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言

  如今, 特别是在西方,存在着一种对所谓的「沟通  communication」的强烈要求。「我们必须沟通」,这是那些想成为知识传播者的呼声。不久前,我饶有兴趣地在一份知名刊物上读到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 Why?」,这个熟悉的单音节英文单词,似乎让不少「沟通主义者」结结巴巴。当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实际上与生活的艺术分割的时候,就产生了这种严重的危险,

  「从前所写的都是为我们的学习所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这是使徒保罗对罗马人所说的话(罗15:4)。旧约的历史为我们写下来,不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更是为了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经历中学习,这些教训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且指导我们属灵行程的进展。当今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神学或历史知识,而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应该实际地应用于生活。

  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作者,对其他人欠了一大笔债,因为它不可避免地只包含很少的真正原创,而大部分都是别人研究的成果。因此,以下各章并不自称包含任何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新见解,它们很少包括任何一位熟悉教会历史一般进程的人所不熟悉的事。本书的目的是在二十世纪后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阐明神在过去两千多年中所做的一切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同意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属灵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那么我们肯定可以从过去的得胜和失败中学到很多东西。

  读者有权判断接下来各章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有些人可能不同意、甚至强烈反对作者的推论,但如果这本书能激发人们诚实地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并鼓励人们渴望学习和遵行神在历史中所说的话,那么这本书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在寻求和追溯教会属灵运动的轨迹时,很明显,在本书的有限范围内,只能列举历代以来神的灵为实现神的旨意所用的部分方法。盼望这个简短的概览足以表明神圣的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和教会初期同样重要。

  任何打算从历史事实中吸取神学教训的研究,都必然会在术语上遇到困难。在纯圣经的语境中使用的术语意味着一件事,在历史的语境中却通常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本书主题的「教会」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它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其严格的圣经意义。书中尝试使用带有英文大写「C」的「教会」来表示高度组织化的、历史性的基督教,而带有小写「c」的「教会」通常用于其他用途。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完全解决了难题。 如果读者有时对为什么使用这种形式、而不是另一种形式感到困惑,这可能只是表明作者心中也有同样的困惑。但是,不管这个词使用了何种形式,上下文和特定的位置应该始终能使它的含义保持清晰。

  结尾所附的简短书目,旨在鼓励那些可能会被后续章节激发去了解更多信息的人开始进一步的阅读。因此,列表中的书籍主要是易于获取和阅读的。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引用的经文都是修订版(RV)。

  教会的历史记录了人对神话语的反应,显示了顺服和不顺服的结果。作者的祷告是,无论如何,盼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些人走上更加顺服永活之道的途径。

约翰·甘乃迪
九六四年三月于贡土尔Guntur

布鲁斯序

  有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会』只能在那些从传统教会中分别出来的群体中找到——但是仅在他们刚刚分别出来的那一刻。」为什么说「在他们刚刚分别出来的那一刻」呢?因为,经过几年之后,那些因传统教会在信仰或行为上犯错而分别出来的群体,自己也开始展现出与传统教会一样令人难以忍受的现象。

  教会历史比较偏重于基督教主流的发展,而忽视了一些被人认为不过是有「微小」贡献的人物或运动。这是很可惜的事;因为这些「微小」的贡献,经常包含了一些被当代主流教会所忽略的重要真理。在我自己的家乡苏格兰,从官方教会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原因,经常是对原则的坚持。这些原则本来应该是官方教会所持守的信条,可惜反而却遭忽略。

  甘乃迪先生将我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一些经过了许多世纪、在传统教会以外坚持使徒信仰的基督徒团体身上,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特别是在基督教合一运动流行的时代,更有意义。因为一些与传统教会分别出来的群体,现在透过合一运动,找到了较宽广的相交范围。但是,另外也有人和传统教会及合一运动保持距离。他们并不以同样的热情,把这看待为「当代中最伟大的事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奇特独居的子民」;甚至在某些地方,他们也成为了因着分别出来而遭受歧视的牺牲者。

  这正指出了判别「真正教会」标准的重要性。像这样的一篇序文,并无意要挑起对这些观点的争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论在主流教会的内部或外面,任何有神仆弥赛亚(祂是教会的主)的灵(心态)彰显的地方,在那里就能绝无谬误地认出祂真正的教会。

  传统的教会并不常以这样的灵(心态)来对待分离出来的团体。他们经常打着基督旗号进行蔑视与镇压,而非采取理解与忍耐的心态。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分别出来的群体,他们自己在对待传统教会的态度上,也常显不出该有的灵(心态)。他们总有一种倾向去公开指责传统教会为虚假、背教以及敌基督。如果没有直率地认指传统教会为大巴比伦的淫妇,已经算是好的了。

  从甘乃迪所撰写的教会历史中,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传统的教会需要小的群体来提醒她真正的任务、扮演令人讨厌的角色,而这些小群体也需要传统教会使得他们独特的见证得以定位,并生发意义。

  与甘乃迪先生的书中后段所提到的一些运动有关的哈罗德.圣约翰(Harold St. John),曾经在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基督徒会议中说过:「我们曾否承认我们欠了传统教会无法计数的感激?我想起了罗马教会,她有血腥的罪恶,也有超越的圣徒,而且她在早期中古时代,曾经如磐石般地竖立。在无神论及异端攻击的日子里,多次地保全了基督教社会的架构。我想起在这一块土地上,官方教会几世纪以来在英格兰的乡村城市间保存住了活的信仰。感谢神,藉救世军弟兄们提醒我们关怀穷人;感谢神,藉贵格会的弟兄们曾倾倒出生命、财产以及怜悯,在许多黑暗的地方服事可怜的难民。难道批评弟兄之时,我们不应该把手放在嘴巴上吗?」

  如果甘乃迪先生在挥舞着「见证的火炬」帮助读者们保持使徒信仰的纯正时,同时培养出一种宽容的爱心,那么他的书就成就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此,我乐观其成。

布鲁斯(F. F. Bruce,1910-1990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释经学教授,作者的同班同学
著有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该书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塑造福音派的50本书」

滕近辉序

  写历史有三条路线:一是根据官方资料来编述成历史,这一种史料自然是采用官方立场与观点。二是故意与官方资料相左,为要达成另一种目的。三是穷追历史真相,而作客观的研究。

  显然,前两种的著作有其政治或其他动机,因而产生偏差与错误。但是事实上,第三种著作也可能有不自觉的偏差与错误的结论。大体而言,第三种是最有价值的。

  本书有其历史上与属灵上的独立价值,值得一读,可以给予读者一种新颖的角度与思路,引起反省与深思。

  本书指出两千年来,许多遭受官方教会压制的信徒团体,为何坚持圣经信仰与纯朴生活,为主作出刚强不屈的见证,成为历代的属灵火炬。

  本书也指出:权力化、组织统一化、与礼仪化,是教会腐化、僵化、与外表化的基本原因。

  本书又更深入地指出:一些为了抗拒上述三化而成立的团体,又不知不觉地走上权力统治的道路。举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弟兄会内讧例子,和宗教革命以后对敬虔派及重浸派等压制的例子。这些都是重要信息。

  但是,当读者阅读本书的时候,也需要以更开阔的眼光来慎思明辨。略举数例如下。

  一、本书认为在使徒行传里面,已经有权力的圈子——圈内路线与圈外路线,或称彼得雅各路线,或称耶路撒冷路线或安提阿路线。又过分强调其间的对立,认为使徒行传十五章所记载的首届大会,是彼得的胜利,订下了犹太教意味甚重的条例,要外邦信徒遵守(徒15:20-29)。事实上,那是众使徒们在圣灵带领之下的决定(徒15:28),把外邦信徒从割礼的要求之下释放出来,是福音信仰的大胜利。至于那些条例的订立的真正目的,是减少传福音的阻力,消除犹太人在心理上、文化上与宗教上对福音的抗拒力。使徒行传十五章廿一节道出了这一个用意。保罗绝不是在彼得派的压力之下而为提摩太行了割礼(徒16:3),乃是为了给福音建筑桥梁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加6:15),他的重点是传福音救人,礼仪是次要的。

  十九世纪的德国新派神学者包尔(Bau),就曾藉着保罗责备彼得一事而大做文章,建起一套理论、作为另释新约圣经的根据,影响了不少人对圣经的信仰。本书当然不是这样发挥,却也有过分强调之嫌。

  二、本书有时过分注重权力压制与被压制之间的关系,而作出不太正确的结论。例如:作者对第二世纪的孟他努派的认识不正确,竟有称赞之意,认为他们是对教会组织化、形式化的反动性的一种复兴。但历史告诉我们,孟他努派自称是主耶稣所预言要来的「另一位保惠师」(约14:16),宣称:昔日上帝在基督身上显示祂为人子,现在上帝在祂身上显示祂为圣灵,它说:「我不是天使,也不是长老,我就是主上帝,我来了!」他们极端重视讲预言(强调所谓知识或是智慧的言语)。孟氏预言,基督即将降临在小亚细亚弗吕家境内的帕普撒(Papuza),在那里建立新耶路撒冷。它呼吁信徒放下一切,到那里聚集,过苦修、独身、禁食的生活。这是古代最早的极端、甚至异端灵恩运动。

  三、本书着重教会主流历史之外的神的工作,这是很需要的一本书,使信徒扩大了眼界与思路,很有贡献。但是,如果本书也叙述到神在主流教会内的作为,那就更加完全了。神不是在主流教会中赐下历代的大复兴运动和普世传福音运动吗?主耶稣写信给小亚细亚的七教会(代表历世历代的众教会);神在天主教(罗马教会)走错路的时候,赐下宗教革命——回到圣经的运动;神又在基督教圣公会权力化、仪式化的时候,赐下卫斯理复兴运动和后来圣公会内部的福音信仰运动(The Evangelical Wing – The Low Churches);最近,美国卫斯理公会内部也产生恢复约翰·卫斯理路线的运动。在普世各地众华人教会(宗派和独立的)当中,不是以基本圣经信仰与灵性为主流吗?神不是在许多宗派和独立教会中赐下许多信仰纯正、灵性美好、忠心事奉的领袖吗?

  感谢神,祂是宇宙之主,历史之主,教会之主!祂仍然高高坐在宝座上。

滕近辉
一九九六年三月于美国新泽西州

林三纲序

  我们都愿承受主耶稣的托付:「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但不一定深究这「见证」的意义。我们也盼望使徒保罗的心愿:「愿祂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早日成全,但不一定查问我们现今所在的教会是否符合神的心意。很可惜的,我们大多迷失于现实的光景中,只宝贵爱神的心情和事奉神的热诚,注重许多服事上的技巧与果效,不知不觉落到现时代的形式与礼仪中,并很少摆脱现状,回到圣经,来寻求究竟什么才是神的旨意。正如本书所说:「今日大部分基督教的服事,完全接受组织化的教会——就是『教会』这一观点,对于是否按神的话语来建立教会,则很少有人关注。」

  在已过的三十年中,在台湾和纽约,得多次机会与本书作者约翰·甘乃迪促膝详谈,得知他对神的话语有深邃的领会。由于他在印度长年服事所遇到的艰难与困惑,促使他深切地寻求神对教会的心意,经过广泛地研究这两千年来教会中所发生的事迹,发现神确是在高天的宝座上,在诸多复杂、错综的环境中,仍引导并扶持一班人,作出明亮又刚强的见证。他们虽然不能算是完全,仍该算是火炬,照亮了当时的信徒。如今我们所处的情境,比以往更加复杂,我们更该以从前的火炬作为借镜,求圣灵开启圣经,以明白教会该走的道路。

林三纲
一九九六年美国纽约州

王国显序

  记录在基督教中所发生的大事的历史书,虽不能说是很多,但也不能说是很少。只是记录下神在教会中做工的历史书,虽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但确实是不多。《使徒行传》是最早的,它是圣灵亲自写下的一本,不单是记录了使徒时期的教会历史,也显明了让人明白怎样去领会神在教会中做工,叫人知道不是去看人在历史中做了什么,乃是看神在教会中怎样带领并管理,成就祂永远的计划。

  教会历史所经过的路,是曲折并艰难的,因为教会的历史不是只有人与人的关系,乃是复合着人与神的关系,并人与撒但的关系,当然也就少不了神与撒但的关系。所以,教会的历史就是属灵争战的历史,神要建立祂的教会、来完成祂永远的旨意,而撒但也用尽各样的方法,使教会偏离神的旨意,不让神永远的计划可以成功——两千多年来的史实,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教会反复地偏离了主的见证,主也不住地挽回教会,使教会从偏离归回正道。

  《见证的火炬》是少数记录神在教会中做工的历史书之一,并且所收集的资料是直到近代,所以更能使人看明神作工的路。虽然其中有一些事,如对教会组织的解说上有可商榷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因为对属灵的历史本身的记录,是非常明确的。志雄弟兄有负担把它译成中文,对清心爱慕主显现的中国基督徒来说,那是一项喜讯。

  不留心神在教会中怎样做工,就不容易找到跟随主的道路,即使是一时找到了,也很快就会迷失。因为人是多注重人的工作,少留心神的计划,必然的结果,就是人所做的代替了神所要做的、掩盖了神所要得着的。属灵历史的真实与宝贵,不在乎人的评价,而在乎圣经真理的印证。历史显明了神话语的标准,神的话语确认了历史的属灵价值和意义。我们仰望神的怜悯,叫我们阅读教会的历史,不是在看历史故事,而是在其中寻找到讨神喜悦的道路。

王国显
一九九六年一月廿四日于美国旧金山

译者序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第一章

  「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书第十章11-12节

  「(在世界的末了)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24节

  当我们以福音派纯正的信仰、灵恩派超然的经历、或是奥秘派属灵深处的亮光为追求的目标之时,我们可能已经忽略了神永远的旨意。耶稣基督的见证到底在哪里?神在永世中所经营、所建造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有心追求的弟兄姐妹所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教会的历史能帮助我们看见,神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恢复的工作。所以我们就不能单单以追求复兴为满足。对于历史的解释,我们并不一定要完全接受作者的看法,但是我们却应该好好地思想,神要的是什么?

  在这两年翻译的日子里,实在令我们由内心深处敬拜这一位不放弃我们的主,祂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我在神的面前有一个祷告,就是希望借着这本书,能在华人的教会中激起一点点的反思。或许在祂的恩典中,我们也能成为祂恢复工作的器皿之一。

  整个翻译过程中,非常感谢滕近辉弟兄的指导、王国显弟兄的鼓励、仰文奎弟兄的电脑打字、梁淑德姊妹的润饰与校正,以及许多无名者的代祷。相信主必亲自报答。但愿荣耀、尊贵、赞美都归给至高无上的父神和在宝座上的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阿们!

刘志雄
一九九六年一月于美国新泽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