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控告我们?

  第三、「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

  保罗的第三个问题所表达的观念是:任何指控都不能剥夺我们的继承权。为了表达这个观念,保罗向我们指出了神作为我们至高捍卫者的充足性,祂对我们的称义判决承诺是决定性的。

  保罗用前两节经文抗衡基督徒对逼迫和贫穷的恐惧,用这一节来抗衡对被神弃绝的恐惧。有两种病态的良心:一种是对罪认识不够,另一种是对赦免认识不够,保罗现在针对的是第二种。他知道,基督徒的良心在压力下多么容易陷入病态,尤其是基督徒不断被《罗马书》7:14-25中不断犯罪和失败的现实提醒的时候。保罗也知道,基督徒的盼望在疑虑中多么难以使人心喜乐,只要他仍然怀疑自己作为称义信徒的安全性。因此,作为概述基督徒对「这些事」应该说什么的下一步,保罗直接指出,不必惧怕目前的称义可能只是暂时的,将来可能会因生活的瑕疵而失去。没有一个基督徒对这种恐惧是完全陌生的。

  保罗从来没有否认基督徒会失败和跌倒,有时甚至很严重;他也没有怀疑,想起自己成为基督徒后所犯的罪,要比回忆信主之前最严重的道德过失更为痛苦,这是所有的真基督徒都知道的,也是他自己《罗马书》第7章所揭示的。但保罗断然否认,现在的任何失误会危害我们的称义身分。他实际上是说,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有资格要求神复审祂的判决!英文NEB译本的翻译很好地表达了保罗的观点:「谁能作神所拣选的人的原告呢?」保罗的措辞在几个方面强化了这一点。

  第一,保罗提醒我们神在拣选中的恩典。「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要记住,保罗说,那些现在被神称义的人,是从创世以前就被拣选获得最终救恩的。如果他们的称义在任何阶段被取消,神对他们的计划就完全被推翻了。因此,在这一点上,失去称义是不可想象的 。

  第二,保罗提醒我们神在审判中的主权。「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如果是神、万物的创造主和审判者作出了称义的判决——也就是说,祂宣布你已经与祂的律法和祂自己恢复了正常关系,现在不会为罪受死,而是在基督里被接纳——如果神充分知道你所有的缺点,了解你不但不公义、而且不虔诚(罗4:5),但仍然称你为义,已经作出了这个判决;那么,就没有人可以挑战这个判决,甚至那「控告弟兄的」魔鬼也不能。没有人能在神之上改变祂的决定,因为只有一位审判者!也没有人能提出关于你堕落的新证据,使神改变祂的主意。因为可以这么说,神是在睁开眼睛看明一切的情况下,称你为义的。当祂因着耶稣的缘故接纳你的时候,祂已经知道你最坏的情况;祂当时作出的是终审判决,现在仍然不变。

  在圣经的世界里,审判是君王的特权。有君尊的审判官拥有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所有权力,人们预期他一旦决定了某人的权利,就会采取行动确保这个人得到这些权利。这样,君王就成为他在审判中称义之人的捍卫者和保护者。这就是保罗在这里的观念的背景:称你为义的至高之主,必会采取积极的措施,让祂给你的地位得以保持和享受。因此,就这点而言,失去称义也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保罗提醒我们基督作中保的功效。我们最好像英文RSV译本一样,把罗8:34论到基督的话读成一个问题:「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是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的基督耶稣吗?」(罗8:34新标点和合本另译)保罗所说的一切都表明,基督定我们罪的想法是荒谬的。祂死了——为了救我们免被定罪,作为我们的代替、担当我们的罪。祂复活并被高举了——「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徒5:31),现在祂常在父神宝座的右边,用权柄为我们代求——也就是说,祂为我们的利益居间调停,以确保我们获得祂的牺牲为我们成就的一切。现在祂会定我们的罪吗?——祂,那位中保,爱我们、为我们舍己、在天上所始终关心的是我们应该享受祂全部的救赎果实,会定我们的罪?这个想法是荒谬、不可能的。

  因此,这再次表明,失去称义是不可想象的;患得患失的基督徒必须如此告诉自己,因为神如此说。托普雷第(Augustus Toplady,1740-1778年)的圣诗可以让我们的口再次唱出真理:

  我为什么忧惧疑惑?
  神岂未曾将我罪过
  归祂儿子身上?
  主所为我还清的债,
  公义的神能否再来
  要我重新清偿?

  祢的救赎永远完全,
  祢已还清每一文钱,
  即我所有罪戾;
  神的忿怒,不能威胁,
  因我已经洒上宝血,
  靠恩已经称义。

  祢既为我领得赦免,
  祢既给我白白恩典,
  忿怒都已算清。
  神就不要两次归还:
  先从我的流血中保,
  又向我来讨偿。

  所以我灵你当安息;
  我大祭司伟大功绩,
  已买你出牢狱。
  当信祂的有效宝血,
  不怕神会再将你弃,
  因主为你舍命!
  (《为何忧虑 From whence this fear and unbelief?》)

谁能隔绝我们?

  第四、「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保罗的第四个问题所表达的高潮观念是:我们永远不会与基督的爱隔绝。为了表达这个观念,他把圣父和圣子作为我们至高的守护者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明确说明神的爱在决定我们命运的事上是决定性的。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研究过神的爱,所以不必在此详述。保罗的推理转向的关键点,是我们已熟悉的基础——无论人类的爱有多大的能力,都无法确保所盼望的事能临到所爱的人身上,这是众多不幸的情侣和伤心的父母所熟知的;但神的爱是一种全能的能力,其核心是不可阻挡的全能祝福旨意。这种主权的决心,在这里被称为「基督的爱」和「神的爱……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8:35, 39)。 这种双重描述提醒我们,圣父和圣子、以及《罗马书》第八章前面部分已经表明的圣灵,在爱罪人的事上是合一的;那拣选、称义、赐荣耀的爱,是「在基督耶稣里」的爱,只有那些承认基督耶稣是「我们的主」的人才能明白。

  保罗所说的爱是拯救的爱。除非一个人作为罪人来到耶稣面前,已经学会像多马一样向主说:「我的主!我的神!」(约20:28),否则新约绝不允许任何人假设这种神圣之爱会拥抱他。保罗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真正向主耶稣完全降服,他就再也不需要像漫画中的女士那样不敢肯定,一边对着她的蓟花吹气,一遍喃喃自语:「他是爱我——还是不爱我」。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有这种特权,确切地知道神永远爱我们,并且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不能将我们与那种爱分开,也不能阻挡我们最终享用它的果实。

  这就是保罗在第38-39节的得胜宣言中所宣告的,其中听到了基督徒确据的心跳声:「我深信」——英皇钦定本(AV)圣经译作「被劝服」(persuaded);修订标准本(RSV)译作「肯定」(sure);腓力斯(Phillips)译本译作「绝对相信」(absolutely convinced)——「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在这里,保罗至少用两种方式呈现了「神的充足性 God’s adequacy」——或用古老的说法:祂的「全然充足 all-sufficiency」。

  首先,神足以做我们的守护者。无论什么「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因为神的爱紧紧地抓住我们。基督徒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彼前1:5),神的大能保守他们持续相信、并且安全地地相信到底。当神托住你的信心的时候,它就不会失落;当神定意扶持你的时候,你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倒下来。 

  其次,神足以做我们的目的。人间爱的关系——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有价值和快乐。同样,我们认识爱我们的神、那位在耶稣里显明祂爱的神,也是如此。

  保罗说:「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8-14)。正如赞美诗《全力以赴打美好仗 Fight the good fight with all thy might》中所唱:「基督是跑道,基督是奖赏」。我们在基督里与神的关系的目的,是要使这种关系本身变得完美。既然这是一种爱的关系,怎么还能有别的目的呢?因此,进一步而言,神是充足的;当我们完全认识祂的时候,将会发现自己完全满足,不再需要或渴求更多的东西了。

  保罗再次抗衡基督徒的恐惧——这一次是对未知的恐惧,无论是空前的苦难(35-36节),还是可怕的将来(「将来的事」),或是无法测度或控制的宇宙力量(39节中「高处的」和「低处的」原文都是占星术术语,指神秘的宇宙力量)。恐惧的焦点是这些事对一个人与神的相交可能产生的影响:压倒理性和信心、毁灭理智和救恩。我们今天的时代在这方面与保罗的时代并没有太大区别,所有的基督徒,尤其是富有想象力的基督徒,多少都了解这种恐惧。这是关于个人毁灭前景的基督教版「存在焦虑 existential angst」。但保罗说,我们必须战胜这恐惧,因为这个怪物并不真实。没有什么——实在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37节)。当保罗和西拉坐在腓立比监狱的木狗上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是如此快乐,以致在半夜唱起歌来,这正是那些认识神的至高之爱的人,在困境真正临到时总是能经历到的。托普雷第的圣诗,再次让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经历所包含的内容。

  祂恩慈创始之工,
  大能膀臂必成终;
  「是」与「阿们」的应许,
  从没有人能撤除;
  无论现今或将来,
  无论低处或高处,
  都不能废祂旨意,
  或使我灵隔祂爱。

  我名稳在祂手中,
  永恒必不能涂抹;
  不能消灭之恩记,
  必永铭刻祂心中;
  只要祂赐我热忱,
  我必忍耐至到底;
  天上诸灵虽更乐,
  却不比我更稳妥!
  (《我只愿做恩典债户 A Debtor to Mercy Alone》)

学习在基督里认识神

  我们这本书的高潮已经到了。我们开始于了解认识神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发现随时乐意让我们认识的神乃是圣经的神、罗马信徒的神、在耶稣里启示出来的神,是基督教历史教义中的三一神。我们意识到,认识祂要从关于祂的知识开始,因此我们研究了祂所启示的性情和作为,知道了祂的恩慈和严厉,祂的忿怒和恩典。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学会了把自己作为堕落的受造物来重新评估,不再认为自己像曾经想象的那样刚强和自足,而是软弱、愚昧、全然败坏,除非有恩典的介入,否则我们是冲往地狱,而不是走向乌托邦。

  另外,我们看到认识神牵涉到一种个人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你按照神把祂自己赐给你的应许,也把自己交给神。认识神意味着祈求祂的怜悯,并且安息在祂因耶稣的缘故赦免罪人的承诺中。

  此外,这意味着成为耶稣的门徒,这位永活的救主今天就在「那里」呼召有需要的人,正如当年祂在加利利那样。换句话说,认识神涉及信心,包括赞同(assent)、接受(consent)、委身(commitment)。而信心的表现是祷告和顺服。苏格兰牧师章伯斯(Oswald Chambers,1874-1917年)说:「衡量属灵生命的最佳标准,不是有多狂喜,而是有多顺服。」好王约西亚「为困苦和穷乏人伸冤……认识我不在乎此吗?这是耶和华说的」(耶22:16)。

  最终,在前面这一切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一个认识神的人将得胜有余,并且活在《罗马书》第八章的光景里,和保罗一起为神的充足而欢欣鼓舞。我们必须停在这里,因为这是认识神的人所能达到的荣耀之巅。

  这一切把带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呢?到了圣经信仰的最核心。我们已经被带到大卫在《诗篇》第16篇的祷告和表白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的地步:「神啊,求祢保佑我,因为我投靠祢。我的心哪,你曾对耶和华说:祢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祢以外……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祢为我持守……我必称颂那指教我的耶和华……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因此我的心欢喜……祢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然后,当我们面对经济破产或任何其他缺乏的时候,又可以像哈巴谷一样说:「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哈3:17-19)。能够真诚地说出这些话的人,是何等幸福啊!

  此外,我们已经被带到了这样的地步,可以掌握用「得胜」和「耶稣能满足 Jesus satisfies」来形容基督徒生活的真理。如果无知地使用这些措辞,可能会带来误导——因为「得胜」并不是结束争战,对三一神的信仰也不能被简化成「耶稣崇拜 Jesusolatry」。尽管如此,这些措辞都很宝贵,因为它们都指出了认识神和满足人之间的连接点。我们谈到神的充足的时候,所强调的就是这个连接点,而它正是基督教的精髓。那些在基督里认识神的人,已经找到了真自由和真人性的秘诀。但这需要另外一本书才能详述了!

  最后,我们已经被带到这样一个地步,我们都能够、而且必须摆正我们人生的优先次序。从最近的基督教出版物中,你可能会认为对于今天世界上真正或未来的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议题是教会联合,或社会见证,或与其他基督徒或信仰对话,或驳斥这种那种主义,或发展基督教哲学和文化,或者其他什么。但我们的研究路线,使得今天对这些事情的关注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误导阴谋。当然,并非如此;那些议题本身都是真实的,也应该予以处理。但可悲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一旦关注那些就会分心,不再关注过去、现在和永远都是每个人真正首要的任务——学习在基督里认识神。

  「祢说:你们当寻求我的面。那时我心向祢说:耶和华啊,祢的面我正要寻求」(诗27:8)。如果本书能激发任何一位读者在这一点上更加认同诗人,它就没有白写了。

问题讨论:

  1. 保罗对8:31的问题的答案,集中于四个进一步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这表达了什么意思?「神作为我们至高捍卫者的充足性」是什么意思?「祂对我们的称义判决承诺是决定性的」又是什么意思?这些真理应如何影响我们?
  2. 第四个问题是:「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这表达了什么意思?保罗「把圣父和圣子作为我们至高的守护者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明确说明神的爱在决定我们命运的事上是决定性的」,是什么意思?它如何平息我们生活终得各种恐惧?
  3. 我们对认识神的研究,如何带领我们「到达圣经信仰的最核心」?
  4. 我们在本书里所看到的一切,会怎样影响你的生活优先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