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剑桥大学学者魏思科(Canon Westcott)的话,可以作为这一章的小结:「实际上,把所有的证据集合起来,我们大可以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基督复活有更充分、又更多样的证据。除非你先存成见,认为这一定是假的,不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我们认为祂复活缺乏证据。」19
复活的证据是如此充分、确凿,但有的人仍不信耶稣的复活。原因何在呢?我个人以为,那些对耶稣复活的事经过深入、详尽的研究、了解后,仍不相信复活的人,并不是证据不足使他们不能相信,而是由于理性、意志和道德的原因,他们不愿意相信。道德层面将在以后的章节里论及,这里只探讨一下有关理性和意志的原因。
有人认为耶稣从死里复活不符合科学,纯属无稽之谈,因而根本不重视复活的证据。这种态度本身恰恰不是科学的态度。法兰士(R. T. France)在《认识主基督》(Jesus The Radical)中指出:「如果你认为,任何凭我们已有的知识,至少在原则上不能用自然科学解释的事情,都不可能发生的话,那么你已经采取了一条不合科学的思想途径,就是在没有任何其他可能解释的时候,拒绝证据所清楚指出的结论。」20我们学自然科学的人都有很多事与愿违的经历。在研究前我们有一套假说、设想,但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设想不合时,于是我们怀疑结果是否有误。但如果反复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时,我们只好接受这些结果,开始考虑如何修正、甚至推翻我们原先的假设,以合理地解释实验资料。如果仅仅因为不喜欢资料可能导致的结论,而置实验资料于不顾,依旧坚持自己的假想,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起码品格。对耶稣的复活一事所应持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再说,耶稣死而复活的真伪是无法用自然科学逻辑来验证的。我在第一章已谈到一些关于科学与神的关系(在第五章〈现代科学和基督教信仰〉中还将详细讨论)。自然科学是研究宇宙的自然规律的;所有的受造之物(包括人类)都须伏在自然律之下。但作为自然律的制定者、维护者的神,当然是超越其上的。祂可以按祂所创造的自然律办事,也可以不按其律行事,这是完全顺理成章的。如果耶稣也受限于死人不能复活的自然律,祂就不是神,而是与我们无异的人了。神自己宣称:「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么」(创18:14)?耶稣也明确地对门徒说过:「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可10:27)。道成肉身的耶稣是人也是神,祂有超然的来踪去迹,是理所当然的。祂的出生顺乎自然,祂的成胎却是超然的;祂的死是自然的,祂的复活却是超然的。正是超自然的童女生子、死而复活,充分显明耶稣是神的儿子。
基督教信仰是有许多事实为依据的。孟沃伟(John W. Montgomery)说:「基督教不必靠神学,单靠历史考证就能成立。」21所以,基督教信仰并不排斥理性思辩。然而,信仰是超越理性的。信心是理性与信仰的桥樑。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借着信心飞跃,才能确立信仰。离开信心,只凭理性是不能认识神的。耶稣的复活虽然已有极充分的事实依据,但毕竟不像数学、物理公式那样得到绝对的证明,因为多数人没有亲眼见过复活的耶稣。所以,人们必须在充分证据的基础上,踏出信心的一步,才能接受复活的真理。可是,很多人企图用理性代替信心,以为只要证据充分就能信。事实是,离开信心,信仰就无从谈起。对耶稣行的同一神迹,人们的反映却完全不一样:有人信祂是神,有人不信,还有人诬告祂。耶稣复活后,要门徒到加利利见祂。「十一个门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稣约定的山上。他们见了耶稣就拜祂;然而还有人疑惑」(太28:16-17)。见到了复活的主,仍然疑惑!痛哉!惜哉!哀哉!法兰士(R. T. France)说得好:「当历史的证据需要一种超然的解释时,我们就面临一个十分困难棘手的抉择,就像耶稣所行的神迹,以及祂神迹性的诞生所带给我们的问题一样。就是这个基本的抉择,将拥有信心的人与世俗的思想划分开来。」22
法兰士还指出:「从雅典的哲学家到今日的世俗思想家,一直有许许多多的人拒绝相信耶稣的确从死里复活。不是因为证据不够(它们已经够明确了),只是对有些人而言,再多再好的证据都无法让他们愿意照着耶稣所要求的,重新调整他们的世界观」23大卫华生(C. K. David Watson)说过:「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不信的原因,是他们不想信。」24尼采(F. Nietzsche)也坦陈:「我们反对基督教不是因为论证的理由,而是一个好恶的选择。」25是的,你如果接受了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事实,你就可以接受《圣经》中的一切神迹。你就必能放弃无神论,把神引入这个世界。那么,宇宙就变得有目的、有意义,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也就有了明确的答案。这样,你就必须彻底地重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岂止仅是「调整」,简直是大破大立、脱胎换骨!而这正是许多人不能面对的事。认识自己进而否定自己,是十分困难和痛苦的。可是,只有修正错误才能把握真理。我们应该有在事实面前降服、在真理面前低头的勇气,应该有按认定的真理重新塑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无论是科学的追求者还是信仰的探索者,诚实、公允、执着、坚韧都是必备的品格。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又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11:25-26)。我们愿意自觉地经历痛苦、磨炼而踏上永生之道呢,还是甘心昏昏然、舒舒服服地坠入永远沉沦呢?这是一个永生和永死的根本选择。耶稣一直将这项选择放在我们面前,无人能回避。祂一生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祂的复活尤其如此。
注释
- Josh McDowell著,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California, USA, 1972. 韩伟等译,《铁证待判》,美国:更新传道会,1990,页320。
- Charles Colson著,Kingdoms in Conflict.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Michigan, USA, 1987. 陈咏编译,《当代基督教与政治》),台北,校园书房,1992,页44。
- 同1,页112。
- 同1,页114,引自William F. Albright, The Elimination of King “So”, Th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No. 171. Oct., 1963, p.113.
- 同1,页260,引自Robert M. Horn, The Book Speaks for Itself. Downers Grove, IL 69515 InterVarsity Press, 1970, p. 424-426.
- 同1,页265,引自,Fenton John Anthony Hort and Brooke Foss Westcott.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Original Greek. Vol.i, New York, 1881, p.53-54.
- 同1,页265,引文同4,页106.
- 同1,页264,引自Gleason Archer, A Survey of the Old Testament. Chicago: Moody Press, 1964, p.6, 22.
- 同1,页259,引文同注5,页427-428.
- J. R. W. Scott著,Basic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England, 1958. 谢志伟译,《真理的寻索》,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0,页41。
- 诺特(H. W. Knott),《名人字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Vol. vii, New York, 1937.
- 同1,页262-263,引自Frederic G. Kenyon, The Bible and Modern Scholarship. John Murray, London, 1948, p.28-30.
- 同1,页261,引文同5,页425.
- Frank Morison, Who Moved The Stone. Faber & Faber LTD., London, 1962. 胡务实译,《历史性的大审判》,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80年。
- 同1,页265,引文同6,页55-56.
- John W. Montgomery著,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nterVarsity Press, Illinois, 1965. 陈咏译,《历史与基督教》,台北:校园团契,1977,页3。
- 同15,页34。
- C. K. David Watson著,My God Is Real. The Church Pastoral Aid Society. 张妙怡译,《光明的挑战》,香港:证道出版社,1974,页41。
- Paul E. Little著,Know Why You Believe.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 of USA, 詹正义、区秀芳译,《你为何要信》,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2,页55。
- R. T. France, Jesus The Radical. InterVarsity Press, 1989. 黄吴期馨译,《认识主基督》,台北:校园书房,1990,页170-171。
- 同15,页4。
- 同19,页170。
- 同19,页171。
- 同17,页96。
- 同2,页34。