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在《罗马书》11:22写道:「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 Behold therefore the goodness and severity of God」,这里的关键词是「和」。使徒是在解释神的计划中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他刚刚提醒他的外邦人读者,神因为当时部分犹太人的不信而丢弃了他们,同时却把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异教徒带进了得救的信心里。现在,他请他们注意神在这件事上所显出的性情的两个方面:「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罗马的基督徒不应该只思想神的恩慈,也不可以只思想祂的严厉,而要两者一起思想。两者都是神的属性——也就是祂自我启示的性情的某些方面。两者都在神的恩典机制中并行不悖。两者都必须得到承认,才能真正认识神。

圣诞老人和绝望巨人

  也许,自从保罗写下这些以来,从来没有比今天更需要强调这点了。现代人对于相信神的意义糊里糊涂、混淆困惑,已经到了难以形容的地步。人们说自己相信神,但却不知道相信的是谁,或者不知道这种相信会带来什么不同。

  基督徒若想帮助那些挣扎的朋友进入乔治·卡亭(George Cutting,1843-1934年)在著名的小册子《救、知、乐 Safety, Certainty and Enjoyment》中所说的「得救、确知和喜乐」,总是不知从何着手:关于神的奇思妙想大杂烩,会让他们目瞪口呆。人们到底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泥潭呢?他们困惑的根源是什么呢?清理这一切的头绪又在哪里呢?

  对这些问题,有几组可以互补的答案。

  第一组答案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根据个人的宗教直觉,而不是从神自己的话语去认识祂。我们必须努力帮助他们摆脱这种骄傲,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消除导致这种心态的圣经误解,从而使他们的信念不再基于自己的感觉、而是建立在圣经话语的基础上。

  第二组答案是:现代人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平等和相同的——他们会把异教和基督教的神观掺杂在一起。我们必须努力向他们证明主耶稣基督的独特性和终结性,这是神赐下的终极话语。

  第三组答案是:人们已经不再承认自己有罪的现实,这使他们的所思所行都带有悖逆神和与神为敌的成分。我们的任务是努力让他们认清自己的真相,从而使他们放弃自恃,愿意接受基督话语的纠正。

  第四组答案与前三组同样基本,就是现代人习惯于把神的恩慈和神的严厉这两种观念截然分开。我们必须努力使他们消除这种倾向,因为这种习惯只会带来错误的信仰、不会带来其他。

  这个习惯最初是从十九世纪一些才华洋溢的德国神学家那里学来的,现在已感染了整个现代的西方新教。在今天的许多普通人中间,以下想法已成为常规、而不是例外:他们拒绝一切关于神忿怒和审判的观念,假定圣经的许多地方都歪曲了神的性情(真的?!),认为神其实只有宽大仁慈、而没有严厉的一面。

  不错,二十世纪上半叶有些神学家起来回应,试图重新肯定神的圣洁的真理,但他们的努力似乎三心二意,他们的话也大部分被置若罔闻。现代的新教徒不会仅仅因为主张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y)的布伦纳(Heinrich Emil Brunner,1889–1966年)或尼布尔(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1892-1971年)怀疑这并非故事的全部,就放弃坚持天上圣诞老人教义的「开明心态」。很多人坚信,如果有神的话,祂只能是无限的宽容和仁慈、而非别的;这种信念就像入侵的杂草一样难以根除。一旦它扎根,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就彻底消亡了。因为基督教的实质,是相信藉着基督在十架上的救赎工作、罪得赦免。

  但是,根据圣诞老人式的神学,罪并不会造成问题,代赎也就没有必要了。神对于那些漠视祂诫命的人主动的恩惠,一点也不会比那些遵守祂诫命的人少。神对于我的态度,取决于我是否照祂所说的去做,这种观念在普罗大众的思想不再有地位。任何人若想指出人应当在神面前敬畏、在祂的话语中战兢,就会被认为过时得无可救药,被冠上「维多利亚时代」、「清教徒」、和「亚基督徒」等名号。

  然而,圣诞老人式的神学本身就蕴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因为它面对邪恶的事实、无法自圆其说。二十世纪初,当相信一位「善神」的自由主义广为流行的时候,从前根本不成问题的所谓「苦罪问题 the problem of evil」突然跃占基督教护教学的首要关注点。这毫不意外、也不可难免,因为在各种残忍暴行、婚姻不忠、车祸肺癌等令人痛心的事件中,根本看不出天上圣诞老人的善意。唯一可以拯救自由主义神观的方法,就是把神和这些事情隔离开来,坚决否认祂直接牵涉其中、或者间接掌控其上;换句话说,就是否定神对祂世界的全能和主权。自由派神学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走进了这条死胡同,今天也有许多人亦步亦趋。这样,他们就只剩下一位仁慈的神,祂心地善良、力量却不足以经常保护祂的儿女免受患难和悲伤。因此,当患难临到的时候,人们别无他法,只能微笑着忍受。但讽刺的悖论却是,如此相信一位只有恩慈而没有严厉的神,结果却只会产生宿命和悲观的人生态度。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草地上的宗教岔路之一,所有这类岔路都是殊途同归,通往《天路历程 The Pilgrim’s Progress》中的「怀疑堡 Doubting Castle」和「绝望巨人 Giant Despair」之地。那些迷路者怎样才能重新回到正路呢?只能根据圣经,学会把神的恩慈与严厉联系起来。我们的目的,就是勾勒出圣经关于这一点的基本教导。

神的恩慈

  无论是用在神的身上,还是人的身上,恩慈都是表示某些令人倾慕、能吸引人和值得称赞的东西。当圣经的作者们称神为「恩慈 Good」的时候,他们通常想到的是促使祂的百姓称祂为「完全 Perfect」的所有道德品质,尤其是促使他们称祂有「怜悯 Merciful」和「恩惠 Gracious」、并且谈论祂的「慈爱 Love」的慷慨。让我们详细说明一下:

  圣经不断用各种方式奏响神的道德完美这个主题,正如祂的话所宣告的、祂百姓的经历所证实的。当神在西奈山和摩西站在一起、「宣告耶和华的名」的时候,「耶和华」意味着神就是祂的百姓至高的救主,在恩典之约中自称「我是自有永有」的那位,而「名」意味着祂自我启示的性情。那时祂这样宣告:「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6-7)。神这样宣告祂的道德完美,是为了成就祂应许摩西「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出33:19)。这里所有特别提到的完美、以及与之相伴的一切美德——包括神的真实可信,无懈可击的公义和智慧,祂的温柔和宽容,祂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所有悔改求告祂的人,祂尊贵的仁慈能让信祂的人在圣洁和爱中达成与祂相交的崇高目标——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神的恩慈;从总体而言,恩慈就是神自我启示的卓越性之总和。

  当大卫宣告「至于神,祂的道是完全的」(撒下22:31;诗18:30),他的意思是说,他和神的百姓都在经历中发现,神的恩慈从来都不会少于祂所宣告的:「祂的道是完全的,耶和华的话是炼净的。凡投靠祂的,祂便作他们的盾牌」(诗18:30)。诗篇18篇是大卫回顾一生的见证,宣告自己亲身经历神如何信守祂的应许、并且完全足以作为盾牌和保护者;每一位没有因背道而丧失与生俱来之权利的神的儿女,都可以享受到类似的经历。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从来没有仔细读过这篇诗,并在每一点上反省你的见证与大卫相差多远,我敦促你立刻这样做——并且以后定期重读。你会发现,这种操练是也许会令人震惊、但却大有裨益。

  不仅如此,在神的道德完美中,「恩慈」这个词特别指向其中一个特质——这是神特别指明的。当祂向摩西显明「一切的恩慈」的时候,宣告自己「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这就是「慷慨」。慷慨的意思是乐意给予他人,不为任何利益、也不局限于对方应得的,却不断超过他所当得的。慷慨表达了一个单纯的愿望:希望别人得到使他们快乐所需的东西。可以说,慷慨是神道德完美的焦点;正是这个特质,决定了神其他所有的卓越性如何彰显。

  神「丰盛的慈爱」,是一种自发流露的恩慈、涌流不息的慷慨。改革宗神学家们用新约中的「恩典」一词、也就是白白的恩惠,来涵盖神慷慨的每一个、每一种行为,并且区分了「创造、护理和祝福一切生命」的普遍恩典,以及在救恩范畴内显出的特殊恩典——「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区别,在于所有人都受益于前者,但并非都得到后者的恩泽。这种区别用圣经的方式来表达,就是:神给所有人某些好处,却给某些人所有好处。

  《诗篇》第145篇赞美神慷慨赐予自然界的祝福:「耶和华善待万民,祂的慈悲覆庇祂一切所造的……万民都举目仰望你,祢随时给他们食物。祢张手,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诗145:9, 15, 16;徒14:17 )诗人的重点是,既然神控制着在祂世界中发生的一切,我们享受的每顿饭,每个快乐,每件财物,每线阳光,每晚睡眠,每个健康和安全的时刻,以及维系和丰富生命的其他一切,都是一件神的礼物。这些礼物是多么丰盛!孩子们的合唱也会敦促你:「主的恩典样样都要数」,每个开始认真列举神对自然界祝福的人,很快就会与这首诗歌下一句产生共鸣——「必能叫你惊讶立时乐欢呼」。但神在自然界层面上所施的怜悯,无论多么丰富,都被属灵救赎的更大怜悯掩盖了。当以色列的歌唱者呼召百姓感谢神,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06:1;107:1;118:1;136:1;100:4-5;代下5:13;7:13;耶33:11)的时候,他们心目想到的,往往是救赎的怜悯,例如: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大能(诗106:2;136);当祂的仆人犯罪时,祂乐意宽容和饶恕(诗86:5);以及祂乐意将祂的律例教导人(诗119:68)。保罗在《罗马书》11:22所指的恩慈,就是神以怜悯把外邦的「野橄榄」接在祂的橄榄树上——也就是祂立约百姓的团契、得救信徒的群体。

  对神恩慈的经典阐释是诗篇107篇。在这里,为了加强「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的宣召,诗人从以色列过去被掳的经验、以及以色列人个别的急难中概括了四个例子,说明人如何「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诗107:6, 13, 19, 28)。第一个例子是神从仇敌手中拯救无助的人,带领他们走出旷野荒地、找到居所。第二个例子是从「黑暗中、死荫里」拯救那些因违背神而陷入这些处境的人。第三个例子是神医治那些因漠视祂而受管教的「愚妄人」的疾病。第四个例子是神平息即将掀翻船只的风暴、保护航海者。每一幕都以同样的副歌结束:「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祂」(诗107:8, 15, 21, 31)。这篇诗以宏伟的全景,描绘了神如何用恩慈的行为改变人的生命。

神的严厉

  那么,神的严厉又是什么呢?保罗在《罗马书》11:22所用的「砍」字,字面意思是「切断」;它表示神果断地从拒绝恩慈的人那里收回祂的恩慈。它提醒我们一个关于神的事实,就是神向摩西宣布祂名字时亲自宣告的一个事实:虽然祂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但却「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也就是不会放过顽梗和不悔改的罪人(出34:6-7)。保罗提到的严厉行动,是神将不信的以色列民从祂的橄榄树上砍下来,虽然他们本是这树上的天然枝条——因为他们不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以色列一直倚靠神的恩慈,如今却漠视祂藉着祂儿子具体显出的恩慈。神的反应是果断的——祂切断了以色列。保罗借机警告他的外邦基督徒读者,如果他们像以色列人一样犯罪,神也会将他们切断。「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罗11:20-21)。

  保罗在这里应用的原则是:在神的恩慈每一次彰显的背后,都有一个严厉的警告——如果这恩慈被蔑视,就会代之以严厉的审判。我们若不让神的恩慈领我们带着感恩和回应的爱来到祂面前,当神向我们变脸的时候,就只能自怨自艾了。

  在《罗马书》的前面几章,保罗向那些自满自足、喜欢论断人的人说:神的恩慈「是要领你悔改」。「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罗2:1)——当你在别人身上看见过错、认为别人应受神的审判,但神却容忍了你身上的同样过错时,你本该非常谦卑、极其感恩。但是,如果你只顾揭开别人的伤疤,自己却不知道转向神,那么你就是「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从而「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罗2:4-5)。

  同样,保罗告诉罗马基督徒,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他们才能在神的恩慈中有分——「只要你长久在祂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罗11:22)。每个例子的原则都是相同的。那些不肯以悔改、相信、信靠和顺服来回应神恩慈的人,也不必惊讶或抱怨神最终会收回祂的恩慈,关闭恩门、代以报应。

  但神在严厉之中并非没有忍耐,恰恰相反,祂「不轻易发怒」(尼9:17;诗103:8;145:8;珥2:13;拿4:2),却恒久忍耐(出34:6;民14:18;诗86:15)。圣经非常强调神的忍耐和宽容,祂推迟了应有的审判,延长了恩典的日子,赐下了更多的悔改机会。彼得提醒我们,当挪亚预备方舟、败坏的世界呼唤审判的时候,神仍然在「容忍等待」(彼前3:20)——可能就是《创世记》6:3中的「一百二十年」。

  保罗在《罗马书》9:22又说,神在历史的进程中,「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又再一次,彼得向他第一世纪的读者解释说,基督回来审判的应许尚未成就,是因为神「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这个解释同样适用于今天。神竟然如此忍耐,让人在最后的审判之前还有「悔改的机会」(启2:21),这是圣经故事中的奇迹之一。难怪新约一再强调忍耐是基督徒的美德和责任;事实上,它是神形像的一部分(加5:22;弗4:2;西3:12)。

我们的回应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三个功课:

  —、感激神的恩慈。数算你所蒙的祝福。学会不要把自然界的益处、馈赠和快乐视为理所当然,学会为这一切感谢神。不要用随便的态度轻忽圣经或耶稣基督的福音。圣经告诉我们,有一位救主为我们受苦受死,让罪人得以与神和好,加略山是衡量神恩慈的尺度,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放在心上。要用诗人的问题来问自己——「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求主施恩,让我们也能用诗人的答案来回答——「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耶和华啊,我真是祢的仆人……我要……向耶和华还我的愿」(诗116:12-18)。

  二、感激神的忍耐。想想祂过去如何宽容你,虽然你的生命中有那么多与祂不相称、只配被祂弃绝的地方,但祂还是继续宽容你。学会对祂的忍耐发出惊叹,并且求祂赐下恩典,让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效法它。同时,竭力避免再试探祂的忍耐程度。

  三、感激神的管教。祂既是你的守护者,归根结底,也是你的环境。万事都是从祂而来,你每天都在品尝祂的恩慈。这样的经验有没有带领你悔改相信基督呢?如果没有,你就是在藐视神,并且站在祂严厉的阴影之下。但如果现在,套用怀特腓(Whitefield)的话来说,祂在你的床上放了荆棘,那只是为了把你从灵命的垂死中唤醒、起来寻求祂的怜悯。

  又或者,你是一位真正的信徒,但祂还是在你的床上放了荆棘,那只是为了阻止你陷入自满的昏睡,确保你「长久在祂的恩慈里」,用那种需要神的感觉经常把你在降卑和信心中带回来、寻求祂的面。这种仁慈的管教,是让我们在恩慈的背景中偶尔触及祂的严厉,免得我们在恩慈之外面对严厉的审判。这是爱的管教,我们应当谦卑接受:「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来12:5),「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祢的律例」(诗119:71)。

问题讨论:

  1. 为什么《罗马书》11:22中的「和」字是关键词?
  2. 「现代人习惯于把神的恩慈和神的严厉这两种观念截然分开」,这习惯的根源是什么?这习惯对基督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3. 为什么「圣诞老人式的神学本身就蕴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
  4. 神的恩慈是由什么属性构成的?
  5. 神特别向摩西强调的是哪一种属性?
  6. 「慷慨是神道德完美的焦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7. 「神给所有人某些好处,却给某些人所有好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8. 神的严厉是什么?「在神的恩慈每一次彰显的背后,都有一个严厉的警告——如果这恩慈被蔑视,就会代之以严厉的审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9. 作者讨论神的恩慈和严厉之后,归纳三个什么功课?我们可以怎样应用这些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