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改革宗神学家们在谈到神的属性时,通常把它们分为两组:不可传递的(incommunicable)和可传递的(communicable)。
在第一组中,他们列出了那些突出神的超越性、显示神与我们这些受造物存在巨大差异的属性。通常包括:神的独立性(independence),祂是自存、自足的;祂的不变性(immutability),在祂没有改变,所以行为完全一致;祂的无限性(infinity),祂不受时空的任何限制,所以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祂的纯一性(simplicity),在祂里面没有冲突的因素,所以不会像人一样,内心被分歧的思想和欲望撕裂。神学家们把这些品质称为不可传递的,因为它们是神独有的特征;人,仅仅是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就不会、也不能分享以上任何一种属性。
在第二组中,神学家们归入了神的灵性(spirituality)、自由、全能等品质,以及祂所有的道德属性——良善、真实、圣洁、公义等。这里的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呢?是这样的——当神造人的时候,祂把所有这些品质都相应地传递给了他。这就是圣经告诉我们,神照着祂自己的形像造人的意思(创1:26-27)——也就是说,神把人造成了一个自由的、有灵性的存在,一个具有选择和行动能力、有道德责任的代表,能够与祂交流并回应祂,本性是良善、真实、圣洁和正直的(传7:29)。简而言之,他像神、也就是敬虔(godly)。
人堕落以后,就失去了神形像中的道德品质;神的形象在人的里面已经被普遍玷污,因为全人类都以某种方式陷入了不像神、也就是不敬虔(ungodliness)的光景。但圣经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祂的救赎计划,如今神正在信徒身上动工,通过重新向他们传递这些品质,修复已被毁坏的祂的形像。这就是圣经说基督徒正在按照基督的形象(林后3:18)和神的形象(西3:10)被更新时的意思。
神学家们把智慧放在这些可传递的属性之列。神本身就是智慧的,所以祂将智慧赐给人。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智慧这属天礼物的教导。《箴言》的前九章都在劝人寻求这种礼物。「智慧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内必得聪明。……要持定训诲,不可放松,必当谨守,因为她是你的生命。」(箴4:7, 13 )智慧被拟人化,让她为自己说话:「听从我,日日在我门口仰望,在我门框旁边等候的,那人便为有福。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得罪我的,却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恶我的,都喜爱死亡。」(箴8:34-36)
智慧以女主人的身分,邀请需要者来赴她的筵席:「谁是愚蒙人,可以转到这里来!」(箴9:4)贯穿始终的重点是:神已经预备把智慧赐给凡渴慕这份礼物、并且愿意采取行动领取的人,所以用女主人的好客来比喻智慧的随手可得。新约圣经也有类似的强调。基督徒需要有智慧:「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15-17);「你们要……用智慧与外人交往」(西4:5)。保罗祈求神赐人智慧:「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雅各奉神的名应许「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神,主就必赐给他。」(雅1:5)
我们从哪里可以找到智慧呢?一个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领取这份礼物呢?根据圣经,有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我们必须学习敬畏神。「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诗111:10;箴9:10;比较伯28:28;箴1:7;15:33)只有当我们变得谦卑受教,敬畏神的圣洁和主权,在「大而可畏的神」(尼1:5;比较4:14;9:32;申7:21;10:17;诗99:3;耶20:11)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质疑自己的想法,愿意彻底改变心思意念,属天的智慧才会属于我们。
令人担心的是,许多基督徒一生都是在不谦卑和自负的心态中度过的,根本无法从神那里得者智慧。圣经说「谦逊人却有智慧」(箴11:2),并非无缘无故。
第二,我们必须学习接受神的话。神只把智慧赐给那些对神的启示身体力行的人。诗人说:「祢的命令……使我比仇敌有智慧。我比我的师傅更通达」——为什么呢?——「……因我思想祢的法度。」(诗119:98-99)
所以,保罗劝勉歌罗西人:「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西3:16)。生活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要把我们自己沉浸在圣经里,正如保罗对提摩太所说的(他当时心目中只有旧约),「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5-17)。
但同样令人担心的是,今天许多自称属基督的人,由于不够重视圣经,所以从未学到智慧。所有的圣公会成员都应该遵循的克蓝麦(Thomas Cranmer)《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 1549),可以帮助人每年通读一遍旧约、两遍新约。清教徒威廉·高吉(WiIIiam Gouge)每天固定读十五章圣经。已故的圣公会副主教哈蒙德(T. C. Hammond)每季度通读一遍圣经。你上次从头到尾读完一遍圣经,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你每天花在圣经上的时间,和看报纸、看手机、上网的时间一样多吗?我们中间的有些人是多么愚昧啊——而且还会一直愚昧下去,只是因为嫌麻烦,不肯去做该做的事、领取神白白赏赐的礼物智慧。
智慧不是什么
但是,神的礼物智慧究竟是什么?它对一个人有什么影响呢?
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搞错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比喻,认清他们错误的本质。
如果你站在英格兰的重要交通枢纽约克火车站(York Station)的月台一端,你可以看见一连串的车头和列车在运行。如果你是火车爱好者,将会非常着迷。但是,对于决定它们运行的整体计划,比如时刻表所定的运行模式、如何根据运行情况实时调整等等,恐怕你只有粗略的概念。
但是,如果你有幸被一位高层人物带进横跨第七、八号月台的控制室,你将在最长的那面墙上,看见车站两旁延伸五英里的整个轨道分布图,不同的轨道上有闪动或静止的小灯,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每台车头和列车的位置。这样,你就可以从调度员的视角总览全局:你将从图中看出,为什么要指示某列车延迟开出,另一列车需要改变路线,还有一列则需要暂时停在一旁。一旦你纵观全局,这些调动的原因和理由就显而易见了。
现在,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这个比喻说明了神赐的智慧所做的事。也就是说,以为智慧是一种能力,可以深入洞察周遭事件的天意和目的,了解神在某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做某事、下一步又要做什么。人们觉得,如果他们真的与神亲密同行,就能随时得着神赐的智慧,于是他们就好像站在约克火车站的控制室里,能够洞察发生在自己身上每件事的真正目的,并且随时明白神如何使万事互相效力、叫人得着益处。这些人会花很多时间去钻研天意之书,想知道神为什么会允许这事或那事发生,他们是否应该以此为停止或开始的信号,或者他们应该从中得出什么推论。如果他们最终仍觉困惑,就会归咎于自己的灵性不够。
那些因为身体、精神或灵性(请注意:这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原因陷入低潮的基督徒,可能会被这种徒劳无益的探求弄到几乎发疯。这的确是白费功夫:不要误会,没错,当神运用祂的行事法则带领我们的时候,有时也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护理向我们印证它,让我们立刻看出那是确凿的信号。不过,若是试图在临到我们身上每件不寻常的事上都读出神隐密旨意的信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神所赐的礼物并不在于这种能力,相反,这种智慧实际上是假定我们的知觉在这方面根本无能为力,正如我们稍后将看到的那样。
需要现实主义
让我们再问一次:神赐给我们智慧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
如果允许我再使用一个交通的例子,就拿学习驾驶来说吧。开车时最重要的,是对事物的反应是否足够迅速而适当,以及对当时情况的判断是否准确。你不会问自己,那条路为什么那样狭窄、那么弯弯曲曲,你不会好奇那部货车为什么停在那里,也不会抱怨前面的司机为什么离路肩那么近。你只需要专心致志地看清路况,做出恰当的反应。神所赐的智慧的作用,就是要使你我能在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中做到这一点。
要想车开得好,你必须睁大眼睛、看清前面的实际路况。要想活得有智慧,你必须以清晰而现实的眼光、勇敢地看清真实的人生。安慰的幻想,虚假的温馨和玫瑰色的眼镜,都不能与智慧共存。我们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头在云里、脚不着地,从未看清过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这种根深蒂固、因罪而生的脱离现实,正是我们缺乏智慧的原因之一,甚至连信仰最稳固、最正统的信徒也是如此。要想治愈我们的不切实际,需要的不仅仅是无懈可击的教义;不过,圣经中有一卷书,显然是为了把我们变成现实主义者而写的,那就是《传道书》。我们需要比平时更仔细地留意它的信息。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吧。
《传道书》教导我们什么
《传道书》希伯来名的意思是「传道者 Qoheleth」。这卷书是一篇布道,主题是「虚空的虚空」(传1:2;12:8),包括主题的阐述(1-10章)和应用(11:1-12:7)。大部分阐述都是自传式的。传道者自称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1:1),无论他是所罗门自己,还是如亨斯登伯(Hengstenberg) 和杨以德(E. J. Young)这样的保守学者所争论的,是另一位传道者借所罗门之口进行教导,对我们都不重要。这篇布道显然与所罗门有关,因为它所教导的许多功课,只有所罗门才有机会亲身学到。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他是以一种什么心境、出于什么目的来宣告这个主题呢?是一个愤世嫉俗者的自白吗?是像爱略特(W. H. Elliot)所说的:「一位自私、冷酷、饱经世故的老人,在生命的尽头只找到了悲惨的幻灭」,现在试图和我们分享他所感受到的人生的廉价和肮脏?还是他以布道家的身分,试图让不信的人明白,想在离开神的「日光之下」寻找幸福是不可能的?虽然第二个答案比第一个更可取,但两者都不是答案。
作者作为一位成熟的教师,把自己长期的经验和反思的结果传授给一位年轻的门徒(传11:9;12:1, 12)。他想带领这位年轻的信徒进入真正的智慧,并使他远离类似「约克火车站控制室」的错误。显然,这位年轻人和后来的许多人一样,倾向于把智慧等同于广博的知识,以为只要废寝忘食地啃书就可以获得(传12:12)。显然,他也理所当然地以为,智慧一旦被他得着,就会告诉他神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所做各种事情的原因。传道者想向他展示的是:智慧的真正基础,是坦率地承认这个世界的进程是隐密的,许多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无法解释的,并且大多数「日光之下」发生的事,完全没有外在迹象显示有位理性的、有道德的神正在护理这个世界。
正如布道本身所显示的那样,它的主题是要警告不要错误地追求明白一切。因为人若诚实而实事求是地追求,最终必会得到令人绝望的结论。我们可以把布道的信息表述如下:
传道者说,看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吧。摘下你的玫瑰色眼镜,擦亮你的眼睛,仔细端详。你看见了什么?你看到人生的背景是由本质上漫无目的的重复循环构成的(传1:4-7),你看到它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时机和境遇塑造的(传3:1-8;9:11-12)。你看到死亡早晚会临到每个人,但却是忽然而至,与那人是否该死无关(传7:15;8:8)。人像禽兽一样死去(传3:19-20),不分好人坏人、智者愚人(传2:14, 16; 9:2-3)。你看到邪恶猖獗(传3:16;4:1;5:8;8:11;9:3),恶人兴旺,好人倒霉(传8:14)。看到这一切,你意识到神的安排真是高深莫测、或者说是莫名其妙,越要想通、越不明白(传3:11;7:13-14,8:17;11:5)。你越是努力去理解神在日常护理中的旨意,越会因为万事表面上的漫无目的而备感困惑挫折,并且越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真的像看起来那样毫无意义。
但是,一旦你断定万事真的没有规律和原因,你能从任何积极的努力中得到什么「酬报」,也就是价值、益处、意义、目的呢(传1:3;2:11、22;3:9;5:16)?人生如果没有意义,那就毫无价值,那么,创作、创业、赚钱、甚至寻求智慧,又有什么用呢——因为这些对你没有任何明显的好处(传2:15-16, 22-23; 5:11),只会使你成为被人嫉妒的对象(4:4),不但死后一点也不能带走(2:18-21;4:8;5:15-16),留下的还很可能得不到妥善的管理(传2:19)。这样,劳碌流汗、努力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一切所做的岂不都是「虚空(虚无、挫败),都是捕风吗」(创1:14)?——因为我们既不能证明这些活动本身有何意义,也不能证明对我们有何价值。
传道者说,人若乐观地期望在一切事上找到神的旨意,最终只会导致这个悲观的结论(传1:17-18)。当然,他是对的。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他所描述的那种地方。统管这世界的神似乎隐藏了祂自己,这个世界几乎看不出有位仁慈的护理者在运行它,几乎看不出一切背后有什么理性的力量。存留下来的通常没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却消失了。传道者说,要现实一点,面对这些事实,看清人生的本来面目,否则你就没有真正的智慧。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需要这样的警告。因为我们不但陷入了「约克火车站控制室」的观念,也就是误解了什么是智慧;我们还觉得,为了神的荣耀——虽然没说出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属灵」名声——我们有必要声称自己已经进入了控制室,此时此刻正在享受内幕消息,知道神做事的原因和目的。这种自我安慰的伪装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确信,神已经使我们能够理解迄今为止祂对周遭万事的行事方法;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对于未来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事情,我们也都能立刻看清个中原委。
然后,一些非常痛苦和莫名其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那种身处神的秘密会议中的快乐幻想破灭了,我们的骄傲受伤了,觉得神忽略了我们。除非我们立刻为从前的自以为是而彻底谦卑悔改,否则我们今后的整个属灵生命,可能就要因此枯萎了。
中世纪传统所说的七宗致命罪之一是懒惰——一种心灵上的苦毒、不喜乐和冷漠的状态。有这种心态的人在今天的基督教圈子里很多,症状包括个人的灵性疏懒,加上对教会愤世嫉俗的批评,以及对其他基督徒的主动进取显出不屑一顾的怨气。
在这种病态和死气沉沉的光景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受伤的自尊。因为他从前以为自己了解神在护理中的所有行事方法,结果却从痛苦困惑的经验中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所知。我们若不聆听《传道书》的信息,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事实是:神以祂的智慧使我们保持谦卑,并且教导我们凭信心行事,所以向我们隐藏了几乎所有我们想知道的、祂在教会和我们个人生活中的护理目的:「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传11:5)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智慧呢?传道者已经帮助我们看到它不是什么,他有没有向我们提示它是什么呢?
事实上,他的确这么做了,至少概括地说了:「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传12:13)信靠并顺服祂,敬畏祂,敬拜祂,在祂面前谦卑;向神祷告的时候永远不要言过其实,许愿必定偿还(传5:1-7),乐于行善(传3:12)。谨记终有一天要向神交账(传11:9;12:14),所以即使在暗中,也不要做那些在神的审判中被揭露时会令你羞愧的事情(传12:14)。把握当下,尽情享受今天(创7:14;9:7-10;11:9-10),此刻的快乐是神的美好赏赐。虽然传道者谴责人的轻浮(传7:4-6),但他显然没空追求那种骄傲或「虔诚」到不屑欢笑娱乐的「超级属灵」。相反,无论人生要求你做什么,都要靠着恩典努力完成(传9:10),工作时享受其中的快乐(传2:24; 3:12-13; 5:18-20, 8:15)。把工作的成果交托给神,让祂衡量其最终价值,你的责任是运用你所拥有的知识和努力,善用摆在你面前的每一个机会(传11:1-6)。
这就是智慧之道。显然,这就是信心生活的一个方面。它的基础和支撑是什么呢?无他,就是相信这位不可思议的护理之神,就是那位有智慧、有恩典的创造和救赎之神。我们可以确信,那位创造这个奇妙复杂的世界秩序的神,施行了出埃及的伟大拯救,后来又施行了脱离罪恶和撒但的更大拯救,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凡事都会做好——即使祂暂时隐藏了自己的手。纵然我们无法看明祂的道路,但却仍可信靠祂、并且以祂为乐。因此,传道者的智慧之道,可以概括为清教徒领袖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年)在《光明圣天使 Ye holy angels bright》中所唱的:
劳碌诸圣徒,敬拜天上王,
齐步迈向前,欢唱圣乐歌。
悠悠我众生,乐取祂所赐,
无论福与祸,颂赞祂不息。
智慧的果子
这就是神使我们变得聪明的智慧。我们对它的分析,进一步向我们揭示了赐智慧的神的智慧。我们已经说过,智慧在于选择最好的途径、达到最好的目的。神赐智慧的工作就是一种途径,目的是恢复和成全神人之间的关系——祂造人就是为了这种关系。祂所赐的智慧是什么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为了分享祂所有的知识,而是承认祂是智慧的,并且与祂联合,在祂话语的亮光中为祂而活、无论甘苦。
因此,祂所赐智慧的果效,是使我们更谦卑、更喜乐、更敬虔,对祂的旨意更敏锐,更坚定地去遵行;当我们在这个充满黑暗和痛苦的堕落世界中生活的时候,可以比从前受到更少的搅扰——不是因为多了麻木,而是因为少了困惑。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智慧的果子是更像基督——和平、谦卑和爱心(雅3:17)——而它的根乃是在基督里的信心(林前3:18;提前3:15),因为基督彰显了神的智慧(林前1:24、30)。
因此,神等候赐给寻求祂的人的智慧,是一种将我们与祂连结起来的智慧,是一种显明于信心和信心生活的智慧。
既然如此,我们就当以这种形式来寻求智慧,而不是为了追寻一些神没有在这个世上给我们的知识,因此忽略信心和信心生活,以致妨碍了神满有智慧的旨意。
问题讨论:
- 不可传递的和可传递的属性有何分别?列举神每一类的属性。
- 「神正在信徒身上工作,通过重新向他们传递这些品质,来修复祂被毁坏的形像」,这话是什么意思?
- 要得着智慧的赏赐,人必须采取哪两个步骤?我们每天可以怎样做?
- 根据作者在第三大段所用的比方,神赐给我们智慧,有什么意思?
- 为什么神「向我们隐藏了几乎所有我们想知道的、祂在教会和我们的个人生活中的护理目的」?
- 根据《传道书》,智慧是什么?神所赏赐的智慧有什么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