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诗人继续上行,他已经来到了圣殿的门口。而回想我自己的属灵经历,却没有能跟他一路上行,同样来到圣殿门口。所以感觉产生不了与诗人强烈的共鸣——他经过了一路的上行,一路的成长,现在的他慢慢学会了「敬畏神,事奉神, 专靠神」。诗人在灵里看到了,坐在天上的主,「举目」这个动作表明了神在他的眼中是如此真实的存在,这不同于之前121篇中,向高山举目。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肉眼都可以看到山,它是真实确据的存在,而神的存在,我又有多少次像诗人一样坚定地相信,愿意把自己的眼目举起来,望向神呢?因为他看到了神的伟大,全能,他愿意做神的仆人,不单单是一个被动顺服的仆人,而是一个衷心勤勉的仆人,这就好像时刻警醒的战士,一旦将军下达命令,随时准备好奔赴前线。反观我自己,在面对神的吩咐之时,经常都是半推半就,甚至是不情不愿。诗人是不是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有本事做一个好仆人,所以才在愿意如此殷勤地服侍主人呢?并不是这样。诗人自己看自己应该如同诗篇26篇所说的,「我是虫,不是人」,因为他被别人藐视已到极处。我们现代社会的人生价值,常常来源于跟别人比较,上学的时候比分数,工作之后比工资,比房子,比车子。如果用这种价值观来判断,被世人所藐视,所看不起到极处的诗人一定是一个成绩差,没本事,穷光蛋似的人,他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可是,并不是这样的,本篇中的诗人或许还是一个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呢,那么他为什么还会被藐视呢?我想这就是圣经启示给我们,属灵的价值观跟属世不同。诗人在灵里看到了自己的贫穷,丑陋,肮脏。但是他愿意凡事寻求神,专靠神,走属天的道路。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世人所藐视。而藐视他的是安逸人和骄傲人,因为这些人觉得自己有能力,我命由我不由天。 圣经里说自以为站得稳的,应当谨慎,免得跌倒。

  当我们遇到讥诮和侮辱的时候,下意识或许还是奋起反击,证明自己。我想只有像诗人这样绝对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神面前是一无是处的,才会把伸冤的权利交给主,自己甘愿背负神所允许的试炼。而我们内心那存留的哪怕一丝丝骄傲,觉得自己还不错,觉得自己懂得多,获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潜力。这些都不能让我们愿意谦卑向神低下头,凡事寻求神的怜悯。

——By Shanzhao

  上行之人跨过高山,在神的帮助中,在属灵伙伴的互相扶持下,来到锡安山,来到耶路撒冷,来到圣殿前,有可能想起了一路上的艰辛困苦,被藐视,被讥诮,心灵受到伤害,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时望向宝座上的神,就如受伤的孩子找到了父亲,禁不住向父亲呐喊呼求怜悯,从而有了这篇情真意切、专注仰望的祷告。

「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祢举目。」

  在这个诗篇开始,「坐在天上的主」提醒我们所仰望的是多么全能、崇高与伟大的存在,「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篇29:10】所以无论我们的处境怎样艰难, 单单举目仰望「坐在天上的主」,「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5】,神的怜悯就一定会到来。

「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祂怜悯我们。」

  在神面前,内在心里我们要像仆人、使女在主人面前那样谦卑,敬畏、顺服、倚靠和忠心,外在行为上,眼睛要注目主人的手,随时预备、响应主人的指示。有时候,我们口里称神为主,却在用祷告要求神满足我们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叫神照我们的心意成全,却从来永远不会去体贴、明白神的心意。还有时候,我们虽然明白自己是仆人的地位,却没有把目光望向神的手,而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自己拿主意为主人做事,却完全忽略了主人的指示。主啊,求祢在我只为自己所求的时候,洁净我的心,在我偏离你的旨意的时候,鉴察我的心,帮助我,使我的心可以重新向归向祢。

「耶和华啊,求祢怜悯我们,怜悯我们!因为我们被藐视,已到极处。」

  当我们带着难处和苦楚来到神面前,谦卑俯伏仰望祂。一方面,我们需要毫无保留的倾诉心底说不出来的苦情与各样的委屈告诉神,不伪装,不修饰,让我们的心完全地向神敞开,求祂安慰、医治、带领。神是明察秋毫的神,我们不说祂也明白我们的心思意念和处境,但是我们自己很多有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要求什么,毫无保留的向天上的父神交托自己的苦楚,可以帮助我们把困难完全托付给神,单单仰望祂,更可以帮助我们与神更加亲近,坦然接受神的鉴察和试炼。试想自己有多少次祷告的时候口不对心,对自己所求遮遮掩掩,对自己的认罪轻描淡写,这样其实是自己在隔绝神的安慰和怜悯。另外,在信仰生活中,很多时候神并不会即时回应我们的呼求,即使「我们被藐视,已到极处。」,祂不是故意耽延,更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时候未到,神总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好的给他儿女,很多的祝福是在等候中祈祷得到的。「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赛四十31】。学会等候神,也是上行之路必修的一门功课。「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罗五3】,而「不至于羞耻」则会帮助我们安于「被藐视」,不至于「到极处」

「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已到极处。」

  相信我们每个基督徒都有过被「安逸人」 讥诮,藐视甚至羞辱的经历,我们会无法忍受,认为「已到极处」,这时候我们把这些交托给神,祈求神的安慰,同时我们也需要想到,我们所受的被藐视、被讥诮与我们的主耶稣在被十字架上所受的藐视、讥诮以及戏弄,如何可比呢 ? 更何况耶稣本是无罪的,「神使那位没有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为的是赎回我们这些陷在罪里的人。这种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我们仆人的身份,承认自己「是重价买来的,不要作人的奴仆」【林前七23 】 ,拒绝自己、背起十架行走天路,让神的旨意成就在自己身上。

——By Wayne

  诗人从上行之诗(诗120)的一开始,就像升降梯一样一路向上。当他意识到自己处在罪里,毅然离开,迈向了离神更近的道路。一路上有难处,但诗人却感受到神的帮助,正如他所说:「耶和华要保护你」(诗121)。一路上有同行的人,无论是指带领不认识神的人一同去认识神,或是遇上能一起相伴的已经认识了神的弟兄姊妹,诗人都充满喜乐。甚至当人对他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他就欢喜(诗122)。但是渐渐的,他又遭遇了在途中的 痛苦。这一次是来自同伴的难处。「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已到极处。」 一开始我在想,为什么安逸人会讥诮人?难道安逸的生活不该是带给人内心的平静和祥和吗?很巧的是,因为事奉的缘故,看了约伯记的前几章。顿时觉得这些个安逸人可不就是约伯的朋友们么!当约伯痛苦不堪的时候,来自安逸人的安慰却是「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约5:17)。回想起信主的经历,难免有高有低,而低落的时候,面对属灵里正享受安逸的人的讥诮,我却不像诗人一样,将「我的眼望向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祂怜悯我。」(诗123:2)而是不满的吞下苦毒,充满在心里发酵。而当我升高的时候,又不免以一个所谓过来人的身份以骄傲,讥诮和藐视带给人那无法安慰人心的「安慰」。神啊,求你怜悯我,怜悯我的骄傲,怜悯我不愿放下的苦毒,怜悯我使我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安慰怜悯别人。

——By 求智慧的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