务——正义、福利、进步与全人类的和平!」
- 希特勒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人并非没人性,而是太有人性了:经济是某一政党或独裁者政治命运的关键,只要经济好,人们就不在乎是否有言论、旅行或选举自由。希特勒的经济奇迹使一切反对者都被认为是「端起碗吃肉、放下锅骂娘」的牢骚不断的挑剔者。德国人说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确实享有自由——不过一起享有的还有挨饿的自由。即便敌基督也要遵循这一前提。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的身体就比灵魂更重要,所以任何事都可能发生。
- 经济奇迹的背后:
- 在1933年以前,希特勒并无经济计划。他知道经济是当前的主要课题。几乎没有纳粹没主张过的观点:支持国有化、支持私有化、主张自由竞争、主张计划经济、打击垄断、保护垄断、限制利息、反对限制利息。纳粹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实用主义的,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希特勒敢于相信经济扩张重于收支平衡及币值稳定,将前人基于财政顾虑而放弃的各种经济振兴方案付诸实现,从「义务劳动役」一直到修筑高速公路。
- 希特勒的新计划(New Plan)和罗斯福的新政(New Deal)都是凯恩斯主义。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说出了真相:「在长期,大家都死了。」千年田易八百主,所谓长期打算、远大目光都是政治家的高调,人人都爱立竿见影的利益。金融资本尤其如此,在贴现率面前,反犹暴行、战争都可以往后放,「活在当下」是华尔街唯一永恒的真理。
- 亚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1877-1970年)于1923-1930年担任帝国银行总裁,在1930年大选前半年被迫辞职,大选后支持希特勒,帮助希特勒获得了德国工业界和金融界的支持,希特勒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和经济部长。这位「金融巫师」掌管德国经济体系四年,直到被戈林排挤。他使美国银行协会同意延贷,并把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收入留在德国;他发行「梅福MEFO票」,在名义上没有恶化赤字水平的前提下,无限制地为公共工程和重整军备提供了信贷支持;他与28个南欧和美洲的原料输出国谈成清算协定,用实际上的物物交易避免外汇流失。
- 美国资本在德国陷得太深,太多利益彼此纠缠。华尔街延期的贷款,被希特勒用来从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控制下的杜邦化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购买战略原料、军火和技术,帮助美国复苏经济,所得的利润则用于向德国的军工行业继续扩大投资。美国并不关心德国采购军火的目的,反正不是对付美国。而英法为了对付苏联,则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
- 希特勒执政后,从演说家变成了实干家,在一年中所做的事比魏玛共和国十年中所做的还多,让一切反对派都黯然失色。他执政前五年的成就,给苦难中的德国人民提供了工作、面包、休假、汽车、自信和安全感,从贫困进入小康,因此愿意原谅他的一切过错:
- 认信教会的挣扎
- 1933年9月21日,「褐色会议」之后两个星期,尼莫勒(Martin Niemöller,1892-1984年)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年)成立了牧师紧急联盟(Pastors’ Emergency League),反对纳粹对教会的干扰。但他们没有反对纳粹主义,尼莫勒原来还是希特勒的支持者。签名者立刻达到两千人。
- 1933年11月13日,约二万名德意志基督徒举行「运动场集会」(Sportspalast rally)上,鼓吹基督教与国家社会主义结合,主张第二次宗教改革,否定旧约、贬低基督、否定保罗神学。这场集会引起巨大争议,许多牧师如梦初醒,到年底,牧师紧急联盟的签名者达到六千人。
上图:1933年11月13日,德意志基督徒在柏林体育馆举行「运动场集会(Sportpalast rally)」,横幅上写着:「德意志基督徒阅读第三帝国福音」。 - 1934年1月25日,希特勒恐吓尼莫勒。大部分牧师都采取了安全第一的态度,几天之后,两千名牧师退出牧师紧急联盟。
- 1934年,德国有600万人失业。纳粹党利用赤字开支实行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建设,当年就创造了170万个就业机会,平均工资开始上升。
- 1934年5月,部分与国家教会对立的分离分子形成「认信教会 Confessing Church」,通过了由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起草的《巴门宣言》。虽然尼莫勒和潘霍华都反对纳粹干扰教会,但潘霍华提醒注意希特勒的意图,并反对他的战争准备;而尼莫勒在讲台上驳斥穆勒,同时将纳粹的旗帜挂在墙上,并且与其会众行纳粹致敬礼。认信教会仍然忠于希特勒,人们希望能够同时服侍上帝和凯撒,而无需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但这一希望最后被粉碎了。
- 1935年1月13日,萨尔地区全民公投,重回德国。
-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收回《凡尔赛条约》被割让的莱茵地区,
- 1937年6月,尼莫勒被捕,在集中营受苦7年。1945年《斯图加特悔罪书》中,尼莫勒领导认信教会承认认信教会与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行中所共同犯下的罪行,却被德国人指责为叛徒。1961年,尼莫勒成为WCC六位主席之一。
- 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
-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 1938年9月29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 1938年,在希特勒成就连连的情况下 ,有组织的反对变得非常不可能。认信教会被置于两个十字架之间,因妥协而分裂,因内部的神学分歧而削弱。大多数是温和派,主张顺服政府,尽量对纳粹政府容忍妥协;少部分是激进派,反对纳粹政权,主张教会申张正义。温和派指责激进派破坏了认信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 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教会大都保持沉默。
-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认信教会的牧师和信徒大都应召入伍。
- 1943年3月,潘霍华被捕,两年后被绞死。
- 对于八百名牧师因为不接受纳粹化而被捕入狱、而几千名牧师向希特勒进行个人效忠宣誓 ,德国人无动于衷。大部分基督徒既不加入德意志福音教会,也不加入认信教会。他们愿意以 《我的奋斗 》代替 《圣经 》 ,以换取工作以及德国的更大的荣耀 。但最后 ,那些救了自己性命的人却失去了生命 ,而那些失去了性命的人却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
- 1948年,德国各地的教会组成新的德国福音教会。但是,并非所有的德国基督徒都清楚失败的属灵原因,有些人认为是信徒缺乏爱,有些人则转向新正统神学。
- 反思:
- 潘霍华说:「廉价恩典宣扬不必悔罪,只要恩典就可获得赦免。廉价恩典不必付代价作门徒,不必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廉价恩典不是使罪人称义,而是称罪为义,使世界的罪可以获得掩盖。廉价恩典不需要十字架,不需要基督道成肉身。拥护廉价恩典的人并非放荡不羁的自由派人士,他们不会说:『既然我已因着信心称义了,所以我可以为所欲为。』 相反地,他们会说:『既然我已因着信心称义了,我就不会假装变成另一个人,而是仍然作我自己——一个唯靠恩典被救赎的罪人;我会停止以顺服来赚取律法主义的积功之义,并放弃对更高层次之公义的傲慢渴望。凭着对恩典的喜乐与感恩,等候主再来的这段期间,我会在创造的秩序中谦卑地服事神。』 廉价恩典的拥护者都是诚挚且讲求道德的信徒。但他们所相信的并不是上帝!」
- 尼莫勒说:「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共产党员。当他们关押社民党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社民党员。当他们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出声——我不是工会会员。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我时,再也没人为我说话了。」
- 帝立克(Helmut Thielicke,1908-1986年)说:「对成功的崇拜总的来说是偶像崇拜的一种形式 ,而且魔鬼在最为执着地培育这种崇拜。在1933年后的最初几年 ,我们能够观察到一种从巨大成就而来的暗示强迫症 ,以及在这些成就的影响下 ,甚至基督徒也停止追问成就是以谁的名义以及支付了何种代价取得的了。成就是最有威力的鸦片 。」
- 1967年4月,加州高中历史教师Ron Jones进行了「The Third Wave」实验,口号是「Strength through discipline, strength through community, strength through action, strength through pride.」,证明在民主政治下长大的孩子,不到五天就能变成纳粹分子。
-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人文主义者对法西斯主义毫无免疫力,而信徒和教会必须在两位神之间选择:一边是耶稣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另一边是无数的假神和他们提供的形形色色的拯救应许。
思考问题:
- 教会如何在解决地上的问题与天国、永生之间取得平衡?
视频资料
- 二千年足印-地狱之门-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 二千年足印-契机与危机-德国天主教电影公司(43分钟)
- 世界教会历史-十九与二十世纪(2)-苏文峰(33分钟)
- 近代教会史-二十世纪欧美的教会-庄祖鲲(27分钟)
- 近代教会史-二十世纪欧美之外的教会-庄祖鲲(27分钟)
- 近代教会史-二十世纪末的宗教形势-庄祖鲲(27分钟)
- 宣教历史-前瞻与回顾(上)-庄祖鲲(27分钟)
- 宣教历史-前瞻与回顾(下)-庄祖鲲(27分钟)
- 教会历史-罗马天主教-蔡丽贞(27分钟)
- 教会历史-希腊正教-蔡丽贞(2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