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之死
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说的,可以概括如下:福音告诉我们,我们的造物主已经成为我们的救赎主。它宣告神的儿子已经「为我们人类和我们的救恩」成为人,并为拯救我们免于永恒的审判而死在十字架上。圣经基本上是用「挽回祭」来描述基督的救赎之死,也就是说,通过从神的视线中涂抹我们的罪,从而平息了祂对我们的忿怒。神的忿怒是祂的公义对不义的反应,体现在报应审判中。但耶稣基督通过顺服父神的旨意、成为我们的代表性替代,代替我们接受罪的工价,使我们免于报应审判的噩梦般前景。
通过这种方式,正义得到了伸张,因为一切需要被赦免的罪孽,都在神子的身上得到了审判和惩罚,赦免在此基础上被赐给我们这些罪人。可以说,救赎之爱和报应审判在加略山上携手,因为神在那里证明自己是「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
你明白这点了吗?如果你明白了,现在就看到了基督教福音的核心。福音就是宣告:人在神面前的根本问题,就是他那惹动忿怒的罪;而神对人的最基本供应,就是从忿怒之中带来和好的挽回祭。这个版本所表达的信息最为深刻。的确,某些版本的福音很应该受到批判,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触及这个层次。
我们都听说过,有人把福音表达为神为人类的问题提供的胜利答案——包括我们与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的确,福音确实为我们带来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它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首先解决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类所有问题的深处,是人和他的创造者关系出了问题。除非我们清楚地说明,前面那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最后一个问题,否则我们就是在曲解福音、为神作假见证——因为把一半真理当作整个真理来陈述,此举本身就是说谎。新约圣经的读者不会错过这样一个事实:它知道我们人类所有的问题——恐惧、道德怯懦、身心疾病、孤独、缺乏安全感、无望、绝望、残忍、滥用权力等等——但同样,也没有一个新约圣经的读者会错过这样一个事实,它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所有这些问题都放在得罪神这个根本问题里解决。
新约所说的罪,主要不是指社会性的错误或失败,而是指对造物主——神的反叛、蔑视、逃避和随之而来的罪孽。新约指出,我们最需要摆脱的根本问题是罪,基督受死正是为了拯救我们脱离它。人与人之间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罪;只要我们与神的关系不对,我们与己与人的错误现状就无法治愈。
篇幅所限,我们不能在这里证明罪、挽回祭和赦免的主题是新约福音的基本结构特征。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罗马书》1-5章、《加拉太书》3章、《以弗所书》1-2章、《希伯来书》8-10章、《约翰壹书》1-3章,以及《使徒行传》中的讲章,你会发现这点的确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如果有人质疑「挽回祭」这个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四次,回答应该是:挽回祭的观念在新约中不断出现。
有时,基督的死被描述为和好,也就是在仇恨和战争以后重建和平(罗5:10-11:2;林后5:18-20;西1:20-22);有时被描述为救赎,也就是付出赎价、从危难和被掳中施行解救(罗3:24;加3:13;4: 5;彼前1:18;启5:9);有时被描述称一种献祭(弗5:2;来9:1-10:18),也就是舍己(加1:4;2:20;提前2:6)、背负罪孽(约1:29;来9:28;彼前2:2)和流血(可14:24;来9:14;启1:5)的行动。只要浏览上述经文,我们就会发现所有思路都与除去罪恶、恢复人神之间畅通无阻的相交有关,它们都以耶稣的死使人避免了神的审判威胁为背景。换句话说,它们是用不同的画面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挽回祭的实际。如果有人不幸像某些学者那样,以为不同的语言表达必然意味着不同的观念,那就是一种肤浅的谬论了。
此时还得再指出一点。挽回祭的真理不但把我们带到了新约福音的核心,也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有利的位置,让我们可以看清许多其他事情的核心。当你站在威尔士最高峰斯诺登山(Snowdon)之巅,你会看到整个斯诺登尼亚(Snowdonia)在周围展开,视野比当地任何地方都更开阔。同样,当你站在挽回祭的真理之巅,就可以透视整本圣经,并且可以衡量任何以其他方式都无法正确把握的重要事项。下文将涉及其中五项:耶稣一生的驱动力;拒绝神之人的命运;神所赐的平安;神爱的长阔高深;神荣耀的意义。这些问题对于基督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认为,只有在挽回祭的真理亮光中才能理解,这点也是无可否认的。
耶稣一生的驱动力
首先,想一想耶稣一生的驱动力。
如果你花一个小时坐下,把《马可福音》从头到尾读一遍——这是一个效果很好的操练,请允许我现在就敦促你这样做——你会获得一个对耶稣的印象,其中至少包括四个特征:
你的基本印象将是一个活跃的人:祂总是马不停蹄,到处改变环境、制造事件——行神迹;呼召和训练门徒;指出曾被奉为真理的错误;纠正曾被当作圣洁的污秽;最后,直奔被卖、定罪和被钉十架的道路。这一连串怪异的不寻常情况,使人不得不觉得祂自己一直在控制着事情的发展。
你的进一步印象将是,祂知道自己是神、也就是神子,却扮演弥赛亚的角色、也就是人子。马可清楚地记载:耶稣越是向门徒敞开自己,他们就越发现祂是个难解的谜——越接近祂,就越不明白祂。这听上去自相矛盾,但却绝对真实,因为随着他们对祂的了解加深,他们就越接近祂对自己的理解——神和救主——而这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但耶稣独特的双重自我意识,在祂的受洗和变像时(可1:11;9:7)得到了从天上传来的天父声音的证实。我们只需要思想两件事:一方面,祂的一言一行都泰然自若地假定自己拥有绝对权柄,实在令人震惊(可1:22、27;14:27-33);另一方面,祂在受审时面对大祭司的双重问题「祢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一位超自然、神圣的人)基督(弥赛亚、神差派的救主、君王)不是?」——耶稣明确地回答:「我是。」(可14:61-62)
由此读下去,你的印象将是:祂的弥赛亚使命乃是以自己的被杀为中心。祂早在任何人想到弥赛亚要受苦之前,就有意识地、一心一意地准备以这种方式死去。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称祂为基督之后,耶稣至少有四次预言祂将被杀、并且复活,虽然门徒不能明白祂在说什么(8:31;34-35;9:9, 31;10:33-34)。在其他时候,祂还提到祂的死是已经确定的(可12:8;14:18, 24),是圣经预言的(14:21、49),并且能使许多人与神建立重要的新关系:「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可14:24)。
你的最终印象将是:对于祂来说,这个受死的经历是最可怕的煎熬。在客西马尼园,祂「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可14:33-34)。祂恳切祷告,为此「俯伏在地」,而不是跪下或站着,可见当祂思想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内心所感受到的畏惧和孤独。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当祂说完「求祢将这杯撤去」之后,会有多么强烈的试探要祂说「阿们」,而不是继续说「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祢的意思」(可14:36 )。然后,祂在十字架上发出被抛弃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见证祂里外的黑暗。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耶稣相信祂必须死的信念?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四本福音都见证的,自始至终驱动祂整个公开事工的,竟是祂必须被杀的信念?我们又应该怎样解释,殉道者司提反能欣然面对死亡,异教哲学家苏格拉底能从容地服毒而死,但耶稣这位神的完美仆人,从未表现出对人、痛苦或损失有丝毫恐惧,竟然在客西马尼园表现出恐惧绝望,又在十字架上宣称自己被神离弃?路德评论说:「从来没有人像这人那样害怕死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那些认为耶稣的死只不过是一场意外的悲剧,与其他任何含冤好人的死没有本质不同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事实。按照他们的原则,唯一的方法是假设耶稣里面有一种病态、胆怯、时不时会让祂情绪低落的气质——首先是在祂身上诱发出一种求死的欲望,然后在死亡临近时使祂感到恐慌和绝望。但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在祂复活生命的大能中仍然教导门徒,祂的死是必要的(路24:26-27);因此,这种所谓的解释看起来就既别扭、又荒谬。然而,对于那些否定代赎真理的人,却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说法了。
但是,如果我们将所讨论的事实与使徒关于挽回祭的教导联系起来,一切就会立刻变得清晰起来。苏格兰神学家詹姆士·邓尼(James Denney,1856-1917年)说:「我们岂不可以说,这些极端恐惧和被离弃的感觉,与祂的受死和客西马尼园的痛苦是相连的。因为祂接受父所递给的死亡苦杯,就是背负世人的罪,并且同意被列于罪人之中,事实也正是如此。」(《基督之死 The Death of Christ》1911年版第46页)
如果保罗或约翰被问到这个问题,毫无疑问,他们会这么回答:正是因为耶稣要成为罪、承受神对罪的审判,所以才会在客西马尼园战兢;也正因为祂确实背负了审判,所以才会在十字架上宣告自己被神离弃。耶稣一生的驱动力,是祂定意「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祂的死亡特别的痛苦之处,在于祂在加略山上亲自尝到了我们应得的神的忿怒,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
许多世纪以前,以赛亚已经说过:「我们却以为祂……被神击打苦待了……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祂身上……耶和华却定意(喜悦)将祂压伤……耶和华以祂为赎罪祭。」(赛53: 4-10)
正如诗歌《哦,主,什么使祢头垂?O Christ, what burdens bowed Thy head》)里所唱的:
哦,主,什么使祢头垂?我罪压祢身上!
祢是站在罪人地位,将我罪孽担当;
作我祭牲,流血赎罪,使我得着释放。
圣者确曾掩去祂面,哦,主,向祢隐藏;
昏沉黑暗裹祢灵魂,因为我的黑暗;
如今却是,荣光焕发,恩典成为我光。
我们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它对于理解基督教的基本事实很重要。而以下几点可以短一点。
那些拒绝神的人呢?
第二,想一想那些拒绝神的人的命运。
普救主义者(Universalists)假定,根本没有人会属于这个标题所指的那类人,但是,圣经所言却是相反。我们今生所做的决定,将会产生永恒的后果,「不要自欺」,就像听信普救主义者的话一样,「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今生拒绝神的人,将永远被神弃绝。普救派(Universalism)的教义认为,卖主的犹大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得救;但耶稣却不这么认为:「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祂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14:21)。如果耶稣预料犹大最终必会得救,祂怎么会说出这些临终之言呢?
因此,有些人将面临永远的弃绝。我们如何理解他们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局呢?当然,我们无法建立任何确切的地狱概念,就像对天堂一样,这无疑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是,也许我们所能建立的最清晰的概念,是从默想十字架得出的。
在十字架上,神在祂儿子的身上审判了我们的罪,而耶稣承担了对我们罪孽的报应。因此,看看十字架,你就会看见神对人的罪的公义反应,最终将会采取什么形式。那是什么形式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回和剥夺一切美善。在十字架上,耶稣失去了祂曾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父神的同在和爱的感觉,身、心、灵的和谐感,对神和受造物的享受,友情的愉悦和安慰,全都从祂身上被夺走了;取而代之的只有孤独、痛苦、人性的丑恶和冷酷无情的锥心感觉,以及对巨大灵性黑暗的恐惧。
虽然肉体的痛苦很大,因为钉十字架是世上已知最残酷的死刑,但这还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耶稣最大的痛苦是精神和属灵的,祂在几个小时里所受的痛苦,实在是永恒的痛苦——每一分钟都像永恒一样漫长,心灵受过煎熬的人,都能理解其中每一分钟的滋味。
同样,那些拒绝神的人也要面临丧失一切美善的前景;而建立对「永死」的正确观念,最好方法就是反思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享受了多少神在普遍恩典中的美好事物,直到失去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珍惜健康、顺境、友谊,或者别人的尊重,直到失去它们的那一刻。加略山向我们显明,当神的最后审判临到时,一个人曾经珍惜、或者应当珍惜的任何可以称为美善的东西,都不再属于那人。这个想法非常可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现实将会更加可怕:「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愿神帮助我们学习这个功课,它已经藉着十字架的代死所成就的挽回祭的景象,清楚地教导我们了。愿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在基督里面,我们的罪都蒙祂的宝血遮盖。
什么是平安
第三,想一想神所赐的平安。
神的福音会带给我们什么呢?如果我们说「神的平安」,没有人会反对——但人人都明白吗?使用正确的词语,并不能保证正确的观念!许多时候,神的平安被认为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快乐和释然的感觉,源于知道神会保守我们克服人生最大的打击。但这是一种错误的陈述,因为一方面,神并不会以这种方式娇惯祂的儿女,任何以为祂会这样做的人,都将会大感震惊;另一方面,真正的神的平安,其基本和必要之处,根本不在上述概念当中。
把神的平安误解为一种感觉,是以为神的平安会带来两件事:一是有能力面对和忍受我们自身的败坏和失败,二是在哈姆雷特所说的「命运暴虐的毒箭」、基督徒称之为「神智慧的安排」中知足。这个叙述所忽略的真理是,神的平安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是被赦免和接纳进入圣约,也就是被接纳进入神的家庭。但是,这种与神的关系的转变——化敌为友,从忿怒进入丰盛的爱,从定罪到称义——如果没有得到阐述,和平的福音也就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扬。
神的平安首先是与神的平安;这是一种神不再敌对、反而帮助我们的状态。如果不从这里开始解释神的平安,只会误导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悲的讽刺之一是,虽然自由主义和激进正统主义(Radical orthodoxy)神学家相信自己是在为现代人重新诠释福音,但却基本上拒绝了忿怒、罪咎、定罪和神与人为敌等教义,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介绍福音,因为他们说不出平安的福音解决了什么基本问题。
因此,神的平安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意义,是一种赦免和接纳的新关系——它的源头是挽回祭。当耶稣在复活那天晚上来到楼上房间里的门徒面前时,祂说:「愿你们平安!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约20:19-20)祂为什么要那样做?不仅是为了证明祂的身分,也是为了提醒他们在十字架上的挽回祭之死,已经使他们与父神和好。在代替他们受刑罚、为他们带来和平之后,祂在祂复活的大能中来到,为他们带来了平安。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生来与神为敌,神也与我们为仇,但耶稣已经「藉着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1:20),对神的平安的真正认识,这时才会开始。
神爱的长阔高深
第四,想一想神爱的长阔高深。
保罗祈求《以弗所书》的读者「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3:18-19)。这句话里的前后矛盾,反映了保罗的感觉:神爱的浩大实在是难以形容的,但他相信人还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它。究竟怎样才能明白呢?
《以弗所书》的答案是:从上下文去思索挽回祭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回顾这封信的前两章中提出的整个恩典计划,包括拣选、救赎、重生、保守、得荣耀,以基督的代赎牺牲为核心。请读一读有关救赎、「罪得赦免」以及用基督的血(代赎的死)把远离神的人带回来(弗1:17;2:13)等关键经文。再看第五章的教导,其中两次指出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作为挽回祭,证明和衡量祂对我们的爱,而我们彼此相交时要效法这爱:「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弗5:2),「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
基督的爱是白白的,不是由我们身上的任何好处触发的(弗2:1-5);它是永恒的,在「神创立世界以前」(弗1:4)拣选要拯救的罪人时已经有了;它是彻底的,因为它把基督降到屈辱的深渊,也就是加略山的地狱;它是至高的,因为它已经实现了它的目标——被救赎者最终的荣耀、完全的圣洁,以及在祂爱中的喜乐(弗5:26-27),现在已经得到了保证和凭据(弗1:14;2:7-10;4:11-16, 30)。保罗劝告说,如果你想管窥神爱的伟大和荣耀,都要仔细思考这些。正是这些构成了「祂荣耀的恩典」(弗1:6);只有认识这些的人,才能称颂三位一体的耶和华的名。这把我们带到最后一点。
神的荣耀
最后,想一想神的荣耀的意义。
在楼房内,犹大走进黑夜卖主以后,耶稣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约13:31)祂是什么意思呢?「人子」是祂作为救主君王的称号,祂在登上宝座之前,必须成就《以赛亚书》第53章的预言;当祂说到人子现在得了荣耀,父在祂身上也得了荣耀的时候,特别想到的是代赎的死,也就是犹大已经出去促成的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你有没有看见神的荣耀在祂的智慧、能力、公义、真理和慈爱中,在加略山为我们的罪而献的挽回祭中淋漓精致地显明出来了?圣经已经见证了,我们冒昧地补充一句:如果你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罪担的压力,那么你也会看见的。
在更能明白这些事情的天上,天使和人类一起颂赞「被杀的羔羊」(启5:11;7:9-12)。在地上,那些藉着恩典已经看见这属灵现实的人,也会同样颂赞:
忍受羞辱与欺凌,
代替我罪受苦刑;
因祂宝血我得赦,
哈利路亚!奇妙救主!
(《哈利路亚奇妙救主 Man of Sorrow, What A Name》)
主竟离开,天父荣耀宝座,
白白恩典何等无限;
倒空自己,只剩大爱,
流血救助亚当后裔。
奇异的爱!何能如此?
我主,我神,竟为我死!
(《怎能如此 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
祢既为我领得赦免,
祢既给我白白恩典,
忿怒都已算清。
神就不要两次归还:
先从我的流血中保,
又向我来讨偿。
所以我灵你当安息;
我大祭司伟大功绩,
已买你出牢狱。
当信祂的有效宝血,
不怕神会再将你弃,
因主为你舍命!
(《为何忧虑 From whence this fear and unbelief?》)
这些都是天国后嗣的诗歌,他们已经「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4:6),也就是认识祂的位格、职分和工作。救赎之爱和挽回祭的怜悯,这个大喜信息是福音的核心,激励他们永不止息地颂赞。你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吗?
问题讨论:
- 福音解决了什么基本的问题?在你的人生中,这中心问题的解决,如何影响中心以外的范围?
- 认识挽回祭的真理,如何帮助我们明白:
(1) 耶稣一生的驱动力;
(2) 拒绝神之人的命运;
(3) 神所赐的平安;
(4) 神爱的长阔高深;
(5) 神荣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