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五五年一月七日,英格兰南华克新公园街教堂(New Park Street Chapel in Southwark)的牧师用下面这段话开始了他的早堂讲道:

  「有人说,『要正确研究人类,切入点是人』。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我相信同样正确的是:要正确研究神的选民,切入点是神;要正确研究基督徒,切入点是神格(Godhead)。能吸引神儿女去钻研的最高深的科学、最崇高的思想、最伟大的哲理,就是他所称为父的伟大的神的名字、本性、位格、计划、作为和存在。

  「默想神,是一件能改进思想的事。这课题是如此浩大,以致我们的思想都迷失在它的浩瀚中;又是何等深邃,以致我们的骄傲都淹没在它的无限里。我们可以努力思索解决其他课题,从而感到某种自满,心中暗想:『看,我多聪明!』。但是,当我们来到这门大师级的科学面前,竟然发现我们的铅锤线测不出它有多深,我们的鹰眼看不到它有多高,只能黯然离去,心想:连蠢人都可变得聪明,但我们却是野驴的笨驹,因此慨然感叹:『我好像活在昨日,什么也不懂。』默想任何东西,都不如默想神更能降卑思想……

  「然而,当『神』这个课题使头脑降卑之时,同时也扩展了思想。经常思考神的人,比那些只会在这个狭窄的地球上钻营的人有着更为广阔的思想。……拓宽心灵的最佳研究,是有关基督和祂钉十字架的科学,以及对荣耀三一神的认识。没有别的能像敬虔、热切、持久地去研究『神』这个伟大的课题那样,更能开阔人的理性、扩大人的整个心灵。

  「在降卑与扩展之余,这个课题还将带来极大的安慰。哦,默想基督的时候,每一个伤口都被膏抹;思想父神的时候,每一种忧伤都被平静;接受圣灵的时候,每一个痛疮都被治愈。要消除悲伤吗?要淹没忧虑吗?去吧!把自己投入神格的最深海洋,消失在祂的无限中吧!你就会好像在安乐椅憩息后站起来,精神抖擞、焕然一新。除了真诚默想神格这个课题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能如此安慰心灵,能如此平静忧伤和苦痛的怒涛,能如此止息试炼的狂风。这就是今天早上我邀请你的课题…… 」   

  这些话,是司布真(C. H. Spunrgeon,1834年6月19日-1892年1月31日)在一个多世纪前说的。难以置信的是,那时他只有二十岁。但这些话当时是真理,至今仍是真理。作为一系列有关神的本质(nature)和性情(character)研究的序言,这段话最恰当了。

谁需要神学?

  「且慢!」有人会说:「请先告诉我们,这趟旅程真的有必要吗?我们都知道,司布真时代的人对神学很有兴趣,但我却觉得很沉闷。为什么今天还要为你所提议的那种研究请假呢?无论如何,你确定一个平信徒(译注:圣公会把教会中神职人员之外的成员称为「平信徒 layman」)离开它就活不下去吗?毕竟,现在已经是新的世纪,不是十九世纪!」

  问得好!——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提问者显然假定:研究神的本质和性情,是脱离实际、与生活无关的事情。其实,它是一个人人都可参与的最实际的项目,因为认识神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比如说,若有人用飞机把一个亚马逊部落的土著人送到伦敦,不加解释地把他丢在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任凭这个对英语和英格兰都一窍不通的人自生自灭,岂不是很残忍吗?同样,我们若要活在世上,竟然不认识那位拥有并管理这个世界的神,岂不对自己也很残忍吗?对于不认识神的人来说,世界将会成为一个陌生、疯狂和痛苦的地方,活在其中是一件令人失望和厌恶的事情。你若漠视研究神,就是判决自己蒙着眼睛行走人生,跌跌撞撞、漫无方向,对周围的环境一无所知。这样,你只会白费一生、丧失灵魂。

  因此,一旦认识研究神的价值,就可以起步了。但从何开始呢?显然,只能从我们的所在地开始。然而,那就意味着从风暴中出发,因为今天有关神的教义是个风暴中心。所谓「关于神的辩论」,和它那些耸人听闻的口号——「神的形像已经消失」、「神已经死了」、「信条可唱不可说」——有如四面楚歌。我们被告知,基督徒历来实践的 「神论 God-talk」,只是一种精致的无稽之谈。有关神的知识,严格来说是都是空谈。声称拥有这些知识的各种教导,都被贴上了过时的标签——什么「加尔文主义 Calvinism」、「基要主义 fundamentalism」、「新教经院哲学 Protestant scholasticism」、「旧正统派 Old orthodoxy」。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如果要等到风暴平息之后再出发,恐怕永无启程之日。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还记得约翰·班扬在《天路历程》中描写的那位天路客吗?他的妻子和儿女在他刚要起程的时候叫他回去,他就「用手指堵住耳朵,边跑边喊:生命,生命,永恒的生命!」我也请你对那些告诉你「没有通往认识神的道路」的人暂时关闭耳朵,然后跟我走一段看看吧。毕竟,证明布丁味道的方法就是吃一口。人若真正走上了已被确认的道路,即使听到有旁观者议论纷纷,说这样的道路不存在,他也不会太担心。

  不管风暴过了没有,我们都要起程了。那么,我们怎样计划行程呢?

  基督徒拥有的五项基本真理、五个认识神的基本原则,将决定我们的整个行程。它们是:

  —、神已经向人说话。圣经就是祂的话语,赐给我们得救的智慧。

  二、神是天地的主宰和君王。祂为了自己的荣耀统管一切,在一切所作所为上彰显祂的完美,要使世人和天使敬拜祂、尊崇祂。

  三、神是救主。出于祂主权的爱藉着主耶稣基督运行,拯救信祂的人脱离罪的咎责和权势,收纳他们成为祂的儿子,并将所定的福赐于他们。

  四、神是三位一体的。神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救恩的工作乃是由三个位格共同合作的成果——圣父定意救赎(purposing),圣子成就救赎(securing ),圣灵施行救赎(applying)。

  五、敬虔,就是以信靠和顺服、信心和敬拜、祷告和颂赞、委身和事奉去回应神的启示。生命必须在神话语的亮光中显明并活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敬虔。

  在这些普遍而基要的真理光照之下,我们现在要详细查考圣经如何揭示我们一直在谈论的神的本质和性情。我们好像是旅客,已经远远看见一座巍峨高山,在旁边绕行,看到这山如何抢镜头、如何支配四野的地形。现在,我们就直接走向它,决心攀登而上。

基本主题

  登山的途中会遇到什么呢?哪些主题会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呢?

  我们必须探讨神的神格(Godhead of God)——就是那些使神与人不同,标志着造物主与受造者截然不同、无法逾越的各种神性特质,包括:祂的自存、祂的无限、祂的永恒、祂的不变。我们必须探讨神的能力:祂的全能、全知、全在。我们也必须探讨神的完全,祂的言行所彰显出的祂道德性情的各个方面——祂的圣洁、祂的慈爱和怜悯、祂的诚实、祂的信实、祂的良善、祂的忍耐、祂的公义。我们还必须注意什么会让祂喜悦,什么会得罪祂,什么会激怒祂,什么会令祂满意和喜乐。

  对于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来说,这些都是比较陌生的主题。但对于神的百姓来说,并不总是如此。曾几何时,关于神的属性(God’s attributes)的主题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被列入教理问答(catechism)、在教会中教导所有的儿童,所有的成年信徒都必须知道。因此,在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中的第四问「神是什么?」,其答案如下:「神是个灵,祂的生命、智慧、权能、圣洁、公义、恩慈和信实,都是无限、永恒、不变的。」这个宣告,被伟大的贺智(Charles Hodge)誉之为 「可能人为神所写的最佳定义」。

  但是,今天只有很少儿童受过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的训练,只有很少现代信徒听过系统讲解神的属性的讲道,如查诺克(Stephen Charnock,1628-1680年)一六八二年所发表的《论神的存在和属性 Discourses on 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那样。也很少有人读过简单而直接地谈论神性的著作,因为这类著作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对于上述主题的探索,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许多需要揣摩和消化的新鲜观念。

知识的运用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开始登山之前,需要停下来先问自己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其实,在我们每次开始研读圣经之前,都应当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我们作为学生的动机和目的。我们需要问自己:我让这些东西占据我的脑海,最终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一旦我获得了关于神的知识,我打算做些什么?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若是我们为了神学知识而学神学,必定反受其害。它会使我们骄傲自负。这个课题的伟大会让我们陶醉,我们会因为对这课题的兴趣和掌握,自以为比其他基督徒高出一筹,看轻那些在我们看来神学思想粗浅贫乏的人,把他们视为劣品。正如保罗对自负的哥林多人所说的:「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1-2)

  为了获得神学知识而学神学,为了知道一切答案而读圣经,是通往自我满足、自欺欺人的快捷通道。我们需要保守己心、警惕这种态度,并且祷告远离它。正如我们之前所看到的,没有教义知识,就不可能有属灵的健康;但同样真实的是,出于错误的目的寻求、又用错误的标准去衡量知识,也不可能带来属灵的健康。相反,这样的教义学习真的会成为属灵生命的威胁。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和昔日的哥林多人一样,在这方面警醒提防。

  不过,有人会说,对于每个重生的人,岂不都会爱慕神所启示的真理、渴望尽可能地多知道它吗?请看《诗篇》第119篇——「求祢将祢的律例教训我」,「求祢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我何等爱慕神的律法」,「祢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求祢赐我悟性,使我得知祢的法度」(12、18、97、103、125节)。难道不是每个神的儿女都和诗人一样,渴望尽可能地多了解我们的天父吗?难道他没有领受爱真理的心、证明他已经重生了吗?(帖后2:10)难道他不会寻求满足这种神所赐的渴慕吗?

  是的,当时是。但你若再回去看《诗篇》第119篇,就看到诗人渴慕神的知识不是在理论上的、而是在实践上的。他最高的愿望是认识和享受神自己,他认为对神的知识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他渴望明白神的真理,是为了让自己的心能回应、生活能与之相称。请注意开始几节经文的重点:「行为完全、遵行耶和华律法的,这人便为有福!遵守祂的法度、一心寻求祂的,这人便为有福。……但愿我行事坚定,得以遵守祢的律例。」(1-2、5节)诗人对真理和律例、圣经知识和神学都很有兴趣,但并没有把它们本身当作目的,而是当作得着生命和敬虔生活的途径。他最终关心的是认识、事奉这位伟大的神——他所试图明白的真理的来源。

  这也必须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研究神格的目的,必须是更好地认识神自己。我们所关心的必须是扩大我们的认识——不只是认识神属性的教义,而是认识拥有这些属性的永生神。因为祂既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也是我们研究的帮助,所以祂自己也必须是研究的目的。在研究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寻求被引到神面前。神为此而赐下启示,我们也必须为此运用启示。

默想真理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怎样才能把我们对神的知识转化成对神的认识呢?方法简单而严格:就是我们把所学关于神的每一项真理,都带到神面前默想,用来祷告和赞美神。

  也许我们的知道祷告是怎么一回事,但默想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在今天,默想是一种失落的艺术,基督徒因为对此无知而身受其苦。默想是一种唤醒思想的活动,是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神的作为、道路、计划和应许反复思想、考虑、沉思,并且应用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神圣的思想活动,是有意识地来到神的面前、在神的眼目之下、靠着神的帮助,作为与祂相交的途径。

  它的目的,是使一个人在思想和灵性上对神的视野变得清晰,让神的真理在人的思想和内心产生透彻而适当的影响。它是人与自己谈论关于神和自己的事情,实际上常常是自我争辩,在疑惑和不信的迷雾中找到一条出路,看清神的大能和恩典。

  它的作用,是当我们沉思神的伟大和荣耀、自己的渺小和罪污的时候,总是让我们谦卑;当我们沉思神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所彰显无限丰富的怜悯,又总是鼓励、安慰我们——「安慰」我们,这个词要照着圣经自古所用强烈的字义去理解——这些就是我们开头所引用司布真的话所强调的重点,它们都是真实的。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种被降卑、又被提升的经历时,我们对神的认识也越增长,我们的平安、力量和喜乐也随之增加。那么,愿神帮助我们,把我们对神的知识用到这一点上,以致我们都能真正「认识主」。

问题讨论

  1. 当别人说「没有通往认识神的道路」,作者告诉我们应存的态度是什么?
  2. 我们研究神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只为寻求而寻求的神学知识,使我们「反受其害」?
  3. 为什么《诗篇》119篇的作者要认识神?本章的「知识的运用」部分对你进行研究的动机有何帮助?
  4. 我们如何能把关于神的知识变成对神的认识?默想是什么?你对作者所描述的默想有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