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保罗写给罗马信徒的信都是圣经的颠峰。路德称之为「最清楚的福音」。加尔文说:「如果一个人明白了它,他就有了一条可靠的道路去理解整本圣经。」在《罗马书序言 Preface to Romans》中,丁道尔(William Tyndale,1494-1536年)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把《罗马书》称为「新约圣经最主要和最杰出的部分,是最纯正的福音、或大喜的信息,也是进入全部圣经的亮光和道路。」圣经中的条条大路都通往《罗马书》,圣经的每一个观念都从《罗马书》的角度看得最清楚。当《罗马书》的信息进入人心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会发生什么事。
《罗马书》:宝藏之书
你在圣经中寻找什么呢?如果我们有智慧,就会对几件事情睁大眼睛,而《罗马书》在这几件事上都是最丰富的。
你是在寻求教义——神所教导的关于神的真理吗?如果是,你会发现《罗马书》把所有的主题都融于一体了:神、人、罪、律法、审判、信心、行为、恩典、创造、救赎、称义、成圣、救恩计划、拣选、弃绝、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圣灵的工作、基督徒的盼望、教会的本质、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旨意中的地位、教会和世界历史的哲学、旧约的意义和信息、洗礼的意义、个人敬虔和道德的原则、基督徒公民的责任——等等!
但是,聪明人也会把圣经视为一本生命之书,通过它的阐述和例证,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事奉神和不事奉神、找到神和失去神的意义是什么。《罗马书》在这方面又能提供什么呢?答案是:有关犯罪人生(1-3、5-7、9章)和恩典人生(3-15章)的最完整对照,关于信心道路(4、10、14章)的最深刻剖析。
受到现代学者推崇的另一种读经方法,是把它当作教会之书。教会是一个宣扬神所赐的信心,以及信徒群体认识自我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正因为《罗马书》是教会赖以生存的福音的经典陈述,所以也是教会身分的经典记载。什么是教会?它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真后裔,包括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他们蒙神拣选、因信称义,从罪中得自由,过着个人公义、彼此服事的新生活。他们都是一位慈爱天父的家人,活在承受祂全部产业的盼望中。这是一个复活的共同体,基督历史性的死和如今属天生命的能力,已经在其中动工。这一点没有别的地方比《罗马书》呈现得更为完整。
聪明人更会把圣经视为神写给祂每个属灵儿女的私人信件,因此对自己和别人同样意义重大。你若用这种方式读《罗马书》,将会发现它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找出并对付那些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以致你通常不会去想的东西——你犯罪的习惯和态度;你虚伪的天性;你天生的自义和自恃;你经常的不信;你道德的轻浮,悔改的肤浅;你的三心二意、属世、恐惧和沮丧;你属灵的自负和麻木。你还会发现,这封令人震惊的信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可以唤起喜乐、确据、勇敢、自由和灵里的热情,这些都是神先赐给每个爱祂的人,然后又向他们要求的。
有人说,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年)的教义都是应用性的,而应用全是教义性的。《罗马书》正是如此。丁道尔写道:
实在没有人可以不经常读它、或不细心研究它,因为研究得越多、就越容易明白;查考得越深入,从中发现的就越宝贵,里面藏着如此多的属灵宝藏……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要求自己勤奋钻研、日夜记忆,直至完全熟悉它为止。
然而,并非每个基督徒都欣赏《罗马书》的辉煌,这是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坐着直升机降落在珠穆朗玛峰顶,那一刻是不能体会最早登顶的艾德蒙·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和丹增·诺盖(Tenzing Norgay)站在同一地方的感觉的。同样,《罗马书》对你的影响,取决于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其中的运作规律是:你越深入研究圣经的其他部分,就会对作为基督徒的理性和道德问题思考得越多,也越会感受到基督徒生活中软弱的重担和信心的张力,你就会发现《罗马书》对你所说的越多。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要人每星期向他大声朗读一次《罗马书》。你和我都远远不必上他。
《罗马书》是圣经的巅峰,第八章又是《罗马书》的巅峰。清教徒解经家爱德华·埃尔顿(Edward Elton,1569-1624年)说:
「它就像蜂房,充满了属天的甜蜜和灵魂的安慰……我们对安慰的自信和理解不过像梦,除非我们真正感觉到神在基督耶稣里的爱,藉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浇灌并充满我们的心。一旦得着,它就会用难以言喻的喜乐和荣耀充满我们的心,使我们得胜有余……我们到哪里才能找到比本章更清楚、更简洁地解释这一安慰的依据呢?」(《描述真基督徒得胜之前的奉献书信》,埃尔顿对罗马书 8 章的阐述)
当然,「安慰」在这里是古老而强烈的意义,表示鼓励和振奋;而不是指使人镇静和松懈的现代意义。现代意义的追求「安慰」,是自我放纵、感性和不真实的,那种「我去教会得安慰」的现代宗教,并不是基督教。但埃尔顿所说的却是基督徒的确据,完全是另一回事。
然而,珠穆朗玛峰的原则在这里再次生效。你若只是研究《罗马书》第八章本身,并不能深入其中的奥妙。通往《罗马书》第八章的道路要经过《罗马书》1-7章,第八章对你的影响,将反映出你为接受前七章的真理付出了多少代价。只有当你开始知道自己是一个失丧无助的罪人(1-3章),并且和亚伯拉罕一样,信靠神所赐、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应许——就是因着立约之主耶稣的死而复活得蒙接纳(4-5章);只有当你作为一个在基督里新造的人,已经立志全然圣洁,然后意识到你里面的肉体与灵相争,以至你活在矛盾之中,永远不能完全实现你所向往的善,也无法完全避免你所厌弃的恶(6-7章);只有当你在这一切之外,还经历了人生的失意和十字架(losses and crosses),比如疾病、压力、意外、冲击、失望和不公平的待遇(8:18-23, 35-39);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罗马书》第八章才会交出它的全部宝藏,并且让你认识它的大能。
他为什么要写第八章呢?简短的回答是:因为他刚刚写了第七章!这个答案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好笑。在罗马书7:7,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律法是罪吗?他必须给出的答案是:不,但律法是犯罪的来源,因为它实际上促成了它所要禁止的行为,惹动了不顺服的冲动,以致一个人越想让自己遵守律法,就越发现自己会违反它。
为了用最快、最生动的方法说明这一点,保罗描述了自己的经验。他说,在他成为基督徒之前,「罪趁着机会,就藉着诫命引诱我,并且杀了我」(7:11);接着他回顾现在(7:18-25),虽然他是基督徒和使徒,但「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7:18, 22-23)。
说到这里,他的反应就油然而生:「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7:24)这个问题是反问,因为他知道,有一天必能靠着基督使「我们的身体得赎」(8:23)、完全脱离罪恶。但就目前而言,正如他继续说的那样,还不得不忍受无法达到完美的痛苦,因为重生者所喜爱的律法(7:22)要求这个目标,但却没有促成目标的能力。「这样看来,我以内心(即内心深处的真『我』)顺服神的律(即命令),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即原则)了。」(7:25节)
保罗表达了重点之后,就暂停下来。他已经做了些什么呢?他与他的读者分享,律法把他的本相告诉了他,以此提醒他们,律法也会告诉他们什么。律法不会谈权利和成就,只会提失败和罪咎。因此,对于那些知道神多么恨恶罪恶的敏感的基督徒来说,被律法判断实在是一种悲惨和沮丧的经历。保罗写下的这些经文,就像乌云一样遮蔽了他自己的喜乐;而作为一个好牧者,他总是想着自己的话会产生什么效果,他知道它们必定会散布阴霾。但他知道,不应该让罗马的基督徒沉浸在他们经验中的悲伤一面、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律法之下。相反,他认为有必要立刻提醒他们:具有决定性的并不是律法说了什么,而是福音宣告什么。因此,按照既是福音、又是牧者的逻辑——「福音」,是因为福音最有权柄;「牧者」,是因为牧者们总是必须「帮助你们的快乐」(林后1:24)——保罗再次重提基督徒确据的主题,并且尽可能有力地发挥,从「不定罪」开始,以「不隔绝」结束。
《罗马书》第八章并没有指出,如今存在一种可能性,能使我们里面不再出现会被律法侦察到的瑕疵,从而「把基督徒从《罗马书》第七章拯救出来」。这是苏格兰牧师亚历山大·怀特(Alexander Whyte,1836-1921年)告诉他会众的观点:「只要我还是你们的牧师,你们就走不出《罗马书》第七章」——这点是对的。但是,《罗马书》第八章却引导基督徒接受神在福音中赐给他们的确据,并教导他们在「超越一切的恩典」中喜乐,作为被律法判断所产生的悲惨感觉的解药,从而以非常彻底的方式「把基督徒从《罗马书》第七章拯救出来」。
《罗马书》第八章包含些什么呢?它分为两个篇幅不等的部分。前三十节阐述了神恩典的充足性,可以应对全系列的困境——罪的罪咎和权势(8:1-9);死亡的事实(8:6-13);面对神圣洁时的恐惧(8:15),面对苦难时的软弱和绝望(8:17-25);祷告时的无力(8:26-27);人生毫无意义和毫无盼望的感觉(8:28-30) 。
保罗通过详述神赐给所有因信而在「基督耶稣里」的人的四种礼物,来阐明他的观点。首先是义——「不定罪」(8:1);其次是圣灵(8:4-27);第三是儿子的名分——被收养进入以主耶稣为长子的神家(8:14-17, 29);第四是保障,从今时直到永远(8:28-30) 。这个综合的属天赏赐——一个地位,加上一种动力,加上一种身分,再加一个安全保证——足以支持一个基督徒应对任何患难。
然后,保罗在31-39节呼吁他的读者对他所说的话做出回应:「既是这样,我们对这些事还要怎么说呢」(罗8:31和合本修订版)?接着,他说出了自己的回应,也应该是我们的回应;当他这样做的时候,稍微转移了一下主题,变成了恩典之神的充足(the adequacy of the God of grace)。他的关注点从赏赐转移到赏赐者,思想从脱离罪恶、转移到神像对亚伯拉罕一样对每一个基督徒说:「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15:1)。如果1-30节是说:「祢要以祢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诗73:24),那么31-39节就是在说:「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中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73:25-26)。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正是这种回应。
教义的应用
「既是这样,我们对这些事还要怎么说呢」,这里的「我们」,不是君王尊称的「我们」,也不是字面意义的「我们」,新约中没有这两种说法。它更像基督徒讲道时包容性的、劝告性的「我们」,意思是「我,我也希望你,以及所有与我们同在的信徒」。「我们对这些事还要怎么说呢」,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还要说什么,你也愿意这样说吗?」
在读者回答之前,保罗请他们先想一想。他希望他们和自己一起搞清「这些事」对他们目前的光景的影响——换句话说,把事实应用在他们自已的身上。虽然保罗本人并不认识他们,他也不认识我们这些两千年后读他书信的人,但他知道决定他们光景的,是每个地方、每个世代所有真基督徒所共有的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委身于全方位的公义。《罗马书》8:31-39假设他的读者已经作为「义的奴仆」(6:13, 18)献给神,并且追求不折不扣地遵行神的旨意。
第二个因素是暴露于全方位的压力。《罗马书》8:31-39把物质的困难和世人的敌意视为基督徒的共同命运。面对「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即最终的剥夺)、危险、刀剑」(8:35)的是「我们」,而不单单是保罗。正如保罗教导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初信者:「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有些患难(不是全部)也许可以通过调整一个人的属灵风帆而暂时(不是永远)避过,但保罗知道,那些立志像清教徒那样「全面顺服 universal obedience」的人,必须一路逆世界潮流而上,并且不断感受到压力。
保罗如此描绘了他的读者,我们在他的镜子里也能看到自己。其中有的基督徒因为道德失败的记忆而备受困扰;有的因为正直而失去朋友或工作;有的父母因为孩子令自己失望而伤痛;有的面对严重的健康问题或身体限制;有的因为信仰而被家人或同事排斥;有的因为觉得不该死的人早死,或者觉得该死的老年亲属或受苦儿童苟延残喘地活着,因此耿耿于怀;有的觉得神无力眷顾自己,否则生活就不会那么艰难;还有许多……。但保罗所挑战的就是这样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对这些事还要怎么说呢?想想——想想——想想!」
保罗想让什么事发生在我们身上呢?套用一句有时被滥用的话,他是想让我们去拥有归我们拥有的产业(to possess our possessions)。我们还未拥有的产业,并非如我们有时想的,是使自己不再犯罪的技巧,而是基督徒与「重生」俱来的特权,在神爱里的平安、盼望和喜乐。保罗知道,在生活压力下的「情绪化思维」——也就是反应的合理化(the rationalizing of reactions)——会夺去这些产业:因此,他要求我们回应的不是别的事,而是对1-30节所列出的「这些事」。
保罗说,想想你通过福音认识了神什么,然后将它应用出来。要逆着你的感觉去思想;让自己摆脱感觉所散布的阴霾;拆穿感觉所滋养的不信;与自己握手谈心,让自己从问题中仰望福音的神,让福音思维去纠正情绪化思维。保罗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住在我们里面、印证我们是神的儿子和后嗣的圣灵(8:15-16),将会带领我们到达保罗所说的最终胜利——「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8:38-39);圣灵将会激发我们回应说:「我也深信!哈利路亚!」因为在这种回应中,正如保罗所知道的,隐藏着「得胜有余」经历的秘诀,也就是胜过世界、使基督徒在地如在天的得胜。
「我们对这些事还要怎么说呢?」保罗的标准答案包括四个观念,每个观念都针对另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毕竟,只有问题才能让人思考。「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神……岂不也把万物和祂(基督)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8:31-35)。前三个观念原文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是「为 for」(希腊文 hyper,意思是「代表」):神若这样「为」我们,祂「为」我们众人舍了祂的儿子,基督「为」我们祈求。第四个观念是前三个观念的结论: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我们将按照顺序讨论这些观念。
问题讨论:
- 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读「圣经的巅峰」——《罗马书》?
- 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会比其他基督徒更欣赏《罗马书》?
- 保罗为什么要写「《罗马书》的巅峰」——《罗马书》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