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史:

  • 终结者系列 Terminator
    • 1984年:预算640万美元,票房7837万美元,12.2倍。
    • 1991年:预算1亿美元,票房5.2亿美元,5.2倍。
    • 2003年:预算1.7亿美元,票房4.33亿美元,2.5倍。
    • 2009年:预算2亿美元,票房3.71亿美元,1.9倍。
    • 2015年:预算1.55亿美元,票房4.4亿美元,2.8倍。
    • 2019年:预算1.9亿美元,票房?
    • 鸡汤:
  • 天空之眼 Eye in the Sky
    • 鸡汤:

环境挑战:

  • 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看法
    • 外交官、商人与宣教士的观点不同,外交官与外交官不同,商人与商人不同,宣教士与宣教士不同
    • 从道德自责到黄祸论
  • 北京条约之前的中国
  • 洋务运动的失败
    • 林则徐曾命人编译英国《世界地理大全》,但未出版即被遣戍伊犁,将书稿交给魏源。魏源在此基础上搜集更多世界地理资料,1843年初版五十卷,1852年扩充为百卷,但在中国未受到广泛关注。流传至日本后,启发明治维新,成为天皇和大臣必读书籍。
    • 1853年,佩里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缔结《神奈川条约》,打开国门。
    • 1858年8月,额尔金的舰队前往日本,日本德川幕府毫无抵抗底与额尔金签订了与《天津条约》类似的条约。
    • 1861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中国开始洋务运动(同治维新,1861-1895年),洋务派官员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全国发展军事和民用工业、改革军队、建立新式学校,目标先后分别是「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
      • 宏观背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家在世界各地寻找市场,扩张势力。
      • 内部背景:中国内部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势力与保守封建的当权势力争斗,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受到条约保护。宣教士可以自由在中国各地设医院,办学校,用各样方式传教,幷且开始深入内地。
      • 结果:地方军武力大增,但迷信火力、不敢拼刺刀,以保存实力。1864年,淮军使用洋枪占全军80%以上,到1865年,李鸿章自称5万人中约有洋枪三四万杆。甲午战争平壤保卫战中,淮军叶志超一战即溃,只顾带兵逃回中国。
    • 1863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被日本人奉为至宝。
    •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清朝失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 1866年,第一批内地会宣教士到达杭州。
    • 1867年,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 1867年,日本大政奉还,次年开始明治维新。
    • 1873年,慕迪(Dwight Lyman Moody,1837-1899年)开始巡回布道,他反对自由派神学,用前千禧年理论鼓励宣教,复兴之火燃烧大西洋两岸。
    • 1874年,日本以保卫侨民为借口派兵登陆台湾,清兵将其驱逐。此事件引起朝野警惕,引发海防大筹议。
    • 1875年,沈葆桢建立南洋水师。
    • 1876年,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 1877年,严复赴英国学习海军,1879年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
    • 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火力不相上下,但最终中国失败,法国殖民越南。
    • 1888年,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
    • 1885年,剑桥七杰受戴德生激励,前往中国。
    • 1892年,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
    • 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
    • 1895年,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因为报纸的出现,引起全国的注意
    •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1901年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904年翻译孟德斯鸠的 《论法的精神》。
    • 1898年,昙花一现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教会回应:

  • 北京条约促进了宣教士在中国的宣教:
    • 当时新教来华宣教的团体有160多个,传教范围遍及到全国各地。1858年宣教士只有80多人,到1900年已经超过2,000人。
    • 宣教士代表人物:
      • 马礼逊(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英国公理宗,1807年来华宣教。
      • 郭士立(Charles Gützlaff,1803-1851年),英国公理宗,1831年来华宣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涉入很深。
      • 娄理华(Water M. Lowrie ,1819-1847年),美北长老会,新泽西州参议员之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842年来华宣教,1847年8月在杭州湾被海盗杀害,年仅28岁。是新教来华第一位殉道的宣教士。
      • 宾惠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1815-1868年),英国长老会,欧美著名布道家,1851年来华宣教,他的著作影响了戴德生、马偕、慕安德烈等。他的著名口号是:「Always ready 随时待命」。
      •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年),英国公理会、普利茅斯弟兄会,1854年来华宣教,1865年创建内地会。
      • 马楷(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年),加拿大长老会,1871年前往台湾宣教。
      • 剑桥七杰:1885年加入内地会来华。他们的事迹激励许多新人加入内地会其他传教组织。1885年,当剑桥七杰到达中国时,内地会有163名传教士;到1890年增加了一倍,到1900年达到800人, 占全部新教传教士的三分之一。
      • 顾约拿单(Jonathan Goforth,1859-1936年),加拿大人多伦多诺克斯教会,1888年来华宣教,戴德生勉励他「以膝盖来代步 Go forward on your knees」。1908年在东北带领大复兴。
    • 传教策略:街头布道、医疗、赈灾、办学校、建教会、办出版社、办报纸杂志。
  • 宣教士与帝国主义:
    • 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关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第一部著作,系统地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中国人对西方宣教士误解的主要来源。
    • 西方宣教士与西方列强势力同时进入中国,部分宣教士参与中外谈判和条约的制定,如:
      • 第一位新教宣教士马礼逊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的身分来华。
      • 郭士立于鸦片战争时担任英军翻译和情报官。
      • 美国公理会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年)于1853年作为翻译参加了马休·佩里远征日本,1855年担任美国驻华专员秘书,于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担任中美谈判签订的美方副代《天津条约》表,要求中国对基督徒宽容。
      • 美国第一个来华宣教士、美国公理会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年)参与中美《望厦条约》、《天津条约》。
    • 虽然宣教士都反对鸦片,但很多宣教士认为随着列强势力进入中国,所订的这些传教保护条款是神的开路,如:雅埤理认为:「鸦片战争跟列强入中国,是神用来打开中国的大门的手段」;美国公理会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年)认为:「上帝的旨意受到推行,不再受到阻扰」;
    • 极少部分宣教士、信徒曾利用条约的保护特权欺压当地百姓。
    • 绝大部分宣教士是出于圣灵感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为中国贡献一生,最后死在中国。
    • 美南长老会应思理(Elias B. Inslee)说「基督教传教工作是上帝差派的使命,不需要世人的同情,不要世人来帮助,教务一端不应该放在条约里面」。
    • 戴德生1868年扬州教案不要赔偿,1900年中国内地会58个宣教士被杀,也不要求任何赔偿。
  •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 社会改革方面
      • 设禁烟局,反对东印度公司卖鸦片给中国;
      • 设立天足会,让中国妇女不再被强迫裹小脚;
      • 建立育婴堂,收养被遗弃的孤儿;
      • 设收容所,收容离家出走者;
      • 建立红十字会、医院与诊所,创办青年会;
      • 赈灾:1876-1879、1888-1889、1920-1921年,中国连续发生旱灾,宣教士向本国教会募捐赈灾。
    • 维新思想 
      •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年),美南监理会,1860年来华宣教,1868年创办周刊《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偏重于介绍西学新知。
        • 1896年维新运动前后,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从李鸿章、张之洞到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1896年出版《中东战事本末》,披露甲午战争真相,批评中国存在的积习,震撼中国知识界,对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影响很大。
        • 1882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培养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人才,后并入东吴大学。
      •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年),大英浸信会,1870年来华宣教,1890年创办中文报纸《时报》,此后负责广学会的工作。
        • 广学会是1891-1915年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一,但宣教内容不多。
        • 他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其中《泰西新史揽要》是19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 他结交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期间,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
        • 他曾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为顾问。
    • 医疗
      • 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年),美北长老会,1834年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1835年来华,在广州设立博济医院,帮助了不少中国百姓。1844年参与《望厦条约》的谈判,1855-1857年担任美国驻华公使。伯驾有一句名言:中国人「不服从,就毁灭 Bend or Break」。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呼吁美军与英军、法军分占舟山、台湾、朝鲜。
      • 玛高温1843年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医院,1883年成为华美医院。
      • 在1900年之前,新教传教士在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地开设了四十多个诊所,最著名的是广州博济医院,此外有上海济仁医院,福州柴井医院,汉口普爱医院,汕头益世医院,通州医院,保定戴德生纪念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等。
    • 文化
      •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年),英国公理会,1840年来华宣教,把《四书五经》、《十三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译成英文。
      •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年),英国公理会,1843年来华宣教,把《道德经》译成英文,为中国翻译了许多数学、光学、天文、力学、植物学等教育书籍。创立了北京缸瓦市教会
      • 花之安(Ernest Faber, 1839-1899),德国信义宗,1865年来华宣教,写了德文版《儒学汇编》、《中国宗教科学导论》、《孟子思想》等,被称为中国文化辩护人。
    • 教育
      • 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年),美北长老会,1850年来华宣教,主张发展世俗教育影响中国,意图通过教育向中国人传福音。
      • 1863年,丁韪良翻译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受到恭亲王奕䜣的赏识,1864年成功地处理了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第一次使用国际法使一件原本可能成为严重事件的外交纠纷得到顺利解决,使清廷相信西方国际法知识对外交活动是有利的。
      • 1869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丁韪良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外交官、外语教习和翻译。同文馆的新式教育实践促进了教育现代化,为辛丑条约后废除科举、建立新型教育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在李鸿章推荐下,光绪皇帝任命丁韪良为京师大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即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授二品顶戴。
      • 1900年,73岁的丁韪良目睹了义和团屠杀中国教民和外国传教士的行为,因此非常厌恶义和拳民,站在法治的角度要求对义和拳民进行严惩,并倡议放逐慈禧,并提议将海南作为对美国的赔偿。1902年京师大学堂复课之后不久,丁韪良等西方教师被辞退。
      • 在《万国公法》一书中,丁韪良创造的汉字法律术语有:主权、权利、责任、法院、人民、国体、赔偿、自治、限制、章程、邦国、政治、选举、司法、争端、国会、制宪、领事、利益、管辖等,使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解西方世界,懂得诸如民主、平等、自由、权利、法治、选举等重要政治和法律制度、观念。后来汉译《万国公法》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外交家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斡旋的重要工具,也被日本政府指定为日本学生必读的法律教科书。日本维新志士坂本龙马说:「长剑不如短刀,短刀不如手枪,手枪不如万国公法」。
      • 丁韪良将罗马拼音用于注释宁波方言,为汉语拼音教学提供了参考,对近现代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 1877年召开了宣教士大会,会上决定要成立教科书委员会,编写教材。到1890年,出版了三万册教科书,有近六十种,多是宗教教材,也有数理化、历史、地理的教材。教科书的编纂强调宗教的重要性,避免科学和宗教的对抗,将科学与宗教结合起来。
      • 新教于在20世纪开始设立十三所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沪江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 戴德生的大众宣教路线和李提摩太的精英宣教路线:
    • 戴德生
      • 神学观点:属于保守的基要主义,认为差会是因祷告而产生和增长的,求神借着人来行事,要坚信依靠神,不要仰赖个人和政府。
      • 事工原则:
        1. 宣教士的条件:要及时的抢救灵魂,不能等到神学院毕业了才可以成为传教士,应该超越宗派,超越国籍;
        2. 宣教士的薪酬:宣教士一律没有固定薪水,要单单仰赖神来供应。收入不是归个人而是归公,然后一起分配,同工同酬;
        3. 差会的募捐:不对外公开募款,不贷款;
        4. 差会的领导:中国的事工由中国工场的领袖们来主持,不是远在英国的理事会来主持(跟其它差会不一样);
        5. 事工的次序:强调社会关怀的工作(如办学校,办医院)要等到把福音把耶稣基督介绍给他们之后才值得做。后来内地会只办小学,让孩子认识圣经;
        6. 信徒的造就:信徒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宣教士应该在民间深入地去耕耘。1865年成立内地会,到1905年在内地会归主的信徒大概只有2万2千人;
        7. 宣教士本色化:强调宣教士一定要尊重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人民感受。所以宣教士的衣服食宿都要跟当地的相同;
        8. 本地同工培养:西方的宣教士应该训练中国同工,交棒给中国教会。
        9. 政教关系:主张宣教士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该向本国政府上诉,如遇到威胁,可以请当地的中国政府来处理。
    • 李提摩太
      • 神学观点:倾向于自由神学的普救论,认为神的国不只是建在人心里面,也建在世界的一切的机构里面。
      • 事工原则
        1. 除了灵性以外,一定要很优良的学术水平,而且精通中国文化;
        2. 在宣教的策略他强调要注重培育本地精英人才;
        3. 做福音的预备工作。设立学校,提倡教育。
        4. 提倡政教合一,借着政治来推动传教的工作。

视频资料

  1. 中国教会历史-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1)-苏文峰(28分钟)

  2. 中国教会历史-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2)-苏文峰(27分钟)

  3. 中国教会历史-传教士与帝国主义(1)-苏文峰(27分钟)

  4. 中国教会历史-传教士与帝国主义(2)-苏文峰(30分钟)

  5. 中国教会历史-戴德生与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线(1)-苏文峰(31分钟)

  6. 中国教会历史-戴德生与李提摩太的宣教路线(2)-苏文峰(3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