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上帝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太3:16-17;28:19;林后13:14;彼前1:2),这三者乃是同质、同权、同荣之同一上帝(诗45:6;约1:1;17:5;徒5:3-4;罗9:5;西2:9;犹24-25)。
Q: How many persons are there in the Godhead?
A: There are three persons in the Godhead;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Ghost; and these three are one God the same in substance, equal in power and glory.
解读1:有三位上帝吗?
不是。虽然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都是上帝,但祂们并不是三位上帝、或者三个实体,而是同一位独一的上帝。在这三个位格中,上帝的本质是相同的:「在天上作见证的有三,圣父、圣道和圣灵,三者为一」(约壹5:7,新译)。
解读2:上帝有三个位格是什么意思?
上帝有三个位格,就是说上帝独一的本体以三个位格的形式存在。上帝独一的本体并非由三个位格组成,而是在三个位格之中。所以我们不可说上帝本体的三分之一是圣父、三分之一是圣子、三分之一是圣灵,因为上帝的整个本体同时存在三个位格的每一位里面,圣父是完全的上帝,圣子是完全的上帝,圣灵也是完全的上帝。
正如《亚他那修信经》所宣告的:「圣父是怎样的上帝,圣子也就是那样的上帝,圣灵亦是那样的上帝。圣父并非是受造的,圣子也是如此,圣灵亦是如此。圣父是无限的,圣子也是无限的,圣灵亦是无限的。圣父是永恒的,圣子也是永恒的,圣灵亦是永恒的。然而祂们并不是三位永恒的上帝,而是独一的永恒上帝。也不是三位非受造的无限之上帝,而是独一的非受造的无限之上帝。相同的,圣父是全能的,圣子也是全能的,圣灵亦是全能的。然而祂们并不是三位全能的上帝,而是独一的全能上帝。圣父是上帝,圣子也是上帝,圣灵亦是上帝。然而祂们并不是三位上帝,而是独一的上帝。相同的,圣父是我们的主,圣子也是我们的主,圣灵亦是我们的主。然而,我们并非有三位主,而是只有独一的主。因此,我们受到基督真理的催促而承认:圣父、圣子、圣灵每一位都是上帝、都是我们的主。」
解读3:这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圣父从永世生成圣子:「所有的天使,上帝从来对哪一个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又指着哪一个说,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论到子却说:上帝啊,祢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祢的国权是正直的」(来1:5,8)。
- 圣子从圣父受生:「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 圣灵从圣父和圣子发出:「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祂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约15:26)。
- 圣子为圣父之独生子,并不是说圣子低于圣父;圣灵出自圣父及圣子,并不是说圣灵低于圣父或圣子。圣父、圣子、圣灵在永恒中一直同存、同在,有同样的尊荣。正如《亚他那修信经》所宣告的:「然而圣父、圣子、圣灵乃是在同一个神性本质内;祂们的荣耀及永恒中的威严也是相同的」,「在此三位一体独一上帝中的三位之间,并无前后、尊卑、大小之分别。三位乃是共同的永恒及同等」。
解读4:为什么圣父是上帝?
因为圣父是万有的本源,属于上帝的特征和敬拜都归于祂:「然而我们只有一位上帝,就是父,万物都本于祂,我们也归于祂」(林前8:6)。
解读5:为什么圣子是上帝?
- 因为圣子在圣经中被称为上帝:「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1:1),「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祂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上帝」(罗9:5)。
- 因为圣子具有上帝的特性。祂是永恒的:「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祂是无所不知的:「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约21:17);祂是无所不在的:「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祂有上帝的权能:「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1:3)。
- 因为惟独属于上帝的尊荣和敬拜也属于圣子。我们必须信祂:「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约14:1);我们要奉祂的名受洗:「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我们要求告祂的名:「以及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林前1:2),如果圣子不是上帝,祂就不会是合适的中保。
解读6:为什么圣灵是上帝?
- 因为圣灵在圣经中被称为上帝:「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徒5:3-4)。
- 因为圣灵具有上帝的特性。祂无所不在:「我往哪里去,躲避祢的灵」(诗139:7);祂以特殊方式存在于所有信徒的心中:「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14:17);祂无所不知:「因为圣灵参透万事」(林前2:10)。
- 因为圣灵大能的作为,只有上帝才能做到。比如重生:「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3:5);引导信徒明白各样的真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成圣:「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15:16);作为保惠师来安慰信徒:「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祂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约15:26);感动信徒:「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林后13:14)。
- 因为惟独归于上帝的尊荣和崇拜也属于圣灵,我们必须相信圣灵是上帝,在《使徒信经》中宣认:「我信圣灵」;我们必须奉祂的名受洗:「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
解读7:既然圣父、圣子和圣灵是同一位独一的上帝,为什么被称为三个不同的位格?
- 因为圣经明确指出圣父和圣子是不同的位格:「祂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来1:3),「因为不是我独自在这里,还有差我来的父与我同在」(约8:16)。
- 因为圣经明确指出圣灵是与圣父和圣子不同的位格:「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约14:16-17)。
- 圣父、圣子和圣灵各自特殊的工作:圣父是创造者,圣子是救赎者,圣灵是成圣者。但并不是说圣子与圣灵没有参与创造,圣父与圣灵没有参与救赎。正如《亚他那修信经》所宣告的:「我们敬拜三位一体的独一上帝;这独一上帝里的三位乃是合而为一的。独一上帝里的三位彼此间不混乱,其本质也不分开。」
解读8:三位一体这种神学的讨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一般而言,三位一体时常被人视为一种纯粹神学上的教义,主要为了说明父、子、圣灵三者的关系,以及三一神各位格间在救赎大计上的分工与角色等,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似乎并无太多的关联,但若仔细思想,便会发现三位一体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了解三位一体所揭示的真理对我们如何应对后现代社会尘嚣甚上的「个人主义」及其所引发的问题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首先,三位一体使人明白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要性。
上帝既是三位一体,就表明上帝乃是在三位格之中,且各位格间在永恒中彼此相交(约1:1)、永远联合,由此可见,上帝自己就是彼此相交的上帝‘、是永活于关系中的上帝。当上帝创造人时,祂的旨意是要人活出祂的样式,因此人也必须活在关系中、好彰显出神的形象。
那么人要如何活在关系中呢?首先,人可以直接像上帝那样有多个位格,因此在人里面自己就可以彼此相交,但这会引起一个问题,即人既然可以自己彼此想交、自我满足就难以产生与他者互动的需求,这将造成人与神关系的阻碍,因此上帝没有赋予人多位格而是将其创造为单一的位格者(即:健康的人只有一个人格。多重人格是一种人格疾病,一方面各个人格间并非健康地交往,另一方面也因人格不一致、因而缺乏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从而造成人际问题甚至引发犯罪),由此使人产生与他者交往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这需要,上帝首先与人交往(创2:15-16)、同时也创造出另外的人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创2:21-22)。而人与人的交往随之便产生出各种关系,从小至大分别为夫妻、亲子,朋友、上下属,乃至政府百姓、国际外交等关系。而在所有的关系中,又以夫妻关系最为亲密,因为此关系不仅有思想上的相交更是达到了肉体相交的层面,以此彰显出上帝与人联合的心意,人得以在夫妻关系中体会与另一位格者完全联合的经历。
其次,三位一体表明彼此相交所带来的生命常新,使人看清个人主义必然导致僵化与死亡。
生命之为生命的一项特征就在于自身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就好比生物学上的「新陈代谢「。上帝作为创造者乃生命之源头,因此其生命本质必然具备恒常的自我更新之能力,这能力不仅体现在能自己维持自己永远活着,也体现在生命内涵的不断翻新。而这种「翻新「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三位格之间的彼此相交。父、子、圣灵作为各有其自由意志与情感的位格者在永恒中永远向着彼此开放,在不断与对方的互动中产生出新的内容,从而使三一上帝的位格内涵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从而在自己里面不断实现自我的常新[1]。
基于上述原理,在与他人相交的层面上,每个人的人格主体因为存在差异而使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改变,不论是主动地吸收、摒弃或调适自己,或被动地受他人的影响,双方都在经历更新的过程,因此每一次的经历都成为双方一同成长的途径。
除了上述人际交往的层面,基督徒更上升到了与上帝相交的领域。透过基督所打开的通往神的道路(约14:6,弗2:18),人得以与神相交,所有在基督里的人都被神纳入与自己的相交之中。而在这相交中,人得以分授神生命中的新事,进而实现自身生命的更新与超越。这种不断经历更新的生命,会使基督徒能向世人展现何谓「永生」(或说满有「永恒特质」或「属神品格」的生命力),如:舍己的爱、超越的眼界、内里的安静沉稳等等,这些品质都是持久且一致的。
而个人主义是一种有违上帝造人所预设生命法则的理念及生活方式。人一旦活在与外界隔绝的自我世界中,便失去了透过位格相交所带来的生命的更新,因此必然陷入一种日趋狭隘的自我陶醉及满足中,因为其生命不再有新事产生,因而自我也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对人格所造成的伤害,最后便是走向僵化与死亡。这点便很好的解释了随着个人主义的不断泛滥,为何即使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心理问题却日趋严重。因为心理乃人格的外显,心理疾病的出现乃是人格出现疾病的症状,因此,回归「上帝造人乃是创造在关系中」的原初旨意、并实实在在地践行这一旨意,才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源;虽然得医治的过程各人不一,但上帝应许必与遵行其旨意的人同在(约14:23),使其能持久地与疾病争战而不被胜过、人也会逐步学习倚靠神、并经历到神的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