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的火炬 The Torch of the Testimony》是一本「另类教会史」,追溯了两千年来在组织化教会(罗马教会、东正教会、更正教会)之外「非主流基督徒团体」的历史,尝试从中寻找神带领教会的原则,反思真理秩序与属灵生命的平衡。这些历史提示我们:第一,教会并非建立在教义上,而是建立在基督的根基上;第二,组织和宗派必然会桎梏信徒的属灵生命,但神永远都不会停止祂在百姓身上的作为。
作者约翰·甘乃迪(John W. Kennedy)生于英国,受教于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和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1951年前往印度宣教,一生委身服事印度各地那些简单原始的基督徒团体,著有《米友开 Mukyokai》(日语「非教会」)以及《祂旨意的奥秘 Secret of His Purpose》等书。本书由刘志雄长老翻译,本堂部分较译,并添加了小标题和详细目录,以方便读者理清脉络。
- 序言
- 作者序言
- 布鲁斯序
- 滕近辉序
- 林三纲序
- 王国显序
- 译者序言
- 第一章 根 基
- 会堂与教会的相似之处
- 固守宗教传统的会堂无法变成教会
- 第二章 教会建立
- 使徒建立教会的经过
- 教会必须在自由的根基上重新开始
- 第三章 教会秩序
- 圣经没有给教会治理留下死板的制度
- 早期教会的长老
- 早期教会的执事
- 早期教会生活的第一个仪式——洗礼
- 早期教会生活的第二个仪式——擘饼
- 早期基督徒的行为标准
- 早期众教会的彼此独立和彼此相交
- 早期信徒的称谓
- 第四章 衰退的征兆
- 世界一直努力把教会从属天拉到属地
- 耶路撒冷教会的教训
- 哥林多教会的教训
- 以弗所教会的教训
- 第五章 改 变
- 教会的面貌随着规模的扩大发生改变
- 早期教会从长老制变到权威主义的主教制
- 用众人选举的专制对抗自立为王的专制
- 伊格那丢提倡的专制式主教制及其后果
- 神所允许的逼迫维持了早期教会的见证
- 第六章 异 端
- 对抗异端的方法比异端更伤害教会
- 诺斯底主义对于追求灵命进深者的影响
- 马吉安主义对于教会属灵生命低潮的反弹
- 摩尼教成为罗马教会经常给反对者扣上的帽子
- 否认三位一体的亚流派
- 否定人性全然败坏的伯拉纠主义
- 用错误防备错误:奥古斯丁和僧侣制度、居普良和宗派
- 第七章 反 应
- 对诺斯底主义的反应,导致信仰理性化的危险
- 对马吉安主义的反应,导致教会特权阶级自命信仰保护者和圣经监护人
- 对异端的警觉,导致清除异端运动的危险
- 大公会议强化了教会的集权化
- 早期教会对圣经原则的少许偏离逐渐带来后果
- 教会的属灵生命仍在少数人中得蒙保守
- 俄利根认定教会不可与属人的组织相提并论
- 诺洼天派坚持属灵生命是教会交通的唯一根基
- 孟他努派搅动了日渐放纵的组织化教会,特土良对孟他努派的认可
- 第八章 蒙恩宠的教会
- 罗马势力的恩宠是早期教会的悲剧、也是神的揭露
-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同情,产生了两个负面影响
- 基督教成了流行时尚,大批异教观念进入教会
- 过分组织化的教会,使政府容易控制教会
- 组织化的教会很快变得属世、讨好人和不宽容
- 组织化的教会必然发展出教皇制度
- 罗马教会控制了罗马和波斯帝国的基督徒
- 君士坦丁出于政治目的鼓励高度组织化的教会
- 多纳徒派为了争取权力而反对权力
- 第九章 宗教与福音
- 聂斯脱里派宣教运动和失败原因的反思
- 奥古斯丁的伟大贡献和可悲错误,是罗马教会的缩影
- 强调圣经和圣洁生活的普里西利安被杀
- 修道僧侣属灵生命的起伏循环
- 英国的教会逐渐被罗马教会吞并
- 第十章 持火炬者
- 神用伊斯兰教审判腐败的教会
- 尊重圣经权威、鼓励简朴生活的改革者保罗派被指控为摩尼教
- 保罗派殉道者康士坦丁·史瓦那
- 保罗派殉道者塞尔吉乌斯
- 保罗派看重自己的权利以后,就消逝了
- 从保罗派到波格米勒派的传承
- 从波格米勒派到卡特里派的传承
- 尊重圣经、独立的瓦勒度派
- 瓦勒度和方济各的对比
- 罗马教会镇压瓦勒度派和卡特里派、禁止平信徒接触圣经
- 罗马教会利用阿奎那的神学发扬中央集权的理论
- 第十一章 风起云涌
- 罗马教会内部的反对声:帕多瓦的马西略
- 威克里夫:强调只有圣经拥有绝对权威
- 胡斯:改教前夕的殉道者
- 胡斯的部分跟随者们依靠刀剑争战,失去见证
- 胡斯的部分跟随者们依靠圣灵争战,产生联合弟兄会和摩拉维亚运动
- 文艺复兴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 联合弟兄会的受益者:伊拉斯谟出版新约希腊文圣经
- 伊拉斯谟的学生:威廉·丁道尔翻译英文圣经
- 第十二章 期望的改革之雨
- 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回归圣经
- 马丁·路德在德国引爆改革运动
- 马丁·路德的有限与路德会的软弱
- 慈运理在瑞士的改革
- 慈运理的错误和不包容
- 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改革
- 加尔文的弱点和优点
- 改革运动并不完美,但激起人们对圣经的尊重、自由寻求神的心意
- 第十三章 众教会继续向前
- 被罗马教会和更正教会排斥的重浸派弟兄会
- 高举圣经权威的慈运理迫害回归圣经教训的格列伯和曼兹
- 更正教会迫害不肯妥协圣经原则的胡伯迈尔夫妻
- 追求圣洁生活的登克从未陷入苦毒的灵中
- 萨特勒总结了重浸派弟兄会的信仰,夫妻被迫害
- 重浸派的狂热跟随者和明斯特惨案明斯特惨案
- 三大改革运动的衰败
- 路德运动的教训:信心离不开圣洁
- 路德派和慈运理派的教训:苦毒的狭窄和不能包容的心态
- 重浸派的教训:极端主义和假冒的灵恩
- 第十四章 在悲剧之迷雾间
- 亨利八世的虚假改革
- 门诺强调使徒式的聚会和灵里的自由,最终却沦为宗派
- 罗耀拉和耶稣会对罗马教会的表面改革
- 血腥玛丽的镇压使罗马教会失去英国民心
- 伊丽莎白与英国清教徒的冲突
- 反对官方教会的英国独立教会
- 推动清教徒移民潮的斯弥特和罗宾逊
- 改革以前的宗派思想:以人代替基督来建立教会
- 改革以后的宗派思想:以教义代替基督来建立教会
- 亚米念派和加尔文派的争论
- 宗派主义:信徒的聚会从根据与基督的关系,变成根据对教义的认同
- 第十五章 改革运动的改革
- 克伦威尔时代的宗教自由
- 福克斯与贵格会强调圣灵内住,但却把整个教会也丢了
- 本仁约翰与《历程》
- 拉巴迪家庭教会的失败尝试
- 属灵低潮中兴起的敬虔主义之父施本尔
- 富朗开建立敬虔派中心哈勒大学
- 第十六章 复兴的成果
- 更正教会的分裂,激动渴慕与神相交的奥秘派
- 敬虔主义者辛生道夫,摩拉维亚弟兄的优点与缺点
- 约翰·卫斯理和循道会的属灵兴衰
- 不建立宗派的乔治·怀特腓
- 卫斯理和怀特腓带起的复兴
- 哈尔登兄弟带起的复兴
- 第十七章 余 民
- 敬虔派和独立教会推动了十九世纪的宣教运动
- 使圣公会和罗马教会混杂的牛津运动使许多人警觉
- 基督徒弟兄会的兴起
- 基督徒弟兄会的第一次分裂
- 基督徒弟兄会的第二次分裂
- 基督徒弟兄会更多的分裂
- 基督徒弟兄会持续地忠于圣经
- 第十八章 见证广传
- 达秘的贡献、错误和教训
- 葛若弗斯的宣教和对宗派主义的警惕
- 圣经公会和信心差会对俄国的宣教
- 非宗派的信心差会
- 内村鉴三和反宗派主义的日本非教会
- 第十九章 见证的火炬
- 教会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词
- 复兴是另一个经常被误用的词
- 教会属灵不育的原因:专注传福音、忽略圣言
- 教会的简单元素
- 教会为生存而挣扎
- 教会跟随人的危险
- 教会沦为宗派的危险
- 教会为无名而挣扎
- 单靠信条无法保护教会的属灵生命
- 教会的属灵生命和秩序相辅相成
- 教会的使命并非适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